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颙淡淡地开口:“如果真是这样,对我大高丽也不是坏事,等到我们降伏了生女真,就可以和宋国联手击破契丹,恢复高句丽在北方的故土了。”
  他顿了顿又道:“贺正旦的日子转眼又要到了,这次派些懂兵事的人去,好好看看宋国整军的效果。”
  “大王圣明!”
  尹瓘和拓俊京双双拱手称颂。拓俊京随后又道:“禀大王,宋国观军容使童贯在海州对臣说生女真之人颇为蛮勇,不可轻敌,建议我们在降伏曷懒甸女真诸部后在其地构筑城池堡垒,以为久长之计。”
  王颙扭头看着尹瓘,尹瓘道:“臣以为在曷懒甸属地构筑城池堡垒大可不必。我以十万之众凌其区区数千之敌,还要构筑城池以为守势,岂不是示弱于生女真各部吗?”
  王颙轻轻点头,尹瓘接着说:“我与生女真之战和宋夏之战是不一样的,西夏早已建立国家制度。宋夏之战乃是国与国之战,寸尺之土都是祖宗基业,当并力以夺之。而我与生女真之战乃是立威之战!曷懒甸土地的得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大高丽和按出虎水完颜部谁可主宰女真诸部。因此堂堂之阵,是没有办法避免,也不应该避免的。”
  现在女真人还没有建立国家,虽然有了一个部落联盟,但是各部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如果高丽王国能趁机将主持女真部落联盟的按出虎水完颜部击败,那么生女真诸部就有可能归附高丽。
  有了生女真诸部的归附,高丽王国就可以强大起来,挑战契丹人的霸主地位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高丽…女真战争就是大金国的立国之战!在打败高丽王国的过程中,按出虎水完颜部才拥有了可以号令诸部的威望。
  “定州牧李日肃遣使来报。”尹瓘这时又道,“日前发现有不少女真人屯驻在定州边外,疑似将要寇边。臣建议先发制人,设计诱执其酋长,并吞其部落,再集中大军于定州,待按出虎水完颜部兵到,一举将其摧破!”
  王颙想了想,又问:“那谁人可统军?”
  “按照惯例,应该由门下侍郎,平章事林干为判东北面行营兵马事。”
  尹瓘马上提出了主帅人选。门下侍郎、平章事就是高丽国的首相。和大宋这边以文御武的文臣首领不会亲自担任主帅不同,高丽国的宰相还保持着出将入相的传统,每有征战,往往会让首相担任“判行营兵马事”,也就是三军主帅。这和宋军出兵时往往不设三军主帅,一味强调各方相制,还喜欢在千里之外遥控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因而高丽国的兵固然不强,但是真打起来表现也还过得去。


第六百零六章 好期待
  界河商市,郊外。一座不知什么时候建成的校场之内,大旗招展,虎贲如林。
  一千名御前骑士,穿戴着崭新的皮制马甲和头盔,腰带上悬着长剑和装了水牛角弓三不齐箭的箭袋,一声不吭的肃立着。在他们的身后,还有牵马的辅兵和一匹肩高至少四尺六寸,披着半副具装的战马。
  辅兵都是一手牵马,一手执矟的。矟又名马槊,就是一种马背上使用的长矛,矟头很长,矟杆的选料和加工都非常特殊,因此比较柔软。扎中目标的时候不容易伤到骑士的手腕,还可以用力挥动抽打目标——谁要被它抽中了,不死也得重伤残疾了!
