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之后,孙享福第一时间就出了朝班,他可是外派的钦差,回朝之后,自然是奏事的第一序列,其实,昨天晚上他就应该先到皇宫报告再回家的,这事要是搁以前,就有御史要弹劾他了,不过现在,大家都能理解,况且,人家是赶去送使团了,半夜才回家,情有可原。
  “陛下,臣奉旨巡察山南道,诸事皆已妥善处理,今回朝交旨。”
  李世民点头道,“嗯,你前番之奏报,朕已交于诸卿传阅,然对于后续的处理,诸卿意见不一,你且说说自己的看法,朕用作参考。”
  “臣遵旨。”
  组织了一下语言,孙享福又道,“陛下,荆襄之地,之所以出现匪患横行的局面,原因有二。
  其一,是当地湖区纵横,水患频发,各地的老百姓,无力抵抗灾难。
  其二,是老百姓在受灾之后,求告无门,别无选择,只能落草。”
  李世民闻言故作不知,问道,“求告无门?这又是为何?”
  其实,那些百姓为什么去做水匪,地方豪强是如何坑害的他们,孙享福在给李世民的密奏里,写的清清楚楚,李世民,也绝对相信那是实际情况,然而,他现在并没有打算大刀阔斧的对付这些地方豪强,所以,明面上,孙享福并不会拿出来讲。
  而他所说的这两点,只是想在朝廷的方面,为其它地区活不下去的百姓们,开辟出一条能够在关键时刻救命的渠道。
  “陛下,百姓受灾,就会造成某一地区瞬间缺粮,那个时候,他们能够想到的办法,就是找官府求告和有粮的大户人家借贷,咱们先说那些有粮的大户人家。
  灾难的大小,持续的时间,是没有人能够预估的,这些有粮的大户人家,一般都不肯借贷给那些受灾的百姓,一是因为他们自己也在受到灾难的威胁。二是,他们不相信百姓的还债能力。”
  孙享福这么说,朝堂之上,很多地方世家系的官员,便纷纷点头,这可是给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开脱,那么,今天的板子,就肯定打不到他们的头上来了。
  然之后,孙享福接着道,“所以,要根治这个问题,百姓们只能靠向官府求告,如何让老百姓快速的获得口粮呢?
  此前,陛下设置了义仓,在丰年的时候加征百姓的粮食,在灾年的时候,借贷给百姓,这一策略有很多弊端。
  比如山南道地区,有一个县,半县受了灾,半县没有受灾,百姓们在丰年的时候,都缴纳了义仓粮食,在灾年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粮食要涨价,不管受不受灾,全县的百姓,都会跑去义仓借贷,因为不借就亏了啊!这就会致使,真正受灾的百姓,得不到及时的,足够的粮食救济,要知道,一个人,可经不起几天饿的。
  而在新政之中,设置的常平仓,却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因为常平仓不是向百姓加征粮食,而是在丰年的时候,用钱购入百姓手中的粮食,在灾年的时候,再平价出售给百姓,这就会很大程度抑制,灾难发生后,粮食价格暴涨的情况出现。
  当然,光有一个常平仓还不够,因为不是所有的百姓,手上都有余财,可以购买常平仓的粮食。
  那么,咱们就应该给百姓开放一个借贷钱财的渠道,那便是钱庄。
  咱们大唐钱庄在长安成立,已经有差不多一年时间了,善阳那边,更是有两年多的时间,一切运转正常,能够很有效的帮助朝廷解决很多问题,然而,它也可以帮助百姓解决很多问题,陛下您应该没有忘记臣提出钱庄这个建议的时候,将其在全国铺开的构想吧!”
  李世民怎么会忘记这么重要的事情呢!
