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错,就是节度一方,不是一个节度使的空头名号,而是真如唐季五代的节度使一样,掌控一方天地,号令数万雄兵!
  这才是大丈夫所为啊!
  辽国的汉人豪强和宋朝的勋贵或是科举出身的文官可不是一个思路,他们的是门阀,是豪强,脑筋还停留在隋唐。
  看看大宋如今的国泰民安,看看开封府这座天下首善之城的繁华富庶,再看看大宋西军的强悍善战,如今燕云的汉人门阀是不敢去想效仿关陇行事的,那么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做个节度了。
  若是大宋朝廷能随了大家的心愿,那么未来辽国大乱之日,就是燕云恢复之时,说不定连辽东、辽西也能一并拿下了!
  只是大宋官家,能答应在燕云、辽东和辽西设立藩镇吗?
  如果大宋官家不肯,那么燕云的汉人豪族恐怕就很难齐心协力了……
  ……
  马植一个坐在角落里一边吃喝,一边胡思乱想的时候,武好古已经和老爹武诚之,老弟武好文一块儿忙着贴门神,贴桃符,拜祖宗,然后还要挨桌给客人们敬酒拜年……简直一刻都停不下来。
  今晚的来客除了少数在开封府没有家眷,或者是合家一块儿过来的之外,其他人都是赶场子吃饭来着。特别是书画行的东家、掌柜们,个个都大财主,家里面不少人等着他们回去呢。若不是武好古实在太忙,直到现在都没得功夫和大家聚一聚,他们才不会亲自过来呢。
  因为要说一点行内的事情,武家就在武好古居住的东跨院的内堂里面,给这些人摆出了几张大桌子,满满当当摆出了“八冷十六热”的洛阳流水席,还摆出了各色好酒。
  武好古和武诚之在各个摆着酒席的院子和厅堂转了一圈之后,最后才直奔东跨院的内堂而来,在一片招呼声中入了席。
  入席之后,又是一轮敬酒,自然是先敬武诚之,再灌武好古。幸好武好古这具身体“自带”了好酒量,喝了那么多,脑子还挺清醒,只是脸有些红,倒不影响说话:“诸位,这一年我们开封府书画行可是发生了不少事情!有好事,也有不好的事儿,不过总是好事儿比较多些!至于明年怎么样,还是请杜老行首给说说!”
  杜老行首就是杜用德了,人家拿出了范仲淹的《师鲁帖》外加一个如花似玉的孙女,武好古自然支持他做行首了,所以现在一上来就把这事儿挑明了。而他这样随随便便的就指定了一个行首,其实也是在告诉书画行的这些东翁还有掌柜的,行首没甚了不起,不过是他武好古一句话!
  而武好古为什么会把行首的位子给杜用德,能够坐进这间屋子的人,即便现在不知道,很快也会弄清楚的……
  书画行的另一个行首,翰林书艺局的待诏直长夏国诚第一个附和。他能坐这把交椅,自然是属狐狸的,马上就猜到了杜用德下了血本拍武好古的马屁。杜用德也不客气,端着酒杯站起身,笑呵呵的就代表书画行又敬了武好古一杯。
  然后才满脸堆笑着说:“既然武待诏直看得起老夫,那老夫就说两句,打哪儿说起呢?哦,就是日前的丰乐楼唱卖开始说吧!这事儿可是我们书画行的大事儿啊!”
  他这话一出来,原本有些闹哄哄的席面上瞬时就安静下来了,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杜用德。
  杜老头笑了笑,又道:“这事儿吧,大家伙一定都有想法……唱卖的价钱贵,但是东西有保证,买的,卖的,都满意,唯独我们这些原本居中的牙人吃了亏。可是大家想过没有,我们这些牙人是靠谁吃饭的?还不是买家、卖家么?以往靠两头蒙的路子,真的就能赚个盆满钵溢了?老夫看着也未必。一来蒙来蒙去的买卖难开张;二来我们各家在外地都有货源的,开封府主要是出手古董字画的地方,所以唱卖抬高了古董字画的行事,对我们也是有利的;三嘛……这唱卖行,可是个全新的勾当,佳士得只是开先河的第一家。”
  开先河的第一家!
