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4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南京了。”
赵佶的这番话一出来,大殿里面人人瞠目结舌。
虽然大家都知道官家命潘孝庵营建襄阳府是作为陪都使用的,但当时的情况是耶律延禧兵临黄河。而现在,危机早就过去了。官家怎么还想要跑路去襄阳府呢?
“陛下,应天府就是南京啊。”蔡京低声提醒,“再出一个南京,恐怕不合适吧?”
“那就把应天府的南京给拿下了。”赵佶说,“应天府距离开封府太近,亦是无险可守,定为南京有何意义?还是襄阳府好,依山傍水,有汉水之便,能得东南财赋。又紧靠关中、淮西壮士之家,足可招募精兵。实在是帝王之居啊!”
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官家想跑
赵佶这话,怎么听怎么想要逃走啊!
金兵还没大举南下的迹象,当皇帝的就想着逃跑。这个君看着还是有点昏啊!
君昏,臣自然也奸了!
吃透了赵佶心思的蔡京马上就调整了思路。皇上既然要跑,那么作为奸臣就应该为跑寻找借口,创造条件,以便让皇上可以堂堂正正的逃跑。
这才是好奸臣!
蔡大奸臣眼珠子一转,办法就有了。
“陛下,老臣以为开封府房价高昂、物价腾贵的原因不是人口过多,而且还是不事生产的人口太多的缘故。人口虽多,产出太少,所用所食,全都靠运河供应。而运河又因为水浅、淤积等原因,运力一年不如一年。所以朝廷不得不限制开封府城的扩建,以致城内房价高昂。物价也日贵一日。如果要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就应该减少城内不事生产的人口!”
对对对!赵佶连连点头,心道:朕就是不事生产的人口,应该转移到襄阳府去……
“谁是不事生产的人口?”赵佶问。
“这个……”蔡京忽然露出了为难的表情。
赵佶道:“但说无妨。”
“宗室就是不事生产的人口。”蔡京道,“本朝宗室人口众多,三祖以下人口已经多达两万余人。虽然在先帝朝就准许太祖、秦王之后迁居西京和南京。但是留在开封府的宗室依旧众多,人口在万人左右。算上服侍宗室之人,怕是十万都不止了。如果都能迁往襄阳府,应该能空出许多土地,也能节省许多粮食物资。”
蔡京的账算得很好,开封府的低端人口是没法单独外迁的。迁出去也没人管饭,没人管饭就要造反,造反就有可能影响到开封新军……
中端这边,工商业也不大好迁。把他们迁走了,开封府的市面萧条,也没人去为庞大的官僚阶层提供服务了。
而且工商业会往哪儿去?搞不好就是天津市,武好古的力量就更强了。
所以要迁就得从吃财政饭的开始。现在吃财政饭的,就是官员、军队和赵家宗室了。
官员和军队不大好动,把他们弄走了,开封府的首都功能就没了。
所以能动的,就只剩下宗室这一块儿了……开封府这边宗室不少,他们不仅要吃干饭,领俸禄,而且还有占有土地房产。他们拥有的房产,又多是官产。一旦迁移,这些官产就可以收回继续发展房地产事业了!
“只怕他们不肯迁走啊。”同知枢密院事童贯插话道,“都是太宗的子孙,也不好用强。”
“朕带头去不就行了?”赵佶一拍御案,笑着说,“朕南巡南京襄阳府,令宗子弟跟随护卫。等到了襄阳,就设立一军,令宗室子弟充任军职,再给他们分配房产居住。”
看来官家逃意坚决啊!
上回耶律延禧打到黄河边上的时候他就想跑,现在看见汴梁子也靠不住了,逃跑的意志就更加坚定了。
几个大臣心里明白,嘴上都不好说什么。他们都是奸臣嘛,自然不会拦着昏君。
而且昏君逃跑的理由也冠冕堂皇,为了给人满为患的开封府减少谁是不事生产的人口啊……
看到臣子们都不言语了,赵佶也就当大家是沉默以示支持了。
于是就笑道:“除了开封府的宗室也可以陆续迁往襄阳府,西京洛阳和南京应天(商丘)的宗室也可以迁往襄阳。西、南二京距离开封府不远,所需粮食物资,也都要依靠漕运补给。将宗室南迁,则可依靠汉水供应,应该会大大减轻漕运的压力。”
三京宗室人口有二万多人,加上妇女、仆役,二十万都不止。如果都迁往襄阳府,单是漕米一年就能省下一百余万石。
而依靠汉水提供补给的襄阳,则根本无需担心缺粮的问题。汉水可不是运河,一年四季都不结冰,而且水深足以供几千料的大船航行。一船就能拉几千石!
