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山河血(无语)-第4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对人们的不解与疑惑,管明棠曾如此向人们解释道,是的,这绝不是可耻的事情,反之,才是真正的可耻的事情。
不过,人们仍然对管明棠和北方群体加以关注,毕竟,他们仍然掌握着庞大的军队,或许,他们将华北“交给了人民”,但是,他们得到了东北、远东、西伯利亚、中亚以及日本,相比于过去,他们的地盘更大了,甚至权力亦更大了,过去,他们还需要遮遮掩掩的,但现在,在“军管”的名义下,管明棠和他的群体终于可以掌握一切权力了,完全不需要再有任何掩饰。
这是妥协吗?
是,确实是妥协,没有任何人可以否认北方群体作出的妥协与让步,但同样也不会有人否认,在妥协与让步之后,他们得到了更多,尽管这更多的背后还隐藏着无数的问题,但毕竟得到了。
对于北方军事管理局的官员们来说,现在,他们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这片陌生的且当地民族对中国没有任何认同感的土地上,建立有效而且长久的统治,而历史书告诉了他们答案——移民!
移民是唯一的选择!
对于移民,国人并不陌生,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天灾以及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许多工厂往往会委托招工公司从农村招工,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另一方面城市中的就业机会、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令农村尤其为农村青年所向往,在全国各地,几乎每天都会有数万,甚至更多的农村青年涌入城市,往往他们只带着些许盘缠和换取衣物买上一张车票,便只身来到他们从未来到的城市之中寻找他们的新生活。
火车的闷罐车厢里带着浓浓的酸臭味,闷热的空气让车厢里的人们感觉到些许窒息之感,闷罐车内挤满了各地试图前往北方的城市中寻找新生活的人们,各种各样的方言在闷罐车内回荡着,尽管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但几乎所有人的脸上却是一片迷茫,那是对未来的生活和陌生城市的迷茫。
“鹏哥,你说那鄂木斯克是啥地方?”
在闷罐车厢的角落里,一个憨态十足的胖子对身旁的少年问道,两个人年龄都不大,不过大概也就是十七八岁的模样。
“谁知道,反正离咱家够远的,这火车,咱都坐了十来天了!”
透过车厢木板间的缝隙,展鹏朝着车厢外看去,车厢外的黄色的沙土中隐约可以看到片片绿色,四天前,列车驶进了新疆,新疆这个地名,他只是在学校里读书时,在书上读过到,在地图上看到过,搁几十年前,这里还是流放的地方,而现在,他们要去的地方,却比这里还要远。
那怕就是杂工一个月都能挣几十块钱,想到同乡们传说着的那片淌着银河的地方,展鹏禁不住默默的在心里寻思着。
我今年十八,一个月要是能存五十,一年就能存六百,十年就能存六千,不到三十,就能挣够花一辈子的钱,到时候,回到家里……
原本和村里许多少年一样,读了四年小学的展鹏对未来只感觉有些迷茫,他曾想过和许多兄长一样当兵,然后再到外地见世面,或者进城作工,可两月前,邻村的一个大哥回来后,他的心里再也无法平静了,第一次,他知道在北方有一片比中国还大的军管区,那里到处都是漂亮的洋女人,而这不是吸引他的地方,真正吸引他的是那里的工资比国内很多地方都高,一个月少则挣六七十块,多则挣一百多。
而在家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从地里刨食才能挣多少钱?在那里干一个月,顶在家干一两年了。在弄清楚那个同乡说的第二军管区在什么地方,怎么走之后,展鹏便拉着柱子背着家人,走了问了三天,才坐上这班火车。
这火车一坐就在十几天,那地方离家可真远啊!
“嘟……”
就在这时火车拖着长长的汽笛声进站了。
“哗啦”
闷罐车的车门被站务员拉开了。
“到站了”。
生硬的汉语传入他们耳中的时候,阳光直入车厢内突如其来的光线让展鹏用手挡了一下好一会才适应过来,人们纷纷跳平火车,在跳下火车的时候,这些来自乡下的人们,无不微微一愣,他们看到车站上有不少洋人。
提着两个行囊的胖子在下车后,看着站台上的洋人,忍不住退了两步。
“鹏,鹏、可,这,这可真是洋鬼……”
“一个鼻子两只眼,不都是一样的人!”
