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3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主素来软弱,听说陛下天兵以临黄河,多半回逃去江南吧?”
  “哈哈,宋主如果跑了,这中原的花花世界就是咱们契丹人的了!”
  “那样太祖皇帝未能达成的伟业,就将在陛下手中实现啦!”
  周遭的契丹将领们全都熟练的拍起了耶律延禧的马屁。不过他们说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可能实现的,如果契丹大军真的在大宋的京畿路附近渡河南下。赵佶会不会被吓跑也实在是不好说啊。
  不过眼下,他们只是站在北流黄河的岸边,黄河对岸只是冀州的东部。如果辽军渡河之后北上,很快就能进入沧州境内,去抄武好古的后路了!
  但是这事儿有点可怕,谁都不敢去想的。界河商市可是红砖垒砌的坚城,所有的契丹勇士加一块儿估计都不够去填的。
  而且界河商市以南还有数以百计的砖石城堡!每一座都得拿契丹人的性命去填啊!
  至于围困界河商市,那就更不可能了。界河商市拥有全天下第一的海军,根本不可能从陆地上包围封锁。
  况且人家的铁骑兵可是很厉害的,真的打野战,也未必就输给辽兵。
  所以北上去抄界河商市是不可能的。
  而在渡河后南下的话,则可以很快抵达大名府城下。
  但是大名府是大宋的北京,城池高大坚固,城中百姓数以十万计,只怕也不是深州、定州、祁州这样的城市可比的。
  另外,谁都知道界河上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内河战船队,大小战船好几十艘,其中还包括十几艘水轮楼船。虽然不能和海上的宋国战船队相比,但是在界河、黄河水面上还是可以横行的。至少契丹人在黄河封冻前拿它们是没有办法的。
  所以现在渡黄河是不可能的,只能等到冬天黄河河面结冰后,才能从冰面上过河。
  但是契丹大军兵临黄河,还是可以给宋国施加极大的心理压力!
  这场战争打到现在,除了武好古之外,大约谁都没有真正想到“灭国”这两个字儿,双方都在玩心跳。
  谁先崩不住跪了,那可就要损失惨重了。
  大宋这边自然是割地赔款,岁币一年得交到百万缗以上!赵佶的“成吉思皇帝”也会成为天下笑柄,这辈子也别再奢望北伐燕云了。
  如果辽国先服了软,那后果就更可怕了!哪怕不割寸土,不赔一钱,契丹帝国的威名也将荡然无存。
  威名一失,草原上的阻卜,白山黑水间的女直,辽东道的渤海苦奴,都将揭竿而起。而赢了一场的宋国,肯定会信心爆棚,乘着辽国内乱再次北伐。
  到那时,大辽想不伤筋动骨是不可能的。
  所以耶律延禧现在是打肿脸充胖子,对武好古摆在析津府城下的河间大营视而不见,蒙着头向南挺进。就是要给赵佶施加最大的压力,迫使他接受契丹人的和平条件。
  一个御帐亲军的袛候郎君策马飞奔而来,下马后大声的向耶律延禧汇报:“陛下,刚刚截获了宋国朝廷发往河间府的邸报。”
  说着话,便将一个装着邸报的盒子交给了跟随着耶律延禧身边的萧保先。萧保先取出邸报,细细看了一遍,脸色顿时大变。
  “陛下。”他说话的声音都有点颤抖了,“赵佶宣布御驾亲征了!”
  “哼!”耶律延禧却是冷冷一哼,“他来的正好!也免得我契丹大军辛辛苦苦去趟开封府了,便在河北将其生擒!”
  “不是河北,而是燕地!”萧保先道,“邸报上说,赵佶宣布要亲征析津府了,还将界州升格为天津府,作为他北伐驻跸之地……”
  “什么!?”耶律延禧这下也脸色苍白,额头冷汗直冒了。
  如果说除了一条冬季将会冰封的黄河就无险可守的开封府是大宋的死穴,那么现在已经被宋军兵临城下的析津府就是大辽的死穴了。
  开封府如果丢了,大宋还不一定会灭亡。可析津府一旦丢了,大辽可就是在劫难逃了。
  所以耶律延禧脑海中马上就升起了回师析津府的念头,但是随即又压了下去。
  因为回师析津府就必须攻打河间大营!
