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4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可就不对了!
杀奸商这种事情,在劳动人民看来当然是大快人心啊!杀得好啊!
可是嵩阳书院里面没有劳动人民,都是有产阶级,绝大部分都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家里面开着铺子,放着高利贷的也不再少数。
何氏三兄弟蛊惑开封贫民杀奸商是什么意思?要均贫富吗?杀完奸商,是不是就该轮到地主了?
大宋承平一百几十年,又不抑兼并,而且还鼓励工商业发展,对商人的限制很少。上层的政治斗争也比较缓和,抄家灭族什么的都不流行。
所以财富更容易集中和传承,到了道宗年间,特别是在中原地区,早就是富家占田无数,贫者无寸尺之土了。
而且由于宋朝的富人大多是文人士大夫,对劳动人民的镇压手段不足。所以宋朝中期后,各地民变就此起彼伏,“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更是不绝于耳。
现在连一项号称富庶的开封府城内,都被何氏三兄弟搞出了“杀奸商”的事情,嵩阳书院里面的地富子弟,又怎么会不戴上有色眼镜看何氏三兄弟?
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义理之国
大宋政和五年六月初六,距离五月初四的“上书事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了。
在开封府城外的青城学宫里面,一处僻静的院落里面,何家三兄弟,正坐在树荫下面。一壶清茶摆在张小桌上,人手一把蒲扇,一卷书册。一边看书,一边闲聊着什么。
他们三人已经接了圣旨,这次来开封府是等待辞陛的。
和上一回入京上书时的万众瞩目不同。现在这三位都被扔到了角落里面,连青城学宫的司业都见不着了。
不过何氏三杰还是能耐得住寂寞的,这些日子也不去访友,也不去拜见师长,只是在青城学宫里读书。也不读什么圣人书,而是读起了纪忆、李纲、墨莉三人共同编写的《大宋西域记》。看得津津有味,日子倒也打发过去了。
今天何氏三杰又聚在一起读书,忽然老二何栗放下手中的书卷,侧耳听听,就听见了有了在拍打门板,还有秦桧的江宁口音:“有人在吗?文缜兄在吗?”
何栗展演笑道:“是会之啊,快进来吧,门没插上。”
吱呀呀一声轻响,院门被人推开,就看见两个儒服男子走了进来。一人是春风得意的秦桧。
秦桧没有参加五月初四的上书,因为他是武好文出使大同的随员。自然不好去控告顶头上司。
而且武好文出使前还给秦桧说了好门亲,是知抚州事王仲山的女儿,而这位王娘子的祖父更加了不得,是宰相王珪。
进士出身,又娶了宰相的孙女,官场前途那是一片光明啊!而且更加难得的是,这位王娘子还是个难得的美人儿。虽然刁蛮任性了一些,不过新婚燕尔的秦桧,还是得意到了极点,脸上的春风是怎么都掩饰不住了。
而和秦桧一起到来的,是一个粗壮黝黑的中年汉子。虽然穿着儒服,浑身上下却没有一丝的斯文气质,满脸的大胡子,双眸露着凶光,活脱脱一个强盗扮书生。
“这位是凉国天理阁凤大学士!”秦桧笑着便将“强盗书生”介绍给了何氏三杰。
此人居然是凉国驻开封府公使,天理阁大学士凤鸣山。
“凤大学士,久仰,久仰。”
何氏三兄弟纷纷起身,向凤鸣山拱手行礼。
凤鸣山和秦桧是为公事而来的,在和王娘子晚婚后,秦桧也得到了一个鸿胪寺的职事,负责和凉国使馆联络。
凉国只是一个藩国,并不算外国,所以朝廷对凉国使馆的官员也没太多的限制。因此凤鸣山想要和何氏三兄弟见面的请求,得到了鸿胪寺的许可。
虽然大宋朝廷上下,没有什么人相信何氏三杰可以说服武好古出兵攻打金国。但是凤鸣山却依旧没有放弃。
他今天前来拜访何氏兄弟,就是想和他们通一下气,商量一个共同游说周国的方案。
“凤大学士。”何栗知道了凤鸣山的来意后,望着他问,“你真的相信我们兄弟三人能说服武好古?”
“怎么不能?”凤鸣山咧嘴一笑,“状元公不会以为武圣人那等大儒会因私废公吧?你们告了武好文一状不过是私事。只要大义所在,他武圣人一定会参战的!”
