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2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殖民侵略的坏事大家一起干的,以后朝廷要追究,可就谁都没跑了!
纪忆笑了笑,端起茶汤,抿了一口,笑着道:“听说你们高丽国现在举国练兵,想要一雪曷懒甸战败之耻?”
“那是自然!”尹瓘道。
“可是你们打不过生女真的……”纪忆摇摇头道,“明知道要输,何苦没完没了的和生女真过不去?”
“这个……不关你们大宋的事儿吧?”尹瓘反问的时候又点心虚。
说实在的,他也不知道大宋和生女真有没有勾结?万一有的话,那高丽国的麻烦可就大了去啦!
“你们大王无非是想开疆辟土,张扬一下国威。”纪忆道,“可是没想到生女真那么厉害,仅仅用几百人,就两次击败了高丽国的数万大军,真是有点丢人呢!”
“胡说!”尹瓘正色道,“生女真大军明明有几千人!”
纪忆摆摆手,笑道:“尹大参,你真以为我朝天子只在你们高丽国下了注?实话和你说吧,两次曷懒甸之战,包括尹大参您亲自指挥的辟登水之战,都有我朝的军将临场观阵。”
“你……”尹瓘被纪忆一番话说的脸都黑了。
纪忆接着说:“根据我朝派出的观战军将汇报,其实你们高丽军还可以……比西贼是差一点的,比起我大宋的兵马肯定也不如。但也不是没有用武之地,只是北伐生女真是个失误。那些人你们是打不赢的!如果硬要打第三次曷懒甸之战,只怕隋炀亡国的覆辙,就要在高丽再现了。”
尹瓘眉头大皱,似乎已经听出一点话外之音了。
“纪市舶,你的意思是我大高丽的精兵用错了地方?”
纪忆笑着,“明明有软弱可欺的敌人不去攻打,偏偏要和满万不可敌的女真开衅,难道不是用错了地方?”
“软弱可欺的敌人是……”
“当然是日本国了!”纪忆笑道,“除了日本人,你们高丽人还能去欺负谁?难道去和辽国打?”
纪忆现在和尹瓘说的事情并不是武好古交代的。不过这年头一个好的使臣一定要敢于自作主张!因为没有什么通讯手段可以和国内保持及时联系,如果事事都要请示,那么差事就很难办了。特别是纪忆过一阵还得去大食国,如果一点主意都不会拿,可就要糟糕了。
所以武好古把他派到高丽国,也是在考验他的能力。
尹瓘完全没有想到纪忆会鼓动高丽国去入侵日本,所以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只是愣愣地看着纪忆和苏适。
纪忆笑道:“你们有兵,我们有船,而日本国两样都没有。只要我们两边联手,还怕日本国不服软吗?如果能让日本屈服,你家大王的威名不就立起来了?”
“可日本国的人口土地不亚于高丽,而且地形也不利于大军发挥,想要平定是很困难的。”尹瓘看着纪忆,心里则在盘算纪忆背后的奸臣武好古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纪忆摇了摇头,“何必要平定?抢下几个岛屿也是开疆辟土啊!譬如夹在日本和高丽之间的对马和隐歧都空虚无备,只要高丽出兵数千,乘坐我方提供的船只渡海,就可以轻易得手。此二岛的土地,也不比曷懒甸小吧?而且高丽国还必胜无疑,难道不是一个大张国威的好机会吗?”
尹瓘望着纪忆,有些不确定地问:“那你们又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好处呢?”
纪忆道:“我们不需要日本国的土地人口,我们只要日本国开放通商,并且向我大宋天朝称臣!”