  其实在大唐的财税商业重地,钱庄的分号已经全都开设起来了,洛阳,扬州,益州,都有,而这些有了钱庄的地方,财税过账都非常方便,不需要像以往一样,需要大量的人员清点,押送,损耗降低了很多,只需要官方核算清楚,在一地缴存,把票据上交朝廷,朝廷就可以直接在长安的钱庄提钱。
  如果,大唐所有的城池都有钱庄的话,那么,光是在财税押运损耗这方面,一年就能节省下十几万贯,这种即能省钱,还能更方便的好事,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一直都在想办法推行,现在看来,它还不仅仅是在财税方面能够带来好处。
  如果,地方上都有钱庄,再给百姓开放借贷的话,那么,即便是灾难来了,百姓也能很快的凭户籍田册,找钱庄借贷到一笔钱财,让他们的生活暂时得到一定的保障,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跟钱过不去,出钱,还是有人会卖粮食的。这样他们也就不至于求告无门,选择铤而走险,去落草为匪了。
  孙享福几乎没有把地方豪强作恶的事情拿出来说,他只是针对问题,来制定一个地方豪强无法把持的制度起来,常平仓,归他农门管,钱庄这么重要的部门,要是能让别的人插进去手,那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就不会做到今天的位置了。
  而有了这一套借贷体系,不光是荆襄地区,全国任何地区的豪强,想用他们以往的那一套窃取百姓手中的土地,把百姓逼上绝路,就很难了。
  不过,朝廷现在面临的问题还是人手不够,无法将新政所需要的衙门,官员,钱庄等,快速的构建到地方,所以,即便是知道这种情况大面积的存在,朝廷也只能一步步的慢慢推行。


第422章 又是神来之笔
  人才不够,只能在教育上面想办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是一点都没有错的。
  今年,善阳之地又将会有一大批完成了基础认字教学的孩童出来,孙享福很想快速的将法学院,经济学院,农学院,工学院等都建立起来,当然,这个事情,不是今天要朝堂上要讲的主题。
  待得李世民和百官们认识到了钱庄和常平仓的重要性之后,孙享福又道,“百姓受灾,日子过不下去,会选择去走极端,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信息封闭。
  比如开年以后,关中陆续有工厂开业,工人劳力缺口巨大,如果有一些地方的老百姓受了灾,或者日子不好过,知道来关中可以找到一份能够挣钱的工作,就完全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
  所以,臣以为,将国家的法度,政策,以及各方面信息,告知老百姓,也十分重要。
  臣建议给法部分派任务,向平民宣讲这些政策信息,因为法部官员在地方上,不是天天都有案子审理,那没有案子审理的时候他们做什么呢?
  下到村落去,将一村一个村的百姓们召集起来,宣讲国家法律,告诉他们,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遇到了涉嫌违法的事情,应该怎么样处理。
  当然,律法也不需要天天讲,一年两三遍足以,有新政策的时候,再补讲就好,多数时候,他们可以将长安的报纸给老百姓们读一读,关中这边缺劳工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做什么工作,月薪酬多少,工厂的东主们只需要把消息往报纸上一刊登,消息就能传递到全国老百姓耳中,符合这些条件,他们自然就会想办法来。
  还有关中的工厂,想要生产更多的产品,就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出什么样的价格收购,需要什么样成色的货物,多大的量,也是需要广而告之的消息,被一些外地的百姓,商贾之知道了之后,他们当地正好有产出,可以提供,那么,他们就会想办法组织起来,运送过来赚钱······”
  孙享福讲了很多,其实都是关于民生发展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简单易懂,具备可操作性,给了朝堂上诸位大臣很大的启发,原来,国家还可以这么治理。
  从头到尾,他基本没有提,怎么处置将那些百姓逼到落草为匪的荆州豪强,这让以与那几家有关系的一些朝臣们大大松了口气,他们觉得,孙正明现在是一心想搞好经济民生,大唐内部也需要稳定,这一篇,应该是翻过去了。
  他们却不知道,孙享福看似只讲政治民生,其实,已经在设计对付他们了,林豹他们转做污点证人,这几家的黑材料,早已摆在了李世民的案头,正因为想要彻底打散他们,所以,不能表现的急迫,甚至都不能让他们有所察觉。
  他们不是刚拿了大量的土地,需要人手耕种么?
  法部的官员一旦开始下乡宣讲,老百姓们很快就知道了自己拥有一些什么权益。
  报纸上的信息一旦被百姓知晓,百姓就不会再甘愿在只为了两餐而贡献自己的劳动力。
  比如山南道地区,就会有长江水路转运公司,大量招工修建码头,开船收货的消息,关中招工的消息则更是会铺天盖地。
  除非这几家能开出比关中各个工厂,或者水路转运公司的条件更好的待遇,否则,他们不仅找不到人给他们耕种田地,甚至,原本一些帮他们耕种田地的百姓,也会经不住诱惑,跑到关中来务工。
  地方豪强想要将自己得到的土地都耕种出来,那么,他们想要花的代价势必会很大,因为,信息发达之后,总有人会想要摆脱穷困的命运选择走出去的,这些走出去的人好了,会带动更多的人走出去,形成一股潮流,这股潮流,不是谁说挡,就挡的住的,有律法作为保证,那些地方豪强除非造反,否则,无解。
  当然,即便是他们造反,响应他们的百姓也会很少很少,有好日子谁不会过,谁会陪着你玩命?
