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恳话锶毡敬笱苛熳湃毡窘俊⑷毡揪偃恕⑷毡拘悴拍米湃毡咎旎史⑾吕吹摹捌浇蛉笸肌崩辞致灾泄穑
  另外,现在儒化日本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彰显圣君赵佶的仁德——以德服人嘛!如果能把日本变成日本王国,做了大宋的藩属,那不是倍有面子吗?就算暂时做不到,那也不要紧。反正大宋本来就挫嘛,赵佶给耶律洪基的国书上还得称人家一声“叔公”呢(宋辽之间是兄弟之国,但是两国皇帝是要论辈份的),还要一年给银绢五十万……
  日本的皇上只要能管赵佶叫叔叔伯伯,也算是有面子了。
  除了赵佶的面子,儒化日本国还有很明显的实际利益可以获得……万恶的金钱就不说了,就说些对进一步传播儒学有利的吧。现在的日本国还是可以招募到许多会耍大刀的武装博士的!
  大宋产的“武装博士”没个十年八年的出不来!就算马上开始练武,没个十年八年的也不行吧?
  所以只能先用外国产的,也就是用辽国、高丽国和日本国的武装博士。
  其中辽国的武装博士肯定是最好的,都是骑马的博士,但是他们不可能用在南洋海上,光是水土不服就要了亲命了。所以他们的主要使用方向应该是北方和西方的陆地上。
  高丽国嘛……他们自己再过不久就要和女真打仗了,估计招募不到几号人。
  那日本国的武装博士就是武好古以德服人计划的关键了,只要能有个几千日本武装博士当炮灰,德服南洋诸岛拿下马六甲海峡都是有可能的。
  到时候让一群从中原不知道什么地方找来的村秀才带上更多的日本乡下武士,南洋的蛮夷和天方教徒才会感受到中华的道理是多么正确啊!
  ……
  “大郎,你知道吗?章惇今天又去僧舍居住了。”
  带着一个宏大的儒化日本国的设想的武好古在崇政殿见到已经亲政的赵佶时,却听到了一个让他有些不解的消息。
  赵佶明明憎恨章惇到了极点,为什么还一再不允许他请郡外放呢?以至于章惇要用“出家”的方式来请辞。
  “陛下。”武好古看着英气蓬勃的赵佶,低声说道,“看来章相公是执意求去了,而且您对他的恩礼已经足够了。”
  赵佶看了武好古一眼,笑着说:“大郎,你不明白,朕不是在恩礼章惇,而是做给韩忠彦他们看的。朕并不排斥新党,也不希望新旧两党日后再起争执了!”
  真的?
  武好古才不信呢!
  徽宗朝的党政斗得鸡飞狗跳的,比哲宗朝的破坏力大多了!哲宗朝不过是旧党人物倒霉罢了。而徽宗朝连许多新党大将都被蔡京打成了奸党……
  “陛下圣明。”
  虽然不信,但是马屁话还是马上奉上。
  赵佶笑着点点头,他现在也觉得自己越来越圣明了!恁般圣明的皇帝,还真是古之少有啊。
  “听说你去找程颐论道了?”赵佶这时问起了南山书院论道的事情。他是有皇城司的,那么好玩的事情,当然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没有。”武好古一笑,“谁去和他论道?他那个道全是欺骗无知妇孺的,有啥好论的?”
  “欺骗无知妇孺?怎么说?”
  “就是那些万物皆只一天理,还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云云的,有见识的谁信啊?臣要是快饿死了,为了混口饭吃,卖假画的骗子也去做了……所以这些道没啥好论的。”
  “哈哈,是啊,这不就是胡扯嘛。”
  “臣只是和侯仲良讨论了《吕氏乡约》和《共和商约》的优劣。”
  “哦?”赵佶问,“孰优孰劣啊?”
  武好古笑道:“应该是谁穷谁富。”
  “哈哈哈。”赵佶大笑,“若是普天下都用《吕氏乡约》,恐怕就要天下皆穷了。”
  “陛下圣明。”
  又圣明了一回!
