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正说司马家[全三册]-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友。
  17 八王之乱同室操戈
  永熙元年(公元290年),史书把这一年作为“八王之乱”的开始。楚王司马玮目前还是个年轻人,血气方刚,容易冲动,他既然叫“楚王”,那封地就在湖北一带了。古时候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里实权是很大的,基本上就是土皇帝。但是仍有许多有封地的王爷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他们宁愿留在京城里,就像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那样,要他去封地就跟要他的命一样。这里面有几个原因:首先这些王爷从小在京城里长大,京城才是熟悉的故乡,这里有自己的王府,有熟人有朋友,而且京城一定比其他地方繁华,这里也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而一旦去了自己的封地,虽然可以当土皇帝,但封地往往比较边远荒凉,远离国家的政治中心,一旦去了,没有皇帝的宣召不能擅自回京,也不能随便去其他兄弟的封地串门,感觉上有点被流放的意思。
  而司马亮是司马炎的叔叔,司马衷的叔祖,算是目前司马家族在世成员中能力最强的,杨骏对这个司马亮最为忌惮,总是想方设法害他,司马亮对杨骏仇恨在心,立志报复,这正合贾皇后的心意。贾皇后想要扳倒杨骏,顺便除掉自己的婆婆杨太后,这可是一场政变,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失败的一方将付出生命的代价,甚至株连三族。所以贾皇后想得很周到,她到处物色合作者,联络有军权在手的人。
  杨骏此时虽然大权在握,但他实在没有什么真本事,对治国安邦毫无经验,对管理并平衡各方势力也没有手段,他所认为的掌握政权就是为所欲为,不把其他大臣放在眼里。殿中中郎将孟观和积弩将军李肇平时不受杨骏待见,杨骏总想找机会排挤他们,最后搞得他们无路可走,打算铤而走险。于是他俩合伙给贾皇后上密折,诬告杨骏谋反,这可正中了贾皇后的心意,她立即让身边的亲信太监董猛联络这两人,研究一起推倒杨骏的计策。
  殿中中郎将孟观负责宫殿的宿卫任务,手中握有一定数量的禁卫军,贾皇后命令他暗中调动禁军,随时准备发难。然后又让积弩将军李肇去联系司马亮与司马玮,希望他们能发兵响应。结果司马亮表面看似很强大,实则内心是个胆小鬼,他盘算来盘算去,最终仍然不敢参与这次政变,生怕一旦失败,自己的人头不保。反而是司马玮年轻人火力壮,一口就答应了与贾皇后一起干。他当即打报告给皇帝,要求进京参见。报告很快被传到了杨骏的手里。杨骏没有见过司马玮,听说他想申请进京参见皇帝,并没有深入去想原因,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其实因为杨骏也想乘机见见司马玮,了解一下他的为人,为今后清除司马家族的势力打好基础。
  18 权臣更迭寻常事
  收到朝廷的批准函后,司马玮就率兵进京了,有了这一步棋后,贾皇后胆子大了不少,她让皇帝随便找个名义大宴群臣,在席间盛赞杨骏杨太傅为国辛劳,功勋卓著,理应重赏。当晚大家都喝得很开心,杨骏也得意非凡,尽兴而归。没想到第二天凌晨,皇宫就被孟观率领的禁卫军戒严了。孟观率人包围了杨骏在皇宫内的寝殿时,杨骏还在蒙头大睡呢,忽然被人四周围住而吵醒,只见孟观手捧皇帝诏书大声道:“杨骏接旨!”杨骏有点蒙,不知发生了何事。孟观又说道:“杨骏接旨”。杨骏赶紧滚下床来,跪在地方磕头道:“臣杨骏接旨”。孟观展开圣旨宣读道:“反臣杨骏,图谋不轨,即时革去太傅头衔,送回府中等候发落。”
