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子,能被我记住,已经是了不起的福缘了,这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人,我还真记不住多少,不过劳你们忙活了半天,也不能什么都不给你们,这一小包盐巴,我就赏你了。”
  说着,少年将那个小布袋的口子札好,向马下的孙享福扔来。
  盐包入手,一斤左右的样子,足够一户人家吃好久了,关键这少年的盐包里装的是细盐,哪怕只有一斤,拿到县里集市上,也能卖上几十文,够买好几斤糜子了。
  唐初耕地虽多,但产出较少,由于战乱,不能务农的人数比例较大,所以粮价居高不下,一斤糜子大概七八文钱,一石的价格去到了一贯,而一石大米小麦的价格去到了一贯五左右,所以,哪怕是做重体力活的劳力,每天挣三十文钱,一天也只能吃的起两顿饭,每顿饭还不能超过一斤粮,不然你家里其它人就吃不上了。
  正当孙享福根据原主人的记忆换算着这包盐巴的价值的时候,一行几个骑兵都跨上了自己的战马,没有多话,打马就走,他们在这个村子耽误的时间已经够长了,还有好多个村镇等着他们去宣抚,只是跑了一段之后,那少年军士却是回头向有些发愣的孙享福喊道“我还会回来的,到时候可要弄些更新鲜的东西招待我。”
  这就是个出来游玩的富家子。
  孙享福心里这么嘀咕着,却见好多村民们已经靠向了还没有燃尽的火堆,而他们的手上,都在烤着蝗虫或者竹虫,尤其是一些小孩子,等军士走远了,他们才敢靠过来,看着父母手中烧烤的散发出香味的虫子,比了赛的流哈达子。
  “各家都缺粮,所以,大力哥,咱们得想办法了。”
  从前的时候,孙大力从来不觉得孙享福有什么脑子,大多数时候,都是跟在自己屁股后面瞎混,可今天,一切都变了,故事的主角一下子从他变成了孙享福。
  出于习惯,今天孙大力除了在孙享福说竹虫可以吃,和蝗虫可以吃这两件事情上稍微保持了一下怀疑态度以外,其它事情还是对孙享福言听计从的,就像从前孙享福对他也是言听计从一样。
  事实上,孙享福今天也就只做了这两件事,而且都被孙大力质疑了,然后他的质疑又被事实给粉碎了,所以,此刻听到孙享福说要想办法的时候,孙大力理所当然的认为,只要他们还在这个村子,就没有什么办法可想,这也算是他对孙享福的第三次质疑。
  “我要能想到办法,就不会天天窝在这个小村子里了,我看还是趁田里蝗虫多,咱多抓一些,晚上还能对付一顿,不然一会都被这些饿死鬼抓光了。”孙大力指着一群围着火堆烤蝗虫的村民道。
  “你就这点追求?蝗虫可不能吃一辈子。”
  望着婉转盘旋在村子坡下的小河,孙享福突然有了主意,现在正是夏天,是鱼货最丰盛时期,坡下这条小河虽然不太深也不太宽,但源远流长,是渭水的支流,里面的鱼货应该不少,而且,古人的捕捞水平很有限,像黄鳝,泥鳅,这种难以捕捉的鱼类,古人很难大量捕捞。
  而后世的孙享福是在农村长大的,后来上了农大,又去农村实习搞研究,可以说,二十几年光阴基本上都是在农村渡过的,闲暇时摸索了很多捕鱼的手段,给餐桌上添碗菜的同时还能捞不少外快。
  “那个,大力哥,我记得你会劈竹篾,编竹篮的吧!”