  武好古接着又说:“臣还和程颐论了论儒学外传的事情。”
  “外传?”赵佶笑问道,“往哪儿传?”
  原来他不知道儒学现在是不能随便往外传的……
  “哪儿都不能传。”
  “为何?”
  “因为国法不许。”
  “不许?”赵佶一愣,“这是祖宗家法吗?”
  “不是,是唐朝的规矩,本朝因之。”
  “唐朝的?”赵佶想了想,“为何啊?”
  “是怕四夷学了儒家的典章建立朝廷和中华作对。”
  赵佶嗤的一笑:“现在还有哪个蛮夷没有建立朝廷吗?”他掰着手指头,“北面是辽国,东面是高丽国,南面是安南国,西南还有大理国,西面还有个西夏……不都有了吗?我们还防谁啊?”
  其实还有一个蛮夷,就是碎了一地的吐蕃没有朝廷了。历史上唃厮罗家族在青唐崛起的时候可把大宋吓了一跳,还以为吐蕃王朝要复兴了呢。
  “可不是嘛。”武好古道,“唐朝这个办法防不了四夷,只能把自己给圈起来了。”
  “圈起来?”
  “不让儒学外传。”武好古说,“这对我中华是不利的。”
  “不利?”
  赵佶听不大懂。
  不过武好古那张嘴多会忽悠啊。
  “当然不利了。”武好古说,“如果允许儒学外传,那么陛下以为儒学会以何形式外传呢?”
  “以何种形式?”
  “臣以为是建立书院招收弟子的形式。”武好古忽悠道,“书院可以跨越国界,师生同样可以跨国越境。我大宋的儒学才是正宗啊!我大宋的大儒,应该成为四夷儒生的师尊……儒生都是尊师重道的,如果师徒名分确立了,我大宋不就在四夷国内有人可用了吗?”
  好像有点道理。
  赵佶盘算着,如果大宋的大儒能把书院开遍辽国的南京道,那将来自己平复燕云没准就有不少内应了!
  武大郎的办法不错啊!
  武好古接着说:“若是我们在四夷国内有人可用了,说不定就能将原本不向着我们的国家拉拢过来,变成大宋的藩属或是盟友……至少可以阻挡他们倒向大宋的敌人。另外,大宋还可以通过在四夷国中的儒生获取大宋没有或缺少的好东西。譬如良马、黄铜、香料、玛瑙、宝石、毛皮等等。可谓是一举多得。而更重要的是,陛下可以通过这些开设在四夷的书院将孔子孟子的学说传播出去,这可是儒学之盛事,是化夷为夏,是圣德明君之所为啊。”
  “化夷为夏?”
  赵佶心想:似乎有点意思,教化蛮夷好像是上古圣德之君常做的事情。自己好像也是圣君……大家都怎么说,应该是对的!所以也应该做一点圣君才做的事情。
  “从谁开始?”
  “日本国。”武好古说,“日本国是半夷半夏,而且在唐朝时就学了一点儒学,中华文字在日本也是通用的。如果向日本派出儒者,建立书院,传播孔孟之道,应该可以事半功倍,不出十年,就可以将日本国变成我大宋真正的兄弟之邦了。”
  “能让日本国做我朝的藩属国么?”赵佶问。
  这事儿有点无聊,弄那么多藩属国有用吗?一个个全是养不熟的白眼狼……还不如殖民地呢!
  “可以一试。”武好古说,“便是不能成为藩属,让日本国成为大宋的子侄之国还是可能的。”
  “花费多少呢?”赵佶又问起了万恶的金钱问题。
  “不须花多少钱的。”武好古笑道,“传播儒学又不是使团往来……世上哪有老师给学生钱的道理?不过就是些往来的路费,印点书罢了,陛下可以让界河市舶司负责筹措经费。”
  赵佶看了看武好古,突然皱起眉头,“大郎,你莫不是想要这个名分吧?”
