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亚嬖诳夥坷锩妫薹蔷褪窍朐诮从龅角康械氖焙蚰贸隼茨急?墒遣奖菀啄技嬲糜玫钠锉词切枰傻摹O衷谟萌陌偻蚩梢匝梢磺Ц銎锸恐遥匆坏┯屑保角镎兄吹谩H羰窍衷诓谎闯⒛贸鋈陌偻颍突嵊辛角锪寺穑俊
“自然是不可能的……”
韩忠彦捋着胡须,心里已经把账算清楚了。他爸爸虽然是韩琦,但是他成长的环境家里面早就是一方豪强了,是有专门的客户替他家养马养羊的。
“只是一家1500亩地,1000家就得150万亩土地啊!”韩忠彦皱着眉头,“钱是有的,但是那么多的土地却不容易收买。”
“这事儿包在下官身上。”武好古拍着胸脯说,“别的地方下官没有办法,但是在靠近界河商市的北沧州,下官还是有办法的。”
150万亩土地大约就是1000平方公里,大宋有两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000平方公里还是能搞到的。
实际上再多一些也不是没办法,别的不说,就是群牧司手中就有不少土地。群牧司最鼎盛的时候有16个监,20多万匹马,而且每匹马的平均占地都多到离谱,平均在200亩以上,光是这些马就占地4000万亩了!两万个骑士之家都能养……
现在群牧司虽然没有那么多土地了,但是几百万亩还是有的,如果都取消了分给骑士,至少可以再养2000家。如果加上武好古在沧州养的1000家,3000个骑士家族还是可以维持的,在紧急情况下,这些骑士家族可以动员出5000…6000名具装甲骑。
“哦?”韩忠彦问,“有何办法?”
“其实很简单。”武好古笑着说,“让界河商市多出点钱,把北沧州的庄稼汉都雇走了,到时候北沧州的地主土地租不出去,就只能转卖了。我们再出个松一点的价钱,还怕买不到土地?”
界河商市就是个大工地,而北沧州人口一向很少——那里距离辽国太近,最近几十年又老发大水,人口少也正常。所以武好古搞得界河商市一旦发展起来,肯定会造成沧州地区客户出走。地主的土地租不出去,自然只能出卖了。
“不过,您得派个好官去沧州做知州,好配合下官行事,这样才不会闹出风波。”武好古又提出了要求。
“好官?”韩忠彦问,“你想要谁去?”
“原来阳谷县的那个县令施国忠就不错。”武好古笑道,“他是个聪明官,现在正在守选,不如就让他去沧州吧。”
“好!”韩忠彦笑道,“大郎,老夫看你也是个聪明官,这事儿就听你一回。”
……
武好古离开韩府的时候,已经是当天深夜了,没有带什么“九九”、“芊芊”离开,只有一个哈欠连天的金毛婢奥丽加。
“奥丽加。”武好古骑在马上,看着和自己并辔而行的女人,“很累了吗?”
“还好。”奥丽加的性格有点奔放,也没多少为奴为婢的觉悟,“就是整天跟着您在一座座府邸中出入,没有时间练习剑术和向天父祷告。”
“明日你就别跟着了。”武好古笑道,“给你放一天假。”
明天武好古要去拜访辽国使臣萧保先了,奥丽加这个金毛美人太扎眼了。一个带剑骑马的金毛妞,到哪儿不吸引眼球?
“真的吗?那太好了。”奥丽加笑了起来,“我终于可以睡个懒觉了。”
“嗯。”武好古笑着点点头,“我也要好好睡一觉,要不我们一起吧?”
“一起?”奥丽加被武好古的提议惊了一下,“哦,天哪,没想到您那么直接……我想,您还是把我当成了奴隶,是吗?”
“奴隶?”武好古摇摇头,“奥丽加,你是我的帕拉丁……再过几个月,我会授予你一个骑士庄园,并且希望得到你的忠诚。”
“帕拉丁?”奥丽加被武好古说出的这个词语惊呆了,“我的主人,您知道帕拉丁?”
