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3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挥兄备疤旖蚋窃诤颖毙舅诘拇竺萃A讼吕矗叭グ莘煤颖毙战诜蚝托径纪持仆踬鳌
  米友仁和陶节夫不怎么熟悉,不过和王禀的关系却不错,大家都是开封府的将门之后,一个圈子里的人物。另外,模范新军的监军张克公和米友仁也挺熟悉的。于是乎便由他们二位引领,一块儿去拜见了接了个烂摊子,还在谋划着什么大计划的陶节夫。
  “元晖一路辛苦了!”上了年纪,脸上带着那么一点病容的陶节夫站在内堂门口相迎。
  “为官家办事,有甚辛苦的?”米友仁恭敬的行过礼,便被陶节夫拉着,一起携手进了内堂之中。
  王禀和张克公跟着进去,一并在陶节夫的内堂之中分别落座。等到女使端上茶水,米友仁抿了一口,润了润喉咙,这才说道:“宣帅,辞陛离京时,官家吩咐下官先来趟大名府……幽州军还是要配合着河北军行事的,宣帅若有差遣,下官当尽力为之。”
  米友仁说话声不徐不急,平稳如一的声调中尽透着文人儒士的闲雅,还隐约有那么几分得意。
  武好古毕竟是他的老师!
  而且在武好古麾下,武将们不说,文臣之中,论资历,论和武好古的亲近,谁能和他米友仁比?根本没有!赵佳仁、何天然、陆人佳、张熙载、苏大郎等人不过是文吏的水准。吕好问、吕本知父子稍微强一点,不过也不能和他米友仁相比啊。在他老爸米芾过世前,他可是海路市舶制置使,在武好古的团体中妥妥的是二号人物。
  之前他因为是孝子,在开封府丁忧是没办法参与武好古的事业,现在既然被官家放出来了,那就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了!
  当然了,这个心思还是得先藏一藏的……可不能让陶节夫这些人看出来!
  陶节夫看着有点意气风发的米友仁:“怎地?元晖你真的能说服北平王听命行事?”
  米友仁笑了笑,道:“家师做这个节度使,只是不得已,他对朝廷,对官家,还是忠心耿耿的。”
  他的话是有根据的!
  别看他在家当孝子已经有段时间了,可是同武好古,同两位师娘之间,同师妹杜文玉之间,一直都是有书信往来的。
  他当然知道武好古“天下为公”的心思……在西门青和杜文玉的信里面,米友仁都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到两人的焦急了。
  武好古好像不想当皇帝啊!这怎么能行?
  你这个好徒弟赶紧来劝一劝吧!他当了皇帝,你就是当仁不让的宰相了!虽然没有明言,但是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了。
  两个女人着急,米友仁却是一点不急的。当皇帝这种事情,本来就是自己万般不愿意,被手底下一群贪图富贵的兄弟硬架上宝座的。这事儿自家老祖宗就干过,功臣将门就是这样来的嘛!
  当然了,黄袍加身的事情也不能急。加早了就是天下人人得以诛之的乱臣贼子了!大宋天下承平日久,赵家皇帝早就深入人心。自家恩师不过割了半县之土,就被读书人喷成乱臣贼子了。如果太早把龙袍披上,十有八九会变成众矢之的。
  所以这事儿不能急,得等机会!
  说起来,去年耶律延禧就是差一口气打进开封府啊!他要是打下来开封府,自家的恩师才有从头收拾旧江山的机会啊!