  “嗨,那东西,谁家的不会,你自己不也编过东西么,你要是想编什么框子,娄子去集市上卖的话,就省省吧!卖不到几文钱,省得来回十几里跑路把肚里的食都消光了。”
  “不是,我想要编的是新奇东西,专门用来捕鱼的,咱村门前这条河那么长,我就不信里面没有鱼。”
  “捕鱼?”孙大力闻言意动。
  “对,就捕鱼了,先把肚子填饱,再想其它办法,咱把那些砍下的竹子拖回家去,劈篾,编竹笼。”
  说干就干,孙享福将自己的想法跟孙大力说过之后,两人就拖着几条大竹回了自家门前劈篾,所谓的篾,就是将竹子顺着节,劈成细细的条状。
  而捕鱼的笼子,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就是尾部那个只能进不能出的口子要打好,主体的大小可随意,最顶端留一个可以把鱼货倒出来的口子,用木塞封住,最好是能绑些蚯蚓之类,气味道大,鱼喜欢吃的诱饵在里面,只要不是河里真的没有鱼,这样的竹笼下到水里,多少能捞些鱼货上来,而且是泥鳅鳝鱼类的居多。
  等孙享福回到家的时候,发现自己留下的两碗糜子粥已经被弟弟妹妹偷着喝完了,想来今天下午他们再也吃不下什么东西的了,吃饱了就得运动一下,才能帮助消化,于是孙享福将家里的铲子找了出来,叫两个小家伙去挖些蚯蚓,而他和孙大力,则专心的劈篾,编笼子。
  黄昏时分,十几个大小不是很标准的鱼笼子编好,并往里装了蚯蚓之后,两大两小四个人就挑着十几个笼子到村前的小河里,寻水草较多的位置开始下。
  “记住,笼子一定要留一部分在水面上,木塞前头的木桩要插到有硬度的泥土里,免得大鱼进了笼子,把笼子挣脱到河中央,被水冲走。”
  第一次下鱼笼子,四个人都有点小兴奋,由于编织水平的问题,一下午只做了十几个,所以,不一会,鱼笼子就都被放进了水里。
  “明儿个天蒙蒙亮的时候来取,一准有鱼。”
  带着美好的愿望,四人开始返程,而这时,忙碌了一下午的孙享福和孙大力两人肚子又开始咕咕叫起来。
  “要不,咱再去抓些蝗虫来烤了吃吧!”孙大力提议道。
  “不急,抓蝗虫,天黑才好抓,现在咱们先回去准备准备,今天晚上,一准能抓到明天一天也吃不完的蝗虫。”孙享福胸有成竹道。


第五章 淳朴的孙大力
  孙大力家还有个老娘和一个弟弟,老娘四十来岁,还算健壮,弟弟也有十四五岁的样子,跟孙享福差不多年纪,也是个干农活的好手,正是因为家里三人都是壮劳力,所以平时他们家里的农活都是足额完成。
  大家响应徒迁令搬到关中后,朝廷给每个迁移户划了八十亩的永业田,而且三年不收税,当然,所谓的田,基本都是荒地,你得自己动手开成田。
  一年多的时间,孙大力家三口人就把八十亩荒地全部都开出来了,而且全部都种上了庄稼,可以说,只要挨到今年秋收,孙大力一家明年就再也不用为饿肚子发愁了,现在这段时光属于黎明前的黑暗。
  而孙享福家,由于去年病死两个大人,而他自己只是个半大小子,就算在孙大力的帮助下,也只开了二十亩荒地不到,今年在官府的指导下,种了糜子,没错,农户种什么,也是官府说了算,正好孙享福家的田地和孙大力家的田地挨着,而中间又有一块六十亩大的荒地,所以孙享福把捕蝗地点设在了这块荒地上。
  唐初时期关中植被丰富,荒地之所以被称之为荒地,正是因为上面长满了不是农作物的植物,通常这些野生植物的生存能力比农作物还强,所以,挨着孙享福家这块地种田的人也是倒了血霉,就拿孙大力家的田地来说,产量至少会比别家的少半成以上,不过孙大力家并没有嫌弃孙享福家,开不完田地的人家多了,八十亩地,就算现在每亩地的实际面积没有后世一亩大,也不是一两个人能种的完的。
  一路走来,孙享福就在这些荒草中发现了许多他认识的植物,比如八哥草,是一种能够止血的草药,金花草,又叫金花菜,是一种可以制作青储饲料的植物,人也可以吃,只是比较难吃,茼蒿,同样是一种味道很大,稍微老一点,就让人难以下咽的蔬菜,只是这个年代,还没有人吃它。
  毫无意外,这几种植物生长力都特别强,被后世的农民统统称为猪菜,满山遍野打不尽的那种。
  “就这了,清理一块地方出来,把柴火引燃,一会我和大力哥用竹枝抽,你们几个负责往袋子里捡,捡够两袋子,咱们今天就收工。”
  在这个天一黑就睡觉的农耕社会,而且是在这种偏僻的山村,晚上的光源是很难找到的,一顿干柴燃烧的烈火,顿时成了方圆几里唯一亮堂的地方,这个亮堂吸引了很多飞蛾和蝗虫。
  “哇,果然是一点火就有蝗虫来耶!”
