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好文是在元符三年正月三十日下午的时候知道自己做了叔叔的,不过他却对自己这个侄儿的名字感到非常奇怪。
  白波武家是书香门第啊,怎么能给儿子起名叫“义勇”,一听就是个武夫啊。起这名字去东华门外唱名也不像啊,怎么可能有“状元,武义勇”呢?有也是个武状元啊!
  “二哥儿,你哥哥现在就是武官啊。”刚刚当了爷爷的武诚之乐呵呵对儿子道,“而且他的两个媳妇也都是将家女,生得儿子自然是赳赳武夫了。”
  “也对。”武好文点点头,心想:武家光宗耀祖还得靠自己啊!只是这一科陡增变数,也不知道“王学”还算不算儒家正宗?
  想到这里,武好文的眉头就拧了起来,他可学的可都是王安石版的经义,和旧版的不大一样,要是标准改变了,他的进士就有点危险了。
  武诚之知道儿子的心思,笑了笑道:“你也不要一味苦读了,这些日子整日读书,也不出门,人都憔悴了不少。不如今日就和为父还有你娘亲一起去梨花别院看看你的侄儿吧,顺便也散散心。”
  “也好。”武好文吸了口气儿,他知道自己的文章是好的,只是对于经义的理解是基于“王学”,可能会在答题时出差错。不过现在距离大比不到10天,再临时抱佛脚也来不及。不如就照着“王学”去考吧,凭着好文章,高中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另外就是策问的方向还得和哥哥讨论一下——现在新党毕竟还没倒台,“王学”的经义多半还好沿用的,但是策问的方向很可能会大变。若是把握不好,考砸的可能还是有的。
  而武好古的文章虽然不行(其实也还可以,只是达不到中进士的水平),但是对政策的把握那是相当精准的……他是官家的心腹啊!
  心里想着科举题目的武好文已经跟着父母一块儿感到了梨花别院,因为武好古初为人父,别院里面倒是一派喜气。不过也没有张灯结彩放鞭炮——现在可是国丧啊!人家宋徽宗那么开心,不一样装得愁眉苦脸?
  在给武好古道了喜,又抱了抱一个七斤多沉的小子之后,没等开饭,武好文就拉着哥哥进了书房——他知道自己这个哥哥有点贪杯,可别喝得酩酊大醉,什么都不知道了。所以有什么还是在开席前问清楚吧。
  “策问?”武好古笑道,“肯定不会问打仗的事儿了……哪怕大行皇帝不驾崩,也不会出这样的题目了。因为宋辽现在是兄弟之邦了。”
  “兄弟之邦?”武好文一愣,“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了。”武好古一笑,“愚兄还会骗你不成?”
  “那么说朝廷不会北伐燕云了?”武好文又问。
  “北伐燕云又不是用嘴吹的。”武好古摆摆手,“科举不会考那样的题目……今年的策问,大致的方向该是宋辽和睦通商,或者朝廷新旧和谐。”
  “宋辽通商要怎么写?”武好文问。
  新旧和谐的事情他知道,也难不倒他的好笔杆子,可是宋辽通商和睦的题目就难解了,他又不会做生意。
  武好古笑道:“怎么写我可不知道。我只知道辽国是一个关注虎狼的大笼子,如今却是国本不稳,有了分崩离析的苗头,原本被笼子关注的虎狼,早晚会冲出来伤人。而我朝以辽国为友邦,一是为了延缓这个笼子的崩坏;二则是为了在笼子崩坏时联合契丹人和辽国的汉人,在燕云筑起一堵可以防住虎狼的高墙。”
  “大哥,你的意思是辽国一定会崩坏?”
  “是的。”武好古一笑,“虎狼之国里可不只契丹一只老虎啊,本来契丹是最凶猛的老虎,是兽中之王,足可以震慑兽群。可是一百多年的安逸太平,却让契丹猛虎失去了凶性。兽群中的其他猛兽自然会不停跳出来挑战兽王,契丹这只兽中之王的倒下只是时间问题。而辽国一旦被凶兽所取,我朝可就没有太平日子可以过了。”
  “那我朝就不能相助契丹,使其得以维持辽国江山?”
  武好古反问:“如何相助?”
  “多给点岁币?”
  “你以为契丹人是没钱才衰弱的?”武好古笑道,“还是你以为阻卜、女直之国比契丹人有钱?”
  “国富才能兵强啊?”