帕拉丁不是汽车,而是查理曼大帝的圣堂武士(圣骑士)的音译,武好古在后世做过中世纪题材的游戏原画,所以知道这个词儿。
“我当然知道,查理曼大帝的武士。”武好古说,“到时候我还会授予你瓦雷利亚剑。”
奥丽加也认真地说:“到那时,奥丽加将向您效忠,至死不渝!”
武好古笑着,“光至死不渝可不行啊,再生几个儿子,把他们也培养成帕拉丁吧。将来会有一场战争,关系到我们这个文明的存亡,我会需要很多很多帕拉丁的!”
奥丽加闻言脸蛋儿又是一红,心脏扑通扑通的跳着……
……
“官人,怎么还不睡呢?”
“娘子……”
这个夜晚,在书桌前面呆坐的纪忆,看着自己的新婚妻子,不是很漂亮,却是满腹才华,熟读古今典籍的章十九娘小玉,轻轻叹了口气。
“怎么了?是遇到了难解的问题?”
“小玉。”纪忆点了点头,“有人要我告发你爷爷谋反!”
“谋反?”章小玉听到这话,却笑了起来,“那我爷爷有没有谋反?”
“这个……”纪忆苦笑,“没有,他是忠臣,只是天下大势反了。”
章惇的确没有谋反,谋反的是向太后!但是谋反这种事情,从来不是讲真凭实据的,谋反成功是从来不受制裁的。
“天下大势反了不要紧,公道自在人心。”章小玉说话的时候,将纤细的手掌按在了纪忆的肩头。
纪忆苦苦一叹:“天下真的有公道吗?”
“怎么会没有?”章小玉笑道,“但是公道必须要去争取,官人信奉明尊,该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吧?”
“争取?”纪忆抬头看着妻子,“小玉,你告诉我,你爷爷会放弃公道不去争取吗?”
“怎么会?”章小玉道,“那可是我爷爷啊,独相七年,位极人臣,辅佐先帝降伏西贼的章相公啊!”
纪忆的眼眸中忽然放出了光芒,“原来他还在争!小玉,我明白了……他老人家还没有放弃,他要做最后的一搏!”
第四百五十六章 殿前武士(七)
十八岁的圣君赵佶从殿后快步走出,身穿大红色的天子常服,头戴平脚幞头,大摇大摆的就到了崇政殿里面了。和之前好多代病病歪歪的大宋官家相比,眼前这位天子看着就圣明啊。面色是白里透红,身材魁梧健壮,而且相貌并不粗旷,非常符合宋人的审美观念,算得上英俊潇洒,唇角留了髭须,看上去显得稳重。
而最让群臣们感到放心的是这位少年天子从小就有福寿之名,身体好的都不像是老赵家的子孙了,从来不生病啊,据说光着膀子都能瞧见腱子肉!翰林医官们都不怎么认识赵佶……
而且这位赵大圣君的生育能力也有保证,别看他才十八岁的年纪,已经是一儿一女的老爹了,这俩孩子也都是不生病的种,翰林医官也没见过他们。另外,赵大圣君的后宫里面还有俩妃子已经大了肚子,转年就能生育了。所以满朝大臣们都不担心赵佶身后没有继承人的问题了,再说了,就赵佶的身子骨,估计大家伙也活不到他龙驭宾天的那一天了。
当然了,这位圣君是有好色之名的。这一点和他那个短命的哥哥和不长命的老爹差不多,哦,是青出于蓝了。
不过,身体是好色的本钱啊,身体好的皇帝好色那是在为赵宋皇家添丁进口,身体不好的皇帝好色来好色去的,连个太子都没有,那就是昏聩了。
在崇政殿内的宰执重臣们都对圣君都感到非常满意的时候。那位文武双全,才艺肯定超过唐太宗的赵大圣君,却对这些宰执们有点不大满意。
个个都是糟老头子……首相韩忠彦就是个没主张的家伙,每回都被次相曾布怼的哑口无言。次相曾布就是个刺头,说话一点都不和气,听着都像在教训人。知枢密院事安焘是个老糊涂,居然主张放弃湟州和鄯州。同知枢密院事的章楶倒是头脑清醒,虽然是章惇那个大奸贼的哥哥,但也是可用的,只是这身体看上去很弱啊,站在那里都摇摇晃晃的,不会晕倒在崇政殿上吧?还有那个礼部尚书李南公,八十一也不知道是八十二了,还不肯致仕,而且还想要当副相……非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
