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越沧海(无财)-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冯道微笑不言,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顿了一顿,随后反问:“殿下可曾读过《沧浪集》?”
“《沧浪集》不是钱惟昱的诗词集么?此书在京中如今也是广为流传,吴越人贩售来的书又便宜,京中大户谁家没本《沧浪集》寡人自然是读过的。”
“那钱惟昱的诗词之瑰丽清雅,虽不敢说当世一品,但是如今本朝及列国之间,诗词为文能有这般造诣的,一掌便可数的过来。除了诗词琴书之外,那钱惟昱还喜好泛舟沧海、寄情山水、买卖营生、游历海外……殿下以为,如此之人,还能有多少精力参知军事?”
柴荣一想,不得不把一开始的期待收拢一些,但心中着实仍有不甘:“可那吴越镇海军兵马,在宣州、广德、歙州等处屡破唐军,却是事实……”
“那不过是钱惟昱运气好罢了,现有良将水丘昭券,此后又拔擢得新锐将才林仁肇,方才如此——还有一事,殿下或许不知,老臣却是略有耳闻:那钱惟昱去岁在李招讨未曾接应之时,便冲动出兵与李弘冀交战,实是为了一个女子罢了,而如今这汴京城内初现的南国奇货霜糖、猪婆龙肉等物,也是与一名女子有关罢了。”
“哦,竟有此事?小王倒是着实不知,还请冯相为小王道来。”
冯道便把一些如今汴京城内也开始流传的关于当初钱惟昱是为了争风吃醋抢女人出兵啦、后来打下信州在龙虎山正一观夺走了周娥皇之后,大肆铺张靡费让海商去几万里外的岛夷之国求取的霜糖等物给周娥皇治病……凡此种种,都说了一遍。
“想不到,此人倒是个富贵闲人,此前种种战果,真是亏得手下有良将可用。可惜,只怕南渡大业,只能是推迟了。”
柴荣听罢,在那里扼腕叹息,随后便行了礼节,召集大军上马赶路了。
冯道望着大军开拔、柴荣远去,在心中默默念道:“彭城王,你助老夫青史留名的恩德,老夫也只能回报到你这一步了。”
。。。
。。。
第171章银山初成
夏去秋至。与陷入血火之中的淮南相比,江东已经渐渐平静下来了。军事上的松弛,以及政务的理顺,让钱惟昱多多少少得了一些空闲来处理那些不太紧急的事情。
当柴荣还在打他的水师援军主意之时,他自己却在苏州城里闲坐,与周娥皇等女审阅着最新一部分的《汉和字典》书稿,以及处理一些商会从日本国带回来的消息,对下一阶段的海外领地建设做出进一步的部署和扩张。
去年夏天的时候,钱惟昱首先出兵占据了耽罗岛,随后是在日本经营数月,把平户五岛、壹歧、对马、隐歧、佐渡等日本海诸岛领土,以及九州的肥前国、山阴四封国全部纳入了自己囊中——当然,有些是名至实归的军事占领,有些则是靠着村上天皇册封的“西国探题”令制官来间接掌控、点状占领的。
如今,整整一年过去了,这一块吸纳了上年度钱惟昱大半钱粮财力投资的领土终于传来了一些利好的消息。
首先是耽罗岛的马场,经过一年的整合建设之后,耽罗岛重新发展到了七千民户的规模,而且所有的民户都一改此前耽罗国时期的松散状态,经过了派官整治的“齐民编户”审理,分好了保甲管制的级层,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整整五十万亩的草场被规划起来、分区轮牧;
另有十万亩原本属于丛林和荒地的地区则被开渠引水、辟为苜蓿田,经过一年来一季大豆、一季黄苜蓿的轮种,田土已经从原本的荒地渐渐养熟,很快就可以大批产出饲料了。岛上原本耽罗城和两处码头附近,也建立起了几十座巨大的粮仓,用来存储积蓄苜蓿这种对战马来说相对高能营养的精饲料。