“大义所在?”何栗的兄长何棠眉头一皱,“凤大学士的意思是……”
凤鸣山笑道:“金国,蛮夷也!大宋,诸夏也!卫诸夏,拒蛮夷,大义之所在。现在大宋拒绝岁币,不违情,不背理,更没有违背大义。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金国如果因为大宋不肯给岁币就发兵侵犯,就是谋夏乱华,是违背天理大义的。所以武圣人一定会出兵相助大宋,这一点毋庸置疑。”
还有这样的道理?武好古不应该是居心叵测的窃国之贼吗?他会遵循义理?什么“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只怕大宋都没那么迂腐吧?
如果金国愿意和大宋联手图周,大宋多半会毫不犹豫答应的……
看到三个进士将信将疑,凤鸣山笑着:“三位勿疑。周国虽无君父,但是却有义理,而且是极重义理。”
“周国重义理?”何家三杰有点不敢相信。周国号曰共和,实无君父,乃是不忠不孝的禽兽之国,也配有义理吗?
凤大学士点点头道:“因为大宋可以靠君父凝聚人心,以孝治天下。臣民视君上为父,君上视臣民如子女,子孝父慈即可天下太平。而周国没有君父,讲究天下为公,为公者,义理也!义理存,则数十万公民如一人。义理失,则数十万公民如散沙。所以周国只能是义理之国,绝不会坐视蛮夷谋夏乱华的。”
要说还是从博士团衍生出来的大教化团了解周国。周国并不是一个完全建立在商业利益上的国家,利益从来只是支撑周国的一根柱石。除了“利”,大周共和国还有“义”、“理”、“证”等三大支柱,共同支撑着共和国的基业。
所谓“义”,就是符合《博士团版天理说》的行事准则。
所谓“理”,主要指公民和国家的理想。一个国家不能只有利益,没有理想。否则就是一盘散沙!譬如后世的共和国就有崇高的理想——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所以就拥有超强的凝聚力。
受党教育多年的武好古当然也知道理想的重要性,所以大周共和国也是有理想的。这个理想就是天下为公,不是周国为公,而是天下为公。
至于“证”,则是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不仅是追求自然哲学的工具,同样也是社会学工具,是用来思考共和国前途命运的工具。相当于那些儒家治国的道理。
而周国的“义”和“理”就决定了这个国家必须站在捍卫华夏,教化夷狄的立场之上。
“商人之国也会讲义理?真是不可思议啊!”状元公何栗连连摇头,表示难以置信。
一旁的秦桧却笑道:“文缜兄差矣,商之大者,亦有义理。唯利是图,只能图得小利。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真正能够传承持久,获得大利的大商大工,都要讲究货真价实、精益求精和诚实守信,这便是商之义理啊!吾等士子虽言必称武氏为奸商,但是在开封府买房子的时候,还是首选万家。而且愿意先给部分房款,一年后再取现房。没有人担心拿到的房子不结实,不耐久。更没有人担心万家行会卷款潜逃。这其实就是承认武氏非奸,言称奸商,不过是笑谈罢了。”
这年头期房可不是地产市场的普遍规则,而是万家行独有的销售方式。连纪忆在开封府开办的京东行,都无法预售期房。因为京东行在营造方面的能力,依旧比不过万家行以及万家行背后的共和行、天津营造行等商行。它们可是从无到有打造了一系列商市和无数城堡。拥有的营造经验无比丰富,而且还有云台学宫营造学院源源不断的为它们培养大匠。
更要紧的是,万家行的品牌已经立起来了。可以获得品牌溢价,有了比较高的销售价格,又可以在营造方面投入更多,选用上等的周国出产的木料、泥灰、砖石,雇佣的工匠手艺也好。质量自然就有保障了。质量好了,又反过来支撑起了品牌溢价,形成了良性循环。
其实建立起品牌,获得溢价的商品在宋朝还有许多。北宋大城市中的“花招儿”(广告)业务是非常发达的。武好古的花魁行发行的《花魁画报》和《花魁画册》主要就是靠“花招儿”赚钱的。
而花魁行发行的《花魁画报》和《花魁画册》同样是名牌!别的不说,《花魁画报》和《花魁画册》上的美人儿都“保真”,人画一致,尽可能逼真。不会为了捧红某人,就把她画得漂亮一点。
除了“万家”、花魁之外,酒中仙、佳士得、天津灰、天津布、天津纸、燕山铁、燕山木、界河船、天津银行等等的,还有天津制造的各种兵器,都是名牌!
