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模样的。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嘛!
  “好吧。”武好古终于点了头,“待我了结手头的几桩要事,便寻个机会去燕云走一遭吧。”
  ……
  “大爹爹,马世伯,武大郎同意去燕云了。”
  把武好古等人送到码头后,西门青马上就赶回了西门堂。
  在西门堂的内客厅,西门青向自己的祖父西门鹤和马植报告了武好古的决定。
  “好!”马植抚了抚掌,“大事又进了一步!这武大郎若真有恁般大的名气,我们日后便可在开封府有一副喉舌了。”
  原来马植的计划就是先把武好古捧成名士,然后再通过他去宣传契丹的衰败,以促使大宋君臣北伐燕云。
  “喉舌之事好办。”西门鹤品着清香扑鼻的云雾点茶,一边轻轻摇头,“只是大宋的腹心,恐怕和辽国一样朽坏!”
  马植笑了笑说:“世伯此言差矣,这大宋和辽国可不一样。辽国的根基是契丹腹心部,号称四十万的宫帐兵都是从腹心各部中征来的。现在契丹国族只知道吃斋念佛,四十万宫帐兵早就徒负其名了。想要振作,除非能把大辽的佛教铲了!而大宋这边,向来就没有根本腹心之部,乃是和士大夫共天下。大宋的武力全靠兵募,兵募朽坏了怕甚底?朽坏的撤了,花点钱再募一些就是了。如今大宋又不是没钱,花个几千万练上十万精兵,还怕打不过一个分崩离析的大辽?”


第九十九章 商社(一)
  在西门青的陪同下,武好古和潘巧莲、米友仁、郭京、刘无忌、林冲、张熙载、花满山等人,很快到了官船停泊的码头。在码头上,他们遇到了已经把货物和行李从船上卸下,并且装上雇来的车马的林万成和陆谦。
  离了码头,众人便依着潘巧莲给的地址,寻去了潘孝庵在海州的庄子。庄子就在朐山县城之外,海州湾的边上,遥遥也可以望见海对岸的郁州仙岛。
  庄子占地大约几十亩,面宽十余间,前后有六进六出。虽然还称不得豪宅,但还是让两世人生都住得不是那么宽敞的武好古大开了一番眼界。
  庄子的大门是朝南开的,进了门就是一排平房,是给庄客和仆童们居住的,现在大部分都空着,然后是一个栽满柳树的院子。第二进是会客的厅堂,两侧各有一个小门,通往第二个院子。这座院子两侧的廊房,被潘巧莲安排给了林万成、林冲、陆谦、张熙载和花满山等五人。第三进是内厅堂,用来接待亲近的客人,两侧有书房和暖阁。后面的两进属于内宅,原本一进归潘孝庵居住,一进归潘巧莲居住(潘巧莲还是第一次来)。现在潘巧莲和小瓶儿占了她自己那一进,武好古、米友仁、郭京和刘无忌四人,则住进了原本属于潘孝庵的那一进院子。
  最后的一进院子则是个后花园,面积不小,假山池沼、曲桥游亭样样齐全,池畔种满了桃、杏、梅、竹、兰、菊、蔷薇、荼靡……各色花树。院内两角各有一座小楼,都面朝大海,取名“观海阁”和“听涛轩”。
  除了这座大宅院之外,周遭上万亩的田地树林,还有一个小小的码头,都属于潘孝庵所有的。
  这样的庄园,在如今的宋朝可以说遍地都是了!
