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4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
  武好德还是不明白,自己又不是武将,跟着官家有什么用?
  “陛下,臣可以再去贼营议和。”武好德试探着说,“好歹为陛下争取一点时间。”
  赵佶摇摇头,“没有用的,你跟着朕走吧。”
  当个人质?也是该啊,谁让自己成反贼亲属了?武好德正一头雾水的时候。岳和同蔡攸二人又气喘吁吁跑来了。岳和一边跑还一边咳嗽,看着都不像能上阵的样子。
  岳和大声喊着:“陛下,陛下,不好了……”
  赵佶听着岳和的话,本来因为看见武好德温和了不少的脸色一下又难看起来了。
  岳和同蔡攸已经入了大殿,两人向着赵佶揖拜一礼。岳和摸出厚厚的一本奏章,双手递给了殿中的小黄门。
  “陛下,这是臣的犬子岳飞刚刚差人送来的牟驼岗驻军将佐的联名奏章……《附议抗敌十策疏》,还有数百名想来面圣的武官被犬子带兵拦在万胜门外!”
  “什么?”赵佶整个人都有点瘫软了,看着摆到面前的厚厚一本奏章,颤着声问,“有,有多少人在《附议抗敌十策疏》上署名?”
  “据说有1855人……”和岳和一起回来的蔡攸小声说道。
  这可真是大难临头了!
  驻牟驼岗的九个将一共才多少武官啊?1855人,几乎是全体联名了!也就是说,牟驼岗的九个将已经不再可靠了。
  “反了,反了……”赵佶瘫坐在御座上,喃喃自语,“朕到底做错了什么?怎么人人都要造反?”
  ……
  “杀贼!杀贼!杀贼……”
  赵佶瘫坐在御座上的时候,奸相纪忆也遇上大麻烦了。
  他不是奉命去太府寺、户部库房装运钱款吗?这两处库房都在旧皇城,所以需要出琼林宫。他也没敢走宣德门外广场,而是走西华门出去,沿着城墙脚下绕到了万胜门内大街,再往内城去的。可万没想到在万胜门内大街叫暴民给堵上了!
  这伙暴民大概是丢了饭碗的下岗老禁军,个个持着棍棒,人数总有好几千,就把纪忆和岳和派的一百多新军官兵堵上了。
  岳和的兵是刀盾手,围了个盾阵勉强护住了纪忆。
  可是纪忆也动弹不得,被人堵在大街中间,急都快急死了。
  看着周围一帮老兵群情激昂,纪忆也豁出去了,骑在马背上大喊:“吾乃太宰纪忆,奉旨往开封府去,尔等还不让路,难道要杀官造反不成?造反是要杀头的!尔等不惧吗?”
  马上就有人吼道:“何惧之有?吾等居无所,食无米,寒无棉,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又有人道:“吾等之苦,皆尔行新政所害!”
  众人大喊:“杀贼!杀贼!杀贼……”
  这下纪忆的老脸都吓得发白了,这伙人组织得很好,用杀头的大罪都吓不跑,而且还理直气壮,显然是有组织的!
  那么是谁在组织他们?
  是复古党人?
  复古党想干什么?
  一连串的问号在他的脑海中形成,而一个非常可怕的答案,也随之出现!
  复古党要政变啊!
  “快,快护着本官回宫!”纪忆大声对护卫他的昭义兵道,“回宫后本官重重有赏,每人给100,不,给1000缗!”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纪忆开出了1000缗的格赏,为钱卖命的昭义兵马上来劲儿,个个都把刀子亮出来了。
  就在这帮昭义兵准备护着纪忆逃回琼林宫的时候,忽地就是绷崩绷两声弓弦响动,从附近的一座酒楼的二楼窗口处,突然射出了两支巨箭。其中不偏不倚,正好穿透了纪忆纪奸相的胸膛!
  纪忆只觉得胸前挨了一记重击,低头一看,才发现一根木棍插在胸前,然后就是一阵剧痛传来,再然后……就是眼前一黑,整个儿从马背上栽倒下去。
  一代奸相,六贼之首,大宋维新派的头目,几下西洋的大殖民者纪忆,居然在开封府的街头遇刺身亡了!