  意思是还可以有第二家,第三家……
  可是武好古能答应吗?
  大家连忙去看武好古的脸色,武好古笑了笑说道:“一家的独食是吃不大的,而且唱卖行能卖的也不仅仅是书画文玩。我的佳士得行开了先河,以后书画行的各位都可以跟进的。大家一起把这唱卖一行做大了!”
  唱卖行其实也是一个可以横向发展的行业,唱卖就是拍卖,拍卖则是一种公开透明的交易方式。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拍卖的,艺术品和古董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拍卖的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奴隶拍卖,然后是战利品、商品和土地。实际上,交易所这个行当,就是从拍卖行衍生出来的。
  因此唱卖一行的容量是大到难以想象的,武好古的佳士得行根本吃不下去,也不敢一口吞了,必须得拉上一批有背景的同行一块儿干。
  所以他根本不怕别人加入进来,但是他不能让出这个行业的主导权。
  他的目光在厅堂内扫一圈,然后放沉了声音说道:“过完了元日,我有趟差要出,在我回来的时候,不希望听说有人办了第二家唱卖行……不过我不是要挡大家的财路,而是要和大家一起商量出个行规。等规矩商量好了,各位要开买卖也容易了不少,对不对啊?”
  “对!”杜用德马上接口道,“老夫也是这个意思……在武待诏直回来前,谁也不能开出第二家唱卖行,要不然就是和整个书画行做对。”
  夏国诚夏老头也说:“就是这个理儿……横竖就是几个月,谁还等不得了?大家有功夫,就好好收集一些书画文玩,到时候高价唱出去就都有了!”


第二百一十二章 送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当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从四面八方涌来时,元符元年已经变成了去岁,元符二年元日的子时已经来临了。
  按照惯例,新年的第一声爆竹必然是从高院深墙的延福宫中传出的。所谓的爆竹,早就不是把竹子丢进火中燃烧,发出噼啪爆响的声音了。而是真正的火药鞭炮和烟花!
  以硫磺、木炭、硝石为主要成分,可以爆燃的火药在宋朝早就出现了——并不是《武经总要》上记载的成分非常复杂的,加入了大量油脂的军用火药,那种火药其实是一种燃烧弹的填装物,加在鞭炮和烟花里面根本点不响。
  而填装在宋人燃放的爆竹烟花中的火药,不仅可以一点就着,而且还有类似于后世“二脚踢”的爆竹,就是可以发射上半空才爆响的爆竹。填装在这些爆竹里面的,无疑就是“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黑火药,虽然不是颗粒化的黑火药,但是也足够可以用于发射弹丸了。
  所以到宋朝发明黑火药救国的想法,完全是多余的,因为宋人本来就有这东西,只是他们没有可以发射弹丸的枪炮——制造枪炮的难度可以比制造火药大多了!
  至于可以点燃爆炸的手雷,铸造外壳的难度也不小,而且投掷手雷的掷弹兵更是不容易训练——真要能练出几千掷弹兵,还扔什么手雷,直接拿陌刀砍人得了。
  因而《武经总要》上记载的那种“燃烧火药”,还是一种在宋代来说比较实用的武器,在陆战中的作用兴许不太大,但是在水战(海战)中还是很有用的。只要有个能安装在船上的弹射装置,可以把燃烧弹丢到几百米外,就能在水上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当武好古想到火药、燃烧弹和未来的海军建设的时候,他正和马植、纪忆,还有一名叫章怡的中年人一起,走在爆竹声声,人山人海的御街上。
  马植是在武家的除夜流水席结束后找到武好古的,他还给武好古带来了一个有点特别的好消息:西门青将会在二月来开封府,然后和马植一同赴辽。
  据说是想要搭使团的便车,携带一批黄金去辽国采购生药。
  而和马植同行不就是和武好古同行吗?
