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4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义勇瞅了郑亿年,不置可否,“还是说说陈留吧。”
  开封府有一百多万人口,放大水都淹了……武义勇还没那么凶残,而且他摆明了是胜利者,何苦干这种自招骂名的事情。
  “陈留扼守汴河水道,这是东南六路米粮入开封府的咽喉要冲。”郑亿年道,“中将只要挥师绕过开封,进占陈留,再派出骑兵劫持纲船,夺取米粮,就能在陈留长驻久留。甚至可以用抢到的东南财帛招诱京东、京西各路好汉,扩大声势,吓跑宋主赵桓。”
  “还是这个办法好!”武义勇点点头。
  “另外。”郑亿年又道,“赵桓此人胆气不旺,与其父无二,若闻天兵过河,一定胆战心惊,多半会遣使议和。”
  “议和?”武义勇一愣,他压根没请示过上面应该怎么和宋朝议和。
  郑亿年笑着:“我大周天朝自然要灭宋一统天下的,但是也不妨先哄骗一下赵桓,开出个让赵桓心痒的条件……这样中将的兵马就容易在陈留站住脚跟了。”
  “也是个办法!”武义勇想了想,“那什么是让赵桓心痒的条件?”
  “这个……下官也不知道。”郑亿年笑着,“不过下官可以去替中将探听一二。”
  “好!”武义勇笑道,“长卿,你好好干,等本督取了开封府,一定保举你做知开封府事!”
  “谢过中将。”郑亿年满脸堆笑,向着武义勇就是一礼揖拜。
  ……
  武义勇大军渡过黄河,并且向开封府快速推进的噩耗,在三月初三这天就传到赵桓耳中了。
  这回赵桓不在公开讨论这事儿,而是把耿南仲和何栗叫到了崇政殿私下商量对策了。
  “陛下,不能打啊!”耿南仲只是摇头,“还是得讲和……哪怕割了河北、河东,只要能转寰几年,让咱们行了复古之法,就不怕打不回来。”
  “不可,万万不可!”何栗摇头道,“天下强兵,无非燕赵秦晋。割让了河北、河东,燕赵晋三地皆为周有!大宋独有一个秦地,如何以一敌三?”
  “可是现在河东大部、河北大部已经为敌所有了。”耿南仲道,“全取也不过是时间问题,若不议和,开封府都没有了!”
  “陛下。”何栗道,“议和可以,但是割地不行……至少不能真的割!否则开封府的人心军心,又得动荡一回啊!”
  听见开封府的人心、军心,赵桓就心惊肉跳。
  “若东贼攻城,可守得住?”赵桓又问。
  何栗点点头,耿南仲却摇摇头。
  何栗道:“开封府有百姓上百万,其中丁壮不下20万,另外朝廷还可以招四方勤王之兵。”
  耿南仲问:“粮食有吗?器械有吗?空有20万壮丁,没有粮饷器械有何用处?至于天下勤王之兵……如今攻打开封的一非蛮夷;二非流寇。与天下人何干?”
  隋唐五代时汉族割据政权互相兼并的例子太多了,也没见几回能号召到天下勤王之师的。
  从这一点来说,大宋现在的处境还不如历史上挨金国胖揍的时候呢!
  那时至少有不少民间的义军助战。而如今,只看见各处喜迎王师……义军?宋朝有啥好的?周国又有啥不好的?
  姓武姓赵,共和帝业,和老百姓有啥关系?
  现在可不是天下兴亡,而是国家兴亡。
  对天下的匹夫来说,周兴宋亡其实挺好的。别的不说,因为周国搞土地兵役制,而且执政府的管理能力更强,所以周国私田的负担比宋国轻多了。没有夏钱,只有秋税,税率也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迁都呢?”赵桓问起了最关心的事儿,“什么时候可以走?开封府可守不住太久!”
  “陛下。”何栗道,“都肯定要迁,可现在不行啊!”
