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2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同一时间,在高丽国西京平壤又小又寒酸的宫殿里面,已经变成大外交家的纪忆,正跪坐在高丽国大王王颙对面,用一口流利的高丽话在劝说着这位精神萎靡的大王。
  “大王殿下……高丽国要图强,一定要认清现实!北方的大辽和女真,根本不是高丽可以觊觎的。加固千里长城,稳守防御,才是图强的根本。而高丽可以伸张国威的地方,只有南方的日本诸岛。日本国自唐朝末年时开始锁岛自闭,到现在已经200多年了。原本可以在日韩之间海上纵横的国家,如今已不复存在。日本岛国,若无水师护佑,就是有国无防,万里海疆,处处都可以突入。他们的锁国,其实是锁住了自己,是掩耳盗铃之举。如此愚昧无知之国,正是上天留给高丽人吞并的对象啊!你们高丽如果不抓住这个机遇,那么我们的沿海市舶制置使就要奏请天子,发兵东征日本国了……”
  王颙努力听着,他感到非常困倦,浑身没有一点力气。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得病了——好像是被眼前这个穿着绿色官服的大宋奸臣给吓,也许是给气出毛病的。
  大宋的奸臣显然不止武好古一个啊!这个姓纪的也够奸诈的!居然收买了蔚州上下不少官员和府兵,让他们帮助雇佣民夫去修筑城池——在高丽国的土地上,利用高丽国官员和民众,去修建了一座宋国的城池!真是太奸诈了!
  现在宋朝的奸臣怎么那么多,那么奸呢?看起来大宋也是主昏臣奸,就快亡国了。还是高丽国好,臣子们个个都那么老实可靠。哦,那个李汝霖例外,犯了错不说,还因为怕死带着家人奴仆一起逃到绝影岛上去了。
  不过这个宋国奸臣提出的南征日本的办法……也是个办法!
  至少比继续去打生女真要强!生女真实在太厉害了,个个都打不死的妖怪似的,高丽国的战士在人家跟前和豆腐渣似的。
  相比之下,日本国的兵应该没有那么厉害吧?
  可是宋朝的奸臣提出这种建议,怎么看都不像安了好心,不会是在坑害高丽国吧?
  想到这里,王颙就对纪忆的提议产生了疑虑,只是一言不发。
  纪忆也只是静静的等待着。
  “可是日本国并无过错,伐之只怕无名啊!”
  “生女真就有过错了?”纪忆一句话就堵得王颙面孔通红。
  “没有过错,就给他们生造一个吧。”纪忆想了想,“就说耽罗岛被日本国海盗洗劫,驻耽罗的高丽兵将悉数阵亡。有了这个借口,总可以发兵了吧?”
  “这……”
  王颙还是犹豫,他知道奸臣的提议对高丽和日本都不是好事儿。
  但是他现在因为北伐曷懒甸惨败,国内有不少人在反对他,还把他比作隋炀帝,说不定还会有人谋逆造反!所以必须得拿出点战果安抚人心。
  “大王,只要你同意出兵日本国,今年秋天就能拿下对马岛和隐歧岛。而且也不需要出兵太多,有个三五千人就可以大获全胜了。这样的好事儿还需要考虑吗?如果错过了,等下官带来的船队开走了,再要出兵就麻烦了。”
  纪忆带来的舰队现在就在釜山浦呆着,可他们不会一直留在高丽,最晚到冬天就要开走了。到了那时,王颙再想出兵,也没船只可以用了。
  “那……那就在八月出兵吧!”王颙咬咬牙,终于下了决心,“出兵3000,攻打对马岛,可以吗?”


