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正说司马家[全三册]-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车驾都凑不齐。大臣们虽然被封了不同级别的官衔,但连正式的官服印绶都没有,更别提办公室了,最惨的是皇帝,皇宫里的荒草比司马邺都高,连玉玺都没有,无奈之下,大臣们只好用石头刻了一方“玉玺”,长安只剩一面布满破洞的龙旗了。在这样的环境里,西晋的大臣们仍然苦苦坚持着,长安已是孤城一座,他们心里清楚,这样做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但没有一个人放弃。所谓大浪淘沙,经过这么多次海啸般的国难,他们被选出来,与西晋的余脉共存亡,这实在是做臣子的荣誉!无论他们之后做了什么,至少现在绝对是忠于晋室的。
司马邺虽然被奉为君主,但他根本就没有治国的才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想要施展什么抱负也几乎不可能,于是他干脆把一切军政大权都托付给了索琳,然后任命千里之外的司马睿为丞相,加大都督衔。司马睿接到诏书,非常高兴,他从八王之乱的尸身血海里逃出来,深知中原地区的险恶。江南吴侬软语,莺歌燕舞,他哪里舍得离开?在司马邺苦苦支撑时,这位堂叔却在忙着封赏大臣,凡是有点名望的都被加官进爵,活脱脱一暴发户模样。司马邺命他率军北上,和自己在中原汇合,意图攻打赵国,司马睿以江东刚刚平定,无暇出兵为由加以拒绝。不过,出于臣子的礼节,他还是派了一支一千人的小部队北伐,这支北伐军的将领是祖逖,即使如此,司马睿仍不放心,连铠甲、兵器都没供给祖逖。
又一次阴谋的即将得逞,让石勒觉得张宾的这一招非常管用,几乎屡试不爽,这大大激起了石勒的勇气,他本来想趁王浚麻痹大意时尽快解决他,但碍于背后的刘琨,才迟迟不敢动手。关键时刻,张宾再一次站了出来,既然能和王浚及鲜卑人讲和,为什么不能也对刘琨用这招呢?石勒于是派人质去晋阳,同刘琨议和,后者与王浚本来就有矛盾,就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正当刘琨幻想与盟友联合攻打平阳时,石勒向王浚动手了,当他率军抵达蓟城(今北京)时,王浚竟异想天开的以为石勒是来找他喝酒的,石勒自己做贼心虚,怕城内有埋伏,先放了几千只羊进去堵塞街道,但当他进入城中时,发现王浚一点防备措施也没有,于是石勒一声令下:“兄弟们给我抢啊!”城内顿时乱作一团,石勒则率领亲军卫队趁乱直奔王浚的帅府。
王浚听说石勒率兵攻打进来了,几乎惊掉了下巴,他本来就是一个粗人,一向喜欢光明正大地在战场上见高低,从来不懂得这类阴谋诡计,石勒这一招把他吓得脸都绿了,再想抵抗根本来不及,出于本能,他急忙向后室跑去。石勒很快把抖成一团的王浚揪了出来,他没有急着杀王浚,而是派重兵把他押回襄国,在刑场上当着所有老百姓的面,把他杀了。至此,中国北方七州中有六州已经被石勒收入囊中,中原地区已无人与之抗衡。
赵国的国君刘聪当皇帝时间长了,在温柔富贵乡里越陷越深,沉湎而不能自拔,对属下也逐渐变得凶残暴戾,他让儿子刘桀去全权处理政事,自己开始奢侈享受,不问朝政。每天除了打猎就是泡妞,仅皇后就册封了三个,重臣陈元达进谏,反被他剥夺了实权,降为虚职,赵国一时民怨四起。但是赵军此时正在进攻长安,刘曜率军一路西进,先在北地(陕甘宁交界一带)击败鞠允,渭水以北各城相继被破,长安近在咫尺。在攻破长安外城后,索琳、鞠允退入内城坚守,屋漏偏逢连夜雨,长安城里闹起了饥荒,此时的长安已经被围了个严严实实,别说粮食,就连苍蝇都飞不进去。饥荒之下,物价飞涨,一斗米很快卖到了二两黄金。老百姓们买不起,军民都大批饿死,几万名士兵没几天便减员过半,只有张轨派来的一千名凉州兵还在坚守战斗岗位。
长安城目前的情况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索琳实在没办法,也只得死马当活马医,想看看能否最后争取一点好处,真要争取不到,也只有死路一条了。于是便私下派使者向刘曜约谈投降事宜,索琳的意思很简单:只要许自己以高官厚禄,并保证不伤害皇帝,我马上开城门投降。刘曜早已杀红了眼,他直接砍了使者,把后者的尸身还了回去。他还给索琳写了封信:“必须无条件投降!其余一切免谈!”两天后,长安城东门打开,司马邺坐在棺材上,百官拉着牛车,向刘曜军缓缓走去。刘曜烧了棺材,命皇帝回到皇宫听候处置,索琳和几十位西晋大臣一同被杀,西晋的残余抵抗势力也被扫清了。西晋自公元256年开国,传四代,凡52年,若以280年灭吴算起,则仅有37年,是中国历史上昙花一现的统一王朝,时间虽然不长,却拉开了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序幕,史学家们习惯把西晋的灭亡作为五胡十六国的开始。
