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农圣-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咱们记录,宣传文化,技术的方式方法,已经落后了,它不够简便,不够准确。
拿孔圣人的论语做比喻,往往一句话,解读出来,可能有两三种意思,断句不同,意思也不同,这很不符合我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应该淘汰。”
“淘汰论语?”孙享福一边讲,李世民和车中几位大臣一边点头听着,然而,到了最后,却是一齐惊讶的道。
“不是淘汰论语,而是淘汰像论语这样的知识传播方式,古人为什么喜欢用简短的话语记录事情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制作竹简,笔墨不易,即便是到了前几年,笔墨纸砚都贵的出奇,何况是先秦时期。
然而,到了现在,我们却在不断的解决这个问题,幸福村已经能够生产很便宜的纸张,使用起来很省墨的新式笔,以后,再也不会有人用竹简书写了。
还有,此前由虞学士修整编撰的汉语拼音,标点符号等,都是能够使知识在传播的时候更准确的东西。
咱们要是在行文,或者传播知识的时候,直接以白话文的形式,那么,所有的知识,信息传播起来,都会变的简便,准确的多。
说一句大不敬的话,陛下,您下的圣旨,全天下有多少听的懂?只怕几百人中也没有一个,即便是微臣这样的官员,也只是能听个大概而已,这样,真的好吗?”
孙享福的话说到这里,车厢里,也就只能听到车轱辘的转动声了,他说的问题很现实,却是此前,没有人考虑过的问题。
这个时期的世家为什么能对文学进行垄断?因为古人把这个东西搞的太高深了,不好懂。
在后世,一个初中高中生,就已经能够掌握巨大的知识量了,但你要他们完全读懂几篇古人的文言文,那恐怕很难。
汉字一字多意,同音字巨多,汉话,语气不同,意思不同,是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语种之一,这是后世外国人对于汉字和汉语的理解,如果要是让他们来学古代的繁体字,文言文,估计他们的脑袋会炸裂。
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明理而已。
那么,为何不将书,弄的好懂一些呢!
话不能说多,点到即止,让古人一下子改变他们的习惯和认知,是不可能的,孙享福说这些话,只要能引起李世民和朝堂上两位宰相的反思就好,那怕是以白话文来传播知识,想要将其普及,也不是朝廷现在能做到的,大唐的经济还没有起飞,基本条件不具备。
沉默了许久之后,李世民率先点头认同了孙享福所说的,至于改不改革,怎么改革,那还需要走一条很长的道路。
马车继续前行,聊天仍在继续,作为一个帝王,能在大风大雪天的时候,去到乡村,看望平头老百姓,李世民算是自古往以来的第一个了,而且,他还打算把这种事常态化,因为,孙享福跟他聊到了对大唐未来几年的经济预期,从明年开始,大唐,至少他皇家,将不缺钱。
“陛下,据臣估计,明年大唐的总税收如果折算成钱,至少能结余五百万贯到八百万贯,您这样每天驾着马车往乡村里派,就算派一整年,只怕也派不完一个零头,咱们需要做一个规划出来。朝廷可不能大量的囤积财富。”
给几十户人口的村庄每户送一担米面,花销充其量也就几十百把贯而已,就算加些肉食,也不超过三百贯,李世民就算一天走三个村子,一个月,最多也就派个三万贯出去,就算他全年都在干这种事情,也不过是孙享福大致预算出来的税收总额的一个零头。
而孙享福所说出来的数据,是除去了大唐以往常例开销之外的数据,他为什么可以做出这样的预测呢?很简单,他知道望江楼各大分店,扬州的咸鱼豆酱作坊,以及善阳的税收情况,用这些纳税大户,以今年灾年的税收作为基准,预估出的一组最保守的数字。
至于朝廷大量囤积财富的害处,在李唐建国之初李世民民就知道了,隋朝的国家储备不可谓不丰富,李渊的大军攻入长安的时候,打开国库的时候,被里面的东西吓了一大跳,可是,这么富有的隋朝,它的下场是什么呢?
灭亡。
在没有发行信用货币的古代,钱是有定数的,国库里的钱多了,老百姓手上的钱就少了,这就是灾难的开始。
民穷则思变,怎么变?造反而已。
李世民想通了一些事情,但还有一些事情没有想通,看向孙享福问道,“怎么用钱,也需要做规划?”
