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3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家沟战场,陷入了胶着状态。
“冲上去了!”
“可惜被挡住了……”
“不要紧,挡不了多久的!现在的关键是咱们的侧翼!”
在黄家沟山坡下的海滩上,萧奉先和萧兀纳两人总算也脚踩在了坚实的地面上。
但是形势对他们俩并不有利。虽然前线的具装甲骑还算给力,冲上来黄家沟的山坡,可是全军覆没的危险并没有远离他们。他们的两翼依旧薄弱,暴露在强大的共和军冲击骑兵和火炮之下!
现在是性命交关的时候,萧奉先和萧兀纳两人的潜力也都被激发到了极致。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分头去抵挡幽州军的侧击。由萧兀纳亲自去堵左侧,萧奉先去挡右侧,以飞虎军祥稳萧阿古负责正面,猛攻黄家沟。
就在萧奉先、萧兀纳鼓起余勇,进行困兽之斗的时候。武天麾下的铁甲骑兵已经列好了突击的队伍。这一次他们是沿着大牛山的山坡布阵,虽然居高临下,在冲击动能上有加成,但是地形毕竟不开阔。所有武天采取了伙级小队依次突击的战术。以40骑为一队,摆出了一百多队,一队队的沿着山坡和山路布置。几乎挤满了整个大牛山的东坡。
随着冲锋的战鼓擂起。由替父报仇的吴玠率领的一队具装甲骑第一个投入了进攻。四十余甲骑,沿着平缓的大牛山东坡,轰隆隆的席卷而下,前排的长枪已经放平,战马都放下了遮面甲,只是蒙着头拼命向前冲刺。
战马的速度渐渐提了起来,马蹄轰鸣,大地颤抖,骑士们喊出了“存天理,卫共和”的口号,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涌向前面的敌人!
黄家沟山坡下,辽军的步兵已经勉强列了出了阵型。不过由于早先的情形太乱,萧奉先和萧兀纳又急于将部队投入决死冲击,所以没有认真整理队形。长枪兵和刀盾手,正兵和守铺辅兵全都混杂在了一起。而且辽军的长枪兵所持的大多是马枪——他们本来就是骑兵嘛,当然不会装备共和军长枪兵的丈八长枪了。另外,辽军的骑兵是分轻重的,只有作为重骑兵的具装甲骑才会装备加长的马枪或马矟,普通的轻骑只有截短的马枪。这种马枪的长度比不上共和军骑士使用的马矟或加长马枪,所以在抵挡共和军骑兵冲击时极为不利。
不过刚刚死了爸爸,红着眼睛冲锋的吴玠却没有能冲破辽军的阵型。哪怕居高临下的重骑凭借着巨大的冲击动能,直直冲入了辽人纷乱的阵型深处,还撞飞了不少辽人的战士,但是都不足以将兵力密度极大的辽军大阵撞个对穿。
现在可是两万多步兵挤在一起,哪怕没有多少章法,阵型总是够厚,有多少排那是数都数不过来。根本不可能被几十骑的突击打穿!