被秦桧这么一说,何栗何状元也有点想亲眼见识一番“义理之国”大周了。
凤鸣山笑着说:“周国有没有义理,咱们去亲眼见识一下,不就知道了?”
何栗笑着:“我兄弟本就要使周的,虽然不见得能说服武好古,但是见识一下周之义理也是不错的。”
秦桧也笑道:“对,对,去见识一下也好,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周国可以强盛如此,也必有可取之处。若能得其一二,用于我朝,说不定也能给这大宋盛世锦上添花!”
秦桧其实并不相信四方灭金之策能行得通。因为他已经听到一点风声,现在驻天津市的公使王黼正在求购产自漠北草原的鲜羊、良马和草原牛……都开出了天价,而且还会采购辽东出产的小麦用来交换鲜羊、良马和草原牛。
一个轮回下来,可以说是方方面面都得了利。官家吃到了天价牛羊肉,金国得到了救济的面粉,周国则卖出了挤压的辽东面粉。
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宋道宗的最大失策
钧容直的雅乐大队,一队队的仪仗鼓乐,从宣德楼中鱼贯而出。这是天子出巡的排场,不是寻常轻车简从出宫游玩,而是正式的出巡。而且排场比之以往去城郊祭拜天地,更是大了不知道多少。
不仅有常见的受命宝、千牛驾等仪仗,还有一队队的金枪班、东西班、招箭班、御龙直、御龙骨朵子直、御龙弓箭直、御龙弩直等宿卫亲军,还有大批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袛候、散直,都是没有任何正经值事,吃闲饭的存在。
每朝每代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大量吃闲饭的官人。大宋也不例外,而且比之以往历朝有过之而不及。因为宋朝自开国以来,就走宽仁路线。对于宗室、亲贵、官员等等特权阶层,几乎没进行过什么清洗。到了如今,自然人丁繁殖,快把开封府挤爆了。
而赵佶在整个五月还有六月上旬,更是大量散发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袛候和散直的差遣。凡是居住开封府的宗室子弟和功臣之后,只要没有正经事儿干,也还能走动的,人人有份,都成了殿前司中吃闲饭的存在。各种“散”差足足赏出去两万有余!
不过得到闲饭差遣的这帮宗室、功臣之后没高兴几天,殿前司就给他们派了一份护驾出巡的差事。
而且不是去城外随便转转,而是要去大宋南京襄阳府一巡。
对了,就在五月底,朝廷就发布大诏,将大宋的南京从应天府转到了襄阳府。几年前还是襄州,被挤在中原边角上,不大引人注目的古城襄阳,现在居然摇身一变,成了大宋南京了!
而且这种变化,还发生在五月初四之乱后的不到一个月内。
只要有点政治头脑,就能将这两者联系起来了……
将襄阳府变成南京,一定和不久之前发生的变乱有关。
大宋官家怕是不再相信开封府的子民了!
宣德楼外,长长的御街两侧,这时也挤满了来看热闹的汴京百姓。其中的不少人,表情很有一点复杂。
将近200年来,开封府都是天子之城!天子脚下,自然是天下首善之区。而且赵宋官家又比较仁厚,对于开封百姓也算照顾。如果不是这些年房价、物价暴涨,又有不少河北、河东的穷人涌入开封府抢饭碗,还有朝廷裁撤禁军,编练新军这等事情。大家伙儿又怎么会闹将起来?
可这一闹,官家怎么就有要逃跑的意思呢?难道是五月初四那场闹得太过分?吓着官家了?
这位官家的胆子,也忒小了一点吧……大家伙儿又不是针对官家的。官家是好的,都是奸臣奸商不好!
官家的胆子,的确是很小的。所以今天御街上面是戒备森严。大批的新军昨天晚上就入了城,穿上各色军服,戴着范阳笠,十步一岗,五步一哨,沿街而立。个个都持着枪尖磨得闪亮的长枪,杀气腾腾。
这样的场面,可以说是大宋立国一百多年来所少有的。
除了太祖、太宗两朝,后面几朝的开封禁军都是非常“亲民”的,根本没有这样的杀气。
护卫赵佶车驾南巡的主要也是新军,一共调用了两个将(军),一个开封第一将,一个是昭义前军。总共9000余人,分别行进在天子车驾的前后。浩浩荡荡,军容严整。
赵佶的车辂,这时已经在十六匹白马牵引下轰然而出。车辂之内,黄罗张盖,当今官家着通天冠,穿红绛纱袍,端坐其中,好一副宝相庄严。
车辂之后,就是大群或乘车,或骑马的亲贵官员相随。这次可是天子出巡外镇,一时半会儿回不来。自然要多带点亲信和妃嫔上路了。
不过整个朝廷并没有一起迁走,那样就是迁都了……为了将襄州变成南京襄阳府,赵佶可以说是绞尽脑汁了,什么坑蒙拐骗的招数都出来了。
如果不是五月初四的变乱,连这个目标都还达不成呢!
