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豪杰[精校]-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巽瞧见臧霸的神色,便知自己赌对了,趁热打铁继续说道,“这样的话……依徐某看来,若你等要找第五宫元报仇,相信到时候的对手绝非只有那第五宫元与其余三人,恐怕朝廷也会派兵缉拿你等……若无一定的势力,恐怕你等绝不是对手啊。”
  “势力?”臧霸听得心头一愣。
  “不是么?”徐巽强忍着心头的喜悦,正色说道,“据你所说,你黑羽鸦仅兄弟六人,总不至于朝廷派遣缉拿兵马的时候,就只有你兄弟几人上阵吧?……到时候恐怕连仇敌的面还未见着,你等就会被朝廷的兵马捉拿了去。”
  “徐首领的意思是……”
  “王对王,将对将,兵对兵……那第五宫元乃朝廷的国师,相信自然受到朝廷的支持与保护,你等介时若要向其报仇,那自然会是一番兵戎相见的恶战,若无自身的强大军势,如何与朝廷的兵马相抗衡?……看来你等还是年轻呐,只着眼于增强自身的实力,难道你等真觉得,自身的实力强大了,便能胜得过千军万马?”
  臧霸闻言有些意动,毕竟此前虽然他们也考虑向第五宫元出手便等同与整个大汉为敌,但是却未仔细地考虑到时候朝廷会不会派兵马捉拿他们。若是真像徐巽说的朝廷派出一万精锐兵力下来,仅他们黑羽鸦兄弟六人,真的可以对抗这千军万马?
  细想了片刻,臧霸忍不住犹豫问道,“徐首领的意思是……我等应当组建一支军势,以应付到时候朝廷的围剿?”
  “然!”徐巽心中的欢喜更浓了。
  臧霸闻言脸色变得更苦了,虽然他也觉得徐巽说得有理,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呐,眼下身无分文也无甚名气的他,如何组建一支班底军势呢?
  “恐怕……不易。”
  见臧霸满脸苦涩,徐巽知道自己已说得够多了。在嘿嘿一笑后,他压低声音说道,“何来不易?眼下宣高面前就有一支初具雏形的军势,只不过未见琢磨而已。若是宣高能训练他们,率领他们征战四方增加经验,相信日后就算是朝廷的精锐兵马,也保管会有一番作为……”
  臧霸闻言满脸惊愕,半响之后这才醒悟过来,吃惊地望着徐巽愕然说道,“徐首领的意思是……”
  只见徐巽重重一拍臧霸的肩膀,斩钉截铁地说道,“不错,徐某……欲将泰山军托付于你!”
  “这如何使得?”臧霸惊声说道。
  徐巽微微叹了口气,摇头解释道,“当初与马延一战,徐某虽侥幸活了下来,但身体的积伤已不足以带领泰山军走得更远……若非如此,徐某又岂会坐视龟山、梁父、临乐、蒙山那几处山贼杀人掠货、作恶多端,祸害我泰山郡?实心有余而力不足!”
  “……”
  “若是宣高能接下此事……依徐某看来,宣高的本事已足以在泰山郡称雄,将泰山军托付于宣高你,也是徐某看来最稳妥的办法。而对于宣高来说……宣高也需要一支军势,以防日后朝廷派遣兵马捉拿你们兄弟几人,不是吗?”
  “……”臧霸张了张嘴,竟说不出来话。
  原本想拒绝另外拜访名师增强自身武艺的他,在听了徐巽方才一番话后,竟产生了几分意动。
  瞅了一眼笑容满面的徐巽,臧霸的表情顿时变得古怪起来。
  “我……怎么感觉被徐首领你给算计了……”
  “算计?不!”徐巽一脸笑容地矢口否认:“对于泰山军与黑羽鸦而言,这是双赢的局面。……只要宣高肯点头,泰山军,便是黑羽鸦的子势力了!”
  “子势力……吗?”
  仰头望了一眼天空,臧霸的嘴角缓缓勾起几分。
  “听上去不错!”


第一百五十九章 向着心中的野望,迈步!(五)
  颍川郡荀氏学院,徐福曾经深信自己绝不会再主动地回到这里。
  是的,去年年关的时候,徐福其实也曾回到这里,并且在此小居了几日,但那是出于黑羽鸦弟兄们的意愿,而他本人心中并不认可。
  但是如今,他却不得不回来这里,因为他终于切身体会到了自己的无力。
  “徐学兄,慈明老师允你到他书房见他。”
  一名甚是眼生的院中学子向徐福传达了一个来自大儒荀爽的口信,让徐福心中略微松了口气之余,仍不免稍有些惴惴不安。
  '他……会答应么?'