  “陛下。”武好古笑道,“臣要到这名分也用不了啊……臣是吏商嘛!臣想请东坡先生出面,在云台山开设学宫,招募和教授儒者,负责传播名教之事。”


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道(四)
  武好古要拜入东坡门下真正的目的,当然不是想学做东坡肉了,他又不喜欢吃那个,他爱吃的是开封菜啊。
  实际上,武好古需要的是苏东坡的号召力,需要的是苏东坡的名气,需要蜀学苏门的大旗!
  在北宋的儒门学阀之中,苏东坡家父子兄弟开创的苏门蜀学也是一个大大的山头。和王安石的荆公新学,二程的洛学,侯可、张载等人创立的关学是并立的。
  由于苏东坡的学问不像新学那么霸道,也不像洛学、关学那么理想化……或者叫胡思乱想化,而且还多了那么一点儿文人书生的才气情怀和热爱生活的姿彩,所以苏学在民间,在海外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新学、洛学和关学。
  所以拜入苏门,甚至在将来接过苏门的衣钵,对于传播儒学可是大有助益的。
  别的不说,就是赵佶在韩忠彦、范纯仁等人上奏请开禁儒家五经外传之后,正式颁布大诏设立专门负责儒学外传的云台学宫的提举官,就无论如何不可能给武好古。这个职位只能给苏东坡这个级别的大儒。
  如果不入东坡门下,武好古就很难对云台学宫施加重大的影响了。
  不过委任苏东坡为提举云台学宫的大诏并没有同时下达,这当然也是武好古的请求,因为他现在还不是苏门弟子,这事儿还得等等看。
  而在武好古的计划之中,现在新鲜出炉的云台学宫,就是儒家版的罗马教廷了!
  在他看来,儒家想要传播出去,建立起一个足够抵御基督教和天方教的文化圈,就必须要有一个类似官僚机构的组织——想要依靠商行、商会去传教是不现实的。商行、商会可以向教团捐资,甚至可以影响教团的政策和领导人产生,但是不可能取代教团。否则商不商,教不教的,拧在一起,光是内部的纷争就够叫人头疼了。
  而且还武好古还必须要让儒家博士在这个组织中得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也就是说,要有“官”,要有俸禄,要有赏罚,要有各种各样的利益!
  而这个能够给出种种利益,也能进行处分的机构,在未来就是云台学宫及其下属的学会、书院以及大学堂还有博士团。
  学宫将是这个儒家传播组织的最高领导机关,以下是学会,按照区域或国家设立学会区,由学会负责领导。
  学会之下是书院,书院也是按照地区划分,一个学会区划分成落干个书院区。
  学宫、学会、书院,都将以学堂的面目示人,不能说传教,而是在传播学问和道理。
  而在学宫、学会、书院之外,还会设立专门研究和传播自然之道的大学堂,以及训练和培养儒家战士的博士团。
  ……
  “下官武好古,拜见黄涪翁。”
  在赵佶颁布传儒大诏后的第三天,元符三年九月二十日的时候,武好古带着礼物,来到了黄庭坚家中。
  黄庭坚是苏东坡门下最杰出的弟子,同样位列宋四家,甚至可以和苏东坡并称苏黄——以后武好古肯定也能和苏东坡并称的,到时候就叫苏武了,听上去像是个“牧师”,呃,牧羊的师傅!
  苏黄的“黄”,现在正一身便装,坐在一张看上去有点陈旧的玫瑰椅上,摸着胡子,用一双吊眼打量着已经稳稳坐在椅子上的武好古。
  “你想拜入苏门?”
  “正是。”武好古回答道。
  “何以入门?”
  “因为下官的才华足以和东坡先生并论,能做下官老师的,也只有东坡先生了。”
  “大言不惭啊!”
