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山变-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月二十三,皇帝临太和殿,见过这一科的孙如仅、吴凤藻、吕朝瑞、朱学勤、杨维藩等新科进士,这都是几百年的成例,没有什么新鲜的。

见过新进士,皇帝起驾还宫,这边,御前大臣郑亲王端华递牌子进来了——为四月二十七移驾热河行宫提前准备之事,向皇帝交旨而来:“……朕问过老太妃了,她老人家也很想到热河那边去看看。至于其他的随扈之人嘛,就照成例吧。”

华眨眨眼,又问道:“皇上,奴才想请皇上的旨意,随扈的命妇之中,可要把和公爷的侧福晋也添上?”

皇帝楞了一下,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个娇柔的汉家女子来。自从上一年自己命六福给她一份玉连环的赏赍之后,金佳氏再也没有入宫来对方是朝廷命妇,入宫来只是陪老太妃聊天说话的,更加是自己的长辈,偶然不见,皇帝势必不能开口询问缘由,时间久了,加以国事繁多,一颗心也就放淡了。不想今天竟然听端华再度提起,把皇帝的心思也给拨动了:“你说什么?”

端华吓了一跳,以为皇帝不喜自己提及心中所想之事,之人,自己暗中做的一切怕是不能收到如期的效果,反倒惹祸上身,赶忙伏地奏答:“奴才糊涂,奴才糊涂”

“你……”皇帝自顾自的呆想了一会儿,又问道:“怎么,你和和公爷府上,很熟悉吗?”

“奴才不能说是很熟悉,不过,奴才的福晋,和和公爷的几位福晋闺中交好,彼此经常往来。”

“哦?是吗?”

听皇帝没有再继续说下去,端华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跪在光滑如镜的青砖地上低着头,壮着胆子又加了一句:“是,奴才的福晋前几天从和公爷府上回来,对奴才说,老公爷的侧福晋,前些时日身子不爽,生了很大的一场病。”

年轻的天子心中一惊,又不愿意给端华听出心中的牵挂,故意用一种很若无其事的口吻追问了一句:“是吗?病得很厉害吗?”

“奴才的福晋说,病得倒不是很厉害,不过,听人说,老公爷的侧福晋心里委屈,受了老公爷的福晋很多的腌臜气,内中郁结之下,方才卧病在床的。”

“什么腌臜气?”

这一节,端华可不敢随意搭声了。和世泰的福晋瓜尔佳氏对金佳氏冷言冷语,特别是在内中和皇帝的几次对话之后,认定金佳氏是不守妇道的女子,甚至都有撺掇儿子——也就是袭爵的三等承恩公善奎——将家业分开,给她几两银子打发她出去,也免得日后闹出事来,败坏的公爷府上的名声的念头。

平常百姓家若是闹分家的话,都要请到族中耆老,亲眷故旧来主持,更遑论宗室。一旦闹起来,连宗人府都要过问缘由,善奎是个老实人,听母亲说过几次,大约知道事涉天子,闹将出来,恐怕会有烦,更加不敢冒次,劝了母亲几句,瓜尔佳氏也有点担心,这件事就被放了下来。

不过,金佳氏日常的用度,下人的服侍就不像以往那么的精心了,偶尔有所需求,更加休想能够按时送达,便是送达了,也经常是风凉话不绝于耳。金佳氏又是委屈又是难过,一下子闷出病来。

端华有心不说,看皇帝的神情中很是不耐,便支支吾吾的说了几句。

皇帝自幼生长在禁中,长大一点,皇子成婚,分府另过,这等内眷之言他不是很懂,不过后世看这样的内容的作品多了,也大约的明白其中缘由,一时间心中也很是懊悔,喟叹一声,他说:“此事,朕也要担一点责任。”