第八百五十三章 一千年未有之变局
海州,京东商市。
六月盛夏,热浪滚滚。
天空之中,万里无云。炽热的阳光没有半分遮挡,直直的落到了大地上。饱含水汽的空气在阳光下晃动着,带着远处的景物都模糊了起来,潮湿和闷热,笼罩着整个海州。
海州城和京东商市东边的海州湾上,尚有着一些海风和凉爽。这个时候,正是居住在海州城和京东商市的富豪巨贾,还有那些虽然下野,却依旧保持着一定权势的大人们泛舟出海,去寻觅一丝清凉的时候儿。
在京东商市一住就是多日的武好古,这个时候仍然没有离开海州,北上自己的老巢界河的意思。
不仅没有离开的意思,而且还颇有一些泛舟游海的雅兴。在五月份的时候,从海州吴家那里买了一条只能在近海游弋的画舫海舟,只要海上的风浪不大,他就会坐着这条大海舟出海一游。
这条富丽堂皇的海舟,今天又一次出现在了海州城和郁州道之间的海面上,也没有扬帆,也没有伸出长桨,只是随着海浪轻轻起伏。在背对阳光的海舟右舷,一老一壮,两个穿着薄衫,戴着斗笠,正端坐不动,一人手中有一根竹制的鱼竿。
两名十三四岁的小使女就站在他们身后,手中各挎着个提篮,里面放着的白色手巾和两只酒葫芦。
其中一个上了年纪的老者伸出手,一名使女连忙将个葫芦递了过去,老者拿过葫芦,拔掉塞子,将里面的酸梅汤倒入口中,然后享受的咂巴了几下嘴,“刚刚好……没有刚才那么冰了。”
这酸梅汤原来是冰镇的,的确是盛夏驱除酷热的佳品。只是这老者年事已高,身体似乎也不是太好,得小心保养,可喝不得太凉的酸梅汤。
品了口酸梅汤后,老者又道:“崇道,老夫看你这些日子也挺悠哉的,要不就在海州长居吧……反正你的钱财十倍子都花不完了,何必去趟朝廷的浑水?”
“章相公,莫非你也和蔡相公、小苏相公一样,以为武某的学问会让天下纷乱?”
这老者原来就是隐居海州的章惇,而和他一起钓鱼的,正是武好古。
这官场上果然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党同伐异和永恒的利益。
在海州“度假”的武好古,不知怎么,居然和章惇走得很近了!
“呵呵。”章惇摇摇头,又抿了一口冰镇酸梅汤,“老夫现在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了。如果在其位,多半也会和蔡元长一样,想把你的实证之学打成伪学啊。”
“哦?晚辈的学问不好吗?”武好古笑了笑,“连大涤翁也看不上?”
他眯着老眼,又看了看武好古,哼笑了一声:“你以为蔡元长和苏子由是看不上你的学问才反对你的?蔡元长要是真看不上‘实证论’和‘理性论’,才不会把右相的位置拿出来拉拢苏子由呢。苏子由要是看不上你的学问,也不会为了右相的位置就和你的实证学派为难。他们二人,恰恰是看得上,而且看得懂,才会与你为难的!也就是苏子瞻因为蹉跎太久,看穿了官场,看破了天下事,心性剧变,才会不遗余力支持你的学派。”
他这话好像在说苏东坡是被一帮儒家官僚整太惨了,心理变态,所以才支持武好古的……
武好古瞅了眼章惇,伸手接过女使递过的葫芦,也拔掉塞子,喝了一口冰镇酸梅汤,然后沉默了一会儿,才问:“大涤翁以为晚辈的学问有何不妥之处?”
章惇想了想,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武好古皱眉:“何解?”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论语》中的原文,在后世的解释当然是非常负面的。不过在北宋,《论语》上的每一句话都是圣人之言,不可能有负面的解读。
所以正确的理解是“圣人之道深远,人不易知,既然不易知,就不用知了,按照圣人的指导去做就行了”。
不过章惇显然是有了不同的理解——当然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圣人的。
“在读懂你的《理性论》之前,老夫也没有参透圣人的这段教诲。”章惇道,“不过现在老夫总算是明白了……圣人的意思并不是不想让民知道他的道,而是不想让民知到求道的手段。而你的‘理性论’,就是求道的手段。你的‘实证论’,则是证道的手段。这二论本应由圣人掌握,你却将它们公之于众。”
“所以,天下将会因为你迎来千年未有之变局了!”章惇加重了语气,“崇道,你觉得做官家的,做宰执的,有人会喜欢这种千年未有的变局吗?这变局,对于他们而言,又有何增益之处?”
果然厉害!
武好古心道:理性主义不就是启蒙运动的主导思想吗?而启蒙运动不是敲响了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丧钟吗?
虽然自己的《理性论》还是非常浅薄的,还停留在理性演绎法的阶段——因为受到科学发展的限制,清楚明白的原理很少,所以通过理性演绎法推理而出的道理有时候会非常神秘而不可验证。
但是《理性论》配合上《实证论》,还是给了人民,或者更准确说是一部分知识分子进行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
而居上位的当权派,又有几个人会希望下面的老百姓(知识分子)能够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老百姓要都会独立思考了,谁还会相信赵佶是“受命于天”的“天子”?他爸爸明明是神宗皇帝,怎么成“天”了?而且他们老赵家的天下,也是老祖宗赵匡胤行不忠不义之举,从恩主柴荣的孤儿寡母手里夺来的……同样的,人民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也会动摇没什么用处的士大夫的权威以及他们所坚持的政治路线和伦理道德。
“还是大涤翁所虑周全啊。”
到了这个时候,武好古也不得不承认章惇的眼光——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在社会学上的确是存在负面影响的,它们可以说直接推动了万恶的资本主义的诞生!
