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章相公告诉下官的,章相公想要立简王,所以才指派下官来……来诳骗大王出府,好误了入宫的时辰!章相公他,他……”


第三百八十章 忠奸如何辩
  端王府,书房之内,赵佶、武好古、高俅三人全都被纪忆交待的事情惊呆了。
  不过他们被惊呆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赵佶是没有想到章惇真的是个奸臣!虽然章惇在开封府的风评很不好,但是赵佶一直都认为章惇是个干事情的大臣,而且也有担当,对自己的哥哥也够忠心。
  可万万没想到章惇居然是个伪装得很好的大奸臣,一直以来都在蒙蔽自己的六哥,现在更发展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想要在哥哥尸骨未寒(其实还没死呢)的时候就搞阴谋,要坏大宋的祖宗家法,违背皇兄的意思立简王为新君。
  这真是太可恨了!
  呃,虽然赵佶并不是特别想当皇帝。但是他一直都认为如果官家赵煦去世的时候没有儿子和侄子,接班的就是自己了!
  因为在先帝诸子中,除了排行老六的赵煦之外,就是申王赵佖年纪比自己大。可是申王是个瞎子啊,瞎子怎么可以做皇帝?所以按年纪排接班的就是他赵佶。而且大家都是庶出,也就没有嫡庶之说了。
  另外,官家赵煦显然也是这个意思啊!之前赵佶的王妃怀孕的时候,赵煦就说了,若是个儿子,就过继入宫,做皇太子……这不就是要把皇位传给赵佶这一支吗?而且在先帝的儿子中,不,应该是在大宋所有的龙子龙孙中,还能找出比自己更杰出的人吗?
  有吗?恐怕古今帝王里面,论起文才武艺,超过自己都是没有的!
  章惇现在居然想立简王,而且还要搞诡计把自己从王府诳出去……也不知道是不是要加害?
  这不是奸臣谁是奸臣?
  赵佶咬牙切齿地想着:这章惇,可真是个奸臣啊!将来一定把他贬去儋州!
  然后他又看了眼面如死灰的纪忆,心道:你也不是好人!不过能迷途知返,揭发奸臣,还算堪用……
  而武好古则是觉得纪忆傻了,昏了头了!他怎么能出卖章惇?这么猴精一人,怎么关键时刻就犯糊涂了呢?
  本来赵佶、自己还有高俅都没往阴谋论上去想。所以也不会扣留纪忆,他应该马上去向章惇报告啊!
  端王一入宫,而且向太后还动用了甲士,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了。章惇不能硬抗下去了,必须得设法自保。
  其实要自保也不难,只要向太后问话的时候推赵佶做皇帝就行了。
  一个定策之功到手,这辈子就不愁了。章惇不愁了,纪忆还愁什么?即便赵佶将来回过味儿,有章惇保着,纪忆最多就是官场蹉跎,荣华富贵还是有的。
  他现在卖了章惇,回头赵佶向向太后报告,太后还不坑死章惇?而纪忆做了这个出卖岳祖丈小人,日后还能指望得到赵佶的重用?
  其实武好古也就是旁观者清而已,真要让他和纪忆换个位置,一样是手足无措,说不定还不如呢!
  不对啊!武好古突然想了起来,纪忆这混蛋居然用佳士得行的名义诳骗端王!这是要坑我啊!我可不是不能杀的士大夫文官,而是脑袋随便砍的武官近幸,被你这样坑还不坑死?
  小人啊!这是首鼠两端的小人啊……武好古再看纪忆的目光已经是冰冷的刺骨了。心中暗下决心,回头一定要向宋徽宗进谗言,呃,是进忠言,把你个小人贬到亚龙湾去!
  一定得好好想想,给你这个小人罗织个什么罪名呢?
  高俅则是高兴得快傻了,这是双喜临门啊!
  端王要做皇帝是一喜,章惇这老小子作死是二喜!
  端王做了皇帝,他高俅自然水涨船高。而章惇作死……那他高俅不就可以立个护驾之功了?
