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2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是丢开主力船队,自己乘坐着“光明之神”号来到东南第二大港明州三江口港的——这是个内河港口,位于大浃江和余姚江的交汇处。而余姚江又连着大运河江南段,也可以看成江南运河的一部分。大浃江通海,余姚江又连着运河。而大运河的江南段又直通长江和中原的运河体系。
正因为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体系,明州也就成了江南地区最繁荣的海上贸易港口了。
不过纪家海商的东方总堂并不在这里,而是摆在了平江军——此时的平江,也就是苏州也是一个沿海城市。后世上海市的苏州河,此时名叫吴松江,是平江军和秀州的界河。而位于苏州河下游的黄浦江,现在还没有出现,黄浦江下游入海的这一段河道都是属于吴松江的。
而吴松江的上游则连接着江南运河,也就是直接通入了平江军的城池。
在纪家的先辈们看来,属于平江军昆山县和秀州华亭县共有的这段吴松江远比明州大浃江要好,更适合成为海港。所以就把总堂迁到了平江,而且还斥巨资买下了吴松江两岸的大片土地,然后曾经的江南第一海商就变成了第二海商,被明州谢家超过了……
顺便提一下,纪忆这厮名下还拥有吴松江下游,上海务一带的八个庄园,总共有八万亩土地(上海市中心5328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啊)……如果能持有到21世纪,世界首富也当上了!
可惜纪忆根本没有参透地产兴邦的真谛,对自己拥有的上海市的土地一点兴趣没有,今次南下甚至不去多看一眼,直接就去了繁忙的直堵船的明州大浃江。
不过他并不是来做买卖的,也不是来和明州市舶司或者明州州衙的官员见面的。而是微服前来,在来远亭码头下了船,就带着玉爪龙成贵,雇了毛驴,一块儿去了明州州城外的一所又大又破旧,也无甚香火的宝云寺。
今天并不是上香的时候,大云寺的山门闭着,门前只有一个正在打扫的小和尚。成贵下了驴子,上前去问:“请问静明法师在么?”
那和尚抬起头,看了眼成贵和纪忆,忽然笑道:“可是玉爪龙和纪大官人?小僧是方杰啊。”
成贵定睛一瞧,才回头对纪忆道:“大官人,真的遇上方杰了。”
纪忆也下了驴子,走到眉目清秀,不过十五六岁的方杰跟前,笑问道:“听说你入了方腊门下,现在是静明大师的徒孙了。我问你,你师祖在吗?”
小和尚唱了个肥喏,笑着回道:“纪大官人,静明大师是六个月前回到宝云寺的,今日正在寺中。”
纪忆道:“那就前面带路,我今日就是来拜访大师,并有要事相商。”
第八百九十二章 臭名昭著纪忆之(四)
宝云寺是一座始建于盛唐的古刹,一开始时是一所大云光明寺,也就是摩尼教的寺院。在会昌法难中被废置,后来虽然恢复,但是却不能再打摩尼教的招牌,因此改名宝云寺,又称大云寺。表面上是一座佛寺,实际上则是一所变异了的摩尼教寺庙。
之所以说是“变异”,是因为这所宝云寺所奉的明尊光明佛,乃是半佛半摩尼,又糅合了儒学因素,完全成了个大杂烩。
这么一座古里古怪的寺庙,一直以来的香火当然是不旺的。今天更是冷冷清清,连敲钟诵经的声音都听不见。
纪忆和成贵二人跟着在这里出家的方杰从一扇偏门入了寺庙,穿过了几座殿宇,几道门廊,又过了一条回廊,最后才来到了一座古朴沧桑的偏殿。
和寺庙其他地方的清冷不同,这座偏殿里面,这个时候却满满当当,都是和尚和香客。哦,也不能算香客,应该是信众或听者——墨娘子一派比较正宗的摩尼教称“听者”,静明和方腊这一系则称“信众”。
殿内有些喧嚣,似乎有人在高声争论着什么?