朋友的怯懦让展鹏感觉有些不甚舒服,不过当他们走出车站的时候,看着街道上那陌生的建筑和那些穿着花花绿绿裙子的外国女人时,他同样也变得目瞪口呆起来,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的不同的,从人们的长相,再到他们穿的衣裳,还有……
“你这两年青,还在愣在这干啥,赶紧的,站前广场那正招工呢?”
突然,路边一个原本看似行色匆匆的青年指着站前挤攘着许多人广场指去,那是各家企业设于火车站的临时招工点,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内地人,从这里前往各地的工矿企业。
两天后,坐在卡车车厢上,展鹏和胖子两人朝着眼前这座有些荒凉的城市看去,除去十几栋洋式的楼房外,到处都是木制的,甚至还有在乡下常见的土坯房,在满是烂泥洼的路边,还站着许多衣衫褴褛的孩子,孩子们身上脏兮兮的,瞧着甚至还不如村里的娃娃身上干净。
这难道就是城市吗?
现在展鹏甚至有些怀疑了,不过他也没有办法,在招工的时候,工厂里要的工人至少是高小毕业,而他只读了初小,但最终,他还是得到了一份工作——在煤矿工作。
“你们别瞧着这地方不怎么样,可这地方地下埋的全都是煤,而且是露天矿……”
许是了解新人的心情,在卡车停下的时候,穿着工装的领工笑说道。
“好了,从今以后,这就是你们的家了,……”
洗完澡,领了工装之后,随着领工朝宿舍区走去的时候,展鹏看到眼前一大片整齐排列的铁皮柜,就像在火车站看到的铁皮柜一样,那些铁皮柜都架在半米高的树桩上,门前有一个小木梯。
“虽说大家住的是集装箱房,一个货柜住两人,各有各的房间,有小客厅,有卫生间,天气冷时还供应暖气,比起来俄国宿舍不知好多少,不过你们要注意弄好卫生,如卫生不合格,是要扣工资的,在宿舍里有卫生条款……”
领工向人们介绍着宿舍区的各种管理规定的时候,展鹏则好奇的打量着周围的环境,确实,相比先前的城市,这里显得很整洁、很漂亮,整齐排列的铁皮房之间,用黑色的石子铺成小路,甚至许多铁皮房边还种着花。
铁皮房外面看起来不起眼,可在进屋后,展鹏还是在第一时间里就喜欢上了这个“家”,家里亮堂堂,不到四平方的小客厅里空荡荡的,客厅后是卫生间,几乎是一进门,胖子便兴冲冲的推开卫生间的推门,然后兴奋的嚷道。
“鹏哥,你看,你快看,这有自来水,就连马桶都是带水的……”
胖子的话,让展鹏忍不住一乐,他的心里同时又冒出一个念头。
“这里以后就是自己的家了!”
第1238章迈向新时代
五月的伊尔库茨克,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尽管此时这里最高的温度尚不到二十度,但是街头上许多爱美的俄罗斯女孩便已经穿起了裙子,花花绿绿的裙子和那窈窕的身姿成了这个季节街头上,比春光更美的景致,不知引去了多少人的目光,同样也不知促成多少对异国情侣之间的恋情。
因为春天的到来,伊尔库茨克开始变成了一座工地,无论是战后的重建,亦或是作为未来北方地区的行政中心,或是为满数十万内地移民的生活需求,都需要建筑大量的房屋,除去老城区仍按照过去的规划之外,新城区则是由内地的城市规划师们进行精心的规划,水流湍急的即便是在冬天也不会结冰的安加拉河依然是这座城市的心脏,那清沏几见河底的安加拉河畔,同样是春天里人们的游玩之处。
街头上一个个中文并着俄文的招牌以及越来越多的东方面孔,使得人们能够清楚的感觉到这座城市的变化,事实上,不过只是短短数月,在这座城市中的居住生活的“内地人”便激增到十五万之多,以至于在安加拉河畔,随处可以看到“内地人”。
在汽车沿着街道行驶的时候,管明棠仍然看着手中的报纸,这是一份本地的华文日报,不过他并没有去翻看那些本地新闻,而是专注于其公告栏上的公告,那里有本地的婚丧嫁娶以及房屋租售、工作招聘等种种信息,但是他关注的却是婚嫁公告,在这张报纸上有6条婚嫁公告,而其中有四条是涉俄婚姻。
“15。86万对!”
