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正说司马家[全三册]-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己蒙皇上恩典,赏赐了少许给妻女使用,怎么韩寿也会有这种香料?
  贾充脑筋转了又转,心想难不成女儿与韩寿私通,将香料转赠给了他?最近女儿的病情似乎已经大为好转,而且脸色娇艳,比以往更为动人,其中明显有问题。但自己门禁森严,外人很难进入内室,他们是如何私会的?于是贾充悄悄地派人到处巡查蛛丝马迹。甚至在一天晚上诈称有贼,传召家童四处搜寻,结果发现小姐的房门外有一些细碎的脚印直通到围墙边上,贾充闻报后大怒,将侍候小姐的几个丫鬟都抓了起来。经过盘问,丫鬟们因为害怕,纷纷说出了实情。贾充又去找女儿谈话,女儿看到事情泄露,就横下一条心,坚决要求嫁给韩寿,否则寻死觅活。贾充无奈,又将此事告诉了妻子郭槐,郭槐对女儿贾午非常疼爱,她想女儿既然喜欢韩寿,据说韩寿也是出身名门,一表人才,那就干脆承认既定事实算了,既如了女儿的愿,也免得招人非议。贾充看妻子同意了此门婚事,那自己也就不好反对了,于是还真就招了韩寿做女婿,当时的贾充在朝廷中地位极高,一旦韩寿成了他的女婿,皇帝立即加封韩寿为散骑常侍,此职位相当于皇帝身边的智囊加跟班。跟着皇帝混,总是一种荣耀。
  9 羊祜安排了东吴的命运
  这两天司马炎又开始有空了,理清了内政问题,他去关注了一下东吴的事情。据情报显示,东吴出现了人才的断层,这可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大好机会。自从孙权死后,东吴再无能人,国力一直走下坡路,目前在孙皓的统领下,政权如一盘散沙,看起来就知道气数将尽。
  东吴的武将方面,自从大都督陆逊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陆抗还算能干,但陆抗再一死,就几乎没有可用之才了。孙皓在国内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乏善可陈,遇到问题,他的办法只有改元或者大赦,就像小孩子玩电脑游戏,一遇到麻烦就想关机重来。但现实生活可不是游戏,改元也好,大赦也罢,都不能改善状况。
  接下去就该对东吴动手了。说起这场战争,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羊祜。我们先来说一说羊祜的出身。
  东汉时期有一个大音乐家蔡邕。古代以琴分人,判断一个人的水平高低,也可以先看看你拥有什么琴,传说齐桓公有“号钟”,楚庄王有“绕梁”,司马相如有“绿绮”,而蔡邕有“焦尾”。据传蔡邕有一次经过吴地,恰遇一樵夫焚木煮饭,蔡邕听到木材燃烧的声音特别,认定这是一块奇木,于是花钱买下并请人做成琴,声音果然极其优美。因琴尾有烧焦的痕迹,故名“焦尾”。
  蔡邕膝下有二女,长女蔡琰,又名文姬。此女是绝对的大才女,曾让一代枭雄曹操为之折服,曹操一生阅女无数,独对此女的思念至死不渝。蔡文姬有个妹妹叫蔡贞姬,嫁给了当时的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羊衜,生有二子一女,其中小儿子就是羊祜,女儿羊徽瑜是司马师的老婆。这么说起来,羊祜是司马炎大伯母的弟弟,也是很近的亲戚了,所以司马炎对羊祜做事无比放心,羊祜也敢放开手脚解决东吴的边境问题。
  羊祜年少时相貌俊伟,娶了夏侯霸的女儿为妻,夏侯霸的爹是曹操的连襟夏侯渊,算是曹家的亲戚。但他的姐姐又嫁给了司马师,也算是司马家的亲戚,所以当曹家与司马家爆发大战时,羊祜只能置身事外,两不相帮。在这段时间里,羊祜干脆上山修道,游历大江南北,彻底脱离官场,所以他根本没有卷入任何派系斗争。直到后来司马炎登基,局势完全明朗了,曹家失败,司马家胜出,羊祜才接受了司马炎的征召,担任了征南大将军的职务。
  在魏晋时期,军队职务最高级别的军职是大将军,相当于军委常务副主席,直接掌管军队,至于太尉等职务都是文官官阶,不是武将序列。第二等是镇军大将军,常常是亲自率军出征的最高武官;然后是骠骑将军,这个职务就已经地位比肩三公了,有点前敌总指挥的意思。再往下是车骑将军,位比上卿,掌管禁卫军,类似于中央警卫局局长;卫将军,类似于首都卫戍区司令;辅国将军(节制四镇将军);“四征”将军(征南,征北,征东,征西将军,第二品);“四镇”将军(低于“四征”将军,正二品)。
