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2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几两就醉?”
“是啊!”察哥笑道:“大家伙都来尝尝,今儿一定不醉不归!”
“好好好。”仁多保忠笑着,“某家虽在卓罗城这个偏僻山城,却也听过酒中仙的大名,今日正好尝尝。喝过酒中仙之后,某家就领着右厢儿郎去会一会从开封府来的宋国禁军。”
他提到开封禁军的时候,浑然没有当回事情,仿佛那就是一碟小菜。
可是嵬名察哥却脸色凝重起来,低声对保忠道:“统军千万别用几十年前的老眼光看开封府的禁军啊!”
“怎地?”仁多保忠一愣。
察哥道:“宋国现在的官家不简单,有唐太宗的风采,开封府的禁军经过他的调教,已非昔日可比了。”
什么?大宋官家像唐太宗?仁多保忠愣了又愣。
这是真的假的?现在大白高国都这样了,也用不着什么唐太宗,来个宋太宗也受不了啊!难道大白高国真的要亡了……
“统军。”察哥道,“你也不必担心,本王这次带来了1000名铁鹞子,足以和开封府来的精锐一战。而且大辽上国已经答应把公主嫁给陛下了,有了大辽相助,咱们大白高国,一定可以转危为安的。”
这话怎么听着恁般泄气呢?仁多保忠忍不住眉头大皱起来,看来这位晋王殿下还是太年轻了,胆子也有点小啊!
第六百五十一章 铁鹞子
嵬名察哥进了卓罗城后,并没有马上拿出他从开封府带来的酒中仙和仁多保忠痛饮,而是直接去了右厢监军司的节堂。
现在他和仁多保忠有点分歧,不先弥合了,他也没心思喝酒。
对于仁多保忠打败仗的本事和右厢军战力孱弱的情况,他是再清楚不过了。即便没有从开封府来的万余“大宋武卒”,单靠熙河路原本的番汉兵马,仁多保忠和右厢军就打不过了。
至于西藩王子溪赊罗撒这个笨蛋,察哥更是没话好说了。宗喀吐蕃已经恁样了,他还和多巴罗一起挑起内战。现在宗喀吐蕃人心离散,兵无斗志,就是在坐等亡国。
对此,西夏则是想救救不了!因为右厢军根本打不过宋国的熙宁军——他们上一次右厢军在大战中击败熙宁军的时候,嵬名察哥还没生出来呢!那么多年没打什么胜仗的部队,现在还能打出花来?
而要想从东线的灵州和无定河地区抽调大军西援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在宋军基本控制横山一线后,无定河地区和灵州(西平府)都已经失去遮护,随时可能遭到宋国大军的进攻。
而且布置在无定河一带和灵州的西夏军也肯定打不过当面的宋军,只是由于宋军的后勤压力较大和西夏军队坚守的城堡比较坚固,才能勉强支撑——在失去横山…天都山后,原本不怎么注重修城堡的西夏没得办法,开始学大宋修城墙了,因而才能暂时顶住宋国的压力。可如果将主力从无定河一带和灵州抽走,那么这两处一旦遭到攻击,大白高国就危险了。
所以嵬名察哥现在只能做一餐无米之炊,在西线和宋军决战是想都别想的。
“宋军兵锋甚利,我军如今势弱,不可力敌,唯有智取。”
仁多保忠道:“大王所言极是,末将也正筹划智取之法。根据细作报告,宋军目前正通过水路往安乡关、京玉关调运粮草辎重。想来准备兵分南北两路出兵,会攻湟中。而我方正好调集兵力,暗入湟中,和多罗巴合兵击破其一路之敌。”
仁多保忠的计划并不是没有可行性,不过察哥却知道保忠一定打不赢。因为右厢军不可能调动太多的兵力暗入湟中。毕竟卓罗城一带还得重兵把守呢!要是右厢军主力出动,卓罗城就有可能被兰州的宋军攻拔。
一旦卓罗城失陷,宋军就有可能拦腰将西夏斩成两段!到了那时,青塘城的得失根本无关紧要了。西夏甚至不得不放弃无定河一带,以抽调兵力稳定河西走廊的形势了。
而无定河一带一旦落入宋军之手,那么宋军就多了个屯田之地,可以大大缓解后勤压力。这样兴庆府和灵州在几年后一定会被攻击,河西的秦王川多半也会同时遭受攻击。
到那时,西夏就得在举国西迁和冒险死战中做出选择了!而灵州、兴州和秦王川三处中只要有一处失陷,西夏就会有覆亡的危险。
所以卓罗城的主力是不能动的!而右厢军主力不动,就靠万余人的偏师,去了湟中也是送死。而西夏大军要是在湟中兵败,那还不如不去呢!
