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东坡只是笑着,“崇道,你有何想法,尽管说吧。”
  武好古道:“学生以为,云台学宫应该设立诸多分堂分校,分别传授不同的学问……学宫授徒的目的是育才,而非选官。育才合格即可,选官则需求精。学宫下属的学堂虽然也要分成外舍、内舍和上舍。不过升舍的淘汰率不宜超过一成,另外,三舍的课业应该是由易入难,逐步推进的,务求让学生日有所得,能在学宫学到真才实学。”
  其实选官也不是“求精”,而是官员人数有限,必须淘汰大部分考生。所以就一味钻牛角尖了!
  而人才越多越好,所以就不必走牛角尖的路线了。
  “关于云台学宫下属的学堂。”武好古又说,“学生也有一些想法。云台学宫之下应该有不同的学堂,以培育不同的人才,一是通才;二是博士;三是伎术之才……”
  在武好古的设想中,“通才”是指可以成为官员或学者的人才,所授科目包括儒学、算学、史学、自然学(并不是自然生物,而是包括物理、化学在内的综合科目)、律学、骑马、射箭(不是合在一起的骑射)、诗赋、音乐和绘画等等。
  这些通才在完成学业之后,可以去应科举,也可以由云台学宫推荐去做高官的幕僚,或是去界河商市、天涯小镇担任官吏,当然也可以留在学宫下属的学校充当老师。
  “博士”则是传道者,所授科目包括理学、地理、海外风物、击剑、射箭、骑马、诗赋、音乐、绘画等等——当然了,这些人并不是武好古设想中的“武装博士”,仍然是讲道理的文博士。不过文博士也应该是剑不离身,粗通“骑”、“射”两艺的。
  而“伎术之才”则是专科人才,比如船政学堂里出来的造船、航海、海战人才。
  除了船政学堂之外,武好古还准备在将来开设“画学”(包括专业绘画、刻印和颜料配制在内的诸科)、“工学”(包括营造、冶金、纺织印染在内的诸多学科)和“商学”(账房、牙人、纲运等科)等诸多专科学校。
  武好古的目标,就是在大宋逐步建立起一个高等教育和专科教育的体系。这是真正培养人才的教育,而不是“科举补习班”——并不是说儒学五经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武好古认为在学生已经掌握五经要义之后,再没完没了的为了科举进行训练是错误的,这不是真正的教育。
  不过目标虽然宏大,但是起步却还是离不开万事开头难的普遍规律。
  画学、工学、商学等等都是将来的事情,眼下是既无师资,也无生源。短期内能开始出来的,就是培养通才和博士的云台大学堂,还有名义上为布道海外服务的船政学堂两家。
  而且开办船政学堂也不是今年的任务,因为武好古和吴延恩达成的仅仅是个意向——当然了,宋朝的豪商一般都很讲信用,答应的事情是不会翻脸不认的,特别是答应官家头号心腹的事情……不过要办出个船政学堂,怎么都得筹划准备上几个月到一年吧?
  所以眼下马上能开出来的,就只有苏东坡领衔的云台大学堂了,而且也招不了多少学生,因为学宫还在草创之中,本身的师资力量都不足,还教什么学生?
  “老师。”武好古微笑着,“现在学校草创,教儒学、诗赋、绘画、音乐、史学、地理的先生倒是足够,缺的是教算学、自然、击剑、骑马和射箭的先生。学生的弟子米友仁参与编纂过从《梦溪笔谈》中归纳出来的《算学汇编》,倒是可以兼任学宫的算学教授,或许可以举荐他担任学宫主簿兼算学、自然学教授。刻印课本之事,也可以交给米友仁担当……”
  云台学宫是官学,人员编制仿照国子监,设提举一人,司业二人,丞一人,主簿一人,教授落干,管事落干,不过各个职位任官的品级比国子监都要低。
  提举相当于校长,现在由从五品的苏东坡担任。之下的职位还没有最后定下,不过也有了一些安排。
  苏东坡的弟子黄庭坚肯定要担任司业,也就是副校长之一,以后好接苏东坡的班——云台学宫虽然是武好古折腾出来的,不过既然要拉苏东坡的虎皮,那么苏门学阀也要在里面占上一大股的。
  而武好古作为苏东坡的学生,想要真正掌控学宫,还得慢慢熬……把师父和师兄都熬死了,他就是真正的大师了!
