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耶律洪基看着孙子一副乖巧的模样,笑道:“你来射死它吧,利落些,别让它受苦。”
“遵旨。”
耶律延禧就在马上抱了下拳,然后取出自己的马弓,搭上一支羽箭,嗖的一箭射出去,正中了大老虎的脖子。老虎惨叫一声,倒在了雪地当中,献血泊泊而出,染红了一大片的雪土。
“大王威武!”
周遭护卫的契丹武士大声欢呼起来。
耶律洪基也笑着点点头,“好,好啊,有吾儿当年的威风!”
听到这夸奖之词,耶律延禧的身子不由得就是一颤。
就在这时,几骑飞奔而来,是耶律洪基御帐的袛候郎君。所谓的袛候郎君,就是耶律洪基身边亲信执事,以契丹贵族子弟为主,也有奚、汉、渤海贵族子弟和品官子弟。主要负责皇帝宫帐的日常起居,并且执行有关公务。
几骑袛候郎君飞马到了耶律延禧跟前,然后下马行礼,其中一人还掏出一个卷轴和一封奏章,双手递给了耶律延禧。
耶律延禧接过卷轴展开一看,原来是一幅女人的画像,画像旁还有汉字:翰林图画院臣用德摹。
“是甚底?”耶律洪基这时发问道。
“是一幅画。”
“画?”耶律洪基一愣。
耶律延禧将画递给了祖父,自己则展开了奏章看了起来,“皇爷爷,信是萧好古写来的,他说这画上的女人是夏国的小梁太后……”
“哦,她就是小梁太后啊,挺漂亮的……不对啊,萧好古不是去宋国了吗?难道朕记错了?他去的是夏国?”
“不,皇爷爷没有记错,萧好古的确是去宋国了。”
“去宋国了怎么会得到小梁太后的画像?”
“信上说,这画是他和刘云从开封府的西平王府工地偷来的……”
“偷?”耶律洪基一怔,“西平王府工地?西平王不是,不是……不是夏国主在宋朝为臣时候的封号吗?”
“是啊,萧好古在信上说,夏国的小梁太后很可能要投降宋国,那个嵬名阿埋并不是被俘的,而是小梁太后的密使,已经被封了定难军节度副使了。”
“竟,竟有此事?”耶律洪基那是倒吸凉气儿,这事儿听着也忒吓人了,西夏要是降了大宋,那么宋辽之间的平衡可就彻底被打破了。
“这画不会有假吧?”耶律洪基问了一句。
“皇爷爷,萧好古和刘云都去过夏国,认得小梁太后,应该不会有假。”耶律延禧想了想,又道,“冬捺钵中还有去过夏国的大臣,可以叫他们再看。”
“对,对。”耶律洪基连连点头,刚想下令回营,又有几骑袛候郎君飞马赶到。
这回送来的是萧好古、刘云联名的奏章,内容是觐见宋朝官家时得到的宋朝和西夏停战言和的条件。
“皇爷爷,宋主想要小梁太后去开封府!”
耶律延禧看完奏章后大声对爷爷说:“而且他还不肯把侵占夏国的土地归还。”
耶律洪基眉头深皱,低声道:“看来小梁太后真的要降宋了……”
“皇爷爷,我们可不能让夏国倒向大宋啊!”耶律延禧急忙道,“请皇爷爷下令进攻雁门关吧!”
为了震慑宋国,这一次耶律洪基的冬捺钵营地迁到了靠近雁门关的桑干河畔。只要一日一夜,大军就能展开对雁门关的攻势。
“莽撞!”耶律洪基怒喝了一声,“冬捺钵营地才多少兵马?如何能去打雁门关?”
