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兴明-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这个消息是崇祯皇帝放出来的,孙传庭稍稍虚报了一点军功,但却不敢说斩首数万。是崇祯皇帝太需要一场胜利来巩固一下朝廷的声望了,也太需要一场胜利来堵住那些反对孙传庭出师东征的大臣之嘴了。

大殿议事,崇祯皇帝今天格外的精神抖索,似乎带有几分显耀的表情,“你们看,还是朕的决定英明吧,孙传庭一出潼关,就获得大胜,顺利收回洛阳城。若是听你们的,这胜利还不知道要等到哪年去。”

掌印太监很熟练的高声喊道:“陛下临朝议事,大臣有事请奏,无事散朝!”

大臣们也似乎看到崇祯皇帝喜形于色的模样,这幅模样,他们好多年没看见过了!他们也知道皇上这副模样的来由,便纷纷进言,要求表彰孙传庭的功劳,封赏有功将士,勉励士气,争取一战彻底解决流寇匪患。

崇祯皇帝也听得兴高采烈,摸了摸怀里的奏章,竟然不敢出列启奏。

等大臣们按照官阶资历,一个个恭贺完毕,崇祯才道:“大明虽以文兴邦,却是凭武立国,援剿将士劳苦功高,应该好好封赏。张爱卿,你主管兵部,封赏的事就由你来拟定吧!”

兵部尚书听得崇祯点名叫自己,赶紧出列道:“陛下英明!只是孙传庭还有本启奏!”

崇祯道:“既然是孙爱卿的奏章,张爱卿为何不早奏!”

兵部尚书道:“启奏陛下,孙传庭以为援剿大军应以洛阳为根本,与流寇对垒,等待战机,徐徐图之,故而请陛下拨款派人,先修复洛阳城。”

崇祯皇帝一拍龙椅,怒道:“胡扯,兵贵神速。既然初战获胜,应该乘胜追击。孙传庭奏章中有没有提到他现在在哪里?”

兵部尚书道:“孙传庭尚在洛阳休整兵马,等待各路援剿大军回合。”

崇祯闷哼了一声,这孙传庭提出应以洛阳为根本,等待战机,是什么意思?各镇总兵拥兵自重,莫非他孙大督师也想仿效?想到这里,他越来越对孙传庭放心不下。便压住怒气,说道:“传旨,孙传庭剿贼有功,加封中极殿大学士,赐黄金百两,绸缎十匹,其余将士,升赏,由内阁酌情处理!并令其火速京兵,彻底剿灭流寇!”说到这里,又点兵部尚书名道:“张爱卿,你从神机营和神枢营各选精兵一万,调去河南给孙传庭。”

众大臣听到崇祯前面的话,都替孙传庭松了口气,可当听到后面那句抽调京营京兵前去孙传庭帐下听用时,心里都咯噔一下,皇上就开始提防孙传庭了。

第156章 会师(三)

(声明:由于本人操作失误,第153章发了两次,给订阅的朋友带来损失,很抱歉,这一章就是由原来的第153章修改的,所以订阅过的朋友不需要再重新订阅。如果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请及时提醒!谢谢。)

京营里的那些老爷兵,能打仗么?派去孙传庭帐下听用,说白了,就是去分他的功劳。而一旦孙传庭处理不好,让那帮老爷兵在战场上死去一些,以后他就别想在京城立足了。

再说当初崇祯皇帝为了表示对孙传庭的信任,并没有给他派遣监军太监,这次派遣京营前去增援,也可以名正言顺的让监军太监去分了孙传庭的权利吧!

