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起来真是让人惋惜不已的事情,庸君辈出的大宋王朝中难得有一个敢放权,也能放手使用能臣的官家——可别小看这两个优点,宋朝的皇帝们太喜欢搅屎棍了,帝王心术个个都是上乘,就是办不好事情。可是哲宗赵煦偏偏是个异类,敢于放权给宰相,而且还从一堆老奸巨猾的大爷中挑了个最能做事,还非常有原则的奸臣章惇来做宰相。
  章惇当然是奸的,在北宋末年日益紧张的政治气氛中,不是奸臣是根本做不了事情的,只能被人蒙蔽和架空,就如武好文的岳祖丈韩忠彦那样。哪怕是仁宗朝的那帮正直名臣,虽然个个受后世敬仰,可是又做成什么大事了?
  而重用章惇这个奸臣的赵煦时代,在短短的六七年间(从元祐八年亲政至今),就打败了西夏,尽得横山…天都山一线要地,迫使西夏求和称臣,而且又第二次收复青唐之地,同时还顶住了辽国的压力。
  在原本的历史上,宋辽的一系列外交交锋还促使了辽国逼死西夏小梁太后,而在这个时空更是让小梁太后入开封为质,算是基本解决了西夏这个边患。
  这样的军事胜利搁在汉唐也许不算什么,但是摆在宋朝那绝对是可圈可点的。
  而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胜利,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赵煦选对了宰相,并且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而且还支持章惇用严厉的手段压制了旧党的势力,形成了一定的独裁。
  这样的行为虽然被后世的史书上评为:党籍祸兴,君子尽斥,而宋政益敝。
  但是“战时独裁”其实也无可厚非,如果不压制旧党,而是采用“异论相搅”的传统宋式政治手段,西线的大捷是无论如何打不出来的。
  光是新旧两党互相扯后腿,就足以让大捷变成大败!就算是勉强取胜,也会因为“恐辽”而妥协,丧失之前的战果——为了压制“平夏城大捷”后因为辽国施压而爆发的恐辽症,章惇采取了“闭塞言路”和“鼓励告密”的手段,甚至还斩杀了一个酒醉胡说(说辽国打来了)的人。
  可以想象一下,若是章惇没有得到赵煦的充分信任,也没有全权,恐辽症一定会在元符二年来个大爆发,即便不把横山…天都山全吐出去,多半也要再平白无故多给辽人二三十万岁币了……
  总之,作为君王,选对一位宰相,而且还充分信任,给予大权,最后也取得了想要的结果,基本解决了困扰大宋数十年的西线战争——现在宋夏战争的主动权在宋朝了,只要宋朝自己不选择开战,西夏是无力挑起新的战争了。
  这样的一位君王,被历史上认为是败坏了大宋政治,并且给北宋的灭亡埋下隐患的昏君,实在是毫无道理的,而且也是相当无知的。
  因为大宋王朝是“开明专制”,不是虚君共和。而开明专制的本质还是专制,专制,就不能有昏君!开明专制最好能遇上明君圣主,如果没有,遇上庸君也能凑合,但是万万不能有昏君。
  大宋开国以来,庸君出了不少,但是真正的昏君还没有出现过,这也就是北宋的“开明专制”一直没有玩砸的原因。
  元符三年正月初七,连日操劳,还有点伤风感冒的官家赵煦终于支撑不住,发起了底烧。本来以为只是偶感风寒,但是休息了几日后,却丝毫不见好转,到了正月十三凌晨,丑时前后,赵煦的病情就陡然加重,低烧变成了高烧,整个人也昏昏沉沉,似乎是大事不妙了。
  看来再活三十年的理想,是没有办法实现了!