圣君赵佶叹了口气,对远处的小黄门道:“给殿中诸卿皆赐座。”
因为老臣太多,赵佶几乎每天都要给崇政殿中的臣子们赐座。在崇政殿中伺候的御药院的宦官(因为宋朝的皇帝们身体普遍不好,所以就让御药院的宦官在崇政殿值班,好及时抢救,不过赵佶是用不着他们的)早有准备,手脚麻利的搬来了杌子搁在了大臣们背后。
大臣们称谢之后,纷纷落座,崇政殿召对议事就正式开始了。
这段时间新旧两党争吵的重点就是枢密院兵学司的裁撤和保留。这事儿看起来不大,不过就是500个青年军官的前途。可是背后牵涉到的,却是中枢掌兵、基层军官的产生和编练新军这三件可能打破大宋中央权力平衡的大事儿了。
已经当了一段时间圣君的赵佶当然知道大宋官家的权力,是建立在科举出身的文官,投胎投出来的将门,还有西北边军三者平衡制约的基础上的。
而枢密院兵学司似乎就是掌握中枢的文官和西北边军的将门合作,准备一脚踢开那帮开国将门资本家的节奏啊!
开封府的将门资本家们是不能打,这个谁都知道的。可是他们忠心啊,而且用着也放心。真把他们踢开了,换上一群西北来的将门,圣君赵佶能睡得着?
可是那些开封将门的战斗力也的确是个问题……赵佶还等着做圣君呢!
“诸卿,今日朕又收到了左正言的奏章,言及枢密院兵学司有违祖宗家法,必须尽快裁撤。还说知兵学司事慕容忘忧是章惇的私人,是在替章惇训练私兵。你们怎么看啊?”
听到赵佶的问话,殿中的重臣们就忍不住皱眉头,这是任伯雨的上奏。虽然没有直指章惇图谋不轨,但还是捎上了“私兵”的罪名。
“私兵”在宋朝并不是绝对不允许的,将门就可以养一点,要不然上了战场身边连个心腹跟班都没有也不行啊!但是宰相养私兵就是犯忌了!
另外,“私兵”也是分档次的。保甲的保丁其实也可以往私兵上联系,但那是允许的。因为保丁不能装备铠甲军械,只能拥有少量的纸甲和威力较小的“民用武器”,对朝廷的统治不构成威胁。
可是枢密院兵学司里面集中的都是精锐,大部分是西军的低级武官,是上过战场杀过西贼的主儿!而且他们是堂堂官军,拥有的装备是不受限制的。这些人如果成为章惇的心腹私兵,在关键时刻暗入京师,那就可以发动政变,废立君王了。
如果元符三年正月十三日时,章惇手里有几百甲士,那现在坐在崇政殿上的可就不是圣君赵佶了……
“兵学司的设立,乃是绍圣、元符年以来对国家最有利的施政,目的是用学校培养带兵的将官,同时为行军打仗制订法度章程。臣接任枢密使后仔细审查过兵学司所制订的各种育将、练兵的章程办法,每每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臣以为可以对兵学司进行改进,但是不应该放弃以学校育将,用法度练兵的办法,更不应该把兵学司看成谁的私兵。”
虽然新任的枢密使安焘和章惇关系很糟糕,对于绍圣、元符以来的新政也多有批评,但是在兵学司的问题上,他还是毫不犹豫站在了章惇的背后。
实际上用学校培养将官是王安石新政的一部分,王安石的办法是恢复庆历年间曾经开办了三个月的武学。不过王安石不懂军事,结果把武学办成了“武举补习班”,基本上是失败的。
而慕容忘忧和赵钟哥是真懂行的,武好古又想出了学生教老师的办法,让西军一线的青年军官入学,贡献他们的军事经验。所以慕容忘忧仅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制订出了一整套适用于“部”和“队”的装备、训练、作战和指挥办法,以及部将、队正两级军事指挥官的培养方法。
当然了,现在制订出来的仅仅是步军的办法,骑兵怎么搞还没想好。
但是这样的成绩还是令人瞩目的!