  二弟惊奇的看着不断扑向烈火的飞蛾高呼道,而与之相反的,是沉默的蹲在地上捡着被孙享福二人用竹枝抽打下来的蝗虫的孙小妹。
  “二弟快帮忙,三丫头一个人捡不过来。”
  虽然今年并没有闹蝗灾,但在这个没有农药的时代里,蝗虫的数量天然的多,孙享福和孙大力每一次挥动竹枝,都能打落好几个蝗虫到地上,当两人抽的满身汗水的时候,地上的两个小家伙,各自的口袋里都装了大半口袋蝗虫了。
  “哥哥,好多蝗虫,可这虫怎么吃啊!”
  中午虽然吃了顿饱的,但现在毕竟是晚上了,而且整个下午两个小家伙都在孙享福的指挥下干活,现在已然是饿了,孙小妹忍不住问道。
  “嗯,蝗虫没有我预想的多,不过这两半口袋,也有十几斤了,咱们熄了火,回村吧!”
  现在毕竟不是蝗灾时期,抓满两袋子可能需要一整夜的时间,四人已然是没有那么多体力,回到家里,四人挑个大的蝗虫,烤了好多,吃了个饱,才安然睡去。
  清晨,天刚蒙蒙亮孙享福就从床上爬了起来,看了一眼弟弟妹妹正睡的香,便拿起门边的扁担出了家门,不一会,孙大力也被他叫醒了,同样是操着一根扁担,手上还提着一个竹制的大鱼篓子。
  “你说,今天收的鱼够咱们吃一天的吗?”还有些睡意的孙大力抠了抠鼻子,抹了抹眼屎,打着哈欠向孙享福问道。
  “难说,十几个鱼笼子还是有点少了,今天我们还得多编些个,最好能上百个,到时候拿这些鱼货到县城的集市去卖,换些钱,买些必要的生活物资。”
  “得先看今天的收获吧!昨天编鱼笼子,我俩的手上都被刺了好多血口子,还不知道今天的鱼货能不能给我补回来呢!”
  有时候孙大力就是这么实在,他认为自己身上的头发,指甲,乃至头皮屑都是自己平时吃东西长出来的,掉出去一点点,都觉得自己亏了,更何况是他的血。
  不一会,两人到了第一个鱼笼子的地方,将用来固定的木桩从泥巴里拔出来后,孙大力扒开了掩盖在鱼笼子上面的水草,一把将这个直径约三十公分,长达一米的鱼笼子从水里提溜了出来。
  “哇,好重,里面有鱼在蹦。”
  天还不是很亮,孙大力的视线根本看不清楚鱼笼子里的情形,只知道出水的时候笼子里面一阵欢腾,等到了岸上,拔下塞口的大木塞,孙大力就迫不及待的用一只眼睛朝鱼笼子里看去。
  “哇,好几条大黄鳝,还有不少泥鳅,光这一笼子,起码一两斤鱼。”
  “哗啦啦。”
  鱼笼子里的鱼全部被倒进了鱼篓子里,除了几条二三两重的大黄鳝,还有差不多一二十条拇指粗的泥鳅,几条巴掌大小的鲫鱼和黄骨鱼,还有其它几条不知名的白鱼,大多已经已经死去,不过没臭,还能吃。
  “享福,我觉得,我们要发了。”
  “就这点鱼货,跟发扯不上关系,动作快点,争取在天亮前把鱼笼子都收回家,而且,白天也要把鱼笼子藏好,免得家家都模仿我们做鱼笼子捕鱼。”
  孙享福催促着孙大力,却发现孙大力的表情有些不乐意。
  “怎么了你这是?”