所以正式迁都什么的,赵佶就不想了。他要是真的敢提出,恐怕根本出不了城,就被大臣们的唾沫星子给淹死了。
现在能在开封府南700多里的形胜险要之地,有一个随时可以去避难的陪都,他就已经非常满意了。
因此今次陪赵佶南巡的仅仅是少量朝臣,包括两府十位“集议宰执”在内的绝大部分重臣,都会留守开封府。
另外,定王赵桓也得到了监国的名义。可以在“集议宰执”处理一些不重要的政务。至于军国大事,则用600里加急直接送往行在。
……
“唉,官家这一走,只怕这天下就要大乱了……”
“不至于吧?又不是迁都,只是巡幸南京襄阳府罢了。”
“只是巡幸吗?带那么多宗子和勋贵之后干什么?你们知道这些日子殿前班直的散员、散官封了多少吗?”
“多少?”
“不下两万!两万人啊,都跟着去了襄阳府,你们以为他们还回得来吗?”
“回不来了?难不成都留在襄阳?”
“给你说着了,都要留在襄阳府!”
“这消息准不准啊?”
“怎么会不准?你们也不看看我是谁……”
赵佶的车辂驶出南熏门的时候,在皇城东华门外的樊楼中楼的三层,一间闲杂人等根本不能靠近的豪华包间内,几个或是书生打扮,或是做员外模样的中年男子,正聚集一堂。
也不叫酒菜,也没招了陪酒的佳人,只是几样小食,几壶香茶,谈论着刚刚发生的天子南巡襄阳府的事情。
可别以为他们只是寻常百姓没事儿凑一块儿议论不该他们议论的国家大事儿。今天能够坐在这间包厢里面的,都是开封府数得上号的地产商!
大约也是开封府最遭人恨的存在……
其中就有万家行的大掌柜沐公阳,纪家楼的掌柜纪奎,向家楼的掌柜陈宝(陈佑文的儿子),潘楼的掌柜潘兴临,樊楼的掌柜樊友伦,王楼的掌柜王子安,大相国寺的管事大和尚临福,米高行的大掌柜高永安。
个个都是开封府地产界的头面人物,如果拉去开封府用传说中的狗头铡铡了,保管大半个开封府都叫好。
这些个遭人恨的地产精英的脸色,都很不好看。
不仅是因为赵佶带了大批的宗室亲贵去襄阳府,将会在未来释放出大量土地供应,从而压低开封府的房价。还因为这些日子有几个后台不够硬的地产商被朝廷当成奸商给抓捕了!
潘楼街出身,早年和武好古还有过一段过节的陈宝叹了口气:“我看开封府的生意是做不下去了……再做下去,咱们都得步了庞记范秀才的后尘!都得去交趾国了!”
一提到庞记范秀才,在座的众人脸色更加难看了。
庞记是向太后最宠信的宦官庞宽退隐后,让家人创办的产业。范秀才则是庞记的掌柜,曾经的大名府解元范进!他跟着老庞可是风光过几年的。在老宦官去世前很受信任,给他当了庞记掌柜。而这位范大掌柜也没多少商业头脑,只知道武好古会做生意。所以就采取了紧跟武好古的办法。
所以他看到武好古大局布局开封府地产,便去跟风。居然被他跟到个肥猪也能吹起来的大风口,几年内就替庞家赚了几百万。和真正的大鳄不能比,但也算一号人物。
其实地产圈里也没几个人瞧得上他,这厮太酸,看着都不像个奸商,好像是哪里的村秀才。而且他也没什么大背景,庞宽早死了,向家也没落了,自保勉强,保不了庞家人了。
不过大家看不上他,不等于可以无视他被人当哄抬房价、物价的奸商给抓了。
要是哄抬开封府房价,范进这厮前三十名都排不上号!
今天到场的,人人都比他凶狠。范进如果够得上流放交趾,那么在座的几位,都够得上砍脑壳了。
“沐行首,您倒是拿个主意,咱们该怎么办啊?”大相国寺的临福和尚也有点怕怕的,他一出家人能有什么背景?别到时候给抓到交趾国去念经……
“怎么办?”沐公阳轻轻转动着手中的茶碗,苦苦一笑,“大势所趋,没有办法的……”
“没办法?”
