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3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好古笑盈盈地说:“再加一个律学院的名额!大哥儿、二哥儿一起进去!”
  一个律学院的名额搞不定,那就再加一个!
  武诚昌皱着眉头,似乎在苦苦思索,过了半晌,才咬咬牙道:“宣帅,这事儿可以办,不过就是有点损阴德啊!”
  哄人去爪哇岛耕种免租、免税、包丰收、包收购的水田自然是损阴德的……中国农民嘛,安土重迁,不是活不下去谁肯下南洋?
  “有办法行了!”武好古看着武诚昌。“阴德什么的好办,我和少林寺的玄寂大师有交情,请他给你念几遍经,不行的话再捐个安西的寺庙,什么阴德都有了。”
  农民的事情,武好古不大了解,所以也不知道怎么哄他们去南洋种地。也不能和雇佣打手一样,花钱雇他们去啊。雇佣来的打手也不会种地啊,沙门岛的恶人就更不行了。而且武好古也不想用外族奴隶去开垦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所以就只能让武诚昌这个农民资本家去干伤天害理的事情了。
  “那就有办法了……”武诚昌露出了痛苦的表情,又看了看自己的两个傻愣愣的儿子,“也罢,谁让我望子成龙呢?小老儿就做一回伤天害理的事情!”
  他顿了顿,又对武好古道:“海州那边的人刁,很难弄去南洋,要弄只有去洛阳。”
  去祸害老家的乡亲……的确有点伤天害理!
  “好!”武好古点点头,“七叔准备怎么做?要多少时间能凑出……对了,100万亩水田要多少户人?”
  “几千户总要的。”武诚昌摇摇头道,“可不能都让老儿来弄啊。”
  “行行。”武好古笑着,“有个两三百户,先开个局就行……得拖家带口,光棍一个南下可不行。”
  “那就先200户……总能应付几万亩了。”
  “行,就这样!”武好古笑道。


第九百六十四章 为富不仁武扒皮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大宋大观二年正月二十六日下午快到饭点的时候,洛阳白波镇上,聚族而居的武家义门的大宅坊家塾之内,再一次响起了整齐背诵真宗皇帝《励学篇》的声音。
  占地面积不小,但是房舍非常破旧的大宅坊家塾的大膳堂里面,十张长木桌周围,此时挤满了穿着儒服,正准备用晚饭的武家书生们。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只要没有高中,又不打算放弃科举这门事业,不管年纪多大,大宅坊家属里面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和一日两餐。
  当然是两餐了!一日三餐这种奢侈的生活可不是白波武家这群苦读的士子可以享受的待遇。
  虽然一日只有两餐,不过他们的伙食还是很不错的。白面的炊饼可以吃饱,隔三岔五还会有一顿炊饼夹猪油炸鸡胸肉可以补充蛋白质——这可是正宗的开封菜,而且还是“进士菜”!白波武家的家主武忠义在高中第561名进士的时候就天天吃这个。
  所以这道“开封名菜”在洛阳白波武家就有了那么一些神圣感,成了激励武家学子们努力苦读的动力。
  只要高中进士,就可以一天三餐吃炊饼夹鸡肉啦!说不定还可以加个煎蛋……
  唔,这样的进士一定是个清官!反正武好文和武好古这两个脏官是不会那么清贫的。
  未来大宋清官们已经念完了励学篇,都将目光投向了正背着手在大膳堂中巡视的武诚举。
  武诚举在白波武家族中的诚字辈里行三,是武诚昌的堂兄,武诚之的堂弟。在武诚昌撂挑子前一直主持大宅坊家塾,现在则是白波武家总管。是家中仅次于武忠义的二号人物,也是族长的接班人。
  年近五十的武诚举外表并不起眼,中等个头,长得黑黑瘦瘦。相貌忠朴敦厚,长得还有点慈眉善目,脸上总是带着一点儒雅的笑意。对于武家年轻人来说,他就是个良师加长者。对于洛阳城中的名士大儒而言,他无疑也是清流中人。对于洛阳县的父母官来说,他当然是不能得罪的人物。
  现在的白波武家可是一门两帅司的存在啊!洛阳的地方官怎么敢得罪武诚举?
