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正说司马家[全三册]-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非常生气:“不是让你在外戍边吗?怎么回来了?”石虎急忙说:“恐怕有人矫诏,我一定查出矫诏之人,太子既然没有得到诏命,那就回去吧!”话是这么说,石虎当然不会放走石宏,但石勒的病情好转只是回光返照,不久后,御驾归天,石宏接管的将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大帝国。
  77 后赵开启石虎时代
  石勒一死,后赵的一切都落到了石虎的手里,石虎成了真正的掌权者,其他所有人都得看他的眼色行事。太子石宏连父亲的遗体都没能见到,此时的石虎,对兄长的不满终于得以宣泄,他把石勒的尸体简单装殓后,找了一个很隐蔽的地方埋了。你活着,我不能拿你怎么样,但你现在死了,我要让你不得好死!老老实实地以一个奴隶的身份腐烂吧!群臣朝空棺材拜了几拜后,把“石勒”埋葬于高平陵,高平陵在今河南洛阳汝县,地面建筑尚存,后世并没有发现石勒墓遗址,史学家对于石勒墓的地点也是众说纷纭。石宏非常忌惮这位叔父,他以才能低下为由,请求让位于石虎,石宏温文尔雅,汉化程度很高,皇帝一职完全可以胜任,他这么做只是想保命而已。没想到石虎并不接受,他说:“国君去世,太子即位,理所当然,如果你真的不能胜任,自有扭转乾坤之人,现在谈这些为时尚早。”石宏只好战战兢兢地穿上了龙袍,石宏不知道,明年的这个时候,他身上的龙袍将会变成寿衣。
  石宏虽然勉强继位了,但面对强悍的叔叔石虎,他这个皇帝当得也没意思,真不如去某个封地当王爷合适。但眼下形式上的事情还是要做,他任命石虎为丞相,封魏王,加大单于尊号,赐九锡。石虎毫不客气的接受了任命,他当政的第一件事就是大换血,程遐和徐光接连被杀,凡是忠于石勒的大臣一概清除出朝堂。程遐是张宾的接班人,为后赵立国贡献颇多;徐光亦是一位杰出的汉臣,他编纂了《赵书》等史料,使后人得以了解当时史事,这两人都是后赵最重要的股肱之臣。石虎的倒行逆施引起了皇室的极大不满,刘太后联合石堪发兵讨伐,石虎这辈子最不怕的就是打仗,他干净利落地击败石堪并生擒了他,石堪被绑在铁架子上,下面则是熊熊大火,石堪的惨叫声十里外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很多人都知道急流勇退的道理,但到了真正面对的时候一般都不舍得放下名利,当自己的实力不如对方时,与其硬扛着,不如尽早抽身离去。公元334年,平定石堪叛乱后,石虎正式向侄子亮出了屠刀,石宏及其母亲、弟弟石恢全部被杀,赵帝国的石虎时代正式开启。石虎篡位后的第一件事居然是大兴佛教!佛教讲求宽容礼让,这两个字和石虎联系起来,总给人一种妓女立牌坊的感觉。石虎这么做可不是良心发现,以他造的孽,就是打入十八层地狱都不够。石虎这么做,是因为一个人,一个和尚,该和尚名叫佛图澄,佛家的弟子应该对这个人很熟悉,此人九岁出家,两次抵达天竺国(印度),对佛法研读甚为透彻。石勒生前,凡遇大事,必请教佛图澄,后者每言必准,石虎即位后,对他更为推崇,推崇到什么地步呢?每次上朝时,太子和诸公必亲自搀扶佛图澄上殿,待佛图澄坐定后,群臣高喊:“大和尚”,“大和尚”是对有道高僧的称呼,喊完这句,后面才是“陛下万岁”。不仅如此,石虎派大司空李农日夜侍奉,每隔五天,群臣和太子都要朝拜一次。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兴焉”,既然皇帝如此爱好佛教,如此礼敬和尚,那么全国人民必然以当和尚为荣了。许多年轻人见和尚这一新兴职业比较吃香,就纷纷转行,种地的撂下锄头,读书的扔掉书本,打铁的把火浇灭,大家浩浩荡荡地向寺院奔去。寺院的和尚都有名额限制的,很多削尖了脑袋仍挤不进去的人干脆自己剃度,于是后赵街头出现了一副奇观:满街尽是光头,明晃晃的直晃得人睁不开眼。有人会埋怨,佛图澄简直就是妖僧!事实并非如此,佛图澄确实是一位得道高僧,石虎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佛图澄经常劝他宽容待人,从而在石虎的屠刀下拯救了很多无辜性命。佛图澄的轶事流传下来很多,最富传奇色彩的是:这位高僧活了117岁(232-348),名副其实的高寿!佛图澄在石虎的资助下,修建了很多寺院,比较著名的有佛图寺,这座寺庙在今天安徽太湖县。