“是房价真要跌了?”
“不可能吧?一百多年都没怎么跌过。”
“暂时的,会涨起来的……”
“不好说,不好说……”
“纪大掌柜,你也觉得房子要跌?”
纪奎是纪忆的堂弟,也是心腹。他不仅是纪家楼(地产行的名称)的掌柜,而且还是京东银行的掌柜。
听到众人的问题,他只是笑了笑,道:“房子是和钱引挂钩的!和房子涨跌相比,钱引才真正的大麻烦啊!现在朝廷一年要发2000多万缗的钱引,而且通过土地和盐、茶、酒等专卖品及商市税收回的钱引,大部分也会存入京东银行继续在市场上流通。几年积攒下来,七八千万都有了吧?如果开封府的土地一旦卖不出去,这钱引该怎么办?钱引一旦出问题,恐怕就惊天动地的大麻烦了。”
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金融危机的脚步声
钱引是劣币,铜钱是良币。所以钱引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铜钱。特别是铜钱面值太小,一两银子可以换两缗一千几百文,光数数就眼花了。摆摊卖个炊饼那是没问题,要做大买卖,随随便便就上亿了,怎么数都是个错……而且铜钱还有个成色问题,还有当十、当五、当三、当二的大钱。一样让人眼花头疼!
所以真的做大买卖的豪商,都不用铜钱结算。在钱引出现前,黄金、白银、交子、盐引、茶引、绢帛,甚至度牒都可以用于交易。
这个币制……真的是够乱的!
因此钱引这种和地产、食盐、茶叶、酒、铁等物品挂钩的纸币一经推出,就很受开封府及东南几大商市的欢迎。
连武好古统治的天津市,都无法禁止钱引流通。
钱引是政和元年正式发行的,现在已经是政和五年,五年间总共发行了将近9000万缗面值的钱引。
理论上这些钱引应该通过向官营的监务购买铁、盐、茶、酒曲等专卖物品,缴纳商市税收、关税,以及购买官营的土地房产收回。
但是因为市场对钱引的需求很大,而且钱引的兑换价格也一直坚挺,所以收回的钱引并没有被注销,而是无息存入了京东银行——并不是用钱引换成真金白银和铜钱,而是存钱引、用钱引、取钱引。
这就相当于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而且还是不收利息的基础货币!光是这几千万钱引,就让京东银行一年白赚了几百万的利息。
另外,所谓的钱引替代铜钱,也不一定是把一箱箱的钱引搬出去交易,也可以通过银行、交引铺、解库、长生库这种金融机构进行交易。
这些金融机构发出以钱引为单位的票据,供商人在大宗交易中使用。同时也承担了钱引和金、银、铜钱、绢帛之间的兑换业务。
而钱引的兑换,因为有开封府的房地产业托着,所以一直都非常平稳。兑换价格,都长期稳定在一比一。
所以需要商人和金融机构,渐渐的都习惯储存一些钱引备用了。
不过这些商人和金融机构没有办法像京东银行一样,直接从太府寺获得无息钱引存款。而且它们也没有京东银行的吸储能力,吸不到多少钱引存款。为了支持汇兑和借贷业务或者日常的运营需要。就有不少商户和金融机构用铜钱兑换了钱引。
也就是说,在开封府和东南沿海商市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商人将部分资本变成了钱引。
一旦钱引崩跌,恐怕有不少商人就要倾家荡产!
更糟糕的是,还会有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倒闭……
“那,那该怎么办?”
“纪大掌柜,咱们手里也有不少钱引啊!”
“如果开封府的房产跌了,钱引又跌,那咱们岂不是要倾家荡产?”
“阿弥陀佛……这可如何是好?长生库的钱赔了,佛祖是要怪罪的!”
纪奎只是微笑不语,他当然是有办法的。实际上自从钱引发行之日起,京东银行、天津银行还有云台学宫商学院就一直在研究这事儿,对策当然早就有了。
要不然纪奎今天也不会把那么多大地产商都请到樊楼喝茶。
过了一会儿,纪奎将满室奸商的表情都收入眼底,发现只有沐公阳镇定自若,便心中有数了。
“公阳兄不担心钱引贬值?”纪奎笑着问。
沐公阳笑道:“咱们手里才几个钱引?而且也不是用真金白银换来的,而是向你们京东行借贷的,借钱引还钱引,怕什么?”