  可是洛阳县白波镇,还有临近的龙门镇和彭婆镇上租种了武家田土,借了武家小额贷款的农人,却都在背后管他叫武扒皮!
  别看他长得慈眉善目,好像个大善人,可是在盘剥佃户,巧取豪夺的手段上,他可绝对配得上“武扒皮”的名号,比他的前任武诚昌可狠多了!
  之所以这样,其实也是武好古、武好文两兄弟造得孽。在他们俩崛起之前,白波义门武家就是个家道中落,马上就要混不下去的大宅门。别说巧取豪夺了,自家的田地都一块块的割出去。
  可是二武兄弟一崛起,白波武家马上就翻了身。首先是武好古划拉走了一小半武家子弟去海州开分号了。这样一来,需要在白波武家吃大锅饭的人数一下减少,土地却因为二武兄弟和武诚之的“捐赠”而增加了不少。
  人少了,地多了,日子自然会好过一点。不过武诚举还有几个和他一起主持家务的诚字辈都是穷怕了的主儿,一朝翻了身,别的事情不想,就琢磨怎么捞个盆满钵溢了。
  可他们也没有一官半职,不过就是个义门首领,最多在官场上有后台靠山。所以捞钱的手段也不是太多,而且他们也不大会做生意,也就只能在老家当个压榨贫下中农的武扒皮了。
  而他们压榨贫下中农的手段,其实也是很传统的。无非就是那么几个,第一当然是出租土地收租子了——白波武家现在又发达起来了,由家中丁壮耕种的土地当然就少了,可以用于出租的土地也就多了,差不多租了七万亩土地出去。
  出租土地当然也没什么啦,现在距离斗地主的时代还有900多年呢!
  不过光靠出租土地,武诚举也不会得了“武扒皮”的雅号。他的手段还有勾结胥吏,转嫁两税。现在白波武家是官户,又是皇封的义门,当然有一定的免税特权,但是十几万亩土地都免税也不可能。要不然洛阳地方上怎么交代?这里的土地大多属于官户,都不交税怎么可能?
  所以将春秋两税转给贫下中农就是一个比较流行的做法了。而武诚举更是这方面的高手。他通过豢养“干办人”充当大甲头,安排武家子弟充县吏乡胥等手段,将武家义门的部分土地隐没,或者用“产去税存”的手段购买土地,使得武家拥有大批的免税土地。
  顺便提一下,所谓干办人就是代理人,北宋朝廷允许官户用干办人顶替户头管理田庄家业,如果有偷税漏税等违法之事,责任也是干办人的——要不然高官抗税怎么处置?地方胥吏也不敢去两府问宰执们要钱吧?所以这事儿就由干办人扛着。查不到的时候大家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官,查到了就是干办人的疏忽,大宋官人们肯定不会包庇的,必须狠狠的打干办人的板子!
  而大甲头就是保甲头目的意思,有辅助胥吏收税和丈量土地的责任——当然都是豪强富户出任的,屁股坐在谁一边就不用说了。
  当然了,贫下中农们也不是傻缺,不会轻易同意“自杀式”的“产去税存”。这就需要配套手段,也就是勾结奸商胥吏,操纵粮价,逼迫贫下中农承担过度的遥役摊牌,同时发放套路贷。
  只要贫下中农们借了武家的高利贷,那基本就是被扒皮拆骨的命运,被迫卖出土地还不能随产割税,最后落个倾家荡产,变成武家的佃户,继续被武扒皮剥削……
  “快些吃吧。”武诚举温和地笑着,“吃完后再温习一下功课。今年就要考发解试了,咱们白波武家怎么都要再出几个进士吧?”
  “知道了,大总管!”
