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4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没有水路运输能力的西宋,真的要大举东侵,绝对会被自己糟糕的后勤系统给拖累死了。
  “可东宋更加威胁不了西宋啊。”武义久说,“西宋也可以在长江上修筑棱堡江防要塞。他们的火炮虽然不如东宋,但是努力一下,也能铸造出20斤以上的巨炮。即便不组建庞大的江防水军,也足以挡住东宋从下游开来的舰队。另外,西宋的人口比东宋多,军户的数量更多。两宋相比,总还是东弱西强。”
  “怎么会东弱西强?”武好古摇摇头,“三郎,现在已经是航海的时代了!你可不能忽略海洋对东宋的助力。由海路相助的东宋工商百业是足以和我们大周的工商相抗衡的。而且江南的沃土也能养人。别看东宋的人口少于我们和西宋,但假以时日,说不定会反超我们。另外,东宋距离南洋、西洋更近,也更有利于从南洋、西洋的贸易中获利。有了足够的利益,才能维持强大的海军。而海军的强大,又能促进东南工商的发展。从长远来看,西宋不足虑,东宋才是心腹大患!我大周想要混同海内,就必须先吞并东宋!”
  武好古的这个观点,和中国历来重北轻南,重西轻东是截然相反的。
  可是摆在资产阶级萌芽茁壮成长和未来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却是必然正确的。
  现在几乎可以确定,工业革命必然会出现在新周、东宋。而西宋……在关陇搞工业革命?不计成本,靠官营产业强行推动?根本不可能的事儿。
  西宋不整成沙俄这样的农奴制国家就不错了。而且西宋也没有沙俄那么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没有圣彼得堡这样的出海口。
  它向东发展的空间,是被东宋、新周封杀了的。唯一可能的发展方向就是西方……而越向西走,西宋距离工业化就越远。
  “爹爹。”武义久皱着眉头,“如果东宋是心腹大患,那我们又该如何确保大周在未来可以打败东宋?”
  “首先是不能让东宋拿下荆楚!”武好古道,“荆楚地域广阔,又依托长江、汉水、湘江水道,很容易就能成为东宋的一部分。如果荆楚入东宋,未来东宋的人口必然会达到万万!而我们的地盘又能养多少人?中原、河北残破,高丽又太多山地,辽河流域以北又太冷。能够养人的无法就是辽省、山东、南北直。无论如何都支撑不了万万之众!”
  “如何才能推荆楚入西宋?”
  武好古道:“这事儿我来办!美娘是我的女儿,知女莫若父,我知道她想要什么?”
  “好!”武义久点点头,“那就拜托爹爹了。”
  武好古又道:“光是推荆楚入西宋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吞并日本国!”
  “什么?”武义久一愣,“爹爹要吞并日本?”
  “对!”武好古道,“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日本国盛产金银,其国民又和汉人形似,也通行汉字,上层亦通汉语,信奉汉传佛教。而且其国内分崩碎裂,实行的是庄园封君之制,难以形成合力。以区区数万户渤海人都能霸占日本东北之土,何况我大周国之强乎?而且日本国土也并非弹丸,大小不亚于辽东、辽西之合。虽是岛国,也有大片的平原,日本国称之为坂东之地,大小不亚于南直隶。而渤海人所据有的渤海大岛(北海道)上也有平原和黑土,肥沃程度不亚于辽东。如果我们据有日本岛,就能往上面大举殖民。中原贫瘠之地也能喘口气儿……以日本诸岛之土,养1500万到2000万人不是问题。日本又广有金银矿藏,又有良港,是可以发展工商业的。有了日本,我们大周就不会被东宋盖过了!”
  武好古征服日本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用日本的土地去养更多的中华人口。而是在他看来:唯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美洲;欲征服美洲,必先征服日本。
  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看看地图就知道了。不拿下日本国,将来驶往新大陆的船队从哪儿出发?
  必然得以日本为起点啊!由日本走北太平洋航线到北美洲的温哥华岛也就是六千多公里。比英格兰到马六甲的不到五千公里远一点,但也没远太多。如果要绕开日本,直接从高丽出发,那可就是8000公里以上的距离了。从江南出发更远,都有9000公里了。
  可别小看这两三千公里,以五节的航速都得漂上十几天。这十几天消耗的淡水、食品在陆地上没什么。在无法补给的海上,则会严重减少帆船的载员、载货。
  所以一旦发现了新大陆,东亚进入了大航海时代,日本就会变成一个相当关键的地区。
  而且无论从哪里出发,只要走北太平洋,就没有办法避开日本附近的水域。
  可以说,得日本者,得大洋,得美洲!