  耿南仲也认可了何栗的观点,“现在如果西迁,东海王没准就在东南登基了!而且太上皇也有可能复辟,到时候大宋就一分为三了。”
  “那什么时候可以迁?”
  何栗道:“必须先收天下之心,然后才能迁都。”
  “怎么收人心?”
  “陛下得实行《抗敌十策》中的部分主张!”何栗道,“还要得到西军将门的支持!陛下要在关陇行均田府兵,没有他们的支持可不行。”
  “他们会支持朕吗?”赵桓有些忧郁。
  “会!”何栗咬咬牙,“陛下以关陇为本,他们就是隋唐的勋贵,如何不追随陛下?至于土地……陛下可以调徐州的金银铜钱补偿他们。”
  赵桓问:“徐州有许多金银铜钱?”
  何栗道:“有!就是大宋银行中的钱啊!”


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现在开始搞复古
  “动大宋银行的钱?不合适吧?”赵桓多少也知道一点经济,知道大宋银行里面的金银和铜钱不属于朝廷,而是各大银行发行银行券的保证金。
  如果朝廷把这笔钱提走了,大宋的银行券马上崩盘,而且绝大部分银行也得跟着倒闭。
  大宋的工商业也将蒙受一次前所未有的打击!
  这几乎就是杀鸡取卵的行为……
  何栗道:“陛下,我大宋国情与东贼不同。东贼可以农商并重,而我朝必须一重一抑。这是因为东贼地广人稀,田土肥沃,又无多少私田遗留。自然可以走农商合一的路线。”
  “何为农商合一?”赵桓不大明白。
  “所谓农商合一就是农庄和商铺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门赚钱的营生。”何栗解释道,“这周国的骑士庄园、府兵农庄和我朝大部分的农户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田庄少则百亩,多则千五百亩,一家一户经营恁多土地,而且又处在水路交通方便,土地也非常肥沃的地区。因此早就不是为了养命,而是为了致富在经营了。所以东贼的农商其实是一回事儿,而且他们的农商二民都可以通过纳税立功成为公民,也就无分贵贱了。”
  不得不说,复古党人对周国的观察是相当细致的!
  周国的农业经济不是小农经济,而是农场经济——周国本就人少地多,而且骑士和府兵的职田又实行长子继承制。
  因此周国的农场主要,同时也只能为了市场进行生产,农场主自然也是商人资本家了。
  何栗顿了顿,又解释道:“东贼农商既然是一体,也就大致能够协力同心了。所以东贼重商就是重农,惠农就是利商。根本不存在重农抑商或者重商害农的事情。可我朝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我朝人多地上,一万万人共六亿亩田,人均不过六亩。而且颇多贫瘠苦寒或交通不便之地,种地不是为了经营,而是为了养育生民。而东南工商大兴之后,内陆三百数十州便饱受其害。除耕田以外诸业,皆为东南及天津所侵,小农日困而夏税又无从征收。土地则进一步向富商豪门集中。此等工商之兴,虽有一利,但为害过百。实在得不偿失!如果陛下欲以东南为本,自当重商贱农。若欲以关陇为本,又何须考虑工商之利?”
  按照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现在大周共和国和大宋东南工商业已经发展到了工场手工业的阶段。虽然还没有达到机器工业的水平,但是对大宋内地的小农经济,还是形成了持续而且猛烈的冲击。
  所以在何栗看来,赵桓必须要有所选择!要么重商,要么重农。前者就迁去东南,徐州和海州都不行,应该以江宁府,依靠工商业的财富在两淮堆石头(筑垒),同时建立起可以和周国对抗的海军和强大的长江水师。
  走这条路线当然就只能立足于偏安一隅了……不过考虑到周国海军目前拥有的优势,大宋恐怕连偏安很可能都是奢求。
  而后者就得去关中或襄阳建都。这两块地盘都不是发展工商业的理想基地,因此就只能采取抑制工商,依靠土地的发展路线。
  可问题是关中和襄阳都存在不少垄断土地的大地主,特别是关中的大地主还和西军关系匪浅。
  如果朝廷也动他们的土地,那他们就有可能把朝廷卖给东贼!