  武家的才子们齐声应道,然后就飞快的开动起来了——武扒皮在外面不是个东西,可是在武家大宅门里面却没有人不服气的。他从贫下中农那里拔了的财富,除了购买土地,扩大武家的产业,就是用在族中子弟的教育上了。
  现在的武家大宅坊家塾,已经是洛阳县数一数二的家塾了。家塾里面还有从伊川书院请来的先生!现在的关、洛之学已经取代荆公新学,成为可以和武好古的实证学派对抗的显学了。
  安排了族中子弟进餐后,武扒皮自己倒没有一块儿吃鸡肉夹炊饼,而是出了大膳堂往大宅坊的迎客堂而去。
  今天他还有不少客人要见呢!有一个要好的押司,还有两个是白波镇上的粮商,都是来谈大买卖的。
  现在已经是麦收在即了,托老天爷的福,今年洛阳周遭又能有个好收成了——因为去年冬天雨雪不多,现在田里的麦子长得不好,大约可以少收个两三斗了!
  少收个两三斗才好,多收个三五斗对地主没有好处,因为地主是拿固定地租的,而且是实物地租,多收了的都是佃户的。而且多收了粮食后又会造成粮价下跌,对地主们有害无益。
  当然了,少收太多也不行。如果收成太差,地租和利息收起来就困难了,农民要真交不了,武扒皮也没办法不是?甚至再严重一点,还会惹出“吃大户”的麻烦。就是成群结队的饥民闯到武家大宅坊来吃白食。
  所以最好的情况就是少收个两三斗……收租不难,官家也不会豁免洛阳的夏税。而夏税是收钱收丝绸(丝绸也可以当钱,不产丝的地方就折钱)的,到时候就得卖粮换钱。
  而这又是一个机会了!这两年因为西北局势安稳,而界河的麦子又源源而来,所以洛阳白波的粮价波动较大,通常是春天、夏天比较便宜,秋冬两季会上涨。
  今年正好利用北粮压一下洛阳这边的粮价,趁着贫农要凑钱还利息结夏税的时候低吸一批粮食,然后再放一点高利贷出去……
  武扒皮正打着如意算盘的时候,他人已经到了迎客堂,忽然发现迎客堂里面已经有客了,是一个身材和自己仿佛,有点风尘仆仆的汉子,门外还有两个长大的带着家伙的保镖,看来来人是有身份的。
  “敢问这位仁兄……”
  他刚一开口,那人已经转过身,看着有点眼熟,再一想,这才忆起来,来人居然是武诚昌!连忙上前拉着武诚昌的手,“七哥儿,你怎来了白波?这可有年头了……听人说你在海州发财了,有这事儿吗?”
  武诚昌哈哈笑了起来:“发财谈不上,不过就是几万缗而已,都是咱家那位宣帅照应的。不过咱受了宣帅照应,就得替宣帅办事儿。这次就是为了替宣帅做事回洛阳的。”
  “替宣帅做事?”武扒皮看着武诚昌,“七哥,你是官人了?”
  武诚昌一摆手,无所谓的说:“一个从九品的三班借职而已……三哥儿,要不也给你弄个官儿吧。”


第九百六十五章 从契约奴到殖民地者
  “官?”
  武诚举咽了一下唾沫,他可是早就想当官了,从小就想,做梦都想,想了几十年都没有想到一个官儿。
  现在老都老了,居然有机会可以做官了?
  “七哥儿。”武诚举急忙问,“是宣帅要保我做官?”
  武诚昌一笑:“只要你肯替宣帅做事,一个官算得了甚?”
  “做事?”武诚举眉头微皱,“七哥儿莫说笑了,宣帅身边有的是云台才子,某去了能做什么事儿?”
  “云台才子也有办不了的事儿。”武诚昌笑道,“譬如把几百户小农逼得走投无路,卖身为奴的事儿,他们就不行了。”
  “你这是什么意思?”
