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农圣-第1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除此之外,垸内还有很大面积的莲藕池,菱角池,鱼池,林场,菜地,和种植经济作物的旱地,牲畜养殖场地等。
一块方圆不过三四十里的地方,每户只种二十多亩地,光靠主粮种植方面,每年就为朝廷创收八百多贯,这是何其恐怖?
这么算下来,孙享福接下来用九块沿江的垸田组建的,水稻种植面积将超过五十万亩,人口超过两万户的九垸县,光是种植主粮的农税,每年就可以为朝廷创收一万五千贯以上。
这可还并不是这个县所有的税收,只是按照三十税一的基础,计算了主粮种植方面的税收。
而现在,大唐内部的税收结构,粮食产出的税赋,其实早就不是主要的了,在所有的税收结构中,与其它方面的产出的比例大约是三比七,主粮只占三,蔬菜,经济作物,养殖业的税收,占七成。
一亩莲藕池,出的莲藕,莲子,泥鳅鳝鱼等等的价值,都可能是一亩稻田的好几倍。
更加别说是鱼池,以及牲畜饲养了,光是给一号大垸配备的五百多头耕地的水牛,从去年到今年,就为垸内新添了一百多头牛崽子,一两年时间,就能让原本三户公用一头耕牛,变成两户共用一头耕牛,再到之后,可能每户都有牛,甚至会有大量多余的牛向外出售耕牛,要知道,一头牛崽子的价格,可是好几贯,每年上百头的往外卖,那就是上千贯的进项,再有少量的马,猪,等,不用细算,也知道相加起来创造的税收,比粮食方面的税收多的多。
更大头是家禽养殖,鸡鸭的繁殖是比较快的,粮食多了,养鸡鸭的成本也就低了,一号大垸,平均每户饲养的鸡鸭数量,都超过五十只,这还是居民在家中顺带手养殖的,等连片的大垸建成,垸与垸之间,也会形成较大的支流,分流长江的水系,保证灌溉。
这些水流平缓的支流,平时,都会有宽阔的河滩,可是天然的大型养鸭场地,在后世,光是这一地区的鸭子,鸭蛋产出,就可以满足全国十几亿人民的食用,甚至还有大量出口,可见其养殖潜力有多大。
按照三七比例算下来,这个地盘还不算太大的县,光是原始产出的方面,每年差不多都能为朝廷创造五万贯的税收。
而当一户百姓每季可收一百几十石粮食,一年两季的收成,除去自家吃用和税收的支出,还要富余两百多石的时候,这些多出来的粮食,他们肯定会卖成钱,首先就会给朝廷贡献一道商税。
而且,得了十几贯卖粮钱,以及还还有诸多其它方面产出的百姓,手上有钱了,肯定会需要各种生活消费品,这些钱在一轮轮的滚动之中,会不断的给朝廷创造商业税收。
也就是说,即便还没有发展出较大的其它产业的情况下,这个产出比较稳定的县的税收潜力,都要远远高于五万贯,七八万贯,也未必不可期。
而大唐纳入诸多的新疆域之后,可是有两千多个县的编制,要是所有的县,都像九垸县有这么强的产出,那么,朝廷光是在地方税收上,每年就能有一千万多万贯以上的收入,再加上一些大宗商品交易,以及国际贸易的税收,总数算下来,那就海了去了。
孙享福要推动中部地区发展,就是要将这些基础建设做好,让所有的生产潜力爆发出来,富裕当地百姓,而能不能构建出更多这样的地方,就需要所有人都同心协力来完成了。
蔡璨等人,自然是不能像孙享福这样,将民生经济发展的事情想的那么远的,他们只是稍微合计了一下,就觉得,这事,应该是可以做的,毕竟,他们的现状就是,田地太多,没有足够的人手帮他们种,贡献一些出来修堤,修渠,修路,也是能够承受的,毕竟,修好了之后,方便的也是他们自己。
于是,蔡璨等人合计了一番后,道,“大总管,这一条,我们几家,也可以答应。”
孙享福闻言,点了点头,脸色这才好看一些,又道,“再有一点,就是你等地方大族,不可再抱团欺压其它小户百姓,尤其是今年冬天,可能有百万以上的外来工人,来到荆湖之地帮忙筑垸开田,你等需要尽可能的配合朝廷政策,为这些工人大开方便之门。
要知道,人口留住了,财富自然也就来了。
咱们用什么留住那些外来的人口?