  这还只是第一步,实际上,其实并没有给这些地方豪强带来多大的损失,他们大不了将一些种不完的田地退耕,种上不需要太多人打理的树木之类的就好。
  真正对他们的根基造成冲击的,是那些走出去的普通百姓富了之后,对于他们本族人的影响。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即便那些豪强的本族子弟,以往可以吃饱,能穿的体面,可当人人都比他们吃的更好,穿的更体面,住的更豪华的时候,他们肯定就会思变,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更多明的,暗的,经济手段,来拉开他们与那些走出去的百姓的差距,一旦形成趋势,就是地方豪强势力被彻底拔除之时了。
  能想到这么深的,整个朝廷上几乎没有,李世民,房玄龄,也是在看过孙享福的密奏之后,才了解他整个谋划的,用李世民当时的原话来说,“正明此策,真是神来之笔也!”
  “陛下,老臣以为,法部能够承当此任。”
  魏征率先跳出来出声支持了,事实上,他也比较担心法部的官员在地方上太闲了,因为,大唐一年,所有上刑的官司加起来才两三千起,如果法部的构架全面完善的话,那么,光县级以上法官都有一千多人,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每年可能只能判到两起案子左右,而且,往后的治安情况可能会更加好,他法部的官员如果都是吃干饭的,那就是个笑话了。
  对于这样的事情,基本没有谁找到什么合适的理由反对,反而,附议者比较多,起码法部,农部,礼部,等诸多部门都率先出声,表示赞同了,这么多人表示赞同,没有人反对,李世民自然就宣布通过了。
  而且,李世民还就具体的事务,做了一些交待,法官不仅要在当地宣讲律法,朝廷政策,公布一些即时讯息,还要组织当地的百姓,对于实习生,乃至当政的官员,做民意投票。
  民意投票的结果交由吏部,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其中一项,所占比虽然不大,但也有占比,如果这一条是别人提出来的,朝堂上或许还有大臣反对,可这是皇帝提出来的,就没有人敢反对了,皇帝想要用百姓来监督官员,你拒绝监督,难道是要作奸犯科么?
  当然,他们还有一个不反对的原因,那就是世家的官员宗族极为庞大,在他们所掌握的地盘,这个民意投票,完全是就他们的加分项啊!他们当然不会反对,这或许还能让他们更好的把持地方呢!
  他们却没有想过,民意加分高,政绩高了,李世民肯定会将他们提拔外调的,去了外地,你还想保持民意支持,那就难了,必须得做实事才行。
  吏部的考评制度,相较以往,也有巨大的改动,政绩不好就会贬,这些人一旦遭贬,想要在原籍做官的可能不会太大,贬官的时候几乎没的选择,肯定是到偏远的地方去。
  孙享福的这个坑挖出来后,事情还不算完,他还当众将水路转运公司成立以后,具体对于当地经济有哪些方面的刺激讲了讲,基本就是他跟林豹和武士彟的说辞一样,几乎讲了一个时辰才算完。
  然之后,李世民和房玄龄就有些诧异了,说好的水路转运公司建立起来后,这些赚钱的项目都归咱三的呢!你一下在朝堂上全部讲了出来,哪些人精一般的大臣,下去之后,能不动作?
  所以,孙享福又被李世民留堂了,御书房内,房玄龄,长孙无忌也在。
  李世民自然是不好意直接跟孙享福说这些买卖应该留给朕来做,是以,眼神示意了房玄龄,他便先开口问道,“正明将这些可经营的项目全部都当众讲出,是何用意,老夫,一时半会还吃不透啊!”
  “呵呵,房相,不知道您门下,可有数万精通买卖营生的手,可以在上百个码头,数十个行业,把整个商业链经营下来?”