  福宁宫中。躺在床上的赵煦只觉得耳边有点吵闹,大约是太医和内官们在往来走动,都慌了神。
  “章惇!章惇!快宣章惇、曾布、蔡卞、蔡京等人前来……”
  他努力喊着宰相章惇和一众重臣的名字。
  预感到自己可能要熬不下去的赵煦,现在最想见的,还是自己的宰执重臣。
  他只需要在床上,当着宰执们的面说出:“传位简王,尊圣端宫太妃为太后,并两宫太后临朝听政。”
  那么大宋的将来至少能有一位庸君了,简王赵似就是一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庸人。
  如果将天下交给他,复燕平辽是不可能的。但是百姓可以得到休养,国家可以得到安宁,将来即使有蛮族兴起代辽,大宋还是可以有元气能进行抵抗,若是纪忆、武好古这些年轻的臣子到那时可以成长起来,总能再打出一个澶渊之盟的……
  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
  “不可,宫门岂可夜开?且至黎明再召不迟!”
  急匆匆从坤宁宫赶来的向太后,传下懿旨,阻止了正准备出宫去传召宰相章惇等人的几个赵煦的心腹宦官。
  “娘娘,官家病重恐有不测,传召辅臣和翰林学士是惯例。”守在赵煦身边的刘皇后壮着胆子提醒向太后。
  向太后丝毫没有动怒,而是和颜悦色地说:“老身正是循光献太后旧例行事啊!现在官家突然得了疾病,未见得如何,需要小心的是莫被奸人所乘,所以宫门不可夜开。”
  光献太后是仁宗的皇后曹氏,在仁宗病危病逝之际,就曾拒绝夜开宫门。
  “可是,可是……”
  寝殿之中,刘皇后顿时没了主张,官家说倒下就倒下,居然连端王妃肚子里的孩子都没等到——要是端王妃能生个儿子给过继给自己,能让自己当个垂帘听政的太后,那这会儿和向太后拼了也要把章惇找来。
  可是现在,无论是端王还是简王,都轮不到自己来听政。如果为了立谁不立谁的问题和向太后拼了,之后好处没有,挨整就没一定了。
  “那,那妾身就听娘娘的。”
  听到刘皇后的话,向太后心里面也大松口气。
  赵煦大权独揽都七年了!而她这个太后从来都没有临过朝,哪怕在赵煦年幼的时候,也是高太后在垂帘听政。
  所以她在宫中也没有绝对的权威,特别是赵煦不顾她的反对废掉了孟皇后立了刘皇后以后,向太后的权威更是大大受损。
  如果刘皇后联合圣端宫的朱太妃一起发难,说不定能把章惇等人召进宫来。到时候皇帝给谁做可就不好说了……
  “皇后,你莫着急,官家只是染了风寒,或许没有大碍,你且好生照看,老身去去就来。”
  好言安慰了急得有点六神无主的刘皇后之后,向太后就在一群心腹宦官和宫女的簇拥下往端圣宫朱太妃的住处而去了。她早就料到了赵煦的心意,一定会传位给简王,说不定还留了手诏。
  看刘皇后那样,估计诏书也不会在她手里,多半会收藏在朱太妃那里。现在只要把朱太妃控制起来,大局应该就能定了。
  而此时此刻,照理应该关闭的内东门,却开了一条缝,武好古的大舅子潘孝庵就有些六神无主的站在内东门之内。
  一个穿着绯色袍服,头上戴着貂珰的胖宦官正操着一口大名话在和潘孝庵说:“潘供奉呐,你可得听太后的,太后的心意你还不知道吗?那是向着端王的,端王和你,还有你那妹夫是甚底关系?他要是做了官家,你可就上去了,就是三衙管军,也不过是几年的事儿。”
  “太后,太后她……”
  潘孝庵是被人从暖哄哄的被窝里面拎出来的,现在还有在发懵呢!
  其实他在閤门司不过是混个资历而已,根本没想到会遇上这种大事!
  官家不行了,而向太后又打发最心腹的大貂珰来拉拢……这怎么有点不对劲啊!这是要宫变?官家不会是“假死”,过会儿再活过来吧?
  “怎么啦?”
  胖宦官,也就是勾当内东门司的庞宽已经放沉了声音:“太后的话儿你也不听了?”
  怎么敢?
