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今天晚上要讨论一点正事儿,所以武好古没有拿出自家秘制的酒中仙,就是原来的二锅头了。
  顺便提一下,这种“家酿老酒”,在如今的开封府已经小有名气了。不少和武家关系亲密的贵人都曾经得到过赠送的“酒中仙”。不过开店售卖的时候还没到,因为“酒中仙”的产量很少。目前从事“酒中仙”生产(其实就是蒸馏)的,就是西门青从阳谷县带来的几个心腹丫鬟,都是西门家客户的女儿,根本不敢背叛西门青。
  “大郎,你家的酒中仙甚底时候可以开卖?咱家都快喝上瘾了。”
  李忠和武好古的关系不错,所以喝过酒中仙。而且他因为长期在军中效力,常和将士们一起豪饮,所以也是个好酒之徒。喝过蒸馏白酒之后,自然感觉低度的非蒸馏酒不上劲儿了。
  “开卖还早。”武好古笑道,“酿酒这事儿可急不来的,而且我家也没有酿酒的许可啊,自家酿一些也就罢了,要往外卖可是罪过。”
  “你家没有,潘家有啊。”李忠笑道,“抓紧一点吧!”
  “快了,快了。”武好古笑道,“等到界河商市开张的时候,酒中仙就能上市了。”
  张叔夜听出了武好古的话中音,“崇道,你打算在界河商市酿酒中仙?”
  “是啊。”武好古笑道,“酿出来卖给辽人啊!辽人好饮酒更胜宋人,酒中仙一定会被辽国贵人所喜的。而且界河商市是我们自己的地盘,酒业行会就是我们自己说了算,在那里酿酒是最好的,想怎么酿就怎么酿。”
  李忠问道:“大郎,你的意思是界河的酒业也是行会来管?”
  酒业、盐业,还是茶叶的贩卖,都是没有行会管理的。倒不是这些行业“自由”,而是这些行业都是专卖的。
  譬如酒业是这样的,在宋朝的大城市中,只有指定的“正店”可以酿酒。而在乡村和小城市,则是酒务直接掌管酿酒。而酒务通常是承包给私人的。
  后世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的城市名称,就起源于宋朝的上海务,这就是一个酿酒发卖的酒务。
  所以武好古要把“酒中仙”卖到大宋各地还是有不少障碍的——他需要一张可以在大宋全境卖酒的超级牌照!要不然,他就只能放弃小城市和乡村市场,专攻大城市,在每一座有能力大量消费“酒中仙”的城市都拿下一个正店。
  这也是武好古要和潘家合作卖酒的原因,潘家的潘楼在开封府外也有不少分店,而且都是可以卖酒的正店。
  “界河商市的酒业不需要专卖。”武好古思索着道,“专卖乃是对内而不对外的,方便官府抽税,但是不利于培植产业。界河商市能有多少人口?一年能卖出多少斤酒?界河的物产,是要卖到大宋各地、辽国、高丽国、日本国去的,怎么能专卖专营?我看还是搞行会吧。”
  行会也是限制竞争的,而专卖则是扼杀竞争的。所以武好古不想在界河商市这么个必须依赖外部市场的商业城市中搞专卖。
  但是行会还是必要,没有行会,商人就会缺乏组织,难以管理,收税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商市之中,不仅有行会,还要有街坊。”
  武好古思索着说:“各行各业都必须有自己的行会,由行会负责制定行规,征收‘行业税’。还要在商市内划分出三十四个街坊,每家商会股东都可以分到一个街坊的土地,剩下的一个街坊作为商市商会、政所、大都保所、警巡所、水巡所等衙署的驻地。”
  “大郎,你的意思是每家都能得到一块土地?”张叔夜问,“需要额外付钱吗?”
