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1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这一次,为了给参加演武的各地猛男凑足铠甲,军器监的匠人们可是叫苦连天了好一阵子。不过在赵佶的严令之下,总算还是拿出了几千副够份量的铠甲——这些铠甲的防御能力怎么样另说,但是份量肯定是不缺的!
  总有八十多斤(还是宋斤)的重量,已经加在了武二郎强壮的身体上了,这差不多就是驮了个人了,还要日中行百里,且不容易呢!
  而且行百里只是个开始,能够在三个时辰内跑完的人,只是获得了成为御前猛男的资格,房奴还是没有做的。
  想要做房奴,还得再考射箭!而且是跑完100里后马上考!用猛男们自备的竹木长弓射百步之外的靶。这个项目成为“长垛”,是唐朝武举的项目,宋朝不考了……北宋大部分时间的武举考试射箭不须中靶的——也不知道射来何用?但是猛男想要当房奴,长垛必须中靶!连珠二十箭,根据中靶的多少定名次。
  前10名直接奖励房子,第11名到第200名,可以打折加分期付买房子……如果二十箭皆中之人超过十人之数,那么就要进行第三项考核,御前格斗!用剑(木剑)盾格斗,决出前十名!
  武好古这个时候已经和王厚一起,顶盔贯甲还骑着高头大马,还带着几个壮声色的骑士出现在宣德门外的广场上了。他们俩今天的任务是带路兼裁判——100里的徒步急行军路线并不是笔直的,而是先要绕城半圈,然后再沿着早就戒严的一条官道直赴城外的牟驮岗。
  而武好文则会全程陪伴官家赵佶充当解说,跟在猛男们身后——赵佶也会带着几个重臣还有一众使臣,在他的御前骑士的护卫之下,浩浩荡荡的前往牟驮岗。
  到了牟驮岗后,先看猛男射箭,再给给猛男和骑士们赐宴,第二天再看骑士表演……的确是有点重武轻文了!


第六百一十八章 天可汗要来了
  脚步声隆隆响动,似乎没有停歇的时候儿。数以千计的大宋猛男,仿佛只有一个念头,房子,房子,房子!
  身强力壮的汉子挤满了道路,每个人都全副武装,负重八十多斤!队伍仿佛铁流一般向前滚动,在开封府市民们和外来考科举的才子们的注视之下,浩浩荡荡的出了城,绕了半圈之后也不休息一下就直奔开封府城东北几十里开外的牟驮岗而去!
  这行军速度,简直就是跟在飞一样!
  武二郎当然也在其中,他现在已经有点知道开封府的房子值钱了。虽然他也是小有身家的,但是要在开封府置办房产还是得耗尽多年的积蓄。
  而为了让玉兰和自己能在开封府有个小家,能让阿虎去读开封府教学质量一流的学堂,他怎么都得努力一把啊!
  虽然随着体力的消耗,武二郎渐渐已经感到了身上的铁衣越来越重,脚步也越来越沉,但是要他放弃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没有人肯轻易放弃……
  没有人肯轻易放弃,但还是有人坚持不住了!到底扛着八十多斤——折合成后世的市斤都过百了——的份量在急行军。三个时辰一百里可不慢啊,差不多每个小时走8。3公里,还有五十公斤负重,而且走完以后还要考核射箭,可能还比击剑。
  武松这样的壮汉当然是能走完的,由周同的御拳馆调教出来的一百多个猛男自然也有这等体力——武好古的几万缗可不是白花的!周老教头是有真本事的,甚至可以说比演义中的那个周同周大侠还要厉害。
  教会岳飞、林冲盖世武功其实没有什么,但是能“量产”猛男那就真厉害了。资质一般的壮汉,大宋还是能找出许多的,如果一年半到两年调教下来,能将其中的一多半练成魏武卒,这等本事已经够得上名将了。
  但是今天来参加“御前演武”的猛男差不多有五六千,可不是个个都有武松那样的资质,或者有周同这样的教头在督促训练的。
  所以当“负重竞走”的路程完成了将近三分之二的时候,已经有累得不行的汉子在官道上一边哭一边爬了……
  爬?