第八百五十六章 佣兵之城
  转眼已是八月,界河商市的天气渐渐凉爽起来,同时也迎来了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
  街道上变得熙熙攘攘,城外的界河水面上更是轴轳相接,帆樯林立。两岸码头上的货物更是堆积如山,搬运货物的苦力们也不肯放过这一年中最容易赚钱的时节,忙得不亦乐乎。
  武好古自海州回到界河老巢已经有一个月出头了,挤压起来等候他处理的公务,也终于料理完毕,可以忙中偷闲上一阵子了。
  穿着一身宽松的袍服,躺在自家后花园八角亭中的一张软榻之上,悠然自得的看着近日的堂报和报纸。报纸有《文曲星旬报》、《士林》、《清流》、《界河商报》、《京东商报》、《云台学刊》等等。经过几年的发展,报纸这种传播消息和宣传鼓动的方式,算是提前在宋朝的大都市中出现了。
  最近报纸上最热门的话题,当然是围绕三年一度的科举展开的。今年秋天,各州府军都要举行发解试,明年春天则是礼部试和殿试。对于大宋千千万万的读书人,特别是占读书人大多数的寒门士子而言,接下去的几个月无疑让人兴奋和期待的。
  是跃过龙门,还是继续蹉跎,就要看他们在考场之上的发挥了。
  不过这一次的龙门之跃,却出现了让天下寒门士子们非常不安的情况——龙门之侧,又开了一扇大大的后门!
  这扇后门就是右榜进士科!
  虽然暂定的名额只有200人,相当于左榜进士的400人——这只是暂定的额度,一般情况都会有增减——但是右榜挤占左榜的情形已经非常明显了。
  要知道建中靖国三年的那一科,登进士第的人数有538人,而这一科已经减少到了400人左右。而被看成右榜进士前身的武进士的等第人数,在上一科只有二十几人,可现在也增加到了约200人,几乎翻了十倍!
  而且更让寒门士子们心寒的是左右榜进士在待遇上将完全一样!不再是文武之别了,虽然大部分右榜进士仍然会担任武职,但是在朝廷承认的进士身份上,左右榜是完全平等的。
  也就是说,凭着真本事从百万读书人中一场一场硬考出来的左榜进士,居然和走后门的右榜进士平等了——这实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另外,由于太学的改制,造成了“县学…州(府)学…太学”这条官学上升路线的消失。
  原本的太学上舍生是可以直接授官的,上舍出身虽然不如进士出身,但是比起荫补还是要强一点,更不用说和武官相比了。
  因此区区100名太学上舍生的背后,就是全国四百州军数量超过十万的官学生,以及负责管理官学的大批官吏。
  虽然现在地方官学并没有取消,但是中央的太学一改组,就切断了地方官学升太学的途径,这就等于动了全天下官学的奶酪。说穿了,它们存在的基础,就是那100名太学上舍生的名额。
  既然动了人家的奶酪,那么就得承受天下士子的嘴炮攻击了!
  所以这些日子《文曲星旬报》、《士林》和《清流》这三份士林大报上,几乎一边倒的都是对右榜进士和实证学派的批斗。
  什么骂人诅咒的话都出来了,“请废右榜进士”的呼声还是比较温和的,喊打喊杀,要“诛武好古以平天下士子之愤”,“诛武好古以慰孔子、孟子于九原之下”的呼声都出来了。
  甚至还有人公开在报纸上呼吁“天下读书人仗剑杀之(武好古)”……幸好天下正经的读书人都是“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的,倒是武好古实证一派的读书人都剑不离身,所以武好古的小命儿暂时还是安全的。
  但他还是减少了公开露面的次数,尽可能不在公开场合露面了,免得被人用“如刀之笔”戳中了。
  潘巧莲走进了凉亭,挺着个大肚子,由一个丫鬟小心搀扶。看到她,武好古连忙放下报纸,上前去拉着潘巧莲的手,让她坐在自己的身边。
  “十八,怎么样?”武好古笑着将手掌按在了潘巧莲的肚皮上,感受着轻微的胎动,“比前两胎可活跃多了,多半是个男孩吧?”