  “就事论事而已。”武好古笑道,“以文艺而论,东坡先生以书法诗词扬名世间;好古则以绘画之学称雄当今。以杂学而论,东坡先生有东坡肉、东坡巾、东坡墨和《苏学士方》(医书);而好古则有‘酒中仙’和‘线装书’足以传世,还有《花魁》画册和《文曲星》杂志。若以儒家道理论之……关洛之学不足论,唯有东坡先生最近自然之道,是我的知己。”
  这大话说的……黄庭坚都有拂袖而去的冲动了。陪着武好古一起上门的米芾也只是摇头。虽然武好古是有些门道的,一个“酒中仙”已经让开封府71家正店(除了潘楼)感到头疼了,而《花魁》画册和《文曲星》杂志采用的“线装法”现在也被认为是装订书册的最佳方法。更不用说《花魁》画册和《文曲星》杂志的成功,以及足以盖过《吕氏乡约》的《共和商约》了。
  可是武好古居然说出“关洛之学不足论”,就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
  “伊川先生可是向家师推荐你入门的。”黄庭坚眉头皱着。
  程颐和苏东坡之间的关系并不好,两人在司马光葬礼上因为吊丧的礼仪问题起了争执,后来又因为要不要在大相国寺吃肉的问题再度结怨——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不过也反应出苏东坡讨厌程颐的古板。
  不过古板也可以解释为坚持原则,程颐绝不会因为武好古通过弟弟送了一万缗谢礼,就在荐书上说好话……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他的推荐,足以让苏门上下对武好古另眼相看。
  “伊川先生的道不是给我们这样的人听的。”武好古说,“我们又有何必要去论呢?如果去和伊川先生论大道,那就是不懂他的道了。”
  “你懂他的道?”黄庭坚瞪圆了一对吊眼,惊奇地看着武好古。
  他并不知道武好古在共和楼上同韩忠彦、范纯仁的一番论道——这年头消息传播可没那么快。
  “懂啊。”武好古笑道,“吾有子义勇,甚为顽皮,乳母尝以言语哄骗之,或言虎狼,或言敲打,或说弃之不管。涪翁以为下官要去和吾儿的乳母论理吗?”
  原来在武好古心目中,程颐的“天理”就是骗小孩的话……哦,不是骗小孩,是骗无知妇孺的!
  “何以如此不屑?”黄庭坚当然明白程颐的道理是骗人的……要连这个都不明白,怎么能称“苏黄”呢?
  不过他还是有点看不惯武好古的态度。
  “非也,非也。”武好古道,“非不屑也,乃不同路也。吾儿年幼无知,需要言语哄骗。天下无知者颇多,亦须有人去骗。若我儒学不去骗,那么佛教、道家、西方十字教、天方教就要来骗了。与其让人来骗,不如我们儒生自己去骗。所以伊川先生所为是有意义的,苏门学士想要柔和佛儒道三家之论,也是对的。只是骗无知妇孺的道理,不是下官想要寻求的道。”
  呃,好好的道理,怎么出自武好古的口中就这样了呢?不会好好说话吗?我们儒家怎么就成骗子了?
  黄庭坚自是眉头大皱,不过也没法反驳。因为武好古已经把程颐的理学说破了,还怎么驳?难道说自己相信虚无缥缈的天理?这不是说自己的无知妇孺吗?
  “那你想怎么追寻自然之道?”黄庭坚又问。
  “从小道开始。”武好古说,“东坡肉是小道,酒中仙也是小道,无数这样的小道汇集在一起,才会够成自然大道。我辈儒生虽然穷其一生也不可能触及大道之万一,但并不等于要放弃追求自然小道。只有我们一代代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未来才有可能触及自然大道。这就是我的道!如果东坡先生能收我入门,我将在云台山,将在界河商市开办学院,专门研究和寻找自然小道。还会奏请官家向西方派出使团,去寻求他们的自然小道。”
  这个家伙还真是个大儒啊!黄庭坚这下总算明白程颐为什么要推荐武好古入苏门了。
  因为武好古真的是一个可以光大苏门学问的大儒……也许再过个二十年,世间没有人再会说“苏黄”,就只剩下“苏武”了。
  黄庭坚沉默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崇道,你的确可以做先生的弟子。我会和你一起去海州,推荐你入先生的门下。不过我有个条件……我不赞同你的《共和商约》!你要追求自然小道我是赞同的,我辈儒生不能靠瞎话做学问。但是你在界河商市的所为,却是取乱之道!侯师圣的看法是对的!所以今后你不能利用苏门学士的名义推广《共和商约》。”
  武好古吸了口气,他已经知道《共和商约》在未来会成为自己的大麻烦!