  石虎篡位后,心里毕竟不踏实,平时总是疑神疑鬼的,生怕谁的鬼魂来找他算账,崇信佛教也有祛灾消难的意思在里面。石虎怀疑石宏和太后的鬼魂聚集在襄国,便以阴气太重为由迁都邺城(河北临漳西南)。邺城早年是成都王司马颖的首府,经过多年的战乱,城内的一半建筑都已被黄土掩埋。石虎迁都于此后,开始大兴土木,为了把洛阳的大钟运来,石虎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制造了独特的四轮缠辋车,辋是车周围的栏杆,这种车行驶在路上,其车辙深两尺,宽四尺。不幸的是,经过一座桥时,桥被压断了,废了半天劲,才把大钟捞上来,可车报废了。石虎见状,又发明了一种能载一万石的巨型船(载货量600吨),这才把大钟运到邺城。要知道一千多年后的郑和船队,最大的宝船,载重量才800吨!
  78 慕容家事变故多
  帝王之家,儿子少了担忧,多了也麻烦;儿子没用着急,太能干了也难办。总之儿子的问题是帝国头等大事,尤其是在父亲去世后。在石勒去世的同一年,慕容廆也死了。前文提到慕容廆娶了段部的公主,生了三个儿子:慕容皝、慕容昭、慕容仁,此外还有一个庶出的慕容翰。与司马炎不同,慕容廆的这几个儿子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将军中的将军,慕容皝因为嫡长子的身份,接了老爸的班,慕容廆在世时,对这几个儿子都非常器重,基本一碗水端平。慕容皝没有乃父气量,对着这几个弟弟颇为猜忌,又是夺权又是监视,处处加以提防。几个兄弟坐在一起合计了一番,既然不能在一个屋檐下吃饭,那就分家吧!
  慕容翰是庶出,也就是小老婆生的,古时候小老婆生的几乎是骂人的话,所以凡是庶出的孩子从小就很压抑,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来,所以他必定是最先出走,他和儿子一起投奔鲜卑段氏;慕容仁和慕容昭关系比较不错,他们决定效仿伯父吐谷浑,到一个远离国都的地方单干。我们看两晋南北朝地图时,会发现在今天甘肃和青海一带,有一片非常大的国土,上面标着“吐谷浑”的字样。吐谷浑正是慕容廆的庶出兄长,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慕容涉归死后,鲜卑部落分成两个大部落,首领分别为慕容廆和吐谷浑,吐谷浑是庶出,弟弟慕容廆很看不起他。有一次,两匹马相互争斗,慕容廆指着这两匹马骂道:“先王既然把部落分成两家,为什么还要赖在这里不走!”这话正好被路过的吐谷浑听到,他长叹一声:“畜生之间的争斗,为什么要迁怒于人呢?既然不想我在这里,那我现在就走。”
  慕容廆此时却有点后悔,毕竟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现在硬是要赶走哥哥,心里总有些不舍,他苦苦挽留哥哥,但吐谷浑却说:“事已至此,全凭天意吧!”吐谷浑狠狠地抽了一下马屁股,“这匹马,如果向东走,是在暗示我们兄弟和睦,共同守卫先王的基业,如果向西,则是劝说我离开。”马儿甩甩头,头也不回地一路向西狂奔,慕容廆派人去追,却怎么也拗不过马的脾气。吐谷浑二世纪建国,直到六世纪为唐高宗所灭,吐谷浑的政权虽然不在了,但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最后融于汉族。现在这两兄弟可没有当年吐谷浑那么幸运,他们的密谋被人揭发,慕容皝于是赐死了还在都城的慕容昭,慕容仁跑得快,捡了条命。慕容仁得到三弟被杀的消息后,料定大哥不会放过他,索性返回平郭(今辽宁盖州附近)驻守,他刚到平郭,慕容皝的讨伐大军便兵临城下,慕容仁趁敌军立足未稳之际,开门迎敌,将慕容皝杀得大败,他的两个儿子慕容幼和慕容稚成了人家的战利品。