  潘孝庵心里叫苦不迭,今晚上怎么就轮到自己在内东门值班呢?一边是生死未卜的官家,一边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执政的向太后。
  走错一步,那可就是万丈深渊了!
  “那,那就请庞大官吩咐吧。”潘孝庵咬咬牙,向庞宽拱了拱手。
  其实他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现在寻上他的就是代表向太后的庞宽,另外一边也没人找他。他要不跟着向太后博一下还能怎么样?
  “好!”庞宽点点头,“你马上出宫,去召集些人手,把端王殿下带进宫来。这是太后的手诏,你拿好了。另外,除了端王之外,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官家不予了。”
  这是要秘不发丧啊!
  潘孝庵已经明白出了什么事儿了!这是宫变了……官家肯定留下了传位给别的亲王的诏书,多半是他的一母同胞简王。
  而向太后不愿意让朱太妃变成朱太后,又因为特别喜欢端王,就发动宫变,要拥立端王!
  真没想到这个女人在关键时刻正横得下心啊!


第三百七十八章 奸的有原则
  大宋元符三年,正月十三凌晨,寅时已过。
  章惇的相府之内,此时也是灯火通明。
  虽然向太后已经下令封闭后宫,没有她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出入。但是章惇是谁啊?他是奸相啊!奸相自然有奸计可以窥探宫中消息,哪怕太后封闭了宫廷,章惇也已经知道皇帝可能不行了。
  其实办法也很简单,就是章惇安排了亲信在垂拱殿外候着。如果宫内一切平安,每隔一个时辰,刘皇后的心腹宦官刘友端就会派小黄门提着灯笼到垂拱殿逛一圈。守在殿外的章惇的人(是中书门下的吏员)就会看见,然后再派人去给相府报平安。
  可是半个时辰前,来报信的人却带来了坏消息。
  没有人提着灯笼到垂拱殿前来转悠了!而且,进出垂拱殿所在院子的閤门前突然加派了岗哨!
  完了完了……纪忆被章家的仆人唤醒的时候,就知道坏事了!
  自打正月初七,官家赵煦病倒之后,他就开始安排圈套给赵佶了。不仅让墨娘子放出了卫夫人真迹《笔阵图》的消息,而且自己也不在家住了,而是住在了章惇的相府里面。随时等候官家赵煦驾崩……或者康复的消息。
  这几天,他可是天天向大明尊祈祷,让官家赵煦快一点康复来着。可是……这大晚上的相公差人来唤,显然不是什么好事情啊!
  知道大事不妙的纪忆,跟着章惇的管家在相府里面七拐八弯,终于走进了章惇的书房。
  书房里面这个时候只有章惇、章援父子二人。章惇已经袍褂俱全,似乎等着去上朝了。
  “岳祖丈……”纪忆上前施了一礼,刚想说什么,却被章惇挥手阻挡了。
  章惇冲着自己的管家挥挥手,打发他离开,然后才对儿子说:“四哥儿,去把门关上。”
  看到章援关上了门,纪忆脸色铁青地问:“岳祖丈,是不是官家宾天了?”
  “不知道!”
  章惇的回答简直是一记霹雳砸在了纪忆脑袋上。
  不知道……意味着皇宫已经被向太后的人封锁了!向太后敢这么干,那就是铁了心要拥立端王了。
  而且,还说明閤门司、入内内侍省这两个关键的衙门,现在都被向太后掌握了。
  章惇想要翻盘,就必须有刀把子……可是纪忆很清楚,章惇这个宰相在开封府是没有一兵一卒的,甚至连府中的死士也没半个。
  说句让人难以置信的事儿,章惇在开封府掌握的武力,可能还不如武好古。武好古至少有赵钟哥、林万成、林冲、慕容鹉,还有几个西门家的人可用,还有四个奴隶小兵。
  而章惇在西军中也许有不少支持者,但是在开封府的禁军中非但没有支持者,反而有不少反对者。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新党的许多改革措施,都伤害了开封府将门的利益。虽然章惇主持的“绍圣绍述”在经济领域向将门勋贵进行了妥协,但是不能指望因此就得到他们的拥护。
  章惇的让步,只是换取他们不再捣乱而已。
  “宫内有变了!”章惇语气森严,“不过老夫是不惧的。”
  你是不惧啊,可我惧啊!纪忆心中叫苦。您老人家独相七年,位极人臣,够本了。
  可我呢?