“当然,您不是说,政务工作要做在前面么,这怎么花钱,可是政务工作最主要的一面,当然要规划好。”
马周对孙享福所说之言非常认同,接话道,“陛下,您此前一直感叹无人手可用,如果明年朝廷的财政真的如孙都督所言的话,教育方面,似乎可以加大投入。”
听说有钱可用,其实李世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扩军,更新军队装备等,然而,他对教育方面也是很重视的,李唐立国之初,就恢复了国子监,太学等国家级学府,还在不断加强地方教学,到了贞观朝,郡级城池,都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学府,现在,却是可以往州县推进了。
不过,这个窟窿可能有点大,因为大唐的人口虽然只有一两千万,但州县却是有几百上千个,光是建立县级学府,就要建立上千间,而且,有的人口稀少一些的县城,可能就只有几百千把人,适龄,又想读书,读的起书的,可能只有几个,十几个人,想要一步到位,不光是要建学堂,教书的先生的人数,也得上千人,这可不光只是要花大钱那么简单。
“陛下,臣建议,尽快推行公民制度,将教书先生,划为一等公民。”
李世民的车厢里,就没有一个脑子不好用的,萧瑀只是稍微思考了一下,便作出建议道。
闻言,李世民却是把目光看向孙享福,想不到他弄出来的这个公民制度,却是能关系到各方各面,读书识字的人,原本是士人身份,享受一些特权,可按照他提出来的构想,被划成二等公民之后,虽然特权没有相应减少很多,但却是跟普通老百姓一样了。
想要继续保持特权,他们就一定会想做一等公民,而做一等公民,除了当官之外,只能教书,这就会让很多想要社会地位的读书人选择这个职业。
“陛下,臣觉得,萧相的建议有理,不仅要给他们一等公民的身份,还要给他们高额的薪酬,这样,知识才能在咱们大唐普及,当读书识字的人多了,咱们就具备条件做更多的事情了,所以,哪怕是明年的税收,有一半是投入在教育问题上,也是值得的。”
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孙享福这个后世来的人,是看到过成例的,毫不犹豫的就出声力挺道。
“那么,另一半呢?”
在孙享福这里听到了肯定的建议,李世民又向他问道。
“当然是民生和基础建设啊!”孙享福想都没想就答道。
民生这两个字的含义其实很笼统,他可以是生产技术,可以是医疗技术,可以是衣食住行等等,差不多囊括了一个国家的所有。
有了好的民生,整个国家的财富增长速度和向心力都会大大的提高,届时,这个国家的各方面实力,都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好比李世民比较关心的军事,有了足够多的钱,足够精良的装备,足够营养的饮食,还怕不能练出强军?
至于基础建设,它就是对于民生发展的一种保障,成为发达国家的先决条件就是基础建设完备,当然,这个完备的标准是什么,在孙享福心里和在车上这些古人心里,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他不敢幻想能够做到跟后世一样,但起码,要跟的上这个时期的民生发展需求。
第292章 新农村建设的构想
车队是在一个比何家村还贫穷一些的村子停下来的,村民很幸运,能够在最艰难的时刻,碰到皇帝来访。
李世民还是先在村子里走了一圈,给缺衣服的村民送了衣服,问候了老人家的身体状况,让士兵往所有人家里挑了米面,然而,做饭的孙享福却是看出了这个村子与其它村子不一样的地方,因为,它跟当年的幸福村太像了,百姓家里无存粮,个个瘦不拉几的,村长家里几口人却还过的去。
在李世民端着大碗,劝村民们多吃点的时候,孙享福以食物为诱饵,让村子里两个半大的小子,讲出了村子里所有的基本情况。
原因不复杂,手段与当年的胡才如出一辙,谁叫这个时期,百姓的生产生活,都是听当官的呢!村官也是官啊!管着耕牛和一些公产,背后还有里长,县令撑腰,这就足够村子里的泥腿子玩的死去活来了,孙享福只听了个开头,就知道这个村子为什么穷了。
“呵呵,世家子玩土地兼并的套路,还是没有停止啊!”