  武诚举脸色顿时沉了下来,他当然知道自己有个武扒皮的名号了,这可不是什么好名声。
  “我这不都是为了武家嘛!而且河南府这边谁家没有个扒皮在撑着?”武诚举冷冷地说着。
  河南府是官僚地主阶级云集的地方,别看洛阳城中那些园林里面的清流官僚看着都快清高到天上去的,可是他们一家家的荣华富贵从哪儿来的?不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只能是剥削来的。而且他们剥削的对象主要就是贫下中农,不就得有人去当什么“文扒皮”、“富扒皮”、“晏扒皮”、“韩扒皮”吗?
  “可不是嘛!”武诚昌笑着,“再说那些小农倾家荡产也不咱们的错啊!种地也是买卖,做买卖哪有包赚不赔的?而且什么买卖不是本小利薄的容易倒啊?再说河南府这边土地贫瘠,农户众多,交通又比较便利,北方的便宜麦子一船一船运过来,小农们怎么和人家争?大量破产是正常的。”
  还别说,武诚昌虽然不懂经济,但是这话真是在理。种地也是买卖,至少在大宋境内大部分地方是买卖。既然是买卖,那就有赔有赚,从来都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啊,就算挖金子也有人费了半天劲,花了很多本钱最后没有挖到的。
  种地当然也不例外了,肯定也有赔钱的。而且种地是靠天看地吃饭的,天气不好,土地不肥,风险就很大了。那么本小利薄,又没有好的土地,天气又不帮忙,这种小农不倒闭谁倒闭?
  “可不是嘛!”武诚举应答着,“这几年洛阳这里种田的越来越难过了,一边是老天不帮忙,一边是北粮南运在压价……谷贱伤农啊!”
  “对啊!”武诚昌道,“反正他们在洛阳也活不下去,就算勉强做个佃户,一屁股的债背着,也是生不如死。还不如出去搏一搏呢!”
  “出去搏?去哪儿?”
  “去爪哇国!”武诚昌走到武诚举身边,“海路市舶制置司在爪哇国弄了100万亩水田,全都肥得流油啊!”
  “100万亩……爪哇国?”武诚举一下就明白了,“怎地,你要从洛阳这边招人去?”
  “咱们不就是洛阳人吗?”武诚昌笑道,“不在洛阳找人,还能去哪里找?河南人多地薄,小农最是不易。如果不出去闯荡一番,在家捱着就是等死啊!所以不如叫他们签了卖身的文书,统统拉去爪哇国种地。到了爪哇国,海路帅司一家分个几千亩水田,还定价包买,怎么都比在河南府赚得多啊!”
  爪哇岛的土地肥沃,降水充足,随便种种都比在河南精耕细作收得多。而且土地那是要多少有多少,不够就去抢……所以种田的收益绝对是有保证的。
  用后世的话说,河南就是种田业的红海,红得都快红烧了!而爪哇岛则种田的蓝海,和蓝墨水一样蓝的蓝海!
  可是要去种田业的蓝海也不容易。一是水土不服!河南人去爪哇岛啊,不掉层皮才怪。
  二是海上的风浪。这可是要人命的!武好古自己现在都不大敢出海,难得出海也是去沙门岛视察,不会再走远了。去南洋的爪哇岛……想想都可怕!
  三是疫病!虽然爪哇岛开发的时间比较久,但是疟疾还是在当地非常流行的。种地又不比在靠近海边的干净清爽的城市中生活,所以感染疟疾一命呜呼是很有可能的。
  如果要计算一下去爪哇岛种地的死亡率,估计比去当雇佣军打喀喇汗朝和天竺国也差不了多少。而后者可比种地来钱快啊……
  “行!”武诚举并不知道去南洋种地的风险,就是知道了,他这个武扒皮也管不了那么多。“这事儿有我呢,多了不敢说,三五百家还是有办法的。不仅欠咱们阎王账的农人有不少……洛阳这边还有不少世家也都有这等欠了一屁股账,一百年都还不清的佃户。只要宣帅肯花钱把他们的账买下来,他们就得替宣帅卖命,这事儿是天经地义的,到了天王老子那里也是宣帅有理!”