  “但愿吧。”潘巧莲俏丽的容颜上写满了忧色,她撇了一眼摆在一张矮几上的报纸,“大郎,人言汹汹,颇为可畏啊!”
  武好古一笑:“身处千年未有之剧变,还惧什么人言?十八,你不用担心这些,为夫自有办法对付,保管让蔡元长去海州养老。”
  潘巧莲笑了笑,心里自然是担心的,可是嘴上也不好再说什么了,只是道:“对了,刚才赵府来人说,钟哥儿回来了,还带来了阿骨打的两个儿子。一个十一岁,名叫斡本,是阿骨打的长子;一个只有八岁,名叫斡啜,是阿骨打的四子。”
  “阿骨打的四子斡啜……兀术?”武好古一愣,这不是四太子金兀术吗?赵钟哥怎么把他给带来了?可不能让他往军事上发展,回头收他做徒弟,培养他对绘画艺术的兴趣,以后就是金国著名画家金兀术了……
  “好!”武好古站起身,对潘巧莲道,“十八,为夫去一趟赵府,把阿骨打的两个孩子接到咱家,以后就让他们和义勇、铁哥一起上蒙学吧。”
  “也好。”潘巧莲笑道,“反正家里房子也大,还有不少屋子空着,多住几个人也热闹一些。”
  “那就好了。”武好古道,“为夫再去叫上章致平,他这些日子看了骑士学院的兵书,还读了许多战场日志,对钟哥儿是仰慕的不行,正想要结交一番呢。”
  ……
  赵钟哥的宅子坐落在界河商市的赵家坊,也是一所偌大的宅邸,深宅大院,气度森森。
  住在里面的除了赵钟哥一大家子之外,还有早年跟着赵钟哥一起做过贼的伙伴。一共有十六人,现在都成了家,也有了业。有几个在云台学宫和骑士学堂担任教师,有两个是武好古假子骑士的教头,还有一个在界河商市的警巡所任官,还有一个在界河马场做事儿,剩下的都是赵钟哥的家臣——赵钟哥还保留着燕云豪强的旧俗,养了一批家臣门客,除了和赵钟哥最亲近的几个住在赵家大宅内,其余的都散居在赵家坊内或者住在城外的庄园里面。
  顺便提一下,现在界河商市的势力范围已经从北沧州扩展到了辽国南京道下属的武清县。
  许多流亡到界河商市的辽国显贵也带来了一些家臣门客,在界河商市内安置不下,就通过关系,在辽国的武清县境内置办了庄园用来安置。此外,马植和张觉也在努力扩充自己的实力。他们也学了武好古的办法,在武清县暗养了大批的武士。同时还将一批子弟送入了云台学宫下属的骑士学院,系统的学习军事。
  至于界河商市在经济上的辐射圈,那就更大了,几乎已经取代了析津府,成为了燕云地区真正的经济中心了。
  可以说,昔日武好古提议创办界河商市的初衷,算是完全达成了。只是也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地方,这座城市变得非常特殊。虽然是宋辽合办,但是宋辽两国的皇权在这座城市中却都非常微弱。
  而和武好古一同前往赵钟哥府上的章援,也早就发现了异样的地方——这座城市中仿佛没有人关心马上就要开始的科举考试,反而是一年一度的四开书院入学联考和云台学宫入学考试,更加吸人眼球。
  另外,在大宋其他地方几乎没有人关心的“安西之战”,在界河商市却是个热门话题。
  因为这座城市除了是商人之城、学院之城和工匠之城外,还是一座佣兵之城。
  这里是宋辽两国王法都到不了的地方,自然也就成了各种凶人坏人的避居之地。同时,这里又成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许多海商和行商都从这里出发,当然也就在这里雇佣保镖了,所以也就行成了“佣兵市场”。既然有了市场,那就要进行管理,所以佣兵行会也就在界河商市出现了。
  而且之前武好古出征西北的时候,也在界河商市募集了不少佣兵,其中的一些还发了财,做了官。所以这一次大宋要讨伐黑汗回鹘的消息一传出来,就在界河商市的佣兵团体中引起了轰动。
  这些佣兵团体的头头们都想在即将开始的战争中大捞一票!所以一早就开始四下活动,想要找到路子去西北打仗。
  不过武好古和慕容忘忧他们是够不着的,慕容鹉总是不见人影(他是负责假子骑士的),所以就只能找西门安国、赵钟哥、林冲这几位了。而赵钟哥又无疑是话语权最大的一位,所以在今天上午不少人看见赵钟哥入城后,现在已经有不少佣兵头子抢在武好古、章援之前到访赵府了。
  所以当武好古和章援一行人到达的时候,赵家大宅门外挤满了赳赳武夫……


第八百五十七章 奸商也懂兵法
  “元首,是元首!”