“皇上这话奴才不能苟同。”端华立刻向上碰头:“金佳氏是老太妃喜欢的人,每日里进宫来陪老人家谈天说话,正是尽奴才的孝道。皇上圣心醇厚,略加赏赍,本也是看在她孝敬老太妃的面子上,丝毫不会扯到私情。偏有和世泰福晋瓜尔佳氏那般的,捕风捉影,因循附会,以为皇上和……和金佳氏有什么事情,传扬出去,金佳氏一人事小,伤了皇上圣明,”说到这里,他摘下大帽子猛的一碰头:“奴才以为,应当着人认真宣讲于瓜尔佳氏人等,也省得再有这样的流言传播于外”

“若是为了此事特意传旨,倒也不必了。你刚才说,你的福晋和金佳氏很要好吗?让她过府去一次,当着金佳氏和瓜尔佳氏的面,把这番话告诉她们。宗室之中若是闹出什么笑话来,有碍国体,让她们不可不防。”

华做差事久了,知道皇帝最后一句话一定要记下来——这便等于是传口谕了——赶忙重复了一遍:“奴才记下了:宗室之中若是闹出什么笑话来,有碍国体,让她们不可不防。”

帝点点头,满意的一笑,看着下跪的端华:“郑王?”

“奴才在。”

“朕记得你的弟弟,叫肃顺的,现在是在刑部任职的吧?”

“是。肃顺正是奴才的六弟,咸丰元年的时候,皇上捡拔他到了刑部,任职左侍郎。到今天已经有一年多了。”

“这一次你们兄弟两个都是要随扈的。朕很看重你和他,回去告诉肃顺,让他用心的做,做出成绩来,将来,朕有大用于他的地方。”

“是。奴才定将皇上的这番话转达给肃顺,让他用心办差,以上报天恩。”

“你下去吧。”

“是。”

端华的福晋姓费莫氏,在和公爷府上是常来常往的,因为是坤客,也就不必、不能在府门口下轿,而是直接抬到二堂滴水檐前,方才落轿而出:“老太太,孙媳妇来看您来了。”

太太是满语,意思是祖母。端华按照辈分是和世泰的孙子,所以他的福晋要叫和世泰的福晋为太太。这姐妹两个正在堂上闲坐,听到声音赶忙迎了出来,彼此执手见过了礼,请到堂中说话:“今儿个来啊,一半是来探探太太的病,二来呢,也是有一件正经事要和二位太太说。”

她说着,把目光投向一边坐着的金佳氏。几天不见,她又清减了很多,一袭素青色碎花的旗袍包裹着玲珑的身子,不要说是男人,就是自己同为女子,也忍不住心生爱怜:“郑王福晋?郑王福晋?”

莫氏收回眼神,笑了一下:“先说正经事吧。我家老爷昨天进宫去,得了皇上的口谕,这不,他把这份差事推给了我。着我来一次,把皇上的话,告诉你们。”

瓜尔佳氏和金佳氏吓了一跳,赶忙起身欲跪,又给她拦住了:“我家老爷说,皇上传口谕的时候有旨意,着和世泰正、侧福晋不必跪听。”

于是,二人便站在堂上,郑王福晋面南而立:“皇上说:‘宗室之中若是闹出什么笑话来,有碍国体,让她们不可不防。’”

这样没头没尾的话在几个人来说都是彼此心照,各人表情全不相同,瓜尔佳氏又惊又怒皇上怎么会知道这样隐秘的宗室内中之事?想来定是有人在皇上面前散播,而这个人是谁,不问可知

金佳氏却是又喜又羞,对皇上的心思她并非全然无解,只是,自己是他的长辈,又是朝廷命妇,一旦闹出高宗朝的大笑话来,不但清誉有辱,更且连带着家门为人耻笑,在上一年皇帝赏赍一块玉连环以示心意之后,金佳氏紧张慌乱,便是连慈宁宫去给老太妃问安,在她也视为畏途了。不过,丫鬟下人们互相传话,也不知道是哪一个走露了风声,将玉连环的事情传到主母的耳朵中,这一下,便多事了。

不想今天皇帝因为自己府中的事情,或者说是因为自己受了委屈的事情降下旨意——思及年轻的天子的那双清亮的眸子,女子的心更乱了。

瓜尔佳氏坐在一边,冷眼旁观,心中冷冷的哼了一声:“郑王福晋?皇上还有什么话吗?”