  杨骏一下子彻底了,心想昨晚皇帝还夸自己是一个大忠臣,怎么今天一早就变成反臣了?到了这一步,杨骏也没有办法,被禁卫军押着回到了自己的家里。而在此时,司马玮所率领的卫队才刚到洛阳城外,基本上就没派上什么作用,贾皇后只得让他们在城外候命,同时派出四百多人在司马繇的率领下去抓捕杨骏的亲信并占领重要的政府机构,让自己的亲信刘颂率军驻扎在皇宫大殿之外,负责皇帝的安保工作。
  杨骏回到自己的家后,主簿朱振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拼死向邻近的太子宫求救,顺便挟持太子为人质,与皇帝博弈,顺便放火燃烧皇宫,引起混乱,乘乱夺权。这些主意不管行不行,至少可以一试,但杨骏毕竟是个胆小心虚的人,他犹豫半天仍然不敢做出过激反抗来。机会稍纵即逝,很快司马繇和刘颂率领人马来到了他的太傅府,对方下手可比他狠辣多了,立即就四面包围并放火焚烧了太傅府,逼迫府里的人四处逃散,最后在马厩里抓住了杨骏并当场将他杀死。杨骏被杀死后,贾皇后诬陷太后杨芷伙同父亲谋反,将她囚禁起来。接下去杨骏的同党相继落网:杨洮、杨济、张劭、李斌、段广、刘豫、武贸、杨邈、文鸯、蒋俊等人皆夷三族,总共诛杀了数千人,贾皇后彻底掌握了政权。
  晋朝有一个出了名的大帅哥王衍,他的特点首先是长得帅,其次是口才好,学识也渊博,他的父亲曾任平北将军,也算是个将门之后。在洛阳,王衍年纪轻轻就成了“京城偶像”一类的人物,是众多少女追逐的目标,也是众多少男学习模仿的目标。他在京城中树立了一种注重仪表,善于清谈的风气,在当时引领潮流。当王衍19岁时,无数名门千金托媒人前来求婚,但王衍一律看不上对方。一个人长相太丑固然不容易找对象,长得太帅也照样找对象困难,因为他看谁都觉得不合适。直到有一天,在一个公众场合,有一位姑娘入了王衍的法眼,这位姑娘年方16,长得美若天仙、知书达理,气质仪态处处透出皇家风范,王衍立即爱上了她。这位姑娘也疯狂地爱上了王衍,两人之间爱情的发展速度如火箭般惊人,直到要谈婚论嫁了,姑娘才对王衍说出了自己的家庭背景,她名叫杨芷,父亲是太傅杨骏,姐姐是皇后杨艳。
  这本来是一段才子佳人的美丽童话,但王衍在这个时候突然悬崖勒马了,因为他意识到其中隐含着风险,因为杨芷虽美,但她父亲杨骏的所作所为让人不齿,王衍年纪轻轻就看出杨骏的昏庸和无能,心想一旦与杨家沾上关系,不知将来后果如何。看到王衍似乎要打退堂鼓,杨芷可不干了,她在当时算勇敢的女性,勇于追求自己喜欢的男人,动用父亲的势力一定要让王衍娶她。但王衍好像天生有逆反心理,急于推销的东西他总认为其中有诈,于是装疯卖傻就是不肯娶杨芷。搞到最后杨芷没办法,她因失恋,几次试图自杀。姐姐杨皇后怕妹妹想不开,把她接入皇宫中暂住,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让妹妹偶遇司马炎,让司马炎将杨芷留在宫里。姐姐杨艳去世前,又竭力要求司马炎册封妹妹杨芷为新一任的皇后。
  王衍摆脱了杨芷之后,很容易又换了一个女人并顺利结婚。这个嫁给王衍的女人姓郭,是贾充妻子郭槐的侄女,司马衷妻子贾南风的表姐。贾南风就是目前政变成功的贾皇后,而失败的一方是太傅杨骏及其女儿杨芷杨太后一家人。大家都奇怪,王衍当初年纪轻轻怎么就那么有远见,从杨家过渡到贾家,从而逃脱了灭顶之灾,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王衍最后曾做到丞相,但他私心太重,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从不为国家考虑。当时的荆州和青州是国家的军事要地,王衍任命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并私下里对二人说:“荆州扼长江水道,青州背靠大海,你们在外为将,我居京师,可谓狡兔三窟。”他每时每刻所想的是给自己留后路,让自己不要陷入麻烦。