49 民族大融合的血腥史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这主要是中原的汉人自相残杀,把本来好好的统一王朝搞得四分五裂,四顾不暇,给胡人造就了南侵的有利条件。相传周朝时期,周成王姬诵平定武庚之乱,率军来到岐阳(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首领。邀请函发出去后,客人们纷纷到达,其中有一个名为鲜卑的小部落首领也在其中,由于在夏商时期,这个小部落一直被中原人民排除在外,所以成王认为他没有资格出席大会,就把他派去祭拜山川和火神。此后的一千多年间,这个小部落世代居住于匈奴人的东面。秦朝时,曾和冒顿单于统帅的匈奴人有过一战,战败后向两个方向西迁:迁到乌桓山下的一支被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便是鲜卑部落。
到了东晋年间,华夏各族流动性增强,人口迁移也比以前频繁,很多胡人跟着来到了中原地区生活,鲜卑族也不例外,他们来到中原后逐渐分成若干股势力,比较出名的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拓跋部等(十六国中有六国为鲜卑人所建),其中以鲜卑段氏最为强大。晋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司马炎写了封诏书,封慕容廆为鲜卑大都督,管辖鲜卑各部,慕容廆为了讨好段部,娶该部落的公主为妻,生下慕容皝、慕容昭、慕容仁三兄弟。到了四世纪初,鲜卑段部在首领段疾陆眷的带领下,逐渐发展为除匈奴外的第一大部落,段疾陆眷在世时,部落内部整体还算和谐,但首领一死,内部的矛盾如火山般突然爆发了。大将段末坯杀了继任者段涉复辰,自立为王,驻守蓟城的段匹磾想趁为哥哥奔丧之际篡位,因此带军队向都城进发。
游牧民族来到中原后,很多地方都向汉族人学习,其中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比如:父子相争,兄弟反目,为了争夺权力而不择手段等。此时鲜卑拓跋部正发生内乱,拓跋猗卢比较喜欢小儿子比延,但长子六修最有人气,也最为猗卢忌惮,于是他派兵攻打六修,结果战败,反而被儿子杀了;二儿子拓跋普根听说后发兵为父亲报仇,杀了六修,然后坐上了大单于的位子,六修的旧将怕新单于秋后算账,干脆率三万骑兵投靠了邻居刘琨,刘琨瞬间实力大增,因为他本部的汉族士兵也不过几千人。
段末坯对刘琨和段匹磾的联盟非常忌惮,他想攻打段匹磾就首先要设计除掉刘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抓住了刘琨的儿子刘群,就打算以刘群为人质,要挟刘琨和他一齐攻打段匹磾,不料书信在半路上被段匹磾的巡逻骑兵截获了,段匹磾把毫不知情的刘琨请到了帐中,然后拿出了书信,段匹磾道:“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刘公,之所以让刘公看这个,不过是想消除其中的误会罢了!还望刘公不要多想。”刘琨接过书信,认出这是刘群的笔迹,他慨然应道:“我刘琨一生光明磊落,绝不会做出此等置兄弟于不顾之事!我和单于结盟,是想恢复国家的社稷,这个信念绝不会因为一个儿子就有所改变!”段匹磾一向敬重刘琨的为人,筵席散尽,天色已晚,他承诺第二天会派人护送刘琨回晋阳。刘琨前脚刚走,弟弟段叔君就向哥哥进言:“我们终究是蛮人,晋人之所以能顺从我们,归根结底是碍于我们人数众多,现在我部四分五裂,难保刘琨联合段末坯掉头攻打我们!”段匹磾被弟弟说动,一觉醒来,刘琨发现门前多了许多守卫,这些人护送着刘琨出门而去,转过第一个弯后,刘琨才发现,目的地不是晋阳,而是蓟城的牢房。
几天后,段匹磾背信弃义要杀了刘琨,理由就是汉人的“无毒不丈夫”,刘琨自知大限将近,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写了最后一首五言诗,以此明志:握中有悬璧,本是荆山球。惟彼太公望,昔是渭滨叟。
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
重耳凭五贤,小白相射钩。能隆二伯主,安问党与雠!