  真是可惜了……
  “元晖啊。”陶节夫看着米友仁,皮笑肉不笑着,“其实北平王所具有的燕地也不是如今唯一的藩镇,府麟的折家,河西的章致平,还有高家统辖的灵州,多少都有点唐季藩镇的样子。只是朝廷的兵马,都能进驻其地的。”
  这也是事实,府麟路虽然被折家世袭统治了一百多年,但是宋朝的禁军一直驻扎在府州的地盘上。直到现在也有两将河东新军驻扎府、麟、丰三州。
  至于河西路,情况也有点特殊。因为朝廷没有直接派兵出钱参与安西之战,而是让大教化团这个半商业半宗教的团体参与了安西之战。有点类似于汉武帝让李广利组织的那场“游侠远征”。不过却组织良好,后勤充足,而且对手也出人意料的菜。所以取得的结果,也远远超出了朝廷的预料。
  当然,出乎意料的成果不仅仅是取得了安西、北庭、天竺三个名义上终于大宋的都护府,还有一个被书院、道观、寺庙瓜分的河西路。
  因为参与投资大教化团的博士团、寺庙和道观都要收取回报,教化团的战士们也要得到功赏,所以章援也只能将河西路的大部分土地户口都分封给书院、道观、寺庙和教化团的骑士还有甲士。
  这样的分封,实际上也破坏了安抚使不管民政、财政的制度。让章援的河西路经略安抚使司变成了军、财、民一把抓的事实上的节度使司。
  而且在河西大分封后,大宋朝廷的流官当然就失去了统治州县的能力。面对一群武装的庄园、书院、寺庙、道观,他们根本无能为力。所以河西州县的官员,都只能由河西路经略安抚使司派遣军事封建主出任。
  另外,出任河西路经略安抚使同时还是大教化团团长和河西天理大书院(河西所有的天理书院都受大书院管辖)的司业,实际上也成了河西最大的封建领主。
  不过章援也没有拒绝宋朝的新军入驻凉州。在他的安抚经略使司隔壁,就是入驻河西的朔方新军第二将的兵营!
  最后,原本被高俅统治的灵州,也没有在高俅殉国后变成朝廷的直属州郡。赵佶派出了高衙内,也就是高俅的长子高尧康出任知灵州事兼兵马总管。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安排,是因为接替高俅出任西北宣抚的童贯所请。
  童贯在奏章中告诉赵佶,高俅的灵州军还没有真正覆灭,因为领受职田的骑士户和府兵户中不会只有一个男丁可以从军。只有骑士庄园和府兵农场可以保持,完全可以进行二次征发,重建灵州军。
  如果过早的对灵州实行流官统治,那些骑士户和府兵户就会担心自己的利益失去庇护,就不会响应二次征调了。
  所以赵佶就把高尧康派去了灵州,同时又调集了一部陕西新军入驻了灵州城。
  米友仁明白陶节夫的心思,他是既想要解决幽州问题,又不想和武好古兵戎相见,因为肯定打不过……
  “宣帅。”米友仁想了想,“不如这样吧,就调集一将新军,跟着下官北上。如果能进入天津府最好,不行的话,就进驻沧州清池县吧。”
  虽然沧州清池县还是大宋朝廷的地盘,但是基本没有设防。而把一将之兵调入和天津府接壤的清池县,可是个有点敏感的军事行动。
  “两将!”陶节夫伸出两根手指,“一将进驻清池,一将进驻清州。”
  陶节夫本来就没有想过能把一下子将部队调入天津府,先把两将新军开进和天津府接壤的清池县和清州,才是他的真正目标。
  “行啊!”米友仁笑着点点头,“可宣帅麾下兵力可够用么?将两个将调入清池和清州,用于对付辽人的兵马是不是少了一点?”
  陶节夫抚着胡须,“足够了……真定府路有四个新编的将(由相州团练改编)和一个河北军的将,定州路有折家军的一个将和陕西军的一个将,还有大名府的团练军,高阳关路有陕西的两个将和河北军的两个将。另外在保州、安肃军、广信军还有三个河北军的将。所以宣抚司直辖的三将开封军只是后备,不上前线也够了。”
  “哦,那下官就放心了。”米友仁口中应着,心中却道:有十五个将加一个大名团练军,还真是不少了!所以可以拿出两个将去牵制幽州军的至少一个将……这样三个大宋的精锐新军将就能互相牵制,动弹不得了!