  矟杆上还有背带和绳索,绳索可以系在马鞍上,背带则可以套在肩膀上。这样在行军的时候,就能矟头向上把马矟背在肩膀上了。而在持矟作战的时候,马矟也可以系在马鞍上,这样在矟杆脱手时也可以用绳索把马矟再拉回来。
  也就是说,这一千名完成了全部训练的御前骑士,走的是轻重兼备的路子。既可以骑射,又可以持矟冲击,完全是东方骑兵最标准的作战方式。
  当然了,传说中可以百战百胜的墙式冲锋,这些御前骑士是不会的。他们配备马矟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单骑格斗,而不是进行集团冲锋。
  武好古曾经和慕容忘忧还有赵钟哥提过这种被后世网络炒得很火的所谓“近代骑兵战术”,不过却被两人给否决了——现在拢共就1000骑,还得分两拨去番上服役,可不能当成消耗品来用。若是给消耗干净了,只剩下步兵的河北、开封禁军也就失去了野战能力了。
  即便这种战术不会造成骑兵集群的重大损失,也是不可取的。因为骑兵一旦集中运用于堂堂之阵,也就无法执行侦察、遮蔽、骚扰、掩护、追击等任务了。
  不过不玩集团冲锋的御前骑士,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却依旧进行了大量的队列训练。他们毕竟是殿前御马直的骑士,少不了要随扈御驾,在开封府的市民面前亮相。所以这队形,必须得认真练习!
  号角之声突然呜咽一般响起,就看见所有的骑士都转过身,走到自己的战马边上,在辅兵的帮助下翻身上马,又将长矟背在肩膀上,同时辅兵又将长矟根部的绳索系在了马鞍之上。
  上马、背矟、系绳索这一系列动作非常熟练,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在这过程中,骑士们胯下的战马也非常配合,并没有丁点儿的骚动。
  这说明骑士和辅兵和马匹之间,都有了相当的默契,绝不是临时拼凑的组合。
  紧接着,急促的鼓声又响了起来。校场上的骑士们立即策马向前,很快汇集成十群,一阵扰动之后,成群的骑士又组成了十个大致上四四方方的方阵。都是十乘十的百骑队,虽然达不到横看一条线、竖看一条线、斜看还是一条线的程度。不过仍然算是非常严整的。
  随着鼓声的戛然而止,已经组成方阵的战马和骑士全都一动不动了。河北初冬的阳光洒在了骑士们背着的马矟的矟尖上,反射出了另人脊背发冷的寒光!
  这种肃杀,真是大大出乎了这支御前骑士的主官,整天忙着陪官家蹴鞠,替官家张罗女人的高俅高大指挥的想象。
  大宋居然也有了这等精锐的骑兵!难道大宋真的要在当今官家手中强大起来了?
  骑在一匹乖巧温顺的小母马背上的高俅,目光死死的看着眼前的骑兵方阵,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才转过头对身边同样骑在马背上的武好古道:“大,大郎……这真是咱们大宋的铁骑?”
  “当然是咱大宋的铁骑了!”武好古笑着。
  其实这些骑兵并不是铁骑,因为他们没有铁甲——骑兵用的铁甲又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攻关的难题了。
  骑甲不能太重啊!要是搞一身步人甲穿上,四尺五六的马儿可驮不动。必须得是重量轻防御力强的冷锻甲,赵钟哥就有一身,不过武好古却没有办法将之量产。
  所以铁骑是没有的,顶多只有甲骑。
  不过甲骑也不错了,半具装(就是半身马甲)的情况下可以参与阵战,用来追击逃敌。不具装的情况下可以散出去作为侦骑远拦。
  “这才是刚刚开始呢!”武好古骑在马上,得意洋洋地说,“他们不是禁军的马兵,而是骑士,是骑马之士!如果维持的好,这一千家是可以源源不断向朝廷提供骑士的。”
  禁军的马兵虽然拿钱比步军的上兵还要多,但仍然是无法维持和传承的——马兵的收入在开封府连房子都买不起,更不要想他们维持一个可以养马养人的庄子了。
  “能够维持吗?”高俅有些担心,“1500亩田虽然不少了,可是北沧州的土地不大肥沃啊。”
  武好古笑着,“能够维持的……有界河商市,有骑士学堂,将来再把界河马市办起来,就没有问题了。”
  他的话并没有说完全,他手里还有另一张王牌就是界河马!六匹波斯和阿三种的种马,再加上上百匹高大母马,再用内配法、反配法一代代的繁育,总是可以培育出相当良好的界河马的。
  到时候良马和骑士庄园就会构成一个财源滚滚的产业,有了财源和养马业,界河骑士不仅可以维持,还可以不断壮大……最后形成一个和界河商市紧密联合在一起的军事团体!