  19 宗室内讧与后宫争权
  清除完杨骏的残余势力后,晋朝获得了极为短暂的安宁。惠帝司马衷看到自杨骏及其亲信党羽全部离岗后,朝廷的政务无人打理,就想到自己亲属司马家族的几位重臣。当时司马家族辈分最大的一位是司马亮,是自己的叔祖,据说水平不错,于是就封司马亮为太宰,为百官之首,主要负责处理政事。太宰原来就是太师,因为要避司马师的讳,才改为太宰。司马亮虽然在清除杨骏的战役中没有出力,但事后却获得了最大的好处。司马衷此时已经三十多岁了,但仍然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所以只能信任老婆和亲属来协助治理国家。
  除了自己的亲属外,司马衷还提拔了一个亲信,就是卫瓘。卫瓘是当时不多见的能臣,当年平定邓艾与钟会之乱,卫瓘是主要参与者,后来又被留下治理归顺后的蜀地。
  皇后贾南风此时也急不可待地登上舞台,这次推翻杨骏的政变她是主谋,现在胜利了,该分享成果了,怎么能少了贾家的这一份呢?但问题是贾充这一家子无男丁,贾南风多想随便抓几个贾家的男丁硬是让他封王拜帅啊,但就是没有。实在没办法,只能扩大搜索范围,她任命族兄贾模为车骑将军,郭彰为右卫将军,以及外甥贾谧为鲁公,与楚王司马玮,东安王司马繇共同参知国政。司马亮看贾皇后在不遗余力地培植自己的势力,他也不含糊,也加紧给自己的亲信封官,光是封侯,一次性就封了一千多个,估计在这个时间段,只要你跟司马亮混一阵,立即就封侯,有点天上掉馅饼的意思。
  这样一来,贾南风觉得司马亮明摆着是在与自己较劲,欺负贾家没人是吧?贾南风毕竟是女流之辈,对国家军政大局不是很了解,她只是一厢情愿地想,是不是可以让司马诸王相互牵制,相生相克,别让司马亮一人独掌大权。既然贾家无人可封了,那她就参与对司马家的封赏,她专挑可以抗衡司马亮的人封赏,她一下子就封了秦王司马柬为大将军;东平王司马楙为抚军大将军;楚王玮做卫将军,兼任北军中候;下邳王司马晃为尚书令;董猛为武安侯。贾皇后这么做,目的就是为了让司马家族的人相互牵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甚至允许所有诸侯带兵,这样一来,各人军权在手,实力就大多了。但贾皇后忽视了一点,她这种做法只能出现在皇帝强有力的情况下才可行,一旦皇帝虚弱无力,诸侯又各自带兵,必定你争我夺,互相不服。
  司马玮年少轻狂,做事随心所欲,常与老前辈司马亮产生矛盾,司马亮倚老卖老总喜欢教训小辈,但司马玮可没把老前辈放在眼里。司马亮说得多了,他就要叛逆,本来手上没有军队吧,还惹不起啥事端,一旦有了军队,惹出的事情就大了。司马亮几次看到司马玮不听话,就打算削夺他的军权。这下司马玮可不干了,他打算向司马亮叫板,司马亮看到司马玮要对他不利,就与卫瓘商量如何把司马玮赶回他的封地去。
  卫瓘给司马亮出主意,说要动司马玮,首先要动一下他身边的两个帮手:长史公孙宏和舍人岐盛,解决了这两个人,司马玮就好办了。没想到卫瓘的此番言论被传到了公孙宏和岐盛的耳朵里,这两人特别紧张,为了自保,就编造卫瓘串通司马亮打算废立皇后的证据让司马玮送到贾皇后的手中。贾皇后别的可以不管,但听说有人想废立皇后,也就是要动她的位子,那能干吗?当时就勃然大怒,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立即代替皇帝下发诏书,命令司马玮去抓捕并解决卫瓘与司马亮。
  司马玮知道此诏书未必出自皇帝的本意,但既然皇后命令自己去讨伐司马亮,也算附和心意,那就不管其他的了,立即率兵前去抓捕。司马亮此时犯了一个错误,他的手上也有军队,本来可以负隅顽抗,但他想自己一辈子忠于大晋,从未谋逆,一旦起兵抗拒,倒反而坐实了自己的反情,不如先不反抗,跟他们去向皇帝申辩,也许根本没事。没想到公孙宏和岐盛两个小人无毒不丈夫,乘着这个机会,借口司马亮拒捕,当场就杀了他,顺便又杀了他的儿子。