  另外,高家这些年苦成这样,还不是因为章惇和高太后不对付?姓章的居然还想给高太后扣上“老奸擅国”的罪名,要追废太后尊号!这下好了,要去儋州了此残生了。
  而要让章惇去儋州,就不能让他有见风使舵的机会!要是他待会儿说出了“立端王”这三个字,那就能得个善终了。
  想到这里,高俅对赵佶道:“大王,如今事态非常,就怕奸贼还有后招!”
  这话分明是在指章惇会暗伏死士刺杀赵佶啊!
  赵佶点点头道:“防人之心不可无,高俅,你有何办法?”
  “请大王披甲装扮成殿前甲士,悄悄入宫,以免被奸人察觉。”
  赵佶道:“就依你所言。”接着他又对武好古道,“大郎,你和高俅都披上甲,随孤王一起入宫。纪忆,你且留在王府,待事情大定后再去读书,这一榜好好考,高中之后才好大用。”
  ……
  高俅的安排果然欺骗了章惇,他派去跟踪纪忆的家人没有发现端王和殿前甲士一起离开王府,便回去向章惇报告了。
  而章惇这个奸相在开封府其实是很孤立的,因为他一直都被开封府的地头蛇将门当成对头。所以他没有办法在开封府内布设密探,只能靠个没多少谍报经验的家人去盯纪忆的梢。
  听完家人的报告后,章惇吐了口气,对儿子章援道:“看来事情还有可为,为父去政事堂了,你跟着为父一块儿去吧。”
  “阿爹。”章援搀扶起老父,“宫中已经派出甲士了,只怕……”
  “不必害怕。”章惇一笑,“你以为那老太太是武则天啊?她不敢乱来的。我朝和汉唐相比,强就强在做事有规矩,有尺度。无论宫廷之争,还是朝堂之斗,都是依着规矩和尺度来的。现在我和那老太太,斗得是智,而不是力。”
  章惇、章援父子往政事堂而去的时候,赵佶、武好古、高俅也跟着潘孝庵和他带来的甲士从西华门入宫了。众人护着赵佶在巨大而清冷的宫廷内七拐八弯,最后终于到了戒备森严的内东门之外。
  内东门的正门闭着,但是一旁的閤门却开了,两个小黄门站在门外张望,看见潘孝庵率领的甲士忙返身去报,不一会儿,一个胖宦官就从门内钻出来,气喘吁吁一路小跑的就到了领头的潘孝庵跟前。
  “端王呐?咋不见端王?”
  胖宦官就是庞宽,他上了年纪,老眼昏花,远一点就看不清人脸,只能靠衣装认人。所以没有认出穿着盔甲的赵佶,这可把他急坏了。
  现在向太后干的事情可大可小,成功了就是“拥立新君”,跟着干的人都有功。要是不成功,大家都得倒霉,庞宽这个宦官搞不好把命都搭上。
  而成功的关键,就是把端王迎入宫中,然后黄袍加身,接受百官参拜……
  若是端王没有迎到,那麻烦就大了!
  “在,在,在……端王在这儿呢!”潘孝庵这个时候也激动得不行了,忙把端王请到了庞宽跟前。
  庞宽看见了赵佶,大松了口气,一只手捂着胸口道:“吓死老奴了……”他又行了一礼,“快随老奴入内东门吧,太后正等着见您呐。”
  内东门武好古和高俅是不能入的,潘孝庵也只能在门内转悠一下,因此三人都没跟着一块儿进去,只是目送未来的大宋徽宗皇帝进了门。
  “胖大官。”赵佶一进门,马上就问庞宽道,“官家如何了?”
  “不行了。”庞宽道,“已经不省人事了,御医们都说醒不过来了。”
  赵佶叹了口气,“真是可惜,要不然孤王还可以在官家面前告章惇那奸臣一状!”
  “告……告章相公?”庞宽一愣,“章相公怎么了?”
  赵佶咬咬牙,恨恨地把从纪忆那里听来的章惇的阴谋又添盐加醋告诉了庞宽,最后还问:“胖大官,你说,章惇是不是个蒙蔽了官家多年的巨奸啊?”