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
谁云圣达节,知命故无忧。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丘。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矣如云浮。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这首诗后来传诵一时,最后两句成为经典名句,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赵国的形势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有很多创业者在创业之时兢兢业业,一旦稍有局面就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毕竟享受更能腐蚀人心。刘聪的奢靡残暴一天更甚一天,以前他还能出去打几只野兔,偶尔问及今年的收成怎么样,可现在彻底泡进了女人堆里,为了追寻极乐世界,这位皇帝甚至把酒当水喝,醉上一两天更是常事,更别提出门了。皇帝如此,赵国的一干正直大臣看不下去了,太宰刘易、御史大夫陈元达等人联名上书刘聪,劝他亲近贤臣、远离小人,并分析了赵国内外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然后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刘聪宠信的王沈,国家之所以如此,全是王沈害的!刘聪读完奏章,竟哈哈大笑起来,他指着在奏折上署名的刘氏诸王道:“你们这些孩子别整天跟着陈元达混!小心哪天把你们带沟里去!”接着,他问相国刘粲,奏折上所言王沈之事是不是真的?偏偏王沈是刘粲的同党,于是他摇了摇头说:“王沈是大大的忠臣!怎么能如此诬陷他?”刘聪听罢,直接给王沈封了官,陈元达等人反成了自讨无趣。
50 顺势当进,逆势该逃
一个国家的兴盛或者衰落,往往事先就有很多征兆,如果皇帝励精图治,群臣团结效命,国家就有前途,反之国家就会走向衰亡。赵国目前的情况是股肱之臣接连离去,这绝对是个不祥之兆,皇帝昏聩,这无疑给臣下作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刘和死后,刘聪以太子刘乂年纪太小为由登上帝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原来的皇太子逐渐有了自己的行事风格,他待人宽厚,注重结交贤臣,颇有明君之范。当初刘聪即位时,曾许诺一旦刘乂年长,将还位于东宫,经过这么多年呼风唤雨的帝王生活,刘聪的想法渐渐起了变化,他开始害怕刘乂哪天逼自己兑现当年的诺言。
高位坐得久了,当然不肯轻易离开;权力握得久了,也绝对不会随便放弃。刘聪和刘乂的母亲单太后还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刘乂曾就此事劝说母亲行为检点,单太后竟羞愧地自杀了。刘聪对此事极为愤怒,但也不好发作,就派人将东宫严密控制起来。单太后一死,为刘乂遮风挡雨的大树轰然倒塌,刘乂的处境日益危险,且不说皇帝想不想杀他,单是刘聪的儿子、目前的相国刘粲这关他就过不了,此时的赵国皇宫宛如一个巨大的干柴垛,只等那一颗火星了。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当你打算加害一个人时,理由是可以随便找一个的,只要他失去了靠山,立即就会像面团那样任人揉捏。这一颗火星很快来了,刘乂曾经得罪过两个小人,郭猗和靳准,单太后在世,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但现在情势迥异,他们跑到相国府劝刘粲杀了刘乂,刘粲虽然昏庸,但还是知道这件事的分量的,一时没了主意。靳准对刘粲说,“刘乂喜欢结交朋友,相国可以先把东宫卫队撤去,到时拜访刘乂的必然会络绎不绝,随便抓其中的几个人,送到廷尉那里严刑拷打就行了。”
屈打成招的事谁都会干,只要把你抓进去,让你承认吃月亮的天狗是你放的,你也不敢不承认。经过刘粲这番折腾,还真有几个招供的,刘粲趁机派亲信王平拿着供词去刘乂那里“通风报信”,王平劝刘乂和东宫侍卫都穿上铠甲以防不测,刘乂听从了王平的建议,不料刚拿起武器,就被恭候多时的刘粲抓了个现行。刘粲拿着罪证上报到皇帝那里,为防止夜长梦多,他派靳准第一时间杀了刘乂。平时稍微和刘乂有点关系的大臣全部被杀,一万多士兵被活埋。刘聪得到刘乂的死讯后,极为震惊,他没想到刘粲等人的屠刀竟是如此之锋利,无奈人已经死了,总不能再赔上亲儿子的性命吧!
