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2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左相蔡京沉声道:“便是几百人对几百人的摩擦,也得上报啊!那可是和辽国开衅!居然隐瞒不报,真当朝廷没有法度吗?”
知枢密院事张康国则上奏道:“陛下,此事必须彻查清楚!如果童贯、高俅、武好古等人真的瞒报和辽国开衅之事,就应该严惩以儆效尤!”
“陛下。”兵部尚书刘逵也奏道,“此事非同小可,必须严查!臣建议立即撤换童贯、高俅、武好古等人,另选谨直能臣前往,如此方能查明真相。”
尚书右丞李格非冷冷道:“就因为辽人的一面之词,我们便要撤换前线大将?现在西贼还在顽抗呢,万一因为撤换大将使得战局逆转,岂不是功亏一篑了?”
赵佶闻言轻轻点头。童贯、高俅、武好古这三人还是能打的!就连其中最弱的武好古,虽然不能野战,但是攻城筑城也是一把好手。
钟傅、高永年和他相比就差远了。武好古用了十几天就把统万坚城给炸开了。而高永年却连一个小小的秦王川城都无计可施。两人在攻城的水平上,真是高下立判啊!
而且武好古筑城的本事更高明,用了一个晚上就把破破烂烂的银州城给补好了。如果没有他帮衬,苏迟一介书生,怎么可能在朔方路建起几座金汤城池?
赵佶的表情当然逃不过蔡京的目光,他马上奏道:“现在讨论撤换朔方路将帅还为时过早。臣建议先向辽国使团问清缘由,如果辽国使团也得知河套战事,那么就应该向他们说明我方并不知情,也不愿意与辽国开战之立场,以免再起误会。另外,朔方、河东、河北等处防务也需要尽快完备,特别是界河、白沟(拒马河,位于界河上游)、安肃军、广信军、保州、定州等河北沿边州郡,都得严密布防。”
苏东坡知道蔡京又想趁机染指油水十足的界河商市了,于是就顺着他的话头往下说:“陛下,臣建议将界河市舶司升格为沿海市舶制置司,负责河北东路市舶事,界河、拒马河、渤海、东海等海路防御。”
将界河市舶司升级为沿海市舶制置司当然是武好古的建议了,是武好古在给苏东坡的私信中提出的。
沿海市舶制置使当然就是武好古想要得到的新职位了!以他现在的正任官职,再去当提举市舶司是不大合适了。不过知沧州事兼兵马钤辖也不是他想要的,因为大宋的州官没有太大的实权,而且任期通常都很短,干上年余大多就得换人了。
而且武好古很清楚蔡京的盘算,他是想让自己亲手把自治的界河商市变成和京东商市一样的半自治商市。
这事儿可不是随便谁来都能办妥的。现在的界河商市已经有尾大不掉之势,还牵扯到同辽国的外交。
另外,商市的股东大多都很不好惹。要是操办的不好,很有可能被当成众矢之的——可以让人吃不了兜着走的罪名实在太多了,即便是蔡京,也不敢贸然下手。
而宋辽关系紧张,倒是让他找到了一个可以“国有化”商市的机会。
只不过武好古也有他自己的一套盘算!他也不想在西北没完没了的呆下去。毕竟界河商市才是他的根本,长期远离根本之地,总是让人不大放心的。
人走茶凉的事情,早晚也会在界河商市发生。
所以在故意挑起宋辽军事冲突的同时,武好古还给苏东坡写信,谋求将界河市舶司升级为沿海市舶制置司。
蔡京一听苏东坡的建议,就知道是在替武好古谋市舶制置使的位子了。根据他自己的建议,提举市舶司事是可以久任的。那么由提举市舶司事升格来的沿海市舶制置使,或许也能来个久任了——不让武好古久任,别人去了也摆不平啊!大宋朝廷又不可能给沿海市舶制置使拨款大办水军,都得靠武好古去组织武装商船助战。随便派个文官过去,指挥谁去?