不过大臣们都不是傻子,绝对不会在这时候傻傻的去触怒崇祯皇帝的,只是一个劲的称赞皇上英明。

再说王承恩从山东回来后,便憋了一肚子火气。他当年帮助崇祯皇帝登位有功,一直深受崇祯宠幸,哪个朝廷大员见到他不是恭恭敬敬的,到了晚年,却在山东被一个黄毛小子如此侮辱。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王承恩不似大多数太监那样爱财,但却最在乎面子。

所以进京当晚便在崇祯皇帝面前说了朱震一大筐坏话,只差点没说朱震要举兵谋反了。但令他想不通的是一向猜忌大臣的崇祯却对朱震的事保持了沉默,甚至还恩准了他所有奏本。

这下可把王承恩气疯了,心里暗暗发誓,一定的找个时机,让朱震知道他的厉害。

这天晚上,他看到一封宁远来的奏章,灵机一动,便生出一条妙计来。

这风奏章确实大名鼎鼎的吴三桂写给崇祯的,今年七月间,阿巴泰北反的残兵败将自然遭到了大明九边各镇将领的追杀。但是阿巴泰也不是易于之辈,面对着不知道是自己多少倍的敌军围追堵截,他带着三万残兵仍能似闲庭散步般,一路劫掠,绕过北京城,从密云一代翻过长城,准备取道蒙古草原遁回关外。

他之所以绕这么远的路,却是怕一个人,那就是镇守宁远的吴三桂了。吴三桂在辽东的威名,那是一场场血战打出来的,他手下三万关宁铁骑,是和金虏骑兵一次次交战中训练出来的精锐,虽然号称大明第一精锐,却无人敢有异议。

尽管关宁铁骑有此荣耀,吴三桂还是不敢大意,又从三万关宁铁骑中精挑细选出一千精锐,作为自己的护卫亲兵。这一千人分成二十队,每队五十人。征战之时,把这二十队亲兵的头领名字写在二十只签上,放入军靴中,遇到要用亲兵之时,便抽出一支签来,大呼签上写的名字。被念道名字的头领便率本队人马出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所以到现在为止,这只亲兵还未逢一败!

这次金虏避过宁远,从密云置入山东腹地时,他便发下狠心,待金兵返回关外时,一定要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免得金虏欺我堂堂大明无人。所以一直派遣斥候,密切关注金虏大军动向。五月间得报,金虏居然在山东被一个叫朱震人杀得溃不成军,真往关外撤退!

吴三桂接报大惊,我大明还有如此猛人,只怕我这大明第一猛将的地位要不保了。便召集麾下诸将商议,要漂漂亮亮打上一仗,不要堕了关宁铁骑的威风。

一向自视甚高的关宁诸将自然都摩拳擦掌,与吴三桂一道定下半路阻击金虏的策略。

于是斥候四处,紧盯着阿巴泰大军的动向,得知阿巴泰再一次绕过宁远,准备从蒙古草原撤回关外时,便留下二万人镇守宁远,自己亲自率领精兵一万,早早赶到长城外面候着,等着阿巴泰大军到来。

阿巴泰大军越过长城,正在整理队伍之时,吴三桂大军蜂拥而至,两军短兵相接,阿巴泰疲惫之师,自然不低,胜在人多,才勉强杀出一条血路,吴三桂衔尾追击,直到金虏睿亲王多尔衮亲自率军前来接应,这才收兵。几次接站,居然又斩杀金虏一万二千余人。

吴三桂大喜,赶紧写奏章向崇祯皇帝邀功,又思之自己离京已久,有点想念家人,便以献俘为名,请求崇祯让自己进京。

崇祯皇帝看到这份奏章自然大喜,这一次金虏损兵折将,十万远征大军有八万留在关内,近期之内,九边之地应该可以安宁了。便欣然准许了吴三桂的请求。

王承恩看在眼里,灵机一转,我何不让皇上也以进京述职为由把朱震召进京师来。朱震怎么说也是一方封疆大吏了,可笑的是连皇上的面都没见过。如今召他回京述职,而且又不是单独召他一人,他没理由推托了吧。

“到了京师,你还不是任我蹂躏!而且皇上也很乐意让你进京吧。”王承恩得意的想着。

“想当初朕力牌众议,大胆启用吴三桂这匹年轻的黑马,现在看了他的表现,总算没给朕丢脸啊!”崇祯笑着对王承恩说道,他在大臣面前很少露出笑容,可是对身边这个跟了自己十几年的太监,却是经常有说有笑的。

王承恩道:“皇上慧眼识才,吴三桂自然也会拼死报君恩了。这吴大将军也好孝心,请求皇上准许他回京献俘虏,怕是想念提督大人了。”吴三桂之父吴襄因为吃了败仗,本撤职,后来吴三桂日渐势大,崇祯便启用吴襄为九门提督,以示恩宠。

崇祯道:“朕可是钦赐了他‘勇冠三军、孝闻九边’八个大字的。若不是有孝心,能当得起朕的厚赐吗?”