  号角声又一次响了起来,这一次是开始行军的号角,十个由百骑组成的方阵开始第次转向前行,步态整齐,匀速而进,怎么看都显得精锐非常。
  武好古朝身边的高俅笑笑:“高大哥,等官家在年后的牟驮岗阅兵时看到这样的精锐,一定会非常高兴的……你我这两年总算是做成几件对国家大大有益的事情了。”
  高俅应景一般的笑着,心里却想:自己到底做了甚底?不管了,只要把这支精锐带回开封府安置妥帖,等到明年的元月,自己的官职就可以更上层楼了!
  ……
  御前骑士跟着高俅走了,一千名骑士,两千名辅兵,战马、副马和驮马超过了三千匹,浩浩荡荡,向着南方而去了。
  就在他们的身后,界河市舶司衙署内的一座三层楼阁上,几个人影站在一扇敞开的窗前,遥望着在初冬一片肃杀的平原上逶迤前行的马队。
  当最后一骑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上的时候,只听见其中一人轻轻叹息:“好不容易练出的骑士,就这样给了朝廷,真是可惜啊!”
  武好古回过头,看着说话的人,正是花费了好几年时间,辛辛苦苦调教这些骑士的慕容忘忧。不知道是不是耗费了太多的心力,这老头比武好古在燕云初见他时苍老了不少。
  “慕容大爹爹,我们不是留了一些骑士吗?有足足二百骑呢!另外,骑士学堂也在我们手里。这可是会下蛋的母鸡啊!”
  说这话的是个女流,是九月份时又替武好古生了个儿子的西门青。她本就比武好古大几岁,现在已经是奔三的年纪了,又生了两个孩子,已经从御姐成长为熟妇了……这身材,也显得愈发凹凸婀娜了。
  武好古冲她笑了笑,西门青说的不错。自己在替赵佶组建御前骑士的时候也留了一手——明着是1000家,实际上却搞了1200家。多出来的200家也和御前骑士们一样授了田土,不过却不在殿前司登记,而是隶属于界河商市、市舶司、骑士学堂、云台学宫和界河马场。
  这些人大多是西门家、慕容家、柴家的子弟,还有一些是从北地南来的壮士,在界河商市、市舶司、骑士学堂、云台学宫、界河马场等处任职,也都参考御前骑士的待遇授予了土地。他们同样会在将来演变成骑士家族!
  另外,用来训练御前骑士的学堂也被保留了下来。还在界河北市开了分校,上千名武家假子(小奴隶兵)就在那里接受训练。最多再有个五六年,界河商市就能拥有一支假子军了。
  武好古笑着:“其实这一千名御前骑士,也被咱们捏在手里的……现在他们就离不开界河商市,何况将来?只要他们离不开商市,他们就是咱们的人了!而且,界河商市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还不止南岸,界河北岸将来一样会出现依附的豪族。界河商市城内还会有国人之众……这可都是咱们的力量啊!”
  “是啊。”西门青笑着,“只要官人牢牢的把界河商市捏在手里,封王裂土的前途都是有的。”
  “封王裂土?”武好古笑了笑,不置可否。
  封王并非武好古所愿,可是现在追随他的人,包括爱妾西门青,“军师”慕容忘忧,“大将”赵钟哥、林冲、林万成,还有张熙载、花满山、黄四郎、黄五郎、武城兰等一般事务官,可都是非常热切期待他开府封王的。


第六百零七章 老武也当官了
  “不看了!”武好古转过身,笑着对身后的几个人说,“现在时候还早,不如去码头瞧瞧吧?那里可有要紧的大买卖啊!”