  武好古哼哼一笑:“真若如此,早无辽国了,早无西夏了!我大宋之富,至少十倍于辽,百倍于夏。怎么辽国和西夏至今没有灭亡?同样的道理,契丹之富也十倍、百倍于阻卜和女直,可是契丹如今却无力压制此二国了。”
  武好文眉头深皱,也不知道该怎么驳自己的哥哥。不过他却已经知道锦绣文章要怎么写了!如果今次大比的策问,真的涉及宋辽和睦,那么他多半可以一鸣惊人的。
  想到这里,武好文站起身,恭恭敬敬向哥哥行了一礼,“好文多谢兄长指点迷津。”
  ……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元符三年二月初十这一天就已经到了。
  这是科举礼部试开始的日子,又称为引试之日。和明清时把科举礼部试分成三天来考的规矩不同,宋代的礼部试都是一天内结束的。一天之内,要连着考四场,依次是一经(又称大经)、兼经、论和时务策。
  一天时间连考四场,对举子的体力绝对是个考验——不过体力这一考也是有必要的,毕竟当官还是蛮累的,真要七老八十考试都考不动了,还是回家歇着别来科场上折腾了。
  因为考试的时间很紧张,所以礼部试开始的时间是很早的。为了不耽误考试开始的时辰,从洛阳白波来的四个武家举子,在二月初九这天就从搬进了位于开封府西城厢的武家大宅。
  第二天三更一过(早上零点)就起床,洗漱一番后,又和武家父子三人一起用了早食后,一块儿出门,披星戴月的就往科场而去。
  武好古也是前一天下午就入城的,他虽然不参加科举考试,不过还是和父亲一起来给弟弟加油助威,顺便也熟悉一下环境——他这一科不考,下一科还是要来考的,即便不考文科举,也要弄个武进士。
  武进士,也是进士啊!有了进士的名号,他的六艺书院才能响亮起来啊。
  因为武好古的加入,武家举子赶考的队伍也就庞大起来了。武好古现在可是炙手可热的官家心腹了!出入自然要多一点随从。今天是林冲带着四个十一二岁的奴隶小兵,在前开道。林冲起着一匹高大的走马,四个小奴隶则各自打着一盏灯笼给后面跟着的车马照明。
  武好古也骑着马,走在林冲身后。他的马术进步颇快,现在已经可以纵马疾驰了。而武好文、武诚之和武家的另外四个举人则是坐着马车赶赴考场的。他们都不怎么能骑马,大黑天的可别从马背上摔下来进不了考场,这可就闹笑话了。
  “嗯咳,嗯咳,嗯咳……”
  范之进这个时候已经早早到了开封府城南厢的国子监门外了,因为天气很冷,他又吸了冷风,喉咙一直发痒,就大声咳嗽起来了。
  “进之兄,你没事吧?”和范之进一样起了个大早的黄潜善在一旁关切地发问。还有另外几个也住在大相国寺的举人,同样投来了关切的目光。
  在换了官家之后,范之进的好人缘还在继续,而且还有所上升。
  他现在可是大名府人士啊!和向太后是同乡,又是下一任首相韩忠彦亲自派人送到开封府的大名府解元!
  有这两层关系在,只要他能闯过礼部试这一关,在殿试中的名次怎么都不会差了。
  而且……他还能以韩忠彦的门生自居——韩忠彦是大名府解试的主考,同时又对他施过恩义。因此范之进只要能高中,将来就是韩家门生了!
  范之进一想到将来可以借着韩忠彦的威风整治武好古(他还不知道武好古是官家心腹,还是韩忠彦女婿的哥哥),马上就精神了不少,对黄潜善笑道:“无妨,今日是你我一展平身所学的日子,怎么会有事儿?”
  范之进说话的时候,在不远处,一对充满怒火的目光真死死盯着他在看,看他的人是阳谷范家的范之文,和范之进同辈的才子。
  范之进怨恨的是武好古和西门青,而范之文却恨透了自己这个惹是生非还投了梁山的堂兄。
  如果不是范之进惹事,阳谷义门范现在还好好的呢!
  这个从贼的范之进居然假名冒籍来开封府考礼部试了……范之文咬着牙,看着被人众星捧月围在中间的范之进,气就不大一处来。他也不知道去衙门里面把从贼的事情说清楚!
  不过气归气,他现在也不会去揭发范之进,他也是来考科举的,只有中了,才能挽救阳谷范家没落的趋势。
  现在的阳谷范家一门,能指望的就是他一人了!