  要不然堂堂大辽天子带着那么多军队,却对一座就在自家皇宫外面不远的宋军的营寨视而不见,燕地豪强会怎么想?大辽天子那么窝囊,是不是另投明主了?
  可是河间大营能打得下来吗?钟傅凭着一万多弱兵和草草构筑的营寨,都让耶律延禧的八万大军损失惨重。现在换成筑城高手武好古花了那么长时间精心构筑的河间大营,得死多少人才能打下来?
  当然,更有可能死了很多人,最后也没打下河间大营。到时候赵佶御驾一到,燕地豪强还不得望风归附?
  “陛下,宋主要御驾亲征了,咱们是不是……”
  萧保先一边将邸报交给耶律延禧,一边小声提着建议。他本想建议耶律延禧回师析津府的,可是话到嘴边,又觉得不妥,所以生生的卡住了。
  耶律延禧又看了一眼正在慢悠悠难行的宋国纲船,咬咬牙道:“沿着黄河南下衡水,而后再沿葫芦河西下,在新河镇渡葫芦河,沿黄河西河道继续南下!”
  葫芦河是北流黄河的一条支流,上游发源于太行山区,其下游有一段又连接着北流黄河的两条河道——北流黄河大名府界内的浅口镇分成了东西两河,其中东河是主干,西河则注入了葫芦河,然后再和东河汇合于冀州的衡水县境内。
  耶律延禧狠狠咬牙,“朕将在黄河封冻前兵临宋国的开德府界,待大河冰封,就直下开封府!另外,传令草原,调集南王府、北王府、乙室王府三路大军各一万正兵南下,限五十日内至定州听命!”
  所谓的南王府、北王府和乙室王府也和奚王府一样,都是管理契丹部族的衙门,直属契丹朝廷。由三大王府所提供的部族兵,也是契丹这几十年来最为强大的武力。不过这些部族也因为契丹人的“宫卫制”被严重削弱,现在三大王府,最多只能出动三万余名正兵了。
  ……
  武好古这边,此时正在忙着一大堆事儿。不知道是冥冥之中的定数还是别的什么缘故,运营了十余年的界河商市,现在要正式改名为天津市了!
  而刚刚才成立,连地盘都没有和沧州方面划分妥当的界州,现在也成了天津府。
  而且这个天津府的防备,还不是属于高阳关路或是海路市舶制置司管辖的,而是属于新成立的燕山路经略安抚使司管辖。
  也就是说,天津府现在是燕山路的首府了。宋朝的惯例,一路首府都是这一路中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另外,为了凸显出天津府的地位和赵佶北伐燕云的决心。天津府下辖除了天津市和界河县(天津府的知府衙门驻在界河县)之外,还增加了一个武清县!
  而第一任判天津府事,不用说,当然就是身兼燕山路帅司的武好古了。
  天津府是燕山路的首府,根据宋朝的惯例,知府自然由帅司兼任。
  同时,武好古的燕山路都部署也变成了正式的燕山路经略安抚使,而且还加了一个行宫都总管的差遣在身,以表明大宋天子将要驻跸天津府。
  而海路市舶制置使的差遣暂时也没有拿掉,当然也没人敢接……去辽国抢粮300万石,想想都叫人害怕啊!