冬捺钵其实就是冬季行宫的意思,护卫行宫的则是辽国的宫帐军,又称宫分军。辽国宫帐或宫分制又名斡鲁朵制,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加强辽国中央权力的制度。
根据辽制,天子践位,置宫卫,分州县,析部族,设官府,籍户口,备兵马。
也就是说,只要有皇帝即位,就要设置一个宫卫,从州县部族抽调人口,分割土地充实这个宫卫,而且还要设立官府和军队。
而这个宫卫则是直属于皇帝本人的力量,而且在皇帝死后也不会解散,依旧由下一任皇帝控制——这并不是说下一任皇帝不会再为自己设立新的宫帐了。
通过这个制度,每一任辽国皇帝或皇后(并不是每个皇后都有宫卫)甚至亲王都会建立一个直属于皇室的宫卫,分割旗下部族州县的人口土地。实际上是用一种温水煮青蛙的办法慢慢削弱部族和州县(主要削弱部族),加强契丹皇家的力量。
当大辽皇位传到耶律洪基时,辽国先后建立了十一个宫和一个王府。下辖宫分户18。7万,拥有宫分军9。1万。
除了9。1万宫分军之外,辽国皇帝还掌握着左、右皮室军,左、右皮室军最初的时候是御帐亲军,人数多达3万。不过随着宫分军人数的增长,皮室军渐渐变成了辽国的边军,屯驻在宋辽边境的要冲和辽国的五京。
所以护卫耶律洪基的御营亲军都是从十一宫一府的宫分军中挑选的,当然不会把9。1万人都选来,通常就是1万人左右。此外,还有驻扎西京道的少量皮室军也可以随时调动。总兵力不会超过1。5万,靠他们去打雁门关,肯定是不行的……
第二百二十四章 还是和谐好
除了直属大辽皇帝的十一二万宫分军和皮室军之外,辽国皇帝能够立即动用的部队,还有不到两万人的汉人侍卫亲军。这些侍卫亲军都驻扎在南京道,分为南北衙兵、左右羽林兵、控鹤兵、神武兵、雄捷兵、骁武兵等八营,全都是由燕云汉人大族子弟组成的精锐。
此外在东京道还有一支由渤海人组成的精兵,号称渤海都,有“三人渤海当一虎”之称,不过人数很少,只有区区数千。
当然了,堂堂大辽皇帝也不可能只有十三四万人的军队,就这点人马是无法控制偌大的帝国的。
在大辽的兵籍账册上,还有部族军和京州乡兵这两大军事组织。
其中部族兵主要是指比较靠得住的契丹、溪人部族,契丹部族有内四部族(遥辇九帐族,横帐三父房族,国舅帐拔里、乙室已族,国舅别部),南北王府(五院、六院部),奚王六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乌隗部、涅剌部、突吕不部、突举部等大小不一的契丹和溪族部落,以及一些被辽国南北宰相府(辽国南北宰相府和奚王府都是管理部族的地方政权)牢牢控制的各部族。林林总总的大约有三十几个,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部族数量增长并不是因为有多少新的部族效忠大辽皇帝,而是析分原有的部族,增加新的部族。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辽国的皇帝不知什么时候也开始向大宋官家学习,也开始加强中央集权。而加强中央集权,当然就要削弱自治的部族。而削弱部族的方式主要三个,一是建宫卫——因为宫分户主要来源就是各个部族,每建一个宫分,都要从各部族割出一些精壮户和土地,而宫卫只有建立,少有解散的。在辽国历史上只有耶律洪基的皇太叔耶律重元的宫卫因为叛乱被解散,不过其拥有的宫分户也没有归还各部族,而是分给了其他宫卫。
因此,每一次建立新的宫卫,都是对辽国部族实力的一次削弱。虽然单次削弱的程度不大,但是架不住积少成多。到了辽道宗耶律洪基时期,辽国已经先后建立了十一宫一府的宫卫,宫分户总数达到了十八万三千户。其中至少八万户是取自各个忠于契丹皇室的部族。
可别小看了这八万户,这可不是中原的农户,而是草原上牧民户。历史成吉思汗一统蒙古诸部时,麾下不过九十五个千户,也就是九万五千户!