“陛下,国家已经有了武学,可以教养军官,何必再开设枢密院兵学司?如果兵学司的法度章程是好的,让武学采用就是了,如果慕容忘忧的确有能力,就让他做国子监司业兼太学博士吧。让枢密院管辖兵学司,终究是不妥当的。”安焘既然主张保留兵学司,韩忠彦自然要主张废除兵学司。尽管他也知道兵学司的工作是有效的,但是大宋自有国情如此,是向来喜欢分权相搅的。将培育将领的工作交给相对独立的国子监体系,总归是比较让人放心的。
韩忠彦说得似乎有理,赵佶又转头看向曾布。
曾布反驳道:“武学自熙宁年间重开以来,从未出过善战之军将,甚至没有几人从军。究其原因,就是国子监本身不涉及军事,所用之博士、教谕于用兵取胜之道皆为外行,如何教养军学之人才?”
“国子监的博士、教谕不懂军事,枢密院的文官就懂得带兵了?现在主管兵学司的慕容忘忧、赵钟哥二员皆是南来的辽人,世代将门出身,并不是真正的文人。用他们主管兵学司并不是以文御武之道,如果将兵学司交给三衙管军负责,由我朝的良将主管,岂不是更好?”
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赵佶听得头都有点大了。而且他还知道有理的办法都不合祖宗家法,把兵学司交给枢密院是让中枢直接执掌精兵。把兵学司交给三衙管军,用武将做老师,就不是以文御武了——这就等于把部分选将之权给了武将,容易在军中形成师生依附关系。
而合乎祖宗家法的路线,就是让根本不会打仗只会画阵图的文官去教别人打仗……
赵佶叹了口气:“兵学司的废留,容后再议,现在就读兵学司的500生员,应该如何安排?”
“应该让他们完成学业。”知枢密院事安焘说,“然后派遣去河北禁军担任训练官。”
这是用西军的小将抢开封将门的饭碗!
赵佶眉头大皱,因为他又遇到了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在西夏的乱子闹起来之前,西北禁军的官职大部分也是由开封将门的人去担当的。
现在西军已经自成体系,一批在宋夏战争中崛起的西北当地武将家族占据了西北禁军的大部分官职,挤掉了开封将门。双方的关系如何,用脚后跟也能想明白了。
如果再让西北将门入侵到原本属于开封将门的河北禁军里面,两边恐怕斗争得就更凶了!
“陛下。”首相韩忠彦这时已经开口说话了,“臣以为,兵学司中的500生员,是难得的骑将,类似于唐太宗的玄甲骑兵,朝廷应该保持这支难得的骑兵,而不是将他们用于训练步兵。”
第四百五十七章 殿前武士(八)
哦……
赵佶瞪大了眼珠子看着韩忠彦,今天这是怎么回事儿?向来没什么好主意的韩老头居然也有个新鲜办法了。
原来武好古和高俅并没有同赵佶说过把枢密院兵学司的生员变成殿前武士的事情——这可是国家大事,哪里是“御前皮条客”和“御前地产商”该说的?所以他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主意。
“韩卿。”赵佶问,“要如何才能将那些生员变成朕的玄甲骑呢?”