纪忆停住脚步,有些奇怪的问身边的方杰,“怎么回事?有人在辩法吗?”
和后世人们印象中魔教妖人常常和武林正派比武的情况不同,现实中宋朝的摩尼教僧侣并不和人比武——而且也没有什么正派武林,特别是在文风鼎盛的江南,正派人士一般也不练武,都是读书考科举的。
而读书人中,也有一些是信奉摩尼教的!这种情况在明清理学大兴后就不大可能发生了,因为理学从佛、道中吸取养分,构建了一个虚妄的儒家世界观体系。将天理置于了世界观的顶端,相当于佛教中佛陀和基督教中的上帝,等于虚拟了一个不称为神的神。
但是现在还是北宋,理学不过刚刚冒头,儒学的主流还在向释道取经,想要补齐儒学的缺门。
在这种思潮下,有一部分儒生向摩尼教取经,想用光明黑暗二元论去补儒学的缺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所以在各种思潮互相碰撞的明州,摩尼教这边的儒,和烧香拜佛的儒,和打卦问卜的儒凑一块儿论道辩法是常有的。
比武什么的……呵呵,读书人要以理服人的。
“是宝光寺的元觉和尚带了几个歙州的夫子过来,向师祖请教道理。”
“元觉?”纪忆隐约记得这个和尚,是个膀大腰圆,留一部乱糟糟的大胡子的凶恶和尚。不过在歙州却颇有名气,和不少当地的儒生士大夫都有交情。
“静明大师可在么?”成贵这个时候站在那偏殿之外吼了一嗓子,“吴江纪先生求见。”
“吴江先生”是纪忆的号,他可是礼部试第一,又是宰相章惇的孙女婿,也算是名儒了。
所以“吴江先生”的号在江南士林之中还是蛮有影响力的!
“原来是吴江先生,快请,快请。”
里面传出了一个老者的声音,接着又是个粗嗓门响起:“大师,你请了吴江先生也不说一声呢?”
“元觉,老僧也不知道吴江先生会来……”
说着话,偏殿的大门已经被人推开,就看见已经有点老态的静明和尚在一个粗大和尚的搀扶下从大殿中缓缓步行而出,两个和尚身后还跟着一群穿着儒服的信众。
“见过静明大师。”纪忆并没有用他们摩尼教的礼节,而是双手合十行了个佛礼。因为他不知道那些儒生都是什么来路?即便是“听者”,也不方便让他们知道纪忆是摩尼教徒。
“大师。”纪忆行过佛礼后又问,“今日宝云寺中好生热闹啊。”
静明听到纪忆的话,轻轻一叹,转身对元觉和那群儒生道:“吴江先生是老僧在界河大云光明寺时结实的好友,今日他是远道而来的……诸位不如且去僧房休息。元觉,悟明(方觉的法号),替老僧送各位施主前去安歇。”
元觉和方杰都行了个佛礼,边领着一群很想和纪忆结交的儒生去了。
纪忆则和静明一起入了偏殿,只让成贵守在外面。
“大师,怎么啦?”纪忆已经看出老和尚脸上的愁容了,所以刚一在蒲团上坐下就发问了。
“还不是让武崇道害的?”老和尚又是一叹。
“武崇道?他……”纪忆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他可是礼部试第一啊!也是智商起码130的聪明人。还会不知老和尚和武好古有什么过节吗?
一定是老和尚的道让《实证论》、《理性论》给破了!