  而老师一共只有四个步兵将,其中有一将还在辽东,再扣除一将守天津,可用的就只有两个将。正好一将对阵易州的辽兵,一将摆在平营滦三州。还剩两个骑兵将可以机动,但是骑兵将又不能攻城……大宋的这点心思,都用在了互相掣肘之上,这场定州之战,真的不会有问题吗?
  陶节夫点点头,又对米友仁道:“元晖,你家在天津市还有不少产业和子弟吧?”
  米家也是天津市的“发起人”之一,在共和行、天津银行、京东银行、佳士得唱卖行等产业中都持有股份。而且在天津市内还有自家专营的茶行、扇子行和报纸,买卖不大,但也不算太小。
  “是啊。”米友仁道,“下官家里面在天津市是颇有一点势力的,不知宣帅想要下官在天津市做点什么?”
  “也没什么。”陶节夫笑道,“就想租用一二百艘运粮的纲船,价钱好说,但是操船的人一定要可靠。”
  “行啊,包在下官身上了。”


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报告老师,朝中尽是国贼
  二月初,仲春气暖。
  不管河北的其他州县在辽兵的威胁下如此颤栗,可是一进天津府治下,便立刻就能感受到一种无比安全的感觉。
  界河县境内,由砖石铺成的官道两旁,正是冬小麦茁壮成长的时候,绿色的麦子成片成片出现在眼前,显得非常养眼。也有一些田土中没有播种冬麦,不少农夫正在弯腰劳作。米友仁知道,他们大多是在播种棉花。棉花本不是天津府旧有的作物,是在安西战争结束后,由海路市舶制置司和博士团联手引入的。
  当时米友仁是海路帅司,亲自主持了棉花引入,还为新式纺机的设计开出了一笔悬赏。
  除了播种棉花和冬小麦的土地外,在界河县境内还有大量的草田,种了营养丰富的苜蓿草。界河县境内的土地,大多采用草田轮作法进行耕种。而且都是大片的田土,没有小块的田垄,所以马耕也极为普及。米友仁一路上就见到了不少正在耕田的壮马。
  不过让人感到安全的,却不是这番欣欣向荣的农耕场景,而是整齐摆放在农田一角的盔甲、兵器和马鞍!一旦有敌人来袭,正在劳作的农夫们,马上就会披上盔甲,拿上武器,骑上战马,与敌厮杀!
  另外,在大片大片的农田之间,还有不少高大的红色堡垒矗立着!这些堡垒都是夯土包砖,周围有壕沟掩护,占地虽然不大,但绝对是难攻不落的硬骨头。
  这是所谓的“五骑士户连堡”,堡垒之中通常居住着五个骑士户,包括家眷、客户,可能还有一些亲族。往往有一百多个居民,除了幼童和年纪很大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持械作战。他们可以拥有的兵器,哪怕在宋朝治下的时候,也是不受什么限制的。毕竟骑士本就是小武臣的身份,而且此地又是抗辽的前线,还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兵器之禁自然松弛。
  而在兵器之禁松弛的同时,附近的天津商市还十余年如一日,不断鼓励尚武的精神。通过举办各种武艺比赛、马术比赛,开设骑士小学、骑士书院,将天津商市打造成了一个佣兵市场。
  到了如今这个天下隐约将要大乱的时候,分明是无险可守的天津府界河县,却给人一种不可侵犯的感觉。
  堡垒遍地,全民皆兵!如果不是苏大郎亲自到了边界上迎接,带着不少护卫和禁军官兵的米友仁只怕连天津府界都不敢进入!
  “大王这些日子可没少念叨你这个得意门生啊!”
  “若不是家父仙逝,友仁也不会离开恩师身边。”
  “现在回来也不晚啊,大王这些日子正在忙着选贤与能,你一回来,共和府通判就非你莫属了。”
  “什么是共和府通判?”