  不过现在,他还得夹着尾巴做小师弟,得让着上面的师兄,这是尊师重道啊。所以武好古自己没有在云台学宫中担任什么要职。
  学宫的另一位司业,武好古推荐了苏东坡的长子苏迈。他是进士出身,在元祐、绍圣年间已经担任过知县,资历足够担任司业,会和黄庭坚搭班,将来或许接黄庭坚的班。黄庭坚55,苏迈41,而且都是不怎么锻炼的文士……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虽然没有中过进士,不过儒学水平还是高的,在元祐年间就担任过太学博士和秘书省正字,所以苏东坡想安排他出任学宫丞,主管学宫的日常杂物。
  不过他的年纪也不轻了,今年57岁,比黄庭坚还长2岁,身体也不怎么好……所以武好古就想推荐自己的学生米友仁担任主簿,也就是学宫丞的副手,将来好接陈师道的班。
  陈师道是个儒生,没有什么实干的能力,而米友仁则不同,他是和武好古一起“创业”的,而且米家也是勋贵之门,一大堆事情要他来管理呢。
  所以米友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也有一些门客家臣可以驱使。让他给陈师道当副手,实际上就是让他掌握学宫的日常,譬如钱粮、营造、刻印教材等等。
  “也好,就推荐寅哥儿当主簿吧。”
  苏东坡没有对这项人事安排提出什么异议,毕竟学宫的财源主要还得靠武好古这个好学生来提供呢,而且他和米芾是至交好友,米友仁也不算外人啊。
  “不过算学、自然之学的教授还得劳你去开封府寻几个。”苏东坡又说,“还有击剑、射箭和骑马……这三门课可不容易开啊。”
  “请老师放心。”武好古笑道,“学生都会安排好的,最晚明年秋天就可以在云台学宫开出这三门课了。对了,学生还有一事想和老师商量,学生想在界河商市开办一所云台学宫分堂。”


第四百四十四章 点亮灯塔(一)
  海州的冬意,终于如期而至了。
  这个年代的气候要比后世寒冷不少,云台山在一阵大雪风飞之后,就成了一个冰天雪地一般的存在,郁州岛大部分的溪流的表面,也都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坚冰。
  不过冬天的海州还是比开封府要好一些的,气温高了一些不说,而且海面也不会冻结。而大海就是海州的生机所在,由如运河对开封府。开封府的运河会在冬季冻结,大宋各地的时鲜器物便很难在冬季运入,不仅会让物价变得高昂,还会断了不少吃水运饭的平民的生计。虽然官家自有恩典,会发下少许钱文救济贫民,还会拨米拨盐菜让开封市民度冬,但是冬日对开封府而言仍然是不快乐的季节。
  但是海州冬日却还有充足新鲜而且非常廉价的海货。还有贪图厚利的小海商操着桨帆快船从南方运来时鲜果蔬,供给豪门显贵。还有从高丽、辽东顺着北风南来的大船,运来了无数的毛皮、生药,还有各种出在深山老林里面的奇珍玩物,把朐山县城之内和附近海州榷场内的商人库房都塞得满满当当。
  和往年相比,今年从秋天开始陆续运来海州的各种“北货”数量奇多,而且不乏精品,价格也因为供求关系降低了不少,可是乐坏了从开封府跑来采购的商人——这些商人每年冬天都在海州度过,为的就是能在冬季备好足够的“北货”,在开春后第一时间通过运河把货物运入开封府,好好赚上一笔。
  而他们的到来,也着实让海州变得繁华似锦。这个时代不仅是开封府历史上最好的时代,对于海州而言也是一样的。这里现在是一座正在快速崛起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如果没有后来的中原沦陷,这座城市十有七八将会变成上海那样的大都会……毕竟11世纪初中国的经济中心,还是在北方中原地带。
  而位于海州首县朐山县城旁边的天涯镇工地,在这个冬天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
  从刚刚建成的金拱楼的二楼窗口往外看出去,天涯镇内的道路、沟渠,基本上都已经完工了。道路两旁,则是一块连着一块的工地。在金拱楼所在的南北向的复官街(起复当官之意,多好的名称啊)两边儿,工程的进度更快,鳞次栉比的都是建了一半或是将近完工的两三层的楼阁。除了已经完工的金拱楼之外,西门家药铺的总店西门楼,潘家金银绢帛交引铺的海州分店,佳士得行、花魁行的海州分店,云雾茶行总店,东海行总店,还有潘楼、王楼、丰乐楼、撷芳楼的海州分店,全都建在这条复官街上。
