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1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元节前一日,孙享福从工地上回到了荆州,两三天的适应期之后,工人们已经知道怎么干活了,可别看几万人的场面很大,其实,每天也就筑个几百米长,就算后面因为工具更加充足,大家做事熟练后,速度会提升不少,但也提升的很有限,只怕这一年的时间,能将这一个垸筑好,完成垸内的水利设施,就已经算不错了。
  实际做过之后,才能理解,为什么后世的五百多个垸,需要几个朝代,近千年的累积才将其全部筑好,因为,没有那个朝代,敢像孙享福这样,把几万人弄来全职筑垸,这个开销,朝廷是很难承担的,光是这一个垸,放在别的朝代,同样的人手,起码要两三年才能筑成,遇到什么国家动荡,或者经济紧张的时期,还得无限期停工,而得到的,只是四万多亩垸田而已。
  以这些筑垸的工人每个月几万贯的消耗来算,光是工钱方面的投入,就会让这些田地的均价达到了十几二十贯一亩,在有其它土地可以耕种的情况下,专们花钱筑垸,是得不偿失的,而孙享福之所以做这个得不偿失的项目,是因为,他想通过这些今后注定会连成片的垸堤,彻底的解决荆襄地区的水患。
  “应公,陛下召我回去主持关中春耕了,明日,我便要出发。荆州这便的局面已经基本打开,按部就班的推进下去就可以了,过一段时间,关中会有船来荆州,到时候,这边几个主要城池的码头应该已经建设完毕,就到了您推动当地商业发展的时候了。”
  “正明不过了上元节再走么?”
  “不了,关中的春耕也耽搁不得,另外,朝廷派往西域的使节团队过几天就要出发了,我争取赶上,给他们送行。”
  “那好,对于商事,老夫还是有些信心的,你回去之后,且按照咱们商定好的安排便是了。”
  这个时期的商业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买和卖,当本地的一些东西,有人明码标价来收购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有人把它弄出来卖,官府,只需要做好宣传,管理好税收,就能从中得利。
  比如,湖区的黄鳝泥鳅产量特别多,这些玩意在当地并不值钱,然而,在关中却能卖到好价钱,武士彟只需要提前组织一些商贩,在码头出钱收购,当地的百姓,就会想各种办法捕捞,卖钱。
  待得关中的商船来的时候,他们只需要出钱,就能大量从这些商贩的手中拿到鱼货,而他们从关中的带来商品,也会被这些商户买去,销售给卖鱼货得了钱的百姓们。
  当然,鱼货只是其中的一种,孙享福此前给武士彟的册子中,有很多当地特产的种类,逐渐的,这些东西都会被百姓摸索生产,如果,朝廷还能给百姓提供一套高产的方法,那么,很快,这里的产能就会放大,同时,有了收入的他们,又会大量需求,和消耗外地的一些产出。
  如此局面一成,就等于整个市场就被激活了,它会不断的刺激市场去生产开发各种新产品,或者产品原材料,当人们所接触到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全面的时候,他们的生产力,也会不断的提升,算是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而整个环节中,水路转运公司,只是弄了一些船,招募了一些水手,来沟通各地而已,这就能在赚取大量利益的同时,使得所有人的生活都得以改善,这也是为什么孙享福宁愿低价出售田地,让利给这些本土氏族的原因,也要推动这个项目的原因,因为,没有他们提供的启动资金,孙享福想要将整个长江流域的城镇盘活,可能需要推迟好几年。


第419章 回长安
  孙享福想不到武媚娘会眼泪婆娑的来为自己送行,要是她的小手能老实一点,不往自己怀里摸的话,他都险些相信这个小丫头,也有可能和其它孩子一样,会对亲近的大人有依赖和不舍。
  “小丫头,还想第三次从叔叔这里偷东西么。”
  “呀,被孙叔叔发现了,可是,媚儿知道叔叔不会怪媚儿的啊!所以,能偷为什么不偷呢!”
  武媚娘丝毫没有被抓了现行的觉悟,反而,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以萌萌哒的表情冲孙享福一笑,化解了尴尬。
  “你就是个不知足的,想把这世上所有的好东西都收归己有,却没想过,这样真的会得到快乐么?