吴玠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没有因为父亲的阵亡而不顾一切的厮杀。在撞击结束后,趁着辽人的混乱,用手中的马矟一番抽打,迫使辽人纷纷闪避,然后就调转马头,带着他的部下如同一阵旋风似的离开。也没有再往山坡上退走,而是奔向冰封的大海,通过冰面绕到大牛山的另一面,从那里上坡,等待下一轮的冲击。
在冲向海面的过程中,他又背起了长矟,取出弓箭,一阵连珠射,把二十多支利箭全都抛射到了密集的辽兵人群中。当然不是他一个人能在马背上开连珠射,那些骑士小学、骑士学院的学生,骑射的功夫都不差。四十余骑每人都射出去十几二十箭,加一块就是七八百箭,辽军阵前,顿时就是死伤惨重。
辽人当然也有弓箭,但是他们不装备弩,只是普通的弓。正兵通常有一张顽羊角弓,辅兵一般只有草原牧民使用的马弓。这两种弓射出的箭镞穿透力都不足,对于披着全装瘊子甲的共和军骑士没有什么杀伤力。
吴玠所率领的骑士只是第一波,在他的身后,超过一百队骑兵,次第而来,一波波的冲击着混乱的辽军。
不过被逼上绝境的辽人也爆发出了少有的顽强。在具装甲骑的冲击下,居然死死扛住!与此同时,黄家沟山坡上,共和军第九将却陷入了苦战,被数千辽人的重骑压迫的节节后退。
原来具装甲骑是辽人宫分军的核心,成员都是宫分户中的壮士,现在又是绝境,所有的潜力都激发到了极致,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打得共和军的战士们有点难以招架了。
双方的生命,在黄家沟山坡上不停的消耗,在激战最烈的地方,尸体一层又一层的堆积起来,鲜血横流,染红了被白雪覆盖的山坡。
眼看着黄家沟方向上的共和军将要不支,共和军第一骑兵将的5000名具装甲骑护卫着一个炮兵营抵达了辽军的左翼前方。
这个炮兵营的准备将名叫刘询,是燕四家中幽州刘氏的旁系子弟,早在界河商市开张的头几年,就跟着家人移居到商市,之后又入南开书院(现在的南开小学)和骑士学院,骑士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官,再后来又转到了罗冈麾下搞炮兵。成了幽州军第一代的炮兵指挥官。在刚才用“铁砂弹”轰击顺国部女真的时候,罗冈和他算是目睹了炮兵近战的威力。
所以罗冈在黄家沟战斗进入胶着后,就命令刘询率领自己的炮兵营,在骑兵的掩护下一直推到了辽军战线的二百多步开外,在那里架设大炮,近距离轰击辽人左翼的下马骑兵。
在大炮移动前,一枚牛皮外壳的“铁砂弹”已经填入了炮膛。所以9门摆放好以后,立即就是一阵轰鸣。9枚填装了大量小铁柱、小铁块和铁砂的炮弹被火药喷出了炮膛!
这可是近距离挨炮轰啊!而且还是霰弹,搁谁都受不了!
辽军的左翼,顿时就是一片混乱。原本还死命扛着的辽兵,一下子又到了奔溃的边缘,眼看就要奔逃,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大契丹的男儿还惧妖法吗?冲上去抢了他们的法器!”
这一喊,终于把这些辽兵心中最后的一点余勇都激发了出来,一阵发喊就往前扑过去。
刘询手下的炮兵动作也真够快的,在辽兵冲上来之前,又完成了一轮填装。有不等刘询下令,炮兵们连瞄准都省了,直接就点燃了药引。
九发“铁砂弹”喷出炮口,随机就化作无数的铁弹、铁块、铁砂,将冲到跟前的辽人全部打倒!场面血腥无比,也惨烈到了极点。
可是绝境中的辽兵,却死战不退,前赴而后继!
这下轮到刘询和他的炮兵跑路了,他们也不破坏大炮,也不点燃火药,直接撒丫子就跑。
九门火炮,居然落入了辽人之手。
这下可把这些绝境中的契丹人高兴坏了,围着大炮就欢呼起来:咱们终于也有“法器”了,再不怕幽州军的妖术了!
可是这法器是怎么用的?要不要念咒?也没有人教啊?
就在契丹人刚刚想到自己不会使用“法器”的时候,不知道是谁,又嚎了起来:“铁骑!铁骑……”
幽州军的具装甲骑发起突击了!
就在刚才辽军发足狂奔来抢大炮的时候,护送刘询的炮兵营的具装甲骑没有迎战,而是向后闪了两百多步,拉开了一个冲击的距离。
等到刘询的炮兵跑下来后,这营骑兵立即发起了反攻,也不是分成小队,而是一次出动一个部,1500余骑一拥而上,趁着辽人围着大炮欢呼的机会就冲了上去,将才高兴到一半的辽兵冲了个七零八落,撞死、踩死、用马矟捅死了好几百人,剩下的都抱头鼠窜回去了。
他们刚跑,刘询就带着自己炮兵又跑回来了,跑回来后一看,大炮居然都完好无损,那就继续装弹发射铁砂弹吧!