入秋的时候,钱惟昱的御用商会船队从耽罗岛载回了驮马、挽马各八百匹,都是马龄两岁左右、堪堪可以使用的马匹。另有几百匹则被运到了日本,用于矿山开坑的驼畜。虽然这些马都还不能用于军事用途,但是至少大规模养马的基础设施已经搭建了起来。后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仅剩下地中海紫苜蓿的选种引种、以及优良战马种马的引入了。
紫苜蓿的种子和种马的问题,钱惟昱交给蒋家和大食商人亚伯拉罕伍丁协商。伍丁承诺年内一定为钱惟昱带来几批良种的紫苜蓿品种,钱惟昱则打包给他许了伍丁商会的商船在苏州、明州两处市舶司免税一年的好处。
至于战马,因为远程海运战马所需的巨大饲料消耗,对海运运能是一个挑战。一艘一千多料的大型阿拉伯纵帆船平时装货有可能可以装八百多石,而装运战马的时候,或许只能装载二十匹六百斤重上下的良马、或者五十匹两百斤以下的马驹。剩下的一大半运能需要用于运输给战马饮食的饲料、淡水。
因为光是在印度洋上的直线航程,每次都要大半个月时间不能中途补给。战马这种东西在低纬度闷热环境下又比较娇气,装得多了,很容易大批发生疫病和死亡。这样折算下来,一匹战马从波斯湾运到苏州,一共要走两万多里的海路、在海上跑四个月。五六石重的战马,实际需要占用的运能可以超过三十石。如果这么多运能用来运输印度或中东特产的香料的话,四千多斤香料的利润足可有两千两银子……
这也是在钱惟昱之前,人类没有尝试过通过海路进口阿拉伯战马到远东地区的原因,相反还是走大漠里的丝绸之路让战马自己跑着从一个绿洲跑到另一个绿洲运来中国比较划算……而直到航海技术再发展那么几百年,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后,因为船速的提高和航海技术、防疫技术的进步,海运战马才变得普遍起来。
可是,有些东西是不能光靠钱算的。经过一番合计,算上运输成本、种马成本和利润,钱惟昱忍痛给亚伯拉罕开的价码是三千两银子一匹质量上成的阿拉伯战马!如果果真品种非常极品的话,还可以酌情提价到五千两的上限。
比耽罗岛进度稍微慢一些的,则是山阴四国中最靠近关门海峡的石见国银山——因为在石见银山、生野银山和佐渡金山三处日本海沿岸主要金银矿区之中,石见银山是距离钱惟昱的核心领土最近的所在,周边控制力也最强。
去年入冬之前,石见山附近的沿海港町、庄屋和码头、提防就已经完工了。开春之后,约摸数千人的日本苦役和耽罗苦役被送进山里开凿一条“银山街道”,用于确保石见山内各处矿区和沿海之间的交通运输问题——当然,在钱惟昱的规划和宣传中,肯定不可能把这些道路称呼为“银山街道”,而是需要找个更加隐蔽的称呼,那些凿路的苦役,也不知道他们开凿的这条通往荒山的道路具体有什么用。
因为石见山矿区距离海边最远也就三十里路而已,所以银山街道的施工还是挺快的,夏天的时候人数比苦役大军少得多、但是重要性程度却高得多的勘探队就开始进山找矿——在勘探的问题上,钱惟昱没有全部使用他控制的那些日本人,而是从“镇海新军”当中挑选了百来个从军前原本是婺州、处州等处世代挖银矿、铜矿的矿工人家来担任,以进一步加强保密。
去年钱惟昱为了比照五百年后戚少保的“戚家军”,而编练了精于山地战、鸳鸯阵的镇海新军。镇海新军中起码三分之一的兵员是矿工出身。经过义兴、广德、宣州、歙州等战争的洗礼,此前战斗经验不足、全凭士气和纪律血战的镇海新军陆陆续续加起来也有两三千人的伤亡,其中战死和永久性丧失战斗力的,加起来起码也有一千五百人。