因为西夏偏师在湟中惨败会大大动摇西夏在河湟吐蕃部落中的威望,威望一旦失去,河湟吐蕃部落就不会再指望西夏的援助,恐怕也不会在宋军占领湟州、廓州、鄯州之后进行反抗了。
而在宋军攻占湟州、廓州、鄯州之后,再煽动吐蕃部落进行反抗,将宋军拖入泥潭进行消耗,就是嵬名察哥的锦囊妙计!
想到这里,嵬名察哥只得轻轻摇头:“统军,本王的意思是,不如放宋军入青塘……”
“放宋军入青塘?”
“对!”察哥道,“青塘距离兰州四百里,俱是山路。宋军根本不可能从兰州运粮接济青塘,必须在青塘就食。而且宋军熙河兵多用番部,虽然善战但是纪律极差,一旦占据鄯州必然剽掠,所以青塘藩部必然会再次反叛。我们只要提供支援,就能让宋军深陷其中。”
“可是宋军早晚会压服藩部的!”仁多保忠摇摇头,“到时候鄯州、湟州、廓州各部,将会为宋国所用。宋军甚至还会得到青塘的龙种马!”
“统军。”察哥想了想,“那你打算怎么办?”
“出兵湟中,汇合多罗巴、溪赊罗撒两军去会一会宋国的那支开封来的精锐!”
“不妥,不妥。”察哥连连摇头。
“大王。”仁多保忠却战意高昂,“下官愿意立军令状,只要有10000兵马,就足够摧破宋军的开封精锐了!”
“不可,不可,太冒险了……”
……
六月下旬,夏季接近尾声的时候,武好文跟随着洮西经略安抚使王厚、监洮西军童贯等人,抵达了黄河岸边的安乡关。
他和王厚、童贯是乘船从黄河水路抵达安乡关的。和他们一起到达的,还有高俅、王禀率领的8000禁军精锐。
而早在他们到达之前,河州地区的番汉兵力就进行了动员。15000人的大军已经在安乡关前安营扎寨了。
和宋夏战场东线的宋军兵力组成不同,西线熙河路的宋军主要是番兵,也就是从归附大宋的吐蕃、羌人部落中召集来的兵将。
这些兵将并不是以个人身份被宋朝雇佣的,而是部落兵,跟随首领参战。不仅战斗力可观,而且使用成本很低,不需要日常维护费用,武器和马匹也都是部落自备的。所以兰州、熙州、河州、岷州、洮州这几个贫瘠之州,能够随时动员起七八万人的大军。
而这一次熙宁军出兵的规模达到了五万之众!其中42000属于熙宁路的汉番兵将,8000人是开封府调来的禁军。
为了加快行军的速度,负责后勤的张叔夜并没有召集民夫,而是调集了大量的驮马大车。两个月的行粮,将会有辅兵和驮马大车携带,随军一起开进。
等到这些粮食吃完,就得用以德服人的办法去吃吐蕃部落的饭了——从兰州出发到青塘城可有好几百里的崎岖山路,想要靠路上交通维持后勤,是基本不可能是。
不过这个不可能不仅对大宋有效,对卓罗城的西夏军队一样有效。所以湟、鄯、廓三州的得失,就在于能否取得吐蕃部落的效忠。
“安抚,要不要多带些绢帛铜钱上路?”第一次做机宜随征的武好文现在不仅忐忑不安,而且还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提什么建议,想了一路就想起多带点钱了。
听了武好文的话,王厚笑了起来,心想:不愧是大宋首富的弟弟,就知道带钱。
“带了不少了。”王厚笑着,“保管能让兵士力战。”
“要不要带些绢帛铜用来收买藩部?”