在这9门大炮近距离发射的铁砂弹轰击之下,辽军的左翼,终于再也支撑不住,陷入了全面的崩溃!
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共和国的崛起(二十六)大辽还有救
“败了!败了!败了……”
萧奉先的耳边都是仓惶凄凉的呼喊,作为辽海冰原之战中辽军的主帅,他真的已经尽力了。除了在迂回突袭的初期不够果决,他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并不算差。指挥五万六七千人,和六万多共和军,生生扛了七八个时辰!
人家共和军是有大炮的!而且还卑鄙无耻下流的轰碎了冰面,让万余契丹勇士落水淹死了……
即便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萧奉先依旧组织起一场决死冲锋。而且眼看就要冲上黄家沟高地了。
可谁能想到,幽州军居然有来了个近距离发射霰弹的招数。
大家都是血肉之躯,怎么扛得住霰弹?一死就是一大片啊,而且个个血肉模糊,还有些没死透的,还在雪地上翻滚嚎叫,真是再凄惨都没有了。
这样的死法,还不如掉在海里面冻死淹死干净。
在黄家沟山坡下苦战的辽军,这回终于绝望崩溃了,纷纷丢了兵器,一路发足狂奔,又跑到冰面上去了。也不列阵布防,只是坐在冰面上嚎啕大哭,喊着“败了,败了”,真个是太凄惨了。
不过他们还没有完全失败。因为这伙人跑到了距离海滩较远的冰面上等死,但是那里的冰层比较薄,共和军的步兵、骑兵不敢去那里作战——现在胜券在握了,要是淹死几千,那可真是个笑话了。
与此同时,幽州军的大炮也够不着他们。这年头的大炮也就打个几里地,再远就无能为力了。
所以马政和陈剑只好派人去劝降。
派了一个刚刚被俘虏的契丹军官,名叫耶律秦的去和萧奉先、萧兀纳分说。
“两位相公,幽州军的大将马政、陈剑说了,不要俺们的性命。只要俺们肯降……”
“降什么?太祖皇帝的子孙怎么可能投降?”
萧兀纳厉声打断了耶律秦。
“也不是真的投降。”耶律秦摇摇头,“他们答应在和谈后放俺们归国……”
“和谈?”
“放归?”
萧奉先和萧兀纳都有点不敢相信。
“仗都打到这个份上了,还有什么好谈的?”
“他们可说了和谈的条件?”
“说了。”耶律秦道,“幽州方面只要咱们割让复州、宁州、辰州、镇海府、穆州、开州、定州、保州、宣州、曷苏馆部、耀州、锦州、岩州、隰州、来州、迁州、润州等地,便可议和,交还战俘,再结盟好。”
这样的条件当然是骗人的……
在幽州劳动人民挺身而出,保卫新生的共和政权前,这些地盘倒也足够了,哪怕再少几个州,武好古也满意了。
可是现在……为了二十多万新入伍的幽州贫下中农也能得到一人二百亩,幽州共和政府得尽可能多吞些地盘才行了。
怎么可能只要那么点?那么多贫下中农都等着当地主老财呢!
不过马政和陈剑在大儒武好古的教化下,都“心地善良”,不愿意多造杀孽,所以就编造了这么个和谈的借口哄骗萧奉先和萧兀纳投降。
萧奉先和萧兀纳互相瞧了瞧。
如果幽州军的将帅没有忽悠人,这条件倒也不是不能结束……这一战,大家都尽力在打了。打不过,那是天不佑辽,没有办法的。那些误以为耶律延禧是昏君的契丹贵族,应该也没什么话好说了。
所以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多少保全一点契丹的元气了。如果能和幽州议和,集中兵力应付北方的完颜女直和萌古合不勒,也许还能缓过口气儿。
看到一丝希望的萧奉先和萧兀纳现在又不想死了,两人先互相看了对方一眼,两人都是一叹,也不说话。
兵败如此,非战之过。再搭上两万多契丹儿郎的性命,实在有点不值得啊!