  人呐,往往得到的越多,被人觊觎的就越多,一辈子防备别人,或与人争斗,会很不快乐的。”
  孙享福说的有点多了,即便是武媚娘智慧远超常人,也没能一下子听懂他说的话,毕竟她的年龄摆在那里。
  看到她眼中的一丝迷茫之色,孙享福将手伸进了自己的怀里一摸,笑道,“那咱们来看看你没有偷到的,究竟是什么好东西。”
  说着,孙享福将一个自己整理编写的一本小册子从怀里拿了出来,武媚娘也正是看到他怀里塞的鼓鼓的,才想去偷的。
  “原本是本册子啊!媚儿还以为是什么新奇宝物呢!”
  小孩子,终究是好奇贪玩的,有了跳棋和望远镜之后,武媚娘本能的以为孙享福身上还有类似的好东西,看到是一本小册子的时候,却是露出了一丝失望之色。
  “孙叔叔今天就教给你一个道理,得不到的,未必都是好的,看上去不好的,它却可能是个宝。
  这个册子,是我近两年编写的,准备给农门子弟做教材的东西,白话文,字你应该都认识,你要是自己能将上面所写的东西都学懂了,就算有资格成为我农门的核心弟子了,到时你可以请你爹爹把你到长安去找我,你爹爹会同意的。”
  说罢,孙享福将小册子郑重的交到武媚娘的手中,又朝她身后不远处的武士彟抱了一拳示意,然后返身上马。
  武媚娘很想现场将册子翻开来看看里面写的是什么,却又见到孙享福已经在马上朝自己挥手,便举着册子,也向他挥手道别,最后,在一阵马蹄声中,看着孙享福一行人渐渐走远。
  孙享福留下的东西,已经算是科学种植的基础篇了,也是农业教育走上科学道路之后的第一篇正式教材的开头部分。
  大唐越是往后发展,对于种植技术的需求就会越大,就像荆襄之地的湿地种植产业,如果有几个农门弟子水平的人作为指导,今年过渡一年,明年就能形成一定规模,但是实际情况是没有,所以,它形成规模,开始爆发的时间,会往后推至少两三年。
  这种情况,在其它地方也会出现,所以,农门需要扩大,并且逐步走上社会,不然,就无法满足这个社会对于农业的需求,从而让更多的人手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去从事工商业,毕竟,百姓们主要消耗的,还是农作物产品。
  孙享福很期待聪慧的武媚娘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惊喜,就像期待李淳风能在数学上你给他带来惊喜一样,聪明人,不应该把智慧局限在历史上那种狭窄的认知上,开创,开拓,才是对后人有意义的东西。
  上元节赶路的好处就是,孙享福有机会可以看到好几个城市过上元节的场景,贞观四年是历史上大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李世民在这一年灭了突厥,四方宵小从此不敢觊觎李唐王朝。
  而且,这一年之后,大唐四处就开始风调雨顺了,国家经济也开始快速起飞,每年都有周边蛮夷小国上贡称臣,纷纷送本国学子到长安学习中土文化,让华夏文明开始快速向全世界传播。
  不过,由于孙享福的到来,历史来了个大变样,大唐的国力更加强盛了,突厥在两年前就灭掉了,大唐又进入了另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与高句丽之间的战争,而且,吐蕃也有可能提前爆发与李唐的战争,这也算是一场亚洲霸主的争夺战吧!
  战争的表面形式,是士兵相互厮杀,但它的本质,其实是为政治服务的,大国之间开战,打的往往是经济,高句丽的底子很厚,注定了大唐在这里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
  吐蕃的底子薄些,历史上的几场战役,都是一波流。
  而除了这两只狼以外,还有一群豺狗在旁边叫嚣,那便是吐谷浑和党项各部了,孙享福才走到洛阳,便得知了长安那边的一些消息。
  冶炼厂生产出来的第一批军事装备,竟然被调往了姚州和鄯州的牛进达军和李绩军,看来,李世民是想主动参合进吐谷浑与党项各部的那场假打之中去,将战场,摆在大唐本土之外,另外,实力变强了的他,已经不允许吐谷浑和党项各部在他的卧榻之旁存在了。
  到了洛阳之后,孙享福同样选择在溪村过夜休息,这里,也将面临一次产业升级转型,只靠农耕和养殖的话,他们的极限,也就到现在这个规模了,洛阳的交通比长安更加便利,辐射范围更广,此前孙享福给长孙无忌提了很多发展建议,他自己,当然也不会落下。
  “村长,你的意思,咱们要扩大鸡鸭猪的种苗培育,以后,减少成苗养殖的规模?”