“用不着的。”王厚还是摇头,“蛮夷都是畏威而不怀德的,给他们钱财是没有用的,把他们打怕了就行!不打怕他们,你给多少钱也无用。”
说到这里,王厚忽然叹了口气:“可惜朝中总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可以用恩义得藩人之心……王皇城就是被他们给冤枉了!”
朝中有些人并不是指武好文的岳父韩忠彦那一伙,而是在说曾布。曾布就认为上一次藩人作乱是因为知鄯州王赡(他是上一次进军河湟的主将)纵兵剽掠藩部的结果,因此将之贬官下狱,还要斩赡以谢一方。最后诏配昌化军,而王赡不甘受辱,自缢而亡了。
武好文知道这事儿,王赡倒霉的时候他已经做官了,不过他当时并不觉得曾布的处置不妥。在他看来前线的武将有时候就是太骄横了……
“望道,等你到了鄯州,就会知道了……”王厚话声一顿,“现在时候不早了,你早点去安顿一番。明天……”
这时脚步声从后传来,王厚转身看去,却见来人是王厚身边的一个亲信。
那亲信快步走到王厚和武好文身前,匆匆行过礼,道:“兰州张知州刚刚遣人来报,西贼的晋王察哥已经到了卓罗城,还带去了3000铁鹞子!”
“3000铁鹞子?”王厚和武好文对视了一眼,然后对自己的亲信道:“把童大官、高太尉、王太尉都请到衙署中来。”
“喏!”
……
“3000铁鹞子?”
“察哥想和咱们在西藩决战吗?”
“这可如何是好?”
“必须得马上进军了……”
铁鹞子其实没有3000,但是张叔夜派出的细作不大会数数——当然了,察哥也不会让宋国的细作有机会靠近了慢慢数——所以就误报了铁鹞子的数量。
3000铁鹞子加上晋王察哥,摆明了是要决战了!
所以童贯、高俅、王禀都有点紧张。铁鹞子的赫赫威名,他们还是知道的。
不过王厚并不担心铁鹞子。因为他知道现在的铁鹞子早没昔日之勇了。如果王禀带来的4000房奴兵在战场上能沉住气,足够摧破铁鹞子的攻势。
但他还是决定马上进军,必须抢在察哥之前拿下湟中。因为只有拿下湟中,他才好以德服人嘛!如果让察哥的大军先到了,藩部就被党项人抢先搜刮了,油水不就没有了?
第六百五十二章 房奴来啦!
夜色当中,一条火龙却在湟州的山路上面弯弯曲曲,滚动一般的前行。
湟州的地势如同前述过的,就是一片仿佛没有边际的高原山地。山地之中存在许多河谷山谷,还有一些坡度较缓,可以修造梯田的高地,就是藩人羌人部落的聚居之地。而各个藩部、羌部之间用来联络的也不是什么路况良好的官道,而是在群山和高地间蜿蜒穿行,有时候还要翻过一些坡度较缓的山头,从地图上看着挺近,真走起来可是要累断腿的。
而且一出安乡关,基本就是从属于多罗巴的吐蕃部落的控制区了。每一座山头之上,每一处峡谷之内,都有可能潜伏着吐蕃人的伏兵。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爆发一场短促而激烈的交战。
从开封府过来的8000禁军官兵,居然就在这样一片充满危险的崎岖山路上,用急行军的速度前进,而且还是披星带月的夜行。为了随时可以投入战斗,所有的房奴猛士都披上了铁甲携带了弓箭,其中的一半人手持长枪,用来防备随时可能出现的藩部骑兵,另一半人则手持剑盾,随时可以投入肉搏或者仰攻山坡上的敌人。
骑士们也都披上了皮甲,背上了马矟,带着水牛角弓和羽箭,一人双马,行进在队伍的最前列。
高俅也在骑士队列当中,他也披上了沉重的甲胄,没有携带弓箭和长枪,只是带了一柄装饰用的宝剑。他真正的武器由两个高家将门出来的亲随背着,就是整整400张房契!这400张房契对应的房产,在当下的开封府至少价值120万缗!