唯有靠肥沃的田地,淳朴的民风,良好的生活环境。
这一点做好了,长远来说,对于你们利益,甚至比做好垸田基础建设,还要更大,因为,有了人口基数,你们才能更大范围的雇工,去做大产业。”
要说这里能将北方地区的百姓都留下来,倒也未必,因为北地的百姓不穷,他们的青壮群体的年收入,都已经达到了十五贯以上,一户算两个青壮,那也是三十贯以上,总体来说,是目前在垸田里面种田的百姓要高出一些的。
但是在孙享福来说,整个山南道地区的人口,还是太少了些,连百万户都没有,自己筑好了那么多垸田,给谁耕种呢?
所以,他和武士彟合计之后,觉得迁大部分已经适应了耕种的原高句丽,新罗,百济等地的百姓过来,比较靠谱一些,毕竟,那边现在的人口总数,差不多有三百多万,迁个几十万过来,能够缓解当地耕地资源的问题,不过,他要是从政策方面强行入手迁这么多人,张公瑾肯定是不太愿意的,毕竟,现在那边都是在他安东大都护府治下,他也要搞建设,发展经济。
所以,只能想一些别的办法,那就是让那些百姓,自愿的迁过来当地的落户,这就需要这边有好的环境,和好的政策来吸引他们了,这方面孙享福其实早就已经想到了办法,得等到了冬天,人调过来的时候,再执行。
“这一条,我们几家自然是答应的。”孙享福这一段话说完,蔡璨几人,都不需要商量,就满口答应道。
此时,他们才知道,孙享福说的条件,也未必都是让他们出血受损失的,同时,对于孙享福搞民生经济的能力,多了一些认知,大唐论生发之能,无人能出其左,这话他们现在是信了。
“最后一条,我说的,只是对你们各家的建议,不要求你们非要做到。”
“大总管请讲。”
“我个人觉得,想你们各家像这样,将所有族人聚集一地,合力发展的方式,已经有些过时了,现在,朝廷的政策,对于百姓的保障越发的全面,连基础的耕种知识,都有专门的农部官员来教,法制抓起来之后,你们再不可能有抱团欺压百姓的可能,以往那些靠剥削他人劳动力获得财富这条路,你们已经走不通,也就是说,今后,你们族人的发展,都得靠他们自己。
而当他们所得到的东西,都是靠自己的劳动力获得的时候,他们就肯定越来越不愿意将这些东西,白白的贡献出来给家族,毕竟,你们家族的资源,主要是供给一些核心的人物,而这些核心的人物,却未必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只有贡献,没有分润的事情,做不长久。
所以,为了你们族人自身的富裕考虑,我建议你们尽早分家。”
“分家?”、
这两个字,就像一个锤子击打在了几人胸口,直将几人震的身体一晃,他们若是容许分家的情况出现,今天就不会出现在孙享福这里谈判了。
见几人久久不语,孙享福笑道,“怎么?你们觉得我这个建议说的没有道理?那我就来给你们说说这其中的道理。”
几人闻言,朝孙享福投来了疑惑的目光,孙享福喝了一口茶水,缓缓的道,“当你们家中的族人,努力种地,和不努力种地,得到的粮食收入,都是一样的时候,你们觉得,久了之后,会有多少人继续努力种地?
我换一个说法,当一户人家,种的多,他就得的多,而一户人家,无论种多少,他都得那么多,你们觉得,这两户人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出的会多一些?”
蔡璨几人都不是傻子,他们自然能够分析出来,自己给自己种,会更加卖力,收获的也会更多一些。
而孙享福说的这个道理,就像后世搞集体吃大锅饭一样,刚开始几年,或许还好,久了,惰性就出来的,领头管事的人,什么都不用干,还能享用资源,干活的,无论你怎么干,都只是这个样,时间久了,就搞不下去了。
事实上,这一次因为钱庄的禁锢,他们几个的族人们就大规模的出现了不满的情绪,这就可以让他们看到人性的本质。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你能为他们谋利益,他们支持你,依附你,你不能为他们谋利益,他们就会跳出来反对你,可不会因为同宗同族,就盲从你,亲兄弟,还要明算账呢!