  贾皇后派出的另一路人马,司马遐及其部下荣晦率人前去抓捕卫瓘,卫瓘也不愿意当场反抗以坐实了他谋反的罪名,也打算跟着去向皇帝申辩,结果也被荣晦给当场杀了,根本没给他申辩的机会,荣晦一不做二不休,还杀了卫瓘的所有子孙,以绝后患。
  司马亮和卫瓘死后,楚王司马玮的处境就很微妙了,他与贾皇后就像是一对合伙盗墓人,盗出大批宝物后,是分赃共赢还是相互杀戮?这是个问题。此时双方都想到了这一点,司马玮站在皇宫前面再三犹豫,此时他若指挥兵马乘机入宫诛杀贾皇后,估计贾皇后就人头落地了。这么做属于高风险高回报,在此时此刻,风险已经不算很大了。贾皇后在皇宫里也想到了这一点,此时只有司马玮的权力最大,万一他发起难来,自己还真无法抗拒,唯一的办法是彻底赶尽杀绝。她毅然派出仅有的皇家禁卫军,手持皇帝的诏书,去向司马玮宣旨,只要司马玮稍一犹豫,接受了皇帝的诏书,其余事情就好办了。果然事情的发展就是司马玮稍一犹豫,接受了皇帝的诏书,被宣布为“矫诏枉杀大臣”,立即被捕法办。
  司马玮这才知道什么叫“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人生的际遇不允许有半点差池,关键时候稍加犹豫立即全盘皆输。公元291年4月13日,司马玮惨死在狱中,时年23岁,给他殉葬的还有岐盛,公孙宏,皆夷三族。这简直就是飞鸟尽走狗烹,典型的卸磨杀驴。
  20 虽有能臣却难挡天灾
  贾皇后杀尽所有反对派后,朝廷固然太平了,却也没人给她干活了。说到治理国家,贾皇后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搞阴谋可以,治国没本事,于是她不得不启用了几位人才,其中有张华和裴頠两人,这两人是当时最为出色的政治家。整个晋朝,若论政治家的排名,第一当属羊枯,第二张华,第三刘毅,第四裴頠,所以贾皇后这么做,对国家的治理还是有正面意义的,她对谁都狠,唯独对张华和裴頠特别尊重,给他们很大的权力,让他们负责整个国家的运转。
  晋朝的天下就这样平平稳稳地过了十多年,直到下一次灾难的到来。在历史的进程中,气候对王朝更替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上一次气候灾难发生在王莽篡汉时期,王莽的前半生一直是个做人典范和治国能臣,在全国上下拥有广泛的赞誉。但当他篡汉时,不幸发生了,因气候变迁导致天下大旱,农田颗粒无收,全国发生大饥荒,此时他的思维没有跟上形势的巨变,还想按照原先的计划搞改革,结果导致大范围的农民起义,二百多年后,这个气候周期再次降临。
  公元293年,全国很多地方遭遇冰雹灾害,某些地方积雪有三尺深。
  公元294年,各地大旱,庄稼一片枯焦,大饥荒席卷全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
  公元295年,东南沿海地区下冰雹,同一年,荆、扬、兖、豫、青、徐六州发大水,九州大地,有三分之二地区发生洪灾。
  公元297年,雍、秦二州大旱,并发瘟疫。物价随之上涨,一石米居然卖到一万钱。古代银铜的比例一般为1:1000(宋朝除外)。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只能买12斤米,一斤约合当今社会300元人民币。
  公元298年,荆、豫、徐、扬、冀五州大水。
  天灾最怕的就是连着来,一次两次国家还能承受,但连续几年都这样,国家也吃不消,因为国库里没粮食了。国家一旦没粮食,不但赈灾乏力,若是遇到战乱,就更无能为力了。