王承恩道:“陛下,吴将军孝闻九边是没错,可是勇冠三军这四个字您还得慎重考虑一下了。别忘了山东的那位朱江军,现在他的声势一点也不输给吴将军了。”

崇祯听得王承恩提及朱震,微微有些恼怒,这家伙平日里非常会察言观色的,今天怎么了,明知道朕不喜欢此人,偏偏要用他来扫了自己的兴致。

王承恩见状,趁机说道:“陛下,这朱大将军如今可是一方封疆大吏了,可是他还没能仰慕过您的天颜了,这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不如这样,您趁着吴大将军回京的这当儿,把那位朱大将军也召回京来,到时候让这两位大将军比划一下,不就知道谁是名副其实的勇冠三军了吗?”

崇祯皇帝心中大动,上次朱震用山东余乱未平为由,违抗自己的命令,现在又过去一个多月了,他应该没什么好推托的了吧。何况这次朕又不止是召见他一个人,也可以消解他的疑心。

想到这里,便说道:“拟旨,召朱震回京述职!”

第157章 京师(一)

朱震带着大批工匠回到章丘,隔着老远,却听到城里传来轰隆隆的爆炸声。朱震眉头一挑,这么大的爆炸声,莫非蒯越那小子做出威力大的火药来了?

果然,朱震还没进入章丘城,崔杰带着一群人迎接了出来。但是一个全身乌黑的人却叫得最大,口口声声嚷道:“大人,你来了,我成功了!”

朱震一瞧,这不是蒯越还是谁?他努了努嘴,说道:“你小子怎么便黑人了?”

崔杰赶紧说道:“大人,你可得给我做主啊,我就因为说了这小子几句,他便用我的官署来实验心火药,现在我的官署被他弄成一片废墟了!”

朱震问道:“蒯越,有这事么?”

蒯越笑道:“大人别听他胡说,他的官署最多只被我炸平了一半。”

朱震笑道:“很好,现在我把济南会铸造大炮的工匠全部带来了,现在钢铁和火药都有了,该铸造大炮了。现在我给了你们这么好的条件,看你们铸造出来的大炮能不能比那些西洋炮厉害些。”

朱震让工匠都跟人去找驻地休息,自己跟崔杰回到章丘城了,看到官署果然被炸平了一大半,便恨恨的说道:“蒯越,你干嘛蓄意炸毁官署,重修的费用我从你的俸禄里面扣!”

蒯越吃惊的说道:“大人,我可是功臣啊!你不奖赏我就算了,还要扣我俸禄,这说不通吧!”

朱震不理会他,让崔杰把这些日子章丘取得的成绩报告了一番,又询问了一些问题。对于章丘这段时间的发展非常满意。

朱震本来想在章丘待几天,仔细和工匠们研究一下铸造大炮的技术,但是崔杰告诉他济南来了人,说是朝廷的圣旨又来了。

朱震很郁闷,怎么这段时间朝廷老是给子下圣旨。所以第二天便急急的回济南去了。

回到济南,沐浴更衣,洗去风尘,接来圣旨,才知道崇祯皇帝仍然不死心,又召自己进京述职。

打发走宣读圣旨的小太监,朱震叫来李超辉、朱亮等几个嫡系心腹,准备开一个小型的会议。人到齐后,朱震率先问道:“你说我该不该进京!”