  所以朝廷只能采取赎买的政策,用金钱换取土地。
  而换取土地的金钱,也只能取自东南,取自徐州大宋银行的金库了!
  “取走徐州银行金库的钱,东南诸州不会有变故吧?”赵桓有些犹豫地问,“三哥儿还在东海国啊!”
  万一东南诸州的奸商急了眼,拥立赵楷在江南登基可怎么办?
  看到赵桓在关键时刻犹豫起来,何栗道:“可以让赵鼎以户部员外郎的名义走一趟徐州,以转移徐州所存金银铜钱及镔铁器械等物资往江宁府的名义行事。东西一道江宁,马上往关中转运!”
  “对,对!”赵桓道,“徐州靠近前线,的确不宜存放大额金银了。”
  他顿了顿,“再让宗颖带兵一将护送,想那苏适也不敢对抗朝廷兵马吧?”
  “陛下。”耿南仲提醒道,“苏适一介书生,自不敢这么做。但是童贯是太上皇的心腹!”
  “怎把童贯忘了。”赵桓马上忧郁起来,“总要想个办法把他调离京东才是啊!”
  童贯有兵,苏适有钱,赵楷还有那么一点大义名分,三者一旦结合起来,大宋就要分家了。
  耿南仲说:“枢密院刚刚接到军报,王禀已经率部退到滨州了,全军还余三万多人,都是见过血的老兵了。如果能调王禀所部前往徐州,童贯就不敢造次了。东海撤藩一事,也会顺利实行。”
  由于开封府还没有被放弃,所以困守河北的宋军还在坚持。
  其中从河间府路退下来的残兵都已经退到大名府境内了,十余万大军还剩下几千,杜充又募集了一点,勉强凑出一万多兵。
  沧州路的兵马还余下三万多,都跟着王禀撤到渤海湾边上的滨州。
  而相州韩家则丢掉了老巢相州城,目前在磁州、洺州一带集结兵马。大约还有三四万可用之兵。
  另外,宗泽的宣抚司现在也转移到了磁州的邯郸,还在努力组织团练、义军,想要抵抗到底。
  此外,在河北地面上还有许多城池没有被周军占领,还在有气无力的抵抗。
  但是这大势,怎么看都去了……
  “可是将王禀调去徐州后,开封府怎么办?”赵桓问,“东贼已经过河了!开封府城内只有8个将,再调走宗颖一将后,就只剩下7将兵马了。”
  “可以募集壮丁!”何栗说,“开封府城内就有许多无业丁壮,朝廷如能以房募兵,5万壮士朝夕可得!”
  “以房募兵?”赵桓想了想,“是要将店宅务的房产都分出去?”
  “对!”何栗点点头,“都分出去吧!如今店宅务有赁屋三万余间,宅子二百余所,空地七八百段……做出五万张房契不是问题!有五万张房契,还怕募不到兵吗?”
  “对,对!”赵桓脸上露出了笑颜,“何卿果然有办法。”
  何栗又道:“均田司所管田土还有数百万亩,都是官田,也可以用来募兵。一兵给数十亩田,又能得到10万人!”
  “均田司的田不是都均出去了?”赵桓有点奇怪,“怎么还能再分一次?”
  “陛下,均田司的土地是租给流民的。”何栗解释道,“产权还在朝廷,而且租田的官佃户每年都要交租给均田司的。现在均田司可以把这些土地再分给官佃户中孔武有力的壮丁。一户授数十亩,再免租免税,许其招佃收租。有这样的条件,不怕募集不到壮士。这也算是在开封府试行抑兼并和均田地啊!”
  “好好。”赵桓拍着巴掌,“还是何卿足智多谋……太上皇若能用何卿之谋,如何会有东贼肆虐?”