而且现在是正月的天气啊,辽海上的冰结得那么老厚,水该多凉啊……不是个落水淹死的好季节!
可要是束手就擒,让那么多人都当了幽州的俘虏,哪怕是暂时的,也总归对不起耶律延禧的大恩。
就在两人难以抉择的时候,忽然有人大喊了起来:“海上有船!是船队……”
耶律秦忙补充道:“是幽州军的炮船队……炮就是咱们说的大筒,一条船上有18门大炮,一共12条炮船,在界河封冻时全都停泊在旅顺口军港里面!二位相公,再不让儿郎们去谋一条生路,那些炮船就要开炮轰击冰面了!”
“要让老夫和萧枢密束手就擒总是不可能的!”萧兀纳咬咬牙,提出了条件,“耶律秦,你去给幽州军的大将带个话,老夫和萧枢密可以替他给我大辽天子带去和谈的条件和诚意。不过他得放我们两人和千余护卫离开这里,返回旅顺府城去和天子分说……”
……
“行啊。”马政在大牛山上听到萧奉先、萧兀纳的条件,和陈剑稍一商量,就点头同意了,“就让他们带走千人,本官向天理盟誓,绝不阻拦。不过其他的辽军兵将,得交出兵器,在旅顺圈禁,直到和议达成。”
他们肯答应放走萧奉先和萧兀纳,一来是攻心为上。
把敌人都杀了当然一了百了,可问题是杀不完啊!契丹人好几百万,怎么可能都杀光了?如果马政、陈剑屠光了辽海冰原上的两三万人,别的契丹人也许就会以为共和军凶残无比,死拼到底了。
不如放走一些,让他们去宣传共和军的仁义。
而且萧奉先和萧兀纳这两个家伙百战百败的,在耶律延禧身边肯定对共和主义事业更有利。
二来嘛,那两万余契丹战俘,用处也是很大的。在辽东半岛很多工程需要劳动力,契丹人就是免费劳力啊。而且碎叶镇的耶律大石那边,也需要契丹打手。
武好古和这位弟子可没翻脸,双方还有使臣往来。耶律大石也遵照武好古的指示,继续奉行汉化和天理路线。
所以武好古也希望耶律大石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但是耶律大石的本部人口太少,真正可以倚为心腹的,只有为数不多的河西汉人,连定居七河的契丹部落也靠不住。而在碎叶的河西汉人不过八千多户,而且一户只有一个壮丁。至少十五年内,耶律大石是没有足够的打手可以使用的。
因此武好古就有一个设想,在辽国崩溃后,输送一部分契丹人去碎叶加强耶律大石的力量。再支持耶律大石向西、向南开拓,有可能的话就进军波斯,去和哈里发当个睦邻友好的邻居。
现在被旅顺军团逮住的契丹人,不是正好可以送过去?
就算暂时去不了碎叶,也有不少可以去的地方。比如北海道,比如日本国,比如库页岛……用处大着呢,最主要还免费,连补给都不用多少,人家自己会打草谷!
第三嘛,马政和陈剑还憋着个坏,想要和谈为诱饵,暂时钓住耶律延禧。多钓一天,全歼耶律延禧主力的机会就多了那么一点儿。
……
就在马政和萧奉先、萧兀纳商量投降条件的时候,之前从冰原战场逃跑的那一万多人,已经哭着回到旅顺府城了。
到了旅顺府城,这帮临阵脱逃的败兵,给耶律延禧和辽军主力带去了超级可怕的消息。
幽州军用大筒轰开了冰原!五万六七千大军大多掉海里淹死了,就他们腿脚利索,跑回来了。
“淹,淹死了四万多人……这是天要亡我大辽啊!”