而且襄阳府周遭也有粮食产区,往北是南阳盆地,往南是江汉平原。根本不用担心养不活几十万市民。
“陛下圣明!”
蔡京、邓洵武、童贯等一干重臣,到了这个时候,也就只有喊圣明的份儿了。
……
就在朝廷下了迁移南京去襄阳的决心的同时,开封府城内的乱子,已经渐渐平息下来了。
这场乱子在后世虽然被带上了“反帝反封建”的高帽子,但实际上却是既不反皇帝,也不反什么封建,仅仅是一批陷于贫困的开封市民发泄他们的不满而已。
在朝廷宣布将武好文下御史台狱,并且要打击哄抬物价、房价的奸商后。大部分跟着起哄的市民,都各自散去。还剩下一些,则完全变成了趁火打劫的匪徒。
驻扎牟驮岗大营的新军也反应迅速,在得到了枢密院的命令后,立即派出四个营火速向开封府运动。全部轻装,跑步前进,天黑前就从万胜门开进了开封府城。
一进城就分散开来,以队、排为单位,逐条街道进行清理,宣布宵禁,驱赶暴民,还会同开封府的厢兵一起扑灭几处还在燃烧的火灾。
到五月初五凌晨的时候,整个开封府城就已经恢复了宁静。
不过在这宁静的背后,则有不知道多少人要彻夜难眠了。
武好文的亲妈冯二娘肯定是难眠的,牟驮岗的新军一入城,她就在史教头的保护下,从西华门入了皇城,找到了武好德,然后又去琼林宫见赵佶,哀求他放过武好文……
其实这是完全多余的,武好文不靠老妈还能靠大哥呢!
不过这个夜晚聚集在青城学宫里面的一群闯了祸的学生领袖,却不知道要靠谁了。
何栗、刘锜、张浚他们仨,这时都聚集在张浚的居室之内,一灯如豆,鸦雀无声。
三人则是大眼小眼,呆若木鸡。
他们可压根没想过要把事情闹那么大啊!几千学生的上书,已经够他们名扬天下了。现在闹出十几万人的骚乱,这可就不是过头,而是够得上杀头了。
屋子里面的气氛那是越来越压抑,都快让人喘不过气来了。
突然,刘锜猛一拍桌子,人也站起来了。
“信叔,你这是……”张浚看着刘锜。
刘锜咬咬牙,“不行,俺不能坐以待毙!你们俩都是文士,不会杀头的。俺是武夫,这颗脑袋可不保险。俺得走了!”
“走?”何栗问,“去何处?天下之大,莫非……”
不对,不是莫非王土,还有个共和国!
“去投天津!”刘锜拱拱手,“二位,后会有期了!”
他也干脆,说完就走,没有一点拖泥带水的。
看着刘锜离去,何栗和张浚也有点傻眼。何栗是状元啊,去投天津?那还不得遗臭万年?
而且大宋是不杀士大夫的,哦,是不明杀,最多就悄悄的杀……
张浚叹了一声,只是坐正了身体:“事到如今,但求问心无愧!”
“对!”何栗点点头,“但求问心无愧!”
……
“来来来,尝一尝,这是奴家亲手为学士熬得的鸡汤……”
御史台,一间偏厅里面,这个时候,灯火通明。一张方桌子上,摆出了几个小菜,还有一大锅御史台鸡汤——名菜啊!
张克公和武好文正对面而坐,其中武好文身边还坐着一位浓妆艳抹,分外妖娆的俏佳人。正在劝武好文喝汤的,就是这俏佳人。这佳人可不是一般来头,她名叫徐婆惜,是如今开封府最当红的几位上厅行首之一,政和五年开封府的花魁娘子,也非她莫属。
在李师师(小李师师)和官家赵佶有了那么一点不清不楚的关系后,如今开封府的官员富豪可以一亲芳泽的伎女中,最当红的,便是此人。
不必说了,徐婆惜肯定是武好文的红颜知己之一了,要不然她也红不到如今的地步。
在听说武好文被人逮进御史台狱后,徐婆惜也够义气,二话不说,马上推了晚上的客官,自己跑到御史台狱探监。
御史台狱本是不允许无关联的人探监的,不过武好文是个特例!不仅允许徐婆惜这样的红颜知己们探监,而且还可以让武好文挑挑拣拣……当然不止一个红颜要来探监,而是有好多个红颜排队来探。武好文也不可能一次都见了,所以只能一天见一个。
今天见的是徐婆惜,明天要见赵佶的红颜知己李师师,后天见封宜奴,大后天约了第三代阎惜娇(第二代阎惜娇的养女)……
就冲这样的探监名单,武好文就该被开封府的苦汉子们恨啊!