  有的时候,比如羊祜负责东面的防务,可以说是独当一面,那么他的权力是很大的,基本上一个人说了算。此时为了对付东吴,司马炎召见了羊祜,向他询问讨伐东吴的方略。羊祜面对司马炎的询问,成竹在胸,他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做了分析,羊祜认为:西蜀已经被消灭了,东吴不再有呼应,可以说是独木难支。吴国以前经常挑起事端,搞得边境百姓民不聊生,再加上吴主孙皓暴虐,吴国上下怨声载道,这时晋国天子更要显示出宽厚仁慈的形象来,以获得民心。吴国与晋国的分界线是长江,而长江非常长,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了,晋军只需在某一点获得突破,吴军根本无从防备,所以等待一个好的机会,晋军就可以果断出击。
  司马炎非常赞成羊祜的建议,但却提出一个问题来:目前在晋国的西北边境,游牧民族猖獗,一旦晋国与东吴开战,游牧民族乘机打过来怎么办?没想到羊祜很淡定地回答:“只要我们消灭了吴国,游牧民族自然就散去了,因为平定吴国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
  10 边境的美好时光
  其实在晋国准备伐吴前,边境上羊祜与东吴的守将陆抗之间已上演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大戏,当然主导者是羊祜,只不过东吴的陆抗看到羊祜如此豁达大度,也不愿意显得自己没气量,双方守将都在表面上放松了边境本应有的紧张气氛,大开和谐之门,双方军民可以相互贸易,也可以相互走动,羊祜与陆抗之间也常常互致问候,甚至互赠礼品。晋国这边的军士们不忙于打仗了,还顺便开荒种田,反正多种粮食总是没错的,一旦到了打仗时候,粮草永远是第一位。
  羊祜心里想的是,晋国比吴国实力强得太多,晋国国内有的是军队,而吴国最强的一支军队就是陆抗目前所率驻守晋吴边境的这支部队,所以我们可以先将这支部队和平演化,让他们感受到和平的种种好处,一个人一旦和平久了,对战争就会不太感兴趣,到时候真打起来,晋国完全可以从国内调另外的军队前来执行任务,而吴国就没什么军队可换了。
  这种美好的时光并没有维持太久,很快羊祜的姐姐去世了,羊祜本人也病了,不得不回到京城去养病,羊祜在京城期间,司马炎多次召见他,向他询问伐吴方略,羊祜说:“取吴不必须臣自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所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也就是说:伐吴不一定要我亲自挂帅,不过吴国被灭后,就需要陛下您多费心去治理了。灭吴的功劳,我不敢自居,如果此事可行,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人去执行。而这个合适的人是谁呢?羊祜推荐了杜预,就是那个曾经被派去当过秦州刺史,后被抓回来差点坐牢的杜预。
  杜预表面上是一个文学家,擅长写文章,为人很有谋略,懂军事,但不会具体的武艺,比如射箭骑马都是不擅长的。羊祜推荐他是看中了他的谋略,说他能够指挥大的军事行动。司马炎有点不信,心想以前曾派他去西北当秦州刺史,防御游牧民族的进攻,结果也没表现出什么才能来啊,像伐吴这样的大战役他能胜任?但是毕竟有羊祜的推荐,司马炎多少要给点面子,于是就让杜预作为多路伐吴军队的统帅之一,率领一支军队沿江顺流而下去进攻吴国。
  结果没想到的是,杜预这支军队特别勇猛,他不打硬仗,而是屡出奇兵,常常运用谋略作战,以最小的代价打败最多的敌人。晋国的另外多支部队也在长江沿线多点突破,搞得吴军顾首顾不了尾,被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吴主孙皓每日里接到无数紧急军报,也派出了他所有的主要将领率军出迎,但无一奏凯。其实此时东吴已国力衰落,面对强大的晋国根本无力反抗,用不了多的时间,晋军就打到了吴国的首都,吴主孙皓只得出城投降,宣告吴国灭亡。公元280年,晋统一全国。
  11 九品中正选官记
  华夏大地总算又迎来了大一统的国家,晋朝统一了天下。三国时期连年的征战导致灾民遍地,土地荒废,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所有的一切归根到底是土地的问题。
  先前很多军阀都采取过一些临时土地政策,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战争,但豪强地主与士族大户兼并土地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很多土地都逐步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中,大多数劳动人民没有土地,只能为地主打工。在东汉的全盛时期,全国人口有五千多万,到了晋朝成立后,人口锐减为一千万左右,当然这其中有许多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难民,这些难民无法统计。在封建社会,人口就是生产力,那时候全国地广人稀,大片土地荒芜,官僚士族固然占据了许多的土地,但是没人耕种,也只有少数人口密集的地方经济才繁荣。