当然,孙享福这番话,也只是能让他们各自反思一下而已,真要有什么动作,只怕也会等到矛盾爆发到不得不处理的时候,才会实际行动,他们可不会因为一种可能性,就急急的做出决定。
而对孙享福来说,彻底的粉碎这些世家豪强,也就差临门一脚了,他只需要发展好当地的民生经济,让这些世家的底层族人,对他们宗族不满,就成功了。
第542章 武媚娘的天性
孙享福和蔡璨等人商定好之后,案情的审理,很快就结束了,一干人等按照律法,被叛去善阳劳教所服劳役,五到十五年不等,孙享福不是不能将其就近留在本地做苦役,毕竟,筑垸工程这边,有更多又脏又累的活,不过,他不想破坏律法的公正性。
至于他们几家交上来的五百多万贯脏款,李世民大笔一挥,直接投入到了荆湖地区的发展建设中,然之后,那些帮忙筑垸的灾民们的福利时刻,便到来了。
孙享福公布了一系列安置灾民百姓的政策,凡山南道地区,由于今年春汛期间,被洪水淹没了田地和房屋的百姓,都可以申请在朝廷新开的垸田之中落户,朝廷会给每户配水田二十五亩,旱田五亩,四屋一院的砖瓦房屋一套,并享受村集体一些鱼汤,莲藕池,养殖产业等等公产的分红。
落户的百姓,可以按申请先后顺序,在修筑好的垸田的村落中入住,不过必须将原先朝廷配与他们的永业田,交还给朝廷,并且,在未来的三年农闲时间内,每年为朝廷提供一百日的劳役,以抵偿房款。
也就是说,他们用八十亩容易受灾的永业田,换了三十亩不会受灾的垸田,每年农闲时间,给朝廷干一百天的活抵扣房款,三年,累积下来就是三百天,刚好十个月,按照现在荆湖地区普遍雇工每月一贯左右的工钱来算,差不多就是十贯钱。
看上去,百姓们并没有占什么便宜,但实际上,所有正在筑垸工地上的百姓们,都争着抢着申请落户入住。
因为,垸田里的三十亩田,有非常便利的水利灌溉设施,能够保证高产,并且,那套四屋一院的砖瓦民居,几乎是百姓们梦寐以求的居所。
所谓的四屋一院,占地面积可是不小,总体面积超过三百平,有正中间的堂屋客厅加左右两侧的正房为一屋。有饭厅,厨房,柴草房,以及最后面的厕所,为正屋向后,左侧排的一屋。有两间客房和一个农具杂物间,为正屋向后,右侧排的一屋。再有猪舍,牛舍,鸡舍,为一排,被甩在后院最后排的一条长屋。
光是被四排屋子框成的露天院子,就有一百多平米,可以在里面种几棵果树,打一口井,架几个晾晒衣物的架子等,这些东西,灾民们可是在一号垸田的村落里,看到了成品的。
屋内的地面全部都是水泥,墙壁上,也会刷上一定高度的水泥,前门后门,窗户,都是由好木打造,其整体的造价,别说十贯,二十贯也不止。
更加别说,官府还会给每三户百姓,配备一头水牛,每户人家,配两头以上的良种猪崽,还有洛阳养殖场送来的高产鸡崽,鸭崽,各五十只,这些东西配备给他们后,可就算作是他们的私产了。
有了这些家当在,即便是孩子比较多的家庭,也自信能过的很好,灾民百姓们当然愿意在这里落户了。
而所有建房,配备相应牲畜,家禽,以及少部分家具的开支,都是从蔡黄邓刘蒯等几家追回的五百多万账款里面出,这些钱,是他们剥削百姓而来,理应归还给百姓,即便孙享福在每户上,帮补五十贯,五百多万贯,也能帮补十万户百姓,差不多,能将现有的参与筑垸的灾民按照下来七八成,再有武士彟之前留下来的两百多万贯购地款,足够将所有的人安置下来了。
而且,这也是孙享福之后将东北过来筑垸的百姓,留在当地的一种手段,不过,那个时候,朝廷的千万贯拨款,就会划到荆州来了。
外地务工的居民,只要有大唐户籍的,也享有和灾民百姓同等的入住条件,相信,这样的配置,以及拥有了这样的配置后,即将拥有的收入,会让每一个实地见过当地情况的百姓们心动。
时间进入六月,垸田里的稻穗上,长满了沉甸甸的谷子,稻叶也开始发黄,这种景象,让所有的人看了,都非常的有干劲,即便是夏日的太阳十分火辣,他们也愿意多干一会儿活,因为,他们想早日筑好垸堤,住上修建在里面的舒适的房屋,拥有一块像一号大垸那样,产出惊人的稻田,还是孙享福有强令,让他们只能早晚天气凉爽的时候干活,才阻止了他们那种奋不顾身的热情。