而在割走从属部族八万户和大量牧场的同时,辽国又采取了析部族的方式,对麾下部族进行拆分,不断成立新的部族,从而达到削弱各部实力的目标。在三十几个效忠辽国的部族中,至少有十多个是通过“析部族”的方式从别的部族抽调人口割取土地后成立的。
第三个削弱部族的方式则是频繁征调部族军卫戍边疆和征战。虽然辽国的宫分军数量越来越多,部族实力越来越弱,但是部族的卫戍和征战任务却没有丝毫减轻。辽国的四方边境,除了南京道和西京道同宋朝接壤的边境之外,几乎都是由部族军轮戍。而每有征伐,冲锋陷阵的主力也都是部族军。久而久之,辽国的部族军就面临消耗过大,补充不及的困境。
与此同时,长期的战争,又让这些部族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化。部族上层通过战争获得赏赐和掠夺战利品致富,而部族底层则因为残酷的战争消耗而人亡财穷。早在辽圣宗年间,忠于大辽的部族贫民就到了需要朝廷救济才能生存的地步了。他们负担兵役的能力,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而人数庞大的宫分军却很被精心保存起来,很少参加苦战激战。而且各宫卫的领地也大都在辽国的核心腹地,水草肥美,也没有敌人威胁,日子过得安逸舒适。战斗力嘛,也就渐渐向大宋禁军看齐了。
部族越战越弱,而宫分又越养越没用,堂堂大辽国就这样变成了一只张牙舞爪的纸老虎了。
早在耶律洪基登基之前,他老爹辽兴宗耶律宗真就在两次对西夏的大战中丢人现眼。两次亲征都被西夏打败,其中一次还是趁着夏主元昊之丧兴兵,结果照样吃了败仗……在同西夏的战争中,辽军的表现也不比宋军强多少。
而到了辽道宗洪基执政的晚期,一场北阻卜人的叛乱,又让世人看清了大辽的虚弱。为了镇压北阻卜人,辽国不仅调动了一部分军,还尽最大的努力抽调部族军,连原本部署在生女直土地上的部族军,也都抽调一空,用于北阻卜之战了。
如果现在大辽还想对大宋开战,哪怕仅仅是一场施加压力的边境冲突,也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在返回冬捺钵营地的路上,耶律洪基就好像一个账房先生似的,反复在心里面计算着可以用来吓唬大宋昏君赵煦的军队。
部族军是没有办法再抽调了,除了镇州建安军的两万“凡有征战,不得抽移”的部族军,各部精壮都已经用于招讨磨古斯了。
宫分军和皮室军倒是能抽调出五六万人,不过这些军队的战斗力是很可疑的。用他们去攻打宋军的雄关坚城恐怕是输多败少,如果宋军从横山一线调来精锐西军,恐怕都能在野战中摧破宫分军了……
要真的发生这种状况,那无疑就是辽国的灭顶之灾了!
宫分军不怎么能战,汉军侍卫亲军八营也是差不多几十年没怎么打仗的部队。
如果遇上同样长期未战大宋河北禁军还不用担心,要是遇上天天和西夏人大战的大宋西军肯定被吊打。
另外,现在南京道、西京道的汉人农民都苦得很,如果没有八营汉人禁军镇压着,没准就揭竿而起了……
至于渤海都倒是能战,东京道比较乱,大大小小的冲突就没停过。
可是毕竟只有几千人……而且,把他们从东京道调走的话,东京道的兵力就太虚了,万一生女直有变,东京道就得乱成一锅粥了。
至于汉人和渤海人的乡兵,兵籍上数量不少,偶尔也能让他们吓唬一下宋人——耶律洪基之前已经下令南京道、西京道的京州兵动员了。
但是让他们开上战场是不可能的,光是这些叫花子兵离开本乡后的吃饭问题和装备问题,就是不可能解决的难题。
“陛下,此图上的女子的确是夏国太后梁氏!”