李超辉道:“皇上本来就对你很不放心,让次你又狠狠得罪了王承恩,现在他肯定天天在皇上面前说你的坏话。你进京去,皇上虽然不敢把你怎么样,但是你却很难回到山东来了。”

朱亮也赶紧说道:“大哥还是不要进京的好,我们在山东那是天高皇帝远,朝廷想管也管不着,一旦你进了京师,那些小人跟定会对你前半为难。”

朱震叹道:“于情于理,我却是该去京城一趟。按大明律例,封疆大吏上任前必须由皇帝面授机宜。我现在可是连皇帝面都没见上。何况,我去趟京城,对山东的发展也有很多好处。”

朱亮道:“有什么好处?”

朱震道:“我若在京城,朝廷给山东加下来的压力就全被我一个人顶住了,你们便可以放手在山东大刀阔斧的改革了。而且,当皇上放我回来时,肯定是到了非我出马不可的时候,那样我还能从他手里捞到很多好处。最重要的时,我去了京城,剩余的那一半银子可以省下来了。”

李超辉奇道:“省下来?皇上收不到银子,还不把你给烹了。”

朱震笑道:“时间差啊!他收不到银子肯定会问我,我便把问题推给你们。一来一往,时间就这么拖过去了。”

李超辉道:“听说孙传庭最近打了几个小胜仗,连洛阳城也收回来了。你既然决定要进京,那便要准备好退路。如果孙传庭一路胜仗打下去,大人的处境就非常的危险。”

黄永年还算不上是朱震的嫡系心腹,今天虽然也被朱震请了过来,但却一直未发言,听到李超辉提及孙传庭,便笑道:“孙传庭虽说是进士出身,但是论起打仗也有几套,如果皇上把军权放给他,说不定还能和李自成周旋下去。可现在他一面把孙传庭压的死死的,催促着孙传庭马上剿灭李自成,一面又派了监军太监,掣肘着孙传庭。如此下来,官军仅有的一点灵动性全被抹杀了,哪里还会是灵活多变的贼军的对手。”

朱震点了点头说道:“布政使大人说不错,而孙传庭一天剿灭不了李自成,皇上便会对我顾忌一天。”

李超辉道:“既然大人已经决议进京,属下也不多说了。我建议您先去郑尚书府跑一趟,他做了十几年的尚书,积攒了不少人脉,对大人总会有点用的。”

朱震笑道:“既然我进京的是已经确定,现在就计划一下我进京后你们该做些什么吧。朱亮、罗刚毅那些军官学院训练得怎么样了。”

朱亮笑道:“那些小子还行。”

朱震道:“过些日子,你们便带着他们去找些山贼、流寇练练手,合格后便分配到各个卫所、守御所去。黄大人,现在山境内所有的官员都换成我们的人了么?”

黄永年道:“大人放心,连那些曾经和王永吉、马秀有过来往的乡绅都被我清洗掉了。”

几人又商量了一会,朱震基本上可以确定,山东是自己的了。

第二天,朱震来到城郊郑府,郑家上下都知道这位山东的实际主人是自家未来的新姑爷,都笑着上来打招呼。朱震含笑的回礼。

这才来迎接他的是上次来时带着一群小孩子放风筝的那个小姑娘。他把朱震带到内院郑老爷子住处,见到郑老爷子后行了一个晚辈之礼。郑老爷子还是那样心安理得的受了,这是自己未来孙女婿,礼当然要受,更何况过些年,见到他后该自己给他行大礼了。

受完朱震一礼,郑老爷子笑眯眯的说道:“听说你要进京了,就不怕皇上把你留在京城吗?”

朱震笑道:“哦!你认为皇上会把我留在京城!”

郑老爷子道:“如果我是皇上,你一进京便杀了你。你要知道,你死了,你那群属就群龙无首了。便是闹出事来,也有限的很。”

第158章 京师(二)

朱震心中一震,崇祯为人刚愎自用,非常自负。如果他认为自己死后,能用高官厚爵收服自己手下将领的话,让自己死在京城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至于让自己死的理由,那太充足了,实在找不出来,‘莫须有’三字就足够了。

朱震看着笑眯眯的郑老爷子,心中一动,这老家伙说这些话肯定有目的的,便道:“老爷子有话就直说吧,别带着晚辈绕弯子了。”

郑老爷子道:“我的意思是你若是能在进京前把婚事办了,有了女主人,皇上就不得不多考虑一些了。历史上皇帝用软刀子杀了一方诸侯,女主人兴兵问罪的例子很多啊!”