“听我家老爷说,皇上很关心二太太的康健,还说,若是能够成行的话,此番到热河行宫驻跸,还是请太太一起陪着老太妃前往,若是身体还没有大好的话,就算了。”

“本来呢,身为奴才的,在老太妃身前尽孝,也是应当则分。不过,我这个妹妹身体从上一年冬天发病以来,一直不怎么好。此事,还是等奎儿回来,具折谢恩之后,将这一节向皇上禀明,请求皇上和老太妃恩准,免了妹妹的辛劳了吧?”

听她这样说,费莫氏不以为然的一笑:“若是太太身体有病,想来皇上必然开恩诏准,不过依孙媳来看,似乎太太的病是不妨事的呢?”她又说:“皇上昨天在召见我家老爷的时候还问起来着,若是太太的病厉害了,有什么需要的话,可以到宫中去拿,我家老头子回奏皇上,太太的病已经不要紧了。”

瓜尔佳氏和金佳氏听她的言外之意竟然是以欺君之罪相胁,都有点慌了手脚。再看她盘马弯弓,竟是要立等两个人的确信,彼此互相看看,都是一筹莫展:“那,依你之见呢?”

“照我说啊,”费莫氏一派借箸代筹的神色,她说:“到热河去,其实也不错,一来可以领略一番行宫之美;二来呢,和老太妃说说话,聊聊天,连带着让二太太将养将养身体,不也是美事吗?更何况,若是能够在万岁爷得了欢喜,将来表叔的仕途,也更加路途宽敞的不是?”

金佳氏无奈的苦笑起来:“那,只怕……”

“怕什么?”

“只怕我不懂规矩,惹得皇上生气。”

“太太太过多虑了。您和皇上能够见得几次面?更多的时候都是在和老太妃在一起的,便是见到了皇上,也是当着老太妃的面,又有何担忧的?”费莫氏当然知道金佳氏的担忧,她说:“平日里,住在宫外,只有等到老太妃宣召您进宫的时候才去见驾,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第19节翁府一会(1)

第19节翁府一会

过了三月,京中的天气逐渐热了起来,曹德政一家人和李泉住在翁府,自觉叨扰多多,有了归去之心,不过翁心存每日要到朝中入值,三月之后又再入闱,殿试的时候又给皇上点为阅卷大臣,每天里忙得不见人影,能够见到的时间不多,这等事是要坐下来认真的向老人表示一番谢意,方可安心上路的,,没奈何,曹德政一家人只得等待,此事便拖了下来。

到了四月底殿试结束,新科进士拜会老师之事照例完毕,翁心存才能够忙里偷闲坐下来休息一番,顺便见一见曹德政一家人:“老夫公事繁重,倒是让贤契久候了,失礼,失礼。”

“小侄不敢当恩相为国分劳,小的左右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再等几日也不妨的。”

“本来呢,这一次殿试完毕,老夫倒也想和贤契多多攀谈几日,只是下月初皇上就要移驾热河,钦点了老夫扈驾而行,今日分别之后,怕是又要远隔一方了。”

坐在一边的李泉赔笑着答说:“老大人国事繁重,也要节劳才是的。”

翁心存知道李泉有时候说话会有点荒唐,不好直接出语纠正,只得左右而言:“勤劳王事,臣子当为。”

李泉一句话出口,便碰了个软钉子,讪讪的一缩头,不再敢轻易搭言了。

在一边的翁同龢和翁曾文率先站了起来:“父亲,曹大哥此番远行归乡,不知道几时才能再见到,儿子命人准备了一桌便饭,就当是为曹大哥一家和少渊小兄践行吧?”

翁心存点点头:“也好。”他说:“就以今天一桌便饭,为贤契践行。待到老夫回归故里之时,再与贤契畅饮,共谋一醉”

宾主几个进到二堂饭厅,请翁心存坐了主席,正要说点什么,门下的管家在前,身后带着几个人进到厅中:“今天好热闹啊?也给朕加一把椅子吧?”

