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3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河间大营,不过三万兵马,怎么可能围困燕京城?”
  “还有粮草怎么解决?河间大营距离界河商市那么远,运得过去吗?”
  “河间大营的粮草还是小事儿,北粮南运才是大事儿!这几年开封府人口增了那么多,可都靠北粮撑着!”
  王禀的话才一说完,殿中的群臣就议论纷纷起来了。谁都不相信武好古能用三万人就取下燕京,更不用说“和平解放燕京城”的事情了。
  另外,还有熟知界河运粮事务的大臣提出了北粮南运能否持续的问题?这段时间,因为辽宋开战,开封府城内的粮价也受到了影响,每天都在上涨啊!
  民以食为天!
  粮食天天涨价,开封府的人心难免要乱。短期内还能让都提举市易司通过打压奸商的办法压制一下粮价。可如果北粮(其实都知道是辽粮)真的无法南运了,粮食真的供应不足了,粮价还压得住吗?
  这几年因为粮食供应充足和开封府城的扩张,开封府城内的人口可增加了不少!那么多张嘴,天天都要吃的。
  听到有人提出了开封府的粮价上涨的问题,赵佶突然联想到了一个更加可怕的问题。
  “开封府城内有多少存粮?万一,万一遭到契丹围困,能够支撑几日?”
  崇政殿内的重臣们闻言都是一怔。天子都想到开封府被围困了?可真是未雨绸缪啊!
  不过仔细想想,这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啊!现在已经是秋天了,转眼就是冬日,到时候河流封冻,再无险阻可挡辽国的铁骑,兵临开封府城下也不是不可能的!
  看来得早做准备……要不先把家眷和钱财悄悄送去海州吧。
  当不少朝廷重臣开始琢磨退路的时候,苏迟出班回答问题了。
  赵佶关于粮食的问题,就是问太府寺卿。朝廷的粮料院是由太府寺主管的,虽然粮料院理论上只管文武百官和诸军俸料。但是开封府的人口结构非常特殊,官员、禁军、厢兵,还有他们的家眷加起来,一半人口都有了。
  所以粮料院的储备,就关系到开封府的粮食供应安全。
  现任的太府寺卿是苏辙的长子苏迟,在父亲苏辙外方泉州后,就被赵佶召入开封府,出任“忙卿”,主管太府寺了。
  苏迟出班上奏道:“回禀陛下,目前粮料院的储备颇丰,足以应付开封府城内官员、百姓、兵士一年之需。不过……”
  “不过什么?”赵佶有点不耐烦地追问道。
  “不过近日有许多难民从河北南来,开封府内的人口每天都在增加。”
  原来是吃饭的嘴多了!
  “这可如何是好?”
  赵佶愁眉苦脸地看了蔡京一眼。蔡京当然明白官家的意思了,这位官家虽然号称什么“成吉思皇帝”,但是胆子还是随赵宋皇朝的列祖列宗的。战争打到现在这个份上,他早就后悔不迭了吧?
  可是要停战求和,恐怕少不得割地赔款啊!官家自然不会错的,这丧权辱国的黑锅当然都是大臣来背……
  “陛下。”蔡京起身上奏,“由东南六路发运而来的米粮,每年都有个定数,并不会因为北面的战事而有所减少。现在的问题就是北粮南运,而北粮素来由海路市舶制置司负责转运。可以降诏询问权摄海路置司的武好古,若是今秋明春依旧可以运送200万石面粉入京,则战事尚可维持。若海路置司无力维持运粮,那么……臣恳请陛下为河北及京畿千万苍生计,暂时向辽朝求和。”
  老狐狸!
  赵佶怎么不明白蔡京是想把锅甩给武好古?
  不过武好古这厮也可恨,明明花个几百万就能了的祸事,他偏偏要花一个亿!好吧,一个亿就一个亿,可是钱花了,祸事却越来越大了!这个黑锅他不背谁来背?