这其中,那七八百人的永久性伤残士兵都是经过了镇海新军训练洗脑的,他们出身贫贱,被钱惟昱规划的上升通道和优厚待遇所感召,对钱惟昱也算是绝对的忠诚。在伤残退伍之后,钱惟昱又按照他们受伤之前的军饷等级提了一级,继续养着——如今在五代这个时候,战乱频仍,谁家伤残后没有利用价值的普通老卒,还能说比照军中服役时那般待遇找个闲差?便是真个诸侯军阀近侍的内牙兵基层军官,也不过是靠着个案的恩典才能如此。
所以,当钱惟昱从里面挑出两百个不能打仗、也不能挖矿,但是好歹找矿勘探的本事还在的家伙,出来给自己找石见银山的时候,那保密性就绝对可靠了。那些人中就算是最差的,也可以拿个什将、军使的军饷待遇,在日本安度晚年。
制度的激励和士气用命之下,5月底的时候,石见山内第一个银坑就被发现了,7月初的时候,银坑和矿脉被找到的数量增加到了4条,而其中最早发现的银坑,已经开挖出了一批白银样品,经过简单粗炼后,跟着商船运到了苏州市舶司,呈给了钱惟昱。
钱惟昱看着这第一批只有一千五百两、区区三个大锭子石见银的时候,心中着实感慨万千。虽然这批银子从数量上来说,对如今的钱惟昱根本不值一提,但是他可以看到一个即将进入井喷式增长的日本白银流入时代。
根据他任命的银山奉行的汇报,目前刚刚开始投产的第一条银坑还仅仅开发出三分之一的产能。石见银山已经发现的4条银坑或者矿脉,如果全部全力运转起来,每条矿脉都可以达到平均200两的日产量,一个月总计就是两万多两,一年就是三十万两。而且根据勘探范围来看,石见银山已经勘探发现的银坑数量还不到远期预估储量的一半。即使不改良开采技术的话,勘探开发充分后,一年就产银量可以达到80~90万两白银。
如今可不是五百年后大明朝、墨西哥白银随着“盖伦帆船循环”大肆涌入中土的时代。五代十国时候,中原各国自产的白银以及通过各种原有海外贸易渠道,净注入中原的白银不过二十万两每年。可见光是石见银山的产出,就相当于如今中土新净增白银速度的四倍之多了!这**十万两白银的注入,可不仅仅是相当于**十万贯的钱财,更可以大幅度增加中土经济贸易的通货流动性。
因为在此前,无论是隋还是唐,中原朝廷其实是一直处在贵金属通货紧缩的状态,实际实用性货物诸如茶叶、绸缎等产量并没有足够的贵金属去等量贸易,以至于大唐时候除了用铜钱进行交易外,大额贸易还要靠各种等级的织锦、缎匹充当一般等价物。而银子如果可以快速注入的话,将会让中原各国更快进入商业化程度更高的社会形态。
这个时代的其他人,包括钱惟昱那个精通经济的十叔钱弘亿,以及钱惟昱生意上的得力臂助蒋洁茹,抑或是小茹的老爹蒋衮,他们都不会理解“让中原各国更快进入商业化程度更高的社会形态”意味着什么。但是两世为人,拥有一定后世经济学常识的钱惟昱却知道,一旦这一天到来了,那么对于富庶而且社会化分工贸易比中原朝廷更加发达的吴越国来说,将会有什么好处。
这还仅仅是一个石见银山……按照山阴地区开发速度的预期,在投产后的第一年,银山的产出将投入到扩大再生产和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上面,第二年开始净反哺的利润就可以占到总产出的一半以上。预计三年之内,石见银山就可以充分开发到全力生产的状态。而生野银山、佐渡金山也可以在来年开始初步产出,预计到公元957~958年的时候达到全盛产能。
生野银山的产能比石见山小一些,规模大概是石见山的六七成,佐渡山却是墨西哥金矿发现之前地球上最大的金矿所在。到958年的时候,钱惟昱手头的所有金银矿可以实现每年150万两白银和25万两黄金的年产出。这个数据,在如今这个时代的地球上,已经是绝对的全球第一大金主了。
