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农圣-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农部右侍郎韦挺紧跟着出班奏道,“臣附议······”
“臣等也附议······”
“咦,情况有点超乎想象的顺利啊!”
蔡济十分意外的看着满朝诸公对自己的奏章表示赞同,顿时感觉有些飘飘然,正待上前添油加醋的说几句呢!却见高坐龙椅之上的李世民指向自己道,“为祸地方之人要查,似这等只顾自家利益,尸位其上之人,也要惩治,来人,去了他的冠冕朝服,收押刑部,取证定罪。”
“什么情况这是?”
蔡济还在懵逼状态中,就见有站殿的侍卫向自己走来,不是说要彻查么?怎么,反过来要抓我这个上奏之人?
“陛下,臣不过是直言上奏,代地方官员氏族向陛下陈情,何罪之有?您为何无故罢免臣的官职,还要下狱?臣不服。”
“不服?”
“那朕就让你服,长孙尚书,韦侍郎,怎么让他心服口服,就看你们的了。”
李世民说罢,长孙无忌与韦挺对视一眼,意思是你先来说,还是我先来说,最终,由于官阶差距,韦挺请长孙无忌先说。
便见他看向已经被侍卫除去冠冕袍服,按压着跪在地上的蔡济道,“蔡郎中是吧!我户部有一个疑问,你的奏章中所说的蔡,黄,邓,郢,复等沿长江受灾的几州,都是土地肥沃,田地数量超过百万亩,人口数量超过十几万的中州,可为何,他们过往不论是灾年,还是丰年,所创造出来的税收,皆不足万贯,比之山南道其它许多下州都还不如呢?”
“呃,这······”
“老夫就在这朝堂之上,等着你编,看看你能编出什么理由来。”看到跪在地上的蔡璨眼珠子乱转,长孙无忌鄙视的看了他一眼道。
这个,还真不好编,人多,地多,土地肥沃,在大唐的新的税制逐渐的落实之后,你一个中州的财税,会比不过下州,这就有点太说不过去了,毕竟,各方面来说,中州和下州的规模,都是有着一两倍,甚至更多的差距。
看到闷着不吭声的蔡济,李世民气极,便又给了一个眼神韦挺。
收到李世民眼神指示的韦挺也走到蔡济的面前道,“你编不出来吧!那就由我给你举个例子,就拿蔡州来说吧!
掌管常平仓的司农官,在去年秋收之后,以五十文一石大米的价格,四十文一石谷子的价格,强收治下百姓手中的粮食入常平仓,而常平仓入库的账簿上的价格,居然是每石米一百六十文,谷一百四十文,比长安的市价,都高出好几成。
仅此一条,蔡州常平仓的司农官,就能从蔡州的财税中白白拿走超过二十万贯的钱财。
一个中州,全年的财税,总共才多少?
不过二三十万贯而已。
光是这一笔买卖,就能将全年的财税用掉七八成了,加上其它,能有结余才怪。
这么大额度的交易,是谁审批的?这么多的钱财,是怎么从司财官那边流出来的?不用我说,你应该也知道。朝廷的诸公,和陛下,可都不是傻子。
你们若只是贪污,也就罢了,朝廷之前在四边都有战事,需要内部稳定,可以暂时不处理你们。
可偏偏你们在贪污之后,还要剥削压榨百姓,蔡州的常平仓的粮食,在每年发水灾的时候,会全部被蔡氏的人以借贷的名义取走,按照朝廷的规定,常平仓的粮食,在发生灾害,百姓急需之时,是免息借贷的。
你们把所有的粮食免息借贷出来,让真正有需求的百姓,无粮可借,只能高价找你们买,或者高利找你们借贷,逼的他们没有活路走。
你说,那些百姓们,在有出路的情况下,还会留在当地,被你们继续剥削吗?”