  何栗闻言只是在心中苦笑,自己的“谋”不过都是东贼玩剩下的!
  如果不是东贼肆虐,官家又如何肯在抑兼并和均田地动真格的?
  只求这真格动得不是太迟吧……
  ……
  抑兼并和均田地的真格儿动得当然有点迟了!
  当宣布“抑兼并、均田地、行府兵”的惶惶大诏由门下省发出,内容被刊登在报纸上,被张贴到开封府各个城门口的同一天,开封府的城门已经不能轻易打开来了。
  因为由武义勇、吴玠指挥的两万七千大周共和军,就在这一天以全装姿态,携带火炮、辎重,列队浩浩荡荡从开封府城的西南绕过,向陈留县城开进。
  也就是说,从这一天开始,开封府城外均田司的土地到底姓不姓赵都不好说了……不过开封府城内的公屋暂时还是姓赵的。
  只是开封府房价888年的超级大顶,现在已经明确出现了!
  虽然大周共和军不会像金兵一样把开封府洗劫一空。但是这座承载了大宋160多年浮华和荣耀的帝都,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一座朽烂不堪的城市而已。
  这样一座破裂城市,怎么可能支撑起世界第一高的房价?
  骑在一匹拥有伊比利亚血统的高大骏马上的武义勇一边前行,一边望着不远处即将被他征服的城市,嘴角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好一个皮薄馅大的开封府啊!又不是棱堡,没有十几万人,恐怕连墙根都站不满,如何守护得住?”
  武义勇笑着点评道。他的脸上都是掩饰不住的得意!
  “就算凑出十几万守军也是无用。”刚刚到武义勇身边担任机宜长的吴玠笑着,“十几万守军,也许还有一百余万百姓,一天得吃掉多少粮食?咱们只消把东南水运给他掐了,他们就等着饿死吧!”
  “一百余万?”武义勇哈哈一笑,“再驱赶百姓入城,给赵桓多送几点吃饭的嘴巴去……现在是三月初八,困上三个月,等到六月也该城破了。”


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我们议和吧
  “这,这,这……这就是东贼!?”
  大宋官家赵桓,远远看着大队大队共和军兵马,浩浩荡荡的从南熏门外十余里的官道上通过的时候,一脸惊恐,喃喃自语了起来。
  他可是赵佶的亲儿子!自然也有遗传性胆小的不治之症。之前被复古党蛊惑的时候,脑子里面都是明君圣主,力挽狂澜什么的,一时忘记了害怕……
  当然了,大周共和军吓唬老赵家的本事倒是不能和女真兄弟民族相比的。
  武义久、武义勇都是赵桓的妹夫——人家可不是把他的妹子拘去做妾,而是明媒正娶的大老婆。而且和武家两兄弟感情很好,两个都是难得的美人儿,出身又高贵,陪嫁又多,教养也好,贤良淑德不说,也不管武家两兄弟搞小三搞小四。那么好的老婆上哪儿找去?
  所以武义久、武义勇和两位帝姬的关系是极好的。
  有两位帝姬保护,赵桓是不用担心被抓去五国城看雪的。
  但是现在看见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共和军到了开封府城下,赵桓还是一阵阵的腿肚子发软。如果不是身边两个小黄门努力搀扶着他,他肯定就一屁股坐地上了。
  “陛下。”已经被提拔为中书舍人兼兵部侍郎的张浚高声道,“东贼不过如此,区区两三万人,如何是开封府十万天兵的对手?而且四方勤王之兵已在途中,很快就会赶来,到时候就能将他们聚而歼之了!”
  “对!”右司谏李光也道,“河北、河东民心可用,还有许多城池在拼死抵抗,韩肖胄、宗泽、杜充麾下还有二十万精兵。东贼的兵马虽多,但已经是疲惫之师,粮草不济,攻势已然放缓,早就是强弩之末了。”
  翰林学士承旨秦桧也说:“东贼陈兵开封府外,不过是虚张声势,恐吓朝廷。目的还是要求和!若求岁币,倒不妨与之,土地是万万不能割让的。”
  几个复古党人都在给赵桓打气,他们也知道赵家人的软骨病。可是赵桓却在秦桧提到议和的时候轻轻应了一声,还仿佛是自言自语地说:“就是割一点土地也不是不可以……”
  这话说的有太丢人了吧?