  现在东亚大陆上的战争已经告一段落了,三足之势已成,在工业革命的时代到来前,应该是没有可能打破的。
  所以海上的角逐,将能决定东亚大陆的未来。
  而日本,就是海上角逐的关键点!


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赵佶看上去能活好久啊
  东宋宣和七年四月下旬,东南合众会盟大会在江宁府正式召开。和几个月前相比,东宋的基础又有所扩大,不再是十三州府合众,而是十八州府会盟。
  这十八州府分别是江宁府、太平州、江州、常州、润州、苏州、秀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扬州、楚州、福州、泉州、广州、雷州、星州。
  会盟州府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三个,一是南归的童贯、王禀所部的官兵被大量安置在淮河南岸的楚州,成为类似于新周的军事公民,使得楚州具有了成为合众州的条件。
  二是利国监的冶主们最终选择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太平州(马鞍山市)落地生根。同时,从徐州附近地区迁出的瓷窑窑主选择在江州景德镇建立他们的商市。因此太平州和江州也成为了合众州。
  三是位于南洋的星州也派来了代表,参加合众会盟。星州向来是南方海商的大据点,加入合众会盟是理所当然的。只是因为距离太远,所以没有赶上去年的十三州合众。不过到了今年,他们的代表团已经到达,当然要参加合众会盟了。
  不过东宋的实际控制区并不是只有这十八个州府。实际上淮河以南,荆湖以东,还有整个广南东路,基本上都在忠于赵楷的军事力量控制之下。
  但是能有强大的工商或公民势力可以进行自治,并且有资格参与东宋建国会盟的,却只有十八个州府。
  其余的各州府军,基本上都只是被动接受东宋的统治,谈不上参与会盟。
  另外,这十八个合众州府,也是东宋政权势力较强的地方。从宣和六年底开始的第一轮东宋清田,也都集中在十八个合众州府中的十七州府的地盘上(不包括星州)。
  而这一轮的东宋清田和周国、西宋、荆楚的清田运动也有所不同。
  首先是力度不能和它们相比,而且承认白契合法——只要有白契和初始的田契,就可以补办合众政府的田契。
  所以被划为官产的只有隐田。但是成为官产的隐田也不一定会改变实际使用者——其中位于七八个丝绸州的隐田(大多是桑田),允许使用者(主要是资本家)长租。只要支付较低的租金(按照稻田的标准支付),就可以用租用的形式继续使用这些桑田。
  而这些被登记成官田,可以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的土地,都将会划入联合储备局的名下,成为储备局发行纸币的保证。
  当然了,在淮南刚刚被大水淹过的楚州,在抗击西宋的第一线的江州,在拱卫江宁府的太平州和润州,在江宁府本地,没收来的隐田中的大部分将会被分配给保卫东宋的军人。包括东海王的嫡系陆军和童贯、王禀带来的败军,都可以得到田宅。
  而授田的标准则比较低,按照步军100亩、骑兵300亩、军官500亩的标准授予。
  和新周、西宋、荆楚的情况不同,东宋的国防并不是以陆军为主的。东宋以水军(海军)立国,而水军(海军)的基础又是沿海沿江的工商之民,土地兵役制并不适合他们。而且水军(海军)的专业化程度很高,更加依赖完全脱产的职业兵。
  所以土地兵役制在东宋只是一个补充,募兵制才是主流(在新周的情况则相反)。因此,即便是授予了土地的军户兵将,也是可以领到一半军饷的。
  而在这些授田的兵将之外,十八个合众州府还有自己的“州府军”,除了楚州军是授田兵外,其余州府的州府军都是募兵。
  另外,东宋的水军则被统一于中央了。不再保留地方水军,而是组成了统一的合众海军。
  统一起来的海军规模也大幅增长,从原先只有36艘沙船型炮船、一万名水兵增加到了二百余艘大中型舰船(小船不计)和四万水兵。
  就人员和船只的数目而言,已经超过了北方的周国海军,只是质量不能和后者相比。主要的弱点在于没有大型软帆战列舰,至少目前还没有开始设计建造。
  而未来东宋海军的主力舰艇是类似于后世所谓老闸船的,在“真理”级船体的基础上开发的圆底或尖底、高干舷、低上层的船体,加上三桅硬帆的火炮战船。
  而且船身使用了昂贵的柚木制成,还搭建了龙骨,非常坚固耐用。装载火炮的数量达到了36门,完全可以进行舰队炮战。
  这一型号的战船是在“中原大战”前,由宋朝的海路制置司船厂(设在京东商市)完成开发设计的。
  首舰“京东”号则在位于上海的江南船厂建造,目前已经完工,进入了试航阶段。
  如果海试顺利,未来将会建造30艘以上的“京东”型,使之和沙船型炮船一起,构成东宋海军的主力。
  而为了向汇聚到江宁府开会的十八州府代表展示东宋海军的实力,崭新的“京东”号战船,现在就停泊在了江宁府城外的下关码头上。威风凛凛的供往来的客商和代表们参观!