  “也好!”赵佶轻轻点头,语气已经放沉,“中书舍人拟旨吧,不仅要问运粮的事儿,还要责问河北战事糜烂之过!”
  说着话,赵佶指了指御案上的一堆奏章,“现在真定府路的王旉,定州路的梁子美,大名府路的许将,高阳关路的叶祖洽都在参他,说他贻误军机,不救定州,丧师辱国,轻率冒进,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蔡京第一个开口,“老臣以为,河北西路局势败坏如此,主要是梁子美的不是。臣请陛下将梁子美撤职问罪,以正人心!”
  张商英也道:“陛下,武好古名为河北宣帅,其实能够掌握的也就是河北东路,如今河北东路连连告捷,失败的是河北西路,怎么能以河北西路的失败处罚河北东路的主帅?”
  左右二相都提武好古说话,下面的官员当然都明白该怎么说了!
  大家都知道,现在武好古还不能倒!因为卖国求荣的黑锅还得他来背……他要倒台了,蔡京和张商英的宰相位子也坐不下去。
  赵佶其实也没想马上处罚武好古,毕竟这个国是他家的,能少卖一点总是好的。而武好古最会做买卖了,在辽国又有不少朋友,卖国的黑锅他不背谁来背?
  得让他戴罪卖国!
  等卖国的差事做完了,再发他去海州养老。
  赵佶道,“那就调高俅出任河北路宣抚使吧。武好古则改任海路市舶制置使,燕山路都部署,兼知界州事。再把沧州北部划出,和界河商市并在一起设立界州。”
  看来赵佶这次不仅要让武好古戴罪卖国,还要顺手把界河商市这块“法外之地”收归国有,至少也要变成和京东商市一般。可不能再让武好古的势力在那里发展壮大了。
  再壮大下去,他还肯背黑锅卖国吗?
  赵佶顿了顿又道:“另外,武好古、赵钟哥、慕容鹉、马政等人皆有战功,该转官,该进爵的,该赏钱的,一样都不能少!枢密院和兵部尽快拟个方案。”
  “陛下。”枢密使郑居中奏道,“武好古之前已经是节度留后了,这一次该进节度使了。”
  “唔,那就加节度使衔吧。”赵佶想了想,“给他一个幽州节度使!”
  “幽州节度使?”郑居中一愣。幽州镇可是昔日河朔三镇之一!而且早在后晋时期就割让给契丹了。现在把幽州节度使的官衔给了正在进攻幽州的武好古,怎么看都像是要和契丹打到底啊!
  “对!就是幽州节度使!”赵佶道,“咱们也不能太过示弱了!”
  “臣明白了。”
  “陛下。”蔡京再次奏道,“高俅远在灵州,没有两三个月根本不可能上任,这段时间河北主帅还是由武好古权摄吗?”
  “不必了。”赵佶摇摇头,“武好古管好界河防务和界州以北的战事即可,至于河北全局之事,还是另外择一德高望重,又精通军务政事的老臣权摄河北宣抚司事吧。”
  有这样的老臣?如果章惇还在,章楶未亡,倒是可以让他能出马。可是现在,老糊涂有不少,德高望重又能打仗的老臣却是没有的。
  而且真有这样的人,也应该直接出任湖北宣抚,怎么能权摄呢?
  “臣推荐大名府路安抚使许将权摄河北宣抚司事。”蔡京上奏道,“许将在元丰年间我朝和契丹发生对峙时,就曾经奉命使辽,应答不卑不亢,晓以利害,使辽国放弃侵攻的想法。后来又执掌过兵部,多有建白,为朝野所赞许。将河北之事暂托于许将,必可使开封府无忧。”
  这才是真正持重谋国的老臣啊!