  国家统治能力减弱了,天下就开始大乱。首先发难的是西北边境的游牧民族,毕竟他们好歹有建制,有军队,比普通老百姓强多了。赵王司马伦镇守关中时,不思治兵,却把心思都花在了镇压当地少数民族上,匈奴人不堪司马伦的血洗政策,推举郝散为首领,起兵反抗。匈奴人是天生的骑兵,其战斗力大概和今天的机械化部队相当,曹操生前对匈奴骑兵也惧怕三分。
  21 没有饭吃胡人靠抢
  296年,终究有人率先起事,几股游牧民族的部队开始行动了,郝散和弟弟度元联合兰羌和卢水胡,杀掉了北地太守张损,随后击败冯翊太守欧阳建,一时间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他的第二个目标是雍州。雍州刺史解系很不满司马伦的镇压政策,主张安抚。司马伦却把责任推给属下孙秀,并以此挑起二人不和。张华对司马伦的所作所为早有耳闻,于是调回了司马伦,以司马彤代之。解系随后上书请求杀孙秀以平民愤。朝廷不准,解系和孙秀的个人恩怨就此激化,这也直接导致了前者的人生悲剧。
  造反和其他事情一样,引领潮流的人不多见,但跟随的人却很多很多。不久后,解系被郝度元打败,雍州重镇就此失去。所谓破鼓众人捶,秦州和雍州的氐人、羌人纷纷叛变,他们推举氐人齐万年为皇帝,挥师关内。
  人一旦通过抢劫就能获利,大家就都会走上这条便捷之路。起义军的第三个目标是泾阳,镇守泾阳的是西晋名将周处。这可是个牛人,该人年轻时祸害乡里,属于典型的地痞流氓无赖,与当地的蛟龙、猛虎并称“三害”。后来周处浪子回头,除蛟龙,杀猛虎,被人们传诵一时。
  齐万年率领七万军队,很快就来到了晋军的面前,双方的距离非常近,齐军可以清楚看到泾阳城内的晋军埋锅造饭;个别力气大的,甚至可以把弓箭射到周处饭桌上。只是碍于周处的勇猛,齐万年并没有急于发动进攻,两军就这么对峙起来。
  齐万年有耐心,能等得住,但对方却没这个耐心,司马彤以周处为先锋,率五千人出城迎敌,对面可是七万人!就是排排站让你周处当白菜砍也得累死。
  五千对七万,这是不公平的战役,除非五千这方出的是奇兵,否则根本没戏。司马彤想借齐万年之手杀掉周处,周处自然也明白:如果不出战,会被立刻以“抗命不遵”之罪处死;出战的话,司马彤肯定不会派出后援,到时候也是死路一条;即使退兵,败军之将,司马彤也不能放过他。
  周处没有选择,只能慨然出战,战死沙场总比其他的死法好一些,结果可谓悲壮:他率领五千孤军,与齐万年七万大军厮杀了一天一夜,最终弹尽粮绝。在砍下最后一颗头颅后,一支冷箭刺穿了周处的胸膛,鲜血喷涌而出。最后的时刻,周处仰天长叹:“此是吾效节致命之日也!”言讫身亡。
  对司马彤在战场上的所作所为,后方的张华通过探报了解得清清楚楚,他很着急。泾阳一丢,咸阳亦不保;咸阳以东就是长安,八百里秦川将无险可依。而占据长安,叛军便有了根基,其后果不堪设想。关键时刻,张华罢免了司马彤职务,派孟观率军抵御齐万年军。
  晋军面对游牧民族的战斗,关键还得看双方武将的素质,一般人看到弓箭飞来,会本能地避开;孟观不然,弓箭在他眼里仿佛金银财宝,竟“身当矢石”,其勇猛由此可见。他一上任便召集大军迎敌,大小仗数十次,居然无一败绩,齐万年叫苦不迭,眼看着打不下去了,便挑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开溜,刚走了几步,迎面撞上一队人,为首者正是孟观。后者挥挥手,齐万年立刻被包成了粽子,不久后成了粽子馅。
  江统看到这种情况,就向朝廷提出了他自己的建议,其中有一本著名的《徙戎论》,系统论述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并建议朝廷把他们迁回原地去,可惜没有被朝廷采纳。以当时的情形来看,即使朝廷有心迁出各族,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原地区水草丰美,物产富庶,气候也较为温和,比那些“蛮族”之前的居住环境不知要好过多少,对比之下,高低立见,政府总不能强制其搬家吧!