  在场的复古党人都是好一阵泄气儿。虽然大家都知道打不过东贼,河北、河东、京东东路多半保不住,开封府多半也要丢掉,可是只要开封府一时不丢,他们的大话就能继续说下去。
  就算丢了开封府,嘴巴上也不一定要服软……只要能跑去关中,照样可以高举“还我河山”的旗帜!
  赵桓轻轻一叹:“今日见识过东贼了……朕也有点倦了,先回宫休息,明日再议战守吧。”
  战守之事,早就议了不知多少回了!
  在武义勇大军渡河的当日,赵桓就下旨设立了“四壁守御司”,统一指挥开封守城作战。并且任命知枢密院事耿南仲兼任四壁守御使,以杨可世为四壁守御副使。还将原本布署在牟驼岗的九个将中的七个调进了开封府(另外两个将分别去了荥阳和徐州)。
  另外,赵佶跑路的时候只带走了岳和的一个将,后来又有高尧辅和周云清带走了两个营,护着赵佶的女人和一部分财物去了襄阳。
  所以现在撤入开封府的新军还有大约三万五千人,加上一万多老禁军,一共有不到五万还算靠谱的部队。
  “以房募兵”也搞起来了,不过不是当兵就分房子。而是要有功劳,斩一个贼头奖励一张“房产证”——这门槛可比高俅当年开给房奴兵猛士的低多了。
  不过由于东贼人数比当年的西贼多太多了,大约有100万。所以只能采取“先砍先得”,五万截止的办法……砍够五万后面就没有了。
  当然了,开封府的房产现在都见了888年的大头部了。价格从宋周开战时起,就节节下滑,几个月内跌去了四分之一,后市行情不看好啊!
  但是“以房募兵”的政策还是有点效果,不少没房没老婆的开封闲汉还是给忽悠着从了军。让赵桓的“账面军队”人数达到了10万人。
  10万大军,看上去不少了。比在城外耀武扬威的武义勇所部多几倍。可是却没有一位新军的将主敢请命出城去和武义勇较量一番的。
  哪怕是主张调门喊得极高的复古党人,也只敢守城,不敢出城浪战。
  可是现在不击溃武义勇,回头河北的“百万东贼”南来,开封府的十万大军还不是坐以待毙?
  如果不想待毙,那就只有走为上策,或者议和求饶了……
  走,现在不是时候。赵楷的东海国没有撤除,徐州的金山银山没有搬走。他怎么能往关中跑路?
  没有金山银山,赵桓怎么去关中搞复古?关中那帮恶霸地主会把土地给他?到时候别都投降大周共和国了。
  而要在开封府拖延时间,直到完成东海撤藩和徐州运金这两大任务,赵桓就要用点缓兵之计了。
  赵桓垂头丧气的回到崇政殿后没一会儿,他的老师耿南仲就给带来一个好消息。
  “陛下,太后的外甥郑亿年被武义勇放回了开封府。”
  “哦。”赵桓应了一声,“他和武义勇沾点亲,武义勇不杀他也不奇怪。”
  “陛下。”耿南仲压了压声音,“他是带着武义勇的嘱托回开封府的!”
  “嘱托?”赵桓一怔,立马从一篇策论中抬起头,看着耿南仲了——他正看的策论是今科会元沈晦写的,赵桓没有心思主持殿试。所以就想直接让会元当状元了,因此就让人把沈晦的文章送来看看了。
  “陛下。”耿南仲道,“郑亿年受了武义勇之托,想探一探咱们的和谈条件。”
  “什么?”赵桓看着耿南仲,“武义勇想要讲和?”