  “看地段。”武好古道,“可以修建码头的沿河地段,以及靠近商市陆上出口的地段需要进行唱卖,所得款项归商会所有。其余地段由没有唱卖到好地块的商会股东抽签取得。凡是商市内土地,只要修建建筑,且不属于商会、政所、裁判所、大都保所、警巡所、水巡所等衙署所有的。都必须根据占地大小和土地价值缴纳地税。另外,每一个街坊,将来都是一个都保。界河商市的团练就以此为基础组成。最多可以有33个都保,每个都保有500人,一共16500人。若是长期居住在街坊内的丁壮不加入都保,则须向商会缴纳免役钱。”
  “商会的税收就是行税、地税和免役钱吗?”李忠问。
  “还有船税和契税。”武好古说,“凡是在界河商市港口停泊装卸货物的商船,都必须按照船只大小缴纳船税。凡是在商市内需要用到合同凭由的大宗交易,也都需要缴纳少量的契税。行税、地税、船税和契税,就是未来界河商会的主要收入之源。免役钱尽可能不收,可代之以弓箭训练。”
  “弓箭训练?”张叔夜对军事问题总是比较有兴趣的。
  “对,弓箭应该是商市之民必修之术,无论男女老幼,都应该学会拉弓射箭。”武好古说,“行会内部,或是行会之间的纠纷,都可以去弓箭靶场决个高低。裁判所遇到的疑难不能决的案件,也可以用射箭决定胜负。对了,每个街坊,都应该有一座由大都保所关系的弓箭靶场,供坊民和保丁练习射箭。凡是商市吏员,也都必须考核射箭,不能射箭者不可为吏。”
  把射箭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自然是为了将界河商市变成将来的抗金大据点了。和长枪刀盾相比,射箭和骑马都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掌握的本领。所以必须要从界河商市建立之初,就大力推广射箭运动。
  除了以上所说的办法,武好古还打算在将来合适的时候,在界河商市定期举行射箭比赛,向优胜者发放奖金。
  另外,赛马和马术运动,也是需要大力发展的。
  武好古顿了顿,又道:“还有一些不入行会的小商小贩,也需要加少量的市税。”
  “此外。”武好古又说,“商市的街、道、坊,都必须有统一的规制。道路、堤坝、围墙(指商市围墙,街坊是没有墙的),都要由商市政所负责修建和管理。另外,还需要修建统一的排水和供水设施,垃圾、粪便也要有专人负责处置。”
  他看了眼张叔夜和李忠,笑道:“怎么样?在下的谋划可还周到吗?”
  “周到,太周到了!”李忠连连点头,“大郎,你这可是宰相之才啊!若是去考个进士,将来肯定能列宰执的。”
  武好古哈哈一笑:“先治好一市,再论其它吧。”
  张叔夜也点头说:“的确周到,大郎,你可有写好的书状文字?”
  “有的。”武好古说着话,从怀里摸出两本线装的册子,分别递给了张叔夜和李忠,“都已经写在上面了。”
  张叔夜收好了小册子,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崇道兄果然大才,在下佩服不已。不过行会如何建立,还是要商量则个的。”
  武好古设想中的商市还是蛮有秩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三十三家股东组成的商会,行政和司法机关则是政所、裁判所、大都保所、警巡所、水巡所等等,基层则是街坊和行会。
  其中商会没有什么好争的,三十三家股东,一家一票的民主。
  中间的行政司法也没什么好说的,第一届“界河市长”已经派给武好古了,别人也干不了。
  而基层的街坊也很简单,一家股东一个街坊,各自都有地盘,怎么安排自己去考虑。
  那么最后就是行会了!宋朝的行会按照后世的标准,大都是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是直接养着泼皮闲汉的!
  张叔夜这个负责谍报的官,自然要尽可能控制一些行会了。
  武好古说:“酿酒、刻印和画册、药铺、唱卖、粮行、造船、海运这七个行会我得拿住了。青楼行、瓦子行、地产行、营造行、码头行等五行都是大行会,一个行会起码有三个行首,我至少要拿一个。剩下的行会怎么安排,就由嵇仲兄和李大官商量着分吧。另外,行会的行首也不是不能变动的。我们得订个规矩出来!”
  说到这里,武好古瞅了眼在旁负责倒酒的白飞飞,笑问道:“飞飞,开封府青楼行的行首是怎么个规矩?”
  白飞飞笑道:“青楼行里都是姐妹,就是几个大楼各占一二个行首。另外,凡是行首,必须是在楼里卖过身的。”
  武好古心说:原来卖艺不卖身的“伎”是不能成为青楼行的行首的。
  他顿了顿,“就没有不服的?”
  “有啊。”白飞飞笑着说,“若是不服,又有大青楼支持,就是扑跤台上相见了!”
  “上扑跤台?七姐和你上去?”
  白飞飞道:“也可以啊,照规矩是行首划下道,是自己上还是找别人上,就要依着情况定了。”
  武好古点点头道:“我的规矩就是,在界河商市,不许扑跤定胜负,只能是比试射箭!”


第三百六十九章 开天辟地(一)
  “居然可以如此治理一城一郡,还真有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思啊!”