  这场刺杀事件,在后来的历史上被称为“万胜门内事件”,被认为是复古党和维新派决裂的开始!
  同时也是宣和复古和宣和维新运动中一系列暴力事件的开始——宣和复古和宣和维新当然是两场纠结在一起的运动啦。
  而这两场运动又因为有军队人员的参与,变得非常暴力,一改大宋政治斗争惯有的温和面目。
  激烈而血腥的变革时代,终于要降临整个华夏大地了!


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宣和复古(八)内禅
  当朝太宰纪忆在皇宫外的大街上被人用床子弩射杀的消息传到琼林宫内的时候,官家赵佶已经有一种如坠冰窟的感觉了,整个人都在发抖。
  床子弩射杀啊!太凶残了!
  如果纪忆是被愤怒的开封人民乱棍打死,乱刀砍死,赵佶也不至于如此。毕竟纪忆当权后裁撤了几乎所有的禁军,砸掉了十余万汴梁子的铁饭碗。随后又动了军器监的奶酪,把大量的军工订单发给了徐州利国监的铁厂和京东商市的兵器坊。让许多靠军器监吃碗安生饭的开封小民丢了工作。
  与此同时,纪忆还是“苏杭秀明越”五个丝绸州的保护人。不仅大力推行五州改稻为桑,还帮着五州丝商挖了开封绫锦院等官员作坊的墙角,造成绫镜院等官营丝织作坊难以维持,纷纷关门歇业,又造成了许多失业。
  纪忆这么干当然也是有理由的,因为宋朝官营作坊效率很低,在五州丝绸行的冲击下早就没有盈利能力,年年亏损。在朝廷面临极大财政压力的情况下,早点关门,同时扶植可以收到大量赋税的五州丝绸行才是比较理性的选择。
  至于开封人民的就业问题,并不在纪奸相的考虑范围之内……
  干了那么多不得人心的事情,纪忆在开封府当然是人见人恶的奸相,有个把恶徒想要杀他也不奇怪。
  但是用床子弩射杀就奇怪了!不仅奇怪,而且非常可怕!
  床子弩是军械,管理极其严格,只有禁军和新军才有,厢军是没有的。而用床子弩进行远距离狙杀的手法,则是典型的军队狙杀敌方大将的战术。
  所以纪忆很可能是被开封禁军,甚至是新军的将士刺杀的。
  不,不可能是禁军,只可能是新军所为!
  禁军武夫被文官操弄了一百几十年,早就跪习惯了,怎么敢当街狙杀宰执?这种事情,也只有向来不怎么顺从的新军军官才干得出来啊!
  这是新军当街刺杀宰相啊!
  “可抓到凶徒了?”赵佶颤抖着问。
  “陛下。”岳和同样是满脸惊恐,“没有抓到凶徒……”
  他如何不知道凶徒是新军军官?而且下手的地点在万胜门内,那里可是他的防区!
  说不定是岳飞那小子派人做的!
  这可是满门抄斩的罪过啊……
  “可是新军的人做的?”赵佶语气忽地变得严厉了起来。
  “这个……臣不知。”
  “哼!”赵佶咬牙切齿,“反了,反了……都反了!”
  他的话刚刚说完,一个小黄门就慌慌张张跑了进来,“陛下,大事不好……”
  又不好了?
  赵佶一哆嗦,看着那小黄门,小黄门道:“方才守万胜门岳飞派人来报,发现大队新军出现在万胜门以西十数里外,人数约有三万,还带着大炮!”
  人数三万,还带着大炮?
  赵佶眼前一黑,眼看就要晕菜,周围御药院的宦官一拥而上,就要抢救,却被赵佶一把推开,“蔡攸,蔡攸何在?”
  蔡攸是知枢密院事,打仗的事情该他去管。之前他奉命去调兵,却在万胜门外被堵了回来,和岳和一起入宫回禀,然后就去枢密院找属下商量对策了。
  赵佶叫他的时候,他正在枢密院的一间净室内见客,见中书舍人兼侍讲何栗!