武好古鼓捣出来的《实证论》和《理性论》实在太符合儒学的“本”了——所谓的“本”就是大道,儒学一直是“求大道”而不得,同时又对鬼神之说敬而远之。
这种思想差不多是从《周礼》一路传承下来的,早就已经烙进了中国文化的本源中去了。所以要在儒学的基础上立神是很难的,而《实证论》和《理性论》又恰恰让“格物求道”成为可能(即便是理学也提倡格物穷理),这样一来,儒家的道理就能自圆其说了。
不仅儒家的道理圆了,而且儒家还能用《实证论》和《理性论》去批斗别的教派。实证检验,理性推论……虽然不能就此消灭宗教,但是也足以让各路神仙很不舒服了。
那种底层的信徒倒不受影响,反正他们也不大懂儒家的道理。可是总有一批中上层的知识分子信徒在研究了《实证论》和《理性论》后对各路神仙产生怀疑。
特别是今年年初的礼部大比后,一群在开封府了解了《实证论》和《理性论》的江南儒生回乡后,居然在江南各地掀起了一阵研究《实证论》和《理性论》的高峰。
这些儒生不一定能自学《算学》、《格物学》、《生物学》,但是绝对可以理解《实证论》和《理性论》。虽然他们大多带着批判的精神进行研究,但是儒家思想的缺陷明摆在那里,就是抵抗不了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崇拜明尊的读书人都在退出。即便没有退出的,也拿了《实证论》和《理性论》上的道理来请教,真让静明和尚头都大了。
今日跟着那个元觉和尚来请教的就是一批歙州的信摩尼教的儒生……他们觉得明尊不大灵验,总是没有办法保佑他们中进士!这个是不是禁不住实践检验?
真是把静明和尚烦死了——要是拜明尊就能中进士,那静明还当什么老和尚?他是圣公啊,明尊第一个应该保佑他,早他妈做大官了。
“这事儿啊。”纪忆也没什么话好讲的,想了想道,“大师,现在证明明尊灵验的机会来了!”
这话要让白思文听见非笑喷了不可,信仰也太不坚定了吧?
“怎么验证?”静明老和尚问。
“可以往南洋和西洋传教了。”纪忆笑道,“而且还能有不少官职放出来!”
“真的?”老和尚问,“可以做官?”
老和尚才不在乎往海外传教的事儿……他只想弄个僧官做做,紫衣袈裟一穿,见着江南地方上的高官也能称兄道弟,去有钱人家里化缘也容易,有了钱以后再把宝云寺好好装修一下。
对了,老和尚还有俩儿子,总要给他们多留点遗产吧?
“官有!”纪忆道,“空白官诰我就随身带着呢!我有便宜行事之权,回头给二位郎君一人一个官。对了,方腊呢?也给他做官吧!”
纪忆真是忠臣啊!他知道江南的摩尼教很不安分,聚众太多——主要是不识字的穷人相信——而且教义中又有鼓励造反的内容。如果不加以控制,谁知道什么时候就反了?
当然了,造反肯定是死路一条的,但是搞得江南糜烂也不大好吧?所以纪忆就琢磨着多发一些官诰给摩尼教的头头。大家都做了朝廷鹰犬,自然就不会造反了。
“他不在。”老和尚道,“他去青溪县开漆园了。”
所谓漆园就是生产油漆的手工作坊,青溪县一带盛产竹木漆,方家祖祖辈辈都经营漆园,方腊家里也不例外。
纪忆道:“方十三是有大志的,一个漆园怎么能容下他?大师,你赶紧让方杰走一趟青溪,叫方十三召集一些能打能杀的,都跟着我去海外闯荡一番。”
“好好。”老和尚连连点头,又道,“此间那个元觉和尚也是个蛮横之人,不如也带出去闯闯。”
“他也是圣教中人?”
“是啊。”纪忆道,“自然要带着的!我带他们一起去波斯,去看看明尊法起之地是什么模样?”
“去波斯?”老和尚问,“圣女呢?她也去?”
“当然要去了!”纪忆道,“波斯可是她老家……而且她能说一口波斯话,等到了大食国见了哈里发,还得劳烦她当个通事呢。”
老和尚眉头一皱,“可是我听说哈里发和咱们是对头,你此去大食国不会有什么危险吧?”