第三百九十章 好男儿(二)
  纪忆抵达考场的时候,才是四更刚过,天色仍是黑沉沉的,天气更是春寒料峭,让他这个平江来的南方人很不习惯。
  考场的门还没开,上百个士兵守在国子监大门之外,禁止生员们入内。而被这些士兵挡住的,则是人山人海一般的举子。
  “忆之兄,看来我们来的还是早了些,国子监的门还没开呢。”
  和纪忆说话的是蔡攸,他也参加了国子监的别头试,而且也顺利过关,今天也来参加礼部试了。
  虽然他是蔡京的儿子,而且一早就有了官身,但是真的想在官场上有所建树,一个进士身份还是很需要的。不过他的文章不大好,能不能中就没把握了。
  米友仁这个时候也已经到了,他是和蔡攸一块儿来的,听到蔡攸的话,笑了起来:“那边还有更早的呢,也不知道在寒风中立了多久了。”他转又问道,“可看见武家的那几位?”
  “没看见,不过武二郎可是大热啊。”蔡攸道,“元晖兄你也是胸有成竹,看来也是此科必中啊。”
  米友仁哈哈一笑:“此科不中,下一科也是必中的。居安兄不也是一样?一个进士而已,怎难得倒你我?”
  纪忆叹了口气,他知道身边两人在打什么注意。他们的文章其实很一般,中不了是正常的。可是他们都巴结上了当今的官家!特别是米友仁和官家玩在一起好长时间了……只要官家肯在进士名录后面添上两个名字,他们不就有了?
  而自己,本来也巴结上了官家!如果不是心眼太多又上了章惇的船,何至于现在这般处境?
  当然了,进士肯定还是有的。可是官家的心腹却没有得做了,将来必是官场蹉跎啊!
  “元晖,居安兄,啊,忆之兄也在啊。”
  武好古的声音这时传了过来,三人转头看去,就见官家的头号心腹骑着一匹不知从哪儿牵来的高头大马(不是赤云骓,而是另外一匹黑色的牝马,是西平王府送的礼物),神气活现的在冲他们招手。
  “那人是谁?怎么骑着恁般高大的马儿?”
  “一定是个亲贵将家子吧?寻常人家哪儿来的这等大马?”
  “开封府多的是这号人物,天生的富贵,就是不学好。”
  “这样的纨绔子弟也来考科举,怎么中得了?”
  “不过马术倒是不错,下马的姿势好利落,说不定可以去考个武进士。”
  范之进耳边响起了议论的声音,他也看见了正从马背上跳下来的武好古,不过并没有认出来。因为他和武好古也就是一面之缘,而且现在光线不足,他又是个大近视,根本看不清人脸。
  “武进士也不算真正的英雄好汉。”范之进咳嗽了几声,眉头紧皱,“终是得东华门外唱名的文进士才是好男儿啊。”
  “没错。”黄潜善点点头道,“终是得高中文进士才是英雄,要不然纵是将门之祖又能如何?还不是被太祖皇帝释去了兵权?”
  “是啊,又能如何?”
  “不过是一介武夫。”
  人是以类聚的,可以和范之进、黄潜善挤在一起的,都是外地来的解元,自然心高气傲,看不上武好古这个纨绔武夫了。
  而在另一个角落,一群白发苍苍和上了年纪的措大又聚成了一圈。武忠义从马车里钻了出来后,也带着三个子孙辈的举人(不包括武好文)凑了过去和他们一一招呼。
  “那是谁啊?你怎么和他一起来?”
  “那是东上閤门副使武好古啊。”武忠义说,“那是老夫孙子辈的亲戚。”
  “甚底?武东门是您老的亲戚?”一个开封府界的老举人道,“我还以为他是武贤妃娘家的人呢。”
  “那武贤妃也是我家的亲戚啊。”武忠义哈哈笑道,“都是太原王的后人嘛。”
  武贤妃就是那个瞎子申王赵佖的母亲,家里面是开封禁军的武官,的确是太原王的后裔——武家在唐朝那么牛逼,子裔当然很多了。不过和白波武家的血缘很远,要不然武诚之前两年倒霉的时候,瞎子申王就不会不说话了。
  “听说这武东门有个兄弟是个读书种子,开封府解试第二啊!”
  武忠义摸着白胡子道:“是啊,他是今科必中啊!真是后生可畏,我们这些老骨头比不了。”
  “怎么会比不了?”马上就有个老举人开口,“如今可是向太后当朝了,难道还考王安石的学问吗?若是不考王学,那些后生能和我们比?”
  “对,对,对,今次是我等高中的良机啊!”