韦挺在朝堂将这些地方豪强的运作手段讲出来,顿时便叫一些人的脸色阴晴不定,那跪在地上的蔡济,也是听的面如死灰,这个脓包既然被当堂挑破了,那么皇帝,断然没有继续放任的理由。
果然,在韦挺说完之后,李世民发话了,道,“朕,其实并不反对天下的臣民百姓想办法获取更多的利益,因为朕希望看到每个人都丰衣足食,过的更好。
然而,君子爱财,需取之有道,像孙卿,冯卿,长孙卿,等,能够推动一些项目,在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同时,为国家,为百姓,也谋取利益,朕甚至会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然而,似你等这样为谋利益,不择手段,坑害百姓之人,朕却是绝不容许的,因为,你们这是在挖大唐的根基。
朕知道,在这个朝堂之上,还有很多的官员背后的家族,在用类似的手段,坑害当地的百姓,诸如长孙卿和韦卿所言,朕不是看不出端倪,只是因为此前外部不稳,朕选择暂时不做处置。
然而,如今天下已定,能动摇朕的万里江山的,已经不是周边蛮夷,而是国内的这些蛀虫,朕希望你们以此事为界,及时的改正错误,为时未晚。
能够谋取利益的方式有很多种,害民之举,绝不可为,从今往后,敢于阻碍大唐的发展和稳定之人,朕决不轻饶,望诸卿慎之。”
第539章 形势没人强
李世民将板子举的很高,然而,打的却很轻,不轻不行啊!
如果全国各地类似的事情都要彻查处理,国内估计就乱了,那个州道没有一些氏族豪强呢!就算这些豪强迫于李世民的军事实力,不敢明火执仗的反抗,可是,罢免了朝廷大部分的官员,国家怎么治理?
要知道,现在的情况是,即便大量的使用这些世家出身的官员,朝廷在官员数量方面,都还存在巨大的缺口,在国家太大,可用的人手太少的情况下,胡人,甚至之前还在打生打死的降将都要用起来,何况是他们,这是现实状况所迫,没有办法的事情。
所以,对于处理世家的问题,还是要缓缓进行,现在的条件虽然比之前稍微好些了,但仍然还不成熟,只有等大唐的教育体系更加发达,能够使用的人才更多了,才能真正的全面动手。
李世民的一番话,除了有告诫朝堂诸公的意思,其实也算是用了一种比较委婉的方法,在劝解这些还在使用比较老套的,坑害百姓的方式,谋取利益的那些地方氏族,改变他们的行事方法而已。
以大唐现在各行业兴旺发达的局面,赚钱的路子不要太多,光是商部在全国范围展开了一轮调查之后,就发现可供开发的大项目,有数十个之多,这都需要资本和人力的投资,他们何必总是把目光盯在那些小老百姓身上呢!投资开发新产业,做生意,也是能赚很多钱的啊!
然之后,李世民再度下旨,给孙享福升级了权力,五品以下官员,直接有就地罢免权,七品以下官员,直接有就地任命权,等于是给了他在任安北大都督时同等的权力。
有了这个权力,他就可以随便处置州刺史一级的官员了。
而且,他还给孙享福下旨,全面彻查山南道各州官员贪赃枉法的事情,有左骁卫的三万多大军在荆州,基本可以摆平一切不服。
这一举动,让世家系的官员彻底的认清了当前的形势,即,顺者昌,逆者亡。
不想亡,就得快速的补救自己的过失,免得皇帝今天查了山南道,明天又去查江南道,河北道。
别说是这些二三流的世家,李世民现在连五姓七家这样的顶级世家,都能够连根拔起,只是他觉得没有必要而已,因为,五姓七家现在都集中实力,在关外搞开发,所做的事情,已经逐渐脱离了坑害,剥削百姓这样的低级趣味,算起来,对于朝廷和百姓,都是有利的。
圣旨到山南道,只需要几天的时间,孙享福有情报组做监控,查这些人的罪行,不要太简单,实际上,被世家豪强把持的这几州,下至吏员,上至州刺史,就没有一个屁股是干净的,一锅端就对了。
孙享福在动手之前,先去令一封到了各州的钱庄,让他们以新钱不足为借口,直接关闭了钱庄,然之后左骁卫大军直接进城,将州刺史,以及各司口的所有官吏,全部拿下,押至大总管府衙门。
一个州,从州刺史往下,直到各司在编制的吏员,足有数百人,全部下狱,场面十分壮观,大总管府衙门的监牢都不够用了,因为冯智戴足足抓了三千多人回来。
“这下,虞方那小子有事情干了。”
孙享福难得的在荆州坐堂办公,看了看犯人的基本情况之后道。
“把几州的官吏都抓了个空,地方上便没有人管理,接下该怎么办?”冯智戴朝回到衙堂入坐的孙享福问道。
孙享福答道,“暂时先实行军管吧!正好把你属下的人,从垸田这边全部抽身出来,过不了多久,陛下应该就会派官过来的。”
冯智戴又道,“这几州的普通百姓大半都被你弄去筑垸了,剩下的,全是地方本族之人,怕是谁来了也不好管吧!”