  总之,一大堆的政务、军务,全都压在了武好古的肩上,此外还得忙着应付赵佶给他派来的经制军务的杨戬和通判天津府的王黼。真是忙得有点不可开交了!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南征北伐(十)幽州镇
  “节帅,节帅,不好了,大事不好啦……”
  经制燕山军务的杨戬心急火燎跑进白虎节堂的时候,大宋燕山路经略安抚使,海路市舶制置使,判天津府事,幽州节度使,武清县开国公武好古正在和天津府的通判王黼商量武清、界河二县的两税和团练事宜。
  收两税和办团练在别的地方应该是两件事儿。可是在武好古统治的武清和界河两县之中,两税和团练却是一件事儿。因为武清和界河两县农村的土地并不同两税还有免役钱挂钩,而是和兵役挂钩!
  也就是说,在如今的武清、界河两县农村根本没有交皇粮的升斗小农,只有服兵役的骑士和办团练的地主。占有农田的代价就是一个,根据占有的数量出丁服役。或是充当骑士、新军,或是参加武好古主导的天津府团练。
  大致上说,界河县多骑士,所谓的“沧州铁骑”,大部分出自当时的北沧州,如今的界河县地盘上。约莫有2000家骑士的土地,就在界河县境内,占有的土地多达300万亩!几乎整个界河县的土地,都分给了这些骑士。
  而武清县则多豪强,上百个豪强连寨控制着三四百万亩的土地和为数不下五万人的精壮之士。只有桑干河沿线和界河北岸沿线的土地被武好古收回,准备分配给自己的假子骑士以及投效武好古的效用骑士。而假子骑士、效用骑士和豪强连寨的土地相加,差不多也就是武清全县的可耕地总数了。
  也就是说,两县之内,既无小农,也没有收取农业税的可能!
  拥有一万多户,十几万口(只算男丁,包括两县的廓坊户)的两个大县,居然不交一文钱的两税,也收不到几个免役钱(两县廓坊户的市税和免役钱还是可以收到的),让王黼这个通判感到非常的不甘心。
  不过武好古也有说法的,界河县除了廓坊户外就没有什么民户了。骑士本就是武官,拥有的土地是职田,哪有让官员的职田纳税的?而武清县是新附的土地,怎么都该免个十年八年的税赋徭役吧?
  再说也不能马上在武清县行宋制,派流官。得先照着羁縻州县的办法进行治理,且由当地的豪强推举县官,自治个十年八年再说吧。
  而且,武清县的豪强虽然不交税,但是人家出丁啊!一个连寨出十个骑兵正兵,十个骑辅兵,全都装备齐全!另外再加一百个没有装备的壮丁充团练步兵。
  一个县就出了上万团练兵和一千轻骑兵,还不包括安置在武清县的骑士。
  这样的县,怎么都对得起大宋官家了吧?
  话虽如此,可是王黼这个通判却是很不情愿的。
  天津府现在就两县一市,其中一市就是原来的界河商市,现在改成天津市。但是就改了个名,各种制度全都照旧,还是商市自治。王黼这个通判压根管不着人家!
  虽然天津市会把原本上交给辽国的包税交给天津府,以维持天津府和燕山路经略安抚使司的日常开销。但是对王黼而言,一年守着十五万缗的“死钱”混日子也太没劲了吧?
  倒不是他想贪污,他家有的是钱,天津市里面也有他家的买卖。可是他作为天津府的第一任通判,本来就有责任替朝廷掌握天津府两县一市的地盘,把天津府的六曹参军体系完善起来,将两县一市的百姓和税赋都牢牢掌握在手。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扶植起天津府的士大夫团体。建立一个以科举士大夫为核心的儒家社会。
  只有这样,天津府才算真正被朝廷掌握了!
  可是现在,天津府却是一个同大宋大部分州郡迥然不同的社会。是以天津市的豪商和界河、武清两县的武士豪强为支柱的社会。非常的强大,但是没有科举士大夫的份儿!
  武清、界河两县的极限动员能力是8000左右的骑兵(正兵)加同样数量的骑辅兵,以及上万人的精壮步兵。
  天津市更厉害!本部公民兵就有上万精壮随时可以发动!另外,还有人数不下两万的雇佣兵(主要是水兵)团体。还有可以批量培养军官和骑士的骑士学院、骑士小学。还有庞大的军工体系……
  也就是说,武好古之所以能沿着桑干河步步逼近析津府城,还在析津府城外筑起河间大营,所依靠的主要就是天津府本身的武力!