孙享福笑着给了两个答话的半大小子添了一碗羊肉面片汤,便找机会,将自己掌握的一些情况给李世民说了说。
听完孙享福的讲解,李世民气的七窍生烟,道,“当年的事情朕忍得,现在,却是忍不得。”
说罢,李世民便要招侍卫将这个叫双路村的村长,以及武功县的县令,里长抓过来,却是被孙享福阻止了。
“陛下,这样的事情,即便是在您的眼皮子底下,也普遍存在,那么,全国呢?处理,咱们是肯定要处理的,不过当务之急,不是处理一件这样的事情,而是大范围的解决这样的事情。”
“你的意思,是叫朕继续忍,暗地里想办法?”
孙享福点了点头,答道,“正是,把矛盾暴露出来,不过是朝堂上再次鸡飞狗跳而已,解决不了问题,上有政策,下面就会有对策,您连自己眼皮底下的事情都很难察觉,又怎么管的了全国那么大的摊子,他们总是能找到空子钻的。所以,臣觉得,应该用另外的方法。”
“什么方法?”
“您还记得此前房相曾建议,将世家子们放出来假扮灾民的百姓重新上户籍,整编为民的事情么?”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嗯,这事朕记得。”
孙享福继续道,“自那个时候起,关中那些世家子门下的佃户,就已经大量流失了,没有人手帮他们种田,他们就需要补齐人手,补齐的方法,就是用各种手段坑害无知的老百姓,谋夺他们的田产,让这些百姓成为他们的农奴。咱们何不釜底抽薪,直接把这些贫困村落的人口全部抽走,就算他们再能够使手段,没有了人,他们的手段也就全部无用了。”
闻言,李世民眯着眼睛看向孙享福,思索了片刻才道,“你是说,用即将开建的渭南工业区,把这些贫困村的人手都招募过去?”
孙享福笑着点了点头道,“正是,不过,光是一个渭南工业区,还不能消化所有人,臣觉得,明年,关中应该上马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这个新鲜词汇从孙享福口里蹦了出来,又是让李世民一愣。
“陛下,您看见这些村民们居住的窝棚式房屋,难道没点想法?”
“想法?什么想法?咱们大唐百姓的民居,不都是这样子么?”李世民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顺嘴就道。
不过,说完,他的眼睛就眯了起来,有一处地方却是不一样,幸福村他是去过的,别说那些原住民居住的房屋了,就是幸福村周边,通往小河集的那条水泥道路两侧,一些后来迁居过来的民居,跟这个村子里的房屋也有着巨大的差别。
那一排排整齐的砖瓦建筑房屋,李世民至今记忆犹新,整洁,干净,牢固,宽敞,一应家具齐全,住在里面的人,个个脸上洋溢的都是满足的笑意。
不像这个村子,到处都是泥腥子味,所有人还在使用木材生火取暖,一到了煮饭的时间,到处都是烟雾,因为村民根本没有能够很好的存放柴火的房屋,那些被雪水打湿的木柴,一烧起来便是浓烟阵阵。
“你是说,让关中所有的村子,都变的像幸福村一样?”回过味来的李世民语气有些激动的道。
“嗯,这差不多可以算是关中发展的一个五年计划吧!也是臣所说的民生发展的第一个环节。”
幸福村的一切,其实只是孙享福仓促之间弄出来的,并没有很科学,很现代化的规划,不过,以大唐目前的社会情况,能让百姓住上砖瓦结构房屋,烧上暖炕,用上,铁锅,煤炉等家具,已经很是难得了。
不过,这还只是生活居住条件,想要百姓在这样的房屋里幸福的生活下去,还要解决很多问题,务农的,要有自家的田地,务工的,要有稳定的工作收入,想把所有的事情理顺,要做的工作,不是一星半点。
“这个好,这个好啊!你再跟朕说说,怎么样让整个关中的村子,都变的像幸福村一样吧!”李世民听了孙享福描述的画面,怒气全消,一脸期待之色的看向孙享福道。
“这还得一步步来,第一年的进度可能慢些,范围也小些,因为关中的百姓明年将全面进入两季种植,和新式农耕模式的改革中,农田里的事情,就够他们忙活的了,所以,只能选择以长安为中心,最近的一些村子进行改造。
等第二年,农田种植上了轨道,就能解脱更多的劳动力来完成改造,扩大改造范围了。
比如此前的何家村,现在的双路村,其实都可以迁居到主干道附近建立新的村子,这样,村民出门进城也方便······”
“钱,改造村子的钱从哪里来?”李世民指出了关键的问题道。
孙享福想都没想就回答道,“当然是国库了,国库的税收,可都是老百姓为国家创造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才是正道啊!”