孙享福笑了笑道,“你要相信咱们陛下的智慧,有一些人,在这个时候,正当其用。”
冯智戴闻言,很快就了然了。
大唐可是有一个官员群体,是不怎么鸟这些中小世家的,那便是五姓七家这样顶尖世家系的官员,派他们这些人过来整治这些地方中小家族,手段不要太简单,毕竟,他们是玩这些套路的鼻祖,孙享福只需要静等结果就行。
“那么,这些人你打算怎么处置?”
“简单啊!把主要的几个官员的事情审理清楚,下面的人,自然就守不住了,以咱们大唐现在比较宽松的律法,这么多人集体犯案的情况下,又不可能判什么死刑,他们基本都会认罪伏法的。我们只需要以从各州司农官那里审出来的东西为突破口,案子很快就能审结,等智戴兄北上定襄的时候,正好可以帮我这把这些犯人顺带手押送到善阳劳教所去。”
“如此,等你的案子审定之后,我便率领大军起身北行了。”
“嗯,七月中下旬晚稻种植之后,我也会带荆州参加大比的代表团队动身北上,到时候,咱们定襄再会。”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孙享福基本都在荆州的法庭旁听,果然如他所料,最先用铁证坐实了几个州刺史的案子之后,下面的人,基本就没法抵抗了,只是,三千多人,挨个的审理定罪,需要一些时间,反正,孙享福不急,他在等人主动上门。
他的任务,可不是将这些犯官定了罪就完事了,还需要追回这些贪官污吏给国家造成的损失。
七天后,当得知朝廷新派过来的官员即将上任,以及这些即将上任的官员的身份的之后,各家终于坐不住了,几位家主,纷纷坐船,往荆州的大总管府而来。
不来不行啊!没有孙享福的命令,钱庄就不会开门,他们在钱庄的钱财就一直处于被禁锢的状态,他们可以将族中少部分官员,像黄富那样,按计划舍弃掉,但各家内部,要维持近十万人的生产生活,可不是简单的事情,没有钱的生活,谁都不好过。
“老夫蔡氏族长蔡璨。”
“黄氏族长黄续。”
“蒯氏族长蒯昭。”
“邓氏族长邓洪。”
“刘氏族长刘庆。”
“见过大总管······”
看到几个躬身行礼的正主,孙享福嘴角钩起一丝笑意,抬了抬手示意他们免礼,道,“你们几位找本官有何事啊?”
蔡璨因为年纪大,依旧被几家推为代表,上前一步答道,“我等想请都督下令,开放我等几家所在州县的钱庄,使银钱得以运转流通,当地营生得以正常运转。”
孙享福一早就料到他们会这么说,直接道,“这可就有些难办了,陛下有旨,令本官彻查山南道各州贪腐案,追回朝廷受损的钱财,如今,你等几家所在的州县,大量官员涉案,其贪腐的钱财大多存放于钱庄之中,你等要知道,本官此次下令拿人,并没有连坐其家属,若是不将钱庄暂停关闭,恐这些犯官的家人,会将钱财转移,如此前黄州那边的司农官黄富,蔡州那边的司农官蔡强,还有其它各州的,随便一人的涉案金额,都高达二十万贯,他们一口咬定说自己将贪污来的钱财花掉了,究竟花在了何处?本官要查,要追回啊!”