  没错!就是爬!
  为了当房奴,就是爬也爬到牟驮岗啊!
  所以在猛男大队的后方,出现了不少咬着牙向前爬的勇士……当然了,也不是每一个累趴下的猛男都在爬,只有开封府户籍的猛男在爬。不过就是这样也有好些人了!如果不是能够理解开封府的房子有多大吸引力的汴梁子,看到眼前这一幕,大概都能感到大宋天兵的冲天战意了!
  这这这……这是怎么回事!?
  骑马跟着赵佶一起走在猛男队伍后面的各国使臣都被这一幕震惊了!
  特别是辽国贺正旦使萧报恩和西夏贺正旦使嵬名察哥,两个人看到几千个猛男披着重甲蒙头赶路的时候已经有点蒙了——那可是铁甲!那么重!穿着铁甲还带着不少兵器和食物走一百里,还要三个时辰走完!
  这是宋军?西夏铁鹞子和大辽铁林军也没那么厉害啊!
  另外,跟着一路护送赵佶和各国使臣的所谓御前骑士也让他们两个感到吃惊——大宋什么时候有了那么厉害的骑兵?
  不过这些情况他们俩还能接受,不就是“魏武卒”吗?又不是没有被人打败过。不就是精锐骑兵吗?大辽和西夏才不惧呢!
  但是当他们看到前方的官道上有几个累趴下的宋军在爬的时候,两个人惊得几乎要跌下马来了。
  都累趴下,居然还在爬!这是要爬到战场上去?难道死也要死在战场上?
  这是多么顽强的战斗意志啊!
  这还是宋军吗?这分明是虎狼之师啊!
  坏了,坏了!宋军在他们的新官家调教下变成虎狼之师了!宋国的新官家果然是天可汗一样的圣君啊!那个天可汗可是专治各种不服的……
  两个番邦使臣骑在马上都在发抖了,“魏武卒”并不是最可怕的,不要命的“魏武卒”才是最可怕的,而调教出不要命的“魏武卒”的皇帝……
  怎么办啊!
  西夏国王乾顺的弟弟,历史上曾经长期统军作战,在雍宁年间的宋夏战争中击灭刘法所部,立下赫赫战功的嵬名察哥也是个真懂打仗的主儿。
  他这次是以探望病中母亲(小梁太后因为水土不服,一直生病)的名义来开封府的,真实的目的当然是想一窥大宋的虚实。
  因为这两年从大宋这边传去西夏的消息很不好,大宋好像出了一个很牛逼的明君,文治很有一套,做到了民不加赋而国用丰,据说和爱民如子的宋仁宗可有一比了。
  可今天察哥知道那完全是谣言了,什么宋仁宗啊,分明是唐太宗啊!
  他才上台几年啊,就已经调教出了那么多精锐的甲士、骑士,要是再给他十年八年,还不得练出十万武卒外加上万的具装甲骑,大白高国大概要灭亡了……不行啊,回去以后一定要劝哥哥励精图治,要改革,要奋发啊!
  嵬名察哥心惊肉跳的时候,赵佶也被眼前的场景给惊住了。
  怎么有人倒下了?还没上战场呢,这就不行了?不行就不行吧,退到路边去休息就是了,为什么还在爬啊?
  赵佶抬头向前一瞧,好嘛,一路上都是在爬的,或是摇摇晃晃的拄着长枪前行的,看上去好像刚刚被人打败似的。
  “武好文!”赵佶唤了身边的武二郎。
  “臣,臣在。”武好文忙应了一声。
  “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儿?”
  “遵旨。”
  武好文忙驱马向前,先到了一个正在往前爬的开封府猛男身边,说了一句:“这位兄弟,受不了就算了吧。”
  “不!不行!某受得了!某宁死不退!”