念叨着这个数字,管明棠的脸上挤出一丝笑容,甚至有些得意。
这是北方军管区涉俄、涉外婚姻数量,也许是因为“和平”的到来,也可能是因为太多的男人战死或被德国俘虏,在北方军管区这个女人远多过男人的地方,成年男女比例只剩下1:9,面对这一情况,许多俄国女人便把视线投向了身边从“内地”涌来的中国人,尽管双方有语言障碍,但热情的俄国女人总能轻易的“俘虏”身边的中国男人。
朝车窗外看去,看着街头上偶尔出现的“中俄联合”,管明棠的神情更显得意起来,甚至不无得意的想到。
假如当一切功成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考虑给希特勒、给斯大林每个都发一个一吨重的勋章呢?毕竟,如果没有希特勒的入侵,没有斯大林不计代价的征兵以及不许撤退的命运,又岂现在两地1比9的男女比例,近千万找不到男人的俄罗斯以及其它少数民族的女人,不仅能解决从内地来此的退役军人以及务工工人的单身问题,这种跨民族婚姻的存在最终会改变着这里的“颜色”。
恐怕这就是“专家们”歌颂的“民族融合”吧!以父系血统为主导的民族融合,将会一点点的改变这片土地。”
十年、也许二十年,到那时……
慢慢的汽车驶出了城市,在郊区的一片工地内停了下来了,这片占地近万亩的社区,只是伊尔库茨克周围众多工地中的一个,在工地上,许多来自内地的工人正在赶班工作。
在工地内,已经可以看到数百栋业已完工,正在作内外装修的两层或联体或**的洋房,与过去在北平建筑三至五层的楼房不同,北方置业在军管区向居民提供的却是这种两层或两层半的洋房。
“……北方地区的工资水平远高于国内,这意味着,他们理应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当然,这也是市场的关系,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只有比内地更好的生活环境,才有可能吸引他们于此定居……”
作为北方置业的项目经理,赵国利向前来参加的先生介绍着他们开发这一社区的宗旨,无论是军管当局也好,公司也罢,他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通过自身的工作,把这片军管区最终变成中国的国土。
“那么房屋的成本怎么样呢?”
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确实很好,但是更重要的是建筑成本,这决定了出售成本是否为民众所能接受。尽管军管局拿出了十亿元与银行合作提供廉价的住房贷款,但过高的售价仍然会把大多数人拒之门外。
“先生,因为木材比砖石隔热效果更好,加之本地丰富的森林资源,所以,我们选择了木制房屋,为了降低成本,我们重新设计了一种规范化的建筑,我们把房屋建造分成上万个**的步骤,先铺设混凝土板再安装预制柱、梁和木质外墙最后安装室内电器。各工种的施工队在每个楼里重复着他们特定的任务。所有工序井井有条。由分布在各地的分包工厂生产木材、混凝土,这可以进一步增加本地的工作机会。木材都在工厂按照预定的尺寸切割,混凝土采用预制构件将尽量多的工作在现场以外的工场完成。详细的分工可以大大提高了生产率。这种批量生产的技术可以尽可能的提高建造度。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当然鉴于《国民防空法案》的要求我们会在混凝土板下建制简易地下室……”
在赵国利的解释中,管明棠只是默默的点了点头,在西伯利亚,最廉价的建筑原料并不是砖,而是木材,更何况在这里达到相同的隔热效里需要更厚的砖混,相比之下木材反倒更廉价。
“先生,我们计划在冬天到来之前,于伊尔库茨克周围建造十万至十五万栋住房,按照规划每千栋房屋就配有一个公共游泳池和公共体育场,我们会在这里创造了一个新的社区,不仅仅只是提供了卧室而已。如这座“平安村”的一期工程将建成一万套住房,但我们要建立四座学校、一所医院、一个自来水厂等等一系列的配套工程。先生,以后这里公共设施则丝毫不会比邯郸的新区差,甚至还要更好。”
作为一名建筑工程师,赵国利曾经将北方新区作为参照,在公司的工程师们设计了这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的同时,他们同样设想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出售的不仅仅只是房子,而是出售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全新的,等于一场变革的生活方式。
“不过,交通是个问题啊!”