  这个时代的儒还不是只知道朱程理学的“无知腐儒”,他们是能理解追寻自然小道的意义的。其实程颐自己也不是真的相信自己已经窥测到孔子都不得与闻的大道了,他只是编些瞎话去补齐儒家“缺失”(其实不是缺失,而是没有答案)的世界观罢了。
  但是《共和商约》所代表的社会进步之道,却是用鲜血和泪水铺就的,绝不是宋儒们所追求的那种田园诗意的道——毕竟大部分的宋儒,都是来自乡村的,他们代表的不是城市和工商,而是乡村和农民啊……


第四百二十七章 讲故事的人
  是夜,下起了秋雨。
  整个开封府城都笼罩在了雨雾之中,但是仍然有不少地方闪烁着华灯的光芒。
  开封府果然是座不夜之城啊!
  武好古今晚和潘巧莲一起住在开封府城内的武家大宅里面。在武好古外出的几个月里,潘巧莲让人把武好古居住的跨院里里外外装修了一遍,还在后院搭了一个三层的暖阁,起名叫“望楼”。暖阁并不大,但是非常玲珑,而且视线极好。站在暖阁中,可以将开封府城西北一角林立的豪宅华府,全都收入眼帘,是个观看开封府夜景的好去处……
  潘巧莲现在就靠在望楼的栏杆上,呆傻傻朝外面看。
  雨雾迷城,令整个开封府都陷入了一片混沌,根本看不到什么景致。
  潘巧莲目光迷离,也不像在看风景,只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一只玉手托着粉腮,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十八姐,怎地坐在这里发呆?”
  武好古的声音,在潘巧莲耳边响起,令她猛然惊醒,回头看去,却见武好古身穿着一件月白色的袍子,头发湿漉漉的披在肩上,脸上带着醉意,缓缓走来。
  他是半个时辰前被白飞飞和阎婆儿扶着回到武家大宅的……作为子贡那样的大儒,武好古自然少不得要参加一些应酬了。今晚上是新上任的勾当翰林书艺局事梁师成做东,在撷芳楼摆宴请客。不是那种“良家风情”的家宴,而是寻常的酒宴。
  武好古带上了阎婆儿,又让白飞飞作陪,一边一个名伎,别提有多潇洒风流了,却把潘巧莲一个人丢在家里守空房。不过潘巧莲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如今开封府的大官人们谁不是如此?
  所以白飞飞和阎婆儿把个喝醉的武好古扶回来的时候,她也没抱怨什么,只是让阎婆儿和罗汉婢一起伺候武好古洗了个热水澡。
  不过武好古转眼又要出京去海州一行,却让潘巧莲多少有点不乐意了——他之前就离家好几个月,现在又要去海州了,搞不好要明年元月才回,也不是带上自己一起去……
  潘巧莲撅着小嘴说:“大郎,奴在等你啊。”
  “哦。”武好古看着妻子,“现在困不困啊?”
  这话中可是有话的!
  大晚上的,不困的话,是不是要找些事情做一做?比如牵手!
  今天武好古虽然和梁师成喝了回花酒,但是却没有和白飞飞“牵手”。武好古现在是大儒了,做事自然要多考虑一下,和身残志坚的梁师成一起喝花酒,差不多就可以了……喝完之后的消化活动就免了吧。
  至于梁师成请武好古喝酒的原因,则是和海州的那位苏东坡有关。梁师成的母亲曾经做过苏东坡的姬妾。所以他一直自称是苏东坡的孽生子,也不知真的假的,不过他是很想把这事儿做成真的——大概只有挂上东坡孽子的招牌才能当“六贼”之一吧?