  宋朝的人口总数其实不多,满打满算也就一个亿,人地矛盾并不像后世的满清民国那么突出。但是北宋时期南方的开发并不充分,中原,特别是京东、京西和京畿等人,人口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就存在一定的“佃户”过剩,打发掉一点不仅不会影响地主老爷的剥削,反而有利于提高剥削的效率。
  所以花钱“买佃户”去爪哇岛当农场主还是有一点可行性的,多了不行,划拉个万把户的,应该是没啥难度的。
  ……
  霍拉桑埃米尔辖地,赫拉特城。
  塞尔柱帝国的霍拉桑埃米尔艾哈迈德·桑贾尔从去年冬天开始,就一直驻扎在此地。
  这里也是历史上取代迦尼兹朝统治印度西北的古尔人生活的区域,在去年的战争中,桑贾尔率领的大军轻松击败了古尔人的首领伊兹·丁·侯赛因。不过他并没有杀死被俘的侯赛因,而是迫使其成为塞尔柱帝国附庸,并且为驻扎于赫拉特城的塞尔柱大军筹集粮食。
  在桑贾尔的计划中,赫拉特城将是他率军穿过葱林大山,进入下桃花石的喀什噶尔的前进基地。
  为了这场增援喀喇汗朝的战争,桑贾尔不仅集中了自己麾下一半的古拉姆战士,约13000人,还命令古尔人、迦兹尼朝、西吉斯坦、马赞德兰等附属国出动兵马助战。
  同时还向西喀喇汗国首都布哈拉和被契丹人占据的八剌沙衮派去了使臣——他并不知道耶律大石只是利用一群在叶密立流浪的契丹人建立了自己的势力,根基很浅,还以为后者代表契丹帝国。所以才会派出使者去向耶律大石表示友好。
  只要契丹人不向西喀喇汗国进军,那么塞尔柱帝国就可以承认他们对东喀喇汗国领土的吞并。
  他现在可不想同时和大宋、契丹两个桃花石的强国开战。
  现在使臣已经派出了一个多月,回音却迟迟未到,倒是东喀喇汗朝的狮子汗的求救使者先一步到了古老的赫拉特城。
  “尊敬的埃米尔,上桃花石的异教徒大军已经开到了距离喀什噶尔很近的莎车绿洲了。因为长途跋涉,他们人困马乏,补给缺少,牛羊都已经消瘦不堪,马匹也非常虚弱,不能进行战斗了。如果埃米尔能够马上出动大军,一定能迅速击溃那些可恶的异教徒。到时候整个桃花石都会匍匐在您的脚下,您将成为天方教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征服者……”
  桑贾尔盘腿坐在一张波斯毯上,只是皱着眉头看着下桃花石国的使者,狮子汗的儿子伊卜拉欣。
  这是个长得非常英武的年轻人,只是不知道上了战场会怎么样?
  “帕米尔山现在可以让大军通行了?”桑贾尔问。
  “可以!但很困难。”伊卜拉欣回答道,“不过只要真主的勇士愿意克服困难,应该不是问题!如果上桃花石的异教徒夺取了喀什噶尔,他们也一定会穿越帕米尔山的。到了那时,赫拉特就是战场了。”
  “那些上桃花石的军队很能行军?”桑贾尔又问。
  “是的。”伊卜拉欣回答,“上桃花石的大军是携带着牛羊行军的。而帕米尔山的山坡上拥有最好的牧场,消瘦的马匹只需要在那里放牧十日就会变得肥壮。然后,他们就会像魔鬼一样杀到赫拉特城下。”
  帕米尔高原上有一处名为玉其塔什的草原,好像是让旅客休息补给的中转站,让人们可以依靠较少的补给通过高原。
  不过桑贾尔并不担心上桃花石的大军会杀入自己的辖地,真正让他担心的是喀喇汗朝的狮子汗会率领几十万人的残部(包括家属)越过葱岭,然后借道赫拉特和迦尼兹南下印度……迦尼兹朝现在已经分崩离析,不可能抵挡住喀喇汗朝的入侵。而桑贾尔自己,也对印度的财富垂涎三尺。
  万一地中海的基督徒真的夺取了西奈半岛,而上桃花石的海军又压服了阿丹埃米尔,那么整个塞尔柱帝国可能就得依靠印度阿三来养活了。
  “好吧。”想到这里,桑贾尔道,“伊卜拉欣,你回去告诉阿斯兰汗,就说我的大军很快会出动的。只要我派去契丹的使臣能够给我带来一个准确的消息——无论契丹人是否加入战争,我都会率领大军穿过帕米尔山脉。如果契丹人也成为了我们的敌人,那么真主的旗帜早晚将会在契丹帝国的首都飘扬!”