管明棠笑指出这些新建社区的不足之处,它们大都建在郊区。
“地铁不是已经开始建设了吗?先生,除去地铁之外,还有公交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共交通工具是人们的首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我想北方会成为全中国最先普及汽车的地区,”
赵国利指着不远处的一辆汽车说道,
“前几天,我看到公司对收购工厂的改造计划,根据公司的计划,诸如飞机厂、坦克厂以及拖拉机厂等工厂,都将进行军转民生产,且主要生产汽车,一但这些工厂完成改造,北方地区的汽车产量将超过100万辆,而考虑到北方地区较高的收入,一个参加工厂仅三四个月的工人收入即能达到1200北方券,若是熟练工或者多面手工人可以挣到两三千,甚至更多,这意味着,在北方,公务员、企业白领以及熟练工人的收入,不仅能令他们住上条件更好的房屋,还能够让他们的生活进入汽车时代……”
汽车时代!
赵国利的话让管明棠先是一愣,接着眼前便是一亮,汽车工业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效应,他自然是再清楚不过,如果北方地区的家庭能够普及汽车,等于给北方地区的工矿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装了一台功率强尽的引擎,足以推动北方地区未来十几二十年内的发展。这恐怕也是公司选择将工厂改造为汽车制造厂的原因之一。
汽车进入家庭的同时,还将进一步刺激北方地区的公路交通,心下寻思着这一系列的好处,管明棠看着眼前的这片社区,他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似乎有些落伍了,或者说过于满足了,而反观其它人,他们所谋求的却是更好的生活以及更好的未来。
“先生,北方的天气与南方不同,在漫长的冬季,零下四五十度的环境里,相比公共交通,人们更希望出行便利一些,较高的收入水平,加之汽车的自然需求,先生,我相信,别说社区距离市中心只有四至五公里,即便是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只要道路条件良好,在车轮下,这一距离就不再有任何问题……”
更高的工资、更高的福利以及更好的生活条件,这是北方军管区为吸引内地人移民,而此时赵国利的话,却让管明棠看到的是根本性的变革,甚至就连眼前的这片在森林中建起的社区,也不再是简单的社区,而是一个小市镇,这里甚至将掀起一场革命——城市郊区化的革命,一种全新的、更好更完美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无声息中于北方地区踏上征程。
“国利,”
认真的看着赵国利,管明棠语气亲切的说道。
“今天你给我上了一课啊!”
先生的夸奖让赵国利的脸色微微一红,他连忙开口解释道。
“先生,这些并不是我想的,是,是我的中学同学,他在北方汽车工作,他很早以前就有这方面的想法,我只是借鉴,对,借鉴而已!”
第1239章战败国公民
乌拉尔工业区,在1942年之前是苏俄东部地区仅有的工业区,在战前像库兹涅茨克冶金联合公司等巨型企业已经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在德国入侵后,大量的东迁工厂,更是令这一地区形成了以乌拉尔的冶金业为基础的国防工业,数家汽车制造厂、拖拉机厂以及兵工厂迁入此时,在苏俄的抵抗崩溃前,这里生产着苏俄50%的坦克、50%的大炮和50%的弹药,尽管直到苏俄崩溃前夕,这里的生产都未曾停止,可分布在这一地区的工厂并未能挽救苏俄的命运,甚至在苏俄政府流亡后,驻守在这里的上百万军队,面对中国、军队的进攻,除少数部队随同崔可夫撤入草原、森林外进行游击战外,绝大多数部队选择了投降。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军队的投降挽救了这一地区,使得这里的工厂未遭受战争的破坏,从而使得这里的人们,不至于因失业而陷入饥饿,而对于北方军管区而言,他们几乎不费一枪一弹,便获得了这片庞大的工业区以及数百座大型工厂。
冶金厂高耸的烟囱喷吐着烟雾,电厂的冷凝塔喷吐着白色的蒸汽,春天里的下塔吉尔处处皆是浓浓的春光,曾经冰天雪地的郊区此时完全被翠绿所笼罩,草原上更是长满了漂亮的野花,不过,作为城市来说,除去工厂外,这座城市并不像是城市——坑坑洼洼、满是泥沼的道路,低矮的木屋土房,即便是许多工厂的厂房亦显得极为简陋,也难怪,这里绝大多数工厂都是几年前从西方迁移的,像城内最大的企业下塔吉尔坦克厂的设备,就有来自乌克兰、列宁格勒以及莫斯科等地的设备,厂房也是因陋就简的用最快的速度搭建起来的简易厂房。
曾经这座工厂是全苏最大的坦克制造厂,而现在下塔吉尔坦克厂却早已易名为“北方汽车下塔吉尔汽车制造公司”成为一家中资民营企业,甚至,就连同曾经的设计局,亦被更为名“汽车设计所”,不过设计局中的大多数最优秀的工程师,却早在去年即随同苏俄政府一同流亡印度,现在,这座三层高的简易楼房内的工程设计人员,有半数来自中国,甚至还有几名来自日本的工程师。
依如城市正在大兴土木的建造建设一般,在工厂内亦同样在进行建设,新的厂房以及新的厂内道路,都在有条不紊的建设中,但工厂的建设并不妨碍工厂的正常生产,就在一个月前,由第一批十轮卡车即已从简陋的生产车间内驶出,从而标志工厂转产的成功,但是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他们并不能满足于企业的现状。
“……现在,虽然我们生产出的汽车供不应求,但无论是客车、公共汽车亦或是卡车,它们的市场总会饱和,我们必须要着眼于未来!”