  “这······”
  李世民几人马上懂孙享福的意思了,这块蛋糕太大,即便是他们,也不能一口吃下,在朝廷官员都存在巨大缺口的情况下,他们那里能弄出这些人手来经营,必须得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才能一下子将整个场面激活,而且,也能让这块蛋糕的营养更加丰富。
  “陛下,咱们掌握了水运,就是掌握了源头,不管他们做什么交易营生,朝廷收他们的税,咱们收他们的运输费,这笔利润就足够大了。商业,想要百花齐放,还是要大家一起来才好,您要是全部给他们垄断了,不仅对百姓无益,那些吃不到肉的人,也会想方设法反对,搞砸这件事情。”
  一个地方,收水产的人,如果只有一家商户,那么,这个地方的水产是什么价格,就只是这一家商户说了算,百姓们想出售当地的水产赚钱,会别无选择的卖给这一家商户,那么,这个商户,就可以随意的压老百姓的价,让老百姓吃亏。
  但是,如果这个地方有很多个商户都收水产,那么,他们之间就会相互竞争,为了收到更多的水产来贩卖盈利,商户会尽可能的抬高一些价格,这就会让百姓们得利。
  而且,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加大官员们对于码头,仓储等基础建设的热情,快速的推进整个项目。
  相信,有远见的些人,很快就会开始谋划在码头上建立自己的仓储和铺面,这样,收货和发货,就会很方便。
  孙享福做的这一系列事情,为的就是让百姓们富裕起来,因为,他知道,民富了国家会更富的道理,所以,他只建议,把这个水路转运公司的盈利点,就放在船运业务上就好,只要垄断了船运业务,就已经可以在渠道上,掐死很多人了,走那停,走那不停,给不给你上货,都掌握在转运公司手上。
  钱是挣不完的,你人手不够,还不如果断的放给别人去挣,而且,只有他们挣了钱,你才好挣他们的钱。


第423章 春耕调整
  国家越来越大,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就势必变的越发不好治理,索性这些内部政治方面的问题,可以缓着来,大唐的整体基本面是非常好的,尤其是渭南的冶炼厂开始出货之后,李世民现在有信心和任何国家干架。
  当然,民始终是以食为天的,去年春耕的时候,孙享福只是组织到了一半,就交给了农门子弟接收,今年,农门子弟都去了善阳,孙享福却是留在长安独自应对了,不仅仅是换了位置,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也得换。
  “陛下,大唐今年要应对与高句丽之战,还要防备吐谷浑,党项各部,以及吐蕃,一整年府兵都在全员服役状态,少了近三十万青壮男丁,地方上的粮食产量恐怕会大大的减少,朝廷能手上来的粮食税收,也会相应的减少。
  而且,关中有新迁之民,近二十万户,渭南新城,还聚拢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是以,今年关中之地的农耕,要以粮食为主,保证将近五百万人口的口粮。”
  过往的时候,整个关中之地的人口,顶多在三百万到四百万人之间,长安一城就占三分之一,而今年,虽然由于土地置换,五姓七家迁了很多人到关外去了,但同时也迁进来不少,高句丽,以及大唐内部各个少数民族迁进来的人口足有二十多万户,男女老幼,加起来差不多有七十万人口,比迁出去的,至少多了二三十万。
  外加上,还增加的近十万士兵的消耗,以及不确定具体会增加多少的外来务工人员,毕竟,渭南新城将开启一轮面向全国的大招工,到下半年的时候,总体突破五百万人口,都是很有可能的。
  而由于南方那边的粮食,今年须要供应东北战场,基本不能向关中输入,所以,今年关中之地,就只能靠自己种植的粮食养活自己了。
  “五百万人的口粮?那岂不是要三千万石以上?关中的田地供应的过来吗?”
  每个人每个月消耗半石粮食,其实是以往的算法,以现在的食物之丰富,一个人一天其实是吃不了两斤粮食的,当然,将预算定为三千万石也没错,市场上,必须要有这么多粮食的进项,才能保证物价的稳定,民心的安定。
  “陛下,臣有把握让今年关中的小麦,亩产平均在四石以上,如此算下来,只要八百万亩田地来种植,产量就应该足够了。”
  从去年开始,各县各城的沥肥工作就已经进行,现在,储备的有机肥,差不多足以给大部份的上田施用一轮底肥,再有朔州和洛阳那边精选培育了三轮的麦种,孙享福说亩产四石,其实是比较保守的,全部使用精耕细作的种植方法,亩产五百到六百斤,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李世民在这方便,十分信的过孙享福,点了点头又问道,“八百万亩适合种植小麦的田地,关中有吗?”