不过蔡京还是要和苏东坡唱反调了,于是就问:“不知沿海市舶制置司能不能管陆上的兵马?”
“沿海制置自然要以水军为主。”苏轼答道,“不过水军不一定在船上。沿河、沿海堡垒,岛屿驻屯兵卒,都可以划入沿海制置司水军。另外,海上、水上的防务也不能都依赖水军战船。在界河市舶司登记在册的商船,一样可以为国家所用。毕竟水军战船数量稀少,商船数量庞大,而且多半和战船一样配备了武器,船上的水手也都勇武善斗。只要适当给予兵器和奖励,就能担当水战了。”
宋朝对于民间的武力,奉行的是限制加利用的路线。民间有保甲,有弓箭手,有效用士,现在多一个“武装商船”也不是不可以。
其实海船拥有武装是公开的秘密,大宋官府并不太在意。相比海商武装的危害,市舶和榷场的收入则更加诱人。
现在苏东坡提出将海商武装变成如保甲、弓箭手一样的民兵,用于对辽作战,则更加符宋朝这几十年来的一贯政策了——多用民兵,少用募兵,以节省开销。
“苏卿,沿海市舶制置司能在冬季界河、拒马河封冻后守住河防吗?”赵佶问道。
“春、夏、秋三季河防,冬季则是塞防。”苏轼回答,“而且界河、拒马河皆有河堤,只要善加利用,是可以在冬季变成长墙的。”
“那你觉得由谁来出任沿海市舶制置使为佳?”赵佶又问。
“此事当由陛下圣裁。”苏东坡绝不会点名,虽然谁都知道他想提名武好古,但是说出来是没有必要的。“以臣观之,当以在界河商市威信素著、通晓兵事,又善于营造者为佳。”
“那就是武好古了。”赵佶笑着,“他现在已经是正任官了,出任这个制置使该是够资格了。”
看到赵佶的表情,蔡京心里就是咯噔一下。
赵佶还是相信武好古的!
“陛下。”蔡京奏道,“河套宋辽交兵之事也需要彻查!臣建议让武好古参与调查,待查明事情原委之后,再令其出任沿海市舶制置使。”
让武好古去查“河套擅开边衅之事”!还别说,蔡京还是知人善任的——全天下如果有谁能查清此事,那也就是武好古了!
“也好。”赵佶点点头,“不过也不能让他一个人去查……有谁可以去有一趟朔方路?”
“臣愿往朔方一行。”站出来的是侍御史侯蒙。
在北宋,官员不法的事儿归御史台和大理寺管,不归包青天的开封府管。所以这事儿正该侯蒙出头!
赵佶看了眼侯蒙,见他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又知道此人素来不结朋党,又以善理诉讼闻名,于是点点头道:“也好,就劳烦侯卿了。再给侯卿加个给事中,以壮声威。”
“臣领旨。”
赵佶顿了顿,“辽使那边,谁去查问?”
“老臣去吧。”苏东坡请命道。
这一次来访的辽使非同寻常,有同知北院枢密使的官衔——辽朝重武轻文,枢密使就是宰相。而同知北院枢密使则相当于宋朝的右相或副相(辽朝的南面官是以民政为主,所以南院枢密使和北院枢密使的地位相差很大,和宋朝的左右相是不一样的),苏东坡和他是对等的。
“也好。”赵佶道,“苏卿你务必和辽使说明,朕并未下令朔方军开战,而且也未得报,说不定就是一场误会。”
第七百七十五章 高俅冤枉(十二)
苏东坡向辽国使团查问的结果是让人失望的,武好文没有得失心疯,苏辙、林摅也没被张觉戏弄。
辽国的河清军的确是被高俅给打了!
而且还死了500余个皮室军的具装甲骑……按照萧得里底的说法,现在辽主耶律延禧已经勃然大怒,一定要看到高俅的首级才能消气儿了!