  “就是咱们幽州镇的相公呗!大王要选贤与能,所以不愿意用节度使司的名义执政,就设立了一个共和府,由元老院选举,首领称共和府执政。执政府下设总军机司、总督察司、左通判司和右通判司。左右通判司的职责是辅弼执政,亦有分工,左司管辖兵房、吏房、礼房、户房、工房、刑房等六房。右司管辖法务监、教育监、农牧监、市舶监、银钱监等六监。左右司的首领就是通判,各房的头头称主事,各监的头头称监某某事。以元晖兄的资历和才学,二司通判之一总是有的!”
  幽州镇名义上还是大宋的地盘,不过所执行的制度、法律,都和大宋不同,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不,应该是个独立共和国了!
  因为没有“王”,所以在制度设计的时候不必过多考虑防篡位的问题——理论上,元老院可以弹劾武好古这个执政,也可以在五年后把武好古选下台!所以执政府下属的四司六房六监,都权责分明,不存在多少互相掣肘的制度设计。
  和宋朝那套低效率的行政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还好回来的及时啊!米友仁心中自是一阵窃喜。在武好古系统中,一群高级别的文官里面,苏适被他老爸揪去了泉州当提举市舶司事,吕好问、苏迨都是学者,一个主持天津云台学宫,一个在丁忧期满后去了海州云台学宫。这三人看起来都不会过多参与武好古的割据,也就剩下自己一个好徒儿了。
  二通判司之一,一定是有的,将来就是开国重臣啊!自家在新朝之中的地位,肯定比老祖宗(米信)在大宋的地位高啊!估计可以封个王爵,如果有功臣图的话,一定是名列前茅的。
  满心欢喜的米友仁又跟着苏大郎策马而行了大约一个时辰,高大雄伟的节度使堡垒和天津市的城墙,就出现在视线之内了。
  红色的城墙,在阳光下透出一股子雄浑之气。
  硬质路面构成的官道上,来来往往的车马,川流不息,完全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景状。
  米友仁是带着几万匹犒赏军士的绢帛而来的,绢帛都用马车拉着,排出了长队,自然走不快了。所以他和苏大郎二人干脆带着少数随从先行,一路向节度使堡行去。
  才到堡垒南门之外,就看见大宋北平王,太尉,幽州节度使,幽州共和府执政,首席元老武好古,一身棉袍,带着几十个随从,正大步从堡垒中走出,一边走,一边大笑着招呼。
  “米小乙,可把你盼来了!”
  刚才还和苏大郎有说有笑的米友仁一看见老师,鼻子一酸,眼泪就下来了,苦战从马背上滚下去,然后连滚带爬的到了武好古跟前,拱手唱了个肥喏道:“老师,徒儿差一点就见不着老师您了!”
  武好古一愣,伸手扶住哭哭啼啼的徒弟,关切地问:“怎地?是官家为难你了?”
  “老师,官家倒没为难徒儿,只是朝中都是奸臣国贼,天天在官家跟前进谗言,要害死恩师和俺们幽州军中的功臣啊,连徒儿也要害死啊!徒儿在开封府,真是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啊!”
  “什么?朝中尽有恁多的国贼?”
  “哼,大王为国家恢复燕地,恁大的功劳,那等国贼奸臣却一心要害大王,天下还有公道可言吗?”
  “是啊!这是要陷害功臣,要鸟尽弓藏啊!”
  “嗨,朝廷就知道难为大王这样的忠义之臣!”
  “是啊,官家也不修德,就知道宠信奸佞国贼,真是太可恨了……”
  米友仁一番哭诉之后,跟着武好古出来迎接的幽州军的文官武将们也跟着嚷嚷起来了,一个个那是义愤填膺啊,就差要高呼“天诛国贼”什么的了。
  “好了!”武好古喝了一声,制止了众人的“胡言乱语”,现在还不是诛国贼的时候,牢骚可以发,这是态度问题,但是表过态就行了。
  “元晖,驻扎在清池县和清州城的两将新军是怎么回事?”