  宋朝是不抑制土地兼并的,而且也不禁止勋臣官员经商敛财。因此开国一百多年后,宋朝国内的贫富差距变得非常显著(开封府的高房价其实就反应了贫富差距的巨大),如潘孝庵这样的豪门巨富,在经营商业致富的同时,都将资本投入了比较容易管理的土地之上。
  武好古在自己的卧房中安顿了一番后,就来到了内堂客厅。一个潘家庄园的管家,正在给潘巧莲报账——就是汇报一下今年能收多少租子,庄园的开销又有多少。
  潘巧莲听得很认真,武好古便没去打断,就在一旁寻了把椅子坐着听。
  其实收入也不大多,一万余亩的土地,租子还不到两千缗,平均一亩不过几十个铜子儿。
  而且收到的租子也不能全免税,潘孝庵不过是个从八品的官,罩不了那么多的土地。所以还得拿出几百缗交给朝廷,余下的一千多缗中,又得拿出几百维护庄园,能够交到潘大官人手中的,不过一千缗而已。
  而这处庄园和周围的土地,购置的成本怎么都要三万缗以上,这样的回报率,着实有点划不来……
  实际上,这些田产对潘家这种勋贵+豪商而言,不过是用来安置闲钱的资产。
  管家报完了账,躬身行了个礼,便转身离开了。
  武好古笑着对潘巧莲道:“十八郎,没想到事情会恁般顺利,连小米都拜在我门下了。看来再回开封府,便可以大展一番拳脚了。”
  潘巧莲抿嘴一笑:“大武哥哥早就在大展拳脚了,等回了开封,就该谋个官身,当个名士了。”
  “当名士?”武好古盯着潘巧莲看了一会儿,“你觉得我该走一趟辽国?”
  潘巧莲点点头,思索着说:“谁都知道当今天子日思夜想的便是平辽灭夏了,而且朝中诸相公,也都和官家一心。若是见到了燕云故土图,定会高看大武哥哥几眼的……大武哥哥再要做官,可就不是伎术官,将来也不是近幸小人了。”
  伎术官的“伎”和歌伎的伎是一样的,地位可想而知……都是卖艺不卖身的!
  虽然也是官,也属于士大夫,但是在官里面是最不值钱的。
  武好古以画师身份得官,还是以名士的身份入仕,身价完全不一样的。
  靠武好古的人物画本事,先做绘画称旨,然后把官家、太后哄高兴了再授个什么官,实际上也属于不值钱的伎术官。
  但如果武好古先做了名士,不担任绘画称旨(照样可以给官家、太后画画),直接以名士身份授官,身价虽然不如科举出身的文官,但是比伎术官高太多了,甚至比荫补来的中下级官员都要高级一些。
  而在等级森严的大宋官场上,名士官和伎术官的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这种差距在武好古看来或许无关紧要,反正他早晚抱上宋徽宗的大腿(其实抱大腿也近幸和名士的区别),但是潘巧莲却不能不在乎。
  这关系到她日后在开封府名门圈子里的脸面,也关系到她的后代能不能顺利步入仕途。
  “还是十八想得周到。”武好古思虑了一会儿,也觉得自己该争个名士的地位,“不过入辽之事还需从长计议,眼下是没有时间的,总得等我们在开封府的书画勾当上了正轨。还有个事儿想跟你商量则个,待我们回了开封府,家里的买卖便要做大了,不能再和过去一样了,得有个大大的商社。”
  “商社?”
  宋朝民间有许多结社,譬如忠义社、弓箭社、拳头社等等,也就是一伙人集结在一起做些事情。这在以后的各个朝代都不大能容忍,不过宋朝却没什么问题。而商社似乎有点新鲜,潘巧莲没有听说过。
  “就是合众人之财,共同运营的意思。”武好古说。“等回了开封,就该立个商社,叫米襄阳、王驸马、李公眠、纪忆之、苏大郎他们都来入一股。”
  潘巧莲点点头:“嗯,还有西门大哥,郭三哥,刘小乙。”
  “对,对。”武好古说,“还有那个花满楼、张熙载、林家父子和陆小乙也都可以入上一小股。这样才能合众人之财,集众人之力,一起把商社搞好了。”
  成立商社这事儿,武好古琢磨很久了。
  他现在大约是个个体户,最多就是有几个合伙人的个体户。造几张假画蒙个好事家是没问题,但是要做大买卖,做大事业,却是不行的。
  因此必须组织一个高效率的经营实体,而武好古所了解的这种经营实体,也就是商社了,这个其实就类似后世的股份公司了。
  他前世在某某漫画公司和某某游戏公司干过几年,知道一间小公司是如何运作和组成的。
  而且他还知道在近代历史上,还出现过一些经营项目包括杀人放火的大公司,比如东印度贸易公司和黑水公司等等。
  这说明公司这种组织不仅可以用来做寻常的生意,也可以用来杀人放火搞殖民地……呃,女真蛮子的后代(指满清)不也让英属东印度公司亚洲舰队给揍了吗?