  79 权势家族的通病
  慕容家族也不能免俗,父亲一死,兄弟之间就反目为仇,甚至刀兵相见。这次慕容仁轻易就打败了大哥慕容皝,给兄弟们树立了信心,这一战的政治效果远大于军事意义,慕容皝的效忠者纷纷投降。慕容仁很快占据了辽东一大片土地,和鲜卑段氏遥相呼应,慕容仁和慕容皝各占据东北一半土地,呈对立之势。看到辽东的形势一片大好,鲜卑段氏的主帅段辽坐不住了,他派弟弟段兰和慕容翰一起攻打前燕的柳城(今辽宁凌源县境内),守卫柳城的石琮很给力,他与慕容泥密切协作,顶住了敌军一波又一波攻势。柳城久攻不下,段辽发飙了,他指着段兰脑门骂道:“再打不下来我要你的命!”段兰也急了:“都他妈的赶紧给我造云梯,造投石车!老子就不信砸不开城门!”柳城慕容泥的求救书信传到棘城,慕容皝更着急:“大军即日起随我出征,驰援柳城!”
  慕容皝这次带了一个莽夫慕容汗一起去,此人脾气暴躁,抵达柳城后,他二话没说,率领军队就向敌阵冲去。段兰大军等待了那么多天,早就憋坏了,看到慕容汗杀来,段兰站起来大呼:“终于有来送死的了!”双方一阵激烈交战,结果慕容汗大败,被段兰打得丢盔弃甲,死伤无数。慕容皝看到形势不对,只好暂时撤军,结果就把柳城给丢了。段兰想乘胜追击,却被慕容翰制止了。慕容皝再怎么说也是他的兄长,燕国的基业有很大一部分是他慕容翰打下来的,他担心继续追下去,会灭亡燕国。在慕容翰的坚持下,慕容皝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在第一次救援柳城之役失败后,慕容皝回去后痛定思痛,他加强了士兵的训练,同时广募粮草充实军需。不久后,经过整顿的慕容皝卷土重来,第二次讨伐辽东。在襄平(今辽宁辽阳)与敌军相持两个月后,慕容皝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渤海结冰了!说来也怪,这片海域以前从未结冰,但自从慕容仁反叛的这两年里,年年结冰。于是慕容皝绕开陆路,自昌黎出发,在冰面上行军三百多里后,抵达历林口(今辽宁营口)。上岸后,慕容皝扔掉了所有的辎重,以轻装上阵,当慕容仁的哨兵向他报告敌军动向时,慕容皝的前锋部队已经到达城门口了,慕容仁来不及作守城部署,只好出城迎战。可当他打开城门时,只看到了为数不多的敌军,那只是慕容皝的前锋,慕容仁却误以为这是敌军的全部兵力,他对左右说:“敌军只是小股部队来袭!传我军令,马上列阵迎敌,这次绝对不会放敌人一匹马回去!”
  慕容仁本以为能很轻易地再次击败大哥的军队,但这次他失算了,大哥竟然做了充分的准备,慕容皝的军队从四面八方一起杀了过来。慕容仁大叫一声不好,自己的部队迅速被打散了,他只得集合残兵败将,准备向鲜卑段部所在的方向逃去。结果想逃还没逃成,因为慕容仁手下的将领见大势已去,便把他给扣了下来,把慕容幼、慕容稚两兄弟放了,然后将慕容仁五花大绑送到了慕容皝阵前请罪。他们以为这样可以功过相抵,升官发财也不好说呢!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慕容皝不吃这套,看着他们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二弟啊!看你都养了些什么人啊!看在我们兄弟一场的份上,我帮你清理门户吧!”言罢杀了众降将。也是,人家两兄弟打架,你们一群外人,凑什么热闹?!杀完最后一人,慕容皝将一把剑扔到了慕容仁面前,淡淡道:“千年(慕容仁的字),你也随他们去吧!”