  经过连年大灾,晋朝的财政已是捉襟见肘,各州郡告急的文书雪片般飞向朝廷,国家机器已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随时都有停车的危险。好在张华、裴頠等一干能臣在内苦苦支撑,才延迟了大爆发的到来。
  22 后宫自有风情万种
  朝廷大事反正有张华、裴頠等人在管,贾皇后根本插不上手,百无聊赖之中,她开始营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老公呆痴,不解风情,贾南风便把眼光转向了其他男人。丑女都喜欢帅哥,贾后也不例外,只是她的这种“喜欢”颇有些过于畸形。她先是私通太医程据,渐渐地,她发觉此人很难满足她的欲望。
  贾南风喜欢冒险与挑战,喜欢一些刺激的事情,比如说亲自微服逛街找乐子,她对烟花之地不感兴趣,况且身为国母,出入也不太方便。于是乎,她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帅哥之路。西晋盛产美男子,这些男子都很有风度,他们受“魏晋风度”的熏陶,很注重举止言谈。
  由于多年性饥渴,她搜寻帅哥的心情有些急迫,亲自连日沿街仔细寻找,连卖柴的樵夫都不放过。很快,她锁定了目标: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该少年正想着怎么去和村西王屠户的女儿表白,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位衣着华丽的大姐,大姐肤色很黑,仿佛刚从煤窖里爬出来,此时正流着口水,痴痴地望着他愣神。
  少年不知这是要干嘛,有点心虚,有点哆嗦着问:“大姐你……你想干嘛?”“咳咳……”贾南风意识到自己失态了,“我家有病重之人,据巫师说,应当找个洛阳城南的男子来驱邪消灾,还望小哥不要推辞。”
  不由分说,少年随后被贾南风塞进了一驾马车的大箱子里,一个时辰后,马车驶入内宫。
  贾南风既想玩新鲜刺激的,又害怕事情败露,毕竟自己是皇后,有些话传出去不好听,万一那些少年出宫后到处炫耀睡过皇后,那可不是好玩的,贾南风想了一个很简单的处理办法:杀了他们。
  在晋朝的那个时期,内宫的淫乱已达到无底线的程度。身为国母,贾南风玩外面的男人玩累了,就开始找太子司马遹麻烦,贾南风生了四个女儿,看到太子司马遹在她面前晃悠就上火。
  司马遹是当年他爷爷司马炎特意安排给儿子司马衷的,确实是司马衷的亲儿子。司马炎册立太子后,怕司马衷不懂男女之事,便令自己的才人谢玖去东宫侍寝,教太子床笫之事。“才人”属于内宫的等级之一。西晋时期,内宫分为五等:皇后,夫人,宫嫔,美女,才人。谢玖即属于才人一级。
  司马炎时期,后宫的女人多了去了,分一个给儿子也不要紧,但老子把老婆送给儿子,司马炎也算不拘小节,好在他的嫔妃有一万人,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让一个女人去教一个男人床笫之事,估计司马炎是有心安排,时间一长,谢玖有了身孕。东宫妃嫔怀孕,非同小可!由于后宫斗争激烈,为了自身的安全,也为了保存皇家的血脉,她请求回到司马炎身边,司马炎没有犹豫,立即将她接了回去。
  
  第三章 内部腐化
  
  权力不受制约最容易腐化,一个人登上为所欲为的地位后,往往会将内心全部的黑暗面展露出来,要成为一个好人往往是制度约束出来的结果。
  23 学坏容易学好难