  也许一个或几个“经营项目广泛”的公司,就可以在二十多年后成为挽救华夏天倾的工具。
  反正东印度公司和黑水公司的雇佣军,肯定比开封府里面那些废物点心一样的禁军牛逼多了……


第一百章 商社(二)
  武好古正和潘巧莲说着自己的打算的时候,郭京和刘无忌两兄弟从门外走了进来,两人都换作了道士打扮。
  “三哥,小乙,你们这是要去三元宫出家吗?”武好古笑着发问。
  郭京笑道:“贫道本就是修道之人啊……大郎,你看看贫道这身装扮,去了云台仙山上,会不会遇到神仙啊?”
  刘无忌夸张地做了个参拜的动作,口中道:“遇上了神仙,我二人便拜他做师傅,修仙去也。”
  瞧着他俩滑稽的样子,潘巧莲咯咯笑了几声:“便是遇到神仙也不会要你俩的。”
  郭京呵呵笑道:“也对啊,神仙说不定会把你的大武哥哥收了去做个徒弟……说不定大郎早就是神仙徒弟了,要不他的画技怎么恁般高明?”
  “不可说,不可说。”武好古连忙摆手,中止了这个话题。
  郭京和刘无忌却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不可说是甚底意思?难道武大郎真是遇了神仙?
  武好古见到两人满脸狐疑的表情,也只能苦笑着摇头了,宋朝人是很迷信的,大部分都是有神仙论者……不过武好古自己现在也相信有神仙。
  “坐,坐下说正事。”武好古指了指两把空着的意思,示意二人坐下。
  “大郎。”郭京坐下后问,“有甚要紧事说?”
  “要紧事情可不少啊。”武好古掰着手指头道,“第一件事便是要在开封府书画行大展身手了。某盘算好了,要立个商社……商社的意思便是合伙开个买卖了,准备拉米襄阳、王驸马、西门小乙、苏大郎、纪忆之这些人都入股,你们也一块儿入股,如何?”
  “我们也入股?”刘无忌忙问,“入多少股?”
  “本金用不了多少。”武好古道,“有个一两千就够了,占个小股吧。”
  武好古的商社是做“标准”和“平台”的,属于“轻资产”,因而不需多少本钱。
  他粗略盘算一番,觉得有个几万缗的本金,就足够开业了。他和潘巧莲肯定是大股东,一半的股份必须拿下,这样才能确保拥有控股权,有了控股权,才能在拿下书画行这个“现金奶牛”后,将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到“烧钱”的项目中去。
  虽然武好古现在还不知道怎么挽回二十多年后的天倾,但是一点他敢肯定,就是必须烧钱!而且要多烧钱,烧好钱!所以他必须要有许多个能滚滚来钱的地方。
  至于另外一半股权,王诜和米芾这两个巨头肯定要拿一些,李公麟为人清高,不一定会要……有可能的话,蔡攸手里也塞一些,童贯和梁师成两个“奸贼”有机会也要拉一拉。
  纪忆和苏大郎都是巨富,自然要拉他们出钱,不过他们得“溢价”才能拿到股份……便是“溢价”也是名利双收,还能结识到以往攀不上的权贵。这两位一定会乐于做金主的。
  而西门青的买卖看上去不小,可是手里的资本估计不会太多的——在大宋能和开封府的豪商比钱多的,大约只有活跃于泉州、广州的白番海商了,西门家的钱是根本不够瞧的。所以武好古也不会让西门青投资太多,投个一两千缗,占一点股份躺着分钱就是了。
  有了这等利益,甭说是义薄云天的“西门庆”,便是梁山上的黑宋江也能洗成白富美的。
  而武好古的这番安排,对郭京和刘无忌两人,显然是不太有利的……毕竟他们以后就很难从武好古的大买卖中吃到太大的油水了。
  不过武好古对自己的这两位朋友,还是另有安排的。
  就在这两位的脸色稍稍有些难看的时候,武好古又开了口:“第二件事情,便是为你们两人长久的前程谋划了。”
  “我们两人的长久前程?”郭京闻言又笑了起来,“是甚底?”