  “洒家文安邦,见过元首!”
  “某家医巫闾山风鸣山,参见元首!”
  “某家苏之涣,见过元首!”
  虽然是微服出行,但是武好古在赵钟哥家门口还是被一群佣兵头子认出来了,纷纷上前行礼。武好古可是他们的财神爷啊!在界河商市内开业的几家佣兵商行,都得到过武大财神的暗中资助……佣兵行也是武好古重点要在界河商市扶植的产业!
  “致平,我来给你介绍,这位是河东护卫行的文安邦,文武双全,号称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和文潞公还是同宗呢!这位是医巫闾山风家的风鸣山,能够替咱联络到大辽国的好汉,可是手眼通天,上千人都能给你拉了来。这位是河北豪雄苏之涣,马背上的功夫了得,是界河商市最好的马师之一,还是界河马师行会的会员……”
  武好古还让随从从一堆佣兵头子中找出三个最靠谱的,介绍给章援认识。其中一个是河东,也就是山西来的佣兵头子,自称姓文,叫文安邦,是文彦博的亲戚——听着就不像是真的!不过他真的能拉来壮丁,而且都是太行山拉来的山民,朴实可靠。
  还有一个是马植的门客,医巫闾山来的风鸣山。也是个靠得住的佣兵头目,拉来的都是辽国汉人贫民。
  最后一个是河北当地江湖上的豪客,名叫苏之涣,在界河商市开业前在宋辽之间贩私为业,练得一身马背上的好本领。商市开业后走私生意就难做了,于是在西门安国的介绍下当了效用骑士,去了趟西北战场。回来以后又做了界河赛马场的马师,同时也有个佣兵行,专做高级的骑马佣兵的买卖。
  光是这三个佣兵头,两三千人的队伍都能给章援拉出来!
  当然了,章援必须付得起钱。
  “帅司,您怎么来了?这位是……”
  武好古正想介绍其他佣兵头子给章援认识的时候,赵府正门已经吱呀呀敞开了,还没有换下行装的赵钟哥已经带着几个心腹家臣出迎了。
  “咱们多日未见,今日听说你回来,也就等不及上门来了,没耽误你休息吧?”
  武好古拉着赵钟哥的手,真有一点好生想念的模样儿,然后又把章援拉到身边,笑着对赵钟哥道,“这是章相公家的四郎,安西大教化团的大教谕章致平。”
  “原来是章大教谕,久仰,久仰。”赵钟哥哈哈笑着,很四海的一抱拳。这时门外一群佣兵头子也都向他行礼,开口称“赵军师”。
  赵钟哥也向他们抱了下拳,“好好好,诸位都到府中坐坐,待会儿都来陪赵某饮酒!”
  接下去自有钟哥儿的门客家臣替他应付一众佣兵头子,他自己则陪着武好古和章援入了自家的大宅,一块儿入了中堂。
  “赵军师。”坐下闲聊几句后,章援就把话题引向了佣兵,他也和门外那些佣兵头子一样,管赵钟哥叫“赵军师”,他笑着问:“那些拿钱打仗的效用士,真个靠得住么?”