是啊?怎么变啊?
不仅赵佶不知道,连曾布、安焘、章楶也不知道。因为李世民的玄甲骑也不是“变”出来的,而是从太原附近的土豪子弟中精选出来的。现在大宋根本没有多少能骑马作战的土豪子弟啊,怎么可能选出玄甲骑?
大宋培育骑兵的办法,就只有搞好马政,然后任用精通骑战的将官去训练骑兵……可是大宋手中没有可以养出良马的土地啊,自古产出好马的地盘,在唐季五代的乱世中都丢得差不多了。到了宋朝手中,就只剩下灵夏那么一点地盘,结果还给党项人抢去了。所以大宋的马政和骑兵组建,一向都非常艰难。
“陛下,臣以为骑兵不仅是练出来的,更是养出来的。北方草原之民,自幼养于马背之上,弓马之术乃是平时生产之法,因而极易组成精骑。而我中原农耕之民,大多不识弓马,应募从军后再学习骑马、养马、驯马和马战之法,如何能同那些自幼就骑马射箭的胡虏相比?”
这不是废话嘛!
赵佶眉头微皱,已经有些失望了,就在这时韩忠彦话锋一转,进入正题了。
“但是我中原历来也是有一些善于骑马、养马、驯马之家的。否则唐太宗也不可能在隋末大乱时就召集到2000玄甲精骑了,便是我朝开国之初,也是有一些精锐骑兵的。如今开封、河北禁军缺乏骑兵可用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中原没有了善于骑马、养马和驯马之家了。所以如今的当务之急,就是养出数千家能够骑马、养马、驯马的骑士之家。有了骑士,马和骑兵自然就有了。”
什么?还有这种操作流程?先养骑士再养马?
所有人都听得目瞪口呆,愣愣得看着韩忠彦,连曾布和安焘这两个新党领袖一时也忘记反驳了。
实际上,韩忠彦自己也觉得挺变扭的。作为一名反对《保马法》的旧党大佬,他本来是不相信私人可以养出好马的,搞好马政才是正路。
可问题是……枢密院兵学司的那些人得有个去处啊!要不然西军和开封将门,新党和旧党之间,就会在这个问题上吵翻天了。
另外,韩忠彦还想到了西军将门的兵权……开封将门的兵权早就没了,都养成资本家、艺术家了。
可是西军将门现在家家都养着私军、效用,西军里面最能打的就是这些将门家养的壮士啊。现在西北边境已经安泰了,如果不想个办法把西军将门家的壮士安排好了,将来没准就要生乱啊!
而为了安抚这些西军的大爷,元符三年间拨给西军的兵费,可是没有怎么减少啊!
所以武好古提出的“以土地换兵权”的办法,在韩忠彦看起来还是不错的。哪怕养不出精骑,能让西军的骨干战士有个去处也好……
看到曾布、安焘都不说话,赵佶就开口询问了:“韩卿的意思是,枢密院兵学司里面的500生员,都是能够骑马、养马、驯马的骑士?”
“陛下,这500人是否精通骑马、养马、驯马之法,是可以考核的。”韩忠彦道,“而且据臣所知,这些大多是出身陕西六路的效用士,家中或是土豪,或是世兵,或是将门,都是能骑马能养马的。”
陕西六路除了关中平原之外,严格意义上说是中原农耕和西北游牧经济的结合部。人口也不大密集,土地相对宽松,而且又有西军这个需要马匹的大主顾在,所以养马的人家就比较多了。
另外,在中原也不是没有养马的人家。就是韩忠彦家的客户里面,就有几家专门负责养马供给相州韩家使用的。
赵佶微微点头,然后又将目光投向了曾布和安焘。新旧间用,不就是为了听取不同意见吗?
安焘问:“安置一家骑士,需要多少土地?土地又从哪里来?如今中原人多地蹙,哪里还有空余的土地?这些骑士又如何为国家所用?又如何保证他们的战力?”