  刘无忌也问:“快说来听听吧。”
  武好古笑道:“当今大宋,若无祖上传下的富贵,便只有读书、经商、从军、佛道这四种前程了。读书不谈,别说是你二位了,便是某自小读书习字,也是连发解试都难过去的。经商么,大家都在做了,几万缗钱的早晚能有。但要论甚大前程,与你们二位却是难的。”
  “也不要甚大前程,如今这样便好。”刘无忌说。
  郭京也道:“某这样的,能有甚大前程?”
  武好古意笑:“某当二位早有数了。”
  “有数?”
  “二位身上的道装。”
  “道装?”郭京反应过来了,“大郎,你是要某和小乙出家当道人?”
  “出家倒不必,做个火宅道人即可。”
  宋太祖曾经颁过旨,禁止和尚道士结婚生子。不过这种多管闲事的旨意也没甚效果,特别是道士界结婚生子的多的是。
  不过能舒舒服服的当火宅道人的,都是有点背景的“道N代”或“官N代”。郭京、刘无忌二人可没这样的福分。
  郭京摇摇头:“怕是不行吧?”
  “怎会不行?”武好古一笑,“大宋的官家、亲王都是崇道的。而端王殿下尤其相信道家。十八,你可曾听过端王喜和道士往来?”
  潘巧莲笑了笑:“听过一些,只是端王聪颖,恐怕不易相欺。”
  “只要灵验,端王如何不信?”武好古说,“端王将微服来做我的学生,这是我的机会,也是郭三哥和刘小乙的机会。”
  “有这事?”
  “怎么说?”
  郭京和刘无忌同时吃了一惊。
  武好古笑了笑:“西贼今秋将要在平夏城大败,小梁太后很快就要身故,而北面也不会有甚兵灾。至于端王本人,不出两年将为天子!这四件事情,都是天机!”
  “天机?大郎你……”
  “大郎,你真遇上神仙了?”
  “大武哥哥,你莫不是真有仙缘?”
  这下潘巧莲、郭京和刘无忌三人都惊讶了。他们本来就因为武好古的画技突飞猛进而有所怀疑,现在又听他说了“天机”,可就更加怀疑武好古是真的遇上神仙了!
  武好古笑了笑,不置可否,“待回了开封府,便给你们在城西建个道观,专做端王的买卖,包你们在道家路上前途无量!”
  其实这就是分散投资了。
  如果只有书画一途可以结交宋徽宗,风险就太集中了,万一出点什么意外,武好古的救国大业可就要面临失败了。
  因此,武好古还打算把自己的两个好朋友郭京和刘无忌拉进来,发挥他们的“神棍”技能去忽悠宋徽宗。历史上,宋徽宗可是位道君皇帝,迷信着呢!
  而且那两个“神棍”还拥有神棍界的核心竞争力——未卜先知!