  往城堡内走去的时候,武好古就问起了两将新军进驻清池县和清州城的事情。林冲总军机司情报房早在这两个将开拔出发前,就得到情报了。不过却打听不到陶节夫的真实意图。
  这可是两个模范新军的将,还是有点战斗力的!
  “老师,陶节夫可能会在驱走辽军后,把这两将兵马开进天津府!还想从天津市租船运兵,走水路而来。”
  武好古问:“他想开战?”
  米友仁摇摇头,“他想不战而胜。”
  “他要赌我不敢动手?”武好古眉头一紧,这个陶节夫果然不好对付啊!
  “老师敢动手吗?”米友仁低声道,“辽兵一走,天下又是朗朗乾坤了,老师真的敢以一隅对天下?”
  “朗朗乾坤?”武好古哼了一声,“他想得美!”
  说话的时候,武好古已经和米友仁一起走进了节度使司衙署了。两人直接进了白虎节堂,然后分头落座,也不等茶水上来,就继续交谈起来。
  “老师,官家已经有了布署,要咱们出兵奉圣州,吸引辽人的主力,再以河北诸军步步为营,把辽人从定州、真定府北部一带撵走。”米友仁道,“学生以为,此计颇为稳妥,得逞的概率极大啊,所以咱们不能出兵奉圣州!”
  “没事儿的!”武好古摆摆手,笑道,“谋略这种东西,耶律延禧也是有的!咱们的官家和耶律延禧可是棋逢敌手,将遇良材啊!所以,耶律延禧没那么容易输,官家也没那么容易赢。”
  两个臭棋篓子凑一块儿那才玩的开心啊!据说在历史上,赵佶和耶律延禧后来都叫女真人捉了,一起关在五国部,一个封了昏德公,一个封了海滨王。也不知道两人私下见面的时候,有没有一起纵论治国用兵之法?
  “那老师的意思是……”米友仁问。
  “照着官家的吩咐去做!”武好古道,“你来带兵,你是我的学生,肯定得大用的!不过你没有战功,得立功啊!就给你5000铁骑兵,出居庸关、石门关,攻取儒州和可汗州。”
  “啊!”米友仁被武好古的建议吓了一跳,“学,学生不会打仗啊!”


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外交官与小学生与战争(一)
  一支军队,正穿行在燕山西麓的峰谷之间。
  山路险峻而狭窄,不过两三万人的兵马,也拉出了望不到首尾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前军已经到了紫荆关前,后军犹在燕山深处。
  大辽知奚王府事萧干,此时便身在这支队伍之中。骑着一匹善于走山路契丹马,穿着一身窄袖的皮袍,戴着顶契丹风雪帽,也没有披甲,一双锐目四下打量,看着自己一手打磨出来的奚王府新兵,脸上都是掩饰不住的兴奋。
  在如今的大辽国中,萧干算得上是少有的真正把心思用在军事上的将领了。早在几年前,在河套草原上让武好古派出的骑兵打了个落花流水之后,他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宋国军事的崛起了。
  在这之后,他可是花了不少心血研究宋国的新军事,甚至还不惜重金,让人搞来了大宋骑士学院的全套教材。虽然里面有很多内容萧干是看不懂的,但他还是看懂了其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一切战斗,都要围绕密集的长枪或具装甲骑的结阵冲击展开!
  而看懂之后的萧干,马上就意识到了辽国将要大难临头!
  其实这套教材并不是什么保密材料,不少契丹权贵家里面都有。甚至还有不少流落天津市(界河商市)的契丹贵人子弟干脆读过骑士学院。但是真正从这套教材中看出辽国将要面临大难的,也只有萧干一人。
  大难并不是因为这套新战术不可战胜,其实这种战术并不很“新”,更不是不可战胜的。早在唐初的时候,唐军就玩过以具装甲骑和密集步兵冲击为主的打法。现在骑士学院的战术,充其量就是初唐军队战术的升级版。而初唐的军队虽然厉害,但也不是不可战胜的。
  而且这套厉害的战术既不保密,也不难掌握。辽军一样可以模仿学习!