  要紧的大买卖自然是往洛阳白波运粮食了!这事儿并不是武好古亲自操办的,而是发包给了苏大郎的一个兄弟,名叫苏安利的粮商。苏家在开封府主营酿醋,兼营粮行。每年经手的米粮也有好几十万石。不过百万石辽粮的买卖,却是第一次做。
  那位苏老板去年冬天的时候就随着光明君和郭药师一起北上辽阳,在“买卖郎君”光明君的撮合下,和渤海右姓的首领大公鼎、高清明见了面,敲定了粮食买卖的细节。
  同时,马植也受了武好古的委托,出面疏通了辰州建安军的关节。
  而吴家海商则接下了海运的业务——在吴家商船将兵器从海州运往高丽之后,就直赴辽东辰州港,装上了今年秋天收获的辽东麦子,趁着东北风开往界河商市。
  现在从辽东和海州运来的粮食就堆积在界河商市,正分批装上内河纲船。
  界河商市码头。
  大量的装着粮食的蒲包从红砖砌成的库房中被苦力扛了出来,装上了独轮小车,仿佛流水一样运往内河纲船使用的码头——现在界河的内(河)外(海)码头已经被一座浮桥分隔开来了。
  在去年界河封冻的时候,黄四郎主持完成了界河浮桥工程。他利用河面冰封,把用于建造浮桥的小木船拖上冰面,排列整齐,系上了铁索,铺好了木板。等到今年河面解冻,一座浮桥就建好了。
  有了这座浮桥,界河南北两市就融为了一体,来去变得非常方便了。
  同时,内河纲船和外海的海船,也被分隔开来,互相之间不能再在河面上瞧瞧碰头了。不仅走私的情况被基本杜绝,而且也确立了界河商市的海运、河运枢纽地位。
  现在连运往析津府的辽东粮食,也必须在商市中转了。而武好古也以此为契机,请马植出面去游说萧保先、马人望,想要让辽国把辽粮东运的业务也发包给吴家海商——与其让那些根本不会航海的渤海人以徭役的形势运粮,还不如花点粮食雇佣吴家的海船呢!
  虽然辽国方面还没有允可,不过渤海人运粮的终点还是变成了界河商市。
  这样一来,到了初冬时节,在界河河面还没有封冻之前,商市码头就迎来了最繁忙的季节。
  苏家粮行、吴家海商的管事,界河市舶司、界河商市码头所的公吏,还有大辽国南京道转运司的官员,都满头大汗地在一样样对照着这些来自辽东和海州的粮食。哪些粮食该装上南运或北运的粮船,可千万不能出错啊!
  另外,这些粮食的转运都是免税的。但是“搭便船”的物品却是要照章抽税的——这些可都是界河市舶司和界河商市的收入啊!界河商市从明年,也就是建中靖国三年开始就要给商会股东分红了,另外如果不改元的话,建中靖国五年起就要向宋辽两国缴纳承包税,现在暂定是每年上交十万匹绢,宋辽各半分。
  武好古站带着西门青、慕容忘忧还有苏家粮行的苏安利一起到了码头的一角,他们只是随意走走看看,不时地让人打开一个蒲包,取出里面的粮食仔细查看。大部分的麦子都不错,颗粒饱满,也没有混进什么石子沙子。
  武好古点头满意地对苏安利笑道:“辽国东京道的麦子就是不错啊,看上去都比咱们的好……这辽东真是好地方,土地一定非常肥沃。明年还得多买一些,最好能到二百万石。”
  苏安利和苏大郎是完全不一样的相貌,苏大郎是个胖子,生了一张恭喜发财的面团脸。苏安利却是白面书生的模样儿,今年四十不到的年纪,颌下留着几缕须髯,看着仿佛是个文官。他说话的腔调也是文绉绉的,一看就是读过不少书的。他笑道:“宣赞可真是朝廷的肱骨,居然能想出购买辽粮补充西北之法。朝廷要是知道了,必然更加重用宣赞了。”
  武好古微微点头:“我这个提举市舶司不就是做这个的?怎么能不尽心尽力?只是可惜啊,漕运直到白波,再往西就是陆运……2000里啊,代价太大了。”
  想到往西北运粮的事情,武好古就忍不住叹口气。2000转运的送达率顶天就10%…15%,要往西北前线补充1000万石粮食,就得往洛阳白波至少运去7000万石……当然了,这7000万石并不都是粮食,大部分都是供牲畜食用的草料和豆饼。
  武好古拍拍手,朝苏安利道:“现在运出去多少了?再有10日可以全部装运完毕吗?能保证多少送达率?”