这时耶律洪基和耶律延禧祖孙二人已经回到了冬捺钵营地,入了宫帐,并且召集了身在营地的大辽知南枢密院事耶律俨和北枢密院使耶律阿思以及北府宰相萧兀纳三人议事。
大辽第一掷骰子高手,知南枢密院事耶律俨(他本是汉人,姓李,赐姓耶律,他的知南枢密院事就掷骰子赢来的)曾经多次出使西夏,认得小梁太后这个疯女人,所以很快就确认图上的女人就是梁氏。
“陛下,梁氏投宋当是为形势所迫,我朝若能迫使宋国休退兵马,一定可以阻止梁氏归宋。”
首先提出意见的北府宰相萧兀纳是耶律延禧的老师,极受耶律洪基的信任,而且也能提出一些真知灼见,他说:“若不能迫使宋国退兵,那就必须设法除去小梁太后,同时支持夏主乾顺亲政。”
“老师。”耶律延禧却不大喜欢曾经全力保护自己免被耶律乙辛加害的老师,总喜欢和老师唱反调,这次也不例外,“若除去小梁太后,夏国还有何人可以与宋朝对抗?”
“没有了。”萧兀纳摇摇头道,“梁氏与宋国大战十三年,已经让夏国民尽财穷,便是不除了她,夏国也无力再和宋朝相抗。”
萧兀纳之所以如此主张并不是因为糊涂,而是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将阻卜和女直视为大辽的心腹大患。在他看来,辽国是不可能被宋国灭亡,只可能亡在女直和阻卜手中!
所以宁愿放弃西夏,也不能忽视阻卜和女直的威胁!
掷骰子高手耶律俨也附和道:“大王,如今北阻卜战事迁延,生女直又蠢蠢欲动,我大辽是不能和宋国持久相斗的。若助夏伐宋,国家就有可能陷入灭顶之灾。若逼迫小梁太后,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弭夏国投宋之祸,实是唯一之选。”
他是燕京人,家族产业都在燕云,而且又是汉人,自然不愿意辽宋开战了。而且他也知道,辽国的南京道这些年因为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已经到了小民难以聊生的地步,根本不足以支撑一场对大宋的长期战争。
耶律洪基问:“可是要如何除去梁氏?”
大辽皇帝其实早就有了决断,他这个人一向亲宋,而且年纪又大,特别不愿意挑起一场自己有生之年都不可能结束的战争。
“陛下,老臣可以带兵数万,以援夏为名走一趟兴庆府。”
请命的是北枢密院使耶律阿思,他是耶律洪基最信任的老臣,年纪比耶律洪基还大一些,今年已经过七十了,不过还是很会和稀泥的。
第二百二十五章 后爹
“走一趟兴庆府?”
耶律洪基眉头大皱道:“阿思,你就不怕梁氏铤而走险?昔日先帝曾两次伐夏,可都不能取胜啊!”
“老臣不怕!”耶律阿思摸了摸白胡子,笑道:“因为梁氏对宋用兵十三年,非但没有取胜,还失却了横山和天都山,国中民怨沸腾,人心浮动,梁氏权柄摇摇欲坠,不得不投宋以自保。而其国中党项权贵,十之七八都被梁氏所瞒,根本不知其暗通宋朝,否则我朝怎会一无所知?因此我大军以援夏而至,梁氏根本不可能发动大军相抗,而仅依靠少数梁氏亲信死党,又不足以取胜。若其不胜,又暴露了投宋的图谋,夏国的党项权贵肯定群起而攻,到时梁氏一门必将死无葬身之所。所以老臣以为梁氏必不敢押上全族性命去铤而走险。”
“不铤而走险,难道还会坐以待毙?”耶律延禧问。
耶律阿思笑道:“老臣以为梁氏不会铤而走险,也不会坐以待毙,而是会出奔投宋!”
“出奔投宋?”耶律延禧一愣,“那夏国岂不是要变成宋国的定难军了?”
“梁氏可以投宋,夏国却不会投宋。”耶律阿思笑道,“因为夏国自立已经数十年,国中党项权贵早就自在惯了,不到山穷水尽,如何会甘心向宋朝降伏?如今山穷水尽的只是梁氏,并不是夏国啊。”
耶律延禧又问:“那梁氏会不会劫持国主乾顺归宋?”