  所以听说武好古要拜入苏门,就想请武好古捎一份礼物给苏东坡,再帮着说说好话儿。武好古也不愿得罪这个未来的“六贼”之一,也就含糊答应了下来。
  “奴……”
  潘巧莲的脸,蓦地红了。
  她虽然早就是人妇了,可一想到这事儿,还是耳根子有些发烫,低下头来,那修长的颈子划出一道柔美而性感的曲线。
  这才是真良家啊……
  武好古直看得心头火热,借着几分醉意,猛然张开手臂,一把抱住了她。
  潘巧莲方才正有些不快,现在被武好古一把按住,却是身子也软了,可是却还是象征性的挣扎了一下。
  武好古感到了妻子的挣扎,欲拒还迎……白飞飞的把戏她也会了,难道她们俩交流过经验?
  这可太好了,这次去海州的路上该带着她,好好宠一宠……
  “十八姐。”想到这里,武好古凑在潘巧莲耳边低声说,“不如后天跟着为夫一起上路,我们去海州一游,顺便看看西门大姐如何?”
  “嗯。”潘巧莲心中万分喜欢,轻轻应了一声。“奴还要见见东坡居士。”
  原来潘巧莲也是苏东坡的粉丝,苏老头这辈子也算是值了,粉丝满天下啊!
  “自然要见的,以后你夫君我就是苏东坡的关门弟子啦!”
  武好古说完就在她的脸颊上香了一口:“娘子,天色不早了,我们还是快快安歇吧。”
  ……
  秋雨靡靡,天色阴沉。
  往日的这个时候,天已经大亮了。
  可今天是个阴雨天,所以过了辰时,天色仍旧晦暗不明。
  不过开封府城内外,却依旧车水马龙。这么一点小雨,是挡不住求富和为生计奔忙的人们的。
  墨娘子睡得迷迷糊糊,却听见一阵敲门的声音。
  她昨天晚上借了丰乐楼的地盘主持了一场唱卖,一直到很晚才结束,然后又独自离开回了自己在的宅邸,等洗漱一番后睡下去时,已经是深夜了。
  被吵醒的墨娘子掀起被子,从床上下来,抓起一件衣服披在身上,迷迷糊糊从楼上下来。
  打开门,一股秋风卷着细碎的雨点落在脸上,不过当他看见眼前的人,顿时吃了一惊道:“大官人,你怎么来了?”
  在门外,武好古朝墨娘子微微一笑,“来的早了些?可扰了墨娘子你的清梦?”
  说着,他就迈步进了屋,随手把门合上了。
  “大官人清早到访,有何要事吗?”
  “嗯,是有一些事情要和你说……佳士得行的事情可能放一放吗?”
  “佳士得行吗?”
  墨娘子不知不觉间已经把佳士得行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几乎要忘记自己明教圣女的身份了。
  “是的,你得和我走一趟海州,明天就走。”
  “呃……去海州?”
  墨娘子想了想:“该不会是去见东坡先生吧?”
  “是的。”武好古看了看墨娘子,也在她的脸蛋上发现了一丝兴奋的表情。
  苏东坡一老头子,怎么就成了大众情人了?
  不过墨娘子脸上的兴奋神色很快就消失了,代之的是几分狐疑:“大官人,你要奴见东坡先生是为了……”
  总不会是要自己去勾引苏东坡吧?墨娘子心里直打鼓。
  “还有个人和你一起。”武好古这时忽然又推开了房门,冲着院子里面喊了一嗓子:“奥丽加,进来!”
  然后就看见一个奇装异服的金发女郎扭扭捏捏的从外面走了进来,墨娘子知道武好古从阿拉丁那里得了一个西方大秦国(罗马)的女奴,应该就是眼前这位了。
  人很漂亮,五官、身段、肌肤,都是没话说了,年纪也不大,应该不超过20岁。只是她身上穿的是什么衣服?里面一件红色的丝绸长袍虽然不是汉式的,可也算正常,但是外面为什么套了件白色的无袖长袍,是麻布的,长袍正面还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十字呢?