  庞宽心想:怎么会是巨奸呢?明明是巨忠啊!官家不就是想传位简王的吗?
  看来官家还是有识人之明的……章惇如此忠心,也算对得起官家了。只是官家总说端王轻佻,不会给说中了吧?要是说中了,大宋的江山恐怕就危险了!
  心里怎么想,老宦官嘴上却道:“是啊,大王说的对。等见了太后,就在太后面前告章相公一状吧。”
  “对,就在太后面前告他一状。”
  一炷香之后,在内东门内的一座小殿内,赵佶又把告诉庞宽的话一五一十都告诉了向太后。
  向太后听了后沉默了一会儿,才仿佛是自言自语地说:“还真多亏了武大郎在你的王府里面,要不然就让章惇得逞了……那个高俅也不错,很有见识啊,可以大用!”
  老太后当然知道高俅让赵佶化妆入宫的意图!
  现在向太后担心的已经不是章惇和自己唱对台戏了,而是担心章惇不自己跳出来。
  他要是改了主意拥立端王,自己还能拿他怎么样?无非就是外放江南做个判州事。
  “至于那个纪忆。”向太后想了想,“倒是会见风使舵……虽然是个小人,但是也可以驱使。”
  她的话刚说完,门外一个御药院的勾当官快步走了进来,朝太后行了一礼,然后哭丧着报告道:“秉娘娘,官家……宾天了!”


第三百八十一章 勉为其难听个政
  “呜呜呜,我儿怎就这样走了呐?才二十五岁,连个孙子都没给我留,如今这天下可怎么办?你们都是重臣,都说说吧……”
  内东门,福寿堂。
  一个五十多岁的胖老太太正在大堂中空空如也的御座旁的一把玫瑰椅上坐着,掩面而哭,一哭还一边有大名话询问堂下站着的宰执重臣。
  重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个个都惶恐,人人都惊讶。
  官家病倒的事儿,他们都知道。
  官家搞不好要驾崩的情况,他们也都明白。
  不过遇到这种事情,惶恐和惊讶那是态度问题!要不然怎么表现?
  大家伙儿都把目光投向了独相七年的章惇,发现这位凶得要死,就喜欢骂人的宰相正跟那儿老泪纵横呢!
  曾布、蔡京、蔡卞这几个和章惇共事多年的老头这些真的有点吃惊了,他们都知道章惇是不大会作伪的人,有什么事儿都放脸上的……而且,章惇的爸爸章俞死的时候,他这个“孝子”好像也没现在这么伤心啊。难道这老贼竟是的忠臣?
  “请太后娘娘节哀。”章惇抹着眼泪对心里面一点也不哀的向太后说,“老臣以为子凭母贵,先帝十三子简王之母乃是圣端宫太妃,身份高贵,因而当立简王。”
  说得太好了!这下你个老奸贼算是完了!
  向太后听了这话其实一点都不生气,她怎么会生气呢?她是太后,又不是寻常人家的老太太。现在她能坐在这里和重臣商量立谁做皇帝,就已经大局已定了。章惇再怎么蹦跶,都是只秋后的蚂蚱,长不了的。
  向太后心说:什么叫子凭母贵?朱太妃也就是这几年被你个奸臣捧“贵”了一点。宣仁太后(高太后)在的时候一点儿都不贵,经常被老奶奶骂,还差一点被老奶奶废掉。
  不过那女人也太心善,本来章惇和蔡京两个奸臣都准备追废宣仁太后了,自己都阻止不了,只好求朱太妃出面……她要是狠一狠心,宣仁太后也废了,然后借着这个威,她自己肯定也能当上太后,现在就是她坐在这里哭哭啼啼了!
  “先帝诸子都是老身之子。”向太后抹着眼泪说,“何来子凭母贵?”
  她说的对啊!谁让章惇、蔡京没能把朱太妃捧成朱太后?太妃和太后,那是不一样的!太妃的儿子,怎么能说子凭母贵?这不等于说宠妾的儿子可以算嫡子吗?人伦大义还要不要了?