  这分明就是唐季、五代的藩镇啊!
  不,现在出现在天津府的力量,比唐季五代的藩镇更可怕。因为这股力量可以从海洋,从工商业源源不断的汲取养分。
  而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就是武好古克复析津府后,也有可能将析津府改造成第二个天津府。甚至有可能将整个燕地的豪强,全都纳入自己的旗下。
  到时候,武好古可就要变成真正的幽州节度使了!
  即便武好古没有造反的心思,这么一支足以颠覆天下的武力存在于幽州这么一个从唐朝开始就很不安分的地盘上,又怎么不叫人担心呢?
  就在王黼想要凭着自己的文官风骨和快要变成大军阀的武好古据理力争一番,可是又迟迟下不了决心的时候,杨戬就带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消息冲进来了。
  “节帅,派去给大名府运输军资的纲船队派人骑快马来报,他们在冀州横水县和深州静安县的黄河河道附近的官道上,看到了不计其数的辽兵,正在向南开进!”
  他的话音方落,燕山路总军机马政也快步走进了武好古白虎节堂,行了一礼后报告道:“节帅,辽主亲率的大兵正沿黄河而南下,总军机房估计他们的目标是开德府的临河县。”
  “什么?”武好古还没说话,王黼却先叫了起来,“那不是到了开封府的大门口了?从白马津过河,转眼就能到开封府了!这可如何是好?”
  “还真是小看耶律延禧了!”武好古摇摇头,脸色也凝重起来了。
  他本来以为耶律延禧听说了“成吉思皇帝”要御驾亲征析津府的消息,一定会回师北上的。
  可没想到耶律延禧竟然要一条道走到黑!
  不会真的把赵佶从开封府吓跑吧?赵佶前一阵子好像还因为纪忆和许将的奏章从崇政殿跑路了。
  这回要耶律延禧可真的要打过黄河去,兵临开封府了……这位“成吉思皇帝”不会和历史上面对金兵南下时候一样,跑路去苏杭吧?
  “节帅……不如请和吧?”杨戬看着武好古低声道,“若是真让辽人过了黄河,你我可就罪责难逃了!”
  是你罪责难逃!一旁的王黼心说:你个糊涂阉人真不知道怎么监军的?武好古都快变成武禄山了,还怎么治罪?让御史台的人去幽州镇抓武禄山?谁敢来啊?
  “高太尉不是快到开封府了吗?”武好古一点不慌,“他有一将新军和2000精骑,应该都带回开封府了吧?开封府还有18000人的模范新军,总共就有25000精兵,还怕什么辽人?而且咱们刚刚给大名府运去了足够武装五万团练的长枪、天津弩、皮盾、皮盔和纸甲。给相州团练的兵器,十天前就发运出去了。等到天寒地冻的时候,相州军和大名军也该起来了。到时候一起入援开封府,还怕守不住吗?”
  武好古当然在忽悠人了,只要耶律延禧的决心足够大,开封府压根就守不住!
  赵大、赵二当年就选了这么一个坑人的地方建都,后人有什么办法?耶律延禧只需要在黄河冰封的季节渡河,然后选一个靠近开封府的位置等着。等到来年春夏之季掘开黄河南岸的堤坝,大水漫过去把开封府淹了就是!
  如果耶律延禧因为相信佛祖而不忍制造太多的杀孽,那还有另外一个办法。切断汴河水道即可!没有了一年600万石东南粮食的补给,一百多万人口的开封府饿都饿死了,还抗个屁辽?
  “如果大官你不放心。”武好古应该是良心发现了,他想了想又道,“咱们可以建议官家迁都。”
  “迁都!?”
  “迁去哪里?”