翁心存脸色大变,放下筷子,赶忙站起来向外迎了几步,屈膝跪倒:“臣,翁心存,恭请圣安”

翁同龢叔侄连同曹德政一家人纷乱之下就着座位跪了下来,口中却不知道该如何自称,只是一个劲的以头碰地,亟亟有声。

“都起来吧。朕今天过府算是恶客临门,都不必行礼了。”

翁心存这才爬起身来,一边赶忙指挥下人将还没有开始享用的酒菜撤下,一边赔笑说道:“皇上若是有命,尽可派人来宣召老臣,怎么……自古也没有圣上探望臣下来的,这……让臣怎么说好呢?”

“今天朕出来是随意走走,想起上一次和你说过的要见一见曹德政的事情,便转过来了。”皇帝的眼睛落在跪在地上的几个人身上:“这几位是?”

心存赶忙为他做着引荐:“皇上,这是臣子同龢,这是臣的孙儿曾文。这位是从常熟,臣的老家来的曹德政,这位是李泉少兄。”

翁同龢和翁曾生……草民……”只是这称谓,便让两个人有点语无伦次起来。翁心存又气又窘,君前不能发作,只是狠狠地瞪着他们。

皇帝扑哧一笑:“就自称是学生吧。”

“是。学生翁同龢(翁曾文),叩见皇上”

“这就是一省拔贡之才的翁同龢了吧?果然是一表人才呢”

“小儿辈略有几分薄才,万不敢当皇上错勉之词。”翁心存说:“皇上,请到臣府中正厅说话吧?”

皇上边走边问,“那个曹德政?”

“是。”

“等一会儿让他过来,朕见一见他。”

“是,请皇上在臣府中小坐,容臣安排。”

请皇帝到府中正厅安坐,翁心存赶忙拉着奕誴的手到了一边:“王爷,皇上玉趾怎么会突然到了臣的府上了?”

奕誴嘿声一笑,“铭公不必担忧,今天我去见驾,皇上突然说起上一次和翁大人说话时提起的那个曹德政,很想把有些话当面问问清楚,我想,与其让皇上下旨宣召曹德政进宫引来四方物议,不如到翁大人的府上来亲自相见,一来是可以详细说说,二来,也让皇上出来散散心。这不,皇上俯准所请,就出来了。”

翁心存气也不是,怒也不是,一国的郡王居然这样以轻言相进,引得皇上微服而出,实在是荒唐又知道惇王从来便是这样随意的性子,自己身为臣下的,不要说不能说,就是能说,又济得什么用?

顾不得和奕誴多谈,吩咐下人给自己换上了朝服,翁心存二次进到正堂,行了君臣大礼:“皇上,”他说:“若是皇上有意宣召曹德政等询问,可否容臣明日与礼部相商,先教授他礼仪,然后……”

“朕下月就要到热河去了。哪有这么多的时间给你们,还让他学什么礼仪细节?”他说,“今天来,就是想问他一些有关漕运改制之后的细节的,”看翁心存还想再劝,皇帝略显不耐烦的一摆手:“让曹德政进来吧。”

翁心存不敢多说,叩头退下,到外面命人将曹德政找了来,和他交代了几句:“皇上要见你。问一问你漕运改制之后的漕丁生活细节之事,你要小心回答。”

曹德政怎么也没有想到,皇帝居然会突然驾临翁家,而且指明要见自己?刚才在二堂见到,却不敢抬头打量,甚至连皇帝长成什么样也不清楚听翁心存说完,他呆了片刻,才问出一句话来:“大人,小的……小的该怎么说啊?”

“就罢上一次你和我说过的事情和皇上再说一遍,其他的,你看我的眼色。”

“大人,皇上是天子,我……我不知道?”

“到里面多多碰头,少要说话。”时间上很是匆忙,翁心存也不能交代太多,只得要言不烦的告诉他几句,便领着他进到正厅之中。

曹德政进门就看见一个身着鹅黄色常服的年轻人含笑坐在座椅上,周围的几个人他只认识翁同龢和翁曾文,还有几个人有老有少,却不识得,也不敢过多的打量,到了皇上近前,噗通一声跪倒,却把翁心存刚才在外面交代的话忘记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以头碰地,咚咚作响。

皇帝笑了,语气很是和煦的问道:“你就是来自常熟的曹德政吗?”