  想到这里,纪忆咬咬牙,“岳祖丈,您还是打算拥立简王登基吗?”
  “当然!”章惇道,“官家留了手诏给端圣宫,老夫只要拿到手诏,就可以拥立简王了。至于閤门司和三衙管军……他们是不敢违抗朝臣和遗诏的。”
  他的话也没错。向太后可以宫变,但是她不会变成“武太后”。开封府的将门自有一百多年的传统和老规矩,他们不是宫廷斗争的工具。他们只是照着老规矩服从向太后。
  这就是不中用的将门的好处,如果都按照武好古的办法训练出一批凶巴巴的军校士官生,是不会那么听话的……至少,靠一个封建王朝和一群书生文官是驾驭不了他们的。
  那今晚明晨,就是宫门喋血了!
  “可是……”纪忆还是有些犹豫。
  “怎么?”章惇的声音相当严厉。
  “会不会有喋血宫门的事情……”纪忆有些心虚地问。
  “哈哈。”章惇笑了笑,“你以为现在是唐朝吗?好了,忆之,不要胡思乱想了,去做你该做的事情吧。”
  纪忆没有办法,他有把柄在章惇手中啊!章惇知道他是魔教妖人,真要撕破脸,这条罪名也能毁人一辈子的。
  于是他只得行了一礼,“晚辈马上就去。”
  说完,便失魂落魄的走了。
  “阿爹。”章援看着纪忆离开,忽然对父亲说,“忆之真的可靠吗?”
  “不可靠!”章惇摇摇头,“他怎么会可靠?他又不是我家的门客家臣,也不是章氏一门中人,不过和你侄女定了亲。况且如今的形势很不利啊,向太后出手竟如此果决,只怕朱太妃、刘皇后此时都在她掌控之中了。那份陛下的手诏,多半也不在了。纪忆之本就是个聪明过头的人,另起心思也是正常的。不过他有把柄在为父手中!为父能用他,也能毁他,他不敢不听话的。你去安排个人跟着他,要是他敢不听老夫的话,老夫去岭南之前也能把他捎上!”
  这也就是大宋了,士大夫的体面还是要讲的。章惇即使要倒霉,也是个有个过程的,不可能明天一大早就推出午门斩首。照着以往的惯例,还得给他当个山陵使,等把赵煦的陵墓修完安葬了,才开始慢慢折腾。在这期间,章惇还是有一定的权力的,要整一个有摩尼教背景的新科进士还不是小菜一碟?
  章援没有马上动身,而是想了想道:“既然如此,父亲何不顺水推舟,也拥立端王殿下?只要拥立了端王,您老人家就不愁了。”
  其实端王赵佶到现在为止也没流露出反对章惇讨厌新政的立场,甚至还表现得非常喜欢哥哥的“赫赫武功”。即便他不会让章惇继续独相,也会给他一个不错的晚年。
  章惇横了儿子一眼,“老夫身受官家大恩,自当粉身碎骨以报之。今日之事如果不成,无非就是走一趟岭南!老夫七载独相,还有何不知足的?”
  “去岭南还不至于。”章援摇摇头,自言自语地说,“阿爹只是不拥立他而已,请郡江南也差不多了。”
  “江南也好,岭南也罢,对老夫而言都差不多。”章惇道,“快去做事吧,今天还有很多事要做呢。”
  ……
  纪忆骑马走在昏暗一片的大街上,脸色惨白,失魂落魄。仿佛正被御史台卒押去御史台狱吃鹤顶红似的。
  他可不相信向太后能让官家的手诏落到章惇手里。那老太太很可能早就掌握了官家的一举一动!