  从位于长江岸边的东海王宫(原本是潘孝庵的江边别墅)中的一栋三层楼房的大部分朝北开的窗口,向外望去,也能瞧见“京东”号高大的船体和桅杆。
  武美娘这时就端坐在这栋三层楼房中,一间可以看见“京东”号的书房里面,书桌上摆着一叠刚刚批过红的死刑判决!
  将要被杀掉的,都是因为在十七州府地面上武力抗拒清田而被捕的地主。
  土地改革在任何地方,都免不了要杀人!
  在东宋也不例外,即便东宋采取的手段比较温和,但还是要砍掉以百计数的首级。
  批准死刑的本应该是监国、东海王赵楷,但是赵楷心软,怎么也不去笔。武美娘这个王妃却是超凶的,干脆替丈夫批了红。而且还在每一份判决上都注明了“立决”,就是马上杀头!
  一口气批了上百例死刑后,武美娘有点饿了,正想传膳,却有内侍来报,说是东海相潘孝庵和议政使武好文求见。
  顺便提一下,现在东宋实际上还没有正式成立,只是推举赵楷当了监国。下面的机构还是东海国的那一套,所以首相称为东海相。至于议政使则主管议政会议。议政会议就是类似元老院的机构,现在十八州府代表来江宁府参加的就是议政会议。
  因此十八州府会盟也被后世称为十八州府议政会盟。
  但是议政会议要议出个什么样的最终结果,现在武美娘也没底。
  在东南立国是肯定的,只是一国之主到底是赵佶还是赵楷,尚存争议。
  从大义名分上论,似乎应该是推赵佶复位——现在东宋仍然沿用“宣和”年号,似乎也是这个意思。
  但是从武美娘的内心而论,又是极不甘心的……
  “参见娘娘。”
  武美娘的思绪被潘孝庵和武好文声音打断了。
  “哦,二位来了?都请坐。”
  二人都是武美娘的长辈,武美娘对他们都很客气。
  “潘相。”武美娘一指书桌上的文书,“这些都是要杀头的,我都批红了,赶紧杀掉吧。”
  她的话说得有点轻巧,两个老男人都暗暗吸了口凉气儿。
  东海王可是犹犹豫豫不敢杀……他老婆倒好,替他批了红,还要求赶紧杀掉!
  那可是一百多条人命啊!
  “下官领旨。”潘孝庵拱了拱手。
  武好文这时则拿出一个信封,双手递给了书房中伺候的内侍。
  “娘娘,这是我大哥差人送来的书信。”
  “爹爹的信?”武美娘笑了笑,伸手取过了信封,撕开后取出了内中的信筏,展开看了起来。
  看了一会儿,武美娘的秀眉就蹙了起来。
  原来武好古在信中告诉女儿一个消息,就是康王赵构在几个月前被派到了赵佶身边!
  这个消息武美娘其实已经知道了。
  但是武好古却在信中提出了一种武美娘从没有想到的可能——赵楷有可能不能继承赵佶的皇位!
  因为赵佶身边有了赵构!
  而且赵佶的身体也好得出奇,从来都不生病,看上去也比实际年龄小得多。
  他老人家看上去很有可能打破赵家君王寿数的记录,搞不好活个七老八十的……赵楷比赵佶就小19岁啊!
  当儿子的一定能活得过当爹的?万一儿子死在爸爸之前怎么办?赵楷这个太子死了,赵佶会另立太子还是册立太孙?
  不好说啊!
  另外,赵佶并不是没有实力的傀儡。他拥有荆楚地盘,襄阳坚城和十万荆楚新军……如果赵佶复位会甘心当赵楷的傀儡?
  不可能的!
  如果赵佶掌了实权,东宋的基业属谁?赵楷又如何自处?去赵佶当乖儿子?万一赵楷给憋屈死了,太子之位又归了赵构,武美娘怎么办?