  在司马炎的地盘里,谢玖安全多了,过不太久就生下了司马遹。三年后,司马炎拉着司马遹的小手,告诉司马衷:“这是你的儿子啊!”司马衷这才知道,他已经有后了,他一生只有一个儿子,即司马遹。
  司马炎知道自己的儿子司马衷是个白痴,但既然已经立他为太子了,就希望司马衷的儿子将来能是个明君。司马遹自幼好学,颇有帝王之风,司马炎逢人便说:这个小孙子很像宣帝(司马懿),将来必是明君。宫里有一次失火,司马炎牵着小孙子登楼查看火势,司马遹拉住爷爷衣角,对司马炎说:“陛下应该站到阴影处而不是有光亮处,以防有人看到陛下,行不轨之事。”司马遹时年五岁,一个五岁的小儿就有此见识,确是难能可贵。
  好日子并不长久,过不了多少年,武帝司马炎就病逝了,司马遹和母亲谢玖回到东宫,司马遹立即被封为太子,时年13岁。没有了武帝的监管,司马遹立刻放纵起来,贾后不让谢玖和太子相见,司马遹便整天和宦官厮混。这些人有生理缺陷,心理不免有些扭曲,太子跟他们在一起,岂能学好?贾后不仅不加以劝阻,反而派一些流氓宦官专门教他怎么学坏。十二三岁,正是一个人心智品行养成的黄金时期,司马遹很快就彻底学坏了。
  司马遹的外祖父,也就是谢玖的父亲,原先从事屠宰行业,商业的基因通过女儿遗传到了外孙身上。司马遹长大后最大的爱好是开集市,他让身边侍卫扮成客户,自己做老板,别人做生意用秤,他不用,他只需用手一掂就能准确说出肉的斤两。司马遹还属于典型的“日光族”,东宫的俸禄(50万钱)经常不够花,预支一两个月是常事。司马遹甚至还想出一个解决财政危机的好办法:在东宫种菜养鸡,顺便搞点手工业,至于收效如何,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一代商业奇才,就这么埋没在东宫了。
  皇太子有专门的老师。这些老师负责对太子进行品行、学业的教育和培养,司马遹的老师有两个,一个是贾谧,就是贾皇后的外甥,贾谧这个人本身就不是好人,想让他教出一个好皇帝估计也难。首先这贾谧不能为人师表,竟然还闹出与太子抢女人的故事来。王衍有两个女儿,司马遹很喜欢王衍大女儿,不巧的是,老师贾谧也很喜欢。贾后擅自做主,把大女儿赐给了贾谧,聘小女儿为太子妃,司马遹心头火起,从此与贾谧成了情敌。
  除了贾谧,司马遹还有一个老师名叫杜锡,他是杜预的儿子。杜预是羊祜亲自指定的接班人,立有平定东吴之功。杜锡的品行端正,教育太子极严,但学生总是不喜欢严格的老师,对杜锡的教导,太子不但不爱听,还总与他作对,比如在杜锡常坐的毛毡中安置针尖啥的,搞得杜锡哭笑不得。
  贾谧仗着自己是贾皇后的外甥,对太子也不放在眼里,常常训斥太子,有一次他在训斥太子时,正好被路过的成都王司马颖看到,司马颖就帮着太子训斥了贾谧一通,贾谧表面上干不过司马颖,但背后立即就去向贾皇后告状。
  贾皇后一向很帮着贾家,听说贾谧受委屈了,立即就想为他出气,但贾皇后毕竟是女流之辈,想出来的主意都不怎么靠谱,她竟然派司马颖离京去做平北将军,镇守邺郡;派司马彤担任大将军;任命河间王司马颙为镇西将军,守卫关中地区。
  这反而给了司马氏兄弟以兵权。有了兵权在手,当司马颖踏出宫门的那一刻,贾南风为自己挖掘的坟墓也宣告完成。
  24 废黜太子贾后擅权
  贾皇后这么做,马上就得罪了太子,皇后与太子之间的关系逐步紧张起来,以至于贾皇后担心将来如果太子继位,自己一定没好果子吃,不如乘现在自己大权在握时,废掉这个太子。主意既定,贾皇后说干就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