但是没有它们,科学技术又无法进步,中国社会就只能长久停留在中世纪,静静等待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
“可惜《理性论》和《实证论》是没有办法收回去的!”武好古摇摇头道,“即便打成了伪学,也阻挡不了它们的传播……就算是学始皇帝焚书坑儒,也没有用的。”
是啊,赵佶、蔡京还能去巴格达,去君士坦丁堡,去意大利焚羊皮卷,坑神斗士吗?
章惇点点头,“没错,即便是打成了伪学,你的《理性论》和《实证论》还会在辽国继续传播……即便是大宋民间,你的学问也不可能完全禁绝了。”
也是啊,在界河云台学宫里面,来自燕云诸家和契丹贵胄的学生至少占了三分之一。
而且赵钟哥这两天又去了按出虎水——他是去接阿骨打的庶长子完颜斡本(宗干)和嫡长子完颜绳果(宗峻)到界河读书的。
赵佶权力再大,也不可能去白山黑水之间坑了完颜阿骨打的儿子们吧?
“既然不可能禁绝。”武好古顿了顿,“那还不如用其精华,去其糟粕。”
“怎么可能?”章惇一笑,“民若已知,又怎能使之不知?”
他摇摇头,“不过老夫现在不在其位,也就不必为蔡元长谋了。崇道,你今天请老夫出来钓鱼,不会就想和老夫坐而论道吧?”
“大涤翁。”武好古看着须发皆白的章惇,笑道,“晚辈能和张相公亲近亲近吗?”
张相公就是张商英!蔡京用右相拉拢苏辙,瓦解了武好古和旧党之间的同盟,同时也挡了张商英上升的途径。所以张商英一定是怨恨蔡京的!
武好古这些日子躲在海州也没闲着,一直都在和吕好问、苏迨还有替代苏辙出任礼部尚书的施国忠在谋划对策——施国忠现在的职官是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人当然在开封府,不过却可以通过书信和武好古往来。
吕好问、苏迨和施国忠三人谋划出来的办法就是主动出手,搅动朝局。用张商英敲掉蔡京!然后再让苏辙晋升左相,由张商英出任右相。这样苏辙和张商英又得斗上好久……
不过武好古是没有能力扶张商英上台的。他虽然有钱,但是相位也不会拿到佳士得行唱卖啊!所以他得求着章惇帮忙——章惇肯帮忙了,武好古的钱才能用对地方。张商英才能上台!
“哈哈哈!”章惇大笑着,“崇道啊,你可是越来越长进了……只是张天觉和蔡元长又有何不同?你觉得他会容得下《理性论》和《实证论》?”
“总能拖延数年吧?”武好古说,“无尽居士如果当上右相,总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坐稳位置。然后还要做出一点政绩,以便获得官家的信用。而我实证学派,是可以给无尽居士帮忙的。”
实证学派现在是一天天在壮大!如果能拖过明年,起码能多一百几十个右榜进士。如果再拖上三年,那么实证学派的官员数量就能达到四五百之数了……
第八百五十四章 章惇的私心,蔡京的弱点
听到武好古说想给张商英帮忙,章惇只是淡淡一笑,似乎不为所动,过了一会儿,才慢悠悠地问:“想法不错,但还是不够啊!”
不够?是想要好处吧?
武好古更凑近了一点,几乎贴到了章惇身边,笑着问:“大涤翁想要的,只要下官能拿得出,绝不会推辞!”
章惇瞪了武好古一眼,眼神却没有了昔日高高在上时的那种凌厉了。他探手接过装了冰镇酸梅汤的葫芦,啜饮了一口:“老夫都这把年纪了,还会贪图身外之物么?”
是吗?武好古的脑筋马上转了起来,身外之物章惇不在乎了——而且他也不缺这个,他那个孙女婿纪忆也是大富翁啊!
那么身后之人呢?这个纪忆可没辙。
武好古已经明白了,笑着对章惇说:“章致平又宰执之才,只是缺乏一个发扬的机会,如果能和高师严一样建立功业,将来一定可以荐跻二府的。”
章致平就是章援,章惇的四子,同时也是他最喜爱的儿子,当然也是最聪明,最能干的儿子。
但是由于在赵佶即位的问题上犯了错误,使得章援的仕途注定坎坷!