  中国自隋唐以后开始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最优秀的人才选拔机制,它的优点是能广收天下英才,给每个普通人以公平的上升通道,俗话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在科举制度之前,在魏晋时期,国家选贤采用的是孝廉制度,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当官,首先要获得乡里的推荐,同乡的熟人都觉得此人孝顺廉洁,是个人才,于是就推荐他获得做官的资格。这里说的仅仅是做官的资格,朝廷每年会给每个乡里发放一定数量的资格,乡里的官员们将本地的优秀人才推荐上来获得资格,然后再由朝廷择优录用。
  这种选才办法很快就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由各级官员推荐人才,由于官员都有私心,推荐的一般都是自己的亲友;二是由于连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客观上导致了全国人口的大流动,所谓本乡熟人之间的推荐就越来越难了,大家都是从各地汇聚过来的,相互不太认识,这样官员推荐自己亲戚的情况更为严重了。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到了曹丕这里,采纳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发明了一项新制度“九品中正制”,就是把候选官员的品级分为九等,然后在每一个郡县设置中正官负责从家世、道德、能力三方面鉴定人才,一个人有了品级,被内定入围后,再经过司徒府复核,交给吏部作为选拔官员之用。
  而这个制度当初也为司马家族聚集人才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司马家族尽可能多地掌握了这个中正的权力,有了这个选拔干部的权力,就能将属于自己阵营的人才推荐上去担任官职,直到全国各地的官员都有自己的人。
  人总是有私心的,任何好的制度到最后一定会被玩坏,九品中正制也不例外,到了后来,品德与能力完全不管了,选谁不选谁,完全看家世。因为有资格选人的人就是豪门士族,他们所选的必然是自己的亲戚。平民百姓的后代,你再有能力和品德,这辈子当县令就顶天了。至于国家高层的游戏,是属于高层家族玩的游戏。
  
  第二章 全面改革
  
  战争结束抓经济,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虽然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善于创新,但事实证明还真不如将成功的古法改良后用来解决眼前的问题。
  12 土地改革增税收
  晋朝的土地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国家的官地,另一种是属于官僚豪强的私地。全国有那么多被分封的王公贵族,那么多因功封侯的将领,几乎每个有权势的官员都能获得私地,而且还能不断扩大自己的私地面积,蚕食国有土地。国家税收来源于国有土地,私地不用交税,这样下去造成的局面是国有土地越来越少,国家税收也跟着减少。司马炎也看到了此中的弊病,他很想解决国家的土地问题。
  搞土地改革就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阶层。很多大家族都是为晋朝打江山的功臣,晋朝还需要他们帮着维护国内的统治,朝廷不太敢得罪这些权贵。政府只能把所有未经登记的,失去主人的土地再次登记起来,将被豪强地主无理由强占的土地收一些回来,东拼西凑整理出一部分土地交给由国家雇佣的农民去耕种,希望能增加一些国家税收。同时司马炎规定了各个级别的贵族官僚所能拥有佃户的最高数量。因为在那时候,人口就是生产力,土地相对较多,但能去耕种的人少,政府也在与豪强地主们抢佃户。
  为了进一步增加国库收入,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司马炎还搞了一个前任各朝代皇帝都不敢搞的事情,那就是裁军。他发现军费占据了全国总收入一半以上的份额,最高的时候竟达到七成之多,实在有点吃不消。司马炎心想,反正现在连东吴都被消灭了,天下太平,实在没必要养着那么多军队,不如裁军吧。让士兵们解甲归田,不但充实了劳动力的问题,而且节省下大把军费,最重要的是大大减轻了军队对皇权的威胁,免得某些将领拥兵自重。