  说着话,这个猛男居然奇迹般的拄着长枪站了起来,继续向前挪动了。
  宁死不退!
  年纪比赵佶还小一点的察哥几乎要哭了。训练的时候已经这样不要命了,上了战场还不要了大白高国勇士们的命?
  都是叫房子闹的!武好文当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那厮听口音就是个汴梁子……一定没房子啊!汴梁子那可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买房时。
  叹了口气,武好文又去找另一个开封府的无房男儿……
  都不肯走?都那么坚持……大宋的军马在战场上是这样表现的吗?
  赵佶有点傻眼了,他前进的路线被一帮开封府的无房男儿给堵住了。怎么办呢?驱马闯过去肯定是不行的,万一踩了人怎么办?
  想了想,赵佶居然从马背上下来了。
  “陛下,您……”
  今天跟着赵佶一块儿来观看演武的韩忠彦不明白官家想干什么,不过还是跟着下了马——赵佶都下马了,谁还敢不下来?于是一大群人,包括护卫的骑士全从马背上下来了。
  赵佶回头看了眼韩忠彦,“朕走过去,免得马蹄踏伤了勇士。韩卿,你年纪大了,要不先回去吧。”
  大宋官家不仅是圣君,还是个仁君啊!
  在旁的察哥和萧报恩互相看了对方一眼,两人的脸色却陡然铁青起来——赵佶不是仁君,他只是爱护自己的勇士!这一点大辽国和大白高国的先帝太后们都不如他啊!
  其实赵佶压根没想收买人心的事儿,他是真不愿意伤到那些累趴下是猛男。
  而且他也的确能走路,蹴鞠都能踢,走点路算什么?
  至于天气冷他就更不怕了,赵佶现在才二十出头,正是火气旺盛的时候儿。走点野路没什么,他可不是那种走路要人扶着,动不动就晕菜的“弱君”,他可是北国的冰天雪地都想去看看的“雄主”啊!
  ……
  赵佶弃马步行的一幕,在跟随他的群臣和官道两边远远站着围观的过路群众看来,那可真是了不得的大事儿啊!
  虽然大宋的官家都喜欢装仁爱,但是对谁“装”,绝对是个风向标啊!
  再过一个月,就是赵佶登基后第一次亲自主持的科举大比了!根据宋朝的惯例,皇帝们最重视的都是自己亲政后的第一次科举,以显得自己重文轻武。
  可是现在,官家赵佶好像已经忘记马上要开锣的科举考试了,居然亲自主持劳什子演武,不仅如此,而且还因为几个累垮的粗鄙武夫下马前行……
  不对,官家好像还扶了一把某个武夫!
  更让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也不知道赵佶是存心邀买人心还是天性如此,他居然顺手扶了一把一个快要倒下的开封府无房猛男!
  “官,官,官……”
  猛男那个感动啊!顿时就哭倒在地上了。
  周围一帮大臣和使臣那个吃惊啊!
  这不是和李世民亲自为契苾何力敷药有的一比了?这些围观的大宋重臣和围观的外国使臣都吓坏了。他们都同时想到了天可汗李世民——大宋的这些人想到的是平庸昏聩之主李世民,而外国人想到的确是专治不服的天可汗李世民……
  总之,从现在开始,直到后来的很多年中,李世民的“阴魂”就要一直漂浮在东方的大地上,久久不散了。


第六百一十九章 房奴,加油啊!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当《秦风·无衣》的词句,被牟驮岗马场一角的原野上正在一边烤火,一边享用官家御赐食物的御前骑士们最先吟唱起来后,很快就感染到了成功当上房奴和没有如愿以偿成为房奴的猛男们。这首激昂慷慨中存着几分悲凉的战歌,就在牟驮岗上空回荡起来了。
  在一顶临时搭建起来的巨大圆帐之中,这个时候赵佶正在赐宴。今次演武前十的猛男,都在赵佶对面几丈开外的地方席地(有松软的假冒波斯毛毯)而坐,一人跟前摆着一个案几,案几上摆上了几样汁水淋漓的肉菜,一壶酒中仙,还有碗筷杯碟,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东西——房契一张,钥匙一串!