  “各家都吃不饱饭呢!难道让他们也学会做鱼笼子捕鱼吃不好吗?享福,我以前看错你了,原来你是个这么自私自利的小人。”
  看着一脸不岔的孙大力,孙享福第一次觉得,这个世界的人还是淳朴的,至少孙大力是,略微端详了一下这个憨厚的汉子,摇头笑道。
  “你瞎说什么呢!我孙享福是那样的人吗?几个鱼笼子改变不了全村人的生活,但是只要给我累积到一点资本,我就能够让全村的人都过上好日子,我要让大家有吃不完的粮食,不光是吃粮,还要吃肉,我要让大家有穿不完的衣服,而且不穿麻布的,要穿棉布的,丝绸的。所以,保密只是暂时的,而且,这段时间我们还可以把吃不完的鱼,拿去接济那些实在困难的人。”
  “你,你真的是这样想的?”孙大力第四次对孙享福产生了质疑。
  “当然,等我手上有了钱,不仅能造像鱼笼子这样的捕鱼利器,还能造许多耕田种地的利器,让咱们村子的食物来源更丰富,逐渐的改善大家的生活。”孙享福很是鉴定的道。
  “好,我信你,而且,我会尽全力帮你。”
  不知道哪里来的力量,孙大力突然间就放弃了对孙享福所有的质疑,或许是他适应了从主角变配角的转变吧!
  一路收鱼笼子,一路伴随着孙大力的惊呼,其中有两个鱼笼子里居然有两条一斤多的大黄鳝,而等十几个鱼笼子全部收完了,孙享福手中的大鱼篓子居然已经快要装满了,提都快提不动的节奏。
  “后面几个笼子里的鱼先别倒出来了,挑回家一起清理吧!”
  “好嘞,今天我一定能吃到有生以来最饱的一顿饭。”
  兴奋着,两人挑着滴着淤泥水的鱼笼子一路小跑回家。


第六章 小河集
  孙享福家的大水缸成了黄鳝缸子,连空空的米缸也暂时被用来装泥鳅,孙享福目测有十来斤黄鳝,七八斤泥鳅,至于巴掌大的鲫鱼,鲤鱼,之类不好喂养的鳞片鱼,也足有十来斤。
  孙大力坚持不肯将鱼的内脏扔掉,所以当一大盆鱼被打鳞去鳃之后,孙享福就在河边用一个大大的竹淘箩清理鱼肠,鱼泡。
  这些鱼杂确实能吃,不过由于鱼笼子的入口不大,所以不可能补到大的鳞片鱼,而这些最大不过筷子长的鳞片鱼的内脏想要清理,就不是一时半会能做到的事情了,所以等他忙活完的时候,家里的铁锅里,鱼汤早已沸腾。
  “二弟,三丫头,起床了吃饭了。”
  或许是孙享福的这句话太过陌生,刚睡醒的两个小家伙有些不敢相信,上次睡醒就吃,应该还是在北方老家的时候。
  鱼汤是大力的老娘煮的,原因是他家有口大铁锅,十来斤白肉鱼煮了一半,剩下都被孙享福摸了盐腌制了,晚上还得吃一餐。
  村子里没谁家有菜地,自然也没有什么葱姜蒜,所以孙享福在河边摘了些茼蒿嫩叶加到鱼汤里,多少也能去去腥,至于味道嘛,对于这些好久没吃过饱饭的人来说,放过盐了的,那就是美味。
  自家人吃饭讲究个实在,每人一个大陶碗,碗里三五条巴掌大的鲫鱼或者其它鱼类,还有不少白白的河虾虾米,吃完还能盛,五六斤杂鱼可是煮了满满一大锅,等孙大力的鱼杂洗好了,六个人就围在灶台边上呼噜呼噜的吃起来,淡淡的腥味混杂着咸味让他们吃的很享受。