  怀揣着诸多心事,徐福跟着那名带路的院子学子,一路来到了荀爽在书院中的别院。
  “接下来我认得路,让我自己走吧。”
  经过别院圆门的时候,徐福停下了脚步,开口喊住了在面前带路的那名学子。
  那名学子愣了一下,回头过来错愕地望了一眼徐福,旋即也不知是想到了什么,拱手笑道,“既然如此,学弟便告退了。”
  “有劳。”徐福亦遵照儒生间的礼仪还了一礼。
  “不敢。”那名学子收礼后大步离开了,不过再走出数十步后,他又忍不住回头瞧了一眼仍站在园门附近的徐福。
  虽然徐福如今于已被大儒荀爽逐出学门,但是学院里的学子们都晓得那只是因为这对师生皆是谁也不肯率先认输致歉的倔牛的关系,若是徐福肯先服软道个歉,相信荀爽定会心中大悦地将这位曾经优秀的膝下弟子再次招收。
  '徐学兄这回回来,莫非是打算向荀师服软了?'
  那名学子的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神采,心中很是八卦地猜测着。
  而在这名学子在远处偷偷观望徐福的时候,徐福已在几次深呼吸后鼓起了勇气,昂首挺胸走向了别院中那间曾经很是熟悉的书房。
  “呀——”
  轻轻推开半合的书房门,徐福迈步走了进去,他下意识地向右侧瞧了一眼,便瞧见在一排镂空木架的后方,他曾经的授业恩师,赫赫有名的荀氏“六龙”,正站在书桌后,手持粗笔,悬肘在一张白纸龙飞凤舞地写着。
  徐福没有打扰,轻轻走了过去,瞥了一眼书纸。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仅瞥了一眼,徐福便已知道这出自儒家“后圣”荀子的《劝学篇》,再瞧一眼似乎未有所觉的当代名儒荀爽,徐福略微皱了皱眉,已大概猜到了几分什么。
  徐福猜得没错,其实荀爽早已注意到了他,只是没有理睬而已,但他笔下所写的文字,却是字字都是写给徐福看的。
  终于,荀爽书写到了末尾,一顿笔将手中粗笔悬起,转头望了一眼已在旁伫立多时的徐福,微微一笑,张口就要说话。
  而就在荀彧要说话却还没说话的时候,只见徐福率先张口,淡淡说道,“真是稀奇,荀公以往不是尊信‘亚圣’的么,怎得今日却写起‘后圣’的名篇来?莫非是荀公转意了?”
  荀爽脸上的笑容顿时就僵住了。
  事实上,无论是“后圣”荀子,还是“亚圣”孟子,这两位皆是儒学圣人孔子之后极为著名的书圣人之一。最重要区别在于前者提倡“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影响;而“亚圣”孟子则提倡“向善论”,认为人皆有四端本心(仁义利智),提倡安守本心,劝学向善。因此荀子与孟子虽然皆是儒学书圣,但是对于人性的揣测,处于辩证对立角度,而世间的大部分儒生因为要弘扬儒学仁、义、礼、智的关系,侧重重视孟子思想。这不难理解,毕竟倘若儒学侧重推崇荀子思想的话,那岂不表示连他们都是‘恶’的,如此又何来资格去教导别人呢?
  因此,哪怕对于两种思想并不偏见,历代的儒士们还是侧重于推崇孟子的思想,并将其逐步提高至与孔圣人齐名的“孔孟”地步,包括像荀爽这类当代的名儒。
  当然了,两者的思想冲突这并不关键,关键在于徐福的后半句,倘若荀爽“默认”自己转意的话,而且还是当着徐福的面,这岂不是等同于向徐福认错,断定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
  于是乎,荀爽这位大儒的面色顿时就阴沉了下来,重哼一声将手中的粗笔随手丢在了桌上。他的本意是想以《劝学篇》来激励徐福,想让他回心转意,回到学院继续钻研学问,当然了,这其中自然少不了这位荀氏大儒对徐福这名曾经的弟子的一番说教。却不想,徐福才思敏捷,一眼便看穿了曾经的老师的用意,一句连消带打的小讥讽,非但瓦解了荀爽的劝学目的,还大快人心地落了前者的面皮,这对于很少能在荀爽跟前占到便宜的徐福而言,简直不要太爽。
  “偏偏这种小伎俩倒是聪慧!”