  但是,久经战阵的萧干却很清楚,这套战术真正可怕之处在于会给对手造成重大伤亡!
  密集的长枪和具装甲骑的冲击,就是一场可怕的杀戮啊!
  长枪马矟的杀伤力,可不是弓箭能比的!而且其中的长枪兵还非常容易训练,不过就是举着长枪列队冲击,然后就是突刺、拍击等几个简单的动作。根本不需要从小训练的。
  如果辽军也学会了这种战术,上了战场,遇到使用同样战术的宋军,还是会蒙受重大损失。现在契丹人中能上战场的壮士才多少?不过数十万而已。宋人呢?一千万还是两千万?
  如果未来的战争变成长枪兵之间的消耗,契丹人还有活路?一命换一命的就被宋人兑干净了。
  可是明知道辽军不能和宋军拼消耗,萧干还是一再上疏请求模仿宋国新军的战术。因为他知道,辽军如果学了宋国新军的战术必是九死一生,如果不学,那就是十死无生了。
  有一条生路,总比没有生路要好!
  不过耶律延禧一直听不进萧干的危言,直到去年在燕地领教了武好古的厉害,才让萧干出任同知奚王府事,负责训练奚王府新军。
  在萧干走马上任前,他已经利用职权在悄悄训练一支小小的新军了,而且还有了那么一点心得和改进。
  他没有照搬教科书,将手下的奚人战士训练成装甲骑兵或是铁甲步兵。而是走了一条介于步骑之间的路线,训练了骑马步兵。
  因为奚人是农耕之民,马术并不精湛,而且也没有太好的战马来源,所以只能充当步兵。
  但是因为奚人生活的地区马匹极多,所以骑马和伺候马的本事,在奚人中极为普及。因而奚兵是可以骑马行军,下马作战的。
  而下马的奚兵又被萧干定位为了重步兵!而且还要求他们“身备二仗”,也就是同时掌握两种作战方式。一种是弓箭,一种是刀盾或者长枪。
  也就是说,所有的奚人新军兵士都备有走马,可以快速机动。都拥有重甲,可以列阵而战。都能射箭,可以远距离杀敌,同时又兼近战的本领。勉强可以和早先宋军的那支房奴兵相比了。
  因为奚人农户中还有不少能射箭打猎的精壮汉子,而且又经常参加军事训练,所以要练出一支类似宋国新军的骑马步兵也不是困难。
  不到半年时间,萧干就拉出了一支还堪一战的奚人新军。官职也得到了提升,从同知奚王府事变成了知奚王府事了。
  不过一想到自己的这点奚人同族,很快就要和宋人的新军去换命了。萧干的心情就怎么也愉快不起来了。
  “和尚奴,离紫荆关还有多远?”萧干忽然问了一句。
  “回太师,还有二十里。”
  “还有二十里……”萧干抬头看了看天色,才到午时。到入夜前,应该能全军通过紫荆关。“也不知易州城那里怎么样了?”
  名叫萧和尚奴的粗壮汉子说:“有萧大王主持,太师当可放心。”
  他说的萧大王是指奚六部大王萧遐买。奚六部大王是奚王府的最高长官,名叫“大王”,其实不是一个王爵,而是一个官职。萧干的父亲也当过这个官儿。如果不出什么意外,萧干很快也会升任奚六部大王的。
  萧遐买在去年的战斗中被赵钟哥打得惨败,后来带着残部和玉田韩家的余烬一起逃到了北安州。
  不过他并没有受到惩罚,而是被提升为了奚六部大王,发送到易州带兵了。不对,这其实就是个惩罚了!
  因为易州是死地,守在这里就是等死,用自己的死去牵制武好古,为萧兀纳的计划成功争取时间。
  给个奚六部大王,不过是为了让萧遐买感恩戴德,好死心塌地的赴死。
  而萧干这一次的任务,当然不是陪着萧遐买一起死了。而是要辅佐驸马都尉,北府宰相萧特末去执行一项近乎疯狂的豪赌!