  慕容皝的特点是,出任何事情首先把责任怪到别人头上,他从来不会反思自己,这次他虽然杀了慕容仁,但仍然十分恼火,因为他想不明白,三个弟弟为什么都要背叛他。收拾完弟弟的尸体后,慕容皝把无名火发到了段辽身上:“都是那厮害的!收留四弟不说,还鼓动二弟跟自己作对!该杀!”但是经此一乱,慕容皝自己的实力被削弱不少,为了对付段辽,他只得派使者去和石虎联系。石虎正吃饱了没事干,一听要打仗,立即来了精神,他亲自挑选了三万精锐士卒,把他们全部整编成突击队,准备出征。
  80 鲜卑段部最后的疯狂
  段辽也是个野心很大的人,他此时并没闲着,而是到处扩张地盘,看谁不顺眼就派兵去打谁,现在他正派弟弟段屈云进攻后赵幽州地区,幽州刺史李孟无法御敌,就跑到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去了。战报传到邺城,石虎看到时机成熟,就又增派了两支队伍:桃豹和王华分别率领十万水军自漂渝津(古渡口,今天津市东)驶入渤海;姚弋仲率步骑七万人从陆上行军,一起讨伐段辽。
  慕容皝自从邀约后赵的石虎一起讨伐段辽之后,一直等待石虎的具体行动,如果石虎不动,他自己也不敢动,现在看到后赵有行动了,便也率军从西面响应。慕容皝一路走一路抢,他洗劫了令支(今唐山迁安、滦县等地)以北的郡县,上至金银珠宝,下至一根稻草,什么都没留下。段辽对慕容皝的这种强盗行径非常头痛,便引兵拒敌,慕容翰却对他说:“万万不可!段王应当集中兵力对抗赵军,而不是慕容皝,设想一下,万一北面的战事失利,该如何抵御南面之敌?”段辽瞪了慕容翰一眼:“上次就是听你的,结果坏了大事,这次打死也不听你的了!”然后集合所有部队,向慕容皝的强盗军方向前进,慕容皝掐指算了算,觉得这仗能打,于是在段辽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
  段辽这次又犯了轻敌冒进的毛病,首先在战术上轻视了对手,他根本没想到慕容皝打仗还会玩计谋,结果就中了人家的埋伏,栽了个大跟头,被慕容皝杀得大败,段辽本人险些成了刀下鬼。他狼狈地逃回令支,屁股还没坐稳,哨探就跑来告诉他,渔阳(今天津蓟县)、上谷(今河北宣化)、代郡(河北蔚县西南)等地接连被后赵攻破,令支以南四十余城不战自溃,石虎现已进驻徐无县(河北遵化以西)。哨探遗漏了一点,那就是驻守北平(今北京)的阳裕,当大家纷纷开城投降时,此人放出口风:“誓与北平共存亡!”石虎觉得北平难打,就越过了此地。
  听了哨探的汇报后,段辽大惊失色,没想到石虎的军队进展如此迅速,后赵的军事实力可畏可怖,他知道这次是大势已去了,石虎那二十万大军,别说现在,就是段部全盛时都难打赢。段辽喊来了慕容翰,对他说:“悔不听君之言,以致今日之祸!我罪有应得,没什么可抱怨的,只是苦了你,让你再一次失去容身之地,段部和宇文部素来交好,拿上这封介绍信,投宇文部去吧!”“段王的真诚相待,我慕容翰感激不尽,”慕容翰接过信,“不知段王有何打算?”“我决定带领宗族前往密云山避难,待敌军退去后再做计划,赶紧走吧!”段辽言讫,召集全部族人,向密云山出发。
  逃到山里去当野人,段辽也算是落魄到家了,想当年鲜卑段部是最强大的一个部落,现在在他的手里竟然走到如此田地,真是愧对祖先啊。密云山在今天北京密云县境内,有“北方黄山”之称,山中奇峰林立,云雾缭绕,于怪异中透出雄奇,是一处非常好的旅游胜地。段辽不是来旅游的,他绕密云山转了一圈,发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这里的宜居指数不高啊!野花虽美,却不能当饭吃;晚上睡觉,到处都是豺狼虎豹的叫声,听着怪说摹C话旆ǎ×靠朔桑∩街屑词乖傥O眨芎霉较碌暮笳跃桑∧鞘⒖刹皇瞧胀ǖ幕ⅲ匀瞬煌鹿峭贰6瘟勺×嗣欢喑な奔洌⑸仙搅恕J⑴陕榍锫柿酵蚯崞铮巴瘟傻淖さ兀环嗾胶螅瘟杀簧绷巳Ф嗳耍下琛⒗掀拧⒍印⒉拷勘环瘟傻デ蛊ヂ淼亓镒吡恕U媸且淮伪纫淮尾遥瘟赏蚰罹慊遥谑窍蚴⑶虢怠