第九百六十六章 被逼无奈做老爷
  艾哈迈德·桑贾尔的调门的确很高,但是行事却是非常谨慎的。什么把真主的旗帜插在契丹的首都云云的,只是当着喀喇汗朝的太子爷伊卜拉欣说的大话。被他派去和契丹人的“埃米尔”见面的大臣同时也是苏菲派学者的布哈里,可不敢当着凶残野蛮的契丹人说同样的话。
  虽然塞尔柱突厥从来没有和契丹交过手,但是这个占据漠北大草原的帝国的威名,他们还是听到过的,这可是一个比盛产丝绸和瓷器的上桃花石国要强大的多的大帝国啊!
  一个上桃花石看上去已经很可怕了,如果再招惹上一个更加强大的中桃花石契丹国,那可真有点自寻死路的意思了。
  所以被桑贾尔派去八剌沙衮的使团,是携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和言辞谦卑的国书上路的。
  在以大食帝国哈里发之名发出的国书中,桑贾尔承诺只要契丹不干涉大食国和大宋国的战争,大食国就可以割让七河之地和靠近费尔干纳的石头城(塔什干)给大辽,还会奉上更多的金银财宝。
  如果大辽国同意了桑贾尔的条件,那么桑贾尔才会从赫拉特城出兵,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喀什噶尔地区。
  否则,他就只能在赫拉特地区等待逃亡而来的喀喇汗人,然后强迫他们转向河中,同西喀喇汗国合流,去充当抵挡契丹南下的肉盾了。
  ……
  大辽乾统六年春,碎叶。
  八剌沙衮这座喀喇汗朝的首都,现在已经改名成碎叶城了。而原本那个破破烂烂的碎叶城,则在萧合达率领9000名河西军骑兵和数量相同的波斯辅兵(就是在八剌沙衮之战中俘获的波斯人)离开后,完全废弃了。
  大约9000名被河西军征召起来的壮丁(大部分都是河西走廊的汉人),被萧合达留给了耶律大石。现在也全都迁入了“新碎叶”,就是原来的八剌沙衮。这辈子恐怕都回不了家乡了,只能悲惨的在人生地不熟的碎叶跟着耶律大石当一个高贵的骑士老爷了。
  没错,只能当老爷了!这辈子再也不能安安分分的种地,再也不能老老实实的交税了。只能当一个骑在西域劳动人民脖子上作威作福的天理骑士了。
  这是因为耶律大石这个野心家、阴谋家根本不缺纳税人和农民,他缺的是能够充当爪牙的骑士老爷。
  作为阿保机的八世孙,从小就按照契丹大贵族的标准养成的耶律大石比武好古都知道该怎么建立一个封建国家。一个标准的封建国家必须要依托封建兵役制才能建立的。而封建兵役制的基石则是和地产挂钩,依附封建主的老爷兵。
  在如今耶律大石拥有的草台班子里面,三万帐契丹牧民虽然是他的同族,可是这些人并不能成为大石的腹心部。因为他们又自己的部落组织,有上百年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耶律大石可以赢得所有部落首领的效忠,这没有问题,毕竟大石带着他们从叶密立的一隅,走到了七河之地的中心,成为了统治民族。但是大石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将属于部族的战士,变成自己的战士。这事儿可涉及到王权和部族的斗争,搞不好就是一场内讧。
  所以大石能够依靠的,反而是离开了宗族,没有了组织,原子化的九千汉人辅兵。这些人没有宗族组织,又远离家园,除了死心塌地保着耶律大石,还能有什么出路?