。。。
。。。
第172章汉和字典
“师弟,这本《汉和字典》上的‘假名拼音’之法着实精妙得紧,姐姐这月余时日以来,越是钻研其奥妙越是觉得其深谙汉文精妙之极限,也亏得你竟能想出这等一统反切法不一弊端的妙法。此书若成,定然比你此前研发出活字印刷之法和协助冯相完成《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更加功垂史册。
五经和九经,不过是基于经书罗列的字音、字形和注释,是汉代《说文解字》的进一步扩充完善。但是你这套《汉和字典》,不仅仅比五经、九经更为全面,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此书对于汉文启蒙识字的读音教学要简便数倍之多。
以姐姐的估计,原本一个资质平庸的启蒙幼童,如果家境允许,得以正常蒙学读书,一年不过识认三百字,此后熟练之后,也不过一年五百字。启蒙三四年,才能学完千字文、三字经等读物。有了此书之后,因为对字音和字形的匹配对照之法可以便捷数倍,勤学的学子一年之内识别千余字也是寻常。以此估计,只怕在读书的支出不变的情况下,天下的读书人数量得以增加三五倍。”
周娥皇把手头那最后一册的《汉和字典》搁下,一个多月来,她算是把这套书彻底深读、吃透了,还列出了不少揣误和可以优化的问题点。对于这套书的优点,她也是非常明白,而且越看越心惊。
这套书籍便是去年钱惟昱回国之前,让选子内亲王、清少纳言两位小萝莉,带着他们可以调动的贺茂斋院下属和歌司、物语司等汉和文学机构、以及大批台州国清寺和日本学问高僧一并整理的、旨在将来可以把如今还处在“万叶假名”时代的日语扼杀在待完善阶段,同时也能提前一千年解决汉语拼音的问题。
钱惟昱听了周娥皇的评价,心中不免得意,对娥皇的见识,也是非常赞同。后世的一年级小学生要学语文数学和其他一些杂学课程,靠着汉语拼音的教学法,一年的识字量也有七八百字。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基本上就是一门语文课,连数学都不用学。所以如果精力集中专门识字的话,配合汉语拼音或者假名拼音法的便利,一年的识字量翻一倍以上还是很轻松地。
而反切法因为切音用到的字本就很复杂繁多、不规范,发蒙阶段的启蒙学童基本上是靠着先生一个字一个字的教读音来完成的,识字效率低上三倍那是很常见的情况。
“师姐所言不假,不过,师弟编纂此书,如今也有些新的问题。如今这部大典的拼音、部首等环节已经编纂完成,但是若要成‘典’,与《说文解字》、《五经》、《九经》那般的字义解释也是必不可少的。《说文解字》和《五经》等可以借鉴的成例其收录的字数均不如这套《汉和字典》,古今异义的问题更是让有些释意不可通用。
小弟欲图以这部大典宣扬我吴越王室的文治之功,不愿假手其他名家插手其间。最多只能借重一番林克己林大学士的编修协助,而且还不能让林大学士挂名——所以,小弟便想到了师姐。
如今咱们身边的人,除了小弟自己其他事务繁忙,没有时间专心编书之外。日本国方面,选子内亲王和清子的才学要想胜任此前的汉字部首、注音还勉强可以,要想完成释意的活计,其汉学终究不够精深。因此,此事便要烦劳师姐师妹总揽全局了……当然,小弟麾下其他文人,只要不是知名的名家,皆可任由师姐调用。”