  “何中书,你说什么?”蔡攸声音颤抖,一脸惊恐地看着何栗。
  因为他刚刚从何栗口中听到两个非常可怕的字儿——内禅!
  内禅的意思,就是皇帝下台,让位给儿子……
  何栗看着蔡攸,幽幽地说:“国家的前途,就在学士一言之间,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啊!学士一定要想清楚,想清楚了,太宰的位子就非学士莫属了。如果想不清楚,学士现在是枢密,就请调城外的新军来平乱吧!”
  蔡攸有点痛苦地看着何栗,“何中书!我朝素来是天子与士大夫治之,国家兴废,什么时候轮到武夫的刀把子来定了?官家如果现在禅位,立下首功的不是你我,而是牟驼岗的五万新军啊,祖宗家法也将因此尽毁!”
  “国家存亡要紧?还是祖宗家法要紧?”何栗问,“百万东贼就在黄河以北……祖宗家法救不了大宋,能救大宋的,只有复古变法!”
  “还有维新变法!”蔡攸正说到这里,门外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冲了进来,看见蔡攸就嚷道,“枢密相公大事不好,纪相公遇害了!”
  “遇害?”蔡攸一惊,“怎么回事儿?”
  “纪相公在万胜门内大街上被乱民围堵,又遭到床子弩的射杀……”
  “床子弩?”蔡攸猛地站了起来,“这怎么可能?床子弩是军器啊!”
  他猛的扭头看着何栗,声音都颤抖起来了,“何中书,你们,你们……”
  何栗语气阴沉,“蔡学士,现在新军已经失控了,如果再不实行内禅,只怕还会有刺杀两府宰执的事情发生啊!”
  还要杀?东府已经杀过了,下一个是不是要杀西府了?
  蔡攸吓得魂都快出窍了。
  大宋的宰执,怎么也到了要拿命去拼的地步了?
  ……
  蔡攸、苏迟、余深、王黼、李邦彦、白时中等几个宰执,在大宋宣和六年二月二十三日深夜的时候,再一次被全体召集到了琼林宫的崇政殿内。
  从一早上到现在都处于极度的恐惧、愤怒、焦虑中的赵佶看上去已经垮掉了一般,只是瘫坐在御座上,目光呆滞地看着一般垂头丧气的重臣。
  重臣们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个都垂头丧气,一言不发。
  大殿内的气氛越来越压抑,都快让人透不过气儿来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才听见蔡攸叹了一声,开口道:“陛下,如今之计,只有以退为进了。”
  “以退为进?”赵佶看了一眼蔡攸,“朕不想退吗?可是开封城内的暴民,城外的新军都在逼朕,不让朕退啊!”
  “其实陛下可以,可以内禅……”
  “内什么?”赵佶仿佛没有听明白蔡攸的话。
  “内禅。”蔡攸道,“陛下一旦内禅,就是太上皇了……太上皇要走,开封军民是不会阻拦的。”
  赵佶愣愣地看着蔡攸,张着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陛下,蔡攸所言甚善。”苏迟这时也开腔了,“开封已如危卵,东贼百万将渡黄河,现在又起内变。若不果断内禅,陛下就要被困在开封了。一旦东贼大至……再走就来不及了!”
  “这这这……”
  和纪忆一起位列六贼的尚书右丞王黼此时提醒赵佶道:“若官家之后开封被困,太上皇也是可以复位的……”
  是啊!
  赵佶这才恍然大悟!
  现在最要紧的是逃跑!
  只要能逃去襄阳府,还怕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开封府的乱局自己都摆不平,太子又有什么办法?他就算当了官家,也逃不了被俘的命。等他当了武三郎的俘虏,自己就能在襄阳重新登基了。
  如果不跑,落在武义久手中,那就是天津养老了!
  “对,对!”赵佶重重点头,“朕得离开……快,快拟诏!”他咬咬牙,“传位太子!另外,宣岳和觐见!”