  这个时期,关中的开发程度可不像后世,一个县都有百万亩耕地,这个时期的大多数县,整体面积才一百来万亩,其中开发出来的熟田,超过三十万的都不多,关中之地现在虽然已经有三十好几个县,但整体耕地面积才一千多万亩,不过都是上田,因为中下田,去年已经全部实行了退耕。
  从关中农户的人口户数,也可以得出比较具体的数据,整体改革之后,加上新迁来的农户,总共差不多一百万户,每户大概八十亩田左右,加上一些大户的私田,可不就是一千万亩多一点么。
  “有倒是有,不过,八成左右的田地种麦子,那么其它经济作物的数量,就会大大的减少,百姓们的收入也会相应的减少,并且,让大部份百姓对自家所有的田地进行精耕细作,只怕会很辛苦。”
  闻言,李世民思考了一阵之后,才道,“朕意,今年给关中给百姓减免税赋,另外,调关中参加训练的府兵帮忙耕种,而你幸福村去年预留下来的那些经济作物的种子,全部调往善阳种植,你以为如何?”
  善阳那边由于昼夜温差大的原因,种出来的瓜果比关中还甜,棉花结的棉桃,也比关中的还多,这就是土地肥沃,日照充足的优势。
  不过,那边也有一个劣势,就是普通百姓没有关中的百姓善于耕种,去年那边的棉花瓜果,其实大多都是各大世家门下的汉民百姓们,在孙享福的指导下种植出来的,今年,要更大范围的上马这种需要一定技术含量的经济作物,就势必要让很多刚刚接触农业的牧民参与,在技术支持方面,承担的压力会大很多倍。
  “臣尽量力求高产吧!”
  关中的百姓,要适应精耕细作都得需要好几年的功夫,更加别说那些此前没有接触过农耕的牧民百姓了,所以,即便是孙享福,也不敢把话说的太满,他知道李世民这么调整打的是什么算盘,善阳之地的免税期,可是今年到期,将这些经济作物转移到耕地面积更多的北地,大唐今后的税收,恐怕会再度增加。
  “陛下,如今正月就要过完了,臣打算立即组织百姓开始整田,另外,农部预留了三十万亩试验田,还需得陛下派人帮臣给整出来。”
  “试验田的事情,朕此前在奏报上面看到过,不过,还没有完全明白它的作用,你可否与朕讲一讲?”
  “其实就是根据关中当地的气候,以及土壤条件,试种一些农作物,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作物的种子,使其产量更高。
  比如,小麦,经过了春化的种子,和没有经过春化的种子,在不同的地区种植,产量都不同。还有储冷问题,不同的储冷量,也能改变种子的一些属性······”
  好吧!李世民确定了这些东西《齐民要术》上完全没有讲过,他基本听不懂,就没有兴趣再听下去了,作为帝王,他只需要懂得怎么用人就好,待得孙享福换气停顿的当口,他又道,“那个,花椰菜,今年关中也会种植一些吧!”
  “会种的,这种菜,能够很大程度的帮助人防御疾病,对于皇后娘娘的身体有好处,臣将种植技术传下去后,今年分开时段,种两到三茬,应该是没有问题。”
  “嗯,如此妙物,朕不能独享,须得多种些才好,届时,朕会用来赏赐大臣,克明府上,就要多送一些。”
  李世民这是又要行收买人心之举了,孙享福当然不能反对,此举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大唐顶尖朝臣们对于新农作物保持足够的重视,这样,对于农耕事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陛下,荆襄方面的事情谈完了,农耕方面的事情也谈完了,是该谈谈长安几处商业广场的事情了。”
  长孙无忌提醒了一句,李世民顿时恍然,点了点头,示意,长孙无忌可以问。
  “正明,各处商业广场的地基已下,待春耕过后,就会大量的招募工人开工,然而,光是长安几处工地的投入,就将达到数百万贯,想要将其在全国推行,只怕难度会更大,若是要等到八年十年之后,只怕不美,正明可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加快各地商业广场的建设步伐?”