也就是说,高俅的项上人头,已经有搬家的风险了。
不过大辽国的西南面招讨司,这些日子却乖得出奇,真是一点都没想要高俅的脑袋。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他们的态度,那就是民族和谐大如天了!别说高俅的脑袋,就连普通一名宋军的脑袋,他们都不敢来搬。
而高俅自己,也不知道有明堂川之战,更不知道自己的脑袋有点悬。
在辽军从明堂川退却之后,他也离开了明堂川,还带走了10000名战斗府兵和一批骑士军官,同时又调拨了一批河东军给武好古指挥,去完成筑城任务。
而他自己,则带着10000名战斗府兵和骑士军官、猛士军官们去了朔方路治所所在的统万城。
他得去练一支“高家军”来保卫自己的脑袋啊!
因为“战斗府兵”在统万之战中表现出色,朝廷那边终于下了决心要大办了。于是就给童贯、高俅下了大诏,让他们以原属于御前三直管辖的“战斗府兵”为基础,大办朔方府兵——怎么都得练个几万大兵吧?
所以高俅就和武好古商量了一下,把一万战斗府兵,再加上一批骑士军官和猛士军官(也有不少猛士因为战功晋升成了军官),都带回了统万城。
就在侍御史侯蒙侯青天带着一帮御史台卒一路向西的时候。
统万城附近,却是热火朝天的在练兵。
大队大队的新兵,已经换了崭新的麻布战袄,又套上沉重的纸甲和藤帽子,手上持着木棍、木盾、弓箭等武器。数万人分成几个大阵,整齐站在统万城外的校场上,面前都是戎服整齐,腰悬利剑的军官,居然有了一种精锐的气度。
这些新兵,都是从陕西、河东、河南(府)等地征来的府兵中选出来的精壮,总数有个三万多人!
可真是不少了!要收拾那么多新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好在高俅也学到了武好古的办法,也从御前骑士中选出了一批兵学司出身的,组成了自己的军事机宜指挥,还让自己的心腹杨可弼去主管这个军事机宜指挥。
这个军事机宜指挥中的不少机宜,本来就参与了上一届战斗府兵的训练,有了不少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又制定了更加合理的编制和训练方法。
在编制方面,把原来的“直”、“指挥”、“都”、“十将”等四级,改为了“将”、“部”、“营”、“队”、“火”、“什”等六级。
而且还采取了“三三编制”和“四四编制”相结合的办法,也就是将部营三级采取三三编制,一将下辖三部,一部下辖三营,一营下辖三队。而队以下采取四四编制,一队下辖四火,一火下辖四什,一什则有十名左右的战兵。
也就是说,一火大约拥有40名战兵,一队大约拥有160名战兵,一营拥有480名战兵,一部有1440名战兵,一将拥有4320名战兵——这仅仅是一线战斗兵的数目,还没有包括各级辅兵和指挥官的护兵、传令兵。
其中一什的什长由府兵马兵(在军事机宜指挥的设计中,马兵只是一种级别,高于上兵)担任,而火长、队副和队正三级至少都是杂品武臣,从营准备将往上都是拥有官身的武官。
另外,从队一级编制开始,都会配置数量不等的辅兵、护兵、传令兵。这些兵力都会有各级的副职,也就是队副、准备副、部副、副将直接指挥。
部、将两级,则会配属军事机宜,以辅佐主官指挥和训练部队。
在将一级,则计划配属用于侦察的轻骑兵营。现在马已经有了,就缺骑马的兵了……骑兵是不可能从府兵中寻的。而且现在开始训练也有点晚了,轻骑兵的活儿可真心不好掌握。
除了骑兵和最基础的长枪兵之外,正在训练的府兵(包括那一万名老战斗府兵)战兵,还拥有刀盾和弓箭两个兵种。