  要逃跑,当然得有人护驾。赵佶想来想去,也只有岳和还比较可靠了。而且手头也只有岳和的几千新军有护驾的能力了。
  岳和也忙了一天,他本来就有病,现在更显得虚弱,是让自己的儿子岳仁搀扶着来到崇政殿的。
  赵佶也不等他行揖拜大礼,张口就问:“开封第五将能出动吗?”
  “马上出动?”岳和一愣,“出做什么?”
  “护着朕去襄阳府!”
  “第五将倒是随时都能走……”岳和的心脏呯呯直跳,他隐约猜到是怎么回事了。
  岳家长久的荣华富贵,就在此一举了!
  “只是城外的新军可能会阻拦。”岳和说,“末将只有6000人,只怕打不过他们啊……”
  “无妨!”赵佶说,“朕将内禅,便是上皇了,他们留朕在开封府还有何用?”
  成了!
  岳和那个高兴啊!
  岳飞押宝押着了……拥立之功啊!自古拥立之功最大,这下自家的富贵稳了。
  心里高兴,面孔上则是难以置信的惊讶!只是愣愣地看着赵佶。
  赵佶接着说:“朕现在就封你做节度使,做南京兵马都统制!岳飞和岳翻都当刺使,做正将!你们马上调集兵马,护驾出城!”
  他现在还是官家,还能给岳和父子三人偌大的好处!那就赶紧给好处收买人心吧!
  “臣,臣领旨!”这个价位太让人满意了,岳和连忙大礼揖拜,“臣谢陛下隆恩!”
  岳和在谢恩,在场的宰执重臣们,却是眉头大皱。因为他们知道,现在不是岳和靠着赵佶的恩宠做官,而是赵佶靠着岳和的几千人马出逃。
  到了襄阳,要想复辟或是当个体面的太上皇,还得依靠岳家的6000兵马!
  同样的,赵桓之所以可以当上皇帝,也是靠着牟驼岗的几万新军拥戴。
  从现在开始,大宋就不再是与士大夫治天下,而是与武夫治天下了。
  五代乱世,将要重临天下了!


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宋魂已逝
  苏迟阴着脸走进垂拱殿中。垂拱殿是举行常参的大殿。在神宗改制后规定在京文臣自通直郎到开府仪同三司,武臣自修武郎到太尉,为升朝官。其中侍从官以上官员每天(不包括举行六参、朔参礼的日子)赴垂拱殿朝见;朝廷的各司朝官以上,每五天一次赴紫宸殿朝见,称为“六参”(每月六次);另外还有一种望朔大参(初一、十五),也在紫宸殿举行,在京朝官以上都要参加。
  不过赵佶在大观以后就逐渐怠政,常参和六参已经多年没有举行。只有朔参偶尔还会举行,也不是每月两次,而是一年几次,意思一下就是了。
  所以新君即位后,每天都一大老早举行常参,都让上了年纪,习惯睡懒觉的苏迟有点不习惯了。
  可是再不习惯,也得在一大清早出门,冒着春寒去上朝参见。
  而更让人痛苦的是不仅朝臣们不习惯那么早出门,连开封府的小商小贩们一下子也没调整过来。大清早的御街两侧,并没有多少人在号称“千步长廊”的地方摆早饭摊儿——在颇为勤政的神宗、哲宗当朝时,千步长廊的早饭餐点可谓琳琅满目,想吃什么都有。
  可是现在,在京的朝臣们只能一大老早在家宅里胡乱搜罗一点吃食就去上朝,而且还那么老早,还真是辛苦啊!
  不过真正让苏迟情绪低落的并不是上早朝的辛苦,而是眼下风雨飘摇的局势。
  苏迟心里非常清楚,那个曾经让他感到无比骄傲的以文御武,与士大夫治天下,家法胜于以往历朝历代的惶惶大宋,已经不存在了!
  虽然大宋的招牌还在,替代太上皇赵佶坐在垂拱殿的御座上接受群臣朝拜的那位官家也仍然姓赵,还是太上皇的嫡长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可是大宋的魂和大宋的精神,已经不复存在了!