现在这支披星带月,冒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敌人行军的大军的主要动力来源,毫无疑问就是这400张房契。
高俅的身后就是披着重甲打着火把步行的房奴勇士,火把下的这些猛男都看见他们最爱的房契就在高太尉亲随身上背着,大家的脚步就禁不住加快了几分,而且人人都在心里面盼着吐蕃人的小股部队快一点出现——长在那些吐蕃人脖子上的不脑袋,而是十分之一张房契啊!如果能割到一个头领的脑袋,那么直接就能换一张开封府人民最爱的房契了!
吐蕃的好男儿们,你们别睡觉了,快点出来打仗了。
这些盼着藩部战士出现的猛男们并不知道,就在距离安乡关30里开外(直线距离,在山里面绕着走起码得上四五十里)巴金城里面,统治湟州的吐蕃豪强多罗巴的三个儿子,也正筹谋着怎么割开封弱兵的脑袋呢!
所谓的巴金城,其实就是修建在一片山地上的山寨。
宗喀吐蕃王国其实就是一个山寨王国,只有青唐城、宗哥城、邈川城和历精城四座城池有点城样子。其中青唐城是唐朝在安史之乱前所建的城池,占地方圆20里,有城门八座,城中分为东西二城,西城是王城,东城则是商业和手工业区,著名的青唐瘊子甲就出在青唐城的东城。
而巴金城则是一座典型的山寨,位于一座名曰巴金岭的山梁之上。地形非常险峻,四面皆有天堑可依,上下山梁的道路非常狭窄,大军很难展开。可以说是易守难攻到了极点!
不过这种易守难攻的山寨往往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在修建的时候通常只考虑了“险”,而忽略了“要”。巴金城就是如此,虽然险峻难克,却不是卡在宋军前进的要道上。宋军完全可以绕城而过,同时再以小股部队封锁上下巴金岭的道路,任由巴金城自生自灭。
虽然巴金城内储备颇丰,但是围困上一年两年的,也都得饿成鬼了。
而且,湟中的吐蕃豪强多罗巴一直有拒敌于国门之外的幻想。要不然他也不会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阿令结、厮铎麻令和阿蒙都派来巴金城了。
而就在阿令结、厮铎麻令和阿蒙率部抵达巴金城的十日之后,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好消息就传到了巴金城,宋国朝廷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居然从开封府派来了一支孱弱的禁军来给吐蕃的好男儿送人头了!
虽然湟中藩部并没有和开封禁军交过手,但是从他们的西夏盟友那里,也听说了这些长在温柔富裕之城的汉人禁军又多么脆弱了。
听说他们的步兵体弱不能久战,而且胆怯如鸡,上了战场就知道怕死!
而他们的骑兵更可笑,大部分都不会骑马!打仗的时候总是自己从马上跌下去。
另外,开封城的禁军总是带着许多财物上战场!拿下他们,就夺得许多铜钱绢帛,无异于发上一笔大财!