  “连鱼肉都这么腥,那些鱼杂估计腥的难以下咽,一会二力找些芦苇叶来包了,我拿到村长家去算了。”
  孙享福是在场唯一一个挑食的人,吃东西的时候还有心情说话,至于其它几人,现在都被食物堵了嘴,听到孙享福唤自己的名字,孙二力只是嗯嗯的回应了一下,等一大锅鱼汤全部被几人喝干净后,孙享福才能好好的跟大家说话。
  “大力,你今天就带着二力在家做鱼笼子,就按照我昨天教你的,可以再稍微做大一点,能捕到大鱼,劳烦伯母带着我们家两个小家伙,把昨晚上捕捞的蝗虫洗净晒干,再挖些蚯蚓,喂喂我家缸里的泥鳅鳝鱼。”
  孙大力的老娘李翠花昨晚也吃过烤蝗虫,自然是知道这玩意关键的时候算的上是口粮,应承了一声就叫孙享福放心。
  “怎地,你要把这些鱼杂给胡才吃?他家可不缺粮食。”
  孙大力带着弟弟跟孙享福一起出了门,吃饱了饭,有力气,他今天要多拖一些大竹回去编鱼笼子。
  “胡才是村长,掌管着村里的一些公用物件,咱以后还有不少事情要求着他,给点好处,才能更顺利的把事办了,记住咱们的目标,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得多动脑子,灵活处事。”
  不一会,孙享福就提着个被芦苇叶包的像大粽子的鱼杂进了胡才家的篱笆院,事实上全村都住着窝棚式的房屋,也只有胡才家的房子是木板搭建,前后竖了竹制的篱笆,算是围了个院子。
  “享福来啦,坐下说话。”
  胡才家同样缺粮,不过一天三餐喝粥倒是没问题,而且他认识几个字,隔三差五能跑到里长那里哭哭穷,讨些吃食农具什么的,相比较而言,挨饿的几率很小。
  关中的村子也不都像本村这么穷,世代居于此地的老村落基本能够自己解决温饱问题,再就是那些勋贵人家的封地,佃户们温饱是不愁的,只有这种新迁居来的村子苦一些,但只要熬过了今年,再加上明年还有一年的免税期,只要不出现大天灾,日子还是很有盼头的。
  “胡村长,给您带了些鱼杂,放在糜子里熬粥,也算是个荤腥。”
  见孙享福还给自己带了东西,胡才这才正眼瞧了瞧他,在他的记忆里,孙享福是个比较木讷的人,尤其是父母双亡之后,带着一双弟妹,家里经常揭不开锅,只是经过了昨天的事,他对孙享福有了些改观,能骗到官军半锅糜子粥,这也算是了不得的战绩了。
  “小五,给你享福哥倒碗水。”
  胡才接过孙享福递过来的鱼杂,朝屋里喊了一嗓子,就请他在屋门前的竹马扎上坐下。
  “胡村长,我记得咱村有几辆独轮车来着,我能借用吗?”
  如果是平时,胡才会说‘当然不能,那是村里的公产,损坏了我怎么跟里长交待。’
  不过今天嘛!收了孙享福点好处,胡才点了点头道,“偶尔借用可以,但不能拿回去当自家的用,这些东西是朝廷在我们迁居过来的时候配发的公产,都是有数的,损坏不得,怎么的,你要拉东西?”