  效用士在北宋其实就是佣兵的意思,被朝廷或者朝廷的武将、帅臣雇佣就是效用士,给商人打工就是打手、护卫,被界河商市雇佣则是佣兵。
  赵钟哥一笑,反问道:“怎地,大宋的禁军不是拿钱卖命吗?”
  “那可不一样。”章援摇摇头,“禁军是为朝廷效力,佣兵则是在做买卖,谁给钱就给谁卖命。”
  武好古在旁一笑,补充道:“还有一点不同,禁军是朝廷养着的。这些佣兵却没有这等福气,一分钱,一分货,可没闲饭好吃啊。真要精打细算起来,雇效用士可比养禁军划算多了。”
  “怎么会?效用士可比禁军拿钱多啊。”
  武好古摇头笑道,“那是致平兄不会算账!”
  “怎么算?”
  武好古道:“禁军服役之期长久,往往二十入伍,五六十才能退役,一干就是三四十年。可是寻常士卒的精壮之期才有几年?致平兄也是练过武艺的,应该知道武艺之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且年老体衰之后,武艺也会衰退。如果不努力打熬,三十岁后就要走下坡了。而要打熬气力,这开销可不是寻常士卒可以承担的。所以朝廷花三十到五十缗养一兵,养他三十年,真正可用的也就是十五年。而且禁军因为要长久服役,所以都是拖家带口的。因此也不可能四时在营,不停训练。往往三日之中,只有一日在营。这十五年可用之期,又得狠打一个折扣了。另外,禁军阙额严重,也是尽人皆知的。朝廷账面上有五十五万禁军将士,可实际上有多少?能有三十多万就不错了。而这三十多万还常常被长官占役挪用,去干各种私活了……这样七折八扣下来,朝廷花了那么多钱养五十五万禁军,真正能用的,也不知有没有五万?朝廷为了得到一个可用的禁军,一年怎么都得花费数百缗吧?远比雇效用士昂贵了。”
  “帅司只算了人工。”赵钟哥插话道,“还没有计算器械马匹的开支……朝廷实际上只有五万可用的禁军,却要按照五十五万禁军的标准制备器械、马匹。负责制备器械、马匹的官吏厢兵,少不得又要上下其手捞上一笔。而效用士的器械马匹多是自备,虽然要给一笔置办费用,但还是划算的。要不然大宋朝廷也不会频繁招募效用士随征了。”
  武好古笑着,“养了五十五万禁军,可打仗的时候又是效用士,又是弓箭手……朝廷养兵可真是个赔了老本的买卖啊!致平兄,咱们的大教化团可不能这样,也没那么多钱可以赔。”
  章援问:“大教化团全用效用?”
  武好古笑着反问:“除了效用,大教化团还有别的兵可以用?”
  章援认真想了想,摇摇头,“的确没有,只是,只是……”
  “只是效用用好了也不易。”赵钟哥插话道。
  “没错。”章援说,“从外面那些佣兵头子手中雇来的效用,只怕不能按照《骑兵学》、《步兵学》、《战术论》上面的办法使用吧?”