  看来武大郎和西门庆……是西门青的缘分还没有尽啊!
  而纪忆则是直接从章惇府上过来的。还带来了一个四十多岁的章家人,长得有些干枯,看着像个小老头,留着山羊胡子。据纪忆介绍,此公和章惇是同辈,都是蒲城章家的子弟,名毅,字子毅,官拜门下省都事,承事郎。
  章惇的职官全称是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事,很长的官名,意思就是首相。
  其中的尚书左仆射就来源于三省之一的尚书省,尚书省的最高长官理应是尚书令,但是在宋朝这个官职是虚设的,尚书左仆射才是尚书省最大的官。
  门下侍郎行侍中事则来源于三省中门下省,门下省理论上的长官是侍中,很少委任,和尚书令一样都是空的,门下侍郎行侍中事才是门下省最大的官。
  也就是说,章惇理论上是三省之中尚书、门下二省的最高长官。而一直空缺的次相的职官则是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事。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尚书省的第二长官兼中书省的长官。
  但是宋朝的官制比较乱,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中书侍郎这些职官并不实际负责尚书、门下、中书三省事,而是由另外委派的“判尚书省事”、“判门下省事”和“判中书省事”真正掌管三省。
  所以真正遵守制度,也不结党营私的宋朝宰相的事权是很小的,连名义上应该归自己官的三省都管不了。而没有什么事权,自然就只能做一个做不了什么事情的好官了……
  不过章惇是要做大事的奸相嘛,自然就要揽权了。揽权的方式有三:一是独相以免掣肘,二是结党以揽朝纲,三是任用心腹以掌机要。
  而这位和纪忆一起出现的章毅所担任的门下省都事,就是门下省中的机要职官。相当于机要秘书,很小的一个官,但是却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子上,就是章惇用来掌握机要的心腹。
  门下省可是负责审议诏令王言的,传说中宋朝宰相可以封驳圣旨的权力,就是通过门下省来实现的!
  顺便一提,宋朝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别负责诏令王言的执行、草拟和审议,也就是中书拟旨,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而所有进入门下省接受审议的诏令,都要经过这位章大都事的法眼!
  所以这个人物对章惇而言有多心腹,由此就可想而知了。而他之所以只是一个正八品的承事郎,多半也是少了一个进士功名……这就是章惇守规矩的地方了,他虽然掌握大权,但是绝不会为自己人谋取不合规矩的利益。所以他是个奸在路子上的奸臣。
  四个人互相拜了新岁之后,纪忆就提出同去潘楼一游,于是便结伴出行,刚过子时,四人就走到了御街和潘楼街的相交之处,纪忆这时停下脚步,抬手一指张灯结彩的潘楼。
  “子毅先生,崇道兄,良嗣兄,我们一起上潘楼观景如何?”
  潘楼观景是开封府元日的传统节目,因为潘楼就位于御街和潘楼街的交汇处,建得又比较高大,视线极佳,正好用来观看元日这天在御街上举行的各种表演和游行。
  在元日这一天,坐在潘楼之内,吃吃喝喝,听着小曲儿,看着楼下的表演和游行,也算是一件雅事儿。不过潘楼上能够用来观景的位子可不大好预订,寻常百姓是不用想的。便是一般的富豪,也不够面子在元日在潘楼靠御街的这一面订下个雅间儿。
  不过纪忆总是有办法的,武好古等人才到潘楼的大门口,就看见潘楼的二管事儿潘兴业满脸堆笑的出迎了。
  这潘楼其实是潘家将门的产业,不过并不是由潘家将门的子弟在经营——当年潘楼开张的时候,经商还是一件很低级的事情。所以经营潘楼的是潘美的一个假子和这个假子的后代,潘家将门只是坐享分红。
  而这位潘兴业则是那位潘美假子的后人,从十六岁起就在潘楼做事,一步步从跑堂的伙计爬到了如今的二管事儿——这是潘楼的三号人物,再往上就是大管事和掌柜了。
  “纪大官人,章大官人也在啊!”这位潘兴业是个三十许岁的中年人,因为常年在潘楼这个到处都是美食的地方做事,所以有些肥胖,不过却是胖得相貌堂堂,他先向纪忆和章毅唱了个喏,然后就看见武好古了,脸色就变得有点儿古怪。
  “哦,崇道也来了……”潘兴业冲着武好古拱拱手,然后凑近了些低声道,“地字七号间。”
  地字七号间?什么意思?难道是纪忆定下的包间?