周娥皇淡然一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如今她身子也大好了,虽说每日琴棋书画寄情山水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但是真的能够著书立说名垂青史,对于她这等性子自傲、又有想法的奇女子,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给姐姐一年,再把林大学士和一些通儒院中的得用之人、府中服侍宫女中通文墨之人全数借给姐姐调用。到时候定然会有一个结果,快的话,七八个月便能济事也说不定。”
吴越国的通儒院是等效于那些建号称帝国家的翰林院一样的所在,不过通儒院既然是国有的,其中诸多大学士自然都是听命于钱惟昱的王叔钱弘俶的了,因此若是让那些饱学之士参与到这件事情里面来,肯定要被那些学士以及王叔钱弘俶分润走大部分的功劳和名声。这对于需要积攒学问大家名声来施放烟雾弹的钱惟昱来说,便不是好事。
通儒院学士当中,只有林克己是近年来钱弘俶一直拨给钱惟昱使唤的,如今已经俨然钱惟昱的心腹得用之人,所以通儒院的系统里面,钱惟昱只能用他,其他文人只能通过别的渠道解决。不过根据封建时代的传统,身处高位的人编纂书典本来就多有其门下文人门客的参与,倒不一定是本人完成的,所以就算略微有些从旁协助的人参与、并且将来为外人所知,倒也不虞被世人觉得钱惟昱欺世盗名。
正如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往往会为文人诟病,那不过是因为吕不韦本身是个商人、没啥文化罢了。但是南北朝时,南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文选》却并不曾遇到过这种诘难。照理说,根据时人的一些笔记片段、和后人考证,萧统的《文选》编纂过程中,其手下门客、当时文豪刘勰(《文心雕龙》的作者)以及殷芸、王筠等人都有协助编修,可是因为萧统自己便是当时以文名著称的,所以些许门客的作用也就被人忽视了。
如今,对于钱惟昱来说,他不希望其他著名文人在《汉和字典》的成书过程中窃取太多功劳,但是在中原、周娥皇周嘉敏涉猎其中他是无所谓的。而且才女作为编修者加入,不仅不会冲淡钱惟昱的功绩,还能给这番事情平添一份谈资和八卦,加上一抹旖旎的色彩。而在日本那边,日后的宣传中,以后把选子内亲王的功绩一并加入其中一并,也是颇有好处的。
钱惟昱又和周娥皇切磋了一番此事其中的细节,把两人的想法充分交流了一番,事情便算是定了下来。临了,就在钱惟昱准备起身告辞的时候,周娥皇又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师弟,事情姐姐可是接了,不过,这其中的打算,你当真只是为了博取‘心向文学、无心军事’的名声而已么?”
“怎敢相瞒师姐,恰才所说,自然是最主要的目的了,不过,也不仅限于此,小弟本想着,借着这次编修大典的活计,还能助我吴越收拢一些天下读书人的人心。如今北朝战乱不休,文治不兴,科举往往间断,读书人投效无门之状时有发生。而南朝的唐国,情况师姐是最清楚不过的,李昪李璟父子两代优礼文士,收士民之望垂二十载,北方读书人多有过江南渡投效。如今大唐能臣韩熙载、孙晨皆此辈也。
我吴越承平之久,垂五十年,自武肃王晚年以来,重用文人之风也日渐繁盛,而文穆王、忠献王两朝,更是虚怀下士,按说吸引治国之才的本钱不逊于南唐。然有一桩劣势,我吴越始终无法解决,那便是我吴越一贯尊奉正朔、不曾僭号称帝,因此开不得科举。自隋炀帝建科举以来,此法已经成为寒门士子出人头地的不二法门,大唐三百年来,科举之途已然深入人心。