现在,所有申请落户的百姓,都被排上了号,这个号,今后,也将是他们所分配的房屋的门牌号,筑垸的速度越快,他们入住的速度越快,建房的工程队,往往在垸堤筑好的时候,就能将里面的房屋建造的差不多,人多,就是力量大,而且,建造这种简单的砖瓦结构的村屋,技术含量不高,材料够,下了墙角,砌砖盖瓦就行,这边不是北方,都不需要搞什么暖炕之类的东西,往往一组人,几天时间就能盖好一套房子的主体。
也正是在孙享福这边干的热火朝天的时候,李世民带着朝廷主要大臣,以及人数高达十五万的府兵队伍,往善阳出发了,这次,他甚至连太上皇李渊,以及长孙皇后和两朝皇帝的诸多的妃子,年幼的皇子皇女们都带了过去,只留了太子李承乾在长安监国。
善阳有可以供他们一大家子居住的超豪华行宫,大多数大臣们,也在那边有房产,在定襄的大比开始之前,他会在善阳住两个多月,之后,再往定襄,而且,大比的具体开幕时间,被定位八月初八,整个比赛时间,应该在九月中旬之前结束。
而孙享福,则是需要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收割垸田里的稻谷,并且种植下第二季秧苗之后,再带着山南道的几个代表团,前往定襄参赛。
农历的六月初,正是阳历的七月中,由于传统稻种的生长周期比较长,倒是比孙享福预计的成熟期迟了近一个月,不过也基本不影响他的行程,而且,在有大量的灾民劳工可被其调用的情况下,三万五千亩地,只是用了两天时间,便收割完毕,并且打了出来,摊在水泥晒谷场上晒了两天,基本就达到了入库标准了。
“这一季的稻种,只是作为杂交稻种的基础,我要求的就是颗粒大,米粒饱满,至于产量,你入库的时候称一下,报给我个数就行,让稻种遗传基因通过杂交得到提升,从而推高产量,是在第二季以后,逐步开始的。”
孙享福计划用四年,共八季的种植周期,杂交培育出一种高产杂交水稻粮种,然后,用多块垸田,循环的使用四进制种子管理技术,保持水稻种子的优良性,再用四年时间,进行第二轮杂交繁育培植,将其推到传统杂交种子繁育技术能够达到的产量极限,以后,再专门在农部设一个种子机构,向所有农民百姓提供高产稻种。
所以,第一季的稻谷产量,其实他并不放在心上,甚至,特意要求农部的官员,组织百姓们将其晒干之后再称重,他只是在不断的用放大镜观察各地送过来的各种类型的稻种,看看这些稻种所产出的稻谷的一些特性,他知道,这里面,甚至还有许多是野生水稻的稻谷作为种子种植出来的稻谷,其谷粒形状,都还存在着较大差异,像后世的南方稻米,显得细长,东北大米,则粗短胖,中部地区种植出来的稻米,即没有南方大米的长度,也没有东北大米的饱满度,其稻谷颗粒更加偏椭圆,孙享福光是从稻谷外型,便发现了好几种产自各地稻种的差异。
“尚书大人,您不在意产量的问题,百姓可是在意的很,这几天,他们都不止一次的问我们,今年这稻田里的产量,到底是多少,据他们说,比去年看上去,应该高的多。”杜构并不懂得孙享福在研究些什么,接话道。
高肯定是高一些的,因为整田的方法更科学了,发种苗的方法,田地的肥力,排灌的力度,除草,除虫害的强度,等等各个方面,都不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打理田地的时候能比的。
好消息,能提振百姓信心,孙享福闻言,手头上的放大镜继续观看着各种稻谷颗粒,嘴里却是说道,“他们既然想知道,那么秤完,你就张个榜,公布一下吧!现在咱们的稻种多,下一季,直接将另外四块开发好的垸田,也按程序泡发种植出来吧!”
杜构点了点头笑道,“好嘞!其它几块垸田的百姓,可是翘首以盼的等着您做这个决定呢!”