曾布也道:“陛下,臣以为韩相公所言太过想当然,并不可行。”
“安置一家骑士需要1500亩土地,土地可以在人少地多的河北东路购置。河北东路因为三易回河,人口大减,荒地很多,土地价格也不贵。安置1000个骑士之家是没有问题的。至于骑士的战力,则可以通过番上服役、考核、职田授予及剥夺之办法保证。1500亩土地,乃是骑士的世袭职田,收入用于养马、随从副兵、训练子弟,打造部分兵器等等。番上服役时,需要自备粮草、马匹、随从和一部分兵器。而马匹、随从、兵器以及骑士本人的武艺,都是要列入考核的。若是他们无法通过朝廷的考核,家中也无人可以继承,就剥夺职田,授予他人。而骑士服役之法可以参考唐朝的番上法,轮流入京,担任陛下之宿卫,以方便陛下亲自考核掌控。”
老韩到底是宰相之才,琢磨了一个晚上,完善了武好古提出的办法。
首先,授予骑士的1500亩土地是“世袭职田”,也就是说,是不能分割继承的产业,家里面必须有人在御前服役,才能保有这块地产。
而御前服役其实也是一种政治上的保护伞,他们这些人等于是直属官家赵佶本人的御前护卫,哪怕没有官身,也会拥有一定的政治特权,不必担心沧州地方上的豪强夺取他们的职田。
其次,骑士是要接受考核的……他们自备的马匹、装备如何,武艺如何,都要接受考核。由谁来考呢?韩忠彦的办法是让圣君赵佶亲自去考!
赵佶自己就弓马娴熟啊,换成他哥哥或者他的老爹还不行呢!不过他没问题,马好不好,骑射的功夫好不好,他自己就能看出来了。
经过韩忠彦一番完善,武好古提出的“殿前武士”就和后来奥斯曼帝国的迪立克采邑骑兵(西帕希重骑兵)有点类似了。只是“采邑”规模较小,人数也没西帕希重骑兵那么多。
“怎么变成1000家了?”
曾布已经听出点儿不对了,“枢密院兵学司中只有500名生员!”
韩忠彦笑道:“天下那么大,善于骑马、养马的豪强武士一定很多,应该让他们为陛下所用。便是西军之中,这等人物也有不少吧?”
曾布和安焘闻言都是脸色微变!
这是要开始瓦解西军了?
西军里面真正能打的部队大约有5万,而这5万人中的核心也就是几千到一万能在马背上冲杀的精锐骑兵。
如果被陆续抽调到中原当了所谓的“御前武士”,那么西军的脊梁就被抽走了。
没有了脊梁的西军,将来怎么负担北伐燕云的重任?难得仅仅依靠五千到一万名“御前武士”吗?
可是曾布和安焘又不能公然反对韩忠彦的办法,因为集中天下精兵于开封是大宋的祖制啊。
“陛下。”安焘已经想到了反驳的意见,“此500生员乃是部将、队正之才,现在用他们当骑兵实在是明珠暗投。如果陛下有500名部将、队正,数万大军也可以很快操练出来,如果只有500精骑,纵然如唐朝的玄甲骑一样,又能打败多少蛮夷呢?”
好像也有点道理。
圣君赵佶很有一些为难,韩忠彦的办法大概可以得到一支精锐骑兵,但是却没有办法组成一支新军了。
“陛下现在准备招募数万精兵严加训练了?”韩忠彦反问,“如今四海升平,天下无事,招募精兵有何用武之地?若是现在不募集精兵,这些部将、队正也无用武之地,不如以他们为基础,养成一支骑兵。骑兵难练,步军易得。反正现在已经有了练兵育将的章程,将来要用兵的时候再练不迟。至于育将之责,臣以为还是应该交给武学负责。如果武学无法完成,再考虑是否重建枢密院兵学司。”
这话说得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却是官僚推卸责任的套路。眼下的难题解决了,将来的事情谁管得着?等到武学玩不转了,就不知道是谁在台上了?