  “对!”耿南仲点点头,“陛下,机会难得啊!”
  “不对,不对……”赵桓摇摇头,“黄河北岸还有百万东贼,东贼为什么要急于议和?”
  “不是东贼急于议和。”耿南仲道,“而是武义勇想要议和。”
  “武义勇急什么?”赵桓问。
  “当然是急于抢到头功了!”耿南仲分析道,“武义勇乃是武好古的长子,据说十三岁就从军杀人,至今已经十余年戎马生涯,而且屡立大功,比如今的元首武义久强了不少……”
  “他想和武义久争位?”赵桓吸了口气,仿佛看到了什么大机遇,“会打起来吗?”
  二武相残的好事儿,赵宋这边已经期盼过一回了,可赵桓还不死心。
  “陛下。”耿南仲摇了摇头,“武好古未死……”
  “可惜!”赵桓叹了口气,“那还有什么机会?”
  “陛下,东贼的元首是有任期的……武义久是补选上台,补得是武好古的第二任元首任期中剩下的两年。也就是说,今年年末,东贼又要大选元首了。如果武义勇可以立下殊功,很有可能会选上元首!”
  其实周国的元老院和元首选举并不讲论功行赏——武义勇的功劳可以为自己赢得上将军衔和最高级的元勋公民,也许还可以得到一大块土地作为奖励(私田),但是和当元老、元首是没有关系的。
  而且武义勇现在还年轻,根本不会选择从军中退役去选元老——周国的现役军人是不能参选元老和元首的!
  对武义勇而言,骑士学院院长和都军机使才是他接下去要谋求的职位。然后再按部就班的当选元老,再当一任或两任兵部尚书。之后才会去挑战首席元老的职位……怎么都是十年后的事情。
  到那时,武义久也干完他的两个半任期,元首也该换人做了。
  所以武义勇现在根本不急于议和,而且他也没有和大宋朝廷进行正式议和的权限。他不过是个军团督军,又不是共和执政府的礼部尚书。
  不过他却有权为达成军事目的和敌人进行谈判——比如劝降和以谈判为借口欺骗敌人都是“军事目的”。
  和开封府朝廷进行的谈判,实际上就是一个欺骗手段。
  武义勇需要用这种手段为夺取和巩固陈留创造条件!
  他手头只有27000余人,虽然足以攻破陈留,但是在攻城过程中遭到开封守军的进攻可就不大好办了。
  因此用和谈欺骗赵桓,让他按兵不动,才是最佳的策略。
  而在攻破陈留后,武义勇还要在陈留进行长期坚持的准备。包括修补城池和搜集军粮等等,都挺耗费时间的。
  在这个过程中,开封府的宋军能维持不动,就再理想不过了。
  “耿卿。”赵桓思索着问,“咱们该给东贼什么好处?”
  “河北怕是要割出去的!”耿南仲道,“京东东路的登州、莱州、潍州、青州和密州东部怕的保不住了……不过河东的地盘尽可能要保住。哪怕多给点岁币也行,要不然关中就要失去屏障了。”
  “要割那么多地?”赵桓一脸肉痛,“也太多了吧?”
  耿南仲摇头道:“那就只提河北吧……其实这也是咱们的缓兵之计,能拖一时是一时嘛。”


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卖国必先安内
  “只割河北也不行啊!”赵桓还是连连摇头,“都是祖宗传下的江山,朕怎么能割让给东贼?”
  “陛下……”耿南仲没有想到赵桓到了兵临城下的时候,还会反对割地,一时间也不知说什么好了。
  赵桓却仿佛在低声自语,用细不可闻的声音说道:“现在的大宋不是朕一个人的,襄阳有个太上皇,海州有个东海王,南边还有一个交趾王……都等着看朕的笑话,等着朕败了祖宗基业,他们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所以朕不是不肯割地,割河北,割河东,割京东东路,哪怕把开封府割出去都行!但现在不行,得等朕把东海王收了,把徐州的金山银山也收了,把襄阳的太上皇也完全攥在手心里,然后才能踏踏实实的割地卖国!另外,开封府城内也有一群不安生的军民……他们已经换过一个皇帝了!所以卖国……必先安内啊!”