  章惇咬咬牙,又道:“长幼有序,当立申王。”
  “哈哈哈……”
  前一刻还哭哭啼啼的向太后忽然笑了几声,然后就是一阵沉默,紧接着福寿堂内的枢密使曾布、尚书左丞蔡卞、中书侍郎许将等人全都跟着笑了起来。
  章惇的脸色铁青的都快变成黑色的了,这不是笑,而是在表面政治立场!
  虽然立申王这个瞎子做皇帝的提议是有点可笑——一个瞎官家在御座上是什么形象啊?而且大宋是“君王独断朝纲”,不是虚君共和,弄个瞎子奏章都不能看的,怎么独断朝纲?祖宗家法还要不要了?
  可是大宋正是国丧!一个太后和一群重臣在朝堂上笑了起来,这是什么事儿啊?
  众人笑完之后,向太后道:“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老身看来还是立端王为好。”
  向太后的意见,章惇本来也不反对。因为端王赵佶的条件的确很好,人聪明,多才多艺,长得也帅,而且他身体还特别好。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宋朝的皇帝仿佛都是病秧子和药罐子。生儿子的问题也常常让人发愁……要么生不出,要么生出来了养不活。
  端王赵佶这样强壮型的皇子,还真是特别难得。如果他做了皇帝,至少不用担心早死,而且也不担心他生不出儿子……生儿子是体力活啊!
  那简王看上去就和刚刚病死的官家差不多,豆芽菜一根,真要立了他没准过几年又得国丧,又得为立谁当官家的事儿发愁了。
  可问题是……刚刚驾崩的官家赵煦说端王轻佻啊!而且端王一贯以来的表现也的确有点轻佻。如果不是装的,做皇帝是有点不合适。
  章惇沉默着不言语。
  因为他知道自己一开口,就有可能为自己招来大祸。
  而且曾布、蔡卞、许将这些人显然已经附和太后,自己只怕孤掌难鸣了。
  “宣端王觐见吧。”向太后看到章惇不开口反对,稍微有些失望,但也没办法,只好宣布招端王觐见。
  也不知道能不能宣来?章惇此刻心中还存着个希望,就是纪忆把端王骗出了王府,让向太后派去的大臣找不到。只要找不到端王,那么端王轻佻就做实了。
  一个人都找不到的亲王还想做皇帝?做梦吧!
  “宣端王殿下觐见!”
  老宦官庞宽的大名口音响起后,已经换好了朝服的端王赵佶就快步走进了福寿堂,也不看堂中的众臣,只是朝向太后行了一礼:“儿臣拜见母后。”
  怎么回事?
  章惇这下完全愣住了,赵佶那么快就进了福寿堂,肯定是早就进宫了!也就是说,他根本没被纪忆诳出去……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纪忆这小子把我给卖了?
  向太后满心欢喜地看着赵佶,说道:“老身想立端王为君,诸卿以为如何?”
  “不可!”章惇这时不知怎么想到了刚刚病逝的赵煦,于是再也忍不住了,“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
  他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完成赵煦的遗命了!甚至为了保护朱太妃和简王,他都不能说出赵煦曾经有这个遗命……可是他还是忍不住要说出赵煦对赵佶的评价!
  这话一出口,偌大的福寿堂内人人都是一惊。向太后看着章惇,心中好一阵狂喜。章惇的话是在自掘坟墓,这下要去儋州养老了!
  赵佶则是火大了,自己那么杰出,做什么都出类拔萃,怎么可能轻佻呢?怎么就不能君临天下呢?这章惇果然是个奸臣,是巨奸,将来一定要把他贬去儋州!
  在场的大臣目瞪口呆,章惇疯了?他怎么敢说这样的话?
  曾布第一个反应过来,心中顿时就是狂喜啊!
  章惇完了,自己要当宰相了!不行,自己必须抓住机会。
  “大胆章惇!”曾布马上大吼道,“且听皇太后处分!”
  “且听皇太后安排!”