  元符二年十二月初九,皇宫大内,在历代官家的寝宫福宁殿内,大宋皇帝赵煦靠在一张松软的卧榻上,闭着眼睛正在听一个美人儿念一封奏章,听到一多半的时候,居然忍不住开口称赞起来了。
  这美人儿约莫二十二三岁,生得极为明艳,五官秀丽,肌肤赛雪,身材纤纤,穿一身艳丽的钿钗礼衣——这本是非常庄重的服饰,可是穿着这身衣裳的女子,却生得颇为灵动,一双又大又亮的美眸闪了闪,露出了醉人的笑容,脸颊上还有两只浅浅的酒窝。
  “陛下,写这奏章的是个武人,你怎用夸赞宰相的言语说他?”
  女子的声音也极是好听,恍若银铃一般。官家赵煦闻听之后,蜡黄的面孔上也显出了笑颜:“清菁,文武之分只是出身不同,与才能其实并无太大关联。武官未必不能治理一方,文臣也不是不可带兵打仗。而这人……其实也不是真正的武人,而是一个商人和画师,就是那个武好古。”
  原来这本奏章是武好古上的,内容是界河商市商会章程及商市建设计划。
  《清州之约》在十月份的时候,就被大宋皇帝赵煦正式下诏批准了,诏书还同时命令“界河商市之长”武好古负责筹建商会及设立商市衙署。
  所以在十月下旬到现在的这段时间中,武好古都忙着筹建商会和设立商会衙署。这两个机构现在都已经支起了骨架,临时的办事机构就设在潘家园里面。三十三家股东中的二十五家已经将股本金存入了潘家金银绢帛交引铺的商市账户上,总共拿到了二十五万缗!
  另外,商市的建设规划也全面展开。武好古早就画了地形图,现在又和黄四郎一起画了商市规划图,还请正在丁忧的李诫帮忙进行了修改。并且由李诫带着黄四郎、花满山一起制定商市施工方案。
  而武好古则一连多日和商会股东磋商商市的立法和各项规章制度。到了十二月初,总算能向皇帝交上一份初步的答卷了。
  这份费了武好古不少脑细胞的“答卷”,不仅向赵煦展示了一个井然有序和欣欣向荣的商市未来构想,同时还让赵煦看到了一种过去没有听说过的城市自我治理的方法。
  虽然城市自治听上去有点像藩镇,是肯定不能大面积推广的。不过武好古所订立的规则制度,还是颇为可取的。
  而由这些规章制度,赵煦似乎也发现了一个宰执之才!
  “清菁。”赵煦看了一眼自己所钟爱的皇后刘清菁,看着她那副惹人喜爱的天真貌美的模样,大宋官家就忍不住轻轻一叹,“且看他在界河商市做得如何?若真有本事,以后就赐个进士,让他转文,培养他做宰执。”
  “甚底?”皇后刘清菁愣了愣,看着丈夫不解道,“陛下,您莫不是在和奴说笑吧?他一个商人,怎么可以做宰执?”
  赵煦摇摇头道:“如今二十多岁的臣子中,朕看着有点宰执苗头的就是枢密院编修纪忆和他了……纪忆这一榜是必中的,他是官人应考,状元是不能给的,但是名列一甲没问题。等大比之后,就把他发去青唐做知县,若是能做出一番成就,将来便可大用了。你可记得了?”
  “奴……”刘清菁看着赵煦,马上明白了丈夫的意思。
  赵煦的身体最近越来越差,恐怕熬不了几年了。最多也就是熬到有个侄子可以接班,就能放心的去了。而到那时,就该是刘清菁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人垂帘听政了。
  孤儿寡母的,将来能依靠谁啊?
  章惇当然是可靠的托孤之臣,但是章惇死后呢?上了年纪的大叔当然有好多了,但是他们不是皇后能够驾驭的人!皇后得有自己人才能掌控朝政,而能被皇后所用的自己人,赵煦看来看去,章惇的孙女婿纪忆算是一个,还有居然就是武好古了……这两个人,都是能做事的人。国家不能都是唱高调的官儿,必须有能办事实的官啊。
  而武好古,确实是有能力有办法的。缺个进士出身其实更好,以后让当了太后的刘皇后赏他一个,他还不感恩戴德,为刘太后所用?其实帝王用人最怕的就是遇上完人、圣人,说不得,罢不得,多半也不帮你办事儿,只能当祖宗供着。
  反而是武好古这样有能力也有毛病的官儿好差遣!