在工厂设计室内,面对175名来自内地、日本以及本地的工程师,高吉玉说完这句话,便将烟蒂按灭,待翻译将他的话翻译完成后,他才接着说道。
“我相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收入的增加,未来在北方地区,每一个家庭都至少拥有一辆汽车,汽车将会成为家庭的必须品,而目前,我们的汽车却更适合内地市场,即便是适应低温环境的金鹿汽车,受限于恶劣道路条件,亦面临很多问题……”
作为汽车厂经理,在翻译将他的话翻译出来的时候,高吉玉的眼光不时的从在坐的工程师身上扫去,他们的神情各异,那些俄裔设计师依如过去保持着沉默,而内地以及日本工程师大都是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
当经理讲话的时候,卡尔采夫则和身边的好友韦涅季科托夫在那里轻声聊着天,似乎经理的讲话对他没有任何影响,对于他们来说,不合作、不抵抗,就是某种程度上的爱国行为。
“听说了吗?他们似乎不准备保留坦克生产能力!”
作为一名坦克机械师出身的工程师,卡尔采夫更喜欢坦克的设计与制造,而不是汽车。
“嗯,不是不保留坦克的生产能力,而是将坦克生产设备迁往他处,我们这里,以后只制造汽车,公司……”
将视线投向窗外厂房顶上可以看到的“北方汽车”的标志,韦涅季科托夫耸了耸肩膀。
“他们有自己的坦克生产线,甚至,就连同许多工程师,都看不上我们的设备,认为我们的设备相比中国落后了大约十年……”
无论是韦涅季科托夫亦或是卡尔采夫以及其它俄裔工程师,他们都不习惯用“内地”去形容易,在他们的话语中,中国依然是中国,俄罗斯仍然是俄罗斯,甚至有一些人更是选择不合作、不抵抗,作为体现爱国主义的行为。
“……根据这一要求,研究所将改为6个项目组,通过内部竞争决定未来的工厂产品!产品被采纳的小组,除去基本奖励外,还可以第一批入住在建的新居!”
什么?
分组竞争?第一批入住新居?
尽管原本抱着不合作态度,但在这一瞬间,和许多人一样卡尔采夫却心动了,在企业的东迁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厂房建设,至于人们的住房,根本不在政府的考虑范围内,许多工程师和普通工人一样,挤在条件恶劣的房屋中,甚至许多工人都居住在草棚内,在下塔吉尔城内外,更是随处可以看到难民居住的简陋的木屋,可以说,每一个坐梦都想拥有自己的房子。
在中国人到来后,那些中国的工程师可以住进**的集装箱房内,而工人亦可以住进集装箱宿舍,至于本地人,集装箱房不过只是一种奖励,为了改善个人的居住条件,卡尔采夫甚至违背了“不同侵略者合作”的志愿,在工厂生产线改造时,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解,由此才和刚刚结婚的妻子一同搬进新家——一座只有二十几个平方的集装箱房,即便如此,在搬到新家后,他和妻子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都觉得像做梦似的。无论是自来水亦或是狭窄的卫生间以及厨房,在他看来都如同天堂一般。
而现在,公司却拿出了了在建的新房作为奖励,尽管,那些新房子同样需要花钱购买,但是……此时,卡尔采夫的脑海中浮现出在图片上看到的房屋,宽敞明亮的客厅,温馨的卧室,车库,漂亮的花园……
我的孩子,应该在那样的房子里成长!