而且,受章惇牵连的还不止章援,甚至不止章惇的亲儿子,整个浦城章氏的子弟,都受到了连累,这些年在官场上的晋升都是龟速的。这样下去,浦城章氏的辉煌,恐怕要止于章惇了。
章惇现在年老将死,放心不下的自然是这些注定坎坷的后人了……这大概就是章惇的私心了!
而要让章援可以大用,让浦城章氏可以保持兴旺。唯一的办法,也只有建功立业……顺便再掌握一点实力了!
有实力,官家就不得不重用了!
“可致平是个书生啊!”章惇慢悠悠地说。
武好古笑着,“书生掌兵,正合了本朝的以文御武。”
章惇还是摇头,“可是致平他不会带兵打仗……”
“没有关系。”武好古压低了声音,“其实高师严也不会!”
“哦?”章惇扭头,笑吟吟看着武好古,“他不会?”
“不会!”
“不会也能打胜仗?”
“能啊!”武好古压低声音道,“其实是我派了会打仗的人去帮他的……大涤翁,我也可以帮章致平,保证他可以成为名垂青史的儒将!”
“哈哈哈!”章惇仰天大笑,“老夫就知道高俅那厮没那么大本事!崇道,你的云台学宫和博士团里面可真是人才济济啊!”
武好古摆摆手,“可不能这么说,可不能这么说……而且,那些人才在某手中也是明珠暗投,某一个商人,怎么懂得使用那些王佐之才?”
“呵呵。”章惇点点头,“老夫早就不在朝了,才不管这些!”
他顿了顿,“也罢,既然你能帮得了致平,那么老夫就助你一臂之力吧。”
“那晚辈就多谢大涤翁了。”
章惇笑了笑:“你可知道蔡元长的弱点在哪里?”
“请大涤翁明言。”
章惇摸了摸胡须,“蔡元长的弱点就是太过贪恋权位,而他贪恋权位的手段,就是给上位者办事儿。不管谁在他上面,都能用得很顺手……如果你当了左仆射,给他一个官,他照样可以给你当狗。”
武好古苦笑道:“大涤翁莫取笑晚辈了,晚辈一介武夫,可当不了左相。”
章惇笑道:“这可不好说……呵呵,现在可是一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啊!”
他看了看武好古,接着又道:“蔡元长会办事,而且聪明绝顶,老夫能看清的大势,他也一样能看清。但是他却不会完全将你的实证派学问禁绝了,因为他要替官家办事,要让官家丰亨豫大,要替官家去开疆辟土……要做成这些事情,靠科举出身的文官是不行的!这个事情王荆公那时候就知道了。所以他现在要打压你的实学派,可能还想禁止其中的某些学说,但同时一定会想将辟雍学宫、云台学宫收为己用。因为他要办事儿啊,还要办好。而且高师严在西北的大胜还把官家的胃口吊起来了。他蔡元长总不能不如高师严吧?”
武好古试探着问:“他想要拿下国子监祭酒的位置?”
“他一定会拿下!”章惇道,“因为出面的是蔡元度!”
“蔡元度?”武好古吸了口凉气儿。
现在黄庭坚病得只剩一口气了,随时得去见苏东坡。他一死,国子监祭酒的位置就空了。
现在武好古想推施国忠去接班。可如果蔡京推出蔡卞,那么施国忠就没有竞争力了。
蔡卞是当过宰执的大人物,而且儒学学问远比施国忠要好。他当这个祭酒是高官低就,施国忠怎么争?
而且,苏辙很有可能在国子监祭酒的人选上和蔡京有共识!
“怎么办?”
章惇笑了笑:“让蔡元度去做祭酒啊!”
“……”
章惇低声说:“想做事,能做事,就得揽权,就得结党……想要替官家收复燕云就得选将练兵!呵呵,官家毕竟姓赵啊!连高师严这样的潜邸心腹都只能在灵州吃沙子,他蔡元长还会有好下场?”
说的也是!
武好古叹了口气,其实赵佶在老赵家一堆官家之中不算疑心病重的。可是赵宋一百多年来就是这个自己把自己搞残的体制。赵佶能有什么办法?
“其实蔡元长也挺不容易的……”章惇凑到了武好古的耳边,“你就这么办……保证可以把蔡元长打发到海州来养老!”