  而章惇只要拿不到手诏,拥立简王的事情肯定泡汤。哪怕可以挡住端王的路,皇帝也是别人去做。
  而这个断送端王皇帝宝座的黑锅,真的能一点不落的让武好古背起来吗?
  这不大可能吧?武好古的罪过无非就是他的佳士得行在鬼市子组织“暗唱”把端王赵佶从王府里面勾出去了。
  东十字街口的鬼市子并没有因为佳士得行的兴起而销声匿迹,反而被苏大郎和墨娘子渐渐控制了。位于东十字街鬼市子上的七八家茶楼现在都和佳士得行合作,只要发现精品,就会动员卖家委托佳士得行操办“暗唱”,就是不公开买主和卖主的唱卖。因为常常能唱出高价,所以渐渐成了气候。
  而纪忆拿出来的卫夫人的《笔阵图》就准备在鬼市子搞暗唱,现在《笔阵图》已经送到了墨娘子那里,风声也放出来了,不过东西还藏着掖着,没有给人看过。
  根据纪忆的计划,得等到章惇下达命令之后,他才能亲自去向端王赵佶报告《笔阵图》出现的好消息。
  照着端王赵佶轻佻的个性,十有七八会上当受骗。而赵佶一旦到达东十字街口的鬼市子,主持“暗唱”的墨娘子就会根据纪忆的要求,把赵佶带去武好古的梨花别院看字帖。
  这一来一去一番耽搁,大概就能让端王误了些时辰。如果章惇能顺利把简王拱上位。那纪忆就是简王登基的大功臣,那么挡住端王上升之路就是大功了,而这份功劳当然是纪忆独吞的……
  如果是别的王上台,那向太后要找人出气的时候,武好古至少可以分担一半吧?
  而且,只要章惇能挡住端王,哪怕不能拥立简王,别的亲王上台也不会把章惇当仇人整。有他这棵大树在,自己只要能熬过向太后临朝的几年(其实只有几个月),就能有个不错的前程了……
  一路上昏昏沉沉的想着,纪忆就已经来到了开封府城西厢的端王府门外。这个时候天色已经蒙蒙放亮,已经到了卯时了。
  端王府门口冷冷清清,大门也紧闭着,看起来还没有人到此迎接端王入宫。纪忆隐约觉得可惜,心里又想道:向老太太还是差了一些,要是自己搞这场宫变,一准马上派人接端王入宫。
  想到这里,纪忆就从马背上翻了下来,牵着马去端王府大门旁的一扇偏门拍门了。


第三百七十九章 只能做叛徒了
  纪忆和端王赵佶的关系很不错,也来过几回端王府,而且他的出手相当大方,王府上下大多收过他的礼物。今天给纪忆开门的王府仆人也不例外,是拿过纪大官人好处的。
  看见拍门的是纪忆,赶忙上前唱了个肥喏:“纪大官人呐,您怎恁么大早来王府了?”
  “东十字街鬼市子出了件不得了的好东西。”纪忆说着话,就把一个银锭子塞了过去。“是卫夫人的真迹《笔阵图》,今天早上就要拿出来了。”
  “卫夫人?是谁家的娘子?”
  这位端王府的仆人显然不知道卫夫人说谁?没头没脑的问了一句。
  纪忆笑道:“她是晋朝人,是晋朝名臣李矩的娘子,还是王佑军的书法之师,娘家姓卫,世称卫夫人。”
  “王佑军的老师?”这下端王府看门的仆人不敢怠慢了。
  因为赵佶早就关照过府里的下人,有王佑军父子的字帖出现,立即报告。现在是不是王佑军父子,而是王佑军老师的字帖出现了,当然要马上去报告了。
  “纪大官人先随小底去耳房稍坐,小底马上去禀报。”王府的仆人很客气的把纪忆请进了一间靠近大门的耳房,然后就飞也似的去通报了。
  要是换个什么王,那么一大老早的,纪忆就是吹出花儿来,也不可能把人家从府里面诳出去。可是端王赵佶是个例外,他可是酷爱书画文玩成痴的,早点起床算什么?要逛鬼市子不就得早起吗?而且端王赵佶身体也好,就是通宵不睡也没什么。
  所以一听说鬼市子出现了卫夫人的《笔阵图》真迹,二话不说,就从徐七七的被窝里面爬了起来,又吩咐下人去把纪忆请到书房。
  被他这么一折腾,徐七七也醒了,在床上坐起来,迷迷糊糊问正在丫鬟伺候下穿衣服的端王道:“殿下,天色尚早,您怎就起了?是要去上朝么?”