  官家重信守诺,演武中位列前十的猛男,一人一套至少价值3000缗的房子!
  位列前十一到前二百的猛男,则拿到了三十年免息分期付的房子——3000缗的房子,一年只要还100缗,对于这些御前猛男而言,绝对不是承担不起的。
  除了这二百个光荣的御前房奴,剩下的参加演武的勇士,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奖励。其中有约4000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跑、走、爬到了终点,其中的大部分成为了御龙猛士直的猛士,拿上了200缗(包括各种补贴)的高俸禄。
  余下的1000多人,累死的都得到了抚恤(真的累死了几个啊!),中途退出的得到了一些赏赐,坚持“爬”到终点的……现在可能还在路上!不过赵佶已经金口玉言下旨了,凡是能到终点的,都让御拳官收了去训练,明年再比。一切训练费用和其间的生活费,都找界河市舶司拿!
  另外,凡是今年没有当上房奴的,无论有没有进入御龙猛士直,以后都可以再比,直到当上房奴。而且从下一届开始,朝廷还会拿出更多的房子作为奖励。
  总之,以后为了房子,开封府这边不知道有多少禁军要天天打熬把自己练成猛男了——都不需要军官督促了!为了开封府城内的房子,谁不拼命啊!
  终于找到了练兵妙策的赵佶,现在当然是非常高兴的。听着外面四五千猛男在高歌《无衣》,再看看对面坐着的十个壮士,再偷眼悄悄面如死灰的大辽和西夏使臣,那个扬眉吐气啊。
  原来强军一点儿都不难!赵佶心道:自己的哥哥、爸爸、爷爷还有再之前的祖宗们怎么就没想到那么简单而且绝秒的办法呢?难道自己真的特别圣明?
  唔,以后这样的演武一定要坚持举行!或许这次打青塘的时候也应该拿出几百套开封府的房子给高俅掌握,让他去奖励战士……上战场的时候就让高俅拿着开封府的房契督战——这个好啊,万一丢了也不怕,青塘蛮子总不能拿着房契到开封府来住吧?
  想到了这个绝妙的主意,赵佶都有点佩服自己的圣明了,大宋有了那么圣明的官家,开疆辟土还不是手到擒来?
  ……
  在这顶大帐篷一角坐着的武好古,这个时候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原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是对的!但是要怎么用好这个重赏就是学问了。
  他现在到底是个武官了,当然知道宋军是怎么赏的——宋军就是临时抱佛脚啊!训练的时候不怎么管,基本没人管,也没什么赏,到上战场开战了,再来谈赏赐的问题。那些大头兵平时忙着赚钱打工或苦捱日子,临上阵了不大刀磨了又磨好狠宰一顿啊。
  所以没有赏赐这帮家伙真的会在战场上拒绝作战的!
  可是有了赏赐他们就能打赢了?也不可能,平时不锻炼,上了战场看到赏钱就变超人了?怎么可能?
  因此练兵一定要有奖励,而且还要有足够引动人心的重奖厚赏……回头可以去界河北士的那些小奴兵中试试,云台学宫的博士和通才们也要有相应的奖励手段。
  对了,还有伎术人员的奖励措施也有尽快完善,毕竟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啊!
  ……
  韩忠彦和苏东坡两个旧党的大佬,这个时候已经获准提前离开牟驮岗返回自己在开封府城西的临时住处了。他们俩都是年高老臣,可禁不住大冬天的在牟驮岗这个荒郊野外的地方过夜——哪怕潘孝庵已经让人在这里建了几栋砖瓦房,也是不大方便的。所以赵佶就让他们先回琼林宫附近为宰执准备的住所休息,明天再来牟驮岗看骑兵表演。
  两位宰执这时同坐一辆马车,在一群打着火把灯笼的伴当陪同下,晃晃悠悠的离开了正响起《秦风·无衣》歌声的牟驮岗。
  “看来要打仗了!”