“不会。”纪忆笑道,“我带了36艘战船、108艘运输船和15000兵马……所以哈里发一定会好好和咱们讲道理的。”
第八百九十三章 臭名昭著纪忆之(五)
广州,怀圣寺。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佛寺,而是一座古老的天方寺。相传始建于大唐贞观年间,又先知穆罕默德派到中国的四位门徒之一的艾比·宛葛素所建。为了纪念穆罕默德,故取名“怀圣”。
由于是穆圣门徒所创,又是第一座在中国建成的天方寺,其在中国天方教徒中的地位有多么崇高就可想而知了。
就在纪忆在明州等待方腊的摩尼教打手集结的时候,他的盟友阿拉丁,也就是白思文也没呆在海州做买卖,而是出现在了广州怀圣寺的看月楼内。
这时的白思文已经脱去了儒服,换上了一身天方教的长袍,头上还裹着头巾,再加上他的一部又黑又密的大胡子,活脱脱一个天方教宗教人士。
拜月楼的外观是中式的,内部却是大食国的风格,铺着厚厚的波斯毛毯,摆着几张矮桌。当间上首一张矮桌后面坐着一位和白思文一般装束,留着白胡子的白番老人。
另外,和白思文对面而坐的,则是一个看起来相当凶悍的中年大胡子番人,也是长袍加上头巾。
白番老人和中年大胡子番人手中,都各自捧着一本线装书在看,白番老人看的是《理性论》,另外一人则在看《实证论》。
两人的眉头都越拧越紧……
也不知过了多久,才见那老人啪嗒一声,将手中的书册甩在了案几上面,念出了一个名字:“亚里士多德!”
“大教长,您说什么?”
白思文应该是没有听明白,恭敬地发问。
原来这白胡子老头就是怀圣寺的主持,名叫宛思圣。据说是艾比·宛葛素的直系后人!在宋朝的天方教白番商人中的地位尊贵无比。年轻的时候,还去巴格达的尼采米亚大学留学,在那里接触到了一些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所以他看了《实证论》和《理性论》后,马上就想到了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了——当然了,宛思圣想到的是这两个词儿的阿拉伯语。
“这个武好古是信教的?他去过巴格达?”宛思圣问。
“不是,他是个汴梁子,也不信教,更没去过巴格达。”
“那他怎么知道亚里士多德的道理?”宛思圣皱着白眉毛,“难道是哪位去过尼采米亚大学的学者把亚里士多德的道理传授给他了?”
“大教长,您是说武好古的学问是从那个叫亚里士多德教长那里抄来的?”白思文看着宛思圣,“这么说,他不就是个欺世盗名的骗子?他拿了我们的学问去欺骗了愚昧的汉人……真是太可恶了!”
“不是我们的学问。”宛思文摇摇头,露出了轻蔑的表情,“不过是堕落的希腊人的一些过时的学问罢了。”
“那么教中的学者一定可以驳倒《实证论》和《理性论》吧?”白思文问。
“那是当然的!”宛思圣道,“用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铿迭的《万物有源论》就能轻易驳倒浅薄的《实证论》和《理性论》。”
所谓的《万物有源论》就是建立在“真神创造世界”和“真神是第一本源”的基础上的。这套理论给了天方教理性派研究希腊哲学和科学的理论依据,其作用和程颐的理学差不多。只是武好古给理学定了个“假说”,使之低于实证和理性了。不过在宗教势力强大的西方,这样定性是不行的。
“大教长。”和白思文对面而坐的那个大胡子这时开口发话了,“他们并不是很讲道理的人,要不然真理传入已经几百年了,他们怎么还坚持自己的那一套东西呢?依我看,还是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
白思文瞅了那人一眼,他就是蒲阿里,广州白番商人中的首富,当然也是海上实力最强大的海贼。
如果算上蒲家在三佛齐国的实力,他们拥有的战船数量已经超过了50艘,战奴人数号称一万!