  “没错,咱们自己,已经能够吃上肉了,接下来,就得想办法,让全天下的百姓吃上肉,出售种苗比养殖成苗更加赚钱,省力,并且还能开辟配套产业,我希望,你们未来,可以向运河能够辐射到的所有州县提供鸡鸭猪苗,让一些想要合作的商人,或者个体户,大规模的在你们这里进购种苗。
  然后,你们向他们提供养殖技术支持,可以采取收费的形式,还可以卖饲料给他们,或者,找饲料原材料产出比较大的地方,开设饲料分厂······”
  产业一旦铺开,就会像一张被不断被加强编织的大网,会越来越细,越来越大,古人缺的,只是这种理念,真正劳作起来,他们或许比现代人还吃苦耐劳,因为,他们是穷怕了,饿怕了的一代人。
  王二牛并不是被点化一下,就会变成智者的人,但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完全按照孙享福交待的方法办事,相信,等溪村的转型逐渐形成的时候,孙享福只需要在报纸上刊登一则广告,就会有无数想要涉足养殖业的商人跑来溪村,找他合作。
  而且,溪村虽然只有一两万亩土地,但是,它的潜力远远不止这些,因为这两年,他们已经累计到了一定的财富,有了财富,就可以投资做项目,河南之地的小麦太多了,大多数人都是以面为主食,孙享福每次到溪村,都会忍不住多吃几碗面条,这种味觉上的刺激,总让他想起后世在郑州下火车时,看到对面的那个巨大广告牌。
  方便面这个玩意,懂它的人,往往都活的比较深刻,而在这个时代,它却完全是可以被当作一种顶尖美食来看待的,开发出来,一定是一种畅销商品,而面粉类可开发的零食其实太多了,给他们大致描述一个方向,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将老百姓生产出来的这些越发不值钱的农产品,变的更加有价值,就是商业发达的好处。
  孙享福到达长安的时候已经是正月二十二了,这一天上午李世民特意召开了大朝会,主要议的就是使团出行的问题,孙享福没有赶上朝会,他到长安城下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时分,在得知使团的队伍,已经行至便桥的时候,他在府门前换了匹马之后,就快速朝使团出行的方向追去,都没有时间问候一下家里人,连送行都要追着送,也是没谁了。
  黄昏将至,便桥往西三十里,便是使节团的驻扎地,即便是所有人都有骆驼,和马匹代步,这支三四千人的队伍,在有宽阔平整的水泥道路的关中,一天的行进路程,也不过是一百多里,也就是说,他们即便是以这样的速度,一直不停的走,想到达到万里之外的西域,也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而实际上,可能要将近半年,从每年西域胡商到长安的时间,就可以大致推断出赶路所需要的时间。
  假定他们的返回时间是贞观六年九月,定襄城的天下第一运动大会举行之前的话,那么,他们真正在西域诸国活动的时间,只有不到两年,这段时间里,他们需要谈判敲定的项目,涉及的领域,非常多,可能会一直处在比较忙碌的状态中,孙享福对于使团的期许是比较大的,虽然通过一些信件,与他们中间大多的自己人有过再三的交流叮嘱,但他还是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亲自过来送一送。
  “我就知道,孙都督,一定会赶回来送我们的。”
  营帐之外,马周远远的朝大路上走来,他的身侧,穿着一身新式棉质官袍的孙二力紧跟着,孙享福成了第一个从皇帝家臣转换成朝臣的人物之后,他来做第二人就简单的多了,现在,他也是使节团的主要官员之一,李世民给了他正五品的农部郎中衔,与其它几大部门的随行官员一样,是仅次于使团正副二使的高级官员,有权力代表大唐,与西域诸国谈判所有关于农业方面的事情。
  而在孙二力之后,又有许多人从营帐里跟了出来,除了与孙享福相熟的官员以外,大多是新晋的文工团成员,以李香蝶的和姚红袖为首。


第420章 送别
  大家都看出了孙享福的风尘仆仆,是以,此刻他们心里更加的感动。
  “有劳都督相送了。”
  并不整齐的声音里,却整体的散发着一股别样的离愁,之所以说别样,因为他们愁的,并不是不舍的情绪,他们很有信心自己两年多以后会回来,愁的,是自己怎么完美的完成自己此行的任务,对得起国家,对的起眼前这个人殷切的期盼。