  “上甚底朝啊?”赵佶说,“我那哥哥还病着呢,也不知何时能好起来?”
  原来他还不知道赵煦病得都快死了……因为没人告诉他这事儿。向太后虽然喜欢他,但也知道他有点轻佻,怕他嘴上没把门的乱说,所以就吩咐宫里的人向赵佶隐瞒官家的真实病情。
  实际上,知道赵煦真实病情的人也不是很多,而且都是口风很紧的人。就是那个“未卜先知”的武大近幸,也从没和赵佶说过他哥哥快死了。
  不过,武好古也没闲着,他……是马屁精嘛!自然懂得要在关键时刻和未来的大宋伟大领袖站在一起!
  所以自打赵煦病倒开始,他就借口要和端王一起画油画(就是官家全家福的画),搬到端王府住了。而且还顺便教赵佶画人体,还以此为借口又把撷芳楼的两个“良家姐妹”徐七七和白飞飞叫到王府里来了。
  没错,纪忆大概做梦都没料到。武好古现在就住在端王府,正搂着白飞飞一起睡大觉呢!
  “七姐。”赵佶这时突然想起了佳士得行的大东家正在自己的王府里面睡觉呢,他对徐七七道,“你去把大郎和飞飞都叫起来,一起去逛鬼市子。”
  “好的,奴马上去。”
  赵佶这时已经穿好了衣服,笑呵呵的就往王府的书房走去了。他到的时候,纪忆正坐立不安呢。
  “忆之,你怎恁般慌张?是要诳骗本王吗?”
  赵佶半开玩笑的一句话,差点没把纪忆给吓死。他现在可是要坑赵佶啊!要是泄了汤,不仅赵佶皇帝当定了,纪忆的小命儿也差不多到头了……就是赵佶念旧情,向太后也饶不了自己啊!回头还不得给押去御史台狱喝毒药啊!大明尊啊,救命啊!
  看到纪忆面如死灰的模样,赵佶也一愣,然后就乐了,“你莫不是真的和人串通,拿了本假帖子来蒙本王吧?”
  假帖子?
  纪忆闻言大松了口气,心里面连道了几声:“感谢明尊……”
  “若是能骗得了殿下,那幅字帖也值个几万缗了。”纪忆笑着说。
  赵佶点了点头,深以为然,“如果是假画,孤不敢保证识破,须得让米家父子看了。可这字帖嘛,孤的眼力可不在米家之下。”
  其实宋徽宗是书画双绝,工笔画也是一绝,而他所创的瘦金体书法的最佳用途就是用来给工笔画题字。
  不过鉴定绘画作品的难度要高于鉴定书法作品。因为书法作品有“碑帖”可以参考临摹的,赵佶这样的人什么好的碑帖没见过?没摹过?
  可是绘画就不一样了,没有“印刷品”可以看,要看真迹也不容易,能有好的摹本就不容易了,所以要养出眼力是很难的。
  “殿下,时候不早了。”纪忆说,“不如我们这就出门,快些去鬼市子吧。”
  “嗯。”赵佶点点头,但是却没有挪步,而是问,“那字帖是走佳士得行的路子唱卖的?”
  “是啊。”纪忆道,“殿下若不赶快,就怕有人出高价买断了。”
  “暗唱”的规矩和“明唱”不完全一样,在看货的时候有人愿意出高价,直接拿下不走唱卖的路子也是可以的。
  “不急,不急。”赵佶笑道,“既然是佳士得的路子,那这个人是一定要等的。”
  端王要等的人是谁?