喝着美女亲手熬的鸡汤,武好文叹了口气,“介仲,真没想到,开封府居然会乱成这等模样。”
“都怪四学士子不好!”张克公言语中带着怒气,“回头一定得挑几个领头的,穷治其罪!”
武好文点了点头,“几个带头的肯定得治罪!不过这新学的大学堂……的确是有点难治啊!我大哥得以在燕地割据,还不是文靠云台,武依骑士?两所大学,为周国提供多少人才啊。可这些人才,却不知道要忠君啊!介仲是中丞,可一定要多加留心,千万不能再来一次都门变乱了。”
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货币战争
大周共和二年,五月初八。
就在五月初四运动发生后的第四天,远在天津的武好古就接到了杨戬所书写的报告。
杨戬是大宋宫廷出身,在皇城司里面有不少朋友。所以很容易就探听到了事件的概况——五月初四的乱子是由四学学生伏阙上书,反对武好文卖国而起的。
也不知怎么,上书忽然变成了大规模的抗议。至少有十万开封府百姓参与其中,抗议奸商操作房价、粮价。在抗议过程中,还和开封府的厢兵发生了多起冲突。场面一度失控,最后朝廷一面逮捕武好文,还查封了几家据说操纵了房价、物价的商行;一面调动新军弹压。才把乱子给压制下去。
“怕是还要乱啊!”
天津市,元首宫,大书房。武好古正和几个心腹在开小会,讨论刚刚得到的开封府动乱的消息。
武好古叹了口气,第一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怎么会?”米友仁笑着,“不是已经平下去了吗?”
“呵呵。”武好古笑着,“平下去了?分明是朝廷让步了。现在开封府的那些暴民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还会像以前那么顺从吗?而且开封府的物价腾贵,房价高昂,又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以后啊,乱子还有的好闹了。元晖,大郎,咱们必须要从开封府撤资了。”
“元首。”同样在开封府坐拥大笔投资的苏大郎皱眉问,“真有那么严重?开封府的钱可容易赚啊!”
开封府的手工业不发达,普通老百姓也赚不到什么钱。但是房地产和金融业却非常发达,是个赚大钱的地方。
武好古笑着:“不能把钱都赚光了,留一口给别人吧……开封府的房价涨不了太久了!咱们须得设法从中抽身,能卖的都卖了。把金银抽回天津府,现在看起来还是天津好啊。”
开封府的变乱,让武好古看到了北宋朝廷的虚弱。不仅是对外虚弱,对内同样虚弱。根本无力压制以四学生为代表的新式或半新半旧式的知识分子。
而且开封府的朝廷也不敢贸然使用新军弹压开封府的变乱,因为驻开封府的新军几乎都是由本地人组成的——募外镇壮士倒是可以镇压开封府的百姓,但是外镇募兵太容易被军官控制,对朝廷太过危险。
除非朝廷废弃新军军官,再恢复禁军兵将不知的传统……
但是现在宋国新军又有了尾大不掉之势,不是轻易可以废弃的了。
所以大宋朝廷,现在已经陷入了武好古想要尽可能避免的革命陷阱中去了。一方面朝廷必须依靠开封新军保卫;另一方面,开封新军又被新式军官和开封市民影响。
而宋朝新式军官大部分都很穷,开封府的市民同样生活困难。
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开封府很有可能在未来变成一个革命摇篮!
如果真的变成那样了,开封府的房产还有什么投资价值?法兰西大革命的时代谁吃撑了去投资巴黎的房产?