  “不来看看,我始终不放心,此去数万里之遥,可谓任重道远,但你们心里也不必有太大的压力,远征军的有足够多的远行经验,你们要多多向他们学习,听从他们的安排,保重自己的身体,别的事情其实都是次要的,只要你等能够平安归来,就比什么都好。”
  去了西域之后,要做什么,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标,不光是孙享福早就跟他们有交待,朝廷大臣也在这几个月的筹备商议中,在不断的完善,如今早已有了比较全面的条条款款,根本不需要孙享福多交待。
  但是,作为这次出使的倡议人,孙享福最害怕的,是这些人因为自己的这个提议,最终落得个亡命他乡的下场。
  毕竟,留在长安,他们是妥妥的有好日子可以过的,而几万里的行程,里面充满了太多的意外和变数,即便护卫他们的一千军士,是从已经走过两次西域的远征军中选拔出来的精锐,也很难做到万无一失。
  “都督且请宽心,今时已经不同往日,玉门关外数千里,仍是我大唐国土,有程大将军在庭州那边接应,我等出国境其实并不远。”
  马周说的是比较提气的实话,孙享福也是欣慰一笑,历史上,李唐自从设立安西都护府之后,从长安前往西域任职的官员数不胜数,少有在路途上就出事的。
  因为,这个时期的生态环境还算好,并且,李唐对于西域的控制,还算得人心,沿途的通行,补给的条件,都很完备。
  目前,向西的通道,虽然没有盛唐时期那么好,但相比之前来说,也好了很多,至少,基本不用担心敌袭,沿途的城镇,都是在大唐统治之下,安全系数,提高了一倍不止。
  孙享福的目光一一在众人的脸上扫过,给予他们鼓励的眼神的同时,开口道,“你们是大唐去往更远处的开拓者,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载誉而归,在历书上,留下属于你们的丰功伟绩。
  所以,这不应该是一场悲伤的别离,应该是一场即将走向胜利的,快乐的别离,两年以后,我会在定襄城里准备最好的酒宴,等待你们荣耀回归的时刻,届时,大家一醉方休。”
  “一醉方休······”
  没有送行酒,没有别离的诗词,孙享福只是用一番鼓励之言,让这些即将远离家乡,踏上坎坷的同僚好友,提升一些士气,所有人的齐声相合,也算是与孙享福作了一个约定,贞观六年,定襄城内的那场酒,大概是喝定了。
  待得孙享福一一与众人抱拳寒暄别过,准备打马而回的时候,使团的正使唐俭,也快步的从营帐内走了出来,他掐的时间点正好,是孙享福跟大家伙说完私事的时候,那么,他要跟孙享福谈的,自然也就是公事了。
  众人很识趣的退回了营帐中,将空间留给了他们二人。
  “这些日子,朝廷诸公商议的章程,孙都督都有看过吧!”
  “陛下都有来信问我的意见,对于最终定下里的章程,我基本没有异议。”
  “如此,老夫按章程办事,想来问题是不大,不过,还有一些有变数的地方,现如今,西突厥乙毗钵罗自号肆叶护可汗,率领部众与莫贺咄可汗相互攻击,想争夺西突厥大可汗之位,而且,这两部,皆上表,愿向我大唐称臣,陛下让我到了那边之后,看实际情况决定怎么处置。
  而在老夫看来,西突厥虽然已经分裂,但仍强于西域诸国许多,其民又崇尚武风,喜争斗劫掠,将其放在西行要道上,长久必生祸患。”
  由于此前颉利与突利的争斗提前,薛延陀部的强势崛起,使得西突厥各部的实际控制区域,比历史上往更西的方向偏移了许多,大概在现在新疆最北部,往乌兹别克斯坦的方向,其从属国有不少,包括与庭州等地相邻的高昌国,名义上都是西突厥的从属国,不过,西突厥内乱之后,他们基本失去了对这些从属国的实际控制。
  “大唐现在两面开战,实在无瑕顾及西边,不过,安北大都护府在上齐城和泰安城各有几千驻军,如果莒公觉得有机可乘的话,加上卢公在庭州的几万人马,未必不能左右西突厥的局势,我可以手书一封给莒公,若真用的上,您可以派人给许敬宗和张成行送信,他二人手下各有几千骑兵,皆是安北军精锐,一人三马,两三千里的距离,不几日便可抵达。”
  “如此,便有劳孙都督了,若真是有机可趁,老夫还想将一些西突厥的人口,迁移到都护府管辖的地界,届时,恐怕要麻烦孙都督接收一下。”