  说不定他们将来说话会比自己还管用呢。通过他们,武好古就可以借助宋徽宗和朝廷的财力搞自己的“抗金革命根据地”建设了。
  比如营建云台岛,或者在开封府境内的险要之处建一座“城堡式”的皇家道观,再比如造几艘大船去海外寻仙等等。


第一百零一章 明教
  在海州高丽馆边上,有一座小而精致的白莲社,这个晚上,白莲社内的一座楼阁之中,灯火通明。
  白莲社是佛教白莲宗的寺社,白莲宗又称白莲教,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
  和其他佛教宗派不同,白莲宗教义简单,修行简便(最低要求会念佛就行),又号召信徒敬奉祖先,而且寺社主持也不必出家修行,所以在民间流传极快。
  不过由于白莲宗教义过于简单,又没有多少清规戒律,因此很容易被其他教派渗透。特别在唐朝时禁绝摩尼教(明教)后,摩尼教残余势力便借着白莲宗的名义在民间秘密流传。在某种程度上,也出现了佛教白莲宗和摩尼教融合的情况。
  而建在海州高丽馆侧的这座白莲社,便是如此。在正堂里面,供奉的是一尊真人大小的鎏金弥勒佛。可是在白莲社后院的楼阁内挂着的,却是一副工笔白描的明尊法像。
  法像两旁,分列着十二支灌了龙涎香的蜡烛,不仅将法像上的明尊笼罩在一片光明之中,而且还散出袭人的幽香,更添了几分神圣光明。
  白天在通海巷的酒楼中为武好古等人献唱的那明州籍的白番美人墨娘子,此刻正身着白衣,头戴乌帽,跪坐在明尊法像之前,口中低声吟唱:
  “光明普遍皆清净,常乐寂灭无动诅。彼受欢乐无烦恼,若言有苦无是处。常受快乐光明中,若言有病无是处。如有得住彼国者,究竟普会无忧愁。处所庄严皆清净,诸恶不净彼元无;快乐充遍常宽泰,言有相陵无是处……”
  虽然只是低声吟唱,也没有伴奏,却有如天籁,让听者从内心深处感到了无比宁静祥和。
  这明教的经文《下部赞》中的叹明界文,被墨娘子唱得几乎有了神性和魔力。
  除了正在吟唱《下部赞》的墨娘子,阁楼之中还有一人,便是那纪忆之,纪大官人了。
  烛光下,只见纪大官人穿着和墨娘子一样的白衣乌帽,也跪坐在蒲团上面,手中拿着一个画卷,闭着眼睛,静静等待。
  不知道过了多久,天籁般的吟唱终于结束了,阁楼里面,出现了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宁静。
  又过了一会儿,那个充满魔性的声音,终于打破了这份宁静。
  “忆之,画拿来了?”
  纪大官人这才睁开眼睛,发现墨娘子已经转过身,正面朝自己。
  “拿来了。”纪大官人将画卷摆在他和墨娘子之间的地板上,缓缓展开,正是一幅米友仁摹的《毗沙门天图》。
  “这是武好古画的?”
  “是摹本,小米官人摹的,他拜武好古为师了。”
  “哦?是吗?”墨娘子的语气平静,似乎一点都不感到惊讶。“今日他似乎对奴很有兴趣啊,有没有可能向你索要奴啊?”
  “应该不会……”纪忆想了想,摇摇头,“他现在和潘家那丫头正两情相悦,不会对别的女人动那种心思的。而且,以他的身份迎娶潘娘子可是高攀,纳妾和蓄养家伎恐怕都是妄想。至少一二十年间,是不必想的。”
  “也对。”墨娘子点点头,“那有无可能让他崇拜明尊呢?”
  纪忆眯着眼睛沉吟了一会儿:“北人多崇佛信道,信奉明尊之人甚少。不过这个武好古似乎不大相信佛道……”
  “不信佛道?”墨娘子愣了愣,“难道信奉景教?”
  “也不是景教。”纪忆道,“他可能压根就不信神佛之说。”
  “嗯,不信总比妄信要好。”墨娘子蹙了下秀眉,“妄信从来就是诸教大患,便是圣教亦不例外……”
  “圣女……”纪大官人居然称呼墨娘子为圣女!