  当太宰纪忆被新军武士用床子弩刺杀的时候,当牟驼岗的数万新军被一群营将和队正擅自调动,开到万胜门外的时候,大宋的魂就丢了,大宋的精神也不复存在了。
  现在的大宋,已经沦落为了唐朝这种朝廷受制于藩镇,皇帝受制于武夫的朝代了。
  想到新军武夫,苏迟心中就沉沉一叹。其实他早就知道这批人不好控制!
  以往大宋的以文御武所倚仗的不仅仅是官家的意志,还有文士精英在学问和素质上对武夫的碾压——大宋一国的精英都在学文,文人的素质和学问当然高过武士一头。
  而这种在学问和素质上的碾压,又让文士精英垄断了真理。
  对与错,好与坏,都在清流文士的言语之间!
  可是当实证派、理性派在学问上兴起,开始用新学挑战传统儒学后,文士精英对真理垄断就被打破。
  而属于理性派、实证派一脉的新武学的崛起,又让大宋的新武官们拥有了不亚于,哦,应该是更胜于传统儒家精英的学问……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自认为有学问的新武官在掌握刀把子的同时,也不再承认清流文士对舆论和真理的把持……
  而复古党的以周为师和“抑兼并、行均田”,又和这群不服文士精英的武人联合在了一起,终于形成了一股可以掀翻大宋祖宗家法的力量!
  虽然纪忆和苏迟都认识到了新军武官难以控制和复古党思潮的危险性。
  但是由于北方存在一个咄咄逼人的军事公民国家大周共和国,使得纪忆、苏迟还有已经黯然退位的赵佶都不敢大肆清洗新武官和复古党。
  事实上,纪忆背后的所谓“维新派”,也和复古党差不多。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加激进——站在维新派背后的是东南八周一国的工商业、理性派的大学,还有大宋海军的军官。
  相比之下,复古党其实更加温和一些,可没想到他们竟然利用新军军官发动了一场政变……
  虽然大宋现在面临的局面也的确到了不得不大刀阔斧变法的时候。
  可是依靠新军兵变夺取的大权,真的属于复古党和大宋的新官家赵桓吗?
  苏迟想到这里的时候,净鞭声响起,殿后有了动静。先是两名起居舍人走出来,继而是一班手持扇子、宝剑等礼器的黄门宦官。等黄门站好位置,庄严的礼乐声突然响起,迎接天子出场。
  二十六岁的赵桓从殿后徐步走出,身穿赭黄袍,头戴平脚幞头,为天子常朝之服。这位新鲜出炉的官家也和他的太上皇老爹一样,颇为强壮,很少得病。
  他的眉头拧着,脸上没有一点笑容,显得忧心忡忡。
  皇帝他当然是想做的,做梦都想。但是梦中的皇帝却没有真实的皇帝那么难当!
  梦中没有正在郑州河阴渡河的“百万东贼”,也没有敢于当街刺杀太宰的新军武夫,更没有一个让出皇位跑路,却又居心叵测的亲爹太上皇……哦,还有一个盘踞东海国,被维新派捧为“东海贤王”的亲弟弟。
  他屁股底下的那张交椅,简直是会咬人的东西啊!
  常参更多是礼仪性质的朝会,参拜之后,赵桓就直接到崇政殿处理政务。和他的父亲赵佶统治中后期的“懒政”风格不一样。刚刚上台的赵桓是相当勤政的,根本不会听凭两府集议,而是要亲理政务。所以他的崇政殿理政相当辛苦,常常要忙活到下午才能结束。
  而今天崇政殿议政的主要内容,则让赵桓有点无语。
  今天首要讨论的是举行礼部试的问题!
  这可真是……赵桓的妹夫武义勇都过了黄河,很快就要打到开封府了。大宋朝廷居然还在认真讨论科举考试的事儿!
  可别一帮举子进辟雍学宫考场的时候是宋朝,考完出来变成大周共和国了!
  不过赵桓也不敢取消这次礼部试,把他爸爸推翻的“二月政变”不就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吗?