  这是帝王权术啊,赵煦心想:皇后出身卑微,心思又太单纯,不知道这些个。
  “陛下,您的龙体……”刘清菁那双大眼眸中,泪珠儿顿时就在晃悠了。
  “莫哭,莫哭了。”赵煦摆摆手,笑道,“朕总还有些时日的,几年总是有的……你扶着朕起来,朕要去安歇了。”
  ……
  为了方便办事,武好古就带着潘巧莲、西门青等人,从十一月开始,就借住到了潘家园的西四院里面。也就是潘家兄妹在潘家园里的住处。这里的房子虽然旧,但是非常宽敞,而且地段也好,不像梨花别院那么偏僻。
  他这个时候正在和黄植生两个人一起观看刚刚做好的界河商市模型。
  模型当然是根据“想象图”做出来的,和将来真正建成的商市肯定不大一样。不过基础还是差不多的,半圆形的城市,高大的堤坝,环形或发散状的街道,处于界河岸边的港口广场(也是市政建筑所在区),还有楼阁重重的万大瓦子。
  哦,还有武好古自己市政官厅,以及城外的灯塔书院、灯塔大学堂和灯塔船政学堂,都一一展现在了武好古的眼前。
  这些东西如果真的建成,武好古心想:自己就拥有一座城市啦!
  “不错,做的不错!”武好古连连点头,“四郎,开封府这边的事情你能放得下吗?”
  开封府这里有几个房地产项目正在运营,一个是画仙观旁的佳士得会馆已经开始动工建设。一个则是位于城北,由一座仓库改建的“筒子楼”项目也已经开工。
  不过同万和地产在开封府的项目相比,界河商市那边将要开展的才是真正的大工程——筑城啊!作为一个营造业的都料匠,一辈子也难得遇上一回。
  “放得下。”黄植生说,“现在万和行的副总都料是我本家一个弟弟,跟过李将作的,由他接手就是了。”
  “那就好。”武好古点点头,“等明年春天就同我一块去吧,给你做商市营造所所长。”
  商市机构的名称也一直在改,一开始是“务”,现在变成了“所”,将来或许会变成更大的“局”或“司”了。
  武好古接着吩咐道:“营造所的工程目前就是堤坝、沟渠、水道、商会会馆、市政会馆和各衙署会馆,还有一个医馆,一个码头,城外的灯塔书院这些市政工程。”
  “都料匠和大匠可以在开封府寻。”黄植生问,“壮工怎么募集?可是官府发动民夫吗?”
  武好古在房地产方面的一番折腾,搞到现在虽然一文钱利润也没赚到。但是却让他的共和行拥有了营造行的人脉和施工的能力、经验。
  有了这个基础,武好古就能把界河商市的营建抓在手中了!
  “不用民夫。”武好古说,“用契约奴工……我们自建一个营造商行。”
  “自建个营造商行?”黄植生一愣,“那得雇佣多少壮工啊?这个商市营造工程,即便分个几年慢慢施工,最少也需要上万壮丁啊。”
  “上万就上万。”武好古道,“要做的工程可多着呢,养个上万壮工又不多。”
  武好古计划中的商市营造所其实就是一个“公营”的营造商行,专门承建各种公共工程,还会拥有自己的专业工程队。
  搞那么一支工程队,不用说,也是抗金备战的需要。工程队很可能是最接近野战部队的生产部门了。
  工程队可以聚集大量的壮丁,拥有良好的组织,掌握了构筑工事营地,打造大型装备和长途运输物资的能力。如果再将壮丁编成保甲,配发武器(合法可以拥有的武器),进行军事训练,那么将来一旦有事,这支“工程部队”就可以很容易升级成为野战部队了——大约只需要配置盔甲、军弩、长度超过规定的长枪和少量的轻重骑兵。对于一座拥有20万人口的工商业城市来说,把一支组织良好的工程队升级为军队的难度,仿佛也不是很大。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十年二十年后的长期计划,和商市营造所眼下要招募的工人没多少关系。到那时,他们早都变成大叔大爷了。
  武好古正和黄植生商量的时候,罗汉婢一阵风似的从外面跑了进来,行了个福礼便道:“老爷,花员外让奴来说,界河商会的几个股东来了。”
  “四郎。”武好古笑着对黄植生道,“走吧,我们去迎接则个。”


第三百七十章 开天辟地(二)
  界河商会的股东们这几日天天往潘家园跑,他们其实是在操办一件可以称得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武好古要和他们商量制定《共和商约》!