  武好古一时没有明白,潘兴业却已经做了个肃客的手势,把纪忆、章毅和马植请上了潘楼。不过却不是地字诸间所在的二楼,而是天字诸间所在的二楼,一个位于潘楼街和御街交汇处的包间,实现极佳。
  包间里面已经有四个绝色女子在等候了,都是盈盈十七八的年纪,而且还都是肌肤塞雪,鼻梁高挺,眼眸微陷,一看就知道是白番和汉人的混血。
  四个女子见到纪忆,立即就迎了上来,盈盈一福,开口就是软糯的吴语:“见过大官人。”
  纪忆回头对武好古、章毅和马植三人一笑:“她们都是我从平江带来的家伎,都是墨娘子调教过的,你们一人挑一个带回去,算是纪某的一点心意吧。”
  这就是传说中的“送女”吗?武好古心想:这纪忆是有绿帽情节吗?
  其实宋朝官场上互赠家伎甚至侍妾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儿……
  章毅第一个拱拱手,笑着回道:“那便多谢了!”
  武好古却有点犹豫,美女,而且是混血美女,他当然是喜欢的!
  但是潘巧莲会怎么想?她还没嫁过门,武好古就收了女徒弟,现在又要收个家伎……
  正犹豫的时候,他突然看见的纪忆打过来的眼色——纪忆瞪了武好古一眼,显得有些着急。
  武好古这才反应过来:纪忆是在往马植身边安插眼线!自己要是拒绝了,马植也就有理由推辞了。
  他当下也拱了拱手:“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纪忆笑了笑,又瞧着马植,然后一指四个混血女孩中最漂亮的一位,“良嗣兄,这是月儿,是墨娘子的得意弟子,可看得过眼?”
  马植呵呵一笑,眼睛似乎都亮了,当下就拱拱手笑道:“大官人真是太客气了,在下多谢了。”
  “大郎,你选谁?”纪忆又笑着问武好古。
  真的能选一个?不是假装选一个,待会儿还要完璧归还的吧?
  武好古心头顿时一阵荡漾。他穿越以来,可还是个童男子呢!


第二百一十三章 太腐败了
  北宋开封府的元日庆典活动是从“大傩仪”开始的,所谓的“傩”就是传说中管驱除瘟疫的神——傩神。而大傩仪则是由宫廷举办的驱除瘟疫的祭礼。由皇城司、教坊司和殿前诸班亲自上场,戴着假面,穿上绣画戏服,扮成镇殿将军、判官、门神、钟馗、土地神、灶君等等各路神仙,浩浩荡荡千余人,护着假扮的傩神,吹吹打打出宣德门,沿着御街一路向南,直奔南熏门而去,出了南熏门再走往转龙湾,在那里挖个坑把疫病鬼怪埋起来,称“埋崇”,至此大傩仪才宣告结束。
  大傩仪之后,则是元日百官及诸国使臣拜贺之礼。所谓百官及诸国使臣拜贺之礼实际上是元日大朝会的替代。宋承前代之制,于元日、五月朔、冬至行大朝会之礼。设御座于大庆殿,设黄麾仗于殿之内外,陈贡物于宫架南。群官、宗室、使臣各服其服,中书侍郎以诸方镇表案,给事中以祥瑞案。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受拜贺……总之繁文缛节一大堆,不过在潘楼上是看不到大朝礼的,只能看到百官和使臣浩浩荡荡的从御街通过,还有禁军将士着甲胄列队护送,对了,开封府国子监学、太学、武学、小学的诸生也会参加大朝礼。若是遇上科举大比之年,还会有各地的举子参加,对开封府云英未嫁的佳人们来说,这可是一道不错的风景。