每当战乱时期,在各地称王称霸的往往是大老粗们,很多人根本没读过书,但凭着野性和蛮力照样混迹天下,这就造成了无数的血腥和暴力。想当年,王衍还在洛阳太尉府时,曾有一次大设宴席,邀请当时的名士,石崇、王恺、王敦、王澄和刘琨等皆在列。酒至酣处,王衍招舞姬助兴,正是美酒佳肴,美人在侧,好不快活。正当大家沉浸在醉人的欢乐之中时,王敦突然拔剑而起,向抚琴的艺伎砍去,琴声戛然而止,鲜血霎时溅满了整个房间。众人大惊,王敦却神色自若,跟没事儿人似的,“这个贱人把琴声弹错了,所以我杀了她,以示惩罚。”言罢拿起桌布,将宝剑擦拭一番后回到了座位。短暂的尴尬过后,石崇举杯向王敦道:“王君不拘小节,真乃大丈夫也!实乃吾辈之楷模!”众人见状,也不好再说什么,毕竟没有必要为一个艺伎伤了和气。
51 富贵王家的兴衰
但到了最后,毕竟这些人都是王衍的亲友,都有强大的后台,王衍做事还得靠他们去跑腿,所以宴席后不久,王澄被任命为荆州刺史,王敦则为青州刺史。之后中原大乱,王敦随司马睿奔赴江东,为稳定江东局势立下了汗马功劳;王澄则一直镇守荆州,北方无论谁打谁,都好像跟他没一毛钱关系,好在荆州暂时还算和平,王澄虽无大才,做个土皇帝还是绰绰有余的。土皇帝没做多久,一个难题就摆在了他面前:很多来自巴蜀地区的流民(当时李特兄弟还在和罗尚等人苦苦作战)纷纷涌入荆湘地区,这些人穷得就剩命了,王澄非但不救济,反而视他们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急欲除之而后快,万般无奈之下,这些流民只好建立武装力量来维护自身安全。
如此一来,流民和地方政府间的矛盾更为尖锐,王澄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向这些难民举起了屠刀,短短几天时间,八千多流民死于非命。这不是官逼民反么?于是,流民们推举杜彛琢欤狡鸨纯埂M醭翁藕笄鬃月示龌鳎拷醭逶缇投酝醭尾宦肜纤居φ惨黄鹆砹⑸酵罚墒峭醭宓娜似肥翟诓徽Φ危φ哺纱嗬涞鼐芫恕M醭逵谑亲粤⑽淌罚耸钡氖盗Ρ戎醭危允锹煲虾痛笙蟮那穑烧钦庵恍÷煲希拱淹醭蜗帕烁霭胨溃示宦房癖迹霞医甓疾灰耍陧持卸淘菪⒑笠宦废蚨苋ィ诓拷娴目嗫嗉岢窒拢醭握獠琶厥κ匚劳涂冢ń窈蔽浜旱厍约涸蚣绦惚苈煲系淖飞薄
司马睿听说此事后,心想王家怎么出了如此窝囊的一个饭桶,但毕竟他是王家的人,关系和地位摆在那里,也真不好深究,不如让他哪里凉快哪里呆着算了,他赶紧召回了狂奔中的王澄,给了他一个作战参谋的虚衔,然后派周觊收拾荆州的烂摊子。周觊到任后,流民傅密仿佛为迎接这位新上任的荆州刺史,立即造反了。傅密与杜彛嗷ス唇幔切侵鹨殉闪窃疲荜榧虿还拖蚪ㄒ登朐韭眍E商召⒅芊贸墼醵卦蚋诤竺嫠媸弊急妇然稹M醵馗瞻巡慷幼ぴ谠フ拢ń窠髂喜芯屠戳艘桓鋈耍和醭巍A饺怂湮逍值埽叵狄恢辈簧跞谇ⅲ缭诼逖羰保醭蔚拿驮谔眯种希皇戮D谜馕淮笞约喝甑奶眯挚蹋醵厮溆性寡裕匆恢辈缓梅⒆鳎袷辈煌眨醵叵牒吞玫茏吕春煤盟闼阏獗收恕