  武好古笑了笑:“这和从谁手里雇佣效用无关,而是和谁去雇效用有关。”
  章援没有明白。
  武好古解释道:“谁雇佣,谁装备,谁训练。致平兄,你首先要有一个军事机宜指挥,这是万万不能马虎的。其次要有一批能按照《骑兵学》、《步兵学》、《战术论》上的办法带兵的部将、准备将和队正。然后直接把组成部、营、队的钱发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同佣兵行和器械行的人谈,自己去训练。再让军事机宜指挥去监督他们就行了。当然了,还得有人帮着你管帐、管粮、管地盘……这些人才,致平兄不缺吧?最后,还得有一个合适的功赏、惩罚、抚恤的办法,这样才能督促力战。”
  武好古的办法,其实就是把军队管理给商业化了——军事机宜指挥就是高效率的管理团队。能按照《骑兵学》、《步兵学》、《战术论》上的办法带兵的部将、准备将和队正则是承包制下的分店、分厂经理。佣兵行和器械行则是供应商。
  这种商业化的军队当然比不过革命化的军队,比起那些管理良好的封建化军队可能也差一点——不过封建军队的管理通常是很差的。但是比起北宋的官僚军队,却是有着明显的优势。
  北宋的军队同样化了大钱,但是官僚化的管理使得各级权责不明,激励和处罚的机制失控,甚至出现了逆向激励的效力。宋军实行的是高薪俸和低功赏加低抚恤的激励制度。也就是说混军饷是最划算的,拼死拼活去立功也不大可能从小兵一路升到将军,因为晋升路上的等级太多了。而战死和负伤后的抚恤又太少,如果谁打死打残了,那可就要大大亏本了。
  所以宋军不仅管理效率低下,真正能战的部队占总兵力的比例很低,而且激励机制失灵,造成部队在战场上死战、苦战的动力不足。
  因此从西北战场上返回之后,武好古就指示他的军事机宜指挥和骑士学院开始编纂一本新的军事教材——《治军论》。等到完成以后,也会成为骑士学院的必修之课。
  “崇道兄真是大才啊!崇道兄是把经商之道用于军事了,真没想到还可以这样……”
  章援听了武好古的一番介绍,已经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人家130以上的高智商,领悟能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武好古笑着点头,又言道:“致平兄过奖了,以商道督军,不过是歪门邪道,比不得朝廷所行的新府兵……那才是堂堂正道!如果能够成功,何愁天下不能平定?致平兄,小弟最近也让人在研究此事,或许可以有所心得,等你回京复命的时候,就把小弟准备好的建白书带上,以致平兄自己的名义献给蔡相公吧。”


第八百五十八章 请蔡入瓮(一)
  “献给蔡相公?”
  章援有130以上的智商,还有从小耳闻目睹学来的官场黑厚术,当然知道武好古要坑蔡京了。
  而且,章援也知道这是自己的忠臣老子帮武好古出的主意……老头子虽然是忠臣,但是官斗的手段也是一流的!妥妥的是忠臣中的战斗臣。也就是他才能和蔡京这样的奸臣过过手。
  如果没有他支招,武好古除了起兵造反清君侧,还真没什么办法能斗倒蔡京。
  “蔡相公可精明着呢!”章援道,“崇道兄的建白书可得仔细准备。”
  这话的意思就是:坑得挖得好一点,还得好好伪装,要不然蔡京是不上当的。
  “蔡相公一定会满意的!”武好古笑道,“沿海市舶制置司的军事机宜和骑兵学院教授团做出来的东西,他怎么会不满意?全天下还会有更好的?再说了,他现在大权在握,自然要替官家扫平契丹,恢复燕云的。所以整顿禁军,扩建新府兵的事儿,他一定得办好了。可他一介书生,又哪懂得这些?”
  “崇道兄真的有办法吗?”章援感兴趣地问。
  “当然!”
  虽然他智商超高,但是他不像武好古已经建立起一个专业的幕僚团队。
  替武好古出谋划策的那些可都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青年军官。而且还按照后世参谋本部和军事学院的模式组织起来了,当然可以集合众人的智慧,拿出最好的解决方案了。
  只是这最好的解决方案,未必适合大宋这个已经过时的官僚帝国——其实当《实证论》、《理性论》和云台学宫出现后,大宋的体制已经完全过时了。
  “好!”章援点点头,“我就替崇道兄跑一趟……只要你准备的建白书够好,我总有办法让蔡相公上钩的!”