  在石虎追杀段辽的过程中,始终没见慕容皝的踪影,不是说好了联合作战嘛,怎么打到最后发现慕容皝的大军不知去向了?原来慕容皝自从大败段辽后,并没有按照原来的约定挥师南下,而是带着丰厚的战利品回家睡觉去了。石虎对慕容皝的违约非常不满,他有一种被出卖的感觉,石虎心想平日里只有他出卖别人,没想到这次反被慕容皝狠狠摆了一道。这口恶气一定要出,石虎决定去进攻慕容皝,干脆把他也消灭算了。在发兵前,石虎在辽西境内做了很多宣传工作,他到处发传单,传单的内容甚是强硬,大概意思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石虎的政治攻势颇有成效,前燕将领降者云集,比较出名的有崔焘(崔毖之子)、宋晃、常霸等人,石虎兵不血刃,占领辽西三十六城。
  石虎心想率军出征一趟不容易,既然这次出来了,就干脆多一点收获再回去,若能在干掉鲜卑段部之后再攻占慕容皝的燕国,那样就比较完美了。半个月后,他的二十万大军集结于棘城之下,用“旌旗蔽日”这个词形容一点不为过。慕容皝知道自己不是赵军的对手,便想开溜,在部将慕舆根的苦苦劝阻下,这才作罢。慕舆根对他说:“赵军劳师远征,表面看似强大,其实内部非常空虚。我军只要坚守城池,趁对方疲惫时寻找破绽,然后派死士突击,赵军必不能坚持!”赵军很快在石虎的指挥下架设云梯攻城,后赵大军攀援而上,远远望去,好似蝗虫般铺满了城墙,甚至无法看到城墙上的青色石砖。慕容皝也不敢马虎,他把几个儿子全部派上了战场,自己更是亲临城上督战。燕军凭借顽强的意志,把赵军牢牢地固定在城下,长达半个月,时间一长,赵军的粮草供应出现了问题,而攻下棘城仍显得遥遥无期,无奈之下,石虎宣布撤军。
  世界战争史上很少有可能看到以两千人的突击队打败十万大军的壮观景象,虽然其中有时机掌握巧合的成分,但毕竟被打败的是石虎的大军,石虎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战斗天王级的,但强中更有强中手,年仅十八岁的慕容恪就露了这么一手。机会来了,慕容皝等的就是这一天!他派儿子慕容恪率两千人果断出击,石虎万万没想到,被围困十多天的燕军居然还有能力还击,赵军被打了个猝不及防,仅被砍头的士兵就达三万人!石虎的军队彻底被打散了。慕容恪是慕容皝的第四子,当我们还在教室忙高考时,他就已经开始砍人了,慕容恪不但打仗勇敢,而且还是一个大帅哥。石虎撤回邺城后清点人马,他发现只有冉闵的几万人毫发无伤,于是石虎重重奖赏了冉闵,并通报全军予以表扬。
  
  第九章 兴亡有道
  
  历史就像春荣冬枯,腐朽的势力总会被淘汰,新生力量将取代一切。人类就是在这种反反复复的更替中完成了进化。
  81 亡族的教训
  此时鲜卑段部的段辽心思又开始活络起来,他还是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回想当年段部的荣光,他怎么都不能和现在在密云山生活这一年的惨状相比,他再也不堪忍受这种缺衣少食的生活了。在彻底变成野人之前,他又一次打算投降石虎,这回的降表与上次相比,言辞要恳切得多,段辽表示,他愿意带领全部段氏族人,加入后赵的大家庭。石虎给他回信:热烈欢迎!怕你不认识路,特令麻秋等人率军三万,前去密云山迎接。石虎担心段辽玩花样,特意叮嘱麻秋:“受降如受敌,尔等万不可大意,一旦发现段辽有反心,就地杀之!”降表送出去后不久,段辽莫名其妙地后悔了,当使者把回信带回来时,段辽眼前一亮,何不将计就计?他吩咐使者:“你再去棘城跑一趟。”使者带上信就出发了,信的内容与第一封无异,只不过换了个受降者的名字而已,后面又多了两句:“段部愿倾全部之力,与大王前后夹击麻秋,讨伐后赵。”