“这,可不能因为几个犯官,就将整个州的钱财······”
“纠正一下,不是几个犯官,是几千个犯官,一个州,都有数百人,所涉及到总金额,高达数百万贯,远比现在各州钱庄所有的存款加起来还多,是故,本官,必须要先考虑大头。”
各州的成年旧账全部翻出来,可不就是数百万贯么,一个州的钱庄里,可没有数百万贯的存款,所以,孙享福一点也没有给蔡璨那个老家伙面子,打断他的话道。
形势没人强,蔡老头和其它几家的族长闻言,便有些垂头丧气,他们从来没有想过,钱庄,流通性,会这么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一旦他们几家的大额记名存票不能在市场上使用之后,他们各家所有的产业,就都不能与外界进行大规模的交易了。
要知道,大唐的商贾,基本就认钱,而且,他们的消息是很灵通的,钱庄暂停营业的目的,就是为了盘查他们几家的账,即便是开门营业,这几家的记名存票,也是不能用的,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与他们做生意,即便是有,应该也是想借机从他们这里捞取好处的。
几位族长能够舍弃掉一批推送到前台来的人,却没办法弹压整个族内,数万族人的反弹,没有了营生,所有的族人,都会造他们这些族长的反,他们或许还是忠于家族的,但未必忠于现在当家的族长,因为这个族长不能很好的解决他们的问题。
“大总管,我等几家门下确实出了一些贪官污吏,但因此,就将我整个宗族在钱庄的钱财禁锢,使数十万人受损,这与连坐,又有什么区别?······”
蔡璨还待再说,孙享福却是再度打断他的话道,“这些人,行贪赃枉法之举,受益的是谁,你我心知肚明,被他们窃取的国家利益,不能白白的损失掉,被他们坑害的百姓,必须要还以公道,本官今日见你们,是因为尊你们是当地族老,若是你们这些族老的心中没有公道人心,本官见你们,也是浪费时间,在案件没有调查清楚之前,这种暂停营业和资产禁锢的状态,会一直保持下去,你们身为族老,还是早些回去敦促族人种地生产,养活自己吧!”
‘种地生产?’世家豪强,若是只靠种地生产,怎么会壮大到今天这种局面,现在,大唐的粮价才几十文一石,种地,能挣到什么钱?让所有的族人,都跟那些普通百姓一样,靠累死累活的种地,勉强混个温饱,他们可不愿意,他们不愿意的话,这些人可就做不成族长了。
但还是那句话,形势没人强,他们只能低头认,在听到了孙享福的逐客令之后,几人急忙用眼神交流了一番之后,还是由蔡璨开口道,“大总管要怎样才能放开对我等几族的限制,请明言。”
第540章 几点要求
说到条件,孙享福当然可以提出很多,但是,不太现实的东西,孙享福不会提。
“如果你们还想用壁虎断尾的招数,保存家族的富贵,那只能说你们在做梦,陈年旧账,我就不翻了,你们若是将朝廷的公民政策实行以后,贪墨钱财如数上交,那么,咱们可以接着往下谈。”
公民政策实行到山南道,是武士彟上任以后,也就是三年左右,实际落实,则是只有两年,大唐的经济,也差不多是从贞观两三年左右开始腾飞的,孙享福以贞观三年以后纳税比较正常的中州来计算的话,这三年他们每州差不多短少了财税百万贯以上,平均每年三十多万贯,这是差不多是大唐现有的二十多个中州的平均财税水平,倒是比历史上高了一两倍不止。
之所以有这么高的财税的原因,当然是孙享福穿越之后,几乎解除了李世民所有的失利,让其一路高歌猛进,快速发展,使其人口数量,田地产量,各地的开发程度,比历史上增加了一两倍。
但实际上,几大家族在这三年里的收入,绝不仅仅是这一点点,他们不仅贪污了朝廷的钱,还坑了百姓的钱,孙享福觉得以此条件为基础,是最底线了。
蔡璨问道,“不知道大总管可有具体的数额?”
孙享福答道,“具体的数额,很快就会提交上来,按照他们的招供全额追讨的话,你们每家,大家都要上交一百万贯左右的脏款。”
“一,一百多万贯?不可能,绝不可能有这么多······”
“是啊!我等几家所有的余钱,也不过就是一两百万贯,这个,大总管可以在钱庄里查到的,这可是我等几家数百年才累积下来的财富······”
不光是蔡璨被这个数字惊到了,其余几人也慌了神,作为二三流世家,他们可没有五姓七家那么强的财力,能够动辄启动数百万贯的投资,正如黄续刚才情急喊出来的数字一样,他们每家,能有一两百万贯的现金家底,就算不错了。
可孙享福不是这么认为,他伸了伸手示意几人安静,又道,“实际上你们几家这几年通过不正当行为获得的收入,比这个数字,只会多,不会少,我想请问各位,三年前,你们各家有多少地?三十万亩,还是五十万亩?现在你们名下有多少田地?一百万亩,两百万亩?这些田地你们是从那来的?