  赵佶对蔡京推荐的人选非常满意,点点头道:“那就叫许将权摄河北军务吧。”
  但蔡京却知道许将是不靠谱的。于是又上奏道:“陛下,如今河北西路局势糜烂,许将虽然老成持重,恐怕一时也难以理清头绪,还需要朝廷部署战守。”
  他这话一说出来,群臣和赵佶都连连点头,只有列席会议的张叔夜和王禀在叹气。
  钟傅全军溃灭(他们俩都知道钟傅没救了)的主要原因,就是令出多门!现在换了宣帅,却不改变令出多门的毛病,接下去的战局估计还得败坏!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南征北伐(四)好古拆迁
  崇政殿内,会议还在继续。
  “如今河北战局的关键,乃是替钟傅解围!”赵佶的眉头渐渐拧了起来,“钟傅所部兵士就有四万,加上民夫不下五万。只要能将之从辽人的围困中解救出来,河北东路的形势马上可以逆转。而要解救钟傅,必须要使用骑兵,现在朝廷手中有几支骑兵可用?”
  赵佶不仅有遗传性胆小的毛病,还有遗传性瞎指挥的毛病,基本上都是绝症,没治了!
  都军机张叔夜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奏道:“陛下,朝廷可用的骑兵一共有五支,一是武好古麾下的两将界州骑兵,不过他们刚刚和契丹人的宫分军铁骑血战过,前前后后斩了五千多个甲首,俘虏近千。虽然是大捷,但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必须得休整些时日才可以再上战场……”
  他和武好古并不是一派的,但也知道那6000界州铁骑对于河北战事有多重要了。
  只要这6000界州铁骑还在武好古手中,河间大营就能屹立不倒。河间大营不倒,耶律延禧也就是在定州路、真定路、高阳关路撒野,过黄河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为武好古随时有可以把燕地给买下来!耶律延禧如果太过深入了,到时候连草原都回不去了。
  可要是界州铁骑给赵佶玩没了,那可就麻烦了,说不定耶律延禧真的就兵临开封府城下了!
  “第二支精锐骑兵是高俅属下的灵州铁骑,战力不在界州铁骑之下。臣建议将灵州铁骑和高俅一并调往河北。”
  赵佶点点头,“只是远水难解近渴,还有别的骑兵可调吗?”
  张叔夜道:“除了界州、灵州铁骑之外,朔方路、河西路和河东路也各有一将铁骑,其中河东铁骑乃是由府麟路的折家军改编而来的新军,战力足可以和界州铁骑媲美。”
  河东路的新军和河北路一样,也是“一军两制”,占多数的是由河东路禁军改编而来的新军,根本没啥战斗力。不过府麟路的折家军却是例外,折家军虽属河东,但一直以来都参与对抗西夏的战争,算是西军的一部分。
  久战之兵,又是有主的兵马,战斗力当然是有保障的。
  而主持河东新军改编的陶节夫又是章楶的左膀右臂,和西军将领们非常熟悉,同折家人的关系也是极好的。所以在整理河东军的时候,给了府麟路的折家军以西军授田府兵的待遇。允许折家将府、麟、丰三州官地分配给麾下战士,组织一将步军。还允许折家以土地安置1000家骑士(主要都是折家、杨家的亲族众)。然后又以折家骑士为核心,再加上2000募集来的骑兵以及2000骑辅兵(不包括折杨两家骑士的仆从兵),组成了一个3000人的骑兵将。由折可求担任正将,是河东军中的主力。
  赵佶又问:“河东路目前情况如何?当面的辽兵可有异动?”
  “回禀陛下。”张叔夜道,“河东路当面平静如常。”
  赵佶道:“那就调动河东军的一将骑兵并两将步兵,由折可适率领入援真定府路,再令王旉兼任定州路安抚使,折可适出任定州路、真定府路兵马都总管,会同真定路团练大使韩肖胄一同设法解救钟傅所部!另外,武好古和叶祖洽也应该从东路调兵西进,配合真定府路的精兵给钟傅解围。”
  张叔夜和王禀对了一眼,都知道河北很快又要有败报传来了!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大宋官家都爱瞎指挥,唯一例外的大约就是哲宗先帝了。
  ……
  赵佶下达给武好古的制书还在中途的时候,暂时还是河北宣抚使的武好古,则已经在和辽国方面的大人物接触了。不过不是商量“卖国”,而讨论“买地”。
  “买地”当然是为了“搞开发”了,他计划着把燕地的一府九州都买下来,然后开发成一个“军事自治区”,除了一府直辖,剩下的九州再打包发送给燕地豪强。基本上和后世的拆迁、回迁一个路子,而且还有赵钟哥统率的五万强拆大军!