“是。我就是。”第一句话出口就犯了忌讳,跪在他前面的翁心存回头拉了他一下:“不许这样和皇上说话,要自称小民。”

“啊,是,小民正是曹德政。”

翁心存曾经和皇上说过,曹德政是江湖汉子,未识天家仪注,皇帝也不强求,又问道:“上一次翁心存到朕面前来,和朕说起过漕丁失业之后,苦楚多多,朕听了之后,心中很是挂念,特来与你一见,想听听更加详细的情况,你不要有任何隐瞒,把与你一般的漕丁生活状况,说来与朕知晓,你明白吗?”

“是。草民知道了。”曹德政跪在地上不敢抬头,慢吞吞的说:“自从道光三十年起,漕帮便得到上峰所传皇上的旨意,从咸丰元年起,南方各省漕粮皆改为沿海途北上,我等心中很是慌乱,也不知道漕运一旦断了生计,日后的生活将如何维持。到帮中去问过,也曾经到杭州家庙中去参拜过帮中长老,长老说,此事尚未有定论,着我等不必慌乱,就将我们打发了回来。”

“然后呢?”

“然后便是两江陆大人发下关防,命我等漕帮众多属员从咸丰元年起,各自休整,等到派员挑拣之后,再经由沙船帮从中整训,另行安排生活。”曹德政不由自主的叹了口气,他说:“消息传来,草民等人知道,漕帮再不复当年风光,大家,也要各谋生路了。”

“……像我们这等江湖上讨生活的草民,从来都是左手来,右手去,很难有人会储资,一旦断了活计,日子就很苦了。”

听到这里,皇帝微微一皱眉:“朕上几年给两江、两湖的旨意中不是说过,要各省督抚,好生照料剩余漕丁的生活吗?怎么,他们没有做?”

“便是照料,也不过是公出的月例几两银子,一大家子人吃马喂,又济得什么?”

翁心存在旁边呵斥了一声:“说便说,不许用这样的口气。”

“哦德政猛然想起来,坐着的年轻人的大清国的皇帝,赶忙又一次碰下头去:“草民糊涂,请皇上饶恕。”

“没什么,你继续说。”

德政又说:“两江的陆大人也为我等漕丁想出了一些解决生计之道,但是其中却有太多让人伤脑筋的地方。便如同贩盐吧。大家一起凑齐资本,到两淮盐场贩盐,花上六七百两银子,提盐两万余斤,贩到云贵等地,路上辛苦便不说了,总靠着彼此都是江湖中人,还能够有个照应,只是到了陆路,麻烦便多了。每过一处,都要缴纳税银,”他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草民不敢欺瞒皇上,很多漕丁深受税银之苦,便只有绕路而行,只有那些绕不过去的,才硬着头皮,受一些税丁的盘剥。”

“各省税丁所收的税银,大约从几成收取?这些,你知道吗?”

“草民不曾和人贩盐,不知道其中详情,不过听人说,都是百中取一之税。”

“嗯,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第20节翁府一会(2)

第20节翁府一会(2)

“还有就是要防着山中经常隐匿的盗匪。水路上还好,听人说,水上的盗匪人员虽众,不过我等都是在水上生活的,僵持起来,水匪未必能够讨得好处,只要认头给他们几两银子,便能够买个平安;只有陆匪,全然不讲江湖道义,经过之时总是会遇人拦截,……”

听到这里,皇帝打断了他的话,转身看向站在一边的翁心存:“翁心存?”

“臣在。”

“云贵之地,盗匪危害一方的情况很严重吗?上一年吴文熔进京陛见的时候,朕问过他,他说云贵之地道路安靖,匪患灭迹,行旅客商全无忧烦,怎么……现在听他说来,竟似不是那么回事呢?”