  “再有10日足够了。”苏安利笑道,“送达率没有问题的……这事儿既然包给了我家的粮行,自然能让100万石粮食安安稳稳的送到。”
  “好!这事儿既然包给你了,就好好去做吧。”武好古说,“回头官家一定会论功,也保你一个官做。”他左右看看,他的文案武诚兰快步走了上来:“宣赞,刚刚收到潘宣赞(潘孝庵也有了个宣赞的阁职)寄来的信,信上说曾布、蹇序辰一块儿给官家上了奏章,提出要效仿咱们界河商市和界河市舶司,开始京东市舶司和京东商市……”
  “京东?”武好古皱了下眉,这名字听着就很厉害啊!
  “就是京东东路市舶司。”武诚兰道,“另外还想把海州划入京东东路,把京东市舶司设在海州,并且在海州开始商市。”
  “真是越来越精彩了!”武好古笑了起来,“不仅有了威尼斯,还有了热那亚……”
  “威……斯?”武诚兰愣了又愣。“宣赞,应该怎么答复潘大官人?”
  “不必答复。”武好古笑着,“等过些日子,我就要回开封府去了,到时候当面说吧。”
  武好古当然知道这是曾布、蹇序辰、吕嘉问可能还有纪忆想要和自己竞争了。
  不过他并不担心,界河商市的地理位置太优越了,而且已经形成了规模,有了不可动摇的优势。
  而且……海州那边自己也早就落了子,有云台学宫、天涯镇、云雾山茶、界河大相国寺解库,还拉拢了吴家海商,还把半个武家宗族摆了过去。
  现在曾布、蹇序辰、吕嘉问、纪忆能怎么着?能绕过自己在海州布下的局?
  呵呵,大家一起玩吧!
  资本主义可不怕竞争,哪怕争个鸡飞狗跳呢!
  “对了。”武好古的心思已经收了回来,“花满山和那两个日本人到开封府了吗?”
  “信上没有说。”武诚兰道,“大约还没有到吧。对了,潘大官人还提及了一件事儿。官家想在苏州、杭州开设一个造作局,用于制造宫廷所用的珍巧器物,并且搜集流落江南民间的古书画。”
  “哦。”武好古点点头,若有所思,“信上说谁要去主持这个造作局?”
  “说了。”武诚兰道,“官家想让米芾和令尊去主持……”
  “令……我爹?”武好古愣了又愣,“怎么会是他?”
  ……
  “怎么会是我?”
  武诚之也和武好古一样,压根没想到自己会做官。虽然宋朝荫补做官也可以惠及老爹的,可是武好古却从没有想把荫补的名额给武老头。他现在是海州武家的族长,身边又聚集了一大批追随着,需要保举的人太多了。
  而且武诚之还做什么官?好好在开封府养着最要紧……大宋官场上多辛苦啊,一个个吃喝玩乐到天明的,武老头吃得消吗?可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他要是被吃喝玩乐累死了,武好古可不仅是伤心的问题了,他还得丁忧当孝子啊!
  可不知怎么回事,官家赵佶忽然想到了还是白丁布衣的武诚之,居然想给他个官做,而且还要委以重任——让他做米芾的副手,一起去江南搜集古董字画,督造珍巧器物!