“可是那么大笔的金银抽回来又往哪儿投呢?”苏大郎思索着问,“光是万家行持有的土地、房产就价值一千多万啊!如果全部抛售,再偿了贷款,也能抽回七八百万缗,至少可以兑成100万两黄金。”
“咱们现在存了多少金银了?”武好古问。
“大周银行里面存了大约3100万两白银,另外还有200万两黄金。”大周银行总管潘兴业也参加了今天的会议。
他管着的大周银行并不对外营业,而是一家银行的银行,也就是中央银行。根据大周共和国的《民法典》,凡是在大周共和国境内(包括本土和殖民地)开业经营的银行、质库、金银绢帛交引铺、长生库等等。都必须将所吸收存款的两成,兑换成金银,上存到大周银行作为备付金。
另外,大周共和国政府也会将财政库金,兑换成金银存入大周银行。
而搜集到大量金银的大周银行,虽然不直接参与放贷收息的买卖,却也有自己的生财之道——远程汇款和金银兑换。
远程汇款是指天津汇往星州(南洋都护府驻地)的汇款业务,包括铜钱和黄金,都可以从天津汇往星州。白银当然也可以汇,不过很少有人会这么干。因为白银的价格呈现东贵西贱,在目前的天津市,一两黄金可以兑换到六两白银。而在星州,一两黄金则可以兑换到八两白银。如果到了红海和地中海间的西奈共和国,一两黄金则可以兑换到十两白银。到了西欧,一两黄金则可兑换到十二两白银。
东西方之间巨大的金银差价,就成了大周银行获利的机会。大周银行每年秋季都会利用海军炮舰南下巡航的机会,将一定数量的黄金送上炮舰,运往南洋星州的分行。然后再星州将黄金换成白银,在次年春天运回天津市。
而纪忆控制的京东银行和南洋都护府开办的南洋银行,则会将星州的黄金运往西方,换成白银再运回。
通过这个过程,东西方间的金银价格,正在慢慢接近。而大量的白银,也因此汇聚到了天津市的大周银行金库。
“天津银行金库里面也有不少白银。”武好古点点头说,“大约也有两三千万吧?大相国寺长生库和潘记银行手头也有不少白银……几方面加一块儿,没有一亿也有八千万。是时候发行银币了。”
发行银币的计划,早在武好古割据燕地前就开始制定了。当时的计划是由天津银行、京东银行联手铸造“一两”币。
一两币重一两,用银同合铸而成,其中白银占85%,铜占15%。和白银的兑是一枚一两币换一两白银。和铜钱的兑价,则是一枚一两币兑换1540文,也就是不足陌的两缗。
也就是说,一两币的铸币税就是百分之十(铸造过程中有损耗和人工),对于银行而言是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如果能把市面上能够搜集到的白银都铸成一两银币,上千万的收入也能有了。对于私铸而言,却没有什么利益。至少“真银私铸”是不行的。
不过武好古推出一两币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取铸币税——真的要铸造上亿枚银币也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多半要忙活上十年。所以每年可以获取的利益也不是很多。
武好古推银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银行券”的发行提供一个“锚”。
所谓的银行券,则是私交子的进化版。也就是由银行发行的可兑换纸币,或者也可以看成一种可流通,可兑换的无息债券。
这种纸币和后世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是不一样的,是由商业银行发行的。没有中央银行背书,全靠商业银行自己的信誉做担保。
当然了,在中世纪是不会有多少人用真金白银去换银行券的,无论发行方是谁。因为金银是良币,银行券是劣币,只有劣币驱逐良币,少有良币主动兑换成劣币。至少在驱逐完成之前,这样的情况不会大面积发生。
但是银行券还是能够大行其道,因为这种可兑换可流通的票据,拥有放大基础货币和降低市场利率的作用。
金银作为基础货币,数量是很少的。如果没有银行券去放大,那么市场必然是不断紧缩的。高利率和通缩就会同时存在,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而银行券则可以作为银行信贷的工具——银行通过贷出银行券,制造出更多的流动性,从而降低利率,活跃市场。
“大宋的钱引就快垮了!”武好古思索着道,“所以咱们也得张罗银币和银行券了,要不然市场利率就得涨得不像话了。银币年内就发行,银行券明年推出……银行券盯住银币,一两币兑一两券,只能由符合资质的大银行发行。”
“钱引会垮?”潘兴业难以置信,“不大可能吧?”
苏大郎也不相信,“元首,钱引不错啊,兑换铜钱都是一比一。怎么会垮?”
“当然会垮!”武好古笑着,“钱引和什么挂钩?盐、茶、酒、铁吗?”他摇摇头,“不够的,主要还是房产,开封府的房产。开封府的房产一年的交易额上亿,官地发卖每年随随便便就圈回几百万上千万。而朝廷一年发出的钱引不过两千多万,怎么都不会垮。除非开封府的房子大跌!”
“开封府的房子会大跌?”武好古的“首辅”米友仁一怔,“老师,咱们要进军开封府了?”