长枪、刀盾、弓箭三个兵种都会采取“纯队”的方式编组,队一级只有一种战兵,在营一级则采取混编。每个营都由一队长枪兵、一队刀盾兵和一队弓箭手组成。
也就是说,弓箭手只占到府兵战兵总数的三分之一,远远低于其他宋军的七成以上。
统万城头,童贯、高俅、薛嗣昌等人,都远远的在观看城下的新兵操练。
说是新兵,其实也不是完全新的。为了加快训练的速度,高俅的军事机宜指挥拟定了“新老混杂”的办法。将10000名老府兵和不到16000名新府兵混合,编成了6个临时的将。
因为这种以老带新,又有大批的军官、小武臣为灵魂和骨干,所以新府兵们进步很快,现在已经适应了严格的训练,也能服从命令了。
夏季舒适凉爽的微风中,薛嗣昌轻轻道:“真没想到府兵还可以这样练的……6个将啊!如果配齐了辅兵和骑兵,怕是有四万多人了。若是用禁军,一个月光是军饷就得十万缗以上了!如果能将全国的禁军都换成府兵,一个月就能省去一百多万,一年就能省去一千四五百万缗了。”
高俅头也不回地说:“府兵当然省钱了,想当年唐初的时候,年入才多少?要都用兵募还不把李世民穷死?不过咱们现在实行的府兵制也有不足……府兵只服役5年,而且还是从在家乡入伍时开始计算,把来去途中的日子也算进去了。真正能在军营里呆着的时间,也就是四年半。这兵得抓紧练啊!要不然什么都不会怎么用?而要频繁训练新兵,可就难为了武官和小武臣了。个个都得是好样的,要不然是支撑不了军队的。咱们的这个府兵,是省兵不省将的!”
高俅还是很聪明的,他现在已经看出了“新府兵”的优点和缺点了。
优点是“兵省”。如果全国都用府兵替代禁军,那么一年就能省下一千多万缗。
要知道现在大宋朝廷一年的收入才六千多万啊!省下一千四五百万后在财用上面就宽松多了。
可是在“兵省”的同时,将却不能省!
为了支撑起眼前的6个将,高俅已经从武好古那里抽调出了三四百名骑士或猛士军官。另外还从行伍中提拔了一千三四百名有功的老府兵担任队正、队副、火长。
高俅叹了口气:“眼下是将不够用啊!之前的府兵连队正一级都是兵学司的生员。那可都是学了四年,又在战场上历练了至少一年,有些人在入兵学司前还带过兵……和现在从老府兵中提拔的队正根本不是一回事儿。所以现在这支府兵,是没有老府兵能战的,至少眼下是不行的。”
“如果都要用兵学司的生员,岂不是要七八百了?”薛嗣昌摇头,“一共也没那么多啊,而且也得给武崇道留一点吧?”
高俅苦笑道:“若是要把全国的禁军都换成府兵,上万兵学司的军官也是要的。而且骑兵是不能用府兵的,至少得兵募,骑士就更好了。另外,担当队副和火长的都得是杂品武臣,至少得有两万人!如果还有配备工兵,那么兵募和军官就更多了,上哪儿去找?”
童贯静静点头,高俅现在是真的懂了!
如果他能躲过眼前这一劫,多半就能成为一代名将了。
……
“侯御史,御前三直军的大营就在前面!”
听到了带路的银州小吏的声音,侯蒙撩开车帘,探出了脑袋,向着官道前方看去。
只见一座土黄色的,用夯土垒成的城堡,已经出现在远方的天边了。黄昏的阳光洒在了城堡上,映照出了一丝金灿灿的颜色。而周遭又是一片绿意盎然的草原,还有一些牛羊在缓缓流动,显出了那么一些富饶。
“这城是一直就有的?”侯蒙问。
“不是。”银州小吏回答,“这是才建成的,正式的名称还没有,眼下只叫做明堂城。武太尉这些日子都忙着筑城,不仅在明堂川旁边修了明堂、明川两城,而且还深入地斤泽修了地斤泽城,听说还派兵去了河南修筑朔州城。”
“河南?”侯蒙眉头微皱,“是不是远了一些?他就不怕派去的兵马被契丹人攻打?”