  这可是个大大的肥缺啊,多少人打破头都抢不来,现在居然给了武诚之了。
  这些武氏一门三父子,可是个个都得了重用啦!
  “官家说,您是书画鉴赏的大家,您过目的东西,基本上就假不了啦。”
  武好文对父亲说。
  “我?”武诚之哭笑不得,“我可没少看走眼,还给开封府逮去过……”
  “这回不会有问题的。”武好文笑道,“还有米襄阳呢,他可是真正的大行家。”
  武诚之摸着胡子,看了看儿子,然后又瞧了瞧嘴巴笑得都要合不拢的冯二娘。
  “官人。”冯二娘道,“旁人想做官都没机会,你现在可是推都推不掉了……二哥儿,这次官家想给你爹做甚官啊?文官还是武官?”
  “是个文官。”武好文说,“从九品的将仕,职官是勾当苏杭造作局公事。”
  “这可太好了。”冯二娘笑着,“官人,你可真是老来有福了……我看你就别往外推了。”
  武诚之皱着眉,“不如等大郎回来和他商量则个……”
  “不用了。”冯二娘道,“大郎一定赞成的,这么好的事情,他怎么会不赞成?”


第六百零八章 安得房奴兮(一)
  做官啊!
  还是文官!
  还是肥缺!
  还是武诚之热爱的老本行……
  所以“不就”是不可能的,哪怕武好古提出反对,武诚之也不会听的。
  因此第二天一大早,武好文就带着老爹的答复入宫去了。不过他这个崇政殿说书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见着官家的,得等到“常起居”和“崇政殿问对”都结束了,才有可能轮到他和苏迨上工。
  之所以是“有可能”,那是因为赵佶不是很喜欢“听书”。武好文和苏迨说的都又不是好玩的评书,他们俩说说大道理的,赵佶这样文采宇宙第一的圣君还用得着听吗?
  儒家的五经还有《礼记》、《论语》、《孟子》、《荀子》、《天理说》、《实证论》,大圣君赵佶本本熟读,根本用不着听书的。而且他是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天才,记忆力超强,那些儒家的名篇他都能背出来。
  另外,赵佶现在也有点烦苏迨和武好文。他们两人凑一块儿的时候说的话就不能听了,尽是夹枪带棒的——很显然两人在《天理说》和《实证论》上有重大分歧。
  苏迨是这两部著作的编纂者,自然要全力维护的。他用“可信假说”的立场来阐述包括《天理论》在内的儒家经典,还说儒家的圣人毕竟还是人,是人就会错,错了就要改……所以《实证论》是可以用来检验所以儒家道理的!
  而且用实证去检验,同“信”并不矛盾。因为真正的“信”并不是迷信,也不是尽信。
  武好文的观点则和苏迨存在冲突,他认为“信而证”的理论并不适用于“伦理纲常”。因为“伦理纲常”,譬如“左衽”好还是“右衽”好,“蓄发”好还是“秃发”好,“一妻”好还是“四妻”好,敬天法祖好还是拜鬼神不拜祖宗好,这些根本就不能实证。而这些恰恰又是“华夷之分”的关键,所以“信而证”的理论是有适用范围的……
  至少儒家的伦理纲常和道德标准,都是只能信而不能证也不须证的道理。
  总之,武好文和苏迨凑一块儿就辩论,而且谁也说服不了谁,听得赵佶有点烦了,干脆让他们俩一天隔一天入宫说书,也能图个耳边清净。
  今天正好是武好文说书的日子,在崇政殿外面候了一会儿,等到问对的重臣们都散了场,武好文才获准步入大殿,就听见了乐呵呵的声音。
  “二郎,你爹爹可答应去江南替朕采购书画古玩了?”
  “禀陛下,家父已经答应了。”
  “好,好。”赵佶笑着吩咐正在准备伺候他用膳的内官,“再加一副碗筷,朕和武卿一块儿吃吧。”
  “谢陛下。”武好文连忙行礼称谢。
  他到底不是武好古,和赵佶没有那么熟悉,所以今天赵佶叫他一起吃午饭那是属于“赐宴”,大大的荣耀啊!