耶律延禧只觉得眼前一黑,嗓子口一甜,一口鲜血就喷出来了!然后就晕菜过去了。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耶律延禧只听见有人在喊“陛下”,声音还挺熟悉的,好像是萧奉先和萧兀纳的。
耶律延禧哼哼了一声,睁开眼睛一瞧,果然是他们俩!
都哭得跟个泪人似的,真可怜,一定死得太惨了!不对啊,死了怎么还能哭呢?难道是……
耶律延禧想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问题,立马就是一个激灵,“朕,朕难道是死了?”
听到这个问题,萧奉先和萧兀纳都愣住了,连哭都忘记了。
“陛,陛下您活得好好的……”
“是啊,您只是为国操劳过度,晕了过去。”
操劳?
耶律延禧这时才想起来,“不是说冰面被幽州贼用大筒轰碎,朕的四万多大军都淹死了吗?”
“没,没淹死那么多。”萧奉先抹着眼泪,“只淹死了万余人,臣的儿子那野也在其中……”
“万余,那剩下的都回来了?”耶律延禧也顾不得问女婿是怎么死的了。
“只有臣和萧枢密带着千余人回来了……”
这和全死了有什么区别?
“那,那……”耶律延禧眼前一黑,眼看着又要晕。
萧兀纳连忙道:“陛下,陛下莫急,还有两万多人没死。”
“没死?那他们……”耶律延禧看着萧兀纳。
“他们都被幽州军俘虏了……”
“天,天亡大辽啊!”耶律延禧眼珠子一翻,又是一副要死过去的样子。
“陛下,陛下莫及,幽州方面愿意和我大辽议和。”萧兀纳连忙道,“大辽还有救,还有救的!”
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共和国的崛起(二十七)既生禧,何生古
大辽还有救?
有点不大好说啊……
不过耶律延禧肯定还没到死的时候,又是吐血,又是晕菜的,现在又连着受了几次打击,看着要不行了。可是到了天庆三年正月初二早上,看着要死的耶律延禧,居然又精神焕发,在旅顺府城内的御帐中和众臣讨论撤退还有议和的事宜了。
虽然幽州军方面很友好的表示了和谈的意愿,但是耶律延禧还是不敢让他的大军在旅顺府滞留下去了。
萧奉先和萧兀纳已经将辽海冰原之战的过程,一五一十报告给了耶律延禧。
所以耶律延禧也知道自己的军队输得一点都不冤枉!
光是黄家沟那场血战,用一千多名长枪手扛住五六千具装甲骑冲击的突击,就让耶律延禧心服口服。那可是在辽军具装甲骑背海搏命的情况下打出来的阻击战!
至于幽州军的大炮近距离发射“铁砂子”,杀伤无数契丹壮士的两场战斗,更让耶律延禧有一种末日降临的感觉。
因为这种战术根本无解啊!
在一百多步的距离上,辽军的弓箭根本够不着幽州军的大炮。而幽州军的大炮则可以用细碎的铁砂子将契丹勇士一片一片的杀死。无论你穿着几层铠甲,手里举着木盾皮盾,在大炮面前,都是一团肉酱!
而且更可恨的是,幽州军的大炮都死沉死沉的,就算辽兵拼了性命不要,扑上去夺了大炮也拉不动。也不知道该怎么破坏?那玩意不是铜铸就是铁打的,用大刀去砍也砍不坏,用狼牙棒去砸好像也砸不碎……只能干等着幽州军的骑兵反扑,再把大炮抢回去!
也就是说,以后幽州军的步兵骑兵,只要负责将大炮护送到辽军阵前,喷上几轮铁砂子,胜负就分出来了。
这样辽军还怎么和幽州军打堂堂之阵?铁骑不如人家,长枪兵也不如人家,唯一有点优势的就是能射箭的比较多,人家又来了一大炮……弓箭手和大炮对射?
所以耶律延禧很清楚,这场旅顺会战彻底搞砸了。自己的大军在旅顺前线多留一天,就多一分全军覆没的危险。
现在幽州军多半在进行休整,要不了多久,就该出旅顺关城来决战了。
至于和谈什么的……耶律延禧总觉得有诈!