  慕容皝一直以来心里最为忌惮的还是后赵的石虎,虽然总想着要找个机会除掉这只恶虎,但考虑到后赵军队的实力,还是不敢轻举妄动,这次他接到段辽的来信后,也非常高兴,他任命慕容恪为主将,负责讨伐事宜。慕容恪率领七千骑兵,在密云山埋伏起来。待麻秋经过时,慕容恪一马当先,向毫无防备的赵军突击,赵军本以为是来受降的,没想到半路竟杀出燕军,阵型顿时大乱,首尾不能相顾,自相践踏者不计其数。麻秋费了好大劲才突围出去,清点人马,带来的三万人死了两万。在后赵将领纷纷投降时,唯有一人坚决不降,他就是鲜于亮。此人在冲杀时,不幸跌下马来,面对燕兵的步步紧逼,他大声呵斥道:“士可杀不可辱!我鲜于亮作为带兵之将,绝不会向你们这些人屈服!”燕兵们非常害怕,便跑去通知慕容皝,在慕容皝的百般请求下,鲜于亮这才同意归顺,慕容皝见他是个人才,就留在了身边,委以重任。段辽随慕容恪回到燕国,向慕容皝称臣,这标志着鲜卑段氏一支彻底淡出了历史舞台。
  82 东晋王朝仍在继续
  当北方各族胡人纵横交错地大交兵时,南方的东晋政权获得了短暂的安宁与发展。自古以来北方人重视武力,南方人重视文化,但到了公元339年,这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东晋帝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故:庾亮患病,王导去世,郗鉴去世。王导生于公元276年,二十岁即在朝为官,历任西晋惠帝、怀帝、愍帝三朝官职,又辅佐过东晋元帝、明帝、成帝三代,堪称六朝元老,与他同时代的司马诸王,王敦、祖逖等人早已作古。历事六朝,这在中国历史上绝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为难得的是,王导是一个辅弼能臣,才能堪比伊、霍。司马睿只是司马氏的一个旁支,之所以能在江东立足,主要是王导的功劳,可以这样说,王导是东晋的实际缔造者。当然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的政治污点我们曾经提到过:对族兄王敦的反叛举动姑息纵容。
  东晋之所以能够一直延续下来,和当朝的文臣是有很大关系的,东晋的武将固然不行,但文臣却是相当厉害。北方的胡人迟迟没打过来,主要是因为他们以骑兵为主,不善于驾船打水战。如果要为东晋权臣排序:第一王导,第二陶侃,第三庾亮,第四郗鉴。陶侃在五年前就死了,如今王导也死了,庾亮自然而然地成为第一名,可见活得时间长,也是胜过对手的一大法宝。平定苏峻之乱后,庾亮引咎辞职,在陶侃的一再劝说下,这才复出。庾亮在这件事上得出了一个深刻的教训:自己不是玩政治的料,于是他请求戍边,镇守武昌,伺机北伐。此时的庾亮可能也感觉到了大限将至,抓紧时间准备北伐事宜,他上书皇帝,请求率领十万大军,进驻邾城(今山东济宁市南)。
  庾亮心里想,自己前半生作为辅政大臣,结果也没把国家治理好,还搞得反叛四起,天下大乱。现在大限将近,这辈子就要交代了,再不赶紧做点大事情,此生就没机会啦。他征得皇帝同意后,任命毛宝为豫州刺史,进驻邾城,这是北伐的东线,西线绵延两千里,一直到陕西子午谷,跨越了大半个中国。两千里的战线,兵力总和不下五十万(仅邾城一地就达十万),这么大规模的北伐,不仅在东晋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由此可以看出庾亮的决心。为防止成汉偷袭后方,庾亮派参军李松向西出击,攻占了成汉边境的巴郡和江阳(今隶属四川泸州),又派桓宣坐镇襄阳(今湖北襄樊)。太常(掌管礼仪,为九卿之首)蔡谟面对如此庞大的军事部署,内心非常担忧,他一针见血地提出:“古之兴衰,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石虎虽然为人暴虐,但治兵有方,赵国国势正值巅峰,岂能毕其功于一役?北伐时机远远未到!”