  “听太后安排……”
  殿中诸臣也都连忙附和曾布,一边倒的表示拥护向太后的英明决定。章惇这下也没办法了。他这个奸臣原来既没有兵权,也没有奸党,不是老虎,而是狐假虎威的狐狸!现在老虎死了,他这只忠诚的封建主义老狐狸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了。
  知道大势已去的章惇只得上奏道:“臣请皇太后同权处分。”
  所谓“同权处分”就是垂帘听政。虽然章惇和向太后之间的关系恶劣,但事到如今也没别的办法。且不说赵佶轻佻的问题,就是他不轻佻,他也不会做皇帝啊。赵佶并不是作为储君养大的,他是作为一个安乐王爷成长起来的。所以赵佶的轻佻在以往并不是毛病,一个文武双全(赵佶的武艺也不错),才气古今少有的王爷要是不轻佻一点,就让官家赵煦太难做了……实际上,赵佶的轻佻是被鼓励的。
  可是现在,这样一个轻佻的亲王突然成了皇帝!即便他的轻佻是装的,他也不会做皇帝啊。
  所以还是让向太后这个没多少见识的老太太垂帘听政比较妥当……御医们都说老太太身体很好,至少活八十岁,若是能垂帘十载,端王也许会成熟一些吧?
  向老太太依旧是一副好脾气的模样,扭头看着赵佶。赵佶也连忙行礼道:“儿臣请母后同权处分。”
  然后殿中的群臣也都一起行揖拜大礼:“臣等请皇太后同权处分。”
  向太后却摇摇头道:“端王乃是长君,长君临朝,岂有太后垂帘之理?”
  不垂帘?真的假的?
  这话要是宣仁太后高滔滔说,别人肯定不相信的。但是出自向太后之口,大家都有点拿不准了。除了今次高调了一把,之前的向太后一直都比较低调,垂帘听政也许真不是她想要的。
  “呜呜……”
  这时殿中忽然有人大哭起来,众人一看,原来是马上要当皇帝的赵佶在哭。哭着哭着还跪了下去,冲着老太后拜了又拜:“儿臣不知如何为君,泣求母后同权处分,母后万毋推辞。”
  这倒好,太后不肯垂帘,皇帝又不肯亲政,而且看着都不像是假的。章惇这时忽然想道:要是向太后再推辞,就用《共和商约》上的办法吧,这样端王轻佻一点也不要紧了……
  当然了,这个想法也就是想想罢了,说出来是万万不敢的。
  向太后看着哭哭啼啼的赵佶,也是一阵心疼,皇帝多难做啊!他又没学过,怎么做得了?看来还是得勉为其难听个政……可是,这个政应该怎么听呢?自己好像也不会啊!要不回去翻一翻国史,看看宣仁太后是怎么听政的?


第三百八十二章 三大心腹
  皇宫,崇政殿。
  这里的主人已经换成了赵佶,他现在已经黄袍加身,受过了众臣的朝拜,是大宋帝国的新一任官家了。
  可是,官家应该怎么做呢?
  赵佶不知道,所以只好去问亲爱的后妈向氏。而向太后的答案则是:做官家的第一件事情是安排搬家……
  这是很重要的!
  呃,当美国总统不也得先搬进白宫吗?
  做大宋官家当然得先搬进皇宫才能做啊,在宫外怎么做啊?所以赵佶做皇帝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搬家,而且还挺麻烦。
  因为赵佶轻佻嘛!兴趣爱好太广泛了,王府里面的好东西也忒多,不仅书画文玩堆积如山,还有许多名马走狗鹰犬之类的玩物,另外还有不少见不得光入不了宫的女人!