赵佶才刚刚当上圣君,还不大知道这些套路,于是就拍板道:“那就依韩卿之言。不过设立殿前武士的各项章程细则,还需仔细商议才能决定。”
韩忠彦脸上闪过一丝喜色。这些日子他这个首相实在有些憋屈,事事都被曾布、安焘压制,这回总算占了上风,赢下了相当关键的一局!
武好古那个幸近,看来还是很能掌握官家心思的……
第四百五十八章 地产兴邦(一)
崇政殿上,韩忠彦舌战曾布、安焘,好不容易赢下一场党派较量的时候。
武好古正呆在“家”中,静静地看着一个女子在为他准备午餐。
他所在的“家”并不是开封城内的武家大宅,也不是城外的梨花别院,而是撷芳楼附近,白飞飞的那座朴素的小楼之中。
大概是因为前世的屌丝心态还在发挥作用。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梨花别院相比,这座小楼反而给武好古更多家的感觉。
而白飞飞这个总是显得清淡素雅的风尘女子,也让武好古感到特别的亲切——这是一种和一个淡雅的美人儿居家过日子的感觉,的确非常惬意,让人放松。
武好古是一大清早就过来的,就像个一家之主一样,享受了白飞飞亲自做的早餐后,又吩咐白飞飞派人带着自己的书信去不远处的都亭驿请萧保先前来。
萧保先是武好古不方便见的人,他是辽国的使臣嘛,武好古这个大宋的官僚怎么可以私自和他见面?不过白飞飞却有办法联络他,因为白飞飞是开封府青楼行的行首嘛。萧保先到大宋是当贺正旦使的,又不是来当和尚的,找妓女牵手这事儿太正常了。
白飞飞打发自己的女仆去送信之后,就在厨房里面给武好古和将要来访的萧保先准备午餐。
今天的午餐是扁食,在宋朝扁食指的是饺子,是猪肉馅的饺子,剁馅,和面,包扁食,都由白飞飞一个人完成。
武好古倒是想去帮忙的,可白飞飞却怎么都不让他沾手,还真像一位贤妻良母似的。不过也没有把武好古从厨房赶出去,而是让他看着自己劳作。
厨房里的炉火早就点燃了,非常暖和,窗外雪花纷纷扬扬,极富诗意。
可惜拜了苏东坡为师的武大郎仍然没有什么诗才,否则倒是可以吟上一首了。
调好了馅料,和好了面团,开始包扁食的时候,传来了拍门的声音。
“官人,有客人来了。”白飞飞放下手中的活儿,用一块干净的布巾擦了擦手,笑道,“你且去厅堂里坐着,奴去开门。”
“娘子,有劳了。”武好古也笑着回答。
这两人明明是露水夫妻,却玩得跟真的一样,而且还是相敬如宾……
来客不是旁人,正是辽国贺正旦正使萧保先,由一副才女打扮的徐七七陪着。徐七七打着把画了梅花落雪的纸伞,而一副文士打扮的萧保先手中还捏着一把折扇——大雪天的,这扇子有啥用?
“萧留守,可还记得开封武好古吗?”看到萧保先和徐七七走来,武好古便上前唱了个肥喏。
“如何不记得?”萧保先一笑,拱了拱手,“听说你拜入了苏门,成了东坡先生的弟子?”
这萧大留守是苏东坡的粉丝,对偶像的情况还是非常了解的。而且武好古拜入苏门这件事儿,也被刊登在了《文曲星》杂志上,所以知道的人是颇多的。
“却有此事。”武好古笑道,“都是恩师看得起,才收了我这个末学之辈。”
两人说话的时候,已经分宾主在一间简朴得没有任何装饰的厅堂里面落座了。
白飞飞行了个福礼,就说去包扁食,便和徐七七一起离开了。
“那是你的……”萧保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