  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所以,皇位这个东西,还是不能交出去的,得由赵楷来当。
  赵楷当了皇帝,武美娘才能当皇后,当了皇后才能和赵楷一起二圣临朝。
  如果当了个太子妃……古今中外哪有太子妃干政的?牝鸡司晨也轮不到太子妃啊!


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忠臣赵匡胤,孝子东海王
  还是爸爸想得周到啊!
  皇帝宝座是不能让出去的,让出去容易,再拿回来就难了。
  真是好悬呐!
  武美娘大约用了两分钟就下定决心,马上要当皇后娘娘了……
  不过她没有立即将这个决定告诉潘孝庵和武好文。
  当皇后娘娘这种事情都是要拐弯抹角说出来的。
  她是不动声色地问:“潘相,二叔,议政会议这两天在议什么?”
  “哦。”武好文笑着,“在讨论《合众国约法》,基本上已经议论好了……过几日就能把草案给您和东海王了。”
  “唔。”武美娘点点头,“合众国的一国之首称什么?”
  “当然是皇帝了。”武好文道,“而且也不是合众国,而是合众制,国还是皇帝之国。”
  武美娘早就知道答案。她可不会把命运完全寄托在十八州府代表手中。
  所以在议政会中也有不少代表是武美娘支持的……江宁府、太平州、润州、江州等四个州府,基本都被原东海国和徐州的势力牢牢控制,也就是在武美娘手中!
  另外,联合储备局这个“印钞机”现在也在武美娘的控制之下。
  因此议政会的情况,武美娘是完全掌握的。
  “那皇帝谁做?”武美娘直截了当地问。
  这个……
  武好文和潘孝庵互相看了对方一眼,同时想着:要不请你来当个女皇帝?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武美娘也没想过要当女皇帝。二圣临朝就很好了,当什么女皇帝?她爸爸还有弟弟连男皇帝都不想当呢……
  “娘娘。”潘孝庵说,“不知道东海王是什么意思?”
  “东海王是孝子。”武美娘答道。
  那你还问什么?孝子还能篡了老爹的大位?
  两个老男人有点犯嘀咕。
  武美娘接着说:“艺祖皇帝也后周的忠臣良将!”
  艺祖就是赵匡胤,陈桥兵变,然后黄袍加身,篡了后周锦绣江山的那位忠臣!
  潘孝庵和武好文都明白了!
  原来东海王的孝子和赵匡胤的忠臣是一样的,都是真的……他们都是大好人,就是下面人不好,折腾什么黄袍加身。
  得了,坏人就咱们俩来吧!回头让人去准备黄袍吧,得准备两身,赵楷一身,武美娘也得有一身。
  因为他们俩都是一起去议政会的。
  “娘娘,下官明白了!”
  “娘娘,三日后,请东海王驾临议政会,到时候将有陈桥之事!”
  两个老男人马上表了态,连日期都定好了。
  说真的,拥立赵佶复位什么的,不过是准备尚不充分时候的说辞。
  现在东宋在长江中已经有了足够强大的水师,和新周方面也签好了条约。联合储备局也开张印钞票了,金融危机看起来可以化解了。
  那还有什么必要立赵佶这个混蛋官家?这家伙有什么好的?
  而且赵佶有自己的根据地襄阳,立他当皇帝,大家伙儿还去襄阳不成?
  去了襄阳,江东这边还有什么地位?十八州府还有什么权力?议政会还能议政制宪吗?
  所以潘孝庵和武好文把“孝子忠臣”的事儿给议政会的议政官们一说,马上就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拥护。
  时间过得飞快,三日之期很快到来。
  今天说是议政会表决通过《临时合众约法》的时候,东海王赵楷和王妃武美娘照例应该出席主持。
  江宁府城内,原来的江南东路转运使司的衙署公堂,现在的十八州府合众议政会的议事厅内,一片喧嚣的声音。整个议事大厅之内,都是穿着紫色、绯色袍褂,富贵气怎么都遮掩不住的议政官。
  所谓议政官,就相当于大周那边的元老。不过加了个官号,听上去比较显赫。其实这些议政,大多都是身家好几百万上千万的,甚至还有上万万家产的超级富豪——要论有钱,还得是东南的海商啊!人家积累的时间久,有不少从唐朝开始就是阔佬了。一代代传下来,那是真有钱。
  和他们相比,天津的豪商就差了不少。许多人,包括武好古在内都是“富一代”,说的不好听就是暴发户。老底子是比不了这些富N代的!