  和复官街十字相交的是高升道,因为天涯小镇是东西窄,南北长的走向,所以东西走向的高升道很短,建不了太多的房子,但是这条街道的价值却不亚于复官街。因为分布在高升道两侧的建筑分别是“镇议事会”、“镇公所”、“镇都保所”、“镇警巡所”、“镇税所”、“镇裁判所”、“天涯书院”和“云台学宫天涯堂”。
  除了传授六艺的天涯书院之外,都是天涯镇的“自治机构”,就等《天涯士约》拟定好了,这些机构就能领导天涯镇上的士农工商一块儿直奔“三代之治”去了。
  “元晖,为师便把云台学宫和天涯镇都交给你来照看了。”
  金拱楼上,一席送别的酒宴正在进行。现在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到了谈事情的时候了。
  因为赵佶的诏书,武好古不能在海州过年了,只得急匆匆返回开封府去面圣。而海州这边,就得靠米友仁这位大徒弟盯着了。
  武好古交给他的任务就是两个,一是云台学宫的建设和日常运营——学宫的基建十年也搞不完,现在才刚刚开始,可有不少工程等着发包呢!至于学宫的日常运营,主要就是刻印书本,还有一堆学生老师的衣食住行,当然还有学杂费用的收取和教师薪资的发放以及各项教学开支。
  收取的学杂费用是极低的,就是交个伙食费。学费、书费、住宿费用,全都由学宫负担。而教师的薪资或者称为“职钱”的,则是相当丰厚的。完全是参考国子监来制订的。
  而云台学宫的教学开支也不低,因为学宫搞得是“全才教育”,首先就是允文允武,然后还得兼修文理。且不说兼修文理得花多少钱,光是一个允文允武就得开销上一大笔了。
  击剑、骑马、射箭三个科目,少不得都要安排场地、老师和教具。其中教具还包括长剑、木剑、软弓、马弓、步弓、护具,当然最昂贵的投资还是马!
  要购买的还不是一匹两匹的马,而是上百匹健马够成的马群。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跑马场和专业马夫、兽医照料。光是这一笔开销,恐怕就将高达两万缗了。
  也就是说,宋徽宗给的一万缗钱是根本不够开销的。而从界河市舶司提钱什么的,其实也就是个名义。界河市舶司是河北东路转运使司管辖的,哪儿那么容易从转运司提出钱来?就算张商英好说话,一年给个一两万也就顶天了……开封府的国子监一年才多少花销啊?
  至于界河商市现在也没开始盈利,而且就算有了盈利也是属于股东的。所以学宫的大部分花销,眼下还得武好古自掏腰包。至于将来,武好古则希望用天涯镇的包税来填补一部分。
  “花费多少,元晖你直接向西门大姐报销便是了。”武好古笑着一指身旁的西门青。
  西门青不会随着武好古返回,海州这里还需要她来坐镇。
  武好古笑着又道:“元晖用钱,五万以下,不必报我。”
  “奴知道了。”西门青应声道。
  这话说得大方,实际上就是要表明对米友仁的绝对信任而已。现在学宫草创,还谈不上什么完善的机制,只能用“人治”的办法,先制订一个总预算,然后放权给米友仁。而五万缗的预算,则是西门青和米友仁一起制订的,包括土地购买、校舍建设等等。不包括云台庄的费用,也不包括买马的费用,至于人事上的开销,也不计算在内。
  同样的,天涯镇这里的建设工程,武好古也放权给了西门青和花满山、潘兴业三人全权负责。
  “元晖。”武好古又说,“天涯镇的‘士约’制订,天涯镇的议会和镇公所推选的事儿,云台学宫肯定是要参与的……你是我的弟子,又是开封府将门子,还是共和行的股东,一定要参与进去,替大工大商说话。可明白了吗?”
  现在“天涯士约”正在草拟当中,武好古当然不会放过插手的机会,而他“篡夺”封建主义领导权的办法就是在天涯镇上开建了云台学宫天涯堂,作为云台学宫的老师们在天涯镇上的居所。
  这样苏东坡、黄庭坚、米友仁就能名正言顺参与到“天涯士约”的拟定之中去了。
  “老师,您的意思是让工商参与士约吗?”米友仁微微皱眉,这事儿是肯定会有点阻力的。
  武好古笑着,“当然要让大工大商参与了,如果只是士大夫,没有工商户,谁来给天涯镇交税?谁来伺候那些士大夫老爷?再说句不好听的,那些贬到海州来的官,他们就不涉工商了?就算他们把钱放在解库里面吃利息,不也等于放债吗?而且能在天涯镇开买卖的大商大工,谁家不是官户?”