说完,他便领着同样对于稻谷产量数据十分感兴趣的李泰等人出去秤重去了,倒是武媚娘,她此前听完孙享福对于杂交水稻的一些讲解之后,对于这些东西,有了更强的探究心理,但是,由于年龄的关系,一些很基础的动手能力,她还不具备。所以,孙享福打算这次也把她带到善阳去,跟着孙得寿他们学习两年的动手能力再说。
“掌门师父,媚儿不留在善阳好不好,媚儿想跟在您身边,学习最厉害的本事。”
“怎么?你欺负他们几个家伙欺负惯了吗?这可不行,女孩子,还是要平和一些的好,去到善阳,是让你将一些基础的本事都学全,咱们农门的人,可不能光是掌握理论知识,再高深的理论知识,不去实践,也体会不到其中的道理,不体会到其中的道理,就难以进步,这个过程,你必须要经历。
当然,如果你勤奋刻苦的话,说不定一年时间就能学的差不多,只不过,到时候你别赖在善阳那边不想回来就好,善阳和定襄,可比这边好玩的多了。”
乡村的生活,总体是偏枯燥的,与善阳,定襄的花花世界比起来,自然是失色不少,孙享福自以为武媚娘所说的最厉害的本事是种田,其实则不然。
武媚娘最想学的,其实是他的生发之能,她觉得,这种翻手之间,能改变数十万人命运的本事,才是最厉害的,小小年纪的她,就已经对政治权利,升起了浓厚的兴趣,这或许就是天命吧!
“才不会呢!对了,您这次会带他们那些人去吗?”
武媚娘所说的‘他们那些人’,自然是十四位王爷了,孙享福闻言,却是摇头道,“当然不会,这第二季水稻种植过后,还有许多事情要忙呢!农部官员本来就少,种植的面积还要扩大,他们自然是要留下来帮忙组织的。”
“这样我就放心了。”武媚娘似乎很满意孙享福这样的安排,露出两颗虎牙笑道。
孙享福难得的转头撇了一眼武媚娘,看到了她这副表情之后,开口问道,“你是不是觉得看到他们出糗,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呃,被师父看出来了。”武媚娘说完,还不好意思的吐了吐舌头。
“你这种心理,可是不对的。怎么说,他们也算是你师父我的半个徒弟,你的半个师弟,你应该以让他们成长,进步为荣。
人呐,只有心正了,办出来的事情才是好事,只有好事办的多了,这个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你要记住为师今天对你说过的这些话。”
见孙享福说的这么认真,武媚娘也不敢瞎打趣了,躬身拜了一拜道,“徒儿受教了。”
孙享福看到她这个态度,欣慰的点了点头道,“很好,你这孩子,从小在兄长的欺压下长大,性格难免乖张了些,需得多学习些陶冶情操,使人感性的东西,这次随我去了善阳,在你师娘那边,也学些音乐舞蹈的基础技艺,闲暇的时候自己多练练,这才更像个女孩子。”
听了孙享福这话,武媚娘马上有不同意见了,道,“媚儿可不要学那些用来表演给别人看的技艺,媚儿要专心学习师父的本事,让别人表演给媚儿看。”
孙享福闻言,顿时一愣,心道,‘难道,天才从小就跟别人想的不一样吗?’
第543章 采红菱
稻谷秤重入库的事情,一天时间就处理好了,杜构喜滋滋的跑回来,亲手写了一篇大字榜文,不过,字虽然写的好,恐怕没有多少百姓看的懂,还得他们这些官员帮灾民百姓们念才成。
“尚书大人,计算出来的平均亩产,九石三,这可是干稻谷,九石三啊!”
“九石三而已,激动什么,比之当年我在岭南第一次种植水稻的时候,也没有多少增加,看来,这个产量,基本上是稻种改良之前的一个极限了。”
这次种植,从科学的整田,到使用这个时期能够做到的最好施肥方案,再到较高效率的除虫,除杂草,可比第一次在岭南,让根本不懂得种植技术的岭南百姓帮忙种植水稻的时候,下了更多的功夫,但是平均亩产量,只是提升了零点三石,也就是三十多斤而已。
以孙享福孙的分析,不是种植技术方面的问题,因为种植技术这边,几乎做到无可挑剔的了,这是稻种遗传基因的限制了。
此前,他为了方便对比,对于试种田的田亩大小,都按照后世的田亩面积来计算比对过。
如果只是亩干产九石三,一千一百斤左右的话,那么,他想在第一期的研究种植结束,达到后世第一期杂交水稻研究试种的产量,可是有着近三百斤的差距要追赶。
四年时间,通过不断杂交,优化稻种遗传基因,将平均亩产提升近三百斤,这可是很有难度的,即便是后世,四年一期的研究种植下来,也不过是两百斤左右的增幅而已。
虽然孙享福瞧不上这个亩产一千一百斤的产量,但这个产量,却足够垸田里的百姓们敲锣打鼓的庆祝了。
去年,他们自己,只种出了五石四的产量而已,现在的这个产量在他们看来是比较神奇的,孙享福当真是天下第一会种田的人,同样是那块田,让他来种,亩产量居然提升了将近四石,以每家差不多二十五亩水稻田来算,这可是让每户的田地里增产近百石稻谷,那么,卖谷得到的收入,差不多增加了六贯。两季都是如此的话,那可就是十二贯。
许多年纪稍微大些的老农,在农部官员帮他们算清这笔账的时候,都激动的流起了眼泪,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有生之年,居然会见到种二十几亩地,就能年收入二十几贯的场景,这真是要发达的节奏啊!