  “一定得好好考!”
  老人们的士气也鼓了起来,个个摩拳擦掌,就等着在这一科大比中创造奇迹了。不过真的要考出一群白发苍苍的进士,等到殿试的时候就该赵佶郁闷了。一个个都能当自己的爷爷了,还能做什么事儿?
  随着几声锣响,国子监大门终于被打开。两名监门官带着一群兵丁走了出来,议论纷纷的举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开始自发排起长队,准备依次进入考场了。
  当漫天的红光出现在东方的天际时,举人们开始入场了。武好古看着自己的弟弟和纪忆、米友仁、蔡攸一起,有说有笑走进了国子监,忽然有了一个在后世参加高考的感觉。
  不过他很清楚,科举并不是高考——虽然后世的人们常常混淆二者,但是性质完全不一样,当然也不是公务员考试。因为,后世公务员考试考出来的是办事的“吏”,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如果能把科举变成高考或者公务员考试,那大宋或许有救了。
  因为如武好文这样的才子,虽然今科必中,但是能力其实是不足的,知识面也非常狭窄。他需要进一步接受教育,然后参加基层工作,积累经验,步步晋升。而不是直接去当后世看来已经相当高级的官员——就算武好文的名次不好,一个县尉总是有的。可他这样的人,能管得了一县治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如果武好文考得好了,甚至有可能让他去管一个县!这就更加荒唐了,让一个没有什么阅历,只知道五经文章的少年怎么去管理一个牛鬼蛇神一大堆的县?最后还不是“宋押司”这样的大地主操纵一切?
  大量能力不足的地方官,也就必然造成地方上逐渐被地主控制了!而这些官员步步晋升,获得管理国家的权力,甚至带兵打仗的权力后,造成的破坏就更大了。
  武好古在进行最深刻的思考的时候,他的弟弟武好文正和数千个举子一起,已经沐浴更衣完毕,聚集在国子监文庙的广场上拜孔夫子呢!
  顺便提一下,所谓沐浴更衣,其实就是个防作弊的手段。贡生们必须在胥吏的“伺候”下,脱了自己的衣服,象征性的擦拭一下身体,再换上国子监提供的服装。然后数千个六艺中只通了一艺的举人们,就在知贡举徐铎的带领下,一起向着生前梦想“复礼”的孔圣人叩拜,一拜,再拜。
  如果孔子在天有灵,看到这群不争气的徒子徒孙,恐怕也只有一声长叹了。这些所谓的儒家士大夫,儒家的大道是懂一些的——不论是读“王学”、“关学”、“洛学”,都是“五经勤向窗前读”的人。至于文章更是锦绣灿烂,都能写出花儿来的主儿。
  可是光知道大道,而没有实行大道的手段,不也是白搭吗?别说是儒家大道了,就是共产主义真理,也不能只有理论家没有共产主义战士吧?
  说得再具体一点,大道仅仅是“六艺”之一(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不过也差不多),其余的“五艺”则是实行大道的手段。没有手段,怎么能做到复礼归仁,怎么去教化蛮夷呢?蛮夷看不懂锦绣文章,也听不懂之乎者也啊。这个时候就要用到五礼(六艺之一)中的军礼,六艺中的“御”、“射”和“数”(数人头啊,消灭了多少,教化了多少,得数一数)了。只要把能教化的都教化了,不能教化的都消灭了,不就达到天下归仁的理想了吗?