  北宋的歧视工商其实是城乡间的矛盾,出身大城市的官员不存在瞧不起大工大商的想法。因为大工大商也都是官户,而且要么家中的子侄是进士,要么就有进士女婿或进士妹夫、进士姐夫。
  只有从乡村来的进士,又没娶上大工大商的女儿或姐妹,才会把城市工商户当成封建主义的敌人来看待……
  而在大宋进士出身的文官队伍中,大部分是来自乡村,也没有捞到“资产阶级小姐”的主儿,所以多少有点敌视工商业者,也比较倾向采取国有官营的办法来管理工商业。
  所以武好古不能把天涯镇的自治全都交给贬官,一定得让在天涯镇投资的工商也参与其中,这样才能确保天涯镇在未来成为第二个界河商市。
  “老师说得也对。”米友仁想了想,“那么该怎么让大工大商参与呢?”
  武好古想了想,“一个是官户,只要是官户,在天涯镇是买了或租了大宅,无论有没有出身(指进士),都可以参约自治。另一个则是纳税,若非官户,只要上一年在天涯镇上纳市税超过百缗,并且在天涯镇上购买、租住了宅邸,也可以参约自治。”
  “要如何参与?”米友仁又问,“按照人头来算?”
  “按户算。”武好古说,“一户一代(代表)。不一定要落籍,只要在天涯镇上有产业或租房居住就行了。”


第四百四十五章 点亮灯塔(二)
  元符三年十二月的第一天,武好古带着潘巧莲、墨娘子、奥娘子等人辞别了恩师苏东坡,好徒儿米友仁,还有爱妾西门青,踏上了西去之途,往开封府去了。
  而在次日,也就是十二月初二,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高考开始的日子!
  这次高考可以填写的志愿只有一个,就是云台学宫大学堂——哈哈,后世中国最牛逼的大学恐怕就不是北大清华了,说不定要变成连云港淮海大学了!
  那可是始建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的“千年大学”,光是这个年头就完爆北大、清华了。
  而“连云港淮海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则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著名校友有李纲、高衙内等人——李纲是肯定能入取的,而高俅日前已经托人捎信给武好古,说是再过几年就让自己的仨儿子都入云台学宫了,所以高衙内们也是确定的连云港淮海大学著名校友了。至于其他牛逼的校友,一定还有很多,只是现在还不知道……
  范之文毫无疑问也是连云港淮海大学的校友,因为武好古已经关照过米友仁收他入门了。不过范之文自己在十二月初二下午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事儿,还在惴惴不安之中。如果单是考五经要义,考道德文章,范之文也不担心了。他的文章考不上进士,但是考发解试还是绰绰有余的。这样的水准考云台学宫这样的官学总没有什么问题吧?可是云台学宫的入学试却要考劳什子才艺!
  可范之文哪有什么才艺?虽然能做应制诗,可做的也不怎么好。现在科举考试早不考诗赋了,范之文何苦在作诗上下功夫?而且他也没什么作诗的天赋。至于填词就更不想了,他根本不通音律,怎么可能填词?就算硬着头皮上了,最后多半还是要落榜的。
  所以想来想去,他还是想到自己随身携带的黑云长剑了。正经的剑术他是不会的,可以他现在也是剑不离身,有时候也会抽出来把玩几下。而且在云台庄听课的这段时间,他还遇了个贵人,是东坡先生门下一位姓米的学士,看到他在把玩长剑,就顺手指点了他三招米家剑法……都是双手持剑,一招向左砍,一招向右砍,一招向前捅,那可都是真功夫啊!
  学会了真功夫的范之文一咬牙一跺脚,干脆在才艺一科上报了个剑术!他这也是搏一下了,就搏前来考云台学宫的生员都是能文不能武的,好不容易有他一个“文武双全”的,总归容易过关吧?