  “这不,捕了些鱼么,想去集市上换点钱。”孙享福一早料到了胡才会这么说,老实道。
  “你会捕鱼?还要到集市上去卖,看来是捕了不少啊!难怪有鱼杂送来我家,不过咱们北方人都不善水,前阵子不是有几个娃,饿极了下河捞鱼,淹死了好几个么,你可得当心了。”胡才嘴上这么说着,眼珠子一转,却想着,‘你既然捞了这么多鱼,为啥不提几条鱼来,却送些鱼杂来糊弄我。’
  “哎,我知道了,会小心的,还有个事我得跟您说,昨天大家伙都知道竹虫能吃了,今天怕是还有很多人会到后山坡上砍竹子,您得叮嘱他们别乱砍,虫子全吃绝了,以后就没的吃了,家里实在没粮食的,抓蝗虫烤着吃更顶饱,下午大力他娘会到村里的石磨哪里磨晒干了的蝗虫,您到时候叫大家都去学怎么把蝗虫变成吃食。”
  对于烤蝗虫的滋味,胡才也是能够接受的,而整个村子今天早上之所以这么祥和,正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蝗虫可以吃之后,不担心被饿死了,想来今天大家伙都会自发的到田间地头去抓蝗虫。
  听说蝗虫能磨成粉,制作成吃食,胡才眉头一邹,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孙享福又跟他打听了许多村里的事情,直到上午的太阳升空,一阵热气袭来,孙享福才告辞回家,也正是通过这段聊天,孙享福知道了许多这个世界原来的孙享福平时不太关心的事情。
  村子现在有46户居民,157口人,14岁以上40岁以下的壮丁58人,其余的全部是老弱妇孺。
  总共有永业田四千亩,这是按照起初的五十户一村划分的,不过这一年多时间里,已经有四户绝户了,而那些田地,朝廷并没有收回。另外还有竹料山一座,木料山两座,官牛十头,犁,车各十。
  大唐每方圆十里设一里,有里长一人,管理辖下所有村寨,敦促耕种,收缴税务,直接向县衙负责,只要不是在勋贵的封地内,里长算是大唐的最低级行政人员。
  而每个里,大多会设一个小集市,所以,什么五里集,十里集在大唐到处都是,集市上多是卖些比较简单的商品,铁器木器等农耕工具,盐巴,鱼肉粮食等百姓生活必须品,还有各村农户自家出产的农作物,手工产品等,然后就没有别的了,没办法,大唐的商品就是这么匮乏,集镇上或有茶铺,但绝对没有酒家,因为酒属于管制商品,没有人会拿一个经营酒水的营业执照到一个小集来开店。
  孙享福之所以跟胡才打听集市,是因为他现在基本没有能力到达几十里外的县城,以古代的道路,光靠脚力,几十里路就得分两天走,更何况还要携带重货,所以,他的鱼货,最先只能在最近的集市售卖,这个集市就叫小河集。
  小河是渭水的一条支流,也正是从孙享福所在的村子穿流而过的这条河的名字,它虽然不宽大,但早已流淌了不知道多少个年月,养育着沿岸数百个村落,更加清晰的知道了自己所处的位置之后,孙享福就推着一辆独轮车回家了。


第七章 集上冲突
  孙享福的竹舍里,小妹孙丽丽看到他回来,欢快的拉住他的胳膊指着屋里的水缸道。
  “大哥快看,黄鳝吃蚯蚓了,像吸面条了一样,一口就吃下去一条,丽丽都有好久没吃过面条了呢!”
  孙家祖籍是北方幽州的,几年前日子好过的时候,家里时常能吃些面食,后来突厥人不安生了,幽州地陷入战乱,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最终被徒迁到关中,想不到小妹还记得那些有面条可吃的日子,孙享福摸了摸小妹的头,心里想着,要是卖鱼挣了钱,一定买些面粉回来做面条给小妹吃。
  有了孙享福的指导和加入,孙大力两兄弟编起鱼笼来就快的多了,黄昏时分的时候,二十多个崭新的鱼笼加上昨天编好的十几旧鱼笼,直在独轮车上堆了两三米高,孙得寿乖巧的给每个鱼笼里用细麻绳系了几条蚯蚓,今天他们要去更远的地方下鱼笼子。
  而从明天开始,孙享福不会再将鱼笼收回来了,而是直接带上蚯蚓,一边收鱼的同时,马上装好蚯蚓,将鱼笼下到更远的地方,而收上来的鱼,除了食用的,会直接拉到集市上去卖。