  她是十字教徒吗?
  咦,她的白色长袍外还扎着腰带,腰带上还挂着一把长剑……这是什么打扮啊?难道这个白番女奴还会武艺,做了武好古的贴身保镖了?
  武好古看见墨娘子一脸蒙蔽的样子,便笑着一指奥丽加道:“她原是十字教的十字军女战士!在和天方教徒作战中被俘虏后卖到中原来的。”
  十字军女战士什么的,当然是不可能的。虽然十字军历史上的确有女战士,不过奥丽加并没有参加过十字军。她只是一个为东罗马帝国打仗的塞尔维亚佣兵头子的女儿,跟随父亲在小亚细亚半岛驻守时被罗姆苏丹国的骑兵抓获。
  因为她的父亲只有她一个女儿,梦想把她培养成一个罗马女贵族(佣兵可以成为罗马贵族),就请了老师教了她一些拉丁文和希腊文,算是有点文化,所以被卖掉的时候就成了女贵族的侍女——贵族侍女可比雇佣兵头子的女儿好卖多了!那些东罗马雇佣军头子的女儿肯定学过击剑,哪个萨拉森人敢留她们在身边?
  不过奥丽加都被人卖到中国了,也没啥好多想的了。就在她准备安心在全世界最富庶繁华的大宋做一只幸福的“罗斯猫”的时候,却遇上了武好古怎么一个兴趣古怪的主人……
  武好古看了一眼满脸都是黑线的“女十字军”一眼,然后又一指墨娘子道:“她是摩尼教的圣女……奥丽加,摩尼教也是你们基督教的分支之一,你听说过吗?”
  奥丽加茫然地摇摇头。她只听说过罗马教会和君士坦丁教会——她本人是君士坦丁教会的信徒,却从来不知道什么摩尼教会。
  “不知道也没关系。”武好古将一本卷起来的书册交给了墨娘子,“墨莉,从现在起,奥丽加跟着你,海州她也要去,你把书上的故事告诉她,让她记熟了。另外,你也要准备好波斯被天方教征服的故事……也许,那不是故事,而是历史事实吧。”


第四百二十八章 大儒中的坏人
  大宋元符三年十月,北方的界河商市这个时候大概已经是银装素裹了。
  属于淮东路的海州,这几日则笼罩在一片凄风冷雨之中,虽没有漫天飘扬的雪花,但是寒气仍然有些逼人。从地理上说,海州因为在淮河以北,并不属于南方。可是这里的气候,却如南方一样的湿润多雨。气候温暖的时候倒是蛮舒服的,可一到冬季,那种透到骨子里去的湿冷,则让习惯了岭南温暖气候的二苏兄弟很不适应。
  堂屋上,摆放着一个火炉,火炉里炭火熊熊。
  苏东坡抿了一口“酒中仙”,捻起一颗开封府送来的按酒(下酒)的果干放进嘴里,闭上眼睛咀嚼品味。
  苏辙还是和哥哥对面而坐着,他手捧着一封黄庭坚寄来的书信细细看着,一会看得皱眉,一会儿又摇头晃脑,还举起一只巴掌,仿佛想要来个拍案叫好似的。
  堂下,几名文士正襟危坐,谁也没有开口。看他们的脸色,倒是个个带着喜色。
  这几人,都是苏家的子侄和苏东坡的几个弟子。苏门六君子中的陈师道和李廌,还有苏门后四学士中的李禧和董荣都在其中。
  和其他六名苏门高足都中了进士,在官场中总算得意过的情况不一样,苏东坡的这四位弟子,都没中进士,家道也都比较贫寒。虽然他们都是满腹文章,但是受老师的连累,都过得坎坷清苦。
  他们本来并不在海州,都在家里面闭门读书,不过在听说了老师得赦还海州安置后,都纷纷赶来探望,想要在老师跟前端茶送水,尽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