  如果战场豪赌取胜,大辽将可以夺取太原之地,然后再以太原交换燕京。
  如果豪赌失败,那么大辽分崩离析的日子,大约也在眼前了!
  ……
  “老师,老师,学生真的不会打仗啊!”
  “莫怕了,多打打就会了!”
  “万一要是败了,岂不是坏了老师的大计,还损失了老师好不容易攒起来的铁骑?”
  “说的也是啊!”
  天津市,武家大宅内,一席家宴刚到宾主尽兴的时候,就被多喝了几杯葡萄酒的米友仁给搞坏了。
  这个米友仁的胆子看来也比赵佶大不了太多,白天的时候被派了带兵伐辽的差事,就怕得要死。一直提心吊胆,又不敢说。晚上被武好古拉到家宅里面喝酒,多喝了几杯,终于忍不住吐真言了。
  武好古今天也开心,见到好徒儿了,所以也喝多了。听米友仁这么一说,就笑呵呵道:“那就不给你派铁骑了,让易州曹家、武州虞家、蓟州左家一起出兵,他们三家都没什么好地盘。等打完仗后,正好把永兴封给曹家,可汗州封给虞家,儒州封给左家。”
  啊?
  米友仁更害怕了,连忙冲着陪在武好古身边的西门青打眼色——西门大姐,救命啊!
  因为米友仁给武好古和西门青保过媒,所以西门青和他关系不错,当下就劝道:“大王,不如让妾身的大哥率兵去打奉圣州吧。寅哥儿他名义上是监军,哪有让监军统兵的道理?”
  “对了,你不说我差点忘了,他是监军。好像还有个什么经制燕山军事的杨二郎。”武好古笑着,“就让他和寅哥儿一起去。”
  “杨二郎?是谁啊?”米友仁问。
  “是杨戬。”西门青苦笑道,“不知怎的,大王一直在背后管他叫杨二郎。”
  杨戬不是和二郎神同名吗?所以就是杨二郎了……
  “他啊……”米友仁吓得酒都醒了,用哀求的眼神看着西门青。
  西门青只得硬着头皮继续劝道:“大王,您醉了。”
  “没醉,喝点葡萄酒怎么可能醉了?”武好古横了一眼西门青,“本王自会让人辅佐寅哥儿的,就让王宗翰和王宗弼两兄弟辅佐寅哥儿。”
  “王宗弼和王宗翰是谁?”
  西门青苦笑道:“都是完颜部派来的人,王宗弼是完颜部的使者。宗弼则是大王的义子,现在和义勇一起在念骑士小学。”
  一个外交官,一个小学生……
  米友仁都怀疑自己的老师有没有当皇帝的命了?
  “老师是不是要学生败给辽人?”米友仁壮着胆子问。
  武好古一笑:“怎么可能?有宗翰和宗弼在,怎么可能会输?”
  “王”是完颜部的汉姓。王宗翰就完颜宗翰啊!王宗弼当然就是完颜宗弼!而且王宗翰也不是孤身而来的,他带着上百个“敢达”,翻山越岭到了辰州,然后乘坐马家的商船抵达天津府的。
  武好古顿了顿又道:“寅哥儿,你只管野战,攻城的事情,为师会派罗克敌负责,保管攻无不取。对了,大姐,咱们的义勇今年已经十三岁了,也该见识一下战场了!不如叫他和寅哥儿还有宗弼一起,去一趟奉圣州吧!”


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外交官与小学生与战争(二)
  “嗖”的一声破空之声响亮,就看见一支三不齐箭脱弦而出,去势极快,直直扑向一只十几步开外的奔跑的野兔,一箭射翻,野兔蹬了几下脚,很不甘心的一命呜呼。
  “中了!”娇媚的欢呼声随即响起,“大哥儿,奴家射中了,该你了!”
  发箭的竟然是十一二岁的少女,肌肤赛雪,五官如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