  这实际上是一部宪法,是界河(灯塔)商市的根本大法,也是未来可能会出现的万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基础。
  什么?宋朝也能制订“宪法”这种邪恶的东西?而且制订出来应该也没用吧?据说中国人不是不讲契约精神的吗?
  在武好古魂穿之前,他也是这么认为的。宋朝虽然比较文明进步,但是肯定没有达到可以让民众参与修法和讲究契约精神的地步……就算再过个八百年到清末民初的时候,《临时约法》不也和废纸差不多吗?
  不过在宋朝待了快两年后,武好古发现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宋朝人大体上是有契约精神的,宋朝的商业活动中欺诈现象并不后世多——书画行当然是个例外了,假货和奸商比较多。而大宋朝的官家其实也是有契约精神的,“杯酒释兵权”和“不杀士大夫”其实就是宋朝契约精神的体现!
  一百六十多年前被释了兵权的将门,现在谁被满门抄斩了?他们不是还都享着祖宗传下的富贵(当然不是人人富贵,但是嫡系基本上是富贵的)?可见赵家皇帝遵守了契约。而开封府的将门虽然忘记怎么打仗了,但是他们对赵家天子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可见他们也遵守了祖先定下的契约。
  至于“不杀士大夫”的契约,直到北宋将亡的靖康年间的特殊时期才被钦宗皇帝打破——所以生活在仁宗朝的陈世美是很安全的,包公的铡刀是无论如何都铡不了他的。
  大体上说,宋朝的皇帝也履行了不杀士大夫的契约。而士大夫们虽然没有什么大用,但是保卫大宋封建主义江山的忠心还是足够多的。他们也履行了对大宋皇帝的契约。
  虽说宋朝的将门不会打仗,士大夫也不大会治国,皇帝更是胆小懦弱的出了名,而且还有一套各方面互相扯后腿的体制,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他们具有的契约精神。
  此外一个让武好古感到难以想象的就是宋人居然是可以上书陈言的!宋朝的“不杀士大夫”其实只是半句,后面还有“及上书言事者”。这个“上书言事者”可不是单指士大夫,而是所有人!而且大宋朝廷至少在表面上还鼓励百姓上书,每当有新法要颁布,都会公开寻求民间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让民间参与到立法工作中来。
  可别以为“上书陈言”是个没什么大不了的权力,在民族融合的惶惶大清朝就有这么一项法规: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
  生员就是秀才了。别说普通百姓,就是秀才老爷,只要一言上书,就要革黜问罪。那罪有多大呢?违制!在清朝是要处死的!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有因为书写内容被认为“大不敬”而被凌迟和灭族的。
  所以不守契约精神,不许民间上书言事的专制帽子,是扣不到大宋头上的。而且清末民初的建立共和法治条件,恐怕也远远比不上大宋元符年间。
  因为宋朝的老百姓是站在看皇上的,而大清的子民都是跪着见个芝麻大的奴才官儿的……
  可以站在看皇上,还可以向官府上书,也不可能被某个县令或知府破家灭门的界河商会的股东现在都围在了界河商市的模型周围,仔细地看着,每个人手中还都捏着一份张择端画得三十三坊想象图——看上去有点像后世的房地产广告。在制订《约法》的同时,武好古还在努力推销现在还是一片荒芜的商市优质地皮。在三十三个坊中,有大约十个坊被认为是“优质”的,武好古希望可以通过拍卖它们筹集到十万缗钱。这样商市的建设资金,就能从三十三万缗钱增加到四十三万缗钱了。
  “各位,共和商约的草案都瞧过了么?”武好古看到大家都已经在商市想象模型旁转了几圈,开始纷纷回到厅堂两旁摆放的椅子上坐下了,于是就开口征求意见了。
  包括武好古本人在内,今天到场的一共有25个商会股东,全部都是宋人,根据《清州之约》还有8个商会股东将从辽国的燕云豪族中产生。
  这25个商会股东之中,有几个是武好古的铁杆盟友,分别是西门家新任的少族长,西门青的堂弟西门安国,潘家将门的代表潘琦(是潘孝庵的侄子),慕容家的慕容鹉(是慕容忘忧的侄子),赵家将门(赵卫公家)的赵钟哥,高家将门的高廉(高俅的弟弟),苏家老醋的苏达安(苏大郎的弟弟),海州花家的花满山,虞城张家的张熙载,再加上武好古自己,一共有9个商会股东是武好古可以控制的。