本来有点士气低落的藩部兵将们顿时都来了劲头,个个摩拳擦掌,预备收割开封禁军的人头了。
而阿令结、厮铎麻令和阿蒙三人在湟中藩部中也是以善战著称的!不仅有勇力,而且还会用计策。
就在大战将临的这个晚上,他们就聚在一块儿,商量怎么用计。
“若是闭门守城,以巴金城之险,狡诈的汉人多半不敢攻打,而是会四面围困,将西藩的好汉困在城内。所以咱们必须想个办法把汉人引上巴金岭。”
正在说话的是多罗巴的继承人,长子阿令结。他是个三十多岁的吐蕃汉子,皮肤被太阳晒成了红黑色,留着一部大胡子,双眸炯炯有神,穿着一身紫色的锦袍——这是一件西夏的官服。多罗巴父子三人都受了西夏的官职,因此常穿着紫色、绯色的西夏官服以显示尊贵。
“这有甚难?”这回开口的是个僧人打扮的青年,长得和阿令节有点类似,是他的二弟厮铎麻令。
吐蕃的宗喀王国走的是政教合一的路子,开国君王唃厮罗就是个和尚,赵怀德和溪赊罗撒的父亲溪巴温也是个和尚,还继承了父亲唃厮罗的佛子名号。
所以宗喀吐蕃贵族豪酋家里面出几个和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不过当了和尚却不必出家,照样娶妻子生小和尚,也不耽误带兵打仗。
“二哥,有甚妙计就说吧。”三人中的小弟弟阿蒙笑问道。他是长相可以用英俊来形容的吐蕃贵族青年,和两个哥哥一样,都有一身的好武艺,有勇武善战的名声。
和尚厮铎麻令一笑,也不卖关子了,“只需敞开城门,装成毫无防备的样子,就一定能引得贪功的宋人来攻。而我们则伏兵城内,待敌人抵达城下后突然杀出。这样就一定可以取胜了!”
“太好了!”阿蒙笑道,“二哥果然有妙计!大哥,就这么办吧!”
阿令节也觉得自己这个和尚弟弟的办法不错,点点头刚想说话,门外就是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然后就听见有人报告道:“三位少主,宋人的兵马正靠近巴金岭!”
什么?
三人闻言就是一愣。
阿令节看着走进来的一个上了年纪的管家,“怎么可能?现在还是半夜呢!”
“少主,宋人连夜行军,已经可以看见火把了。”
“连夜行军?”阿令节难以置信,“他们就不怕中埋伏?”
“早知道就在巴金岭下伏一支兵了!”阿蒙拍着大腿。
和尚厮铎麻令却笑着:“敢于趁夜行军说明宋人的主帅轻敌莽撞,一定会中咱们的诱敌之计的!”
“好!”阿令节一拍巴掌,“传令,备战,打开城门!”
……
选择夜间行军当然不是莽撞,而是王厚早就遣出河州藩部的硬探(相当于武装侦察骑兵)搜索过安乡关和巴金岭之间的道路了。
而且高俅、王禀也一再保证自家的兵马耐战善战,根本不怕夜战。这样王厚才让偏将辛叔詹和安永国率领200藩部骑兵引路,带着高俅、王禀的8000将士夜行而去,想要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王厚也没指望高俅、王禀可以攻占巴金城,他只是命令两人把吐蕃人赶进巴金城,然后把守住巴金城四面的山路就行了。在河湟作战中,这种藩部的山寨真正硬打下来的是很少的,一般就是围起来讲条件。现在的吐蕃人没有党项人那么顽固,不大会和宋军死扛的。
但是当高俅、王禀带着8000大军跑了大半个晚上,抵达了巴金岭山脚下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
在前面开路的辛叔詹一脸兴奋地骑着马飞奔到了高俅跟前:“高太尉,好消息,巴金城的藩部打开了城门!”
“打开了城门?”高俅一愣,“投降了?”
“多半是要投降吧。”辛叔詹说,“高太尉,您看谁去受降比较好?”
受降这种好事情,当然不能让番兵去干了!
高俅转身冲着王禀大喊一声:“正臣兄,巴金城的番人可能要投降!”
王禀日后会成为名将,不过眼下他也没打过仗,不过就是开封将门里面为数不多的还能上阵的将种。这一路上,他都在担心中埋伏,现在听到巴金城投降了,也大松口气。连忙策马向前,到了高俅身边。
“师严兄。”王禀笑着,“那些番人倒也知趣,不如就由小弟带人去受降吧。”
高俅的为人是很上道的,当然不会和王禀抢功,而且他也不需要抢,他可是官家的心腹啊!