  可别再来一回……虽然赵桓屁股底下的御座会咬人,但他还是不舍得交出去的。
  捏着鼻子和蔡攸、苏迟两个有气无力的宰相讨论好了知贡举的人选和礼部试的日期,赵桓又问起了他老爸赵佶的情况。
  “回禀陛下。”回话的是新任知枢密院事耿南仲,“太上皇的车驾已经抵达了颖昌府,再有10日就能抵达襄阳府了。”
  “哦。”赵桓应了一声。
  对于赵佶的行踪,他每天都要问两次以上!
  因为赵佶是往东走还是往南走,可是性命交关的事情!
  如果赵佶东去徐州,很有可能在理性派和东海王赵楷,还有大宋银行的支持下复辟登基。
  到时候大宋可就一分为二了。
  “太上皇走得匆忙,宫中妃嫔宫女都来不及带走。”赵桓道,“可以派高尧辅和周云清各带一营兵马,护送太妃和宫女、女官,及宫中部分财物去襄阳府。”
  高尧辅和周云清是赵佶的心腹。赵桓不敢把他们留在身边,又不敢除掉他们——他们手中都有兵!而且高尧辅是灵州高尧康的弟弟,杀了他,灵州会不会有变?
  周云清又多年担任武学总教头,在军中威望很高。动了他,搞不好牟驼岗的新军又要炸毛。
  干脆找个借口让他们走吧……
  赵桓又道:“岳和护驾有功,让他做京西南路经略安抚使兼职襄阳府事。”
  岳和的官运真是没得说了,现在阶官到了节度使,职官到了安抚使……而且他从军以来还从没打过胜仗!
  不过两府宰执们却毫无异议,因为岳和护着赵佶……只要他把赵佶安全送到襄阳而不是徐州,那么就当得起节度使和安抚使了。
  安排好了爸爸的事儿。赵桓还是没功夫管妹夫武义勇,因为他还有个宝贝弟弟赵楷要对付。
  他向复古党的领袖,刚刚当上御史中丞的何栗打了个眼色。
  何栗马上出班上奏:“陛下,东海郡王、交趾郡王以皇子之身出镇藩国,有违祖宗家法,宜将二王召还,并在撤藩国行郡县。”
  “诸卿以为如何?”赵桓目光炯炯地看着殿中的臣子们。
  苏迟出班奏道:“交趾国距离开封府遥远,朝廷鞭长莫及,设立藩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过东海国靠近中原,的确不应该设立藩国。臣以为可以将东海郡王转封去星州,封南洋国王。”
  “转封?”赵桓想了想,“东海郡王愿意去吗?”
  “陛下,老臣可以走一趟东海国。”苏迟道,“也许可以说服东海郡王答应转封。”
  “如果他不愿意呢?”赵桓问。
  苏迟沉默无言。
  东海国是有武装力量的!京东商市有商团,东海国本身还拥有一支实力不弱的舰队。
  如果朝廷要动粗,真不知道怎么收场……
  可是不拿下赵楷,赵桓的皇位也不踏实。就算赵楷不反,他老婆武美娘,东南八州的豪商,还有理性派的学者们,多半也会煽动赵楷造反。
  赵桓冷冷道:“苏卿,那就有劳你走一趟东海国了……朕总要先礼后兵!”


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大宋好妹夫
  郑州,河阴,孟津渡。
  炮声隆隆,将孟津渡南岸的宋军阵地轰得烟尘斗乱。数十门4斤和6斤大炮就在岸边放列,炮手们都脱光了膀子,操弄着大炮,将一发发的炮弹装填进炮膛,再发射出去。
  共和军的官兵,以排为单位,纷纷登上纲船渡船,向黄河对岸的孟津渡口冲去。
  渡船冲上滩头后,挥舞着斧枪的壮士嗷嗷叫着跳下船头,冲向一处处宋军防守的残垣断壁。
  守在孟津渡的是从牟驼岗调来的新军,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不过就是实在有点“新”,士兵们在军官的组织下列阵而战还能凑合。可是不断从黄河对岸打来的炮弹让他们无法列阵。只好依托渡口的房屋残垣死守。
  不过部队散开后的厮杀,往往就在考验官兵的武艺了。能够使用斧枪的“二代军事公民”中的佼佼者,无论在武艺还是在士气上,都要超过他们的对手。
  而且……武义勇麾下的人马还多!