  这个想法固然是很好,但司马炎做事容易走过头,他一下子把全国的士兵人数从120万减到了40万。从短期内来看,这节省了大量的军费,而且增加了许多的劳动力,真是一举两得,皆大欢喜。但是很多有识之士都站出来反对,说我们偌大一个国家,南北边境都不敢说再无战患,可若只保留这么点兵力,万一哪里出点什么事,只怕驻守当地的兵力会大大的不够。
  13 选妃闹剧面面观
  大臣们的这些建议,司马炎根本不听,他觉得自己的设想是完全合理的,现在天下太平了,他要彻底享受人生。享受人生的第一步,当然是要选妃了。选多少个呢?司马炎做事一向大手笔,太少了显得寒碜,要不先来五千个试试?他老婆,也就是杨皇后听说后大惊,心想我这老公胃口也太大了,不过他毕竟是皇帝,说要选妃,拦估计是拦不住,但真要选进那么多的美女来,我的地位眼见不保。于是杨皇后心生一计,干脆毛遂自荐为夫君选妃。既然皇后表示要亲自抓这件事,大家也没意见。朝廷下令全国各郡县暂停婚姻登记工作,各地组织部门一律将16—20岁的少女层层选拔上来,最后由杨皇后亲自选妃。
  杨皇后的选妃标准其实很简单,漂亮贤惠的一律不能要,她特意嘱咐各级选妃机构,尽量以黑丑为衡量标准,把那些不入流的女子都选上来,这样虽然人数是凑够了五千名,但整个后宫最漂亮的还只有杨皇后自己。
  司马炎平时忙于国家大事,当皇帝什么都要管,每天批折子都能把人批趴下,对于选妃的事情就没太多过问。等杨皇后选完之后,司马炎过来一看,心想我们大晋朝这女子的水准怎么还不如人家蛮夷之国?不过既然选都选了,就将就着用吧,反正也没特别看得顺眼的,每天找谁陪侍都差不多,干脆就采用碰运气的方法。司马炎每晚在后宫里乘着一辆羊车,任由羊随便拉着走,走到哪里羊停下来了,司马炎就在离得最近的后妃处安歇。
  后宫里的五千妃子,平时没事情可做,除了等皇帝临幸外,就只有寂寞无聊。有些妃子聪明,看到皇帝靠羊的停留来选临幸人选,于是就在自己的宫舍门口种植羊最爱吃的草料,羊路过时看到有草料,就停下来吃,皇帝就能临幸自己了。由于杨皇后所选的妃子实在不能让司马炎满意,后来他又陆陆续续地继续选妃,直到选满了一万个妃子为止。可以说司马炎在后宫那是绝对的万人迷。
  14 名士风流皇位如梦
  在魏晋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具体人物有: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他们是当时建安文学的代表,但在政治上各有倾向,有些人倾向于曹魏一边,另一些人倾向于司马氏一边,还有一些根本就不愿意接近权力核心,宁可放荡山林,钻研黄老玄学,不问世事。这其中山涛的身份比较特殊,他的姑奶奶是司马懿的丈母娘,他是司马师与司马昭的表弟,是司马炎的表叔。有了这层关系,在晋朝谋个高官当当那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竹林七贤当中,嵇康是精神领袖,他曾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公主为妻,官至曹魏的中散大夫。后因得罪钟会,被其诬陷,司马昭下令将他处死,年仅三十九岁。行刑那天,三千太学生为他求情,嵇康劝告他们以国家为重,并随后向监斩官要了一把琴,弹奏一曲,大风起处,旋律缓缓飘散,时而低沉,时而悲壮,众人掩面而泣,连监斩官都于心不忍。这首曲子名曰《广陵散》。嵇康道:“袁孝尼曾希望向我学习《广陵散》,我没有教授于他,今天《广陵散》要失传了。”
  一个人往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司马炎渐渐贪图享乐,进取之心丧失殆尽,甚至把朝政交由杨骏、杨珧、杨济三兄弟打理,三人时称“三杨”。
  司马炎一旦开始了休闲享乐的生活,就必然逐步往男女之欢的方向滑过去。后宫有那么多的妃子,要想一个个体验是很花时间的。既然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后宫里,那么对于处理国家政务就不太有精力了,只得依靠自己的亲信帮助执政。而亲信里面最亲的不外乎就是外戚,因为那是皇后的娘家人啊,当然就是替代皇帝执政的首要人选了。杨骏是老杨皇后杨艳的兄弟、新杨皇后杨芷的父亲,也算是司马炎老丈人,虽然为人十分草包,但靠着女儿的关系,司马炎对他特别宠信。他既然有权有势,就必然作威作福。