  而耶律大石恰恰又是个组织能力和忽悠能力都很强的家伙。历史上他没有在云台学宫和骑士学院专业学习过,靠着自学成才都能拉起一个西辽帝国。现在他可以云台学宫博士科和骑士学院的双料高材生,博士是什么?通俗一点就是儒家传教士,传教士那是专业忽悠人的。
  而且大石头还掌握了“天理”、“实践”和“理性”三大基础理论。一张嘴忽悠起来,连碎叶城内的天方教法学家都说不过他。忽悠一群没文化的河西穷汉子还不跟玩似的?
  “诸君,可有肉吃吗?”
  “有!”
  “可有房子住吗?”
  “有!”
  “可有女人陪吗?”
  “有!”
  “可有土地奴仆吗?”
  “有!都有……”
  “那么是此间乐,还是河西乐?”
  “此间真乃乐土也!”
  “好!既是乐土,就当以兵革卫之,以天理佑之!诸君愿随某在此人间乐土,开一片锦绣江山,留给子孙后代吗?”
  “吾等当誓死相随!”
  “好!某耶律大石在此对天理起誓,当和碎叶博士团诸君共富贵,同命运,护天理,战邪魔!”
  “共富贵,同命运,护天理,战邪魔……”
  在碎叶王城(八剌沙衮)前的大广场(其实是一个检阅军队的校场)上,无数穿着中亚式样的长袍,携带着刀剑弓矢,有些还套了前心甲的河西壮丁,已经被站在高台上的碎叶博士团团长耶律大石煽动起来了。
  大石头正在给他的9000腹心部战士做思想工作!这也是云台学宫博士科和骑士学院特有的兵学方法——给士兵布道说理!也可以理解为洗脑了……这事儿本来应该有很多人一起做,每一个云台系军学出身的武官都得会布道说理。
  不过现在大石头手中没有那么多能说理的博士和军官,所以就只能亲自上马了。
  每天上午的训练结束后,在放饭之前,9000腹心战士都会聚集在碎叶王城前,由耶律大石反反复复给他们洗脑。
  洗脑的方法也很简单,没那么多复杂的主义,就是“此间好,此间乐,此间是天理乐土,所以大家要团结起来保卫天理乐土”。
  当然了,乐土什么的,也不是空口白话。因为耶律大石是兵不血刃进的八剌沙衮,所以掠获了许多战利品。
  而在战利品的分配上,耶律大石、萧铁牛和韩大狗这个核心团队就显得非常有远见。战利品被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给了从叶密立草原跟随来的三万帐契丹牧民;一部分给了萧合达;一部分则是耶律大石、萧铁牛和韩大狗等人拿下,不过这部分属于他们三人的战利品,随后就被用于安置9000名从萧合达那里要来的辅兵。
  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分配,而是精心计划下的分配。并不是平均的,而是通过比武分出等级,等级高的多分一点,等级低的少分一点。没有等级,是不可能建立起统治集团的。而且分配的也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房产土地……还有女人!在河西娶老婆可不容易啊!因为西夏的律法和习俗极度重男轻女,因此也就有溺杀女婴的陋习,造成原本属于西夏的地盘都有男女不平衡的问题。
  处于底层的百姓要娶个老婆是非常困难的,而在八剌沙衮,他们人人都“分”到了老婆,有的人还分到了不止一个……
  因为三万帐契丹部落不会进城,也不会种地,所以他们得到的主要是牛羊和牧场。而萧合达急着走人,当然要带上金银财宝了。因此狮子汗和他的手下们留下的土地、房产、女人、奴仆,现在都有了新的主人。
  而这些土地、房产、女人也不是白白分给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