  所以根本不怕拆不掉辽国的南京道!
  代表燕地豪强出面的是马人望的侄子马植和张琳的侄子张觉,前者现在是顺化军详稳,后者则是奉了耶律延禧的密旨从定州赶来界河商市的——耶律延禧并不知道武好古是大宋头号主战派,所以还想通过他的路子去和赵佶谈判。
  因此就派了跟在他身边的南京道警巡使张觉充当密使,去界河商市见武好古。而张觉又利用职权拉了在中京道带兵的马植,一块儿到界河商市去和武好古谈判“拆迁补偿”的问题。
  “平州是张家的老家,平州观察使一职,自然由张家人世袭莽替了,营州可以给马家,滦州和整个滦河以西都给钟哥儿。”
  辽属的平州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节度州平州,除了本境之外,还有滦州和营州两个州。另一个概念则是平州直辖的地区。现在武好古要分给张家叔侄的,当然是平州直辖的地盘,分给马家的,则是控制着榆关(山海关)险要的营州了。两家差不多占有了作为节度州的平州的一半土地。
  另外一半,应该包括了开滦煤矿所在地的滦河以西,则统统交给赵钟哥。
  此时的滦河还有不错的通航能力,是直接通海的内河。也就是说,开滦的煤矿如果能开发出来,就能通过滦河进入渤海海运体系了。
  另外,后世的唐山是钢城,境内不仅有煤,而且还有不少铁矿,如果能够开发出来,兴许可以成为能够和徐州媲美的铁城。
  所以滦州这块地盘,一定得掌握在最心腹的部下手中!
  “大郎。”马植和武好古很熟,所以也不叫他宣帅,而是称呼他为“大郎”,“只给张家一个平州是不是小了点?张家在辽国可是极受天子宠幸的,虽然不是燕四家之一,但实际上的地位,也不亚于赵、刘、马三家了。至少也得给平、营二州吧?”
  燕四家中的韩家那是地位超然的,家中一堆赐姓“耶律”的,还有一个文忠王府是契丹的宫卫之一。基本上也就比耶律皇族和萧氏后族稍微差一点,想要拉拢他们家是很难的。不过“赵、刘、马”三家,都不可能跟着契丹人一条道到黑,只是补偿多少的问题。
  而平州张家作为燕云诸家中的后起之秀,在平州当地的实力非常强大,有足够的力量拿下平、营二州。
  可是武好古能拿来拉拢燕地诸家的只有九个州,张家拿了两个,赵钟哥拿了一个,追随武好古多年的慕容家和西门家少不得也要各给一个,这可就去了五个州了……拆迁补偿有点多了!
  “那你们马家要哪里?”武好古皱眉问。
  “我们不要燕地九州中的任何一个州。”
  “不要地盘?”武好古心道:不要土地补偿,难道要现金补偿?
  “地盘当然要的。”马植笑道,“但是燕地太挤了!一共才九个州一个府。其中析津府肯定是武家的,西门家、慕容家少不得各拿一州,赵家、张家、刘家至少要两个州……我马家还能拿到多少?”
  不要回迁?那就是异地补偿了,这样可以多拿点地盘。
  “你家要显州还是要中京道的地盘?”武好古问。
  马家的老巢医务闾山位于东京道最西面的显州,不过马家在中京道东部的锦州、宜州的势力也很大。
  “非也。”马植摇摇头,笑道,“显州、锦州、宜州虽然不错,但都不是容易守住的家业。我家世代书香,打打杀杀可不拿手啊。”
  显、锦、宜三州正好卡在辽西走廊上,一旦辽国大乱,辽西走廊一定是各方面都要争夺的目标,马家那点本钱根本守不住。
  “那你家要哪里?”