耶律阿思一笑:“劫持了又如何?嵬名一族可以当国主的多的是,她若劫走了乾顺,陛下可以再立一个。”
耶律洪基抚掌大笑道:“如此甚好!朕只要夏国存在,是不在乎谁来当国主的!阿思,朕就命你率宫分军两万,皮室军一万,往救夏国!朕再给你一道密旨,许你鸩杀梁氏,并辅佐乾顺亲政。另外,你可遣人将宋国送来的《梁氏写真图》先送往兴庆府。再告知梁氏若她肯自行出走而留下乾顺,朕将以公主许配之。到时候,她自可在开封府安享荣华,她儿子照样是夏国国主,我大辽则和夏国情同翁婿。”
大辽老皇帝和耶律阿思还真是一对好君臣,当臣子的会和稀泥,当皇上的一样喜欢和稀泥,君臣二人居然商量出了一个能让大辽、西夏、大宋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耶律延禧松了口气,其实他也不想和宋国打仗,只是不知道要怎么和稀泥才会提出进攻雁门关的,他问:“皇爷爷,大宋那边该如何回应?”
耶律洪基笑了笑:“好办,赵煦那昏君不是要小梁太后吗?朕答应了还不行吗?老夫看小梁太后的画像还是颇有姿色的,赵煦若想纳小梁太后为妃,朕可以做个媒……这样赵煦就是夏国主乾顺的后爹了,宋夏总该能和平相处了吧?”
能满意吗?
大宋官家操了西夏的太后,当了西夏国主乾顺的后爹,而乾顺又迎娶辽国的公主做了辽国皇帝的女婿。
这样……辽国皇帝和大宋官家就是亲家了!
真是民族大和谐啊!
……
“后……后爹?”
赵煦发现自己很有可能要喜当爹的时候,已经是元符二年二月初五了。
这天早朝之后,赵煦就得知辽国使臣求见,说是刚刚得到了辽主谕旨。于是赵煦就在崇政殿接见辽使,陪同接见的还有宰相章惇,枢密使曾布和枢密院都承旨蔡京。
原本君臣几个并没有想到事情会如此顺利,他们想象中辽主耶律洪基很有可能做出威慑性的举动,甚至会发兵进攻雁门关。因此在正月间,赵煦就秘密从西军抽调了三万精锐入援河东路。还密令河北东、西两路,河东路禁军戒严备战。
而今天辽使在崇政殿上的通报,让宋朝的几个君臣都大吃了一惊。
耶律洪基居然要把西夏小梁太后嫁给赵煦,让赵煦做夏主乾顺的后爹……认爹这种事情,在五代和宋朝的外交中并不是没有先例的。石敬瑭不就认了契丹爹?可是认爹不等于要把妈送去给人操啊!
真不知道耶律洪基是怎么想出这个主意的?李元昊那厮要知道他大白高国(西夏)的太后要送去给大宋官家操着玩了,也不知会不会给气活过来?
脑袋上顶着个大金冠的萧好古扫了一眼大殿里面目瞪口呆的君臣几个,也有些哭笑不得,不过使命还得完成啊,他对赵煦说:“陛下,我大辽皇帝素来希望三国间可以和睦共处,无奈梁氏太后好斗跋扈,连年开衅大宋,如今也只有请大宋皇帝亲自管教于她了……”
怎么管教?
赵煦心想:难道还吊起来打不成?
萧好古轻轻叹了口气,又道:“我大辽的十万宫帐兵如今已经在去往兴庆府的途中,想来夏国的梁氏太后很快就会自缚入开封府请罪了……若是陛下觉得她的姿色还堪入目,就请将其纳入后宫吧。这样大辽、大宋和夏国就互为姻亲了。今后一定能和平共处的。”
好像……有点道理啊!
赵煦看了眼章惇,老头子正使劲儿憋着不让自己笑出声儿。再瞅瞅曾布,他张着嘴巴,吃惊不小的样子。而蔡京已经用大袖子捂着嘴巴了,看来是实在忍不住了。
不过这事儿虽然荒唐,却也是大快人心。大宋和西夏交兵那么多年,吃亏的时候多,占便宜的时候少,而这次可真是占尽了便宜!