  夏日里天亮的早,约莫凌晨四五点的时候,孙享福和孙大力两兄弟就推着独轮车上路了,车上左右各绑着两个大木桶,还有两个装鱼的竹篓子,桶里还有昨天捞的黄鳝和泥鳅,今天鱼笼子里收的鱼,会被直接分类到两个木桶里。
  收完鱼篓子,孙享福和孙大力则会带着黄鳝和泥鳅到集镇上去售卖,孙二力则是会带着那些生命力不强的鳞片鱼返回家中做早饭。
  不一会,孙大力的嘴巴就喜滋滋的合不上了,今天的鱼笼子比昨天多了一倍多,而且还有几个大鱼笼子,收获差不多是昨天的两倍,要不是孙享福硬是要把那些指头大小的鲫鱼和比小拇指细的黄鳝放生的话,他认为独轮车上的两个木桶能够被鱼货装满。
  差不多半个时辰左右,众人将鱼笼子收了一轮,并装好蚯蚓,重新在新的水域放下去,孙二力则是有些吃力的提着两个鱼篓子往家赶,昨晚孙享福和他们哥俩商量好了,今天要请全村的小孩子喝鱼汤,全村只有三十来个小孩,他提溜的两篓子鱼,足够了。
  而孙享福和孙大力两人,怀里有昨天李翠花用石磨磨出来的蝗虫粉做的蒸饼,这就是他们今天的食物了,虽然不算可口,但肯定能吃饱,回程的时候估计最快也要下午了,他们到时会再收一轮鱼货,装好蚯蚓,再度到新的水域投放,那么,明天早上出门的时候他们又能直接收一轮鱼货。
  小河集距离村子有十里左右路程,如果是后世笔直的水泥路,步行不过是个把小时而已,但这是古代,即便是官道,也是坑坑洼洼的泥巴大坑加石子,更别说乡村道路了,所以,等两人到达集市的时候,太阳已经高挂,两人早已全身汗湿透了,瞧了瞧时辰,孙享福估计都上午十点了。
  集市上并不热闹,今天不是赶大集的日子,小河集每五日一小集,十日一大集,这是跟随朝廷休浴日的节奏来的,当然,就算不是小集和大集的日子,集市上也是小有人流的,毕竟这里是关中,人口相对密集,十里之地,足有好几个人口数百的村子,周边还有几个贵人的庄子,日常消耗品的物品总是有些交易的。
  在街边寻了一处阴凉地,孙大力把独轮车停好,孙享福就从车上取出了装水的竹筒,两人猛灌一口之后,就开始大口大口的吃蝗虫粉蒸饼,等肚子里有了食,两人才有精力向路过的人群叫卖。
  “新鲜打捞的黄鳝泥鳅嘞,不买也来看看呐!一斤多的大黄鳝,益气补精,无论蒸煮,都是美味呐!”
  这套说辞是孙享福教给孙大力的,然并卵,半个时辰过去了,也只是有两个路人往他们的桶里瞅了瞅,连价都没问。
  “我说,享福,是不是集市上的人都不爱吃这些啊!”孙大力很是担忧的道。
  “不是,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是肉食,一定卖的很贵。而在咱们这一带,有几户是吃的起肉食的?看来,是我们对市场的预估有误。”
  不一会,孙享福就搞清楚了原因,然并卵,以他们现在的能力,根本无法将这些鱼货运到消费力更强的县城去,那可是几十里路,想想刚才两三个小时才走完的十里路,孙享福一脸郁闷。
  又过了片刻,孙大力提议道,“要不,咱推着车沿着集市的道路叫卖吧!要是实在没人买,咱们就拉回去分给乡亲们吃掉算了。”
  “再看看吧,兴许能有人买,能卖一点是一点。”
  “新鲜打捞的黄鳝泥鳅嘞,不买也来看看呐!一斤多的大黄鳝,益气补精,无论蒸煮,都是美味呐!······”
  小河集街道长不过百米,出了集市,便是渭水的一个小码头,孙大力的吆喝声不一会就传到了码头上,而此时的码头上,正好停靠了几艘高大的楼船,一队武士装扮的精壮汉子从楼船上下来之后,便有一个道士装扮的老者若有所思的从船上走了下来,他自然也是听到了孙大力的吆喝声。
  “老爷您慢着些,老奴这就叫人清理了道路,保管您在午饭前能回到庄子。”
  楼船上,一个山羊胡仆役装扮的老头搀扶着一个面色蜡黄的大汉最后才从楼船的甲板上走了下来。
  “我这次只是回庄静养,日子长着呢!走慢些也无妨,只是劳烦孙道长为在下一路奔波了,到了庄上,切要好生安排道长的食宿。”
  楼船上的随行人员不下百人,还有丫鬟婆子,以及马车仪仗等,不一会就把整个小码头挤的满满当当的,而最先下船的那数十个精壮武士,则是握着腰刀跑步冲进了小河集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