  落了面皮的荀爽面色不渝地冷哼了一声,吹胡子瞪眼地瞅了一眼徐福,端起书桌上的茶盏喝了一口。再后来嘛,他心中的怒气便徐徐消散了,毕竟跟徐福这名学子相处了那么多年,若是荀爽还不能适应的话,恐怕早被这名学子给气死了。更何况,学院里让荀爽难以省心的又岂是只有徐福一人?像郭嘉、戏志才,哪个是能让他省心的主?
  “说吧,何事?”
  在椅子上坐了下来,荀爽平复了心情后慢条斯理地问道。他太了解徐福这个曾被他逐出学门的弟子了,若是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故,后者是决然不会回到这里的,因为徐福的脾气很是倔强,酷似曾经年轻时的他。或许,这也是荀爽偏爱这名弟子的原因吧。
  见荀爽将话说开,徐福也不藏着掖着,在犹豫了一下后,他向荀爽深深鞠了一躬,低声恳求道,“学生……后学想向……荀公学……”
  荀爽听得心头一愣,旋即脸上露出无法掩饰的欣喜。
  '莫非这个小倔牛在外受了挫折,终于肯下工夫研究学问了?……他这是求老夫再次将他收为门下么?'
  “学?学什么啊?”荀爽激动地就连双手都有些颤抖,哆哆嗦嗦地将手中的茶盏放回原处,强忍着心中的欢喜故意摆着架子说道。
  “学……书祭!”咬了咬牙,徐福沉声继续说道。
  “……”荀爽脸上的激动与欢喜瞬间就僵住了,面色似乎有些发白,在少许错愕过后,他的眼中涌出了浓浓的怒气,与针对徐福的无穷的失望。
  “书——祭——”
  咬牙切齿般重复了徐福的话,荀爽的神色再无方才的欢喜,有的仅仅只有冷漠与失望。
  何为书祭?
  众所周知,祭祀乃儒学“六艺”中“礼艺”一项的重点,并且儒家学子自古以来都担任着辅助天子、王公祭祀天神、地祗、人鬼、山川、己祖、灶神的佐官,到传承至如今,哪怕是将军征伐出战之前,或许也会请儒士写一篇檄文,一来是师出有名,二来便是希望诸天神灵保佑。
  不可否认,学“礼艺”的儒家学子日后大多都会得到一个好的归宿,然而,礼艺虽然是六艺之一,但是终归不如书艺受重视,在哪怕是荀爽这类当代名儒们眼中,书艺好比是后世的必修课,那是必须精通的,而像礼艺、射艺不过是选修课,只要大概明白、真正遇到时不出错便可。
  而如今,荀爽听徐福话中的意思似乎是打算重点钻研礼艺中的书祭部分,而只字不提学习先贤留下的经典,这在荀爽看来,简直就是弃大而顾小,本末倒置!
  “愚……不可及!”
  瞪了一眼徐福,荀爽咬牙切齿地骂道。他从未用这种口吻毫无遮掩地直接呵斥过徐福,显然,徐福的决定是触怒了这位当代大儒的心中底线。
  “……”徐福面不改色地承受着荀爽的呵斥,率直而明朗的眼眸直直地望着荀爽,这份坦荡,倒是令荀爽微微有些意外。
  良久,荀爽长长吐了口气,叹息般问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致使你心生这般……愚蠢的念头?”