用钱买来的。
你们门下的走狗,贪赃枉法,剥削百姓得来的。
还有诸多其它的各种产业,比如你们蔡家,修建的房产,置办的家具,投资的商队,购买的商船,没有几十万贯,拿不下来吧!你们家族的子弟,读书,享乐,每年也要花掉了不少钱吧!······”
他们账面上之所以只有一两百万贯现金,是因为那些被他们弄来的钱,都被他们花出去了,正常的靠种田地产出的结余,他们想扩大到如今的规模,即便是在大唐现在各方面行情比较好的情况下,没有个一两百年,也不可能做的到,因为,种田的收益,从来都不高,受灾严重的时候,甚至受损白贴。
几人再度被孙享福说的无言以对,确实,自从进入贞观朝之后,他们的发展太迅猛了,却没有想过,吃的太猛,终于是把自己撑爆了。
花一百万贯,保全家族现有的产业,即便他们个个都是当家话事的家主,一时,也有些犹豫不决。
然而,孙享福又开口道,“如果你们能将满足朝廷的这个基本要求,那么,接下来,我还有几点其它方面的要求跟你们说说,你们如果觉得能够做到,我就可以下令钱庄,解除对你们几家的资产禁锢了。”
其实,各家在钱庄里的钱也就两百万贯不到,孙享福一次就要拿走一百多万贯,差不多就是一大半了,他们当然不愿意。
但是,在现在这个社会,所有的商业往来都要用到钱庄的便利,他们几家没有大额的金钱划转的能力,根本无法经营名下的营生,因为,别的商贾,都是走这一条路,他们走不通,就完全失去了竞争能力。
试想,别的商贾,只需要往兜里揣一张记名的现金存票,就能去长安提到几十万贯的钱,而他们几家,却需要牛马车船,拉上重量高达几十吨的现金与人交易,其运用于经营的输费用,和时间成本将会有多高?
要知道,不管是记名的,还不记名的存票,在钱庄存取钱财的时候,可都是需要出示户籍证明的,钱庄甚至都不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他们的存取业务,只需要在他们家族所在州县禁止,他们就没法跟别人玩了。
所以,直观的感受到了金融体系的威力的几大家族,感觉非常的无力,最让他们感到无力的是,孙享福居然说,后面还有几个条件,一个条件都那么难以接受了,还有几个条件?这是完全要将他们几家打垮的节奏吗?
“大,大总管还有什么要求,且请一并说一说吧!”
几人即便是再有天大难处,在长安没有成功发动所有世家系官员对孙享福发难,就已经注定他们会失败了,毕竟,他们只是山南道,荆襄之地的几个二三流世家,一旦被孤立起来,对于如今的大唐来说,根本翻不起什么浪。
而他们只怕到现在也搞不清楚,他们之所以被孤立的原因。
首先,他们就选错了发难的对象,孙正明是谁,虽然走入大家的视线,不过短短六年多时间,但在大唐,已然是财神一般的人物。
除了与李世民心腹集团是一体的之外,各大顶尖世家,那一个跟他没有利益纠葛?即便是强如五姓七家,几年前,他们还敢对孙享福喊打喊杀,可现在,他们是想都不敢想。
渭南的产业,北地的产业,岭南的产业,还有以后必将成为超级巨无霸的海外的产业,他所开的船,每搭上一艘,都能赚大钱,只要有一艘没有搭上,损失都是巨大的。
如果孙享福动用自己能够动用的手段,对于某一家,或者某一地,进行商业制裁,别说是一个二三流世家的小联盟团体,就是一流世家的大团体,都要伤筋动骨,甚至整个魂灭。
农,商,运输,建造,每一样与生发相关的行业,他都具备相当足够的话语权,仅次于皇帝李世民,他们发难的对象是朝堂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获得很多人的支持,唯独孙享福一人,是不可能获得太多人支持的,因为,大家都想搭上他的船。
看到蔡璨等人为难的表情,孙享福知道,他们并不是真心的服气,是个人,都不愿意将自己到手的财富吐出来,只是迫于形势而已。
那么,形势比人强的孙享福,自然是要借机,做更多的事情了,道,“我说的几点,你们若是做好了,也并非都是损失,长久来看,对你们自己,也是有好处的。
首先,就是筑垸田的事情,你们几家所在的位置,都是沿长江,汉水,各大湖区的肥沃之地,然而,其地势低洼,容易爆发水灾。
所以,你们需得服从新到任的官员的征调,以及我之后对境内土地的总体划分安排,尽快的完成当地的筑垸工程。