  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父辈原来一直给他的期望是能够被立为世子,以后还有机会当皇帝。结果命运不济,转来转去总是没当成接班人,司马攸心里老大的不爽。好在他与哥哥司马炎的关系一直不错,哥哥待人接物心胸也足够宽广,当上皇帝后并没有难为他,而且封他为齐王,让他拥有全国最好的一块领地。但他和哥哥比起来,心胸是狭窄了些,不但不感激,反而很不满,始终拒绝去自己的封地上任,一直留在京城。司马炎对此也没什么意见,心想既然是自己的弟弟,也就随他去。因为他知道弟弟毕竟是个文人,搞搞文学可以,起兵造反一定不会,对皇权没有威胁。而且司马炎从小也喜欢这个弟弟,曾经甚至想过,一旦自己有什么意外,只要弟弟还健在,就把皇位传给他。
  问题在于司马攸这个人太过于正直,眼里不掺沙子,对官场上的很多灰色地带看不顺眼。朝廷中的许多权臣对他都极为忌惮,害怕他一旦执政,大家都没好日子过,于是纷纷起来反对他,说他的坏话,找各种理由劝说司马炎让弟弟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尤其是司马炎身边的亲信荀勖对司马攸最有意见,不断向皇上进谗言。司马炎的老毛病就是耳根子软,听大家总是那么提建议,于是就同意下命令让司马攸回到他的封地上去。司马攸对大哥的这道命令非常不满,找各种理由就是不肯去封地,而且司马攸的确心中有着诸多的不如意,就算被封为齐王,照样得了抑郁症。找太医去给他治,太医也束手无策,心病难治啊。最后司马攸竟然年纪轻轻就抑郁而终,搞得大哥司马炎很是内疚,竟然杀了御医泄愤。
  15 享乐与斗富是主旋律
  晋朝接下去的许多年都是风调雨顺,太平安康,司马炎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生活上也不再节俭,对处理政务的热情大大减退,对后宫嫔妃的兴趣却越来越高,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后宫里。俗话说:“上行下效”,皇帝都这么干,其他人可想而知了,大家都学着皇帝的样子尽情享乐。
  那些外戚和官二代们更是游手好闲,讲究吃喝玩乐,一派盛世景象。其中最著名的两个人就是王恺和石崇,王恺是司马炎的舅父,那也算是皇亲国戚,背靠着皇帝,搞点钱是轻而易举。石崇是开国元勋石苞的儿子,石苞有六个儿子,最小的就是石崇。石苞当过大司马、乐陵郡公,掌管军队,有权有势,因此他儿子的背景基础是扎实的。
  石崇长大后当过荆州刺史,相当于湖北省委书记兼省军区司令,湖北古有“九省通衢”之称,全国各地的贸易很多需要通过这里。石崇手里有军队,他又是个胆大妄为的人,收过路费、收保护费甚至直接假扮盗匪进行抢劫,他全部都敢干,就这么搞下来,很快便发家致富了,他的财富甚至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
  而王恺因为是皇亲国戚,身份不同,致富的门道也多了去了,其中最典型的是替人办事,比如某某人想升官,某某人想脱罪,只要找到王恺的关系,往他那里送钱,事情都能办成。王恺就通过这个方法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再加上他最善于在皇帝面前哭穷,皇帝往往随手赏赐给他些什么珍宝,他也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王恺与石崇从此成为了京城中的两大巨富。当年没有富豪排行榜,但富豪们彼此也相互不服气,总喜欢斗一斗,看谁才是最富。石崇和王恺两人就喜欢比阔斗富,他们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马和服装。晋武帝司马炎还常常帮助王恺,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他。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非常罕见。王恺把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随手接过来就把它摔碎了,王恺很愤怒,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难看。石崇说:“不值得发怒,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有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倍感失落。
  16 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