……
蔡攸快步走在自家的豪华富丽的庭院之中,满脸都是喜色。
这座庭院位于开封府的新西城,距离西皇城很近,是蔡攸半个月前从潘孝庵那里“赢”来的——潘孝庵“好赌”在开封府的官场勋贵中是出名的,而且他是逢赌必输(他的口头禅就是“财运太旺不好,应该输掉一点”)……这几年输出去的钱财总有几百万了。可就不知道为什么,别人输钱输到家破人亡,可是他的钱却越输越多!
不过今天蔡攸满脸的喜色和赢了潘孝庵一栋豪宅没有关系,而是和一个人的死有关!
他刚刚得到消息,黄庭坚去世了!
苏东坡、李格非、黄庭坚……短短的时间内,和蔡京作对的高官大佬接连去世,这可真是太好了!
满心欢喜的蔡攸穿过一间间庭院,一条条回廊,最后到了后花园中。这处后花园也是极为雅致的,小桥流水,假山凉亭,水池上还布满了墨绿色的荷叶。
蔡攸快步走过架在水池上的小桥,到了凉亭之外,冲着正在亭内对弈的两人一拱手:“父亲,叔父,孩儿刚刚得到消息,黄鲁直昨天晚上过世了。”
正在对弈的,就是蔡攸的父亲蔡京和回京述职的蔡卞。两个老头都是一身清凉的薄衫,摇着大蒲扇。听到蔡攸的通报,蔡卞就是一声叹息:“没想到黄鲁直竟也跟着苏东坡一起去了!”
蔡卞叹了口气:“也算不枉此生了……国子监祭酒也做过了。”
“死的早了!”蔡京摇摇头,“要是再多活几年,等他的学生们在官场上崭露头角,他就肯定要拜相了!”他忽然抬头,看着弟弟蔡卞,“元度,辟雍学宫必须拿在咱们手里!”
他顿了顿,“现在章子厚、曾子宣一起合开了格致大书院,赵明诚又做了青城学宫司业,苏家和武好古还一起控制了云台学宫……如果不能把辟雍学宫拿下,再过个十年八年,就没人替咱们办事儿了。”
听到这里,蔡卞的眉头忽地皱了起来,“大哥儿,咱们不是要禁掉武好古的伪学吗?怎么还……”
“《实证论》、《理性论》当然得禁止了!”蔡京道,“现在不禁止,将来早晚要出乱子!不过那些造桥修路的工匠之学,那些治病救人的医术,那些用兵打仗的武夫学问,还是很有用的。武好古想用这等微末之道替代儒家大道,成为正统,当然是不行的。但是武官、伎术官,还是可以用学宫出来的生员。特别是武官……官家已经下了决心大办府兵了。要大办府兵就得有一批生员出身的武官。高师严在西北不就靠兵学司出身的生员大杀四方的?所以这五大学宫就该替朝廷输送武官和伎术官,而不应该去抢寒门士子的晋升之路。”
“元长,你想插手练兵?”
蔡卞已经感到不妥了。这兵权在宋朝,可是不大能碰的东西!
“愚兄心中有数的。”蔡京笑着说,“当今的官家不同以往,是大宋开国以来,除太祖皇帝之外的第一雄主!他是要复燕平夏的。现在西贼已经平复了,就剩下燕云故土了……这事儿我们兄弟总要替官家做了。所以这兵我们可以不去练,但是这将,还是得用些心思的。要不然官家就得依靠高俅、武好古去恢复燕云了。如果他要大用高俅和武好古,那么你我兄弟还能安居高位吗?”
蔡卞轻轻点头,“可是不用高俅、武好古,谁又能督军北复燕云呢?”
“元度,你去当个宣帅怎么样?”
第八百五十五章 军事家补习班
六月盛夏,整个中原大地,就跟放在火上烤一般。
官道上的行人和往来车马少了许多,沿途的馆驿草市也冷清了不少。这个时节,可真不适合外出赶路。
不过似火的骄阳却阻不了武好古北上的步伐。他的妻子潘巧莲,侍妾西门青,外室杜文玉在去年年末的时候都相继怀孕,今年秋天就该分娩了。另外罗汉婢也在不久前给他添了个儿子,现在正等着武好古赶去起名儿呢。
所以天气再热,武好古也得赶回界河商市。
此外,还有一个武好古必须尽快赶回界河商市的原因,就是他得履行对章惇的承诺——将章援培养成为绝世儒将!