  不过大朝会之礼不是每年元日都会举行,有六种情况是可以不行大朝会的,分别是:一、皇帝个人身体不佳;二、皇室有凶事;三、受服制所限(比如死了太后穿孝服);四、有军事行动;五、有大灾,百姓饥寒;六、天气不宜。故而北宋一朝总共只举办过五十次大朝会。
  今年则因为西北战事还在进行,因而不行大朝会之礼,改为皇帝登东华门受白官及使臣拜贺。不过省事儿的只是皇帝,百官、使臣和诸生还是得熬着通宵(不是起床,而是根本没得睡),沿着御街去往东华门拜贺,也是挺累人的。
  武好古并不是官人,所以没有资格参加拜贺礼的,而纪忆和章毅到达潘楼之前,就已经命人把全套的朝服送到了潘楼。大傩仪一结束,他们俩就要换上朝服去拜皇上了。
  现在拜皇上的时间还没到,大傩仪的队伍正吹吹打打的从宣德门里出来。从宣德门到南熏门这条御街大道沿街地势高处,或酒楼或亭台,都已经被被开封府有钱有势的人占了,家里有人得病难治的,就置上香案贡品,称为“请傩”,就是死马当活马医了。其他人则摆上小菜,温几插酒,或是家人,或是朋友,聚在一起,高谈阔论,等着看文武百官和番邦使者还有禁军将士们浩浩荡荡地通过。
  开封城的闲汉百姓们,兜里没那么多闲钱,就在街边沿途挤挤挨挨,凑成一团,翘脚观望。还有不少提篮挑担的小贩,沿着这条大道叫卖吃食和热气腾腾的茶汤,还有一些商贩则在路边搭起彩棚,摆出各色玩意,比如、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歌叫关扑。关扑就是一种以商品为诱饵的赌博,赌客花上远低于商品价值的钱财就能去赌一把手气,如果运气好的话就能得到商品,运气不好,钱财就归了卖家。每年元日至初三,开封内城到处都是关扑摊铺。
  开封府的三衙禁军有一部分已经上街当值了,别看这些军汉平时也不怎么训练,都是吊儿郎当的,不过今天可不一样,个个都精神十足,穿上红色的战袄,戴上范阳笠,佩刀持枪,从南熏门一直站到宣德门,看上去就仿佛是真正的精锐恁般。
  在潘楼的天字三号包间里面,马植这个时候已经和纪忆、章毅亲近了不少,滔滔不绝在和他们说着燕京城内除夜和元日的状况。
  “燕京苦啊,便是除夜和元日也没恁般多的吃喝玩乐,都没有钱,有钱的也不大在外面玩,外面只有成群结队的乞丐!”
  “对,就是要饭的,开封府偶尔也能看见,不过不能和燕京比……燕京就是个乞丐城!特别是元日前后,要饭的叫花子都快把城给挤爆了,门都出不去!”
  “不管,契丹人不管的,百十年前不让乞丐进城,现在不管了。现在契丹贵人都吃斋念佛,心善着呢,怎么能把叫花子往城外的冰天雪地赶?不仅不赶,各大寺庙,各个大户人家从除夜开始都要大开粥场。不过就是这样还是有不少饿死、冻死的!每天早上都能见到有死人倒毙街头!”
  “叫花子都是城外的农人啊,都是客户。辽国早就没有自耕之农了。土地要么是寺庙的,要么是契丹贵人的,要么就是汉人、渤海大族的。汉人、渤海人的农夫都是客户,一年到头的劳作,所得不足温饱,没得办法只得在农闲时进城乞讨。再过不下去,就得卖儿卖女,或是自卖为奴,真正的人间地狱……”
  原来大辽国内真是民不聊生啊!