  这下杨戬和王黼全都傻眼了。
  “保险一点就去海州吧。”武好古说,“海州靠近东海和淮南,不仅有海运之便,还有淮粮之利。附近的徐州又是军工重镇,稍加整顿,便能产出无数精良的兵器。作为首都比开封府合适多了!若是觉得海州太偏,不妨去京西南路的襄州。襄阳有汉江水运之便,临近的荆湖、四川又盛产稻米。兵家重镇陕西也在襄阳附近,可以源源不断得到西军的支援。杨大官,王通判,咱们联名上个奏章如何?”
  “节帅!一国之都怎么能说迁就迁?而且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是啊,节帅,这样的奏章可不能上……要不然就是和天下有志之士为敌了!”
  杨戬和王黼当然不肯附和武好古了,迁都这事儿可是政治上的大错误,谁要敢提,谁就是在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开玩笑!
  武好古抿了下嘴,“既然如此,那也不必惊慌,官家只管在开封府安坐,本帅自有退敌的良策!”


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南征北伐(十一)迁都或者养虎
  虽然杨戬和王黼异口同声地反对,但是武好古还是亲自拟了两本奏章,让杨戬带着入京,其中一本就是关于迁都的建白。
  当然,这是暗入文字,饶是武好古也不敢公开建议赵佶迁都的。
  但是作为赵佶的好朋友,武好古无论如何都要进谏一回的。要不然他的那颗善良的心是会痛的!
  在他看来,大宋虽然改变了不少,但是并没有大幅变强。特别是朝廷掌控的武力,比原来强得只能说有限。
  赵佶这个“成吉思汗”明显也是个西贝货,就算把真成吉思汗的家底给他,估计也玩不出什么花儿来。
  所以要挽救赵佶和大宋未来的厄运。最可行的办法,还是放弃开封府这个根本无法守卫的都城。
  即便不能把都城迁去面向海洋的海州,也应该迁往有长江之便,汉水之险的襄阳。
  至于在德不在险什么的,对开封府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开封府受困于交通和周边土地的日益贫瘠化,连一百多万人口的吃饭问题都解决得勉强,还有什么德不德的?
  相比之下,襄阳有汉水可以运粮,又靠近荆湖和四川这两大粮仓,多少张嘴也养得起。
  而且襄阳又靠近西军的大本营陕西,完全可以用荆湖、四川的粮食财富养活陕西的兵募。对于维持国家的武力也是很有好处的。
  而另外一本奏章,则提出了一个不迁都就能让耶律延禧大败而回的办法——煽动生女真部落联盟起义!
  因为武好古早就派出工兵去帮生女真人拆高丽人的城池了,估计现在曷懒甸战争应该以高丽人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了。
  这样生女真部落联盟就欠了武好古一个极大的人情。
  另外,现在武好古的大军兵临析津府城下,而耶律延禧又在步步逼近开封府。辽国的力量看上去都用在了宋国身上,辽东道方面必然是空虚无备的。看起来也是生女真起义造反的绝佳机会。
  生女真一旦起兵,耶律延禧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去开封府城下一游了。
  那可是真正的“敢达”啊!当然,生女真也是大宋帝国真正的考验!