小吏笑着:“这小底就不知道了,侯御史见着武太尉自己问吧。”
陪着侯蒙往明堂城而来的小吏是苏迟从银州派出的,同时苏迟还派了快马去给武好古报信。而在这之前,苏东坡和赵佶分别派出的信使已经到了明堂城,将侯蒙前来朔方的目的,全都告知了武好古。
所以武好古现在已经把所有参与了“明堂川之战”的女真人和假子骑士都打发去了“河南”,掩护朔州城的修建了。
第七百七十六章 高俅冤枉(十三)
“钟哥儿,咱们这次可把高师严给坑苦了!耶律延禧要他的脑袋啊……”
“太尉,官家不会真的砍了高太尉的脑袋吧?”
正在明堂城外的接官亭里一边喝茶,一边等着侯大御史的武好古、赵钟哥,低声讨论起来高太尉脑袋的事情。
当武好古看到了苏东坡和慕容忘忧分别寄来的书信后(慕容忘忧的信里写了耶律延禧想杀高俅的事儿),还真有点担心高俅了。
脑袋应该是不会掉的……这一届官家还没那么凶残!如果换成他儿子赵构,呵呵,高太尉怕是要去风波亭走一遭了。
不过脑袋不掉,皮也得被扒一层下去。
现在来的可是侍御史、给事中侯蒙!如果不是赵佶的手诏在几天前由走马承受送到了武好古军中,武好古还真有点担心自己的脑袋了——侍御史是可以执行逮捕官员任务的!说不定见面后就拿出诏书抓人了!这回也不知道会不会把高俅抓去开封府的御史台狱?
“太尉,不会真的要杀高太尉吧?”赵钟哥看到武好古不言语,也有点替高俅紧张了。
他和高俅也挺熟悉的,平时关系不错,要是真把人家坑死了,心里面也内疚啊。
“不会,没有那么严重。”武好古摇了摇头,“高俅可是官家的心腹……”
“如果不是心腹……”赵钟哥看着武好古。
武好古想了想,苦笑道:“那可就不好说了!”
他的话刚说完,何天然的声音就从亭子外面传来了:“太尉,侯御史到了!”
武好古的首席状师何天然肯定是要参与对高俅的审查的。武好古得让他寸步不离的跟着,以免说错了什么话,一不小心就把高俅给害了。
武好古站起身,笑着对赵钟哥道:“钟哥儿,咱们就去迎一迎侯御史吧。”
……
侍御史,给事中侯蒙今年五十岁上下,有着一副文质彬彬的好相貌。温文尔雅,看着就是一个气质淳淳的饱学宿儒。武好古这个正牌的大儒跟他比起来,实在多了些铜臭,少了些儒雅——当然了大儒和铜臭是不矛盾。一个儒大不大,是不能从个人品德来判断的,而要看他对儒学的贡献。从贡献而言,武好古评个儒家圣人是没有问题的。
武好古在打量侯蒙的时候,侯蒙也在看武好古。他和武好古当然是认识的,不过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因为他过去看不上武好古的为人!