  武好古没有参与讨论,也不关心这些。他正在欣赏自己刚刚得到奴隶——一个清艳得不可方物的混血美人,头发是淡金色的,眉毛弯弯细细,眼眸又大又亮,鼻子又高又尖,皮肤自是洁白如雪,胸脯挺起来更是相当可观,更妙的是这混血小妞还能用一口好听的姑苏口音唱歌,可有意思了。
  更有意思的是,她还是武好古的奴隶……听着都邪恶啊!
  不过事实就是如此,这个名唤影儿的女孩不是宋人,而是一个在明州的日本妓女所生,父亲是个白番海商,早就不知所踪了。这个日本妓女也狠心,回国的时候没把女儿带走,而是卖给了纪忆。因为她不是宋人,所以就是一件可以合法买卖的商品了——她是私奴,而不是契约奴。
  也就是说,在纪忆把她送给武好古后,从法律上讲她就永远属于武好古,武好古让她干什么都行……
  上次已经放过了墨娘子,这次可不能再放过影儿了。武好古一边看着影儿,一边暗自下了决心。
  都穿越那么久了,而且还当上了宋朝的超级有钱人,居然还过得跟个穷屌丝一样……也就是房子大一点而已。
  不行,这次一定得好好腐败一下了!一定得当个腐败透顶的奴隶主!回去就腐败!
  “武郎,武郎,你在想甚事情?”混血美人小影儿的俏脸儿凑了过来,还带着一股香喷喷的味道。武好古这时才发现自己握着的酒杯倾斜着,酒水都洒在了桌面上,显然是走神了不知多久。
  纪忆、章毅和马植早就结束了谈话,纪忆和章毅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把朝服换上了,曲领大袖,下施横遥В愿锎范メネ罚盘の谄ぱァ
  这副打扮,应该是准备去拜皇上了。
  武好古这时才知道大傩仪已经结束,该让大宋的官员们上场了。他忙站起身,笑着冲纪忆和章毅拱拱手,“章官人,忆之兄,我送你们下楼。”
  “我也送送你们。”马植也道。
  说着话,几个人就鱼贯出了包间,影儿小美人也喜滋滋跟在武好古身后。她知道武好古是谁?而且也看得出武好古被自己迷住了……以后可就有好日子过了!
  武好古也是走两步不时回头看看自己刚得到的小美人奴隶……真是漂亮啊!自家这两天一定在走桃花运,单身生活终于到头了。
  正得意的时候,突然听到了潘巧莲的声音:“大武哥哥!你怎么不来寻奴?”
  是潘巧莲?她怎么在这儿?
  对了,这个潘楼是她家的产业……
  武好古回头一看,就看见潘巧莲正笑靥如花地站在地字七号包间门外冲自己招手。
  “忆之兄、章官人,在下有点俗务,便不送了。马大哥,暂且别过。”武好古先向纪忆、章毅和马植招呼了一番后,才快步向潘巧莲走去,而他的奴隶影儿也乐呵呵跟着他。
  “咦,好漂亮的女伎,新来的吗?”潘巧莲也注意到跟在武好古背后的混血美女了,不过没有吃醋的意思——宋朝有点身份的人出去和朋友喝酒都要叫女伎相陪的,这样要吃醋,那就只有嫁个穷人了……
  影儿大概也不知道武好古和潘巧莲的关系,听潘巧莲一问,笑着就道:“奴不是潘楼的角伎,奴是武员外的家伎。”
  家伎?
  武好古的家伎?
  潘巧莲这下可怔住了,她还没嫁过门呢,武好古居然就开始蓄家伎了,而且还是恁般漂亮的家伎。
  “不,不,不,她不是家伎。”武好古看到潘巧莲要生气的样子,好一阵心虚,“她,她就是个丫鬟,是纪忆之刚刚送我的,我想叫她伺候你,十八姐,你看她还能过眼吗?”
  “纪忆之刚刚送的丫鬟?”潘巧莲愣了愣,“有那么漂亮的丫鬟吗?”