所以他根本不惧怕纪忆率领的36艘战船,更加不会容忍纪忆在三佛齐海峡建立据点。
“海上的确没有人可以和我们大食国海商相比。”蒲阿里的眉毛还是拧着,“但是在陆地上……桃花石可汗的古拉姆战士能打败西贼的铁鹞子和大宋皇帝的御前骑士吗?”
“应该可以一战吧!”白思文说。
“即便不敌,也可以向塞尔柱苏丹求救。”蒲阿里也道。
这俩货懂一点水战,可是陆战就完全外行了。铁鹞子和教化团骑士那是什么水准?黑汗回鹘那些快一百年没打仗的古拉姆能和人家打?而且,古拉姆用钱烧出来的,迦色尼王朝那么阔能烧出万把也就到头,黑汗回鹘能有1000真正存在的古拉姆就算穷兵黩武了——号称几万什么的,根本不能听——而河西军加上教化团至少有5000重骑,怎么会打不赢?
另外,拼轻骑,拼步兵,黑汗回鹘更是死得贼难看了。党项人半游牧啊,最不缺的就是优秀的轻骑兵。而大教化团又组织起数千人的职业化步兵,他们再怎么不专业,也比黑汗回鹘临时征召的牧民农民强太多了。
白思文还是不大放心,他说:“我们还是赶紧派人去巴格达,将宋国入侵回鹘,并且将派遣使团和战船队前往巴格达的消息报告给哈里发。”
“阿拉丁,你放心吧,我会让我的兄弟阿布亲自去一趟巴格达的。”蒲阿里道。“另外,蒲家将会出动50艘战船,还会鼓动三佛齐国出兵。一定可以在三佛齐海峡全歼宋人的36艘战船……”
“不是36艘!”白思文笑道,“是30艘!因为阿拉丁商会的6艘战船是不会参战的。”
白思文说的是不会参战,而不是站在蒲阿里一边参战。
他现在是脚踏两条船,可不会轻易和其中的一家彻底闹翻。
“哼!”蒲阿里瞪了白思文一眼,“阿拉丁,宋人的船慢,又不能逆风航行。一旦战败,是不可能逃走的。所以三佛齐海州的结果是没有悬念的,胜利必然属于安拉!而且,不会有一艘宋人的船只逃走!”
不会有一艘逃走,也就不会有人知道蒲阿里的战船摧毁了宋国的使团船队——要不然蒲家就犯下了谋逆大罪,那是要灭族的!所以蒲阿里绝对不能放过纪忆使团中的任何一条船,除了白思文的六艘船。
白思文恭敬地笑着,“那我就提前向您祝贺胜利了。”
听着两个实际上是阿拉伯海盗的海商在这里你一句我一句的,早已经入华几百年的宛家之主只是眉头大皱。他是广州天方教的领袖,是精通理性派和苏菲派奥义的学者,连亚里士多德都知道。学问大着呢!和俩强盗真是没啥好说的。只是强盗捐款比较多,所以才应付一下。
可这事儿,怎么看着都有点不对啊!
……
“斩!”
“杀……”
“冲!”
“刺……”
一大早,晕船晕的只剩下半条命的李纲耳边就响起了陌刀铁甲兵和水战格斗兵的喊声。在他所乘坐的“天理”号桨帆战船上,一共布署了12名陌刀铁甲兵,一律配属全装瘊子甲和大陌刀。除了领队的队长,其余的11名陌刀铁甲兵都是负责在五岛列岛操练水兵的周皋,从无数坏蛋中选出的坏蛋中的战斗蛋!