所以便点点头道:“也好,就劳烦正臣兄和辛偏将了。”他想了想又说,“还是得小心一点,不如二位各领1000名御龙猛士,分两路上山吧。”
第六百五十三章 房奴凶猛(一)
怎么可以投降!
你们这些吐蕃逆贼怎么可以投降!
你们投降了,你武松爷爷上哪儿去割脑袋赚房子?
带着500名披着重得要死的铠甲的房奴走在山路上的武松武指挥使那个生气啊!
走了几十里的夜路,本来盼着可以赚到几个吐蕃人头,好早点凑够一套房子的武二郎,在听说巴什么金城里面的吐蕃贼人投降的时候,真是气得鼻子都歪了。
眼看就要到手的房子又没有了,在上一次的御前演武中,他连前200名都没有进!所以没有得到房产,连“按揭”的房子都没有。
不过他还是带着老婆孩子一块儿从郓州搬到了开封府,成了个“汴漂”,虽然没有自己的房子,但是殿前司还是给了他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御龙猛士直第一指挥的指挥使,手底下有500名房奴猛男,一年能拿到手的官俸加上职钱加上各种各样的补贴赏赐有四百余缗!比他在郓州时拿到的多了一倍还不止。
但是汴梁城花钱的地方却更多!他的娘子西门玉兰又是个能花钱的败家娘们,不久之前还怀了二胎……往后的开销可就更大了!想要在开封府买房就更困难了。所以通过战功获取房产,就是武二郎最大的指望了。
可是这些没种的藩人却投降了!武二郎能不生气么?
生气归生气,人家要投降你能怎么办?总不能不让投降吧?大宋可是以德服人的,不能不讲道理。
不过讲道理的武松还抱有一丝幻想,万一吐蕃人改主意了呢?所以他还是命令部下随时准备厮杀。因为山路狭窄,大队人马是摆不开的,所以武二郎只能让自己的指挥摆出了一个狭长队形。
走在最前面的一个都人人手执长枪,以防敌军骑兵冲阵,而且还戴上了面甲以防敌人的箭镞。后面的四个都,则背着盾牌,手执弓箭,随时准备射箭。
而武松本人则举着盾牌,单手持着一柄长剑,走在队伍的最前列。他的身边还跟着一个依附宋朝的藩将,名叫包隆祥,是熙宁年间归顺宋朝的青唐藩部首领俞龙珂的族人。俞龙珂因为崇拜包青天,在投降宋朝有请求赐姓包,所以一族人都跟着姓包了。
这位包隆祥因为能说吐蕃、党项和汉话,所以就随军当了通事,他披着一身不大牢靠的皮甲,也没拿盾牌,大摇大摆走在武松身边,全然没有想到自己正在走向陷阱!
此时在巴金城的城墙上,多罗巴的三个儿子都在探头张望。看到宋人兵分两路沿着山路上来了,他们就知道那些呆头呆脑的宋人中计了。
不过这些中计的宋军看上去好像不大对啊,好像人人都披着非常厚重的铁甲。此时天色已经放亮,东面射来的朝霞照在擦得锃亮的步人甲的叶片上,泛出一片耀眼夺目的寒光。
熙河路的宋军是番汉混杂,又以骑兵为主,重甲步兵并不多见。像现在这样一下子拥上了2000重甲步兵,如何不叫人心惊?
“大哥,这些人不会就是开封府来的禁军吧?”和尚厮铎麻令倒是一下子就猜到了对手的来路。
老三阿蒙道:“二哥,他们看起来不是很弱啊。”
“就是好看罢了!”阿令节笑了笑,“厮铎麻令、阿蒙,你们各领2000名在南门和西门内列阵,等到城墙上万箭齐发时就一起杀出去!”
“好,就这样!”
……
“武指挥,好像不大对头啊!”
当包隆祥跟着武松一起走到了巴金城南门外,稍微开阔一些的台地上的时候,他已经发现不大对头了。
因为城门虽然大开,却不见有吐蕃贼头出来乞降,甚至连个人影都没瞧见。
这分明就是有诈了!