现在周师南下,南唐节节败退,有志之士尚未投奔明主者,纷纷观望机会,以图出山。两淮之民因战乱而流徙他方者日渐增多。当此之时,若是我吴越有一桩于天下读书人有大功德的文教盛事、继冯道冯相爷刻印《五经》之后,在配合我吴越选官的录科考试,相信倒也可以与北朝一争。小弟今日和盘托出,实在是希望师姐能够理解此事之重要,远非个人沽名钓誉之所需,除了师姐,小弟实在无心腹之人可以托付。”
录科考试,是五代时候吴越国和马楚采取过的一些权宜之计。没有挂着科举的名头,但是其实干的事情就是考试取官。
而且与科举相比,录科考试的针对性更强——当时的科举考试是年年有、年年取的,不像后世明清两朝,科举考试才改成三年一轮,并且有乡试会试殿试这样考上来的。
五代时候科举沿用隋唐制度,并没有乡试以下的基础选拔考试,而中央录取进士的考试也是年年可以举办的,只不过有时候常有停顿。因为常年录取进士,但是官员并不一定随时会出缺,所以中了进士,也不代表马上有官做,而只是有了做官的资格,算是“后备干部”。许多进士从考中到实际分配实缺,有好多年的时间差。
而吴越国和曾经的马楚,它们所举办的录科,虽然不是每年都开考,却是朝中确实有基层官员出现了缺口,这才专门针对性开考的,所以反而更加接近后世的“公务员考试”。所以虽然在名分上不如进士科那么有名气,却是中了就直接当官的高含金量考试。只是一贯以来受限于读书人那种追求大义名分的思维惯性,所以吸引力不如正儿八经的后周或者南唐科举那般吸引读书人,很少有外国人投奔来吴越赶考。
但是,若是钱惟昱可以凭借几桩文治方面的功绩,在经史子集、诗词典章方面都攫取到“天下文宗”之类文坛泰斗的名望的话,那么,再辅之以吴越国普通而实惠的录科考试,自然可以让前来赶考的文人名实双收,到时候在江淮大乱的时候,那些原本投奔南唐的读书人,自然可以被大量吸引过来……
周娥皇思前想后了一番,总算把钱惟昱的通盘打算想明白了,表情也渐渐凝重起来了,反复盘算了一番时间,总觉得不太够,“被你这般一说,姐姐倒是突然觉得肩头责任重大了呢。前日师弟便说了柴荣率军南下的消息,这两淮之地,只怕年内就会彻底民不聊生、文人志士流徙四散。如此看来,姐姐原本估计的八个月成书,还是慢了一些呢……”
“师姐千万不要勉强,此事时间紧迫,也是前期假名注音分韵、部首归类的活儿进度慢了所致。师姐切记以保重身子为要——便是得了天下,若是师姐的身子熬坏了,那小弟也不会觉得天下有何可恋之处的。”
。。。
。。。
第173章白云苍狗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广顺三年的夏秋两季,实在是缺少让世人意外的惊喜或者悲剧。因为应该发生的意外,在前一年的冬天和今年开春的时候,差不多都发生完了。这一年夏季的后半段和整个秋季,就如同写好了剧本一样的沙盘推演一般,有模有样按部就班地发展着。
七月底的时候,柴荣的四万援军到了寿州城下,加入了协助李重进猛攻寿州的序列,但是南唐第一名将刘仁瞻的神勇表现,让急于强攻破城的后周大军在正面硬撼中丝毫没有占到便宜。在援军到达之后,总计十万之众的后周大军依然在寿州城下被牵制了两个月之久、死伤过万,依旧不能攻破。虽然他们杀伤的南唐军民绝不下於此数。
急于立功彻底压过李重进的柴荣,不得不分出大军剽掠四野,因粮于敌,同时破坏寿州的后方。这种打法完全不同于柴荣原本雄心壮志设想的那般“王师南下、只为救民”。战争的残酷,在这一点上充分暴露了出来。
数以万户计的淮南民众流离失所,或成为流民、四处逃亡;或啸聚山泽、筑坞结砦,以农具为兵、积纸为甲,自行组织起来抵抗周军,号称“白甲军”。“白甲军”成军后,虽然不能正面击退周军,但是却坚壁清野,一旦周军有深入敌后、南下迂回的企图,便各种断周军后路、切周军辎重,以致淮南局势进一步糜烂起来。