“这才是正道么?”
李世民闻言,再度陷入了沉思。
以往朝廷的税收流入了哪里?皇室,权贵,官员的口袋装去了多半,真正用在民生社稷上的,少之又少,朝廷对于百姓,就是剥削阶级,基本是一味的索取。
而将朝廷的税收用来给百姓建房子,改善居住环境,这却是此前任何一位帝王都没做过的事情,虽然有些心疼钱,但李世民心里,已经在考量着,拿出多少钱来办这件事了。
‘好’是没有极限的,在古代的一些统治者看来,百姓有个窝棚住,能够不饿死,就已经是很好了,即便是这样的标准,有很多帝王还达不到,但孙享福刷新了李世民的认知,让他知道了什么叫更好,然之后,情况就不同了。
很快,李世民也没有了继续跟老百姓聊天打屁的心思,召集了随行而来的萧瑀,房玄龄,长孙无忌,马周等人一同到了村外的营地,讨论孙享福所说的这个新农村建设计划。
萧瑀觉得不能再让李世民跟孙享福待在一起了,这家伙一天到晚想法太多了,而且,都是动动嘴,说个构想,然后就不管了。
殊不知,孙享福的每一个构想,都需要他们这些真正主政管事的人想破脑袋,一条条的厘清楚,分析可行性,然后才能实行。
可偏偏,他又不得不佩服孙享福的这些构想,因为,这些构想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老百姓,为了这个国家,每当他们把各方面该考虑的东西考虑进去之后,得到结果,都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
所以,双路村营地里的灯火,今夜是不会熄灭了。
清晨,几匹快马自营地里飞奔而出,直奔长安,骑士怀里的文书上,记录着李世民对于有司的命令。
首先第一条就是密卫今年过年别想休息了,全部去关中各县的村落里走访,尽快的将那些揭不开锅的贫困村落全部统计上来,稍后,这些村子的百姓,将会被朝廷征调到渭南县,建设新城。
其次,长安,万年,蓝田三县的县令,将辖区内的村庄,民户,农田数量等详细情况奏报上来,另外,三县主官在春节后,将会被组织到幸福村参观,学习房屋,道路建设等方面的知识。
其三,户部将成立一个专门的审计,预算部门,算学落后,就去幸福村学,而且还有一道死命令,明年春耕结束前,大唐钱庄的经营必须上轨道,直白点说,就是皇帝在那个时间必须要见到钱。
其四,当然是下给全国各州郡地方官,将学堂建设,推行到所有县城的命令了,不过,光是把这封命令下放到全国,也是一两个月以后的事情了,真正全部落实建好,最快也是明年年底,甚至后年的事情,那个时候,公民制作差不多已经可以落实,朝廷也有钱聘用大量的教书先生了。
对于这第四条,房玄龄给的建议很能解决问题,那就是地方财政先出资建,所用钱款,直接在当年的税收中扣除,这样,就避免了现在穷的叮当响的朝廷从长安拨款,让整个进程变的更加缓慢。
其实通过拨款这个事情,孙享福又想到了朝廷税收的问题,每年各地往中央押解财税,中央往各地拨款,其实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因为这个时期交通不便,远程往返运输,损耗很大。
而如果将大唐的钱庄快速的开遍全国,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大大的避免了。
到时候,税收全部以金钱结算,地方官只需要一张存款单,就能向中央上缴税收,简单方便,几乎没有什么损耗。
当然,这个构想,短时间还无法实现,大唐能写会算的读书人还太少,当官的人手都觉得不够用,何况是经营钱庄的人,在人手方面,首先就不具备全面覆盖的条件。
另外,明朝的一条鞭法害了多少百姓,作为后世刷过不少电视剧小说的孙享福还是知道一些的,要这个时代的百姓把粮食卖了,以现金交税,已然比明朝的时候还不可行,因为市面上现钱本来就少,百姓手上没有余钱,要交税,就必须要卖自己产出的农产品,而那些掌握了金钱的世家豪强,则会因为他们手上有百姓必须要拿去交税的现金,而把各种农产品的价格压的死死的,坑害农民,所以,这种方法不可行,只能暂时搁置。
最后,就是车队的行程问题了,既然武功县令有坑害百姓的计划,那么就不止这一处村庄,对于其他一些就要揭不开开锅的村子,李世民也打算亲自前去慰问,收取更多民心的同时,掌握更多世家系官员的黑材料,真正了解地方的吏治和民情,这样可以让李世民以后制定政策时,考虑的更加全面。
第293章 返程路上
由于分散了一部分护卫骑兵在前面打前站,李世民一天时间,就找到了四个像双路村这样贫穷的村子,大唐,皇权连县都下不到,现在,却直接到了村,看到的,自然是一堆的问题,短短两天的时间,就让李世民知道了,愚民有多么可悲。