在建中靖国三年的时候,他曾经向赵佶蒙疏十事,其中就有“绝幸冀”、“戒滥恩”、“节妄费”三事,或多或少都和武好古有关。
可是这一次高俅和武好古这两个幸近居然立下如此大功,还真是有点让侯御史意外。
不过意外归意外,侯蒙并不会因此就包庇高俅……如果他在调查中发现武好古也参与了擅开边衅之事,他照样会参武好古一本的。
“侯御史一路辛苦了!”武好古站在接官停外相迎。
“为国家办事,未足为劳。”风尘仆仆的侯蒙微笑着回答。
负责调查高俅的两人寒暄了一番,就一起携手向明堂城内走去。
明堂城的城墙并不高,但是周围的壕沟挖得又深又宽。城墙的厚度惊人,看上去非常坚固。走进了城门,侯蒙还发现城内的空地上摆放了大量的木料,还搭起了一排木工篷子。大批的木匠正忙着做工,大约是在打造守城的器械。
城内没有房屋,只有一个个帐篷。武好古的大帐就是其中之一,进了大帐,显得有点焦急的武好古也不等人端茶上来,坐下来就问侯蒙有关调查高俅擅开边衅的事情。
侯蒙说话声不徐不急,声调中尽透着文人儒士的闲雅,“数万大军的交战应该不至于,大约是几百人的开衅,被契丹人给放大了。武太尉,这样的事情,想来瞒不过你吧?”
武好古早就和何天然何大状研究过侯蒙可能采取的战术了——抓大是不可能的,三四万人的大战是编不出来的。现在脑袋换房子的奖励办法已经没有了,出动两万人要发出去的犒赏就得用上百辆大车来啦!去转运使司一查账就知道了。
“侯御史。”武好古苦笑着摇摇头,“您说的话和官家给某的手诏上说的是一样的。但是契丹人真的没有开衅啊……三月份的时候他们是推进到了明堂川,但是很快就和咱们约定以明堂川——大横水之间的草原为缓冲,随后就撤走了。直到现在,他们都很规矩,根本没有一点冲突啊!如果真的开了衅,咱们杀了500个契丹人,他们就不找回场子?御史觉得契丹人有那么好商量吗?而且高太尉也没在明堂川呆几日,就带着10000长枪府兵去了统万。如果真的开了衅,本官也不敢让他带着这10000大军啊!”
武好古说的头头是道,可是侯蒙却还是感到了蹊跷。
“崇道,你说三月份时他们到过明堂川?”
“对啊。”武好古点点头,“就在明堂城对岸扎营的,和本官率领的三直军对峙了一些日子。后来高师严来了,和本官一起去谈判,选了个浅滩,隔着七八丈谈的。辽国方面来了两人,一个叫萧得里斯,是萧得里底的兄弟,河清军节度使。一个叫萧干,不知道是甚来路?”
“谈了甚底?”
“谈了《实证论》和佛家的众生觉识……”武好古顿了顿,“还谈了怎么划分防区,最后说好了以明堂川东,大横水西为缓冲。”
“就这些?”侯蒙问。
“是啊。”武好古道,“就是这些了。”
“之后和契丹人接触过吗?”
“没有。”武好古摇着头,“并没有再接触过。”
侯蒙笑着问:“崇道,你难道不觉得蹊跷吗?契丹人怎么会那么好相与?难道他们真的甘心看着西贼灭亡?”
“御史不说,我还没有想到。御史现在一提,我也觉得有点蹊跷了。”武好古的声音沉了一点,“这事儿恐怕是契丹人和西贼一起使的计策吧?咱们这次可以打得那么顺利,全靠高师严神勇。现在西贼可是畏高如虎,如果高师严不被调走。克复灵夏不过是这两年的事情……等高师严练好了新军,朔方的屯田也有所小成。西贼灭国之日,也就为期不远了!”
“高师严在练兵?”
武好古点点头:“没错,高师严正在统万训练府兵。除了他从本官处带走的10000人,另外还选了15000人。稍后还会有另外15000人充当辅兵和骑兵,总兵力会超过4万,预备编成10个将。”
“10个将,4万大军?”侯蒙问,“大多是府兵能行吗?”
“怎不行?”武好古笑着,“有御马直和御龙猛士出身的军官小将,4万的兵马如何撑不起来?等御史和本官一起去了统万城,就能知道高师严的本事了。”
武好古现在的策略就是捧红高俅给自己遮风挡雨。界河商市看起来总没有高俅“一手带出来”的数万精锐府兵可怕吧?