朱震先是苦笑了一下,这老家伙又催婚事了。不过他这个主意倒是不错。记得后世有一曲著名的京剧,唤作《斩黄袍》,说的便是赵匡胤杀了一个叫郑恩的大将。郑恩的妻子陶氏兴兵为丈夫报仇,大军一直打到宋都开封城下。赵匡胤被逼求和,陶氏拔剑斩烂赵匡胤的龙袍,泄愤撤兵。想通此节,朱震笑道:“老爷子好计较,我还有推托的理由么?”

朱震的订婚典礼并没有搞得铺张浪费,只给山东的官员只会了一声,并且告诉他们不用到济南来。但是摄于朱震的权势,山东的大小官员还是派人前来祝贺。所以尽管这场典礼举办的很低调了,场面还是热闹非凡。而朱震也发现这次订婚典礼的一个好处:若是自己一个月来一次,自己的军费就有着落了。粗略的估计了一下,这次收到的贺礼折算成银子就有百万两之巨。

不过当朱震看到郑家小姐,自己的新夫人时,所有的兴奋全都不见了。这位郑家小姐赫然就是与他有两面之缘的小姑娘。虽说古代人成熟得早,但起码也会到十五岁才出嫁吧。朱震满肚子郁闷。

“那个心兰小姐,你今年几岁了?”朱震问道。郑家小姐闺名心兰,朱震也是在女方送八字来时才知道的,不过红纸上写得是‘庚午年壬申月甲子日辰时三刻’。朱震没去推敲她的岁数。

郑心兰天真的说道:“夫君,问人家姑娘的年龄要说‘请问姑娘芳龄’。你几岁了是问小孩子的。”

朱震心里嘀咕,你难道不是个小孩子么?嘴里却说道:“那好,请问心兰小姐芳邻几何?”

郑心兰小声的说道:“妾身今年十四岁了。”

朱震满脸不信的说道:“你有十四岁了?”

郑心兰小脸通红的说道:“我前些天满了十三岁,现在不是十四了么?哼,我生日的时候还拖超辉表哥请你去郑府,你居然一声不响的跑去登州了。”

朱震突然想起十几天前李超辉是说过让自己去郑府一趟,当时他还以为是郑老爷子要和他商量一下自己的婚事,便没放在心上,现在听她提起,才知道是自己未婚妻的生日。

朱震面不改色的说道:“老爷我事情多吗?你看我几年就创下这么大一副家当,就知道我有多么的努力了。”说道这里,朱震神秘兮兮的说道:“心兰,你们家还有比你大一点么?”

郑心兰一听,顿时脸上露出一阵红晕,听别人说自己这位丈夫不近女色,没想到还是个大色狼,居然问自己这种话。便生气的说道:“怎么,我哪里小了。”说着还挺了挺自己的小胸脯,接着说道:“再说我现在年纪还小吗,将来还会长的。”说道最后,声音低得连她自己都听不清楚了。

朱震先是一愣,看着他挺了挺小胸脯,才知道误会自己的意思了,顿时哭笑不得,连忙解释道:“心兰,我是说你还有姐姐么?”

心兰道:“有啊!我有三个姐姐,不过他们都嫁人了。”突然,她脸上露出警惕的神色:“你问这个做什么,难道是想打我姐姐的主意。”

朱震顿时泄气了,本想去找郑老爷子,看能不能给自己换个大一点的,这回没戏了。这小妮子居然是郑家年龄最大的未婚女性。他无力的说道:“你休息吧,老爷我去书房看下书,免得下次再问别人姑娘年龄时,还说出‘你几岁了’来。”

朱震来到书房,拿起一本《贞观政要》,读了起来,看了一会,便趴在书上睡着了。迷迷糊糊间,感觉道身上多了点什么东西。他睁开眼来,却看到身上多了一条毛毯。他摸了摸毛毯,会心的笑了一下,继续睡觉。