世家子所用的手段其实一点也不高明,只要给这些百姓一丁点的智慧,他们也不会被人剥削成这样,难怪那些世家子会对统治者说什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只有无知的百姓,才能任他们剥削,一切,都是利益在作祟。
而在孙享福这里,李世民听到了不一样的论调。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断句不同,意思,竟然截然不同,世家子们,却是用一条对他们最有利的解法,在蒙骗所有人。
李世民没有时间这么无休止的看下去,所以,一天后,派发东西救济穷困村落的事情交给了独孤谋和他带领的一干千牛卫,而少部分人马,则是随他一起返程回长安过春节。
马车上,李世民手中的几颗棋子一直在被他转动把玩,不过,此刻,他却不是在下棋,也没有允许孙享福回到自己的马车上打盹,车厢中间的案几上,摆着随行的几位大臣对于朝廷未来五年,甚至十年规划的构想,其中,他正盯着孙享福的写的那张纸在看,这是李世民昨晚上强行下发的任务。
“五年之内,在关中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十年之内,在全国完成新农村建设,同时开始实行全民义务教育,即,无论男女,都要上学读书,完成基础文化学业,做到消除文盲。”
短短几十个字,却是李世民看到的,最大胆的提议,他对着这几十个字,发了差不多半个时辰的呆。
“正明,让所有人都读书识字的代价有多大,你不可能不知道,你为何要做出这样的提议?”
李世民将孙享福书写的那页纸提起来抖了抖道。
这一个时辰里,他幻想过很多全民读书识字的画面,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虽然好的方面比较多,但他还是有些担心自己驾驭不了那么一个国度,因为他在朝廷上见过智者扯皮的事情太多了,每一个读书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实现,他们就会自己想到的一些方法来实现,管理几百个读书人都已经很难了,管理几千万读书人,那个画面,李世民幻想起来的时候,不担忧才怪。
孙享福一早就料到李世民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在心里琢磨了一下用词才道,“陛下,您是想要国富民强,还是想要民富国强?”
孙享福的这个问题突然问出口,车厢内的几人都是一愣,还第一次有人把这个词调了头拿出来用,然而,细细一想,他们却又发现,国富民强,和民富国强,是两个概念。
汉朝,就是典型的国富民强,然而,那种强盛,都只适合短暂的存在,国富民不富,内部就容易生乱,所以,汉朝经过了几度反复,国家虽然依旧富裕,军队战力虽然依旧强悍,但还是被黄巾起义搅乱,导致群雄割据,最终灭亡。
可民富国强这个词,到底成不成立,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却未可知,因为此前,没有那一朝出现过这种情况。
在后世,定义一个国家是不是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是一个重要的指数,当一个国家的公民的平均文化水平高了,所掌握的致富技能自然也就多了,挣钱就更加容易了,而老百姓富了,国家是想不富裕都难,除了那些少数靠出售资源迈入发达的国家,真正的强国,无不是靠先进的科学知识。
全民读书,认字,掌握知识,就会让知识发酵起来,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迈进之后产生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而只有掌握了知识的人民,才是真正的强民。
来自后世的孙享福可不会让这个朝代重蹈宋朝的覆辙,那是一个国富民不强的朝代,被别人欺负了几百年,最终灭亡,而它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当权者把一个不切实际的学说,或者说被阉割了的文化,当成了国家的根本,没有客观的看待文武,矫枉过正了。
所以,孙享福所说的义务教育里面,可没有太多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以务实为基础,才是关键。
“国富民强又如何?民富国强又如何?”