王澄以前毕竟也是领兵打仗的将军身份,这次来是带有保镖的,他找堂兄聊聊是为了寻找合作的可能性,希望两人的共同利益能大于分歧。兄弟久别重逢,自然要客气一番的,王敦摆了场酒席,把门外的王澄请进了中军帐。可一进门,王澄就发觉气氛有点不对劲儿,杀气从酒杯中隐隐飘散开来,仿佛里面盛的不是美酒,而是毒药。王澄也不含糊,立即冲门外摆摆手,二十几个彪形大汉蜂拥而入,把王敦吓了一大跳。王澄见状,笑道:“处仲不必惊慌,这几个勇士随我东征西讨,鞍前马后奔波许多年了,而今兄弟相见,正好借堂弟的美酒犒赏他们一番,不知堂弟意下如何?”王敦只得答应下来:“如此再好不过,来人啊!赐壮士酒!”,此时拿来的全是加了蒙汗药的酒,酒过三巡,王澄的保镖们渐渐找不着北了,后来干脆趴在桌上不动唤了,王敦喊了几遍后,见没人应声,狐狸尾巴终于露了出来,刚才的醉意也一扫而空。
王敦其实一向对他这位堂兄无好感,原来是没机会报复,现在逮到个机会,立即就用上了,可惜王澄却过于单纯,对近在咫尺的危险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此时王敦大声质问王澄:“为什么要和杜彛苣狈磁眩俊笔乱阎链耍凳裁炊济挥昧耍醭伟瓮染团埽驼释饴穹嗍钡氖勘亲擦烁雎常缓蟊话闪唆兆铀偷酵醵孛媲埃醵叵麓锪艘桓黾虻サ拿睿骸吧绷耍 蓖醭卧僭趺此狄彩撬韭眍G鬃匀蚊牟文保谆八担豢瓷婊挂捶鹈妫钇鹇胍蚪ㄒ登胧疽幌掳。⊥醵乜赡芟氲搅耍敲蛔觯蛭衔韭眍R丫蘖谥扑每梢越璐嘶岣愀罹荨J率瞪希馕罄吹慕ㄐ酥衣裣铝艘坏婪剩四撕蠡傲耍醭问蹦晁氖乃辏⒋搅饲Ю镏獾慕艉螅蹒ǖ笔被姑凰溃┲凰盗肆礁鲎郑骸盎罡茫 鄙绷送醭危醵卮叽俑骶テ鹨寰紫群投艔|交手的是陶侃,这里有必要提一下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将领。
第六章 乱世群雄
帝位一旦孱弱,诸侯必将觊觎;小儿携带重宝,盗匪岂能坐视?此时的天下又将群雄并起,相互逐鹿中原,就连少数民族也不甘寂寞。
52 穷孩子陶侃的发迹
陶侃是一个出身贫穷,但非常努力的人,在每个时代,偶尔也会有人因机缘巧合,通过自己的能力爬上高位,甚至在历史书留下印记,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陶家也没什么亲戚,全靠母亲湛氏一人辛辛苦苦拉扯大,家里自然非常贫穷。尽管如此,湛氏并没有放松对儿子的教育,这位坚强的母亲深知再苦也不能苦教育的道理,她发誓一定要让陶侃出人头地,长年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陶侃逐渐养成了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性格。有一次,陶侃在路上看到有个人捡了一株前面车上掉落的谷子,就问这个人:“你捡人家谷子干嘛?”此人回答:“我见它被落在路上,所以就捡了。”陶侃听后非常生气:“你家有地不种,非要偷人家的谷子!我让你偷!让你偷!”一边骂一边拿鞭子开始往人身上抽,乡亲们得知这件事后,深受鼓舞,都开始好好种地了,这就是传说中“陶侃惜谷”的故事。