如果自己有那样的大炮、铁骑和长枪兵,会和谁和谈?直接灭了宋国一统天下才是!
不过他也没有拒绝和旅顺府的幽州军和谈,还派出了军使,约定了在三日后,与旅顺府城同幽州军的使者亲自面谈割地换俘事宜。
当然了,三日后幽州军的使臣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旅顺府城内见到耶律延禧的。
因为那个时候耶律延禧已经率领大军在退往辰州的途中了!根据耶律延禧的计划,那时留在旅顺府城的,只有大公鼎、高永昌和马植的人马……
如果幽州军真心议和,那么大公鼎就会全权代表耶律延禧去和他们谈判。如果幽州军使诈,那么渤海军和汉军就要去给契丹人挡大炮了!
想到自己的妙计,耶律延禧都有点佩服自己了,如果没有武好古那个妖人,大辽国在自己这个明君的治理下,该兴旺成什么样啊?
真是既生禧,何生古啊!
耶律延禧叹了口气,看了看御帐之中的臣子,少了好多人呐!都是在辽海冰原之战中死伤或被俘了……
可是大公鼎、马植、高永昌他们仨怎么也没来?
他们不来,怎么布署撤退?
“大公鼎、马植和高永昌呢?”耶律延禧皱着眉头道,“快去宣他们来见朕!”
“喏!”左右的袛候郎君领了旨意,便去寻大公鼎、马植和高永昌三位了。
不过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因为这个时候,对大辽国忠心耿耿的大公鼎,已经被马植和高永昌联手扣押在东关城了。
“你们,你们想干什么?你们要造反吗?”
东关城内,渤海军的总管中军临时衙署之内,渤海部大王大公鼎,正在厉声质问马植和高永昌。
这座本来应该是大公鼎自己说了算的衙门,现在里里外外,都换上了马植的汉军亲兵。大公鼎变成了阶下之囚,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只能用充满怒意的声音质问两个很可能已经是反贼的家伙了。
“大王。”高永昌苦笑着接过了问题,“这个问题该下官来问吧?您可是渤海王族的嫡系苗裔。难道就不想恢复祖宗基业,再建海东盛国吗?”
“再,再建海东盛国!?”大公鼎瞪着老眼瞧着高永昌,又瞧了瞧马植,“马仲甫,你,你也想再建大渤海国?”
“我?”马植笑着摇头,“我是汉人啊,能得一镇节度就心满意足了。”
大公鼎追问:“给谁当一镇节度?”
马植笑道:“自是共和执政府了。”
大公鼎看着高永昌:“你听到了吗?马家的兵马和声望远胜你高家,却只敢想一镇节度,还要投奔共和。你有多少兵马?怎敢想再建大渤海国的事情?而且大渤海国的土地现在大多属于女直,你还想和完颜家开战吗?”
“我将在辽阳府再建大渤海国!”
大公鼎急道:“东京道的土地以辽阳府为第一,乃是各方觊觎的肥肉,我渤海人可以在辽阳耕种居住,都是大辽天子的恩典。没有了大辽的庇护,我渤海人凭什么据有如此肥美的土地?我们渤海人和大辽,其实是一体的!我们即便要背弃大辽,也不能选择自立,更不能和共和政府联手,只有投靠女直,才有一线生机!”
大公鼎虽然是过时的人物,但是对于东京道的形势还是看得很清楚的。渤海人虽然被契丹人看成渤海奴,还被汉人脏官和奸商欺负,但是却实实在在占有了辽河流域大片的沃土。现在渤海诸右姓大族的兴旺,就是这些土地养成的。
而渤海人的人口,可以在被契丹人灭国后连年增长,现在比契丹人还多,靠得也是辽河流域的沃土。
这些沃土,本不属于渤海人,而是汉人的先民一代一代努力开拓出来的——而汉人,和渤海人一样是农耕之民,而且他们的人口太多,也太会种地了。
从这个角度而言,渤海人的大敌不是契丹人,而是汉人啊!