即便不把西夏小梁太后纳入后宫,把她养在开封府做人质,也能让西夏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对大宋俯首听命。
有了西夏的俯首听命,大宋要收复和巩固河湟地区就容易多了。有了河湟之地后,大宋就能和黄头回纥(甘州回纥的余部)建立联络,从而获得来自西域的良马。
“章卿,曾卿,蔡卿。”目送两位辽国使臣离开崇政殿后,一向严肃的赵煦脸上的笑容也掩饰不住了,笑着问道,“可是大获全胜了?”
章惇笑道:“的确是大获全胜了,只待梁氏入朝,西贼将不复为我朝之边患矣。”
曾布也说:“西贼为祸数十年,今日终为陛下所平,臣为陛下贺,为大宋社稷贺。”
蔡京则道:“梁氏掌夏国十三年,心腹部众极多,陛下若能以礼相待,渐收其心,来日必可让西贼内部生变,到时就可一鼓荡平了。”
赵煦得意地点点头,笑道:“此次对辽夏用计成功,章卿、蔡卿自是功不可没,那个武好古也有大功,都应该嘉奖。其余有功之臣,也都要论功行赏,两府尽快拿出有功之臣的名单和嘉奖之法吧。该转官的就转官,该封爵的就封爵,该赐钱的就多多赐钱!”
……
武好古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的一幅《小梁太后写真图》已经变成了巨大的蝴蝶翅膀,很可能要把夏主乾顺变成宋朝皇帝的拖油瓶儿子了……
不过这段时间他也没闲着,在短暂的元日假期之后,武好古就接到了一单不赚钱的绘画任务——提向太后画全家福,而且还是油画!
这位老太太的要求还真是不低,画上不仅要有向太后本人,还要绘上神宗皇帝所有在世的儿女和妃子,总共有向太后、朱太妃(哲宗生母)、官家赵煦、申王赵佖、端王赵佶、燕王赵俣、简王赵似、越王赵偲、康国公主、德国公主等十人。
十个人物凑一块儿的大型油画当然是不容易画的,武好古一个人很难在短时期完成,于是他就干脆找上了米友仁和赵佶,三个人一块儿来画。
先由武好古画了向太后、朱太妃、官家赵煦和端王赵佶的站姿及坐姿铅笔素描,然后再由米友仁去画申王、燕王、简王和越王的铅笔素描,赵佶则去画了康国、德国两位公主殿下。
再由武好古在端王府内,先画了粉本(铅笔画),确定了油画的布局和每个人的姿态服装,最后再在一块超大的胡麻布上绘油画。
也是三个人一起动手了——赵佶负责用碳条在油画上打稿,米友仁则负责调和油彩,而武好古则负责涂抹油彩。当然了,赵佶和米友仁的工作,都是在武好古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际上就是武好古在教授赵佶和米友仁油画技巧……同时也是在增进他和端王赵佶之间的友谊。
绘画有价,情谊无价嘛!