  “辰州、苏州如何?”马植问。
  辰州就是后世的营口一带,苏州则是指后世的大连一带。这两处都是眼下辽东道的主要海港,而且位置也比较偏,容易在乱世中立足和发展。
  “好地方!”武好古笑了起来。其实马植不提出,武好古也是要派人去抢夺辰州、苏州的!
  “那你们马家打算怎么取辰州、苏州?”武好古问。
  “当然是从大宋手中夺取了!”马植一笑,“顺便还有一笔大买卖可以做。”
  “大买卖?什么样的大买卖?”
  马植道:“粮食!东京道的粮食!”
  “多少?”
  马植伸出三根手指,“三百万石!”
  “什么价钱?”
  “三百万……要金银铜钱,不要绢帛!”
  武好古沉默了一会儿,“贵了一点,不过某和马二哥是多年的朋友,这个价可以出。只是怎么交割?现在辰州港和苏州港都不许咱们的船进去了。”
  马植笑道:“他们不许你就不去了?你的战舰什么时候那么讲理了?粮食会运到辰州和苏州,一共350万石,收你300万石的钱。至于怎么取,你自己想办法吧。取完以后,别忙着撤退,某会带兵来夺城的。”
  武好古想了想,“好吧,就这么办!”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南征北伐(五)奉旨抢劫
  杨戬是一边咒骂着武好古,一边日夜兼程赶路的。他的咒骂当然也是有道理的,本来他挺好一个入内内侍省都知,相当于大内总管的肥缺,躺着收钱的好差遣。就因为武好古不能体察圣意,被赵佶打发去河北监军了。
  好吧,监军就监军吧!没准能混出童贯的前程。可是谁也没想到,他人才到大名府,就接到了赵佶让进奏院的快马加急送来的旨意。
  赵佶免去了武好古的河北路宣抚使一职,改任为海路市舶制置使,燕山路都部署,兼知界州事。这下杨戬的差遣也变了,不再是监河北路军务,而是经制燕山路兵马。
  经制兵马比监军的权力更大,理论上是和武好古的燕山路都部署在管辖范围上相互重叠的差遣。可是这个职位给童贯、谭稹这样的军事宦官也就罢了,他们真的能带兵出阵。给杨戬有啥用?他要带兵出阵不是去立功,而是去送人头的。所以赵佶的这个任命,唯一的作用就是给武好古添堵,提醒武好古他的兵权是随时可以被剥夺的!
  可是杨戬却成了这场君臣博弈的牺牲品,从河北监军变成了河北宣抚司下的一路兵马经制,而且还是个空头经制,虽然有监军的权力,但是却没有监军躺着立功的好处。让他怎么不恨得牙根直痒痒?
  不过恨归恨,真的见到武好古的时候,杨戬还是不敢有半点造次,宣了圣旨后,依旧客客气气的给武好古道喜——武好古的差遣小了,可是本官却升到了节度使,而且还是听上去很牛逼的幽州节度使!
  这可比某某军的节度使听着大多了!说是节度使之首也不为过。
  而且武好古现在还是燕山路都部署,也就是负责指挥燕山路各军作战的最高将领,又加上一幽州节度使的衔,可真是太有想象空间了。
  在不明白真相的人们看来,赵佶似乎是想让武好古成为幽州镇的实职节度使啊!
  所以杨戬给武好古道个喜,也不算挖苦人。
  “节帅。”杨戬接着便尊称武好古为“节帅”,他说,“官家还有话要咱家相传。”
  接着他又看了看武好古的左右。武好古明白他的意思,忙摒退了亲随幕僚,偌大的内厅里面,就只有武好古和杨戬二人。
  杨戬笑道:“官家的意思是,如果节帅您不能运粮入开封,那么为了开封府的一百多万生民所虑,就该同辽人和谈了……哪怕赔上百万岁币,也总好过开封府饿死人吧?”