  纪忆感到了一丝不祥,刚想发问,就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殿下,您怎么起得恁么早?莫不是要去宫中吧?”
  这是……武好古的声音?
  纪大官人差点没被惊得跌倒在地!武好古居然夜宿王府!?他忙扭头去瞧,入眼的确是一个素颜白裙,也没戴什么首饰,还有点睡意朦胧的美人儿。武好古则牵着美人儿的玉手,和她一起走来。
  这美人是谁?不像是风尘女子啊,也不可能是武好古的家伎,看年纪不对啊,二十多了,武好古家好像只有一个三十多的老家伎阎婆儿,平时搞点什么宴席都是这个阎婆儿临时从青楼行里拉人的……这女人,不会是端王府的女人吧?
  武好古和端王好到这种程度了?
  纪忆突然也觉得武好古是个近幸奸商了,居然巴结端王到了这种地步!要是端王真的即位了,以后还不得胡作非为?
  “大郎,忆之刚才来报,说是那纸卫夫人的字帖终于现世了,要孤王去鬼市子看看,你不如一起吧。”
  武好古闻言后心说:怪不得章惇说你轻佻,你也不看看现在什么时候了?你哥病倒多少天了……没准就挂了,这时候你该在王府守着,随时准备接封建主义的班,逛什么鬼市子啊?
  “殿下,您不必亲往。”武好古笑道,“我早和苏大郎、墨娘子说了,这幅字一出现,马上送到王府来给您观看,估计他们现在正往王府赶来呢。”
  果然是个善于阿谀媚上的小人!
  纪忆在心里暗骂。
  “就怕持有此字帖的主人不肯。”纪忆还得继续忽悠啊。
  他小辫子还在章惇手里攥着呢!
  武好古摆摆手,笑道:“若是不肯拿来,我也有安排了。墨娘子会请米襄阳去看,东西对的话,我直接买下来送给殿下就是了。”
  这是价值几十万缗的字帖啊!你还真舍得?
  纪忆听了武好古的话,惊讶得有些说不出话来了。武好古有钱他知道,可是几十万缗也不是小钱啊!武好古是暴发户的底子,没有恁般多的积淀,手里虽然有些钱,可也没宽裕到那种程度啊?
  不对,纪忆忽然想到了什么。
  武好古这厮一定是知道官家不行了,这才跟个狗皮膏药一样贴上端王的,还不惜重金要送字帖……小人啊!果然是小人!
  纪忆心里正骂着的时候,高俅突然风风火火跑了进来,也不知道出了什么大事儿,连通报都忘记了。
  “大王,大王,閤门司的潘孝庵带来十几个甲士到了王府大门外,说是带了太后手诏,请您立即跟他们入宫。”
  “啊?”赵佶闻言是愣了又愣。
  为什么要派甲士?要抓自己还是什么意思?
  纪忆额头上已经全是冷汗了!人家向太后甲士都派出来了……这还闹什么呀?自己这边根本就是秀才闹宫变,根本不行啊!还不如人家一个老太太有手段。
  而自己又是章惇的孙女婿,又突然跑来端王府这里要诳端王出府,现在赵佶、武好古一时没想到,事后想明白了,还能有自己好果子吃?
  而且……还有向太后呢!要让那个老太太知道了,还不直接逮御史台里面喂鹤顶红?
  这可怎么办啊!
  纪忆都快急死了,就在这时,他耳边突然响起了武好古的声音:“殿下,会不会是官家,官家……不予了?太后请您去……”
  “官家?”赵佶扭过头瞪着眼睛看着武好古,“你可别乱说,我六哥才二十五岁啊,怎么会……不予呢?而且他要不予了,叫我去也不顶事儿,我又不是郎中……大郎,你是说,你是说我要做……”
  纪忆这个时候再要绷不住了,咬了咬牙,走到赵佶跟前就是一个揖拜大礼:“大王,官家真的不予了!”
  “你……”赵佶看着纪忆,“你怎么知道的?”
  “是章相公告诉下官的,章相公想要立简王,所以才指派下官来……来诳骗大王出府,好误了入宫的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