  不仅攘外必先安内,卖国一样得把内部整合好了。要不然大宋一分为三,赵桓就是活脱脱的卖国贼一个……甚至不用太上皇和东海王站出来讨伐卖国贼,开封府城内的新军和百姓就能把卖国贼皇帝给推翻了。
  耿南仲已经明白赵桓的意思了。国不是不能卖,也不是不能大甩卖,但必须得让赵桓有时间安内。安内是卖国的先决条件!
  另外,卖国谈判必须在完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要不然就怕等不到赵桓搞定了赵楷、赵佶,自己也变成太上皇了。
  他现在已经感觉到了,开封府有点不大对头了……
  不再是那个全天下最拥护大宋官家统治的首善之区,而是一个会吞噬大宋君王的无底深渊了。
  因为这座城市现在拥有和骑士学院类似的新式军校,和云台学宫类似的新式大学,还有处境艰难的工商阶级,还有以十万计的失业市民。
  如果赵桓知道后世的历史,他一定会在17世纪、18世纪、19世纪的欧洲找到许多类似的城市!
  不过即便赵桓不知道欧洲后世的革命风云,他自己也能嗅到革命的味道了。
  奸相纪忆是被人当街天诛的!
  而太上皇赵佶则是被革命群众赶出开封府的……
  赵桓一开始登基的时候还挺得意的,可是越想越觉得不对啊。
  开封府可以推翻他爸爸,难道就不能推翻他了?
  “陛下。”耿南仲低声说,“和议之事,臣可以在暗中行事。先许割河间府路、沧州路和昭义军的真定府及定州如何?”
  赵桓皱眉道:“他们肯答应?”
  “或可再加300万岁币……”
  赵桓叹了口气:“给500万吧!钱财好说,只要徐州的金山银山到手,总能应付的。”
  “臣领旨。”
  耿南仲行了一礼,正要退出大殿,却被赵桓叫住了。
  “耿卿,你觉得复古党人可靠吗?”
  “陛下……”耿南仲吸了口气儿,摇摇头道,“臣只知道君子不党!”
  赵桓点点头,“复古党的主张实有可取之处,但是他们的行事和东贼相比,也没有什么不同啊!”
  “臣明白了。”
  赵桓又道:“我朝的祖制向来是异论相搅……过去是维新、复古二党在相搅。如今维新一党已经垮台,该让谁来牵制复古一党呢?”
  其实维新一党并没有垮!耿南仲心想:维新一党在朝廷的力量是垮了,可他们在地方上的实力依然很强大。特别是在东南八州一国……
  心里怎么想着,嘴上却不敢再说。
  要不然大宋分裂的就更厉害了!不仅有官家、太上、东海三家,还有复古、维新二党,都快乱成一锅粥了。
  “陛下,可以牵制复古一党的,只有昔日蔡太师的一党。”耿南仲道,“蔡攸、李邦彦、白时中都可以一用。另外,和童贯、王黼一派的张邦昌也是可用的。”
  现在开封府的朝廷中大致有复古党、蔡党和阉党三股力量。
  复古党就是复古六君子为核心的一批少壮派文官朝臣,外围还有一批新式军官。蔡党则是蔡攸、李邦彦、白时中等人,不是蔡京的子侄,就是曾经依附蔡京的官员。而阉党则是童贯和王黼为首的一批人。其中童贯是阉人,王黼、张邦昌只是和童贯走得比较近,互为援引罢了。
  赵桓思索着道:“王黼、童贯是不能用了……那就让李邦彦、白时中留任,张邦昌入两府吧。”
  “二月政变”以来,大宋的中枢人事变动频繁。除了纪忆被害,苏迟、王黼、余深相继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