要是垸堤,以及垸内的灌溉沟渠,道路等,需要占据你们各家田地的,一律不准找朝廷讨要补偿。”
他们几家对于两年前就开始的筑垸工程,是一点都不陌生的,甚至都乘船亲自去看过成田,这几乎就是这个时代,最理想的田地。
不过,筑成的大堤宽而高,加上隔堤,小堤,已经沿大堤两侧的护堤林,所占的面积,可真不小,别说一里地的长度,就是一百步的长度,整体面积也会超过十亩,一条长堤如果修筑在他们那一家的田地上,那损失的田地数量,恐怕不少。
再有就是垸田内的道路,沟渠,在已经修好的几块垸田那边,都有了相当规范的标准,主灌溉沟渠的宽度,超过十丈,主干道路加上护路林的位置,宽度要超过三丈,一般沿着笔直的主灌溉沟渠修建。
这基本都是后世的一些修筑标准了,唐一丈约三米,十丈宽的河,就是三十米,一般这么宽的河,水面也会有保持在十五到二十米左右的宽度,虽然这个宽度,会水的人一个猛子就可以能扎过去,但差不多够两三百石的民船左右双向通行运货了。
三丈,也就是九米宽的大马路,两侧各留一米左右的宽度,种植一两排护路林,中间铺设水泥路的宽度,大概在七米左右,基本就是后世双车道的标准,当然,在这个时代,可以并排跑三两马车都没问题,一般的马车,只有一米五左右的宽度,大一些的,也不会超过两米的宽度,因为基础建设落后的原因,这个时代的车子都不会太宽,宽了,很多狭窄些的路,就走不了了。
这么宽的河,这么阔的路,修建起来,自然也是比较占地方的。
然而,他们几家要是回过头来想一想的话,也确实如孙享福所说,修好了之后,长远来看,对于他们,是有利的。
且看今年的大洪水对于已经修建好的几块垸田的影响。
答案是完全没有,洪水最大的时候,不过是涨到了堤脚两米左右的高度而已,要是以往的话,这些地方,早就是一片汪洋了,这也是为什么此前没有人在这里种地的原因,因为很难保证收成。
可现在呢!就算水位再上涨五米,达到可以淹到荆州城墙脚下的地步,也还没有垸田的小堤的高度高,更加别说十五米以上高度的大堤了,生活在垸田里面的人,根本无需担心水灾问题。
因为这个时期的历史上,可还从来没有大水能淹到荆州城墙的记录,就算有,也不可能再上涨十米,威胁到垸田的安全,也就是说,只要大堤筑好,就不可能受到水患的威胁了。
而被大堤圈在里面的垸田,开好灌溉的水渠,修好笔直的道路之后,其耕种,运输的效率,将会极高。
因为,每条主水渠挖好之后,进水的位置,都是通往大江的,居住在垸田内的百姓,可以用船,轻易的将自家的粮食农作物产出,运送到沿江的大堤边。
而沿江的码头,大多也修建在水渠的尽头,也就是水闸的附近,这样一来,收购粮米农作物产出的商贾,正好也可以将仓储,建立在码头附近的大堤之内,方便收货发货之用,交通方便了,商业往来也会方便,这种水陆两种道路交通,都畅通到极致的设计,会让当地拥有巨大的商业潜力。
第541章 分家的建议
孙享福一系列的设计,都是在后世的成例上,加以更加完美的改进。
之后的垸田,只会越筑越大,如果地块合适,说不定会直接圈下一个县那么大的地方,甚至更大的地方,来整体作为垸田规划。
同时,他也希望在垸田筑成的时候,垸内的所有基础建设也都全部做好。
比如一号大垸,虽然只有六个村子,三万多亩地,但有一千五百户人家,不人口数量三四千,不输于偏远地区的下县,但是,其未来的产出,可能还要高于许多人口超过三千户的中县。
因为这里的人口非常集中,产出效率非常高,在大堤筑好的时候,垸内的主灌溉渠,副灌溉渠就已经挖好,主干道,副干道,以及田埂的路基,也全部铺设好了。
之后,武士彟派了工程队的人过来,简单的将一条贯穿整个垸,长达四十多里的水泥路铺上,然后,沿着道路,将一千五百多套砖瓦结构的民居分成几块修建好,就将一千五百户百姓,很好的安置在了这里。
要知道,孙享福现在种植水稻的一号垸田的整体面积,还没有一个普通县的五分之一的地盘大,耕地面积,甚至没有一个县的十分之一多,但是,去年的第一季种植,他们产出了近二十万石稻谷,平均亩产五石多,为朝廷创下了六七千石稻谷的税收,价值四百多贯,如果按两季算,则是八百多贯。
除此之外,垸内还有很大面积的莲藕池,菱角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