“进开封府?”武好古笑了笑,“那帮骑士、府兵嗷嗷叫着要打仗了?没有吧?”
大周国的军事公民当然有极强的扩张意愿,但也不一直扩张、扩张、扩张的。而是和骑士户、府兵户的繁衍生息挂钩,在他们的下一代成长起来前,军事公民们是没有太强的扩张动力的。
“咱们不打,开封府的房子怎么会跌?”米友仁道,“老师,一百多年来,开封府的房子基本上是只涨不跌的。”
武好古摇摇头,“那是过去了!而现在,开封府无房、无钱、无妻的苦汉子已经闹起革命来了!”
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等贵贱,均贫富
开封府,琼林宫。
已经有一阵子不理朝政的赵佶,在五月初四后忽然变得勤政起来了。不仅每天坚持早起,举行常起居朝会,还会老老实实呆在崇政殿内和两府重臣们议政。
不过变得勤政的赵佶,面对眼前乱麻一团的局面,还是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
一直以来都坚定拥护大宋官家的开封府,突然变成了一座随时会大爆发的火山。城内到处都是变得相当暴躁的老汴梁,这些年的高房价、高物价和低收入,再加上开封禁军的不断裁撤,都把他们榨干了!
而城外,被认为最可靠的开封新军的兵源又大多来自开封府本地,和愤怒的老汴梁们就是同乡。大宋朝廷可以依靠开封新军去对付北方的周国和金国,但是却没有办法依靠开封新军去镇压开封的穷人。
同时,由大宋朝廷努力扶植起来的新四学也变得有点危险。特别是那些将要成为新军带兵官的武学生们,还没有下部队,就已经很不驯服了。居然敢和其他三学生一起上书乞诛国贼!
那几个国贼可都是高贵的文官,而且还是奉旨卖国的……
武学生靠不住,开封新军靠不住,而开封的老禁军同样靠不住!五月初四之变时,他们差点烧了半个开封府!
赵佶和蔡京、邓洵武、童贯等一干重臣议来议去,都觉得不能再将朝廷的安危系与开封人民了。
所以他们决定调外兵入卫开封府!
“宣正郎,昭义军前军兵马总管,臣岳和拜见皇帝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现在正在琼林宫崇政殿内参拜天子的,正是刚刚入京的外兵大将。率领两将昭义兵入京的岳和。
现在的昭义兵有前后左右中五军,每军都有四个营,每营都是800人,再加上军司直辖的兵力,一军大约就是4000人。
在商定了调外兵入京后,开封府的君臣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调集距离开封府最近,而且战斗力也相当可靠的昭义兵入京。
也不敢多调,就调了一个军4000人。同时,朝廷还把驻牟驮岗的一将新军月4500人调往了真定府,以替代一军昭义兵。
不过调入开封府的昭义兵并没有驻扎牟驮岗,而是入城驻扎在万胜门附近,也就是被当成卫戍天子的亲兵使用了。
4000昭义兵在内,城外则有两万多人的开封新军。内外相制,应该可以确保开封府暂时的安全。
“岳卿抬起头来,让朕看看。”赵佶早就听说过韩肖胄麾下有一员猛将名叫岳和。在辽宋战争和之后的河东拉锯战(大宋和辽国议和,但是昭义军、府麟军仍然支持河东豪强反辽,双方在多山的河东长期拉锯)中表现不俗,身历数十战,每每身先士卒,但是从无胜绩……
常败将军啊!想来是非常可靠的!
岳和闻言,连忙挺起身姿,立在殿上。赵佶看着轻轻点头,果然是一条好汉啊!膀大腰圆,面目忠厚,还留着几缕长髯,看上去还非常年轻。
“岳卿,年岁几何?”赵佶温言问。
“臣今年刚满三十岁。”
“三十岁就当上了一军之将,不错,不错。”赵佶又问,“可有子嗣?”
“有二子。”岳和道,“长子名飞,次子名翻,都在相州读书。”
“可荫官否?”
岳和脸颊一红,“臣从军多年,却无寸功,所以不得封妻荫子。”
封妻荫子得有功劳啊,岳和总打败仗,上哪儿立功去?
“授岳飞为承信吧。”赵佶道,“明年便让他入武学读书,将来也做个和你一样的大将(常败大将军)。”
承信就是承信郎,是最小的武官(有官身)。宋朝在政和二年时改易了武阶官的官名,三班借职被改成了承信郎。
现在岳飞早了十一年就入仕做官,而且还是个将门子,还有老爸拉扯起来的4000部署,起点可高了不止一截,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当一个和他爸爸一样的常败将军?