  “坐坐。”赵佶显得心情愉快,“既然你爹爹愿意走这一遭,那么朕明天就让翰林拟旨吧。等过了上元节,就让他和米芾一同启程吧。”
  这个时候在殿内忙活的小黄门已经给武好文搬来了一张杌子。武好文坐了下来,可不敢学他哥那么随便,只敢坐半个屁股,有点像个挨训的学生。
  赵佶看着武好文的坐姿,眉头皱了一下,“你爹爹现在还能画画吗?”
  “能啊,家父才四十多岁,正是壮年啊。”武好文回道。
  “那你爹会武大郎的园林建筑画技吗?”
  “会一点。”武好文说,“我大哥的画法都我爹爹都会。只是他上了些年纪,精力也有些不济,所以画得不如米友仁、杜文玉和张择端他们好。”
  “能画就行了。”赵佶笑着说,“朕听说苏杭颇多名园,虽不富丽,但极有韵味……回头叫你爹爹画了,拿来给朕瞧瞧。”
  他轻轻叹了口气:“朕虽为帝王,却无缘悠游天下,更不能亲眼领略江南的秀丽山水,只能看看图画了。”
  赵佶想要江南园林的图画并不是只为了看看,而是想将江南的园林山水“搬”到开封府……不过这事儿不方便和武好文说,武好文年纪不大,脑子却有点古板,越来越像他的老师和师公了。要和他说盖园子的事儿,多半会招来一番谏言的。
  想想还是武好古好,既能办事儿,又能体会圣心,而且还能玩在一起。
  “对了。”赵佶又想起个事儿,“你哥哥最近又立了个大功,招来了日本国的使臣,大约这几日就要跟着米友仁一块儿到开封府了。朕给你派个差遣,当一回馆伴使吧。”
  武好文一愣,“臣做馆伴使吗?可是臣只是正九品的选人啊……”
  “来的也不是正经的国使。”赵佶笑道,“不过是奉了日本国太宰府的命令来咱们这儿学《天理说》的儒生。你是程门弟子,懂得《天理说》,正好做馆伴使。开封府这边没有专门接待日本国使的使馆,因此朕决定将日使安置在琼林宫内。另外,你哥还在奏章上说日本儒生都比较尚武。要让他们心服口服,就得展示我朝武功鼎盛。因而你要安排日使去观摩牟驮岗演武……”
  赵佶提起牟驮岗演武,脸上就洋溢出了兴奋的表情。在当了几年的官家之后,他觉得自己的文治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是武功还差了一点。上台眼看就要三年了,不仅没能开疆辟土,还丢失了先帝打下来的河湟之地,总归有点遗憾。
  不过现在武功方面总算有点起色了……高俅的奏章日前已经送到开封府了。在奏章中,高俅对御前骑士们大家赞赏,说他们是堪比唐之玄甲的精锐!
  如果高俅所言不虚,那么大宋总算是有了一支真正能战的骑兵。接下去就看明年元月的牟驮岗演武中能不能选出四五千可用的“宋猛士”了。
  为了尽快选出“猛士”,赵佶早在去年年中时就诏令各州军贴出皇榜,广募壮士了。
  在他想来,大宋有四百军州,亿万庶民,只要一个军州能挑出十个猛士,四千堪比魏武卒的宋猛士不就有了?
  四千猛士加上一千骑士,那就是五千精锐之兵。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对付河湟的吐蕃部落应该足够了……朝中的大臣们不是都说河湟地处偏远,转运不变,以大军征伐很难维持吗?那就出兵五千人,后勤上总没有问题了吧?
  ……
  将要在武好文的陪同下,在开封府游览参观的武藤亲一和阿比留悠两兄妹。在米友仁和花满山的护送下,已经到了开封府界之内。
  两个日本人还是一身奇装异服,特别是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