  此外,代表平江纪家的纪磊和代表海州吴家的吴延昭基本上也是支持武好古的。也就是,今日与会的25家股东中的11家大致是武好古这边的人。
  而代表官家赵煦的界河应奉局勾当官李忠,代表大相国寺的鲁智深(大相国寺居然也是商市股东,而且大相国寺还奉命去界河商市开办分寺,鲁智深就是界河相国寺的方丈僧),万寿观的大道人任道兴,也都得到了旨意,支持武好古。
  这样,25家股东中的14家是肯定支持武好古的。
  而剩下的11家,除了张叔夜的张家将门之外,分别是曹家将门、撷芳楼、王楼、丰乐楼、万家铺子、大桶张家、任店、孙羊正店、保利德行、和乐楼——这11家股东,再加上潘家将门、高家将门、赵家将门和苏家老醋,虽然表面上不一定是将门,但是多多少少都有一家或几家将门拿着股份。
  也就是说,界河商会的25家大宋股东中的9家是武好古能控制的,15家有将门背景,1家直接代表宫廷,有2家是皇家道观和寺庙,还有2家则是开封府外的海商豪门。
  另外,作为将门背景的股东代表参加股东会的,并不都是将门子,绝大部分都是将门代理人。只有赵钟哥、高廉、潘琦、张叔夜四人是真正的将门子。不过赵钟哥和高廉都是非常偏的旁支,他们的投资也都是别人赞助的。其中赵钟哥是拿来武好古的钱,高廉则是拿了赵佶的钱。
  总之,这25家股东中没有一家是好惹的主儿,而且还存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情况是非常复杂的。
  不过也正因为谁都不好惹,而且关系又特别复杂,不大好撕破脸,还都有那么一些契约精神,这才有了共和的基础。
  ……
  “东门,这商会元老是作甚的?”
  “商会元老就是商会股东或股东代理之尊称,毕竟诸位股东事务繁忙,未必得闲可常驻界河,因此需要指定腹心之人代理。为了今后议事方便,商会就设立元老一职,可由专人出任,实行任期制,五年为一任,可以连任。由三十三元老组成之元老会,便掌握界河商市之大权。元老会可推选市长、警巡长、水巡长、大都保正、裁判官;可订立商市规法;可修改《共和商约》;可审查政所、警巡所、水巡所、大都保所、裁判所之年度开支;可决定是否进行政所建议之商市大工营造;可决定税收税率等诸多要务。”
  武好古正在耐心解释着《共和商约》中最为重要的条款。用后世的话说,武好古在界河商市搞得是寡头政治!
  呃,资产阶级寡头政治,听上去好邪恶啊!
  不过武好古也没别的办法,其实他也不大懂后世的政治学说,这么搞的原因很简单,这个界河商市本来就是三十三家寡头一起建设的嘛。
  钱是他们出的,产业和人口是他们聚集的,上层的保护伞也是他们支起来的。
  没有他们,界河商市就不存在了!所以武好古的界河商市能搞的也只有寡头政治,想要一人一票或是武好古自己独裁,都是不可能的。至少目前是不可能的……
  除了邪恶的寡头政治之外,界河商市还是一个允许蓄奴的所在!不仅允许宋朝特色的“契约奴工”存在,而且也允许真正的奴隶制度在商市存在并且发展——限制当然是有的,就是不允许贩卖宋人为奴,毕竟宋朝对奴隶制度大体上是严厉打压的。不过辽人、高丽人、日本人、其他什么人,都是可以为奴,并且自由买卖的。
  而之所以如此邪恶,不仅是为了让商市可以获得廉价的劳动力,而且也是组建“奴隶童军”的需要——武好古上回在析津府就买了四个阻卜男孩带回开封府训练,现在都还不错,有点模样了。所以他准备到了界河商市后再接再厉,练出1000个“马木鲁克”奴隶兵。
  另外,在武好古看来,如果界河商市这边能多买一个阻卜或女直奴隶兵,那么将来阿骨打和成吉思汗手下是不是就少一份用来“融合”汉民族的武力呢?


第三百七十一章 开天辟地(三)
  “这市民又是甚意思?为何称之为商市之基?市民大会又是做甚的?”
  审议《共和商约》的会议还在继续,又有人对武好古在“商约”中提出的“市民”概念提出了疑问。
  所谓“市民”,其实类似于后世的“公民”,享受到的政治权利当然没有公民那么大了。不能选举或罢免市长、警巡长、水巡长、大都保正和裁判官,也不能选举元老。不过却可以选举一个名叫“市民大会”的机构。市民大会是没有立法和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