李世民虽然在自己的心里想到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却是更想听听孙享福的意见,车厢里的其它几个大臣也是如此,此刻都把目光看向了孙享福。
“国富民强很简单,沿用前朝的那些制度,以咱们大唐现有的生产水平,以及人均可分配资源来算,也能富强个一两百年,然之后,汉朝什么样的结局,您也清楚。
民富国强则不然,老百姓真正的富裕起来了,才会真心的拥戴国家,国家只有和老百姓的愿望是一致的,才会受到老百姓全力的支持,这样的国度,才是真正意义上可以承受风吹雨打的强国。
而老百姓怎么才能富?
唯有让他们变强。
当他们掌握了更多的生产知识,更多的致富方法,他们就能够更从容的对抗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的压力,所以,让老百姓变强,是一个国家变强的基础,朝廷即便是花再大的代价,也要打好这个基础。”
孙享福讲了这么半天,换来的,只是一片沉默,他的这些论调,在目前来说,只能算是他一家之言。
这个论调有成例可看么?
有。
幸福村就是成例。
孙享福并不是全能的,幸福村的百姓在孙享福的帮助下,学习了一些基本知识后,就在他指引的方向上不断探索进步,研究出了很多这个世界原本没有的技术,这不是孙享福一个人的功劳,他顶多算是个指路人。
而现在,即便是孙享福不在,他们自己也在不断的进行各种研究,这就是一种知识的发酵。
幸福村的百姓,已经变成了强民或者说富民,这里的富,不单是指财富,还指知识的富有。
凭借他们现在掌握的东西,可以轻易的在这个世界上活的很好,所以,幸福村集体,能在保持自己各项研究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拿出一百五十万贯来投资渭南县的项目,这些钱,还只是他们在研究的道路上,顺手赚来的,如果用他们掌握的东西专门来盈利的话,相信用不了几年,整个国家的钱就会被他们赚去大半。光是把冶炼和玻璃工艺拿出来赚钱,就能分分钟赚一座金山银山出来。
然而,李世民却还没有做好全国都是这种强民的心理准备,在此刻的他看来,萧瑀,房玄龄,长孙无忌,甚至马周几人提的发展规划,似乎更加靠谱一些。
比如萧瑀,他提议半年之内完成公民制度,明年秋后开科举,三年之内,将一套全新的地方官员的职能,和监管体系执行下去。
而房玄龄,则是将边地治理看的比较重,安北大都护府,玉门关外新设的几州,都是朝廷未来几年的重中之重。
他认为,只要没有外患,大唐的内部治理,其实并不复杂,因为从今年的国库税收,和国民产出来看,明年只要关中不继续灾害,大唐的内部情况会很好,今后会更好。
而且,他知道萧瑀会就政务规划给李世民提建议,所以,很巧妙的把自己放在了副手,拾遗补缺的位置,说了对边地发展规划的几点。
长孙无忌则是直接说国家财政未来有多少能用于军事,三年到五年之内,解决吐谷浑和高句丽的问题,十年之内,将周边不臣服的国家全部扫除等。
马周说的,是最符合孙享福那套富民强国思想的,草根出生的他,更加看重民生,通过对善阳发展套路的研究,他得出了很多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兴商贸,降农税应该是朝廷施政的阶段任务,三年之内,国家的财政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免除人头税,五年之后,农税减半,十年之后再减半等等。
都是说的比较实际的东西,当然,只要做到他们所说的那些建议,其实就已经足够大唐雄霸于世了。
至于孙享福说的那些,其实有些太过超前了,就跟他此前说育种育苗的事情的时候一样,李世民听一半,不听一半,认为,新农村建设的事情,还算靠谱,全民义务教育的事情,暂且搁置,大唐完全没有必要花大代价去做这样的事情,有那么多钱,给国家多练几只强军,不是更好么?
他却没有想过,十年之后,或许推行全民义务教育,并不需要花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