纪奎笑着:“既然公阳兄不怕,那么再多借一点如何?”
“多借一点?”沐公阳问,“借来何用?”
纪奎笑道:“借来买地皮啊!开封府的地皮是涨不起来了,但是襄阳府将来可是前途无量啊。怎么?沐大掌柜不敢玩了?”
“襄阳府的地皮?”沐公阳的目光也在室内扫了扫。
所有人都在打量着他。在开封府地产界,万家行可是个风向标!
其实他是蛮看好襄阳府地产业的,不过天津市传来的指令却是退出大宋市场,把真金白银拉回天津去……
而要完成这个使命,恐怕少不了京东银行的配合!
现在万家行在开封府的所有资产,如果统统发卖,再扣除负债,2000万缗都有了。即便打个折,拿回1500万,也相当于750万两白银,换成黄金也有100多万两了。
那么多银子金子怎么运回天津去?自己运的话,会不会被沿途的宋朝官府拦截?想来想去,也只有让京东银行来汇款了。
“好!”沐公阳马上有了决断,“我听纪大官人的!”
“哈哈哈……”纪奎笑着,武好古的这个学生还真够意思。“就是嘛,钱引肯定是要跌的,也许比开封府的房产跌得更快。咱们多借一点,买了襄阳府的地皮,将来就赚大发了!”
“对!一定可以赚的!”
“就听纪大官人的……”
天津、京东两个资本集团都一致了,别人还有什么犹豫?跟进就是了。
做买卖,要独立思考的,都是不能通天的。要能跟风李超人,谁没事儿自己伤脑筋?
而在如今,武好古和纪忆就是超人……跟他们的风,没错的!
纪奎得意的笑了起来,他才不会去投襄阳府的地皮呢。襄阳府又不是开封府,开封府地价高昂不是因为没有土地,而是受粮食和各种物资供应限制,无法让人口敞开了增长。这才要严格限制开封府的面积,不让大规模扩张。
如果换成襄阳府……呵呵,几百万人都能容得下!
当然,襄阳府的房产也不是不能做。只是不能躺着做,也没有多少暴利可以吃。
而且做襄阳的市场还不如在纪家能够控制的上海、明州、苏州等地大量投资呢!
纪奎故意拿襄阳地产出来说事儿的目的,其实是为了给钱引的需求编个故事——有了这个故事,京东银行就可以给钱引加息。其实他也不在乎开封府的地产商们会不会跟进,他只要有个舆论。就有理由加息了。
而加息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吸储,吸储的目的则是要创造钱引的需求,而创造钱引需求的目的,当然是为方便京东银行用钱引套取金银和铜钱了。
只要金银、铜钱和钱引之间存在巨大的利差,而钱引的价格持续稳定,那么就一定会有许多人用金银、铜钱换取钱引。
等到京东银行吸足了金银和铜钱,钱引就该崩盘了!
然后就是一场席卷大宋的金融危机了……
……
“天子今日应该离开开封府了吧?”
“应该是今天……”
“大错还是铸成了!”
“怎就没有重臣上疏呢?”
“上疏说什么?官家营建南京襄阳府,归根结底不是为疏散开封府的人口?五月初四之变,难道不是因为开封府人口众多,造成百物腾贵而起的?”
“唉……不想真的误了国!”
“文缜兄,何来此言?”
正在一艘缓缓北上的官船中议论赵佶南巡之事的,就是何氏三杰、凤鸣山和秦桧等人。
他们现在已经到了大名府以北,此间已经不是中原繁华之地了。在几年前的宋辽战争中,又遭到了战火摧残,现在也没有完全恢复元气。
哪怕是黄河两边还算繁荣的地方,也是处处萧瑟。一路北来,所途径的草市、集镇,全都是一片萧条。不过在路过大名府的时候,市面倒是非常繁华,和宋辽战争前并无多大分别。
只是大名府市面上贩卖的各种手工器物,除了瓷器仍旧来自定州、磁州,其余的手工产品,大多来自天津市和京东市……
也就是说,河北广大农村也遇到了和河南府类似的情况。正在遭受东部沿海的资本主义工商城市的冲击!已经无力提供手工业品供城市消费了。
河北农村能够提供的,只有地租、税赋和部分农产品了。
而在这种农村手工业几乎崩溃的情况下,河北大部分地区的夏税、免役钱的征收都遇到了很大的问题。
夏税、免役钱收不上来,原本归属地方的盐、铁、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