  当然了,这些富N代中,至少三分之二都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们都是朝中某位或者某家的代理人。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白手套!
  每年到手的钱,都得分上一大半孝敬上面。
  不过现在这些白手套都欢快了,他们上面的那些人,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反正管不着他们了。他们现在自治了,而且还准备选出代表自家利益的官家。
  呵呵,再也不是白手套,是真正的独立的大资本家了。
  这事儿,想想都开心啊!
  官家都是大家伙选出来的,以后还用得着怕官怕权贵?大家伙儿就是权贵……比陈桥兵变的那伙人牛逼多了。
  陈桥兵变的那些人后来都释了兵权,圈养起来了。可是今天参加议政会议的诸位,都是受《约法》保护的,而且大家手里还有州府军,还有武装商船队。完全可以制约赵楷和武美娘!
  当然了,赵楷和武美娘也有能够制约这帮奸商阔佬的工具——就是长江!
  长江基本上掌握在赵楷和武美娘手中。他们的东海国水师现在变成了长江舰队,是东宋国防的基石。
  只要长江在手,东南的水运枢纽就在手。东南经济的命脉,也就在他们俩手中捏着了。
  所以现在的东南豪商和赵楷、武美娘之间的权力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谁都离不开谁!
  而且东南经济又因为水运体系和联合储备局的存在,形成了高度一体化的局面。
  十八州府互相依存,根本不可能分裂。
  就在这时,忽然有个公鸭嗓子嚷了一声:“东海王,王妃驾到!”
  原本喧闹的大厅一下子安静下来了,本来都在高声谈笑的议政官们呼啦啦一下子都四下归位,你撞了我,我碰了他,好一阵扰乱。
  议政大厅的位子摆得也挺有意思,不像议会,倒和个山寨的聚义厅仿佛。中间靠前两把交椅,那是赵楷和武美娘的。然后两边摆了四排交椅,一边两排,中间当然是空出来的。
  武好文和潘孝庵分别在两边领头的交椅前站立着。武好文在右,潘孝庵在左。两人背后的交椅上,各放着一件黄袍。
  当然是给孝子赵楷和孝顺儿媳武美娘预备的!
  大宋孝治天下,他们二位自然都是纯孝之人——长江上的舰队可以保证!
  大家才站好了,就看见赵楷和武美娘一前一后从屏风后面转了出来,走到了各自的位次前坐了下来。
  议政官们则纷纷拱手行礼,齐声道:“臣等恭迎东海王殿下,王妃殿下。”
  赵楷朝着议政官们淡淡一笑,道:“诸位请坐吧。”
  议政官们闻言却没有落座,依旧站立不动。赵楷见了有些奇怪,这是什么意思?干嘛不坐啊?站着不累吗?
  武美娘笑着问:“诸位议政是有什么话要同东海王讲吧?”
  “正是!”武好文回答道,“禀东海王,近日诸议政反复协商,取得一致之意见,认为赵桓引黄河之水灌徐海江淮,致使数十万黎民殒命,上千万人失家。太上发襄阳之兵掠徐州,劫走金银2000余万,致使东南工商百业萧条,无数民人失业。二者所为,皆大为失德!因此不宜君天下!欲保东南安泰,必须另选素王。经过议政会议投票,选举东海王殿下为我大宋之新皇,选举王妃武氏为大宋之新后。吾等恭请王与王妃,早正大位,君临天下!”
  议政官们齐声喊道:“吾等恭请王与王妃,早正大位,君临天下!”
  听完武好文的话,赵楷完全惊呆了。这是什么状况?怎么能说自己的父皇大为失德?这是臣下能说的话吗?
  他正发愣的时候,武好文和潘孝庵已经取出了早就准备好的黄袍,大步向前,将黄袍分配披在他和武美娘的身上。
  黄袍加身啊!
  然后下面的议政官们就一起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皇后万岁,万万岁!”
  好嘛,俩万岁……这可是选举出来的万岁!
  “这这这……这如何使得?”赵楷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也不知道是不是装的?下意识的就将求助的目光转向了武美娘。
  武美娘正色道:“大王,既然议政官们都是这个意思,您不如从了吧!”
  从了……
  “可太上还在啊!”赵楷摇摇头。
  武美娘皱起眉头,“他都已经是太上了,大王又何苦再让他为天下苍生劳神费心呢?而且天下苍生也受不了啊!”