除了四万府兵,高俅的盟友童贯手中还有一个朔方强镇!这个朔方强镇不仅有银、夏、宥、盐、朔等五个州的土地,而且还拥有盐州的青盐,夏州的铁务,朔州的马场,还有数百万亩可耕之地,还有一个同样拥有大量的屯田府兵的朔方营田司!
再过个一两年,他们两人的实力,想想都可怕啊!
……
“童大官救我……”
实力强大的高俅害怕了。一接到武好古派奥丽加送来的书信,就急得快哭出来了——官家派了御史侯蒙来朔方查他了!
说是差什么和契丹擅开边衅的……可哪有这事儿?而且他在明堂川就呆了两三天,期间虽然和契丹人见了面,但是双方谈得很好,后来契丹人也很遵守君子协定,拍拍屁股就走了。然后高俅就回了统万城,根本没有边衅啊!
所以高俅很快就开始联想了,开边衅很可能是个借口。而官家真正要查的,恐怕是高俅这个“拥兵数万”的大将有没有造反的可能?
童贯当然早就知道朝廷要查高俅了,他是内官啊,怎么可能不知道?
不过他没有把这事儿告诉高俅……现在看到高俅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眉头顿时大皱了起来。
“师严,莫非你真的开了边衅?是不是你的黑甲选锋骑偷袭了一把契丹人?”
“没有的事儿。”高俅痛苦地摇头,“我的黑甲选锋骑有多少本事,道夫你还不知道?他们现在还在武大郎训练呢!怎么可能把契丹人的具装甲骑给打了?还打死500……这根本不可能。”
“既然不是你干的,你为何要咱家搭救?”
高俅在童贯都署的内堂里面转来转去,很有一点热锅蚂蚁的样子,他摇摇头道:“道夫,你还不明白?那几万府兵怕是,怕是……”
“不会,不会的。”童贯明白高俅的意思了,“官家不会怀疑你的。”他看了看高俅,“要不这样吧,咱家替你担待一些,从明天开始,你就告病请辞,这样总行了吧?”
第七百七十七章 高俅冤枉(十四)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军歌嘹亮,两万六千人在统万城外的旷野上齐声高唱着《国风·秦风·无衣》,唱出了慷慨激昂,唱出了同仇敌忾。
唱者其实无心。《国风·秦风·无衣》作为军歌是武好古早年向慕容忘忧建议的,是兵学司的传统。后来又被殿前骑士们带到了三直禁军,现在又成了新府兵的军歌。
每天早餐后唱一唱不过是例行公事。哪怕高太尉生了病,代替他主持训练的王禀、杨可世和杨可弼也没有做出改变。
可是听到这两万多人齐声高歌的某个人,却是听着有意了。
连夜赶路,在马车里面昏昏欲睡的侯蒙突然撩开车帘,露出一张显得非常困倦的面孔。
然后他就看到让人震惊的场面。
无数人在草原上列队,严整,威武,似乎不可战胜。他们组成了一个个五百人的方阵,摆在官道的两侧。站在前排的都是清一色的长枪兵,披着铁甲,戴着兜鍪,手执着一丈多长的长枪,枪尖在晨光下泛着令人胆寒的光芒。
军官们也都披挂整齐,手按着腰刀,在一个个方阵前面来回走动。这气质,这精悍,就和开封府的那帮废物禁军不一样啊!
“这就是高家军吗?”侯蒙低声嘀咕着,脸色变得越来越阴郁了。
这很不对啊!
这是在向自己示威啊!自己今天正好到统万,高俅那厮就让那么多的兵将在草原上列阵唱《无衣》,还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子”是谁?不就是高俅高太尉吗?这些高俅调教出来的兵,都要跟着高俅一起做乱吗?
侯蒙其实并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