  西突厥是两虎相争的局势,其下属有许多原铁勒部的分支,都不愿意卷入其中,纷纷向四周逃离,乙毗钵罗和莫贺咄之间唐俭或许还拿不准,但是这些小部落,大唐能很轻易的吃下,并且消化掉,收编他们,对于大唐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孙享福闻言笑了笑道,“北地缺人口,莒公要是能给我送人口,我真是求之不得,怎么会嫌麻烦呢!我会去信给许敬宗和张成行,让他们随时做好出兵和接收西突厥部落的准备,另外,乙毗钵罗与莫贺咄之间,我偏向于帮助弱者消灭强者,这样,我大唐才能吃下最大的利益,至于如何运作,莒公可别忘了利用高昌这些小国的力量。”
  孙享福这么一提醒,顿时叫唐俭的眼睛一亮,像现在的高昌,其实已经更倾向于向大唐称臣了,然而,以他们的军事实力,还无法抵抗与他们近在咫尺的西突厥两大部落,但如果大唐承诺给他们撑腰,情况就不一样了。
  与高昌国有同样想法的国家,应该不在少数,将这些国家的力量集中利用起来,足可以成为一股能够决定西突厥未来局势的力量,用别国的军队,为自己打仗,打完,顺道再把这些小国一一收编为小弟,如果整体运作的好的话,那回报率简直就太高了。
  唐俭是历史上大唐最成功的外交官,通过与孙享福的这一番交流,让他对于西域之行的把握更大了几分,如果,能瓦解西突厥政权,那么,大唐整个向西的通道将大开,甚至,所有的商队从长安一路到西域,都可能无需交税,因为沿途,除了大唐本国土地,大多数都将会成为大唐的臣属国,这样一来,对于所有往来两地的商贾来说,都是一个重大利好。
  当大家都想要干成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做起来往往就会变的简单许多,由孙享福提出了这个点,唐俭已经想到了如何利用西域商人,去说服他们本国君主,参与到这件事情里面来的一些手法,对这种能够为自己带来利益的事情,那些商贾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的。
  就很多操作细节方面的东西,孙享福与唐俭交换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之后,孙享福才打马回府。
  离家月余,要说不想老婆孩子,那是假的,不过他回转的时候,天色早已黑了一个多时辰,即便是沿着笔直的水泥路赶路的速度不算慢,但回到府中的时候,也是将近午夜,两个小家伙吃了奶,已经沉沉的睡去了。
  在摇床边轻轻的吻了两个小家伙的额头,味了味他们身上的奶香味,孙享福疲惫的脱去了外套,躺进了丫鬟早就为他准备好的洗澡水中,没想到虞秀儿这时亲自来伺候他沐浴了。
  “先说好,不准问我去荆州做了些什么,否则······”
  “否则什么?难道今天夫君不想上妾身的床了么?”
  “那个,不是还有红梅,春桃······”
  “她们的身体不方便。”
  “不方便?不可能啊!我记得,她们的月事,不是一起来的啊!”
  闻言,虞秀儿白了他一眼,一边帮他搓洗身上的老泥,一边道,“她们现在有身子了,自然是不方便伺候夫君,要是夫君没有纳妾的打算的话,只怕接下来的一年,会过的很辛苦。”
  “怎么会呢!为夫不是还有秀儿你吗!”
  “夫君刚才不是说了,不想上妾身的床么。”
  “有么?绝对没有,我只是想说,这几天马不停蹄的赶路累坏了,不想洗澡放松的时候还要费脑子,秀儿,你能理解为夫么?”
  “理解,非常理解,夫君现在很累,洗了澡便要歇息,等明日夫君精神好些,再把在荆州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的讲给妾身知道也不迟。”
  虞秀儿这语气,这姿态,分明就是说,你不是很累吗?洗干净了自己睡吧!
  一个有稳定夫妻生活的男人,突然一两个月没那啥,即便是累,也是低档不住身体的亢奋的,所以,在虞秀儿的美色面前,孙享福再度无耻的败退了,倒是让陆陆续续听了孙享福讲解荆州之事的虞秀儿亢奋不已,硬是折腾了他好几次。
  在她看来,孙享福这次在荆州的所作所为,应该是不亚于在岭南,和善阳的功绩的,这可是激活整个长江沿岸的经济,改善整个长江流域老百姓的生活的大好事啊!必须得奖励他,并且是狠狠的奖励他。


第421章 又上朝
  被伺候穿衣上朝的时候,孙享福通常是没有什么精气神的,然而,虞秀儿的一句话,让他所有的困意和疲惫感消失了。
  “秀儿,你刚才说什么?”