  那么多好东西和好人儿,要一一搬入宫中是不可能的。要不然真成了个轻佻的昏君了!知道赵佶秉性的向太后就特意关照了一番,让赵佶妥善处理。
  可是要全部抛弃赵佶也舍不得。须得好生安排,而且也不能随便交给宫里面的宦官去打理,这事儿得让心腹去干啊。
  所以在忙完了宣制(诏)(理论上是遗诏,没有的话就是太后懿旨),发哀(发讣告),并且接受重臣贺即位和正式临朝等一连串的标准礼仪之后。到了元符三年正月十三下午快到傍晚的时候,已经当上了大宋官家的赵佶终于得空,可以崇政殿内召见心腹了。
  令人羡慕到嫉妒的心腹一共有三个,分别是武好古、高俅、潘孝庵。三个看上去哭笑不得的心腹(现在是国丧,应该哭的,可是当了新皇帝的心腹怎么哭得出来),以武好古为首(他官阶最大嘛),穿着各自的武官常服,站在殿中,向官家赵佶行了揖拜大礼。
  赵佶此时也换上了红色的皇帝常服(根据宋朝的礼制,皇帝死后三天才换丧服),一脸悲伤地坐在御座之上,看到三个心腹,就是低声一叹。
  “真没想到我,朕那六哥竟然英年早逝,把一副大宋江山丢给了朕。如今朕不再是个安乐王爷了,不能再一如往常恁般了,只是王府中的东西不少都来之不易,须得好生处置。朕如今心乱如麻,也管不了恁许多了,夫人(指王皇后,宋朝亲王正妻的正式称号是夫人)年少,又有身孕,不能操劳。因此就着大郎、高俅二人酌情办理。”
  这是要帮皇帝搬家和安置小三啊!
  这活儿虽然不是什么正经的差遣,但是能做的绝对是心腹中的心腹——心腹什么的,对一身正气的士大夫来说或许有几分不屑,但是武好古和高俅都是武官。武官能当上皇帝的心腹,那毫无疑问就是将来的三衙管军了。
  “臣领旨。”
  “臣领旨。”
  武好古和高俅连忙领了旨意。
  赵佶接着又对潘孝庵道:“潘十一,你也不是朕的外人,这一次又多亏了你护驾和守御内东门,功不可没啊!朕已经和太后说了,由你接任亲王诸宫司使和大郎、高俅一起办事。”
  亲王诸宫司使是管几个亲王府、郡王府财务出纳的官儿,赵佶安排潘孝庵做这个官儿的目的还是为了端王府这个小家——这小家里面不仅有不少好东西和好人儿,还存着赵佶的私房钱。
  顺便提一下,赵佶现在有很多私房钱!大部分都是武好古的佳士得行帮他弄来的。署名赵小乙的字画可是非常受人欢迎的……
  另外,赵佶的王府还会搞一些经营,比如出租多余的房屋和购买土地出租等等。
  现在这些私房钱和产业都要有人管起来,可不能交给太府寺管,要不然以后想要轻佻的时候就不方便了。
  赵佶知道武好古再过不久就要去界河商市了,所以就让潘孝庵这个“银行家”也参加到端王府产业和私房钱的管理中来。
  不过赵佶现在做了官家,在宫中,特别是崇政殿中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记录在案,没有过去恁般自由了。所以只能靠武好古、高俅、潘孝庵三个心腹去揣摩圣意了。
  ……
  领了赵佶的手诏的三大心腹,在一片羡慕的眼神和阿谀之词中从皇宫离开的时候,已经是元符三年正月十三晚上了。此时讣告还没有公布,开封府城内依旧一片繁华,到处张灯结彩,正在筹备后天的上元佳节。
  武好古、高俅和潘孝庵三人虽然都折腾了一天,可是这个时候却都显得精神百倍。他们现在是大宋官家的心腹走狗啦!荣华富贵可就要享用不尽了……
  “大郎。”出了东华门之后,策马而行的潘孝庵就对身旁也骑着马的武好古道,“我们三人中数你官大,接下去怎么安排就听你的了。”
  武好古连忙推辞道:“十一哥,你年纪最长,还是你来安排吧。说实在的,我现在都不知所措了。”
  潘孝庵也没托辞,思索了一番道:“不如这样吧,我们三人分个工,王府中的私房和产业,都由我和大郎来管……高大哥,你看可以吗?”