  若是武好古看到这一幕,一定会怀疑自己穿越到金大侠的武侠小说中去了。
  不过纪忆和墨娘子这两个“魔教妖人”是没有盖世武功的……纪忆他家祖上本是明州海商(同时也是海盗),入教只是为了获得明教从海外带来的阿拉伯、波斯人的造船技术和海上商路而已。正因为得到了明教的这些支持,纪家先人才会成为江南巨富。
  而墨娘子的祖先是波斯人,“墨”这个姓氏其实是“摩尼”的谐音。墨家先人本是波斯摩尼教(就是明教)选民(普通教士)和听者(在家信徒),为了躲避阿拉伯帝国的迫害逃到中国来的。投靠了在东南海上势力颇大的明州纪家,并且向纪家传播了摩尼教,同时也把从波斯带出来的造船技术和海上商路图给了纪家的祖先。
  而被称为“圣女”的墨娘子则是中原明教的二位“慕阇”(一男一女)之一,因为是女性,所以被教众称为圣女。另外还有一位男性“慕阇”,被称为圣公。
  摩尼教理论上有十二慕阇,之上还有一个教宗称为“阎默”,不过跑到中国来的摩尼教理论上只是分支,所以只有二“慕阇”,没有“阎默”。
  不过纪大官人并不是明教的教士,他只是个“听者”,也就是在家的信徒。
  但他也不是寻常的“听者”,而是世世代代都供养着一名女“慕阇”的超级听者。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纪家就是明教的大金主。对于教中事务,乃至明教“慕阇”的产生,都有相当大的发言权。
  从某种角度而言,平江纪家是可以通过他们供养的女“慕阇”,也就是圣女,控制半个明教的。
  根据纪家祖先和从波斯逃亡而来的摩尼教慕阇家族(慕阇和选民都不能结婚生子,但是他们的兄弟姐妹可以)达成的协议,摩尼教的女慕阇,也就是明教圣女,世世代代都从七个波斯血统的选民家族中选出,然后由纪家负责保护和供养。
  而那七个拥有波斯血统的“选民家族”,实际上也是七个定居在明州、泉州和广州的白番海商家族。
  通过这种宗教上的特殊联系,纪家也就成为了一个可以和阿拉伯海商集团相抗衡的明教海商集团的首领家族。
  不过以纪家豪门为首领的这个明教海商集团,在两三百年的发展之后,现在却遇上了一个极大的危机——明教的传播已经失控!
  原来纪家先祖和那七个波斯明教选民家族的先祖,两三百年来都把主要精力投在了商业上,对传教的兴趣不大,传教的对象也主要是明州、扬州、海州、广州、泉州的商人。
  而且,他们虽然也挂出白莲社的牌子,但是在传教活动中仍然坚持波斯明教的那一套清规戒律和繁文缛节。所以教徒人数一直不多。
  可与此同时,明教的“圣公系统”,却走了一条本土化和底层化的发展路线,把明教的大部分教义和戒律都丢在了一边,只管拉人头扩势力,而入教之人又鱼龙混杂,持什么心思的都有。
  到如今,甚至连明教圣公静明和尚自己,都有点控制不住了,因此求助到了圣女墨娘子和平江纪家。
  而纪家也害怕江南明教徒失控,殃及到他们这些“规规矩矩”的商人,所以就谋划着走上层路线,让明教再次获得合法公开的地位,以方便管控。
  “圣女。”纪大官人这时又对墨娘子道,“便是武好古不成为圣教听者,他也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因为端王殿下很快便要和他学画了……到时候,只要我家的影儿出马,还怕迷不到这位大宋端王吗?”