  之前打败的西夏不过是个小强,被神宗、哲宗折磨了两代人,早就国尽民穷了。历史上没有“房奴兵”和“御前骑士”,宋徽宗也差一点把西夏给灭了。
  所以“平夏之战”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宋朝的军力有了实质性的提升。
  而以西夏残余势力和教化团为主力打得安西之战,更是绝对优势下的碾压了。西夏再怎么也是“东亚怪物”,一百多年的残酷战争中打熬出来的。天方教的强者根本不能比——天方教的军事体制很坑爹,他们是自己人不能打,全靠买来的奴隶兵。而且他们又不能买天方教的同胞做奴隶,所以天方教在中亚的地盘越大,可以供他们购买的奴隶就越少。古拉姆战士的数量,当然也就越少了……
  至于三佛齐、注辇、爪哇这些主要靠海权混日子的强国,在造船工业世界第一,而且总产量肯定超过第二到倒数第一总合还要翻个几倍的大宋跟前,根本不值一提。
  这个大宋的武力虽然是弱的,但是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是可以稳稳排在前三名的。
  而生女真,则是如今武力比赛的世界冠军,契丹应该还是亚军,至于第四名则是还是一团散沙的阻卜诸部。
  这大概就是大宋王朝很不走运的地方了。
  契丹刚刚衰弱,生女真又眼看着崛起,而女真人衰弱之后,蒙古又随之而起。
  大宋这个世界第三,总是让世界第一在那里揍,而且还是一茬接一茬的来……
  更要命的是,大宋眼下的都城,又处在不可守的开封府!
  那可真是一点儿都输不起啊!
  ……
  “高俅,张叔夜,王禀,你们怎么看?”
  杨戬带着武好古的奏章抵达开封府的时候,高俅已经带着4000骑兵(其中辅兵占一半)日夜兼程到达了。
  所以今天也出现在了崇政殿之内,一块儿研究武好古的建议。
  “陛下。”明显发福的高太尉上奏道,“臣以为都城乃是国家根本,根本不固,地动山摇!”
  “你赞成迁都?”赵佶问。其实他是赞成武好古的迁都提议的。
  开封府的确没有襄阳保险啊!
  高俅沉默了一会儿,又摇摇头道:“如今不是讨论迁都的时候。契丹正向黄河而来,若在此时迁都,一定会搞得人心惶惶。武好古上此奏章,显然也不是想让陛下立即迁都。”
  赵佶点点头。现在要迁都也迁不成!他倒是想走来着,可文武百官又怎么会答应?
  张叔夜也道:“陛下,昔日太祖开国之时,也觉得开封府不大适合建都,不过那时太祖是想要西迁洛阳的。”
  “洛阳虽有险要,但是转运困难,的确不如襄阳。”高俅道,“不过陡然提出南迁襄阳恐怕也不妥当。或许可以将南京从应天府迁往襄阳,如此就能大兴土木,扩建襄阳城堡了。”
  “好!好!”赵佶点点头,“这才是老成谋国之言。那么,联合生女真之事呢?可行否?”
  “可行。”高俅没有多想,便马上点头道,“如果生女真可以举兵,耶律延禧恐怕只得回师析津府了。”
  张叔夜也道:“此时也是生女真举兵的最佳时机……若是陛下能赐他们一点钱财,把握就更大了。”
  “钱财是小事,兵甲器械也可以供给!”赵佶想了想,又道,“只是生女真终是远水。而耶律延禧大军都快抵达开德府界了,可如之奈何?”
  高俅知道这个问题是问自己的,虽然他也害怕和辽人打仗,但是现在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陛下,臣愿意率领模范新军去抵挡辽兵。”
  “好好!”赵佶连连点头,心说:还是高俅可靠啊!武好古那厮太不靠谱了!
  他想了想,又压低声音:“朕本无意和契丹开衅,今次如能化干戈为玉帛,便是百万岁币也是可以许给的!”
  啊!?
  这回轮到高俅傻眼了。
  生女真眼看起兵了,你咋能给个百万岁币和契丹议和?这不是把生女真卖了吗?
  而且原来就是五十万岁币,契丹折腾一回就变成一百万了,以后他们还得常来啊!
  “陛下,不至于如此吧?”高俅试探着说。
  “现在不议和,难道等黄河封冻吗?”赵佶面色一沉,“你快快带兵出城……切记不可浪战,要结硬寨,打呆仗,可知道了吗?”
  ……
  高俅郁闷的领兵出征,去黄河岸边抵挡南侵的大辽天兵的时候,大宋的天兵,也出现在了比高俅更郁闷的大辽辰州奉国军节度使大公鼎的眼前了。
  堂堂大辽,天字第一号强盗,从来只有大辽抢大宋,什么时候有大宋的强盗跑到辽东来撒野?