个个凶恶无比,而且身长力大,披上铁甲后就好似一台人型坦克。
除了6艘阿拉丁商会的战船表示不参战,没有布署“人型坦克”——白思文也挺实在,一早就表示只带路,不参战。其余的30艘战船上艘都配属了一队12名陌刀铁甲兵。
而且这些铁甲兵不是单独作战的,每一名铁甲兵身边,都会有一个5人队的水战格斗兵配合。这些人拿着长枪、刀盾、弓箭(1名长枪兵、1名刀盾兵和3名弓箭手)守护在铁甲兵身边。在铁甲兵冲杀的时候,负责掩护的跟进。在铁甲兵跌倒的时候,则负责上前救援。
除了这72人,每艘战船都分配到了一队十余人的新选组武士。都是轻装配属刀盾,他们将和另外十余名经验丰富的水战勇士负责在跳帮登船战斗中冲当先锋,同时还要负责操纵船上的床子弩。
此外,每艘战船上平均还有一百五十名以上的桨手和水手,他们并不是奴隶,而是被赦免的恶人和跑海的船夫子,也都配属了武器,在必要的时候,都可以参加战斗。
而随同30艘战船行动的108艘商船上面,多少都有一些武装,虽然不能参加海上决战,但也不是没有自保之力。
连李纲本人,也得到了一件锁子甲,一顶头盔,一张扇形盾和一柄宝剑——这些对他而言并不是装饰品,而是真正会用,用得还不错……哦,在他彻底晕菜之前。
现在的李纲,实在是没有一点力气,随便来个小孩都能把他暴揍一顿。
一阵脚步声响起,呼延庆大步走进了舱室,看到李纲就道:“伯纪,就快到明州了,咱们停泊在沈家门港,等纪忆之雇佣的打手和丝绸一起上了商船,就能继续南下了。”
“什么?纪忆之又从明州雇佣了打手?”李纲支撑着坐了起来,“咱们已经有15000人了,都足够攻陷一国了……再雇佣,是不是太多了?”
“不多,不多。”呼延庆摇摇头,笑道,“海上的恶人可多着呢!三佛齐那边没准还有大打出手,多叫点人没错的。”
第八百九十四章 臭名昭著纪忆之(六)
明州,沈家门港。
沈家门港位于明州的昌国县,也就是后世的舟山岛上。和隔海相望的三江口港一样,都是相当繁忙的口岸。
不过这两座相邻的港口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三江口港紧挨着明州市舶司,是个进出口大港。整个江南的货物大多从这里出海,而沈家门港则是一个转口港。这个港口在个岛屿上面,距离明州市舶司有一定的距离,可以活络的空间就大了许多。
所以就有许多不愿意去三江口的码头、榷场进行交易的商船到沈家门港进行私下交易。久而久之,也形成了市场。而明州市舶司后来也在沈家门设了个市舶务,向聚集沈家门的船只收一点过税。不过却不需要他们承担和买,税率也较低。前提则是在沈家门港交易的货物,都必须由海船从他处运来,也不能进入两浙陆地,实际上就是个中转贸易的中心。
纪家在沈家门港口就拥有码头和货栈。过去他们会将从南洋运来的货物,在此间转给“北路海商”,也就是控制明州以北海贸的商人。同时再从北路海商那里购入以瓷器为主的“北货”,运往南方交易。
不过如今纪家的商船已经可以大明大方进入北方市场了。相应的,在沿海市舶制置司的干涉下,由界河商市、京东商市出发的商船,也能比较安全的南下了。
所以沈家门港口的作用,稍稍有些下降了。
可是今日,一支由一百四十余艘战船、运输船组成的庞大舰队一下子挤进了不算宽敞的沈家门港口,顿时就让不算宽敞的港口变得非常拥挤了。
港口内可以停靠船只的码头数量是有限的,其中可以供纪忆率领的使团船队使用的只有纪家码头的几个泊位,需要装卸货物的商船必须轮流靠上泊位,而无需装卸货物的战船,则在距离码头较远的海面上下了锚,由猥集在码头一带的小木船往来驳运人员、补给、淡水和烧酒上船。
纪忆和已经穿上了一身绿皮官服的方腊,还有在沈家门港口休息了几天的李纲,这时正同乘着一艘小木舟往“光明之神”号而去。纪忆是昨天才带着方腊、元觉,还有三四百个在水上讨惯了生活的摩尼教的壮士,一块儿抵达沈家门的。
这个时候,纪忆正伸长了脖子,在沈家门的港口中仔细寻找着什么,过了一会儿才对身边的李纲道:“白思文是什么时候离开的?”