  今天上午的时候,五经要义和论已经考完了。要义没有什么,就是解释一些从五经中摘录出来的话语,范之文很轻松的考过了。
  之后的“论”是考《礼记》上摘下的话“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要求用一篇千字之文来阐述这段话的道理,范之文也很顺利的交了卷。不过他对时务的反应终究是迟钝的,没有联想到《共和商约》和《吕氏乡约》,也没想到正在拟定的《天涯士约》——虽然他知道这三个“约”,甚至还和人议论过“士约”,不过去压根没想到这些“约”其实都是儒家的道。
  不过这也难怪,范之文也是“一道德”的学生,又出身乡村义门,他理想自然是“圣君、抑商、小农”。在三个“约”之中,只有《吕氏乡约》比较合乎他的胃口。如果要他来论的话,就应该是在农村行“乡约”,在城市行官营工商业,在朝廷行圣君驾驭士大夫之道。这样国家就会富强安稳的……
  虽然他的“论”写得马马虎虎,不过范之文现在的感觉还是不错的,就等着在“才艺考场”上一显身手了。
  “郓州范之文,考剑术!”
  范之文耳畔响起了学宫管事儿的喊声。
  “从斌,到你了!”
  “范兄,好好考!”
  在几个和范之文相熟的士子的鼓励下,抱着一把黑云长剑的范之文深吸一口凉气儿,大步走进了充作考场的大堂。
  考场里面坐了几个考官,苏东坡的三公子苏六郎(和苏辙家的几个儿子一起排行)苏过是主考。苏东坡的这位三公子是个孝子,才学也相当不错,诗赋上也有一定的造诣,而且因为长期照顾父亲,还得到了东坡肉的真传!不过剑法他还是不懂的。
  “考剑术?”苏东坡的三公子看着范之文手持的黑云长剑,也有点发愣。
  这咋考啊?他这个主考都不懂啊!苏过心说:武师弟有个金毛婢仿佛善于击剑,还时常指点武师弟的剑法来着,若是她在倒是能请来考考这个范之文。可是现在……
  “师叔。”也在考场里面担任考官的米友仁看到苏过发愣,就笑着说,“可以开始考试了吗?”
  “考试?”苏过看了眼米友仁,这才想起来,“对了,元晖你是将门子,懂得击剑,不如你去和他比试一番?”
  比试?
  听到这话范之文顿时就是一哆嗦,他那三招还是和这位米老师学得呢!怎么和人家比试?而且米老师的身材魁梧高大,看上去就很厉害啊……这个刀剑无眼,可别把命丢在云台山了!
  米友仁哪会真下去和范之文比剑啊,就范之文那三招功夫,真要和人比划笑都笑死人了。
  “师叔,这种黑云长剑可不是用来比武的,这是战阵上用的军械。”米友仁知道苏过不会剑法,于是张嘴就开始忽悠。
  “战阵上用的?”苏过问,“怎么用?”
  “从斌。”米友仁吩咐道,“耍几招给苏教授看看。”
  “喏。”
  范之文看到米友仁在这里,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他是遇到贵人啦!
  想到这里,范之文就伸出右手,紧握着剑柄,用足力气一抽,将一把一百多年没磨过的古剑抽了出来。
  “元晖,这剑怎么生锈了?”苏过这时发现那柄黑云长剑的剑身上都是锈迹。
  “呃。”米友仁皱了皱眉,“这个剑……呃,是不能老磨的,要不然刀刃上的钢火会磨去的。”
  当然是胡扯了!其实范之文根本不会磨剑……磨剑也是门手艺啊!米友仁都不会,自然不可能传授给范之文了。
  “原来如此。”苏过点点头。
  “开始吧。”米友仁说。
  “喏。”
  范之文又应了一声,然后两腿分开,一前一后站稳当了,双手握住剑柄,高举起长剑,大喝一声,就向右砍下,然后立即又举起长剑,再向左砍下,然后将长剑放平,双臂收起,整个人向前几步,又是一声大喝,再把长剑刺出,最后收剑入鞘。
  “这就好了?”苏过有些懵懂地问。
  “好了。”米友仁点点头,“嗯,还不错……剑法不错,这是淮南黑云长剑都的黑云三式。”
  米友仁虽然剑法不咋地,但是眼光还是有的,早就认出了范之文的长剑是黑云长剑。
  “元晖。”苏过问,“战场上宝剑不大好使吧?”
  “也不能这么说。”米友仁摇摇头道,“战场上是有兵种相克和兵种互助的,这种黑云长剑是用来肉搏近战的。持剑之兵必须身披重甲,由长枪和弓弩护卫,去攻击敌人的枪阵,也可以和骑兵配合,而其本身最惧怕骑兵。”
  还别说,战阵上的学问米友仁也是懂一些的……要不然历史上宋高宗怎么让他做了战时的兵部侍郎呢?
  “哦……”苏过点点头,“没想到元晖你还懂兵阵,若是以后学宫要开讲阵图,倒是可以安排你来授课。”
  阵图?