  孔子在天上哀叹的时候,参加元符三年礼部大比的举子们已经参拜完毕,好几千人顿时土崩瓦解一般的四散而去。在国子监胥吏的引导下,前往各自所在的考场。
  在国子监大门内的照壁上,都贴着布告,注明了不同地域、不同来路的贡生,在哪个考场考试,也有专人进行引导。虽然考生的人数多达五六千,却一点不见混乱。
  由于武好文参加的是开封府的发解试,而不是利用太学生的免解资格,所以他也被安排和来自开封府界的贡生举人们同场考试。因为开封府的举人数量比较多,所以考试的地点也非常宽敞,是国子监的正殿——不是后来明朝、清朝给举人老爷们安排的一间间小小的号房,而是集中在大殿中进行考试。大殿中摆满了破旧的案几的圆凳,案几一角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了姓名、籍贯、年甲。只要对号入座,就不会搞错了。


第三百九十一章 好男儿(三)
  武好文这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座次,是一张相当破旧的案几,就是国子监生和太学生日常使用的东西,现在被拿来给贡生们使用了。
  在案几边上还摆了个小水桶,里面盛着半桶清水是给贡生们磨墨用的。文房四宝都是贡生自备的,武好文带得就是他日常使用的文具,都是相当普通的东西。书籍当然是不允许带进考场的,刚才沐浴更衣的时候就检查过了。
  现在武好文考的是进士科,在神宗朝以前,文科举并不只有进士一科,还有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等科目。不过现在诸科渐废,只剩进士一科独尊了。
  进士科的考试时间很长,基本上从清晨一直持续到点灯,当然也允许提前交卷,不过很少有人会这样做。这么长的时间,中途当然是要吃饭的。每个考生进入考场的时候,都带着干粮。在进入考场之前,都有胥吏和兵士进行了检查,以防止夹带。
  考试的题目已经张贴出来了——和后世一张张卷子发下来的做法不同,宋朝的科举考试是一次把四场考试的题目都张挂到举行考试的殿中,考官手中还有抄本。视力好的举人,直接看张挂出来的考题就行,眼神不好的还可以向考官讨要抄本。
  在正式开始答题之前,贡生们会先把所有的考题都一一抄录到自己带来,或者考场下发的纸张上,然后才开始解答。所谓的四场考试,其实就是一场,反正就是考一天,考完走人,中途不许离开,大解小解也要在有专人看守的临时茅厕解决。
  磨好了墨的武好古张开了纸张,运笔如飞,很快就将今次科举大比的考题全部抄录了下来。其中“一经”和“兼经”一共三十题,出得刁钻冷门。不过对于武好文而言,答题是没有难度的。问题只是他只能用“蔡版”的《三新经义》上的注释进行解答,至于合不合眼下的“朝廷最新精神”,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论”和“时务策”都是做文章。“论”类似于命题作文,通常是要求贡生评论经史记载的某个典故或某一位历史人物。考得其实是文笔和对经史的熟悉程度,武好文的文笔很好,对经史也极为熟悉。只要正常发挥,应该就能过关了。
  而真正让武好文担心的则是“时务策”。“时务策”和后世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差不多,一般都是主考官就时务提出具体的问题,让考生发表见解,所以又称“策问”,考生的回答则称“对策”。这个可就难了,因为大部分贡生都是两耳不闻,或者少闻窗外事的苦读之辈。那些时务他们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时务策”写得好的,一般都是官宦门第出身,或者干脆已经在做官的考生。一般的苦寒之士常常会栽在时务策上。
  虽然武好文现在也是官宦门第出身了,可是武好古的官才做多久啊?基本上他也是个苦读的书生,年纪又小,压根没什么阅历,对于时务能有什么好见解?所以在抄“实物策”题的时候,他是非常担心的。
  可是当他抄完,却已经胸有成竹了。因为今次“时务策”的题目差不多被武好古猜中了!题目乍一看虽然是说后汉三国时期的东吴要如何同蜀汉相处,但实际上却是在映射如今的辽宋关系,或者说就是兄弟之邦如何共存,兄弟有难又该如何相救或从中渔利。
  如果没有武好古之前和他说的“辽宋兄弟之邦”,武好文或许会从孙刘联盟伐曹兴汉的路子上去解了。要这样写,兴许也能高中,但是想出彩是很难的。因为大家都会想到这样的路线,剩下的就是拼文笔了。看起来这道策问,就是用来决定这一科谁能入一甲的关键了。
  看来这一科,自己不仅是必中,而且还能博一下一甲了!
  而武好文现在已经成竹在胸,将“论”和“时务策”暂时放在一边,开始专心致志写“一经”和“兼经”试题的答案了。
  ……
  坐在另一个考场内的纪忆,则是首先从“时务策”开始答题的。他在经义上的功夫是远远超过武好文的,不论“新旧”,他都能对应自如,而且还能在最大程度上找出两者的共同答案——毕竟不论“新旧”,都是儒家嘛。
  他的“此科必中”,可不是吹牛!
  而对于“时务策”题,他当然也一眼就看出来本质。而且他也想到了“兄弟之邦”,他自己就是最近辽宋一系列交涉的参与者嘛!所以他一看到题目,就马上有了灵感,干脆就从“时务策”开始答题了。
  时务策的对策(答案、作文的意思)通常是千字上下,不过纪忆今天却准备写一篇万字以上的长篇对策,从政治、外交、经济、军事、地形等多个方面来阐述东吴应该如何保存蜀汉,应该如何利用蜀汉,应该如何在蜀汉败亡已成必然之际壮大自己等等。
  其中,如何在关羽北伐时坐收渔翁之利夺取襄阳,以全江河之险;以及如何在蜀汉崩溃时谋求东川以成山川之固,又成为通篇的重中之重。
  文章很快就写完了,洋洋万余字,全部一气合成,写得非常精彩。放下毛笔,纪忆长出了口气,看着自己刚刚写就的文章,心想:明明可以凭文章闻达于天子,又何必去学武好古做小人呢?真是失算啊!看来做人还是要脚踏实地少折腾啊!