  他的两个师有两万六七千人,而被开封府的朝廷打发出来守河阴的曹勋麾下,只有不到5000人马。
  哪怕曹正将拼了命,把中军摆在了孟津渡前沿,还不时率领亲兵上去和敌人肉搏,但还是无法抵挡越来越多的,渡过黄河的共和军战士。
  共和军战士每夺下一处宋军死守的要冲之地,就会升起一面万符旗。看到万符旗升起,黄河北岸等待渡河的官兵,以及从怀州、卫州征集来的民夫,就会发出巨大的欢呼声音!
  在河北岸的渡口码头附近,来来往往的都是装满物资的车马。怀州和卫州来的民夫一队队的粮食辎重输送上来。又将从河南撤下来的伤员撤下去照顾。骑兵马队四下奔驰,传递命令,警戒战场。
  新组建的共和军的河南军团(督军武义勇)对孟津渡南岸的攻击,正如火如荼!
  在二月下旬,开封府发生变乱的时候,武义勇一直在准备渡河战役。
  岳和当时蒙骗了赵佶,在二月政变发生的当天,武义勇的部队虽然到了孟津渡北岸,但是并没有船只随行。
  而且他的两个师经过连续的行军作战,已经变得相当疲惫,急需休整。
  所以武义勇根本没有办法马上发起渡河作战,如果没有二月政变,他可能要在黄河边上准备到四月份以后。
  可是当开封发生变乱,赵佶黯然退位,赵桓被牟驼岗新军拥戴上台的消息传来后。
  黄河北岸的人心再一次发生大动摇。不仅在被共和军占领的怀州地面上有更多的士绅投靠,连尚未被全部占领的卫州,也望风归顺。
  得到了怀、卫二州士绅官员的支持,武义勇自然很快得到了足够的船只。
  渡河战役也就可以提前发动了!
  而在黄河对岸,变乱中的大宋朝廷也没有多少力量可以布防,只是把牟驼岗诸部中比较靠不住的曹勋派去当知郑州事,负责防守黄河。
  可是曹勋的兵力有限,又算不上精锐,实在抵挡不住共和军的优势兵力不停攻打。
  眼看阵地一块块丢失,曹勋也知道守不住了!没有办法,只得一边收拾残军退往荥阳要地挖壕坚守,一边差人去向开封府的大宋官家告急——您的妹夫武义勇带兵过河来了!
  您赶紧拿个主意吧!
  ……
  “恭喜督军,宋贼逃跑了!”
  在黄河北岸孟津渡口,正在向武义勇道喜的是个穿着绯色官服的宋朝文官,名叫郑亿年。是前任知枢密院事郑居中的儿子,政和七年的进士,不久之前还是宋朝的权知卫州事。
  在李孝忠的大军途径卫州时弃城而逃,躲到了黄河北岸的新乡(也属于卫州),在得知开封之变后,立即投降了武义勇——他和武义勇算是亲戚,那个郑居中认了郑皇后做妹子,而武义勇的老婆赵玉盘是郑皇后的女儿,也就是郑亿年的表妹。所以武义勇算是郑亿年的表妹夫……
  既然是表妹夫,当然是自己人了。所以郑亿年跟着武义勇鞍前马后,非常卖力。武义勇可以那么快就筹集到足够的船只,他可功不可没。
  “唔。”武义勇点了点头,笑道,“长卿,你是汴梁子,该知何处的汴梁的死穴要冲,且说来听听。”
  “回中将的话。”郑亿年满脸堆笑,“开封府的命门有两处,一是黄河;二是陈留。黄河者,悬河也!只要掘开黄河堤坝,就能放水淹城。中将军中有火药,炸坝应该不难吧?”
  武义勇瞅了郑亿年,不置可否,“还是说说陈留吧。”
  开封府有一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