  什么话……赵楷那是孝子,面孔一下就有点难看了。
  而武美娘则是容色冰冷,语气也冰冷:“大王,如今东南主权在民,十八州府议政官已经选举你我为帝为后!民之所予,岂可不取?大王难道没有听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吗?如果大王不取,难道要让大宋变成共和之国吗?”
  变成共和国……祖宗江山,不就要断送了?赵楷不能对不起祖宗啊!祖宗比爸爸大!想到这里,只得叹了一声:“既然是东南百姓所愿,孤王也只得勉为其难了。”


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父慈子孝帝王家(一)
  闷热的长安皇城里面,连个穿堂风这个时候都有气无力。宫中不知栽了多少年的大垂杨柳的枝条,仿佛凝固了一般,动也不动一下。
  在树杆上,恼人的蝉鸣声音一直在支支的响着。几个内侍静悄悄的站在廊下,一个个都垂手落肩,连喘气儿的声音都尽量压抑着。眼角则不停的往被称为崇政殿的寒酸破旧的殿堂望去。
  他们的圣天子赵桓刚刚得知了东海王赵楷当选大宋皇帝的“喜讯”,那可真是好一阵大发雷霆,又是摔东西又是骂人的。
  谁要装在他的枪口上,只怕一条小命立时没有了。
  伴君如伴虎啊!
  崇政殿内,大宋的高官大老虎赵桓,烦躁的走来走去。他只穿着一件红罗袍肚。从开封跑路到长安后,赵桓就给自己弄了这么一身武官的衣服,时常穿着在崇政殿(其实就是个漕司衙门的偏厅)里面召见臣子。大约是在告诉臣子们天子也是武人,现在正在励精图治,准备打回老家去。
  不过赵桓也的确不是弱不禁风的豆芽菜体格,虽然没有他爸爸赵佶,弟弟赵楷、赵构那么壮实,但也还行。穿上武将的肚袍还有几分威严。
  只是一张白面书生的脸孔太秀气了,看着也不像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武夫啊。
  穿上武夫衣服的大老虎赵桓一边走来走去,一边还怒气冲冲的说着什么。
  “……好一个孝子赵三郎!好一个民选的素王!我家的天下都如此了,他居然还在江宁府搞这一套!朕不能饶他,朕不能眼睁睁看着祖宗的江山被他这个乱臣贼子给败坏了!朕要御驾亲征,朕要去讨伐乱臣贼子!”
  太宰蔡攸和知枢密院事种师中都坐在杌子上,只是瞧着赵大老虎。东西二府的老大一点都没露出紧张焦虑的表情,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因为他们俩都知道,赵楷在江宁称帝其实是好事儿!他不称帝也不认长安的赵桓当皇上啊。称劳什子监国更恶心人。
  明明想当皇帝,却偏偏装什么孝子,要捧着襄阳的太上皇!
  他这一捧,江南和荆楚就合为一体。赵佶随时都能在赵楷的支持下复辟!
  而赵佶这个把大宋江山搞砸的昏君也不太平,都太上皇了也不肯退养,还在襄阳府抓兵权、抓地盘,一副要随时粉墨登场的姿态。
  可赵楷这边又不敢对付老爹——一来是纯孝;二来是害怕赵佶、赵楷合流。他们一旦完全合流了,赵桓的江山就岌岌可危!所以只能哄着他们,被赵楷指着鼻子骂不孝也只能装糊涂没听见。
  这可真是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现在可好了,乱臣贼子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赵佶两头都是太上皇了!想当皇帝,那就自己在襄阳府登基,且看有没有人会支持吧?
  赵桓这边好像在大发雷霆,其实心里面也是长出了一口气儿,而且还挺高兴的。
  这回他爸爸可没了强援啦!
  而且朝廷也有了讨伐江南的借口!
  不是真的要打东宋,而是能借着打东宋的机会把荆楚之地纳入掌握。
  现在的问题,只是能把荆楚收服到什么程度了。
  要像过去那样,把荆楚的兵权、财权、刑名之权都收了是不可能的。
  荆楚军的七万余人都在江汉间得了田庄,成为了荆楚政权坚实的基础。而襄阳坚城,又不是旦夕可破的。即使出动关陇雄兵,也不可能强取,最多就的长围。
  可是依靠关中的粮草,又怎么可能支持一场长期围困襄阳的战争呢?
  所以对荆楚,只能智取,只能安抚,不能强攻!
  知枢密院事种师中这时悠悠的开口了:“陛下,老臣以为汉贼不两立,朝廷对东南之变不可姑息,应该立即讨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