  米友仁心说:云台学宫可不会教这种东西……这玩意满开封的将门都知道不好用啊!
  “这事儿以后再说吧。”米友仁道,“师叔,我们继续考试吧。”
  “好好。”苏过笑着,“范从斌,我问你因何要来云台学宫啊?”
  自然是想做官啦!
  范之文心里这么想,嘴上却一本正经道:“自是为了求得圣人的道理。”
  求道!
  “好!”苏过笑着问,“求到道理之后呢?可愿意将道理传播四海之外?”
  “愿意!”
  范之文压根不知道“传播四海之外”是真的要被派遣去海外的……
  “好!”米友仁抚掌笑道,“果然志向远大!师叔,我看可以收他入门,归于博士一科。”
  博士其实是个官职的名称,被武好古胡乱借用了。不过范之文不知道啊,听着马上就激动了。
  这就入了苏门,还要修博士科……也不知道将来能不能授官?即便不能授官,苏门博士,怎么都能混个幕僚当吧?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
  米友仁接着又对范之文说:“从斌,我看着你很不错,允文允武,又有大志,不如入我门下,做我的弟子吧。”
  范之文那个高兴啊!他不知道米友仁是武好古学生,还当他是哪位苏门老学士的弟子呢。听到米友仁的话,连忙跪倒地上,大声喊道:“恩师在上,请受弟子范之文一拜!”


第四百四十六章 点亮灯塔(三)
  元符三年十二月二十日,临近年关。
  开封府城外漫山遍野都覆盖了白雪,显然又是一个瑞雪丰年的气象。
  不过瑞雪丰年是对大宋而言的,对北方草原上的人们而言,草原已经变成了雪国,积雪已经变成了白灾!
  这些年的气温一年比一年低,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牧民的日子也一年比一年难过。而且最为肥美和温暖的草原都被契丹人的部落占领,留给阻卜人和草原上其他部落的,只有最苦寒的地方。
  活不下去的阻卜人,只有铤而走险。长达九年的北阻卜战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西北草原上的阻卜人难以生存,不得不抢夺契丹部落的牛羊和财富……所以,只要天气不变暖,阻卜人不灭亡,北方草原上的战争是不会真正结束的!
  磨古斯的死亡,只是给大辽国赢得了一个短暂的喘息之机。
  而在这短暂的喘息之后,大辽帝国又将面临两个极为严峻的挑战!
  一是老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恐怕不久人世了……而他的驾崩,将会给契丹人带去一场腥风血雨!
  二是生女直完颜部在这些年中的步步崛起,已经到了令人惶恐的地步了!完颜盈歌,很可能就是另一个磨古斯啊!
  三是高丽国也在蠢蠢欲动,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北上和女直开战了……虽然高丽女直开战是有可能打出一个两败俱伤,为大辽赢得更长的修养时间。
  但是这场战争也有可能打出一个新的“高句丽”,到时候大辽的东面可就要崛起一个强敌了。
  萧保先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行在开封府城北的官道上,看着道路两旁的一片雪白,思绪万千。
  他而今,以南京道留守的地位出任了贺正旦使,十二月初一从析津府出发,一路南行,现在快到开封府了。在南下的途中,他还专程去了一趟冒雪施工的界河商市,顺便带去了几百个阻卜奴隶……并不是磨古斯部落的人,而是不知道从哪里抓来的阻卜人。
  而今的草原上到处都是活不下去的牧民,抓都抓不完啊!而且抓到了又能怎么样?杀光吗?早个一百多年契丹人也许干得出来,可是如今大家都皈依三宝成了佛弟子,哪里还有那种杀心?如果还有那么大的杀心,辽国也不至于有今天这样的疲敝。
  可是不杀掉,又怎么处理?按照以为的惯例编入宫卫做奴隶吗?
  萧保先并不赞同这种方法,过去契丹人强大的时候,根本不怕外族奴隶作乱,不老实的,杀了就是!
  可是现在……契丹的刀子钝了!上一回渤海人的大乱,就让龙烟铁山的军工生产停顿了好长一段时间。
  也许卖一点给界河商市的汉人,算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吧?那些阻卜人可以活命,契丹人也得到一点钱财了。
  只是南朝的汉人,真的愿意和契丹人做兄弟吗?
  另外,宋朝在今年年初已经换了官家,现在连宰相都换了。昏君奸相是死的死,走的走。如今大宋国中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