  ……
  范之进这时则和一群河北东路的贡生在一块儿考试,他还在不停咳嗽,一边答着三十道经义题,一边却把紧紧皱了起来。
  倒不是经义答不出来,而是时务策题目出乎意料,竟然是以古论今,名义上说三国,其实是在说宋辽夏——大部分人,都不会把辽当成“蜀汉”,而是把西夏当成了“蜀汉”,范之进也不例外。所以他想到的答题的重点放在了东吴怎么拉拢蜀汉去对抗曹魏……于是,一道政治、经济、外交为重点的时务策题,最后就被范之进写成了半吊子的军务策了!他以为在考武进士啊?
  文章当然是好的,范之进就是个写作文的专家嘛!可是内容就有点不能看了,他懂什么军事啊?还不就是瞎扯嘛,好在他也读过武经七书,大战略还是知道一些的,兵法名词也知道不少,于是也引经据典写了三四千字,看着还是蛮像回事的。
  如果遇上一个不是真懂军事的考官,大概可以给他一个“知兵”的评价吧?所以他的对策答得也算可以。毕竟现在五六千人中取500个左右的进士,真正能完全看懂题目的才几个?
  什么?有人说题目出得不公平?
  本来就是“时务策”嘛!通晓时务的,得分自然就高。只知道读经的寒门书生那就马马虎虎答一下吧,只要文笔够好,写得东西也在理,还是可以中的,就是名次差一点……这个“时务策”其实就是给通晓时务的官宦子弟和现任官员“开后门”的嘛。
  ……
  范之进的族兄弟范之文也开始写“对策”了。他和范之进一样,也把“西夏”当成了“蜀汉”。可是他却想到了西夏是大宋名义上的藩属……而东吴和蜀汉不是这个关系啊?
  这个该怎么写啊?难道要把“蜀汉”写成“东吴”的藩属?这个……在赤壁之战的时候胁迫刘备?或者干脆让东吴也学曹操,找个姓刘的(当然不是刘备了)立为皇帝,然后挟天子令刘备?好像也不对吧?
  身为阳谷范家最后的希望之星,范之文居然被一道时务策给难住了,一时不知该如何动笔了!
  ……
  在范之文不知道该怎么写文章的时候,白胡子老翁武忠义却是落笔飞快,似乎找到了感觉。他的答题方向和武好文、纪忆是一样的!
  当然不是他熟知天下大事,一眼就看透了辽国的虚弱和大宋所面临的危险。而是武好文在科举大比前的一天,曾经和他讨论过如今的“辽宋关系”,并且告知了辽国的虚弱和崩溃的可能。
  他当然知道武好文的哥哥武好古是什么人了?所以就用心记下了谈话内容,今天一看就时务策的考题,马上就知道该怎么解了。他的文章虽然平平,但是时务策的关键是找对方向。方向对了,文章稍差一点也能看了。
  这可真是上天保佑,要让自己高中了!
  白胡子老头心里那个激动啊!这可真是多年措大要熬成进士啦!自己真的要出头了……东华门外唱名,金銮殿上面君,还有金榜之下捉婿,然后就是一方父母官啦!一甲估计是进不去的,不过四甲、五甲也是进士啊!一个捉贼的县尉可是稳稳的……
  可是贼应该怎么捉呢?老头忽然想道,自己年纪那么大了,又没练过武艺,能捉到贼吗?要不专门捉那些上了年纪的老贼?


第三百九十二章 好男儿(四)
  “这国子监可真大啊!”
  “那是,可以容纳五六千个贡生同时考试,而且还绰绰有余,能小得了吗?”
  “还是小了,该有个更大的,至少要能让6000个太学生、武学生、诸科生在里面读书才行。”
  “6000人?比现在多了一倍都不止了……大郎,这是官家的意思?”
  “官家自然是想振官学的……”
  就在五六千老老少少的贡生忙着考进士的时候,武好古则骑着马和米芾一块儿在国子监外面转圈。而且还在议论扩建国子监的事儿——其实武好古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