比百姓们还高兴的人,貌似也有,那便是李泰他们这些王爷,从百姓们的欢呼声中走过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把胸膛挺的很高,貌似这件功劳,就是他们的一般,殊不知,他们到现在,可都还没记住种植水稻的所有程序和注意事项呢!
第一次种植,孙享福只是稍微锻炼了一下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这些压根没见过水稻是怎么长出来的北方人,大致了解了一下种植水稻是怎么回事,整个过程,他们只是做了一些可有可无的体力活而已,这些事,随便让一个村里的孩子来做,可能都比他们做的好。
然而,当洋洋得意的他们,此后得知,孙享福并没有带他们去定襄的打算的时候,一个个如遭雷击。
“为什么?为什么?现在水稻都种出来了,产量这么高,为什么不让我们去定襄?······”
“就凭你们刚才说的这句话,你们就都还不够资格去定襄。稻种研究,这可才刚刚开始呢!你们居然会以为这是成品,我想问问你们,水稻怎么种,你们真的清楚吗?你们谁能告诉我,怎么泡发稻种?”
“呃······”
孙享福居住的小院内,一群气势匆匆跑进来的王爷们,只是被他的一个问题,就问的哑口无言了,在一旁带着孙靖玩耍的武媚娘仍旧是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看着他们,倒是让比较聪明些的李泰找到了一个借口,指向武媚娘道,“那为什么她可以去?”
“她的基础理论知识已经学完了,要去善阳的农学院学习一到两年的动手能力,你们的年龄比她大好几岁,可是到现在,动手能力一塌糊涂,理论知识还没有入门,陛下若是考校起来,你们叫我如何作答?也亏得你们还好意思说别人。
接下来的这一个月里,你们每天早晚下田打理作物,午间天热的时候,跟着媚娘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如果这一季水稻种完,你们连泡种,整田的,施肥这些种植水稻的基本的东西都学不会的话,我看你们是连下一届的运动大会也看不成了。”
想到了李世民可能会对自己这些人进行考校,李泰这才恢复了理智,认识到了自己这些人前面几个月的时光里,学的有多么不用心,大多数时候,他都把重心放在解决吃饱肚子的问题上面了,可真是失败。
听说要让他们跟着自己学理论知识,武媚娘表情那叫一个精彩,升格做小老师的她,脑海里都冒出了很多整蛊这些王爷的招数,却见孙享福板着脸转过头来向她道,“你要是不用心,把他们教歪了,小心我把你一辈子留在善阳那边教胡人种田。”
“哈啊~”
武媚娘郁闷的撒了一下娇,孙享福却是没有任何收回这句话的意思,孙享福让她去教李泰他们,其实也是有用意的,基础理论知识学完之后,在教授别人的时候,自己往往也会将这些知识重新梳理一遍,吃的更透彻,孙得寿等人当初也是如此,现在,他们基本都不用孙享福怎么教,就能自己做一些育种,杂交的试验,还能根据天时和地理环境,稍微改良一些作物的种植方法,每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新的突破,孙享福乐得放任他们自己成长。
“你们几个从明天开始,就要做整田,沥肥的工作,工地上几十万人这几个月攒下的粪······”
孙享福说到这个,李泰等人浑身又是打了个激灵,农事,就逃不开跟这些东西打交道,他们的苦日子,又要到来了。
“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感觉到畏惧,要学会迎难而上,磨炼自己的意志,让自己变的更强大,懂吗?”
在孙享福的鼓励下,李泰等人苦着脸退出了小院,还没走出两步远,就听院内的武媚娘向孙享福问道,“他们变强大了之后呢?”
“之后?当然就习惯做这些比较为难的事情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