  这样离奇的事情,居然还真的被他遇上了。
  这天早上辰州奉国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高永昌就给他带来了一个难以置信的消息,大批的宋军战船,已经堵到辰州港的港口外面了。
  一开始大公鼎还不怎么相信,直到他和高永昌一起登上了辰州城的城头,才发现数以百计的战船(包括运输船),密密麻麻散布在辰州港外海。
  当先的几十条桨帆战船,更是全力划动长桨,直愣愣的就冲码头而来了。
  “这这这……”出身渤海大氏,但是却对契丹人忠心耿耿的大公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憋了半天,终于憋出一句,“这些宋人的战船来辰州做什么?”
  “节帅,他们是来抢掠的吧?”高永昌当然知道宋朝的战船是来干什么?马植的买卖就有他一份啊!
  “抢掠?”大公鼎睁大了眼珠子看着高永昌,“怎么可能?宋朝来抢契丹了?”
  他的问题才一出口,高永昌的一个族弟高药师忽然大喊了起来:“宋人的甲士,宋人的甲士冲上码头了!”
  真的有甲士?
  大公鼎连忙眯着眼睛去看,结果就是凉气儿连连啊!
  从一艘刚刚靠上码头的宋国桨帆战船上冲下来的,都是身穿瘊子甲,手持着长陌刀(他们是战船上的肉搏兵,因为不晕船,所以打头阵)的壮汉,个个凶神恶煞一样的,看见守在码头上的奉国军乡兵就砍。
  奉国军的乡兵大多是渤海人,不得契丹人的信任,所以也没有什么好装备,大部分人连甲都没有,只有一把短刀,一件战袄,一顶毡帽,怎么可能挡住披着瘊子甲拿着长陌刀的宋军?转眼的功夫,就都被杀散了。随后,更多的甲士,从宋军的战船上冲到了码头上,都是持着长枪、刀盾和弩机的战士,组队列阵,极有秩序的向附近的辰州商市涌去!看他们的布署和行动还有装备,就知道是不可小觑的精兵了。
  高永昌这时在大公鼎耳边急急地说:“节帅,宋军势大,辰州军的京州兵根本抵挡不住!下官和舍弟保着节帅杀出去吧!去东京道向魏王殿下求援吧!”


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南征北伐(十二)风云将起
  高永昌所说的“魏王殿下”就是皇太叔耶律和鲁斡的儿子耶律淳,他现在是东京留守,坐镇辽阳府,掌管着危机四伏的白山黑水。
  后世的《辽史》上将女真人的崛起描绘成了契丹人粗心大意造成的偶然事件,仿佛只要耶律淳这样的东京留守和耶律延禧稍微上点心,就没有女真人什么事儿了。
  如果让如今身在辽阳府,面对危局一筹莫展的耶律淳看见《辽史》上的观点,大概要破口大骂了。
  因为大辽国在东京道所面临的真正危机只有一个,那就是无解的人口危机!
  契丹人太少了!
  而女直人和渤海人又太多,太多了!
  造成契丹人太少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佛教大兴了。虽然汉人和渤海人都相信佛教,但是佛教思想在汉人、渤海人的大脑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这两个民族主要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将宗族传承看得比佛祖重要。他们相信的其实是和儒学融合后的佛教,所以并没有影响人口的增长。而且和尚在辽国属于统治阶级,不是汉人和渤海人想当就能当的。
  而辽国高贵的契丹国族虽然也受到儒学的影响,但是程度不能和汉人、渤海人相比。而且他们又是统治民族,是和尚们最喜欢忽悠的对象,所以被忽悠出家的契丹人肯定比汉人、渤海人多多了。
  另外,契丹人还长期实行内婚制。姓耶律的通常只能和姓萧的婚配,姓萧也只能和姓耶律的结为连理,少有例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