  “漂亮?”武好古一脸茫然地说,“我不觉得啊,我一点都没看出来啊……其实我这个人有点脸盲的。”


第二百一十四章 郁闷啊,太郁闷了
  世界上最郁闷的事情并不是得了脸盲症,看不出自己的女奴是个大美人,而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敌人一天天好起来,自己却一天天烂下去……
  头上顶着个死沉死沉,仿佛一个大莲叶似的金冠,身着一件根本不保暖的紫色窄狭紧身袍的萧好古现在脖子很酸,还很冷,而且还很郁闷。
  他是贺正旦使嘛,自然要去东华门拜见大宋官家的。所以也一大清早就穿上了辽朝使臣的礼服,还戴上那个可笑的大金冠——早年的大辽贺正旦使一定都是脖子很粗的彪形大汉,可是他萧好古是个胎里素,脖子纤细得很,扛着这么个金冠可是受罪啊。
  不过更受罪的还是观看开封府繁荣富庶的市容!
  这才是泱泱大国的首善之地啊!哪里像辽国,中京、南京、西京和东京都是叫花子城,一到农闲都是臭要饭的,看着就是大事不妙了。
  至于大辽国的第一首都上京城,叫花子稍微少点,可是却忒过荒凉清冷,与其说是大国首都,不如说是个镇压阻卜各部的边疆要塞。而一旦阻卜各部被草原上的强者统一起来,上京临潢府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而西夏一旦变回了大宋的定难军节度使司,那么对阻卜草原的“铁禁”就会消失。同样的,对大宋的“马禁”也将不复存在。到时,大辽的国势可就岌岌可危了。
  再反观大宋国,虽然里里外外也存在不少问题。譬如和大辽国一样,都有土地兼并之祸。但是宋国的工商发达,可以承受因为土地兼并造成的农业税收减少和大量农民失地后的吃饭问题。而且宋国早就不是门阀天下,还存在着大量同耕同食的义门,所以土地兼并问题也没辽国那么严重。
  另外,大宋的兵制因为的募兵,只要朝廷有钱就能有兵,土地兼并对募兵多寡根本没影响。而辽国就不一样了,辽国号称一百二十万的京州兵是亦农亦兵的路线,类似于隋唐的府兵。辽国朝廷不仅不发军饷,还要求京州兵自备武器马匹。所以汉族和渤海族的农民必须有一定的土地才能负担兵役啊。一旦破产失地沦为客户,饭都吃不饱,还怎么负担兵役?
  所谓的一百二十万京州兵,现在已经名存实亡了。只有少数汉人、渤海人的大族还能在必要的时候拉出一些族兵……可是一旦宋军北伐,这些手握族兵的大族,是不是会和契丹人同心呢?
  想到这里,萧好古就忍不住看了眼走在自己前面的一队人马,是大宋捧日军的铁骑!个个顶盔贯甲,耀武扬威,虽然胯下的战马有些矮小,但是人家身上的甲胄(其实也是减了料的,只是萧好古不知道),还有那一条条精壮的汉子却是真的!看着就又高又壮,比起大辽精锐的铁林军也不差多少……
  这还是传说中最没用的大宋开封禁军呐,要是换成西军精锐指不定强悍成什么样了?
  看来元日拜贺之后要举行的谈判之中,会是相当艰难的!
  ……
  “影儿妹妹,以后你就跟着我了,乖乖的,我是不会亏待你的!”潘巧莲拉着花儿般艳丽的混血小妹妹说道。
  影儿乖巧地点点头:“嗯,奴奴都听姐姐的。”
  “影儿妹妹有姓吗?”
  影儿摇摇头道:“奴奴没有姓,只有个小名儿。”
  “那就跟我姓,以后就叫潘影儿。”
  “好的,姐姐,奴现在起就是潘影儿了。”
  感觉已经降伏了混血小萝莉的潘巧莲又扭头对武好古道:“唔,大武哥哥,你现在也是阔起来了,身边的确得有伺候的人儿。不如这样吧,奴把小瓶儿送给你,叫她伺候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