  韩忠彦轻轻叹了口气。
  “打就打吧!”苏东坡淡淡地道,“官家现在文治鼎盛了,就想着要立点武功了……我们怎么拦得住?”
  韩忠彦又叹息一声:“打仗其实也甚了不得,就只怕有人会接着这次三征青塘挑起政争啊!”
  “政争?”
  韩忠彦看了苏东坡一眼,“子瞻,你是不怕的……上一次朝议放弃青塘的时候,你还在海州呢。这事儿和你是没有关系的,但是我却怎么也逃不掉的。”
  “上一次放弃青塘?”苏东坡一愣,“那是元符三年和建中靖国元年的事情,现在都建中靖国三年了。”
  韩忠彦只是摇头,“若是我被弹劾,就请郡大名府,首相的位子肯定是蔡京的,不过次相我推你来。右丞的位子也不能让出去!”
  “可以让李格非来接。”苏东坡皱眉说,“官家好像特别看重他。”
  “好的。”韩忠彦道,“他现在是翰林学士兼都承旨,这一科的知贡举也肯定是他了,儒臣做到这个地步也到头了,再进一步就应该是宣麻了。另外,王厚好像和你的学生武好古很亲近啊。”
  “呵呵。”苏东坡道,“他敢不亲近?御前骑士和御龙猛士你也见到了……那可是真正的精兵啊,虽然只有四五千人,却可以以一当十!这支兵现在可是高俅在带。”
  “说的也对。”韩忠彦点点头,“子瞻,你觉得那个高俅真的能带兵吗?官家把四五千精锐交给他,该不会坏事吧?”
  高俅曾经在苏东坡门下做过书吏,不过因为苏东坡没有保举过他,因此也算不得恩主。不过两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苏东坡也很熟悉高俅的为人。
  “高俅不是带兵的人。”苏东坡说,“不过坏事应该不至于……毕竟有王厚和高永年在,他们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知道怎么用好这四五千精锐的。而且熙河路本身还有数万战兵,怎么都不至于败北。就怕……”
  “就怕官家好大喜功?”
  苏东坡轻轻点头。“今天西贼的使臣也在场,应该知道我大宋的军威日盛,应该不至于出动大军和咱们过不去。现在的问题就是鄜延、环庆、秦凤、泾原四路了……章质夫不在了,吕吉甫又太会惹事,范德孺(范纯粹)又太老实,我弟弟子由又不通军事……”
  韩忠彦只是摇头,“子瞻,你别想了……你向来就不通军事,还是让蔡元长提名吧,咱们只管拉住王厚就行了。”
  ……
  同一个夜晚,蔡京却在自己的府邸中和来访的陕西转运副使陶节夫密谈。
  陶节夫是饶州潘阳人,年纪约莫四十多,正是大展拳脚的时候。他虽然是正经的进士出身,但是因为跟随章楶多年,长期谋划军事,接触武人,难免也沾染了一些武夫的武气。现在坐蔡京的书房里,也显出几分肃杀之气。
  “子礼,怎么样?见识过官家的精锐了?”
  蔡京今天没有跟随赵佶出城,而是奉命在城内留守。而陶节夫并不在朝为官,而是入京等待赵佶召对,所以也没有资格跟在赵佶左右。不过他还是微服跟随,看了半路,然后赶在城门关闭前返回了开封府。
  “见过了!”陶节夫道,“很不错啊……如果下官没有记错,奖励房子的主意是蔡相公出的吧?”
  蔡京笑着:“名义上是我,但是实际上却是武好古!”
  “武好古?”
  “对。”蔡京苦笑道,“是武好古向老夫提议的……老夫觉得不错,就报与官家里,没想到最后却害了吕望之的儿子。”
  “那武好古……”
  “呵呵。”蔡京笑着,“不简单啊!官家的人,而且官家还预备大用的。”
  “大用?”