所以现在渤海人即便要背叛大辽,也不能自立,更不能和汉人联手,必须投靠和渤海人同宗的渔猎之民女直人……
要不然,一旦幽州共和政府赶走契丹人,拉拢了显州马氏,马上就会和渤海人翻脸,发兵辽阳府!那么好的土地,武好古怎么可能不要?他不要,他手下那么多骑士、府兵也会逼着他出兵的!
渤海右姓有什么实力?凭什么去和幽州共和政府对抗?
大公鼎的这一肚子话也不能当着马植的面都和高永昌挑明了说。马植毕竟是汉人……
而高永昌现在正在兴头上,那里会想那么许多?他现在已经掌握了渤海部的精锐,又得了不少右姓子弟的支持,还和马植、阿骨打、武好古等人结盟,辽军又在旅顺会战中惨败。现在不就是渤海人大干一场的机会吗?自己怎么就不能大干一场?
“大王。”高永昌笑着,“某家最后称您一声大王了!从今往后,渤海人的前途命运,就要由我高家来执掌了!”
他冲着马植拱拱手,“仲甫兄,东关城这边,就有劳了!”
马植一笑:“尽管去吧,东关城有某家在,大大王,也交给某家照看吧。”
……
马植和高永昌都要反了!
早在去年除夕之夜,他们俩就下了叛辽造反的决心。
但是造反这事儿,光有决心是不够的,还得有力量!马植的实力较强,为了反辽,他准备多年,养了大量的门客家臣,在马家的奉先军中遍植亲信。对军队的掌控力量很强。耶律延禧派来的监军,毫不费力就被马植控制了。
可高永昌没有这样的力量,控制不住在旅顺前线近八万人的渤海兵。所以就只能借助马植的力量,让马植的军队开进东关城,控制住大公鼎,再以大公鼎的名义召集渤海诸将。然后就在东关城内进行清洗!
因为耶律延禧全部的注意力都在辽海冰原战役,又晕菜了好长一段时间,搞得契丹军中人心惶惶,所以就给高永昌和马植逮到机会,将渤海军中不服从高永昌的力量一网打尽。
不过高永昌也没打算把八万渤海兵全都带上,一来难以掌控,二来也没有足够的干粮。所以他只带了其中的一半,当然是比较精锐,比较心腹的四万人。
在大辽天庆三年正月初二下午,开出了东关城,向北直扑70里开外的辽军屯粮之所顺化城而去。
而马植则公开在东关城打出反旗,将布署在前线的汉军全部调往东关城,然后大举登上大黑山,在大黑山的山坡上设阵,窥视下方旅顺府城内及周围的耶律延禧大军。
与此同时,旅顺关内内的共和军主力也结束了休整,大举开出关城,也登上了大黑山。
耶律延禧的十几万契丹精锐,一时间陷入了全军覆没的危机边缘。
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共和国的崛起(二十八)崩溃的开始
“呵呵,不出朕所料,汉人果然是靠不住的!”
旅顺府城之内,御帐中的大辽天子耶律延禧得知马植已经打出反旗,并且在大黑山设阵的消息,居然挺住了没有再晕菜。
不仅没有晕菜,还在聚集来的诸将跟前故作镇定,轻笑几声,还真有一点名将风范。
“陛下。”刚刚被任命为行宫都布署兼御营都统的耶律余睹这时出班奏道,“现在汉军已叛,渤海人其心难测,形势万分危急,大军不可在旅顺久留。”
耶律余睹是文妃萧瑟瑟的妹夫,原本官拜御营副都统,是萧兀纳的助手。因为萧奉先和萧兀纳现在双双被削去官职,所以他就晋升成了行宫都布署兼御营都统。
“朕知道!”耶律延禧咬着牙,“看来幽州军的议和一样是个圈套!”
“陛下圣明。”
“余睹。”延禧道,“你是都部署,可有退兵之法?”
“当徐徐而退。”余睹道,“我大军尚有十五万,具装铁骑亦不下两万。只要结阵而走,再以精兵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