通过受教育,陶侃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他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同时,对朋友却非常有礼,可以说是竭尽热忱对待朋友。有一次好友范逵去陶侃家做客,但是家里实在是太穷了,连招待客人的饭菜都没有。无奈之下,陶母竟卖了蓄留多年的长发,然后拿卖头发换来的钱去街上买了一些菜,菜是买回来了,可拿什么烧火呢?寻遍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陶侃这才发现,家里已经没有一根柴火了。正当母子二人发愁时,屋里的房柱进入了陶侃的视线,于是,屋里的柱子成了灶里的柴火。就是这样一个穷孩子,后来竟做到长沙郡公的位子,治理荆湘八州,连王导、庾亮都要对他礼让三分。魏晋以来的门阀势力极为强大,加之中原南迁的士族一向很瞧不起江东人,所以该地区的寒族士子基本上没有进入中央政府领导层的机会,但凡事都有例外,比如陶侃,但这难度就和买彩票中五百万差不多,陶侃生子陶弘,陶弘有一个孙子,其名字可谓世人皆知,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陶侃长大后文武全才,不但学识过人,上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他这次作为先锋官率军与杜彛谓徽剑淙凰交ビ兴鹗В鼋鲆桓鱿确婀倬湍艿沧〈缶娜ヂ罚艔|自然非常上火,就派部将王贡去阵前挑战。陶侃了解到王贡的出身,发信他是一个忠良之后,于是敏锐地感觉到这个人可以劝降。他远远的向王贡喊道:“杜彛臼且嬷莸囊桓鲂」伲拔哿司薅罟睿俏恢遥欢鸥溉ナ朗保飧鲎龆拥亩疾蝗ケ忌ィ俏恍ⅲ阋桓鲋伊际兰业暮⒆樱伪匚绱瞬恢也恍⒅寺裘兀俊蓖豕本醯糜械览恚屯督盗恕H缓蠛吞召┖媳淮Γ赝饭ゴ蚨艔|,杀得后者大败,杜彛柿觳芯苈罚痪煤笏驮诼揖斜簧绷恕
上阵第一仗就打败了劲敌杜彛召┳晕腋芯醴浅:茫艔|一死,陶侃就马上转身寻找下一个目标,准备收拾王冲这只小蚂蚁,由于之前王澄跑得实在太快了,从江陵到屯口几百里地基本处于不设防的状态。趁着陶侃和杜彛埽醭逭庳苏剂瞬簧俪浅兀宜拐业搅艘桓雒擞眩憾旁柿斓牧髅窬N苊馑咦髡剑旁崆跋蛳逖舴较虼蛄烁稣泻簦旁拖逖羰亟谖邂⒂幸銮坠叵怠蹲尤⒘说谖邂⒌呐恢竿谖邂⒛馨锷厦Γ灰辉诒澈笸焙诘毒托辛恕L召┤衔醭宀蛔阄澹Ω孟却蚨旁灰鸬舳旁醭寰还プ云啤2拷韭砺程窠伤担骸暗沧髡街埃匦胍悸嵌苑浇欤揖挥幸桓霰鹊蒙隙旁模虼耍蛲虿豢汕嵋卓剑 碧召┟焕砘崴韭砺程瘢铝罟セ鞫旁拇蟊居牵旁木右云锉鳎泻芮康幕裕碧召┟驮页敲攀保桓霾拷釉洞渤鄱矗掀唤酉缕乇ǜ嫣召骸暗芯颖澈蟀侠戳恕!