  司马炎前后共有两位皇后,杨艳和杨芷。杨艳是太子司马衷的生母,杨芷是杨艳的堂妹,据说杨芷比她姐姐美丽多了,艳压后宫。
  到了晋朝的中期,皇帝后宫充实。而后宫的佳丽们都是有亲友的,因此皇帝沾上了关系,形成庞大的外戚阶层,外戚因着嫔妃地位的高低,权势就有大小。但其他人与上文提到的王恺和杨骏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杨骏是杨芷的父亲,杨艳的叔叔,一个家族里出了两皇后,那权势还得了?算得上是外戚中的战斗机。到了晋武帝的晚年,这架战斗机已经控制了西晋的大半个领空。此外,还有太子妃贾氏一族,其中以贾充为代表,司马氏稳坐天下,贾家也跟着沾光,作为太子妃家族,贾充获得不可一世的权力。
  司马家族绵延数代,代代出人才,经过百年努力才打下了晋朝江山,但到了司马炎这一代,事业上算是登顶了,只是任何事情一旦登顶,接下来就必然走下坡路。司马炎的老婆和儿媳选得都成问题,首先都是厉害女人,特别的有心计,其次都有控制国家权力的欲望,有了这个欲望,就特希望白痴太子司马衷继位,只有他继位了,皇权才能更好地被控制,所以在两位杨皇后与贾太子妃的努力下,司马衷的地位牢不可破。
  司马炎临去世的时候,杨骏已经彻底掌握了朝廷的大权。经过数年的排斥异己与培植自己的势力,杨骏已经可以做到一手遮天,司马炎尚有一口气时,他已悄悄地撤换了朝廷的所有禁卫军,等司马炎撒手西去时,他的遗诏都没能出得了內宫,所有后事安排皆由杨骏独自做主。
  公元290年,武帝司马炎于洛阳驾崩,享年55岁,司马炎带着无限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留给儿子一个表面看似风光太平,但暗中危机四伏的帝国。
  公元290年,司马衷即帝位,是为晋惠帝。加封太尉杨骏为太傅,辅政大臣。“太尉”,“太傅”都是虚职,地位尊贵,却没有多大职权,关键在后两个字:“辅政”,即辅佐皇帝,皇帝幼小不懂事,所有国事一律由杨骏做主。
  一些司马氏驻防外地的重要亲属全都不许回京师吊丧,司马炎的叔叔司马亮是当时司马家族里最有威望的人物,本来司马炎打算让他作为辅政大臣辅佐司马衷执政,但这道上谕也被杨骏给扣押了。司马亮连回京师给司马炎吊孝都不被允许,只能在城外嚎啕大哭,就这样还被人诬告有谋反嫌疑。杨骏借这个理由要派兵去镇压司马亮,但由于司马炎在世时裁军过度,朝廷的军队数量有限,领军将领石鉴等人觉得没把握能对付司马亮,杨骏这才作罢。
  不过司马亮也没把握能对付杨骏,两下里都只能算了。目前京城在杨骏的控制下,杨骏以辅助皇帝治理国家为借口,干脆搬家住进了皇宫,其实他是想过过当皇帝的干瘾,所以就直接搬进了太极殿,模仿皇帝处理政事,这种感觉实在是好极了。
  杨骏如此飞扬跋扈,干预朝政,那些外臣们不敢说什么,但内部却有人对他不满了。谁呢?就是贾南风。贾南风可不是好惹的,她也是权力欲望极盛的女人,司马衷当上皇帝后,她就是皇后,加上贾家在朝廷中的扎实基础,她感觉自己完全有能力与杨骏抗衡。
  贾南风的妈妈是贾充的第二任妻子郭槐,郭槐原来就是个厉害女人,对丈夫贾充管得无比严密,以至于贾充最后只能去武帝司马炎处诉苦,司马炎此人帮助朋友最为热心,他以皇帝的身份支持贾充将第一任妻子李氏迎接回来,结果还是被郭槐给顶了回去,郭槐连皇帝的圣旨都敢不买账,搞得贾充灰头土脸。贾南风作为郭槐的女儿,学到了她妈妈管理老公九成的功力,现在开始管理自己的老公司马衷了,好在司马衷根本是一个白痴,容易管。
  本来吧,由杨骏执政,司马衷是没什么意见,因为他自己根本对执政没兴趣,只要有吃有喝就行了,但是他老婆贾皇后可有意见。贾皇后心想,风水轮流转,今天到我家,现任皇帝是我的老公,你杨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能再那么独掌朝纲。但是杨骏哪管这一套,他全面掌控了禁卫军,朝廷上下都是他的人。
  贾皇后作为皇后,能在后宫里称王就该满足了,朝廷和天下那是男人的事情,但这个贾皇后偏偏不干,她要与杨骏争夺掌握天下的权力。但这说说容易做起来难。需要有帮手,需要有军队。贾皇后身边没人,后宫那些嫔妃都是女流之辈,能管何用?贾皇后深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道理,那就想想谁是杨骏的敌人。杨骏上台后,努力打压司马氏诸王,尤其手握兵权的楚王司马玮和汝南王司马亮更是被他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那么不用问,这两人一定能成为自己的盟友。
  17 八王之乱同室操戈
  永熙元年(公元290年),史书把这一年作为“八王之乱”的开始。楚王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