这事儿在海州是没法办的,因为云台学宫所属的骑士学院并不在海州,而是开在了界河商市。章援要想成为名将,他自己也不能完全不懂啊,总得有点三脚猫功夫吧?所以武好古准备让慕容忘忧给他办个军事家补习班!
呃,这个军事家还能靠上补习班当上?
其实章援也有这样的疑问。让武好古介绍几个特别能打的帮手好像还比较靠谱,他自己去参加补习班……能行吗?
“行啊!”和章援并辔而进的武好古抹了把额头的汗珠子,又啜饮了一口被太阳晒热的酸梅汤,“致平兄,其实吧,许多带兵打仗的武将都是不懂装懂的外行。我去找几个高手给你补习一番,你就有点懂行了,这就比他们强了。如果再给你找几个能真善战的军事机宜,就足够让你在西北大显身手了。”
好像有点道理……章援想了想,又问:“那要怎么补呢?是不是要补《武经七书》?”
所谓《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这些书都是很好的,既有战略的,也有战术的,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宋军的战斗力一直堪忧,什么战略都执行不好。至于战术方面的内容就更没啥用了,因为宋朝的军制、装备、战斗模式和《武经七书》中的内容完全脱节。所以学了也是白学,除非要另起炉灶再见一支军队……
“这个不需要了。”武好古笑着摇摇头,“你们浦城章家可是累世名门,子弟当然都是允文允武的,你堂兄章子平还以射箭之技震惊辽国呢!致平兄的武艺武略想来也是不错的吧?”
章惇的家世可比苏东坡、蔡京好多了。他家老祖是五代时闵国的重臣,后来投降南唐还当重臣,再投降大宋照样做官,也算投降出了一家开国小功臣。后来又有不少长辈在朝为官,也算是代代有名臣。
而这样的世家子弟,也就有机会接受允文允武的教育了。那个章衡是个文状元,射箭还达到了武状元的水平。出使辽国的时候不仅秀了一手射箭的绝活,还留心辽国的边防,发现辽国在山后八州布置空虚,还提出了出兵偷袭的建议,可把少年宋神宗给吓坏了……
至于章惇的儿子章援,当然也走了文武双全的路线。这个武好古从他骑马的潇洒劲儿就能看出来了。要是没练过,绝对骑不出这样的水准。而且章援的坐骑也不是寻常的走马,而是一匹高大的青唐马,多半是他在西北军前做官的时候得到的。
“崇道兄,你的武艺看上去也进步颇大啊。”对于武艺,章援也算是内行,他看武好古骑马的姿势,也知道他这些年一直在练习来着。“等到了界河,咱们寻个机会笔试则个如何?”
“好啊!”武好古笑吟吟点头,“不过致平兄得先补完了军学……可有一大堆东西要学呢,有《步兵学》、《骑兵学》、《战术论》、《工兵学》、《火药兵器学》、《辎重学》。哦,我还让人编纂了一本《古拉姆兵论》,你也得读通了。”
骑士学院其实也教《武经七书》,但这只是一门课程,而步兵学、骑兵学、战术学、工兵学、兵器学、武艺、马术、辎重等等的也是必修课程。这些课程章援是不可能按部就班学完的,那得花上三年时间呢!不过课本却能让他记牢了——人家可是礼部试第一!说是天下第一聪明人也不为过,智商起码130,背几本书还不跟玩似的?
不过智商起码130的章援还是有没听明白的,他问:“《古拉姆兵论》?这是……”
“黑汗回鹘和天方教诸国最流行的兵制就是古拉姆。”武好古说,“古拉姆是波斯语,意思是经过训练的奴隶。”
“奴隶?”
“就是奴隶!”武好古道,“天方教诸国都是存在奴隶制的,他们的君王和大臣会购买突厥种的少年进行长达七年的严格训练,将他们调教成精锐之兵,再用他们组成自己的卫队。黑汗回鹘也是天方教诸国之一,自然也养了古拉姆兵。”
“还有这种军制?”章援摇摇头,“使奴隶为兵,难道就不怕这些奴隶造反,反噬其主吗?”
“名为奴隶,实际上也是待遇优厚的。”武好古笑着,“会不会反噬其主不知道,不过肯定得小心应付。”
章援点点头,心里对武好古的兵学又佩服了几分——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武好古在西征黑汗回鹘之战开始前,就把人家的兵制摸透了,还编成了书,看来这一战打不赢都不可能了。
……
同一时间,在高丽国西京平壤又小又寒酸的宫殿里面,已经变成大外交家的纪忆,正跪坐在高丽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