杜曾也是个会打仗的人,他虽然出身不高,没太多文化,但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打仗,经历的战斗多了,自然就懂得了一些军事计谋,这次在战斗开始前,他神不知鬼不觉地在陶侃的后方埋伏下了若干骑兵,他们开足马力,肆意地冲击着战场上的步兵,一阵砍瓜切菜,陶侃军倒下了一大片。眼看着大本营要被端,陶侃急忙撤军,杜曾知道对手不好惹,所以没做过多纠缠,喊上守城军队向北行进。陶侃的步兵早被杜曾的骑兵部队吓破了胆,他们站在路边,目送杜曾离开,不敢有所行动。
杜曾以前听说过陶侃的名声,因为陶侃在当时也算有些名气,他从小用功读书的故事常被大家提及,好不容易见到偶像,哪有不辞而别的道理?他翻身下马,向陶侃拜了两拜后随军一路北去。大军一路北上,很快抵达宛城(今河南南阳)城下,像杜曾这样的流民军,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简直就是噩梦,战斗力强不说,打仗还不按套路出牌。这次倒霉的是宛城太守荀崧,杜曾没有急于攻城,而是把宛城围了个水泄不通,然后向城内射箭劝荀崧投降,荀崧当然不吃那一套。杜曾见没有效果,便带人上阵砸城门,一边砸一边扬言:“城破之后,凡是忠于荀崧的人一律灭三族!”
53 冷兵器时代的残酷战争
打仗最残酷的就是攻城战,这就像是两位武林高手打到最后开始拼内力,谁的内力消耗完了,谁就先死,而另一方内力也必定损失惨重,短期不能复原。荀崧为官清廉,为将体恤士兵,很得大家拥戴,他率军拼死抵抗,士兵打完了马夫上;马夫死绝了百姓上,如此一来,杜曾反倒没了办法。战争进行到这个地步,支撑双方士兵的只剩耐力了,谁能坚持得久,胜利就属于哪一方。不幸的是,城内的粮食渐渐不支了,荀崧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不被杀死也得饿死。又一次打退敌人进攻后,心急如焚的荀崧把所剩不多的士兵召集到了一起:“敌军围困日久,城内已经没有多少粮食了,我们决不能坐以待毙,为今之计,只有向外界求援,襄城太守高览以前在我麾下任过职,我待他不薄,如果把宛城的紧急形势告诉他,他一定会发兵来救,到时宛城之围可解矣!只是,谁愿去呢?”是啊!谁去呢?城外全是敌军,这一去绝对是九死一生。
在这种情况下,是选择留在城内等死,还是拼死脱出重围,两者都很难选择,如果贸然脱围,只怕死得更快,士兵们面面相觑,都不想揽这个要命的差事,荀崧环顾四周,叹了口气,“我将亲自突围,我不在的这段时间里,望大家齐心协力,同仇敌忾!”“绝对不行!您是统帅,统帅一走,谁来指挥守城?况敌军围城日紧,此去必定凶多吉少!”军曹断然否决了这个办法。“是啊!将军万万不可出城啊!”众人也七嘴八舌地劝告荀崧。关键时刻,荀崧十三岁的小女儿荀灌挺身而出,“小女愿替父亲走一遭!”“就你?开什么玩笑!你当外面都是些什么人?”荀崧摇了摇头,他虽然知道女儿自幼习武,颇习得一身好武艺,但她只有十三岁啊!“小女自有破敌妙策!”“嗯?说来听听!”“叛军攻城日急,早已疲惫不堪,白天的包围还算严密,可一到晚上,警惕性便一下子松懈下来,这几日月光不甚明朗,我们可以趁此机会突围出去。”“好!”荀崧虽然嘴上表示赞同,但心里还是不放心,于是挑选了一支几十人的小队来保护她出城。
没想到这次还真被荀灌料中了,杜曾的起义军毕竟围城日久,军士疲惫,到了晚上明显懈怠多了,等城里的突击队突围时,杜曾和他的大军正在休息呢,等反应过来,荀灌一行人早没了踪影。荀灌连夜赶路,终于在天亮前赶到了襄城,高览得到通知后没敢过多耽搁,立即发兵救援。荀灌担心敌军过于强大,就以父亲的笔迹给南中郎将周访写了封信,然后派人紧急送到周访军中。两路大军星夜行军,终于赶到宛城,大有反包围杜曾之意,杜曾再一次发挥了骑兵的机动性,他一马当先,向大家高喊:“弟兄们,跟我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