  “官家的意思是吃饭最要紧?”武好古笑着。
  “对对对。”杨戬点头,“官家就是这个意思,民以食为天。”
  “明白。”武好古道,“明年春天结束前我能运200万石面粉入开封府,保管饿不死人。”
  “什么?200万石面粉?”杨戬一愣,“节帅,你上哪儿去弄那么多粮食?”
  “辽东道啊。”武好古回答。
  “哦。”杨戬明白了,“节帅是要和辽人议和?”
  “不议和。”武好古摇头。
  “不议和怎么从辽东道买粮食?”杨戬看着武好古,“节帅莫不是以为钱能通神?现在可是战时,辽主不会连辽东道的官员都管不住吧?”
  “不给钱。”武好古笑道,“不给钱的……”
  “不给钱?”杨戬问,“不给钱怎么通路子?”
  “不通路子。”武好古道,“也不给钱!”
  “那你……怎么弄到那么多粮食?”杨戬看着武好古,一脸的懵逼。
  “去抢啊!”武好古一本正经地说。
  “抢!?”杨戬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抢契丹人的粮食!?”
  “是啊。”
  “那可是契丹人!”
  武好古认真地说:“当今官家可是成吉思汗啊!”
  “……”
  杨戬当然不知道历史上真正的成吉思汗又多牛逼了,都抢到欧罗巴去了,抢个把契丹人算什么呀?
  “都知放心好了。”武好古笑道,“二百万石面粉不过三百多万石麦子,能够抢来的……本官麾下有天下第一强的战船队,辽东海岸何处去不得?”
  当海盗啊!
  “节帅。”杨戬摇摇头,“我朝是礼仪之邦!”
  “但是民以食为天啊!”武好古说,“官家的意思不是吃饭最要紧吗?”
  “那也不能去抢啊……”
  “怎么不能抢?”武好古哼了一声,“他耶律延禧能抢,咱们的成吉思皇帝就不能派兵抢粮了?而且又不是第一次抢了。”
  不是第一次?
  “节帅,这话可不能乱说啊!”
  “怎么乱说呢?”武好古一笑,“你以为纪忆之带回来的一千多万两真金白银是哪儿来的?都是抢来的!”
  “啊,真是抢来的……”
  武好古笑着,“卡着三佛齐海峡的南心岛和迦托诃城也是抢来的,今年春、夏两季时,南洋巡检司的兵马还和三佛齐国一起抢了小半个爪哇岛。捷报不是早就送去朝廷了吗?”
  进攻爪哇岛的战争从去年冬天就开始了!
  不过相对和辽国发生的冲突,这不过是一场“微不足道”的战争,不过是抢到了一万多平方公里肥沃的不像话的土地罢了。所以朝廷上也没什么人在意,随便给了点赏赐就算了事儿。根本就没有人意识到,在爪哇岛上的领地,将会对华夏的未来产生多大的价值。
  “这这这……”杨戬听了武好古一番胡言乱语,都有上去抽武好古一嘴巴的冲动了。
  好端端一个礼仪之邦,就被这个奸臣搞成了强盗之国。怪不得武好古的兵马那么凶,一下子就砍了几千个契丹人的脑袋瓜子,原来他们和契丹人一样,都是当强盗的!
  “官家还叫你赶紧出兵去解救钟傅的五万大军!”杨戬看了眼武好古腰带上挂着的宝剑,终于强忍住了怒火,“节帅,这事儿可关系到河北战局成败的!”
  “什么?救钟傅!?”这回轮到武好古发愣了,“可钟傅早就以身许国了……”
  “死了!?”杨戬瞪着眼珠子,“五万大军就这样没了?”
  “哪有五万大军?都知没听说过吃空额吗?钟傅麾下不过万余战兵,老弱还占了半数。”武好古道,“在安阳口铺苦战了一日一夜,全军覆没了。钟傅本人,也杀身成仁了。”
  “这消息可准吗?”