  见荀爽的口吻缓和了下来,徐福心中也是松了口气,他还真有些害怕荀爽一怒之下将他逐出学院,这样一来,他就无法学习能令他变得强大的儒家秘术了。
  毫不犹豫地,徐福将他黑羽鸦们一行人在钜鹿郡所遭遇的事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只是略过了有关第五宫元的事,毕竟颍川荀氏那可是拥护大汉皇室的皇权支持者,徐福可不想节外生枝。因此,他只是将第五宫元、恢恢、输耳、唐周几人含糊称之为“极为厉害的武者”。
  “极为厉害的武者……么?”听罢了徐福的解释,荀爽面上的表情这才缓和了许多,因为他从徐福的解释听到,那几个极为厉害的武者杀死了张煌的义父,因此徐福迫切希望获得强大的力量,帮助张煌前往报仇。
  莫要以为儒家思想是后世被“阉割”后的儒家中庸思想,在书义思想尚未被“阉割”前,儒家思想虽然不能称作偏激,那也是讲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就连孔圣人都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故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因此,徐福的解释并未遭到荀爽的呵斥,相反地,荀爽反而觉得这是徐福重情重义的表现,既儒学中推崇的义理。
  但即便如此,荀爽脸上的凝重还是未见缓和,他深深望了一眼徐福,沉声说道,“当一名学子被武力所辱,迫切希望获得力量情有可原……”
  听到这里,徐福略微一愣之后脸上露出几许无法掩饰的欢喜与惊讶,因为他从未想过荀爽竟然会开口支持他,要知道他方才还在绞尽脑汁苦思如何说服这位顽固迂腐的曾经的恩师呢。
  “……但,也仅是情有可原而已!”瞥了一眼徐福,荀爽摇了摇头,斩钉截铁地摇头说道,“我,不会教你!”
  “什么?”从高处一下子跌落谷底的巨大反差让徐福满脸错愕,他难以置信地望着荀爽问道,“为……为何?”
  “因为我不愿!”荀爽的眼中闪着一丝丝难以表述的惋惜,然而口吻却是非常的强硬,不容反驳。
  “不愿?呵,不愿?”呆呆地看了荀爽半响,徐福气极反笑,顾不得其他大声喊道,“为何?为何不愿?!”
  没想到荀爽的声音比他还要响。
  “无有为何,就是不愿!”
  “你……”徐福顿时气结,怒视着荀爽,半响说不出话来。
  而荀爽亦是瞪着眼睛注视着徐福,多年为人师表的威严硬生生压了徐福险些脱口而出的怒斥。
  二人足足对视了一盏茶工夫,终于,荀爽端起茶盏喝了一口,语气冷淡地说道,“出去罢!……愿意留在学院继续学习经文也随你,不愿留在学院欲继续仗剑游历四方也随你。”
  虽然荀爽的口气还是一如既往的强硬,但是他在话中所表达的含义,却是允许徐福继续留在学院中,或许,是希望徐福继续留在学院中。
  徐福没有动,只是低着头默默地瞧着脚下的土砖。良久,他低声问道,“为何……荀师不肯教我?”
  一听到那声久违的荀师,荀爽端着茶盏的双手不由得颤了一下。更让他为之动容的是徐福问这句话时的语气,他从未见这位弟子有如此低声下气的时候。
  那一番低声下气、弱声弱气的询问,只听得荀爽心中一阵不忍,眼眶亦不由微红。
  旋即,他侧过了身。
  “噗通——”
  一声异响惊动了荀爽,他下意识地转过头来,惊愕地瞧见徐福在书桌前长跪不起。
  那一刻,荀爽长长地叹了口气,他知道,他已经没办法将这名步入歧途的弟子再纠正过来了。
  他将手中的茶盏放回了原处,站起身走到徐福跟前,伸出双手将他缓缓扶了起来,口中语重心长地说道,“武夫凭勇、智者用谋……身为儒家学子的你,当迫切想得到‘力’而忽略了本身的‘智’时,你便已落了下乘。”
  “……”被扶起的徐福面色一愣,隐隐已想通了什么。
  “黑羽鸦……你们几个小子结伙是叫这个名罢?……在那几人中,你可是以‘力’居首的?不见得吧?虽然荀某不习武,但也瞧得出,你那几个同伴,皆乃练武的奇才,天赋奇才。元直,你真觉得你与你那几名同伴少的是‘力’么?”
  “……”
  “依为师看来并不见得!……你等几人中缺的并非是悍勇的武夫,少的,是智者,是善谋之士!……若是你有足够的智,早应该猜测到那几个‘极其厉害的武者’的目的,从而谋定计策,哪怕不足以绳缚强敌,亦足以逢凶化吉……极其厉害的武者,相信这只是代称而已,对方的真正身份并不寻常,对么?……罢了,既然你有意隐瞒,为师也不过多追问,但你要记住,武夫凭勇、智者用谋,你……注定是谋臣,而非武夫!莫要埋没了你的天赋啊……”
  “荀师……”徐福张了张嘴,只感觉胸口憋得难受。
  望着满脸难受的徐福,荀爽微微一笑,拍了拍徐福的手背,破天荒地和颜悦色道,“去襄阳吧。……书祭虽是外术,但或许会适合也说不定,司马德操非但善于外术,对袭承至道家的术法亦多有研究,你做他的弟子,相信必有一番成就。……但是,无论如何你也要记得那句话,武夫凭勇、智者用谋!”