在南方的赣南、闽北战场,吴越的钱弘俨、钱仁俊、陈洪进等几路大军,在秋末之前趁着唐军在赣南没有援军补充的空虚时机;终于在付出了总计万余伤亡的代价之后,强行啃下了虔州、建州、吉州三处州城——这三处州城,都是必须在入冬之前才有可能拿下的地区,因为它们都是分别地处武夷山、仙霞岭和罗霄山边缘。如果入冬之前无法拿下,那么一旦冬季冰雪封山之后,就难以进军了。
这三个州从人口和经济上来说,都不算什么富庶和人烟茂盛之地。虽然从绝对的土地面积来算,加起来几乎相当于后世半个江西省的大小,在籍的总户口加起来却还不过16万户,其中赣南吉州和虔州靠近湖南的一侧山里,还有不少苗人土著、不归王化,未曾算进编户当中。
而与之相比,洪、饶、江、筠、抚、袁、江这赣北七州虽然土地面积加起来还比刚才的三州略小,却因为占着长江、赣江和鄱阳湖流域的水土丰茂之地,人口总数足有38万户。可见其人口密度几乎是赣南丘陵山区的两倍半。
对比之下,因为赣南闽北三州并非南唐核心领土,而且僻处山区,要想增援那些地方兵力转运也颇为不济,不如沿着长江、鄱阳湖的地区那般交通便给。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自然被当成了牵制敌人、实现战略缓冲的弃子。钱弘俨、钱仁俊能够顺利拿下这些地方,倒也不算是他们军事上多么犀利,实在是敌人放水所致。
除了吴越和后周之外,这一年的夏秋两季,南唐的众多敌人当中,还有第三家势力加入了收割胜利果实的行列,那就是僻处岭南的南汉——南汉虽然与南唐的传统势力范围不接壤,但是却和此前两年被南唐吞并的马楚地区接壤。在武平军占据湖南八州之后,南唐原本吞并的部分广西北部和湘南地区的马楚故地,便被武平军割裂、与本土分离了。
连州、梧州、贺州、道州、昭州、蒙州、桂州、柳州……一大串广西北部地区原本属于马楚的羁縻州,在南汉军的进攻下,半年之内便落入敌手。南唐在武平军周行逢辖区以南的土地,就此彻底失去。
南唐的疆域,在后周、吴越、武平军节度使、南汉的四国围攻之下,从两年前极盛时期将近六十州的地盘、缩水到了如今仅剩下二十八州。半壁江山,土崩瓦解。南唐皇帝李璟天天担惊受怕,唉声叹气,惶惶不可终日。
……
整个南唐周边的战场上,平静时间最久的,如今却是钱惟昱的大军仍然与敌相持的常州了——因为常州李弘冀与钱惟昱的战争从去年冬天就开始了,开春的时候,钱惟昱已经击溃了李弘冀的进攻兵力,一场防守反击打回了李弘冀的老巢,兵围常州。
所以,整个常州地区,这一年的农业生产几乎是彻底停滞的,常州本是江表大州,足有八万多户户口。如今大部分人口都逃进了常州府城,或者是成为了溧阳、义兴等被吴越军占领的外围县城的吴越子民。十几万人在常州城里坐吃山空了大半年,到了秋末的时候因为今年毫无收成,把存粮终于是快吃干抹净了。
钱惟昱根本没有帮着李弘冀养活这十几万人的打算,所以愣是围而不打,指望着最好你李弘冀坚守到来年春耕的时候再不支,那样的话钱惟昱把这些百姓接手过来之后可以立刻投入春耕生产,少花半年粮食养着这些闲人。
最后,却是城内存粮实在撑不下去了,李弘冀开始开城往外驱赶百姓,有些不愿走的甚至被李弘冀屠戮了晒成人铺充作军粮。这种倒行逆施终于遭致常州城内军民的反扑。有常州团练兵密信约吴越军起事,最终在十月初九这天发起了兵变。
常州团练兵左厢数个指挥的人马控制了常州南门,随后连夜举火开门,迎接吴越军进城,钱惟昱麾下部将孙显忠率军从南门杀入,司马球在外策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