  当一个人全力准备做一件事时,必然有他个人的原因,而其他人与他不是处在同一个心态下,理解当然有不同,或许别人是对的,但身处其中的这个人肯定听不进劝告。蔡谟的一番话到底没能浇灭庾亮心头熊熊燃烧的火焰,地球都已经不能阻止他了,况且人微言轻的蔡谟!好在群臣极力劝谏,庾亮把大本营安置在邾城的意图才作罢。陶侃曾对部下说:“邾城易攻难守,战略价值不大,派军驻守这里,只能引起赵军的注意,除此之外,别无它用。”一块破石头,庾亮却当成了宝。北伐尚未全面展开,朝廷已经接到了前线战报,石虎平定段部后,迅速挥师南下,赵军前锋由冉闵挂帅,在沔水以南击败晋军,蔡怀阵亡;接着攻下白石(古县名,疑安徽境内),晋将郑豹等人阵亡。毛宝与赵军鏖战数日后,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军。邾城旋即告破,晋军陷入了赵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毛宝突围后溺水而死。
  事实证明庾亮的北伐大业根本行不通,所谓的“顺势而为”指的是形势比人强,不要在不合适的时候去做勉强的事情,而要等待时机成熟,才能事半功倍地获得成功。前线接连失利,北伐军不得不向南收缩,北伐大业转变成一场保卫江东的战争。后赵继续南下,把前线一直推进到江夏地区,眼见江东不保,庾亮内心那团火烧得更加猛烈了,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滴落下来,这些日子里,他收到了很多战报,无一例外,都是败讯。再这么打下去,武昌迟早不保,武昌一失,帝国西部的版图将不复存在。彼时赵军可以随时顺流而下,后果将不堪设想!正如蔡谟所道,“自古兴衰,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上天还不打算抛弃东晋,他给东晋派去了一个人——李阳。李阳时任竟陵(今湖北天门)太守,在这里,他挡住了后赵数万大军的进攻,并斩首五千余级,这是北伐军取得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胜利。石虎打了很长时间,也没能攻下这座顽强的城池,只好撤军。
  83 成大事者要顺势而为
  有时候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能够稳定内部,发展经济,积蓄粮草,广募人才,操练兵马,这已经是极大的功劳了,不一定要迅速建功立业,创不世之美名。庾亮就没想明白这一点,北伐失利后,他简直郁闷到了极点,又得出了一条结论:自己也不是打仗的料。于是上书请求解职,在自己到底还能干什么这个问题上纠结了一年后,庾亮病逝。接替他的是他的弟弟庾翼,论气度,比才能,这个弟弟都在庾亮之上,庾翼不仅接过了武昌,把兄长的北伐事业一并揽了过来。他在兄长平定中原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条:剿灭成汉,庾翼刚上任便开始准备北伐事宜:一是储备军用物资;二是联系燕国。慕容皝非常忌惮后赵这个强盗邻居,听说东晋有心联合,当然一口答应。慕容皝尊东晋皇室为正统,东晋给他的职务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