他没有发现阿拉丁商会的六艘大食式桨帆战船!
李纲想了想,道:“比你晚了一天,说是先回泉州去安排随行的商船了。”
“泉州?”纪忆哼了一声,“怕是去广州了吧?”
“广州?”李纲瞅了一眼纪忆,“忆之兄,有什么不对劲儿?”
纪忆笑了笑,“没有什么不对?他终究是天方教的白番,脚踏两只船有什么不对?”
“脚踏两只船?”李纲皱起眉头,“广州蒲家?难不成他们还真敢和朝廷做对?”
“怎么不敢?”纪忆冷冷一笑。“蒲家又不是宋人,他们归根结底是大食国的人。大宋这边,只是一个分支而已。”
“可他们入我华夏有几百年了。”
“他们不过是来做买卖的,心还留在大食国,留在他们的圣城麦加。”
“嗨!”跟在纪忆身后的方腊这是耐不住插话道,“怕他个鸟,这次俺带来了四百条好汉,个个都有一身好武艺,不少还是横行两浙沿海的大盗……”
纪忆猛一回头,瞪了他一眼。方腊这才想起自己做官了,连忙改口道:“不,不是大盗,是官兵,都是好官兵!”
纪忆冷冷道:“他们蒲家至少有50艘战舟,养的古拉姆战奴不下1000人,普通的战士超过万人。而且在三佛齐一带横行的大食国商人还不止蒲家一门!”
李纲眉头一皱,看着纪忆。纪忆淡淡道:“十三哥,那些好手都过硬吗?”
“硬!”方腊道,“一共52人,个个都是,都是忠君爱国的好官兵!”
“那就好!”纪忆道,“叫他们都上光明之神号。”
他又转过头对李纲道:“伯纪,你回头还是去天理号。我和方十三、墨娘子要走一趟广州。”
“去广州?”李纲问,“是要去抓捕蒲阿里吗?”
蒲阿里在海上再牛逼,也没本事在广州城做乱——广州的官兵倒也奈何不了蒲家的1000名古拉姆,但是广州的汉人海商也养了打手,城外还有许多士绅豪门都有族兵族丁,真的动员起来二三十万人都有。
“蒲阿里是抓不到的。”纪忆摇摇头道,“而且也不是去抓人的,而是去请人的。”
请人?
请人需要带着凶神恶煞一般的方腊,还有带上52个忠君爱国的好官兵?
李纲心道:这事儿怎么看都像是去绑肉票的!纪忆是礼部试第一的儒生啊!怎么能这样呢?真是太不像话了。
想到这里,李纲对纪忆道:“忆之兄,不如让武藤亲一也带上几个新选组的好手跟你去吧。别看那些倭人生得矮小,可是打起架来都不要命,让他们打堂堂之阵是不行的,但是打架斗殴却很厉害。”
武士嘛,都是隔三岔五要找人打架的。真正的战场是没上过的,但是几个人,几十个人的斗殴他们的经验太丰富了,恐怕赵钟哥都不如他们。
而且这群武士看着都很弱小,见了谁都点头哈腰的,看着就没什么威胁……在城市里面搞绑票,搞袭击真是太合适了。
……
曾经在尼采米亚大学学习过的天方教大阿訇宛思圣正站在怀圣寺的邦克塔(宣礼塔)上,看着繁忙的广州港口,白色的眉毛渐渐拧了起来。
作为怀圣寺第一代创立者艾比·宛葛素的嫡系传人,他从小就接受了最严格的教育。不仅精通天方教的经典,而且还攻读过儒家的学说,对于儒学的了解绝不在任何一位当世大儒之下。
另外,他还在青年时代远赴巴格达,在尼采米亚大学学习哲学,还在智慧宫中读到了许多古希腊的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