翁心存心中叫苦:吴文熔是云贵总督,咸丰二年改调闽浙总督,进京陛见的时候,皇帝特意问起过他关于云、贵、川三省民风民情和当地地面安靖情况如何,吴文熔自然是要捡那些皇帝喜欢听到的进陈,却不想今天皇帝微服而出,听曹德政说云贵之地盗匪横行,给过往之人增添了无穷困扰,事后追本溯源,他一定会认为是自己从中搬动是非,教晓曹德政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若是落得这样的口实,日后自己如何在朝为官?

一时间心中叫苦不迭,这时候只能是暂时遮掩过去,方可再做盘算了:“回皇上话,臣以为,曹德政所言并非亲眼所见,只是听从云贵贩盐归来的漕中弟兄口口相传得知,其中怕也是有一些舛误之处的。上一年吴大人进京来,臣也曾经和在朝房相聚,和他攀谈了几句,他说,云贵之地自古以来便经常有流民从相邻省份游走其间,也会给人以盗匪出没的表征。臣以为,并非是吴大人和曹德政在撒谎,只是因为彼此视角不同,方才有了这样的误会。”

皇帝好半天没有说话,端起放在一边的茶杯浅浅的啜了几口,又对曹德政说:“哦,你接着说,还有什么?”

见过曹德政,和他攀谈良久,对于漕丁的苦状又有了更多一分的了解,刚才因为云贵之省的民情状况带来的恶劣心情暂时缓解了一下,皇帝自如的翘起了腿:“曹德政?”

“草民在。”

“这一次发生在常熟的风月之事,倒是让朕也觉得很好奇呢”他说:“朕很欣赏你这样的人,倒不仅仅是为了你能够把持住这‘信义’二字,不以……”

翁心存知道他忘记了年轻人的名字,见缝插针的补上一句:“李泉。”

“对,不以李泉贫弱为推搪,更不以他此番省城赴试不第为理由,仍然决心将爱女下嫁。难怪人家经常会说:‘仗义每多屠狗辈’呢”

翁心存脸色一红,皇帝的话中很明显是有所指,低下头去,在一边沉默不语。只听皇帝继续说道:“你的家人都在京中吗?”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他说:“领出来让朕见一见。”

听到皇帝宣召的消息,翁心存和曹德政下去,赶忙让两个女子更换衣服。李泉不用提,曹太太和曹玲儿小姐都是裹足,在丫鬟的服侍下到了正厅,盈盈拜倒:“民妇曹赵氏(民女曹玲儿、草民李泉)叩见皇上”

皇帝认真的打量着几个人,李泉相貌很清秀,鼻直口方,唇红齿白;曹赵氏也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那个曹玲儿和传言的一样,容貌很是娟秀,低垂着眼帘,任由厅中人打量,大约是含羞之下,两团红晕上脸,更加屏增几分丽色,看了几眼,他收回目光,望着下跪的三个人:“曹赵氏?”

“民妇在。”

“朕在内中也曾经听闻过你家中的这段故事。总之来说,此事是你想得左了。”

“是,事出之后,民妇自知处置糊涂,请皇上责罚。”

皇帝扑哧一笑:“此事是轮不到朕来处置的。”他说:“朕听闻曹德政说,当年他在江湖之中漂泊,家中全靠你主持中馈,也是很辛苦的。尤其是在漕运改制之后,家中少了一些进项,更加要你左支右绌,分外吃力。”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做母亲的为自家女儿着想,希冀她日后能够有一个好归宿,这是人之常情,只是啊,你想过没有,若是曹德政和你家女儿同意悔婚另嫁,到了那翁府之中,便可以保你女儿一生安康了吗?”说着话,他转头看向翁心存:“翁心存,那个什么翁老爷,也是你常熟县中之人,你可知道?”

“是。翁心智是臣未出五福的堂弟,家境富裕,不过细行不谨,臣已经很久没有和他通过书信往来了。”

皇帝一笑:“翁心存是孝悌君子,从来不肯口出恶言伤人,只是这细行不谨四字,便可见其人习性于一斑了。像这样的人,……”他说:“曹赵氏,你家女儿嫁过去,除却锦衣玉食之外,又有何处能够与李泉相比?”