“莫惊慌!”武松笑了笑,他巴不得巴金城里面的藩人出战呢,“弟兄们,列阵,备战!”
“备战!万胜!”
一帮无房猛男也跟着吼了起来,然后就开始以都为单位展开,最前面的是武松亲自指挥的长枪都,后面的四个都都持剑盾。
当然了,这帮御龙猛男都是长枪、剑盾、弓箭皆通的精锐。虽然持着长枪上山的战士没有携带盾牌,拿着弓箭的战士们没有戴长枪。但他们仍然可以同时进行远射和近战肉搏,战斗力远远超过寻常的宋军。
虽然开封、河北的禁军战力远远比不了西军,但那是平均实力,并不等于这两个系统没有精锐了。而且御前演武的时候也没有排除西军将士。所以这4000房奴猛男实际上是从几十万禁军中选出来的精锐!根本不是三个吐蕃部落少主想象中的弱鸡。
“射箭!快射箭!”阿令节看见宋军在城下列阵,连忙命令埋伏在城墙上的弓箭手射箭。
此时巴金城内大约有7000名战士,厮铎麻令和阿蒙各领2000人列阵备战,还有3000人就被摆在城墙上准备放箭。
因为宋军是分西、南两路上山的,所以阿令节就在巴金城的西、南两侧城墙上各布置了1300名弓箭手,在东、北两面城墙上各摆了200名弓箭手。
得到命令的吐蕃弓箭手马上开始射箭,也不是齐射,而是随便放乱箭,“嘣嘣嘣”的弓弦响声声几乎练成了一片。
当弓弦声响起,无数支利箭从天而降的时候,并没有上过真正的战场的武松顿时就心脏一紧,除了举起盾牌遮护住头部之外,一时竟没了主张。
倒是跟着他的那个藩人包隆祥反应快,一下子躲到身材高大的武松背后,还嚷嚷着:“武指挥,快叫弓箭手反击啊!”
他喊话的时候,箭雨已经落在了包括武松在内的不少猛男身上了,叮叮当当的金属碰撞身响成了一片。不过却没有几个猛男被弓箭射伤,他们身上那副几十斤重的步人甲可不是纸糊的!
“第一都举枪,半蹲!其余各都齐射十轮!目标,城墙之上!”
武松这个时候也反应过来了,开始下令部下反击了。而武松麾下的猛男一反击,躲在城墙垛口后面指挥的阿令节马上就发现不对了。
这帮宋军的箭射得又快又准!他们不像吐蕃人那样射乱箭,而是以都为单位,一轮轮的齐射。
而且,他们的箭射的很准,几乎都飞向垛口,几轮齐射后,阿令节所在的南城墙上已经是一片死伤,惨叫声此起彼伏,火力也被彻底压制了。
1300名站在城墙上的弓箭手,居然被400名城墙下面的弓箭手给压住了!
这是怎么回事?阿令节一时陷入了惊惧,居然忘记自己还有俩傻兄弟正要出战呢!
就在他惊慌的时候,厮铎麻令和阿蒙都已经骑上战马了,听见一片弓弦响动,两人也没多想,就各自领着人从城门口冲出去了。亲自厮铎麻令从南门冲出,阿蒙从西门冲出。他们都善战嘛,所以都是身先士卒往前冲的。
而武松这个时候也已经收起剑盾,取出了弓箭,刚想要加入对城墙的射击,就看见大群的骑兵从狭窄的巴金城南门里面涌出来了。
“第二都,快射前方骑兵!”武松连忙下令,然后自己就张弓搭箭瞄准了厮铎麻令的坐骑。
这厮的打扮太眨眼了,身上披着袈裟,袈裟里面露出闪着寒光的青唐瘊子甲,一看就是个招箭的模样儿!所以瞄准他胯下战马的人还不止武松一个。只是转眼的功夫,厮铎麻令的战马就中了五六只利箭。不过这个不守戒律的吐蕃和尚胯下的战马却是青海出产的龙种马,高大强壮,挨了几箭后没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