翌日,天清气朗,宜出行祭祀;松柏木,收执位,冲鸡煞西,大利北方。

济南城北,朱震再次对属下们交代道:“李兄,黄兄,我进京后,山东就要靠你们两撑着了。还是那句老话,若单纯政务,都由黄兄一个人说了算,涉及军务,便由你们二人协同处理。”

黄永年道:“朱大人放心,我会把山东建立一个牢固的后方基地的。”

朱震含笑谢过,又说道:“老四,原本准备让你和茗枝姑娘和我一起订婚的,现在大哥我先订婚了,你不见怪吧。”

朱亮笑道:“自然该大哥先。”

朱震笑道:“若是等不及了,你便去把茗枝姑娘的母亲接来,把婚事办了。我不在,你嫂子在也一样。士兵的训练固然要抓紧,但是你自己的学识也有带长进。我去京师时,你有什么问题,就去烦李兄吧。”

朱亮道:“我省的,大哥你放心吧。”

朱震点了点头,又看了郑心兰一眼,嘴角动了动,想说些什么,但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便大声叫道:“好了,你们都回城去吧,我也该动身了。”

说完,朱震翻身上马,大喝一声:“上马准备!前进!”

五十名亲卫骑兵在朱震的号令下,如同打仗一般,齐刷刷的翻身上马,只听得“啪”的一声,五十骑拥着朱震绝尘而去!

五十一骑一直奔跑了五十余里,才把速度放慢下来。朱震问道:“刘峰,这里离德州还有多远?”

刘峰是这五十名亲兵的小队长,挂着千总的官职,为人比较机灵,所以朱震把他带在身边。在京城里,肯定有许多见不得人的事要去做,这就需要一个机灵人。他听到朱震问自己,连忙回道:“大人,这里应该是平原县,里德州还有二百余里。”

朱震心里计较了一番,王明在德州三个月,招募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战斗力虽然比不上洛阳带出来的老兵,但是比起大明卫兵绰绰有余了。

王明回济南负责情报工作后,便举荐了原德州守御所一个叫王成正的小军官代替自己的位置。朱震没见过王成正,不知道他有什么本是能得到王明的青睐,但是对于王明的眼光还是十分认同的。罗刚毅便是王明发现的一匹千里驹。

据王明所说,他领兵到德州时,德州城早就有一支千余人的军队在镇守城池了,这只千余人的小军队正是王成正的招集起来的。金虏占领德州时,他便把德州以及附近几座城池的逃兵聚集了起来,再加上招募的一些精壮难民,居然有一千多人,等金虏走后,便率这一千人进驻德州,把德州官员、官绅控制起来,要求他们筹集军费,养活这一千人。官绅们见这人也不太过分,而且有只军队镇守这里,自己也安全些,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及至王明领三千精兵到德州城下,王成正自知不敌,便爽快的打开城门,迎接王明进城,并表示愿意效忠王明。王明便微笑着说道:“我只是怕德州没有军队驻守,金虏北归是再来骚扰百姓,现在有王大人率兵镇守,我来是多余了。”王正成马上听出了王明的话外之音,马上表示愿意解散那一千人。王明大喜,便接受了他的效忠,接下来他积极配合王明的工作,梳理城里的官绅,安抚百姓,却又不过问军队训练,表现出来的才干很快就被王明看中。

王明以三千精兵为基础,收编了王成正手下一千人,又四处招募了逃散的明兵和流浪的难民约一千人,组成了一只五千人的军队。编制成后,才让王成正回到军队,并任命他为千总。

一个很聪明的人!朱震听了王明的述说后,便兴起了来见一下的念头,所以朱震准备趁这个机会去看看这个人,也顺带检查一下那五千新兵的战斗力。

五十一骑快速奔跑着,二百余里只用了一个半时辰,便远远的能看到德州城池了。这座充当济南北面门户的大城果然雄峻不烦,而从当年德王不屑在德州建立王宫,又可以看出明朝皇室生活是多么的腐烂。

朱震一行来到德州城南门口,那守门的士兵见这一行人都是大明士兵打扮,便上前来问道:“兄弟们是哪位将军标下,来我德州有何贵干?”