  蔡京道:“平辽复燕!”
  “他?怎么可能?”
  蔡京摇摇头:“今天之前,老夫也是将信将疑,但是现在……那四五千御龙猛士若是再多个十倍的人数,可有摧破燕京的战力?”
  “摧破燕京?”陶节夫连连摇头,“契丹人没有那么弱吧?况且燕京是坚城啊。”
  “坚城,也会被他的钱砸开的!”蔡京道,“这一点,老夫是百分百相信的。北面对付辽国的只能是他了,可是陕西六路,一向是咱们的地盘,不能让出去的!”
  “下官明白!”陶节夫点点头,“下官已经有办法了。”


第六百二十章 安得妙计定四方
  陶节夫当然是有办法的!在《宋史》之中,这位爷就是个足智多谋的妖人,智多星的绰号不应该给吴用,给他按上就对了。
  他在广州当录事参军的时候,就不知道用了什么诡计逮住了屡次越狱的大盗杨元,还让这个贼头甘愿伏法。后来知新会县的时候被知广州事的章楶相中,辟入幕府,一路跟着去西北建功立业了。
  在章楶幕府中做事的那些年中,陶节夫也不是舒舒服服在后方的城堡里面眯着,而是多次深入前沿,虽然没有临阵的记录,但是对横山和无定河一线的地形非常熟悉,可以说到了了如指掌的地步。
  另外,章楶在西北督军时非常注重情报工作。横山之役能够大捷,就是因为他掌握了小梁太后大军的动向。而章楶幕府的情报搜集工作,也是陶节夫负责的。
  所以说蔡京找上他去抢王厚、高俅的功劳还真是找对人了!
  “下官有两条计策!”陶节夫道:“一是招降仁多保忠!”
  “谁?”蔡京闻言一惊,“子礼说的可是西贼的右厢卓罗监军,仁多一族的大族长仁多保忠?”
  “对!就是他!”
  右厢卓罗监军司的位置靠近兰州,驻地是卓罗城。是西夏在河西走廊入口处的大据点,一旦落入宋军之手,就有可能将西夏的兴灵地区和河西地区一分为二!
  而且这还不是最致命是,最致命的是仁多家族的倒戈。西夏立国之初是以大族为基础的,有嵬名、卫慕、往利、野利、没藏、仁多等大族,后来又兴起了梁氏家族。不过由于西夏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各大家族屡次遭到清洗,卫慕、野利、没藏、梁氏相继没落,而仁多一族因为比较远离兴州政治中心,所以没有受到什么打击,现在成了西夏国中仅次于嵬名皇族的第二大家族,拥有大量的族兵。
  而仁多家族的根据地,就在兰州西北,西夏和大宋、宗喀吐蕃的交界地。
  一旦仁多家族倒戈,大宋不仅可以切断西夏东西两面的交通,而且还可以得到大量的仁多骑兵!
  “仁多保忠是小梁太后一手提拔起来的。”陶节夫很有把握地说,“上一任右厢卓罗监军兼仁多一族之长仁多嵬丁并不是保忠的父亲,而是保忠的叔父。如果没有小梁太后的支持,保忠是做不到监军和族长的。这一朝天子就有一朝臣啊!西夏国主乾顺怎么瞧得上他娘亲夹带里的人?而且仁多嵬丁之子楚清因为没有做上监军和族长,在元符元年十月携带家人四十余口投奔熙河经略司,还被先帝授予甘州团练使、右厢卓罗一带都巡检使的官职。他的归宋,不仅让仁多家族内部有了亲宋一派,也让咱们有办法联络仁多保忠。”
  “仁多保忠若是归顺,咱们就能切断河西走廊了?”蔡京追问道。
  “不能。”陶节夫摇头道,“仁多一族虽然实力不弱,但是终究抵挡不了西贼的主力——河西走廊一旦有被切断的危险,西贼一定会倾举国之兵反击。而咱们在熙宁路的兵力有限,不足以在河西击破西贼主力。”
  “那咱们招降仁多保忠有何意义?”