  武好古笑了起来,和赵钟哥对了下眼神,赵钟哥道:“时候不早了,帅司,大教谕,就在赵某这里用点酒食,也和外面的那些佣兵头目见见面。”
  ……
  琼林宫,崇政殿。
  在苏辙宣麻后,蔡京就失去了和天子独对的机会。在崇政殿的召对结束后,天子常常会将蔡京和苏辙一起留下问对。今天也不例外。
  虽然现在士林间反对右榜进士的呼声很高,因此给天子上疏的官员也不少。可是赵佶却从来未曾在朝堂上言及此事,他现在最关心的还是整军。
  整军是有三个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是对西军的整理——西夏的降伏也意味着西军的作用下降,朝廷也就不需要每年在他们身上烧掉两三千万缗钱了。不过要怎么削减、怎么整理、怎么安置西军也是个麻烦事儿。稍有不慎,酿成军变,那可就是天下大乱!
  第二个方面则是对东军的整理裁汰,东军包括开封禁军和河北禁军以及其他地方的禁军。总兵力多达四十余万——账面上的!每年耗费的军饷也是个天文数字,但是除了极少数部队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在新府兵展现出不亚于西军的战力之后,保留东军就成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但是朝廷也不能一脚踢开那些干什么都有,就是不会打仗的禁军。否则这伙人一旦闹起来,也是个大麻烦。
  第三个方面当然是扩建新府兵了。经过那么多年的摸索实践,新府兵的好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高俅、武好古在西北用新府兵打出不少胜仗来,这些兵怎么也不比西军差,东军就更不用比了。
  而且,用以选拔新府兵军官的右榜进士考试明年就要进行了,到时候至少200个右榜进士——是至少200个!如果真的要大办新府兵,考出500个甚至1000个右榜进士都难说。
  可是扩建新府兵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一大堆,比如军制、军需、器械、军饷、功赏、军纪、训练等等……
  这种事情你让云台学宫骑士学院和武好古的军事机宜指挥去想办法也得整上好一阵子,让两府重臣去想辙的话……肯定是要搞砸锅的!
  可这事儿也不能一直拖着,可关系到北伐燕云的大事儿,而且一年还能节省几千万的开销呢!
  所以这段时间,蔡京和苏辙都有点害怕问对了。
  可是再害怕也得见皇上啊,总不能因为没有办法而辞了相位吧?而且他们俩辞职了,有办法的人就能上台了?武好古和高俅大概都是有办法的,能让他们一个当左相,一个当右相吗?根本不可能,就是枢密使和兵部尚书也不能让他们来啊。
  赵佶看着蔡京和苏辙,知道这两人一筹莫展,只是一声轻叹,“可惜东坡先生走得太早了。”
  苏东坡当然有办法了,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学派,而且一个专门解决问题的实证学派!
  蔡京听赵佶怎么一说,也只好硬着头皮道:“陛下,臣以为,整顿西军,整顿东军和扩建新军三件事情,应该以扩建新军为首要。因为朝廷手中必须要有一支能战可用的兵马,才能裁撤整顿旧军。”
  这倒也对。
  手里没兵你就想拿东军、西军开刀,万一人家造反了,你不死定了。
  赵佶点点头,“也对,那么新军何时可以组成?武好古在西北可只花了几个月便整出了一万多能战的新府兵!”
  是啊,这事儿应该不难啊!
  武好古和高俅都轻易组建起来数量庞大的新府兵,现在轮到蔡京和苏辙了,总不能一筹莫展吧?
  “陛下,欲整军,先选将。”蔡京思索着道,“等明年大比之后,右榜进士就可以充任军将,整军之事,自然可以迅速推进。”
  “可是总该拿出个办法吧?”赵佶不大满意,“蔡卿,苏卿,你们要责成兵部尽快拿出办法。朕也会让枢密院一起想办法的。总要在明年大比结束之前,把建军之法,都准备好了。”
  “臣领旨……”
  “老臣领旨。”
  ……
  高丽,釜山浦。
  再回釜山浦的尹瓘已经多了个职官——南面行营兵马都统。南面行营当然是负责对南方用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