  “准!”武好古道,“是辽国的密使,南京道警巡使张觉告诉我的。”
  “辽国的密使?”杨戬终于听到一点好消息了,“辽主要和咱们议和吗?”
  “哦。”武好古道,“狮子大开口,要百万缗岁币,还要一次给三百万的赔款。已经给我撵走了!”
  “撵走了!?”杨戬猛的站了起来,跺了跺脚,“节帅啊!你怎不问问天子的意思!?”
  武好古一摆手:“天子的意思我知道!他要我克服燕地,还许我事成后封王的!如今又封我做了燕山路都部署和幽州节度使,不就是为了能让某专心收复燕地吗?”
  “能收复?”杨戬看着武好古胸有成竹,也有点吃不准了。
  “能啊!”武好古一笑,“肯定能啊!燕四家中的三家,还有仅次于燕四家的平州张家都说好了……一家给一到两个观察使州!另外,我还派了工兵去帮生女真部打高丽人,等高丽人兵败,生女真就会起兵响应咱们的!到时候耶律延禧就是腹背受敌,燕地豪强再趁机起兵,别说燕云之地,就是辽西、辽东也能占一点的。”
  武好古笑吟吟看着目瞪口呆的杨戬,“杨都知,不世之功啊!你我一人一半如何?”
  ……
  武好古和杨戬眼看就要捞到不世之功的时候,新任的河北路宣抚使兼大名府路安抚使,判大名府许将,却是完全傻眼了。
  一个那么大的烂摊子怎么就丢到自己头上了?
  “忆之,你看这事儿可怎么办?辽军不仅占了定州,还在猛攻保州,安肃军和广信军眼看也难保了。而高阳关路和真定府路拢共就四将新军,战兵不过万余。大名府路干脆没有新军,只有少量的禁军、厢兵和团练……靠这点兵马还要去救那个不知死活的钟傅,这仗可怎么打啊?”
  纪忆也是苦苦一叹,之前河北宣抚司的布署不是挺好的?将保州、安肃军、广信军的守军撤出,重新布署到南易河和滹沱河沿岸。这样在两河封冻之前,至少有几个月时间,大半个河北路都是安全的,可以安心组织团练军。等到冬季时,十万二十万团练也有了!到时候至少有守城的能力,可是现在……
  “还是得守住南易河和滹沱河沿岸啊!”纪忆想了想,“从高阳关路抽一个将去守永宁军和深州吧。另外,相州团练办得不错,可以先调到真定府和祁州南面应急。下官已经让人送了五百万缗钱去界河商市,订购纸甲、弩机、长枪、刀盾、战马,并且雇佣效用士。很快会有东西运来的,到时候先给相州军便是了。另外,大名团练也得抓紧啊!不如就请潘家、向家出面吧。他们都是皇亲,在大名当地也有声望,应该可以一呼万应的。”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南征北伐(六)大辽钉子户
  当秋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定州城周遭的平原山地都被染成金黄或是深红色时,马人望和张觉联袂回到了定州城,参见大辽皇帝耶律延禧。
  两人给延禧带去都是不大好的消息。
  张觉带来的是大宋拒绝议和以及武好古被赵佶任命为幽州节度使、燕山路都部署的消息!宋朝节度使一般是正任官,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赵乾顺之前的河西节度使,现在的天竺、安西大都护就是实职。
  另外,对内自称大瞿越皇帝的交趾郡王李乾德则是大宋的安南都护、静海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理论上也算是大宋的实职节度使。
  “武好古的幽州节度使是实是虚?”
  大辽皇帝眉头紧锁,似乎对武好古拥有的名分非常在意。
  “应该是虚实皆有吧?”张觉道,“如果燕地有居心叵测之徒能举兵响应,那么武好古的幽州节度使就有可能是实职了。这样节度使下还能设置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和刺史,倒是能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