  “可以调动西贼主力西进啊!”陶节夫道,“西贼的兵力布署,一直是东实西虚,为了防止咱们夺取无定河流域,在银州、石州、夏州、宥州、洪州等地布署了重兵。一旦无定河流域的西贼主力西调,咱们就能一举将之夺取。只要拿下了无定河两岸,咱们就能在那里屯田,这样兴州就在咱们的兵锋之下了。”
  其实在宋军拿下横山…天都山一带后,攻击兴灵二州的通道已经打开了。但是漫长的后勤线制约了宋军的行动,使得他们无力对兴灵二州发起决定性的攻击。
  而要解决这个难题,屯田无疑是唯一的方法。可是陕北地区土地贫瘠,沟壑纵横,水资源匮乏,很难找到适合屯田的地区。无定河流域其实也挺贫瘠,不过还是可以开垦一番的。
  “……屯田可以用新府兵。”陶节夫接着建议道,“新府兵不带家眷,除了供应自己的口粮,其余所获都可以上缴,大不了补些钱帛以鼓励耕种。而且还可以让他们一边修习武艺一边耕种,等到出兵讨伐兴州之时,这些府兵至少可以充当运输兵。”
  “好!好!此计甚妙!”
  蔡京抚掌笑道:“子礼果然足智多谋……等过了上元节老夫就向官家推荐你出知延州,若招降仁多保忠成功,便让你领经制鄜延、环庆、经源、河东边事!”
  ……
  “大郎,你觉得王厚如何?”
  “可以大用!不过……”
  “有话就说吧。”
  “不过他要在西北建立大功也不易啊。”
  “为何?”
  “因为臣觉得他一方面在西军之中无甚根基,他毕竟不是西军将门的人;一方面在朝中也没太大的后台。到了西北,恐怕多方掣肘,很难放手施行啊。”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初七上午,御前演武的第二阶段,御前骑士表演正在进行的时候,赵佶却和策马立在自己身边的武好古谈起了王厚——王厚本人这时则和高俅一起指挥骑兵演练。说是“一起”,其实就是王厚一个人在指挥,高俅就在一边装个样子。
  而王厚的本事肯定是有的,虽然和这些御前骑士接触的时间不长,但是凭着自己多年在西北带兵,而且善于运用骑兵的本事,还是能很好的指挥他们进行队列和实战演武了。不过武好古却没有因此在赵佶面前说太多王厚的“好话”。
  因为他知道王厚根本不是一个能摆平西军各大山头的人物,西军各家将门自有体系,什么种家将、姚家将、刘家将、折家将等等的。而王厚一江西人,根本就不是西军体系里面的人。哪怕他在西军中干了半辈子,也依旧是颗掺进去的沙子。
  如果他是进士出身文官还好一点,如果是章楶、吕惠卿那样的重臣,背后有新党派系支撑,西军将门也不敢不听话。
  可王厚偏偏是武官,本人的党派颜色也不突出,而且还遗传了父亲王韶的坏脾气,不大会阿谀奉承,和同僚相处的好像也不大愉快。
  “大郎。”赵佶一边津津有味看着演武场上的骑士列成一排横阵后手持马矟冲锋,一边问武好古,“你既然觉得王厚很难建立大功,为何还让武二去熙宁军中?”
  武好古一笑:“大功是难建的,但是河、湟二州还是可以恢复的……到时候二郎怎么都能改个京官了。至于王厚,只要青塘未复,西军的那些将主还是会听他指挥的。”
  “能恢复河、湟二州也不错了。”赵佶点点头,笑道,“到时候就召回王厚、武二和朕的御前精锐。”
  “陛下圣明。”
  赵佶现在当然是很圣明的,他也知道西北府库空虚的情况,明白不可能支持一场和西夏的长期战争。所以他只是想拿下青塘牧马之地,以便组建更多的骑兵。
  ……
  “殿下觉得宋人的骑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