  徐福张着嘴却半响说不出话来,只能以行动表示,拱手向荀爽深深鞠了一躬。
  可就在他刚刚弯腰的时候,却听到了荀爽幽幽叹了口气,其中包含着诸多的遗憾与顾念。
  “我……不再是你的老师了!”
  “……”已弯下腰的徐福浑身一震,眼中热泪夺眶而出。然而当荀爽说出那番话时,便意味着覆水难收,有些事,已无法再回到最初。
  咬咬牙,徐福将这一躬鞠完,旋即转身便走。
  他不希望让荀爽看到他满脸的泪水。
  “珍重!”
  无论是站在书房门口默默望着心爱弟子离去的荀爽,还是满脸热泪疾步离去的徐福,皆在心中默默地说道。
  是第一回也是最后一回,这一对师生终于在这一刻和解了。


第二卷 乱世


第一百六十章 乱世起
  光和七年三月上旬,时值春令刚过,各地百姓已开始为新一年的农计而忙碌,然而在平乡县,雪融后的肥沃土地却被一群群手持枪矛的士卒所践踏,润热的鲜血渗入土壤,倒使得那随处可见的野花盛开地分外鲜艳。
  “呜呜——!呜呜——!呜呜——!”
  “咚!咚咚!咚!咚咚!”
  先是一阵号角声响起,随后便是响如震雷的鼓声,大批钜鹿郡郡兵一边冲锋一边呐喊,将手中的刀剑砍向敌人,将手中枪矛刺向敌军,刺向对面那群头裹黄巾的“叛逆”,黄巾军!
  “……”身披甲胄,手持铁枪,有【缚虎太守】之号的钜鹿太守郭典跨坐战马注视着整个战场,如刀削般刚毅的脸庞满是慎重之色。
  在他身边,帐下将王参似乎并未察觉到主将脸上的凝重之色,在关注了一番战场上的战况后,忍不住抱拳恭祝道,“大人,半月的练兵颇见成效呐,您瞧,那些黄巾贼子根本就非是我军对手!”
  郭典一语未发。
  半月前,因为在张煌手中败了一回,郭典率领残军返回钜鹿县后便对麾下的队伍进行了整顿与操练。
  朝廷律令规定,除直属于司隶中央的南北两军外,地方官府不允许私自建军,只有在剿匪、平叛的期间,各地方的州守、郡守才被允许短暂地拥有军队,这是朝廷为了保证中央集权制度的明文规定。
  因此,前一回郭典率军征讨张煌时的军队,与其说是军队,其实不过是钜鹿郡内各县城临时被抽调过来的县兵,属于是联合剿贼,并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军队,而兵力也依然由各自县城的都尉所率领,故而难免几个县尉之间无法做到同进同退,致使那时张煌与郭泰分别率领一支小军势,轻而易举地便穿插过郭典的军队,威胁到了郭典军的本阵,使得郭典蒙添一场败绩。
  意识到了这一点后,郭典打散了麾下士卒们原本的队伍,随后又招募了些许乡勇,凑出了一支两千人的军队。遵照朝廷的律令,各地方郡守在战时被自行委任的军职相当于校尉,可以统帅一个【部】的军势,即两千五百人。而郭典因为自行委任军职的事暂时还未得到朝廷的文书允许,并不敢贸然建立一支以【部】为单位的军队,故而削减了一个【曲】,只创建四个曲的兵力,即两千人。
  而原先的那些各县城的都尉,郭典亦统一收为帐下将,虽然这只是一个临时将称,级别之低连裨将、牙将都算不上,但这已算是军职,拥有着不亚于都伯的率军职权,这是郭典迫于朝廷律令的妥协后的产物,毕竟目前就连他都还未被朝廷允许建军,哪怕是情况特殊,又谈何有资格去封麾下的部将呢?