第一百零二章 海上的生意经
  朝阳,缓缓升起。
  驱散了弥漫着海州湾内的薄雾。
  暗灰色的海水,上下起伏,仿佛一匹轻轻波动的锦缎,令人心旷神怡。
  海船在风帆和长桨的共同作用下,破浪而行,从海州湾南部穿行,直往十几里外的云台仙山而去。武好古坐在舱中,品着云台山产出的云雾点茶,悠然自得。
  米友仁、西门青、马植、郭京、刘无忌、花满山和潘巧莲也都坐在舱中,一边品茶,一边欣赏着舱外的景色。
  “这里便是进出海州的商船海舟停泊之处了。”花满山是海州人士,他家从宋初开始,就在海州经商,对海州的情况再了解不过了,所以就客串起了“导游”。
  武好古很感兴趣地问:“这里那么多船,都是哪里来的?是谁建造的?”
  花满山笑道:“此处的船自是哪里来的都有,有从江南开来的,有日本国的,有高丽国的,有大辽国的,还有西方白番国的……和其他地方的船相比,这白番国的船才是最好的,都是能跑远海的。”
  他口中的“白番国”指得是阿拉伯帝国。这个公元7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大帝国,如今早就进入了暮年。但是因为塞尔柱突厥人的到来,使得这个老大帝国看上去出现了中兴的局面——虽然国家的实权都落在了塞尔柱突厥人之手,但是这些皈依了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基本上继承了阿拉伯帝国的各种制度和文化传统。
  巴格达城的繁华和阿拉伯海商对东西方贸易航线的控制,大体上也没有收到什么影响。
  而控制了东西方贸易航线的阿拉伯商人,自然也攫取了大量的财富,生意也越做越大,都把生意做到海州来了!
  “我们大宋的船跑不了远海?”武好古问。
  “也有能跑远海的。”花满山说,“在明州、泉州和广州就一些海商会跑远海,最远的都去过天竺国。哦,东翁有所不知,这跑远海的船和船帆都是有讲究的,操船的办法也不一样。这里面的道亨,可深着呢。还有,在远海航行因为看不到陆地,还得会看星星和阳光掌握方向,还得有专门的海图,才不至于迷行。另外,还得掌握各处海域一年四季的气候和风向……而这些,都是各家海商的命根子,外人很难学到的。”
  原来做海商是很难的!
  没有多年(通常是几代十几代人)的积累,你的船只能在近海走走,要去远海那是想都甭想。
  更不用说去发现一个新大陆了……
  “你们花家呢?”武好古接着问,“你们能跑远海吗?”
  花满山苦苦一笑,摇摇头说:“我家最多跑跑高丽国,就这样还遇了台风翻了船!东翁,您该不是想做海上的勾当吧?这可难了,还不仅是船只、天气、海图和水手难搞,还有这个!”
  说着话,花满山就做了个砍人的手势。
  “花四郎,你在做甚?”武好古没明白花满山的意思。
  “他在砍人!”西门青一边喝茶一边说。
  “砍人?”正在看风景的潘巧莲听了一耳朵,眨着眼睛好奇地看着花满山,“难道海上也有梁山好汉吗?”
  花满山笑了笑:“潘小郎,大海上可是没王法的,哪条商路不是用弓箭刀枪打出来的?别说是遇上恁等杀人越货的海贼,便是正经海商,看见你船小人少,照样起歹心。至于大商帮争航路抢地盘时,那打起来就更凶狠了。可是成百艘几千料的大船在海上开战啊!”
  “成百艘几千料的大船海战?”郭京吸了口凉气,“便是朝廷的水师都没恁般多大船吧?”
  “没有。”花满山笑道,“朝廷的水师也就在近海转转,远海连去都不成。在远海上,便是海商、海盗的天下了!”
  “哎哟,那海上的勾当可真不好做啊。”潘巧莲说,“大武哥哥,你说是不是啊?”
  可不是吗?海商这碗饭不好吃啊!武好古心说:看来自己之前想得太简单了,要把海州建设成“抗金基地”也不容易啊。
  不过这些海商成天在海上打打杀杀,战斗力应该是有的。要真的能发展起来,可是一支能够依靠的武力,这海商虽然不容易搞,但还是得硬着头皮上项目啊!
  哪怕烧钱也得烧出支船队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