在传授油画技巧并且共同完成《向太后全家福》的同时,武好古也没有忘记“大学教材”的编修和佳士得会馆及画仙观的修缮。
会馆和画仙观的图纸,在二月初的时候就完成了全部绘制工作,可以开工建设了。“大学教材”的编修也有了一定的进展,《算学》和《营造法式》的插图在正月底时就全部完成了。
另外,佳士得行还正月二十八日举行了第二场大唱卖,总共拍出了价值二十八万五千缗的书画和古玩!其中还包括武好古的一幅《花魁图》。
《花魁》画册的创号刊,也在二月初一完成了刻版,很快就可以印刷发行了……
第二百二十六章 唯有读书高
天,渐渐黑了。
当武好古和米友仁还有金瓶儿一起从端王府出来时,已接近了黄昏。
若按照后世的时间,差不多是晚上六点多钟。如果再早些时候,这个时间天色已经全黑了。不过现在已是二月初春了,白天的时间正在延长,所以还有一些昏昏沉沉的亮色。
一轮皎月已经出现在了天际,弯弯的,朦胧的,透出一丝清冷的气息。
风吹了过来,还是很冷,现在正是春寒料峭时。
武好古紧了紧衣袍,翻身上马,就朝米友仁的宅邸而去。
端王府、米府和武家的新宅院都在开封府的城西厢,离得并不远。街上这时很热闹,黄昏对开封府而言,其实就是夜生活的开始。城西厢又开封府的豪宅区,住在这里的非富即贵,白天的时候忙着做官赚钱,月华初上之时,自然要开始享受生活了。
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满目尽是繁华。
青楼酒肆,生意兴隆,车马行人,络绎不绝。
金水河已经解冻,不时有画舫穿行,从船上传来一阵阵丝竹歌舞声,悠扬婉转,若隐若现。
在米府门外和米友仁分别之后,武好古继续策马向南,金瓶儿则骑着一头小毛驴跟着主子,行走在大街上。
不知为何,武好古却突然生出一种不舍离去的感受。
现在已经是二月份了,离出发使辽的时间,非常近了。
只待辽使收到耶律洪基下达的谕旨,使团应该就要出发了。
至于宋辽决裂的可能性,在武好古看来是不可能存在的……历史上两国就没决裂嘛!
现在总不会因为自己这点小小的蝴蝶效应,就惹出一场宋辽大战吧?
若是没有宋辽大战,那么年迈的辽国皇帝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宋将横山之役的全部胜利果实都吞下去了。
这样自己就得暂时放下刚刚进入正轨的事业和这繁华的开封府城,以及未婚妻潘巧莲,还有墨娘子、杜文玉、潘影儿等一干红颜,踏上北去的旅程了。
幸好,还有西门相伴。而且金瓶儿也不会跟着北去……话说这小丫头跟在身边,还真是不方便啊!不仅不能和西门青进一步联络感情,连女徒弟杜文玉也不能叫到宅子里来伺候,师徒二人,只能在佳士得行里面相见,而且还在潘巧莲和金瓶儿的眼皮底下!
真是连眉目传情,都不大方便啊……
……
回到家,已经过了戌时。
他突然发现偌大的武家宅门前张灯结彩,住在武家的老林教头正和武好古的徒弟张择端一块儿在点鞭炮,看见武好古骑马而来,老林教头连忙踩灭了火线,免得鞭炮炸响惊了武大郎的坐骑。
“老林教头。”武好古翻身下马,“怎么回事儿?宅子里有喜事儿吗?”
老林教头闻言一愣,随即就哈哈一笑道:“东翁真是贵人多忘事啊,今日可是太学试放榜的日子啊!”
哦,还真是贵人多忘事儿了!
武好古这些日子忙得团团转,全然忘了家里面还有一个书呆子兄弟呢。
“中了?”
武好古问。
这不废话嘛!
要落榜了还张灯结彩不成缺心眼了?
“中了,中了……榜上排行第二十八,是高中啊!”
老林教头满脸羡慕的向武好古报喜,“二郎君真是大才子啊,东华门外唱名看来是早晚之事了。”
“排到二十八名?”武好古微微有些吃惊。
北宋的太学外舍是每年一月底二月初举行入学试的,因为招生额度高达两千人,因此入学试的难度并不太高,大约就是两三人取一人,以武好文的学识,考中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在两千人排到二十八名,却是很不容易的!
武好古隐约记得纪忆当年入太学的太学试就考了个三十一名,现在武好文居然比他还高了三名。
难道武家要来个一门两进士(还有一个是他自己)了?武好古恬不知耻地想着:真要是一门两进士了,武家可真的要大兴了!
“老师。”张择端也是读过书的,同样羡慕地说,“太学内舍试是两千中取一百五十(太学内舍有三百人,学制是两年,因此一年招收一百五十人),而且一年后就要考了。以师叔的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