  总的来说,别看郭典领的兵力比上回少了,但是在经过整顿与操练后,他如今麾下两千兵力的军势,绝对要比之前三千由各地方县城守兵临时组成的杂牌军要强地多,如今的郭典,才算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将军,以一己之念命令麾下所有的士卒,不再存在需商讨或相互妥协的可能。
  在没有朝廷明文允诺的情况下叫各个县城心甘情愿地交出兵权,想来钜鹿这块地面上也只有郭典这位威名赫赫的缚虎太守才办得到。
  而接下来,事况的发展没有出乎这位太守大人的意料,当他提着操练半月的新军前来讨伐张煌的黄巾军时,果然官军在战场上的氛围为之大改,士卒们一个个令行禁止、奋勇杀敌,只杀得那些头裹黄巾的黄巾军士卒们一个个方寸大乱,呆头呆脑地握着武器胡乱挥舞一气,丝毫没有瞧出有与同伴协同作战的迹象。
  胜利的天平,逐渐向着官军倾斜。
  然而,郭典的面色越愈发难看起来。因为虽然说目前的战况仿佛是对他官军一方有利,可是对面的黄巾军,并还没有展露其真正的精锐,至少,无论是黄巾军那位统兵的“小天师”还是新晋的骁勇小将郭泰,此刻都还呆在那杆大逆不道的巨型帅旗下,毫无出动的迹象。
  '岂有此理!'
  隐约已察觉到了什么的郭典一双虎目眯了眯,面容上涌起一阵愠怒之色。
  良久,郭典微吐了一口气,无视因为战况占优而满脸欢喜自得的门下将王参,他转头望向另外一边一位身披甲胄却显得文质彬彬的年轻人。
  “李劭,你如何看待?”
  被郭典唤作李劭的年轻人目测大概二十来岁,形体略显瘦弱,但一双眼睛生得格外幽明,炯炯有神。此人原本是钜鹿郡的郡吏,后来因为生得一双慧眼而被郭典提拔为主记,辅助钜鹿郡的主簿记录文书,每日兢兢业业,郭典虽然口上不说,但心中十分赏识,觉得若是有朝一日他身有不测,这个年轻人或许可以继承他的心血,领钜鹿太守一职,继续保卫钜鹿全郡,为国效力。此番郭典将他带在身边,显然是心存着想磨练此人的念头。
  听到郭典面无表情的询问,李劭审视般注视着战场上的正在与官军拼杀的黄巾军士卒,脸上露出几许迟疑之色,在略一犹豫之后,他不怎么自信地说道,“大人,下官何以感觉……那黄巾贼人仿佛是在练兵?”
  “呵!”郭典用赞许的目光望了一眼李劭,旋即又黑沉着脸望向对过黄巾军本阵那杆大逆不道的帅旗,咬牙切齿地骂道,“啊,不错!张晟那个小崽子,分明是在借我军的手练兵呐!”在败军返回钜鹿后,郭典已派人查证到了张煌的身份,可惜张煌早先就听取了蔡琰的建议,改用“晟”为他在黄巾军势力时的暂时化名。
  “练兵?”帐下将王参吃惊地转头望向郭典与李劭二人,旋即面色就有些发红。毕竟连这种事都看不出,无疑是意味着他不具备身为将领的才能。
  “真是好肥的胆子呐!”郭典怒极反笑般呵呵笑说着,但是不可否认,他愈发地重视张煌了。
  明明只是尚未弱冠的少年郎年龄,在领兵打赢了一方郡守后,非但没有骄傲自满,反而未雨绸缪地训练起新军来,这种懂得居安思危的家伙若是成长起来,在郭典看来若非是一方名臣,便是乱世中的祸害。
  '需尽早铲除为妙!'
  郭典的眼中涌起一番杀意,目视着战场冷笑道,“借郭某之手练兵,可莫要作茧自缚才好啊!”说罢,他抬手一指战场,沉声喝道,“王参,你领一曲兵力,从右侧迂回袭向贼军中腹,配合中路军分割包夹敌军!”
  “诺!”因为方才失了颜面迫切希望挽回的王参欣然领命,拍马朝自己率下的军势而去,仅片刻工夫,便领着那一曲五百名满编制的军势从战场右侧迂回袭向黄巾军。
  目睹着这一幕,郭典的面色稍稍缓和了一些,一抬头,他又瞧见对过黄巾军本阵那杆帅旗上那绝对称得上是大逆不道的旗帜。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哼!……黄口孺子斗胆敢逆天而行?”郭典握了握手中那铁枪,他心中打定主意,只要张煌胆敢故技重施,派在上一回厮杀中大放光彩的小将郭泰冲杀他的军势,他便立马单骑出阵,将那郭泰斩杀。
  在郭典看来,张煌武艺不俗,既拥有武魂又懂得玄门