刘峰走上前去,说道:“总镇大人奉旨进京述职,途径德州,特来检查工作,请兄弟马上通报王大人,让王大来速来迎接!”

第三卷 谱新章 第159章 京师(三)

守城军士听闻总镇大人来了,不敢怠慢,一边派人去通知王成正,引领朱震进城。

朱震引着五十名亲兵跟随引路的士兵走进德州城,见那大街上时有商旅来往,虽不似济南繁华,却也恢复了几分生机。街道两旁林立的商铺也十之七八开门营业,大战后只有半年,能有这般光景也算是难得了。偶尔有小队的巡逻士兵走过,看到装甲森严的五十名士兵都露出羡慕的神色来,随即有认识朱震的军士在同伴耳边低语几句,知道是总镇大人来了后,巡起逻来也更加卖力了。

接着城门的这条街道并不很长,朱震一行人一会儿便行至街尾了。而此时德州守备王成正也带着临时召集的几名官员迎了上来。这几名军官大多都认识朱震,远远的见到朱震策马而来,脸上都露出兴奋的神色来。

王成正虽没见过朱震,但见五十名带甲骑士护着一个身着便装的青牛男子,也不难猜出这个看上去只有二十多岁的青年男子便是他效忠的对象—朱震了。他快步走上前来,躬身说道:“下官王成正,拜见总镇大人。”

朱震打量了一下王成正,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一身笔挺的五品武官官服把整个人都衬托得格外精神,两道剑眉下的眼睛中透露出一丝莫名的兴奋。这是一个官迷。朱震在心中给王成正下来定义。

“拜见总镇大人!”他身后的官员都齐声说道,尤其是那些朱震的老部下,声音叫的格外侯亮,语气中带着一种见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般的兴奋。

“不用多礼!”朱震淡淡的说道。眼睛在王成正身后扫了一圈,很随意的问道:“德州没有知州吗?”王成正身后虽然也有几个文官,但从官服上来看,最高的也只有七品。

王成正连忙说道:“德州上任知州大人在金虏攻城时弃城而逃,至今不知所终。金虏退后,大人尚未派遣新知州。故王明将军在德州之时,德州政务都由守备府代为管理。”

朱震点了点头,说道:“那王大人先带本官去军营,本官先视察军务,再问政事。”

王成正恭敬的说道:“下官遵命!”

朱震来到军营,士兵们仿佛早已知道朱震第一站便会视察军营一般,早已在校场结成队列。这些军士以王明不下三千精兵为骨干,又经过三个月的训练,整齐的列在校场上,倒也气势非凡。

王成正看了那些士兵一眼,恭敬的对朱震说道:“德州共有士兵五千八百四十人,王明将军将他们编成两个营,每营二千九百二十人。但是他们全部都是战斗兵。若有战事,只要配上工匠、杂役、伙夫等,便等于两个正规营了。现在除去在各街道上巡逻和城墙、城门口值班的士兵,军营里共有士兵四千二百人。”

朱震道:“王大人不用不功劳全推到王明将军头上去,这支军整编之时,你是下过不少苦功夫的,这些本官心里有数。”

王成正喜道:”多谢大人抬举。”

朱震这才正式开始对德州士兵进行检阅。正如王明所说,德州士兵老兵多余新兵,虽然在刚刚打乱编制时有点不适应,但是三个月训练下来,也早已恢复战斗力了。而士兵们见总镇大人亲自来检阅军队,表演起来也格外卖力。

检阅完军队,朱震随着王成正来到官署。王成正十分卖力的向朱震汇报着德州政事。其实现在德州政事很单一,无非是修复城池、召回百姓,分给田土,督促生产。可以说,德州目前还处于军官状态。但是朱震不准备给德州任命一名新知州。因为新知州任命下来,那些沉寂的官绅势力肯定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