“是,皇上教训的是,民妇知错了。”

“再有便是李泉……”

“草民在。”

“你是饱读圣贤之书的人,难道不明白非礼勿为的道理?这般轻率从事,携曹家小姐一路北上,便是未及于乱,天下人指指点点,你又将你未婚妻子的清誉至于何地?嗯?朕看啊,张芾夺了你的功名,平心而论,虽略有过苛,却是你也授人以柄,自肇取辱之道”

李泉深深地付下身躯,以头触地,带着满腔悲凉之声奏答:“草民惶恐,草民糊涂,做出这等有伤风化,有辱曹家小姐名声之事,万般咎戾,皆是草民一身招惹,万不敢心存怨怼之念”

皇帝有心再多说几句,看他吓得后背全部给汗水阴湿,也就不好多讲,“下去吧。回到乡中之后,认真读书,以待来年。”

“是。草民谨记皇上教诲,今后定当以圣人之言自律,万万不敢再有荒唐举动。”

站在一边的文庆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在一旁进言道:“天恩如海,今天能够拨冗相见,也是你们一家人的福气。”

皇帝很明白文庆的言外之意,沉吟了半晌,他说:“本来呢,朕一纸诏谕,便可以恢复你的功名,不过考虑到你确实于名节一道有所过失,也不能全然一笔勾销。这样吧,你的功名,朕不能为你回复,不过可以免去张芾上奏中所言及的,‘三年之内不允许你入场赴考的权利’。你回到家乡,认真读书,明年入场赴考。朕想,凭你的才华,科场斩获也当是简单之事。等到有了进身之阶,再图谋为国出力吧。”

“是”李泉终于落下泪来,大声说道:“今日皇上所言,草民当永铭肺腑。草民谢主隆恩”

皇帝难得的一笑:“就这样,你下去吧。”

让曹德政一家人下去,皇帝站了起来,摆了摆手,示意翁同龢到近前来。后者快步上前,在地上再一次跪倒:“学生翁同龢,叩见皇上。”

“起来说话。”

翁同龢站了起来,皇帝打量着他。翁同龢生了一副南人中不多见的高挑身形,白皙的面皮,明亮的眸子,很是英姿勃发:“朕知道你是道光二十九年的拔贡。翁心存?”

“臣在。”

“朕记得你是道光九年的进士吧?科甲第几名?”

“是,臣蒙先帝捡拔,于道光九年的时候以二甲第二十二名登龙入仕。”

“比下去喽,比下去喽。”皇帝的心情似乎很舒畅,大声笑道:“人言雏凤清于老凤声,今天用在你翁家父子身上,真是再贴切也没有了。”

“皇上天语褒奖,臣不敢当。小儿辈略有几分歪才……”

“话不是这样说的,状元是三年一个,拔贡却是十二年才出一个呢翁同龢人才难得啊。”皇帝笑呵呵的望着翁同龢:“翁同龢,可能作诗?”

“回皇上话,学生于诗词之学略有所得,只恐语句凌乱,难入皇上法眼。而且……”他又说:“诗词小道,难比皇上高屋建瓴,统领四海,使天下臣民归心天朝。”

皇帝为翁同龢这样知情识窍的说话更加满意的笑了起来:“诗词一道本是陶冶性情之本。朕现在出题,你可能做吗?”

“皇上出题,学生自当勉力报效。”

“那好。”皇帝想了想:“前几天啊,朕下旨要裕泰返京内用,并着他到热河行宫陛见,本来想等人来了,赋诗一首贻赠,正好,这份差事就交给你吧。”

“是,请皇上限韵。”

“不必限了。没的影响思路。”说完,他转过身去,拿起了茶杯,慢吞吞的抿了几口:“就在这里,你口占一绝。”

同龢琢磨了一下,他也真正是才情倚马可待,皇帝的一杯茶没有喝掉,便有了成章。这首诗是这样的:“七十年华熊豹姿,侯封定远汉官仪。盈胄浩气吞云梦,盖代威名镇月氐;司马卧龙应合传,湘江衡岳共争奇。紫薇花省欣映袂,领取英谋绝妙姿。”

“学生急就章,荒谬之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