  “行啊,行啊。”高俅笑道,“管钱财产业我可比不了你们。”
  “这的确不容易管。”武好古点点头道,“官家是个性情中人,以后的花用是不会少的,我们得多费些心思。”
  皇帝家也不能随便花钱啊!太府寺的钱有文官朝臣们看着,不能随便用的。而且向太后也是个简朴的性子,怎么可能任由赵佶花用?
  而且武好古也不希望赵佶和历史上一样,把国库里面的钱花个精光,真要打燕云了居然没什么钱了?
  在武好古看来,赵佶其实也没花用多少……一个小目标也不知道有没有?之所以弄得那么难看,完全是替皇帝理财的官员都没脑子。
  不就是钱嘛!应该不是问题的。
  高俅这时开口道:“王府中所藏的书画、文玩颇多,其实也有些是赝品,这个我也不大懂,就得劳烦大郎了。”
  “我回头去请米襄阳来。”武好古笑道,“让他鉴定一番,然后一一登记在册,再送去宫中收藏。”
  这个差遣其实是很不错的。赵佶收藏的珍品武好古是不敢动的,可是赵佶自己的东西后世也随便卖几个亿的!就是当下也值钱啊!
  而赵佶的书画本事也是“费纸无数”才练出来的,这些“废纸”可都在王府库房里面收藏着!武好古从中拿走一部分谁知道?
  “另外。”高俅压低了声音,“还有不少不明不白的女人。大郎,这事儿只能麻烦你了。”
  赵佶的女人很多,其中有一些是可以见光的,可以带进宫去享用。可有些是不能带进宫的,比如李师师、徐七七这一类,就必须有人去处理了。
  而武好古是开封府“娱乐圈”的一哥,他不出面谁出面?
  还有一些“良家”也是不能带进宫的,年纪太大了……或者别的什么原因。这些武好古也得去摆平,给东西,给钱,或是给别的什么。也不排除赵佶还想养外宅,所以这些女人能不能遣散也是个难题。
  总之,难题不少,连高俅都无从下手,也只有武大郎来了。
  “高大哥。”武好古也有些拿不定主意,“这事儿我真的能行?”
  “能行的。”高俅笑道,“我还能害你不成?那些女人……你便是睡了,也不会有甚麻烦的!换成我和十一哥可不行啊!”
  高俅说得事情后世人听了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就是如此!赵佶的女人也分成妻、妾、姬、伎和外室的。妻和妾武好古当然不能碰了,这是找死啊。不过姬和伎就不一定了。
  武好古和赵佶是朋友,朋友之间交换“姬”和“伎”那是稀松平常的。历史上蔡京的那个儿子蔡攸在宣和北伐的时候还向赵佶索要过宫里的美姬呢!
  不过武好古听了这话还是连连摇头:“莫乱说,高大哥,他现在是官家了。”
  高俅笑了笑,没有再说这个话题。
  武好古这时又问:“纪忆怎么办?他还在王府内吧?怎么处置他?”
  他问这个话的意思是……纪忆有没有可能“被自杀”?纪忆犯了那么大的罪过,良心上过意不去,自杀了,死了,也没什么不是?
  “这可不行啊。”高俅摇摇头,苦笑道,“那本卫夫人的《笔阵图》还没献出来呢!卫夫人的真迹啊!宫里好像都没有……”
  北宋这个时候,王羲之的真迹市面上还有一点,可是卫夫人的真迹那可就是传说中的东西了。赵佶不知道就罢了,现在知道有这么个宝贝,一定会想要的。高大心腹是知道赵佶秉性的,自然得让纪忆活下去了。
  而且……纪忆有钱呐,平江纪半城不是?要是被自杀了多可惜?
  “那只能饶他了……”武好古想了想,“章相公大概也饶不了他吧?”
  潘孝庵在旁插话道:“章惇饶不饶他得看这一科大比了,若是他中不了进士……呵呵,总有一个追夺出身以来文字编管儋州安置在等他。若是高中了,只怕日后还得和你我同朝为官啊。”



第五卷 资本主义的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