不经意间,卡尔采夫的心思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实际上,不单是他的心里产生些许微妙的变化,他的同志们的心中,也同样发生了变化,毕竟,人总渴望着更好的生活条件,尤其是那些生活条件恶劣的人们。
“车辆应该更省油!”
在并不算宽敞的房间中,佐腾轻声嘀咕道,作为前三菱动机的工程师,现在他是下塔吉尔工厂的工程师,和不少人一样,他是“被迫”来到了北方,尽管是根据军管局的命令,来到了这里,但在内心深处他却有些庆幸和家人来了中国。
现在的日本还有什么呢?
除去满目疮痍的变成废墟的城市,还有一座座被拆空的工厂之外,日本几乎什么都没有剩下,不,还剩下了饥饿与贫穷,许多留在日本的亲朋好友,无不在饥饿的边缘苦苦挣扎着。
而反观这里,尽管初抵下塔吉尔时零下三十余度的低温让人很难适应,但是相比日本,这里无疑就像是天堂一般。
虽说做为敌国公民为中国企业服务,但他依然享有良好的待遇,就像这座供技术人员居住集装箱房屋,不到三十平方,但却足够一家四口人生活,在市场上还可以购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妻子再也不需要为食物忧愁。甚至,丰厚的工资使得他可以每月向亲友寄去数百元流通券,以解家人的燃眉之急。
对于现在生活极为满意的佐腾,甚至忘记了身为敌国公民的身份,正是良好的生活,使得他更加珍惜当下的工作,同样也明白,他必须要通过努力的工作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让目前的生活保持下去。
“应该重新设计一种发动机,发动机应该更省油……”
在工作薄上写下一系列的设计要求后,佐腾的脑海中的灵感一个接着一个的冒了出来,诸如减轻车体,以降落成本和耗油量之类的初步构想慢慢的成熟了。
对于此时的佐腾而言,他和很多人一样,在为自己的将来而努力着,偶尔得,他会把视线投向粘在墙上的那张报纸上的海报——**的花园,四间卧室,宽敞的客厅、厨房,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的美丽,这就是他所期待的生活,或者说,所期待的家,而想要得到这一切,总需要人们付出汗水与努力,尽管此时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但是佐腾依然趴在书桌上,继续工作着,为他自己以及家人的未来而努力着……
第1240章家已非家
清晨,透过海岸那薄雾,船上的人们终于看到了中国那久违的轮廓,但是船上的人们然后没有一个人欢呼,尽管回家是他们期待已久的,可现在,不知是近乡情怯,亦或是其它的原因,看着祖国的海岸,人们站在甲板上,耐心而又漠然的等了一个小时,随着轮船距离岸边越来越近的时候,他们谁也没有说话。
此时,船上的这些人都显得有些紧张,在码头上,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国旗,这让他们意识到,现在,满洲国已经成为了过去,而现在东北就是东北,不再是他们出征时的那个满洲国了。
这时有一个人说道。
“你们说,咱们回去了,大家伙会怎么看咱们!”
不经意的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惑,几乎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出羞愧之色,他们是汉奸……不论是主动也好,被动也罢,他们都曾有一个身份——满洲国、军。与此同时,人们甚至开始后悔了,其实,留在南洋也不错,为什么非要回来呢?
望着越来越近的码头,常隆基的心里犯起了嘀咕,要是不下船的话,能不能回南洋呢?他的心里没有谱,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他和身边的不少兄弟一直在争取着回国,直到半个月前,他们的要求终于得到了南洋共和国的回复,同意他们回国。
“哎!”
在常隆基的嗓间发出一声长叹的时候,船靠岸了,舷梯放下,提着行李的人们纷纷开始下船,在登岸后,他们并没有直接朝着出港通道走去,而是在荷枪实弹的士兵的指引下,走向另一个通道,在那个通道里,士兵检查他们是否带有武器或其它违禁品,当看到常隆基的包中搜出几十块手表的时候,那些检查行李的士兵无不是大笑起来,但其它人却都很羡慕,这些手表是常隆基在南洋得到的“回报”,一共四十三块手表。大都是他用吃的从英国战俘那里换来的。
在人们的羡慕的眼神中,一名下士命令所有人都排成一队,解开衣服,让护士喷洒药物,只有一个当官的表示反对。
“我是军官,我不能和这些士兵站在同一个队列里!”
“狗屁!”
那个下士骂了一句,然后大声嚷道。
“特么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