  说到生发之道,大唐除了孙享福,还能有谁可以问,长孙无忌觉得,这事,只要问孙享福,就肯定能够解决。
  还真是,几乎没多想,孙享福就答道,“除了借贷之外,引入地方资本合作是一方面,和长江水运商业一样,您不能指望一家把所有的生意全都做完了,获得本地人的支持也很重要。
  另外,每一个广场,都会有很多间商铺,有些商户,其实可以成为广场的标配,也就是说,在每一家商业广场,都必然有他们开设的同品牌的铺面,对于这样的合作商家,可以要求他提前出资,或售或租都可以,如果相应的给予一些租售上面的优惠,相信他们会很乐意提前出钱的。”
  在后世,一家大型的商业广场,甚至是很多普通的房地产,一般都是打个地基,就开始卖房子招租了,等楼建到一半的时候,后面所需要的投资,差不多都可以从售房款里出了,作为一个后世人,孙享福自然也看过很多这样的成例的。
  经他这么一讲,长孙无忌已是豁然开朗,以他长孙家的背景,去到地方,说不定光凭一张嘴,就能把资金募集起来,根本不需要他们实际出多少钱,就能把广场给建设起来,而且股份方面,他还能占大头。
  “朕就说吧!商业上面的事情,没有什么是可以难的住正明的,回去之后,辅机你就可以依他所言之法实行了。”
  李世民含笑对长孙无忌说了一句,又转头朝孙享福道,“朕明日会调冬训结束的十六卫军士帮你组织春耕的事宜,春耕结束前,朕特许你不用上早朝,另外,朕也会亲自下田,鼓励百姓耕种,届时你安排就好。”
  “臣遵旨。”
  对于安排政治秀这种事情,孙享福是轻车熟路,交给他办,李世民比较放心,至于水路转运公司和商业广场的事情,他还要分别跟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探讨一番,倒不是说避着孙享福,只是不想太过压榨于他,毕竟,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春耕,其它的事情,让别的大臣去多操心就好。
  出了御书房,孙享福的心情好多了,不上早朝的日子,他能在被窝里多做很多美梦,工作要做好,幸福生活也必须要有,不过,春耕在即,即便是不用早起,孙享福也是有很多事情要忙的,好在,现在他有整个农部可以调用,于是,趁着时辰尚早,他便转头往农部衙门而去。


第424章 给杜正伦出的主意
  在韦挺和李公淹的经营下,农部已经不像刚成立时那么冷冷清清了,吏员,杂役多了不少,还被有好几个像杜构,韦振这样的关系户子弟,在衙房内听用,现在诸事繁忙,只要是个能写会算的人,这边都能用的上。
  李世民早就下了旨,春耕期间,关中所有地方州县衙门,上至刺史,下至杂役厨工,全部归农部调配,组织过数百万人力,耕种过千万亩良田,可以说,这是农部成立之后,最荣耀的时刻,而往后农部的工作要怎么干,就看今年这个样子怎么打了。
  将在衙的官员召集到了自己的衙房,说了一下刚才在御书房里,和李世民敲定的农业规划之后,孙享福最后下令道,“韦侍郎,你立即草拟一份集结令,发往关中各地方衙门,让各州县所有主政官员,包括底层的里正,村长,三天以,全部到达咱们的试验田。
  另外,在报纸上也刊登消息,三天以后,农部将会公开教授大家新的整田,耕种之法,有条件过来学习观看的百姓,朝廷提供三天免费的茶水饭食。”
  “这样一来,咱们可能要招呼数十万人的吃喝拉撒,只怕人手不够啊!”
  咋一听到孙享福有这么大动作,韦挺和李公淹两人都是兴奋的,然而,实际情况是,农部要粮食没粮食,要人每人,支撑不起那么大的局面。
  “放心,明天陛下就会派冬训的十六卫大军前来听用,粮食就先从他们的军粮里面出,饭菜伙食,也由军营的伙房提供,等之后咱们试验田里的粮食产出了,补给他们就是了。”
  闻言,韦挺和李公淹恍然大悟,有大军来帮忙,这些事情就变的简单的多了。
  而且,借用军粮,然后用田地里的产出归还的手法,是个非常好的想法,要知道,有免费的饭食提供,百姓们赶来学习的热情就会大很多。
  他们现在就该反省了,为什么自己总是不能像孙享福这么灵活的运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呢?或许,这就是人家年纪轻轻就能坐上高位的原因吧!
  “都督,幸福村那边,一些瓜物和棉花物已经育苗,如果按照朝廷的规划,关中今年要种植八百万亩小麦的话,只怕会多出不少。”
  “没关系,到移植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