给岳飞赏了个官后,赵佶还给岳和赐了宅邸、钱物,才让他告退。
有个忠厚老实的常败将军保护自己,赵佶的心情顿时好了不少。笑着对殿中的重臣道:“有4000昭义兵在京,总是能安稳一些了。现在可以处置武好文了吧?张克公,他在御史台狱中如何?没有受苦吧?”
“回禀陛下。”御史中丞张克公出班道,“武好文在狱中和在家中并无太大分别,现在一切都好。”
没有分别?赵佶心说:难道张克公还安排花魁去陪武二郎睡觉了?也不知道安排谁去了?
“那么该给他定个什么罪?”赵佶皱着眉头问。
定罪?
这可不好办啊!罪小了,说不定那帮四学士子又要闹事。罪大了,说不定周国要借口开衅。
现在给金国的八十万岁币告吹了,虽然蔡京提出了补救的办法。可是提出办法是一回事儿,把事情办成是另一回事儿。
因为武好文进了御史台狱,下面可没人敢再去大同府和金人谈判了。
而且换别人去了,也不可能谈出一个更好的盟约。毕竟别人没有一个大哥叫武好古啊!
所以这“四方灭金策”搞不好还用得上!这样就更不能得罪武好古了……虽然武好古不一定会当四方灭金的主力,但是能打个助攻也好的。
“陛下。”蔡京道,“臣以为应该给武好文定个编管河南府的罪。”
武好文落籍河南府洛阳县白波镇,编管河南府不就是回家养老吗?
而且武好文有的是钱,去哪儿不是舒舒服服的?
“编管是否太重了?”赵佶摇摇头,心想:二娘会伤心的!
“要不……安置河南府?”
安置比编管要轻一点,通常给个什么团练副使的虚衔,本州安置。
“太重,太重。”赵佶连连摇头。“好文只是行事不当,并非犯罪。若是安置,以后谁去和金国交涉?谁还能谈出更好的条件?”
也是啊,就是好也好不到哪儿去。武好文那么大面子,最后谈出个80万,换别人去,没准还加一点!
“那就给个监州税吧。”蔡京道。
“也好。”赵佶想了想,“让他去监郑州税吧。”
崇政殿中的官员都有点无语了,咋不监开封府税呢?贬官去郑州?听都没听说过,离开封府才多远啊?
蔡京硬着头皮道:“陛下,只怕四学学子再闹将起来……”
还闹?
赵佶脸色阴沉下来,蔡京立马闭嘴不言语了。
赵佶道:“蔡卿,这次带头上书的那几位学生,该给些什么赏赐?”
一杯毒酒?
蔡京心里怎么想,嘴上却不敢说,不过也是坏人,早就想好怎么陷害忠良了。
“这次是状元何栗,进士何棠、何榘,太学生张浚,武学生刘锜等五人带头上书,这五人自然应该转官、赐官的。另外,应该让何氏三兄弟一起去驻天津公使馆任职。”
“让他们去天津?”赵佶一愣,“去干什么?”
“去谈四方平金策。”蔡京道,“如果谈不下来,自当穷治其罪!”
“好!就怎么办!”
好嘛,他们三个先是带头把武好文告进御史台狱,还烧了武家的房子,然后还去天津找武好古谈一起灭金……武好古得多深明大义才会同意啊?
要是武好古不同意,呵呵,他们的罪可就大了!
……
何氏三兄弟(三兄弟一起考进士,全部高中)接到进奏官送来的诏书时,他们已经回到了嵩阳书院。
因为伏阙上书的事儿,他们现在成了嵩阳属于里面的争议人物了。
之所以会有争议,并不是因为“乞诛卖国贼”,这没什么问题。武好文卖国是肯定的,虽然这事儿是赵佶的意思,而且经武好文的手卖,损失肯定最小。
但终究是卖了国!
所以何栗他们要上书乞诛武好文正是清流领袖应该做的。
至于官家不听,也不会影响何栗在清流士子中的名望。
但是在五月初四这天,开封府的劳动人民还喊出了“杀奸商”的口号,还发生了打砸抢烧事件。
这可就不对了!
杀奸商这种事情,在劳动人民看来当然是大快人心啊!杀得好啊!
可是嵩阳书院里面没有劳动人民,都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