  “妾身说,红梅和春桃都怀上了,家里需要多几个贴身的人伺候,妾身已经让德叔丫鬟中间挑选了,回头,妾会让夫君瞧瞧。”
  “不是这句,后面那句。”
  “妾身身边的紫兰丫头也是个不错的人儿,夫君得空,也把她收房吧!”
  “不是,你们女人怎么会老想着给自己的男人找女人呢?”孙享福纳闷道。
  虞秀儿将孙享福的最后一件外套披好,一边帮他束腰带,一边正经的道,“这是妾身作为当家大妇的责任。”
  “又是为了家族兴旺那一套,秀儿,你考虑过为夫的感受吗?为夫跟她并没有感情,也不想与更多的女人有肌肤之亲······”
  “夫君,这也是你的责任啊!”
  虞秀儿打断了孙享福的一堆抱怨,似乎这事在她眼里,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
  在孙享福所处的那个时代,人们不管这叫责任,通常叫滥情或者生活不检点,虞秀儿这种冲击他三观的做法,让他十分郁闷,或许,现在对于虞秀儿来说,经营好这个家族,比孙享福本人的快乐还要重要一些。
  带着比较复杂的心情,孙享福在马车上,还是成功的睡起了回笼觉,一点意外也没有,他的马车才在皇城门口停稳,就有人钻了进来,而且还不止一个。
  “我说你们两位,不要仗着年纪大就不尊重年轻人好吧!少年郎的美梦,可是千金都不换的。”
  “正明你也二十有一了吧!还少年郎呢!再过几年,就该自称老夫了,对了,往荆州一去就是两月,昨日刚回,这少年郎的梦,只怕,呵呵呵······!”
  孙享福很想说呵呵你妹,二十一岁,在后世,连大学校门都还没走出去呢!不是少年郎是什么,可,好吧!这里是唐朝,作为一个结了婚,有了子女,并且身居高位的人,少年郎这个词,确实离他有点远了。
  “两位老大人可别光顾着吃喝,有正事就说正事,不然,今天到了朝堂之上,只怕没有你们开口的份了。”
  “怎么?正明有很多事情要奏报?”
  “当然,荆州,乃至全国地方上的问题有很多,我这一趟沿途看到了不少,没有看到的,只会更多,关中,现在已经到了一个阶段了,下一步,咱们得面向全国了。”
  “那行,老夫,就法部的事情,简短的跟你说说吧······”
  魏征此人绝对不是一个老古板,他只是会用一些很巧妙的方式,让李世民不得不听从他的建议而已,所以,他虽然因为跟李世民对怂,导致死了都没能安生,但后来还是上了凌烟阁,作为一个李建成的死党,他能在李世民手下取得这么高的功绩,只能说明他的政治智慧太超绝了。
  立法,以及法部的职权划分和内部日常管理制度,几乎只有在内部日常管理方面,魏征是按照孙享福给他提供的陈条定下了规矩,那些与道德认知相冲的,他都选择了不做明文规定,模糊处理,但私下里,他却教育属下的法官,按照孙享福的陈条里写的那些中心思想来判案,这也就大大的减弱了来自各方面对于法部改革的反对之声。
  并且,他还将军法和政法,独立了出去,军法由兵部尚书和各卫大将军管,政法则是由宰相管,他法部只管民法,当然,对于军人犯法和主政官员犯法,法部同样有调查检举,提起诉讼的权力,不过审理,判决,是由他们自己单独的法庭裁决,这就防止了法部权力太大,被所有人攻击。
  听完他的大概讲解,孙享福不得不说,以目前的环境来看,按照他的方法,更具备可操作性,毕竟,颠覆过大,可能会让各方面反弹很大,而且,这个整体方案,朝堂上在年前就已经通过了,现在执行差不多有一个月了,倒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反馈回来。
  商部这边,杜正伦正要开口,却被告知皇城门已经打开,他只好与孙享福相约,散朝之后再择机相谈。
  入了太极殿,韦挺和李公淹两人很自觉的就到了孙享福身后,趁着皇帝没来,小声的跟孙享福说了几句关于春耕的筹备情况,大致都在预期之中,孙享福也就放心了,等李世民龙行虎步的走进了大殿,特意朝孙享福的位置看了一眼,才坐定,接受百官参拜。
  然之后,孙享福第一时间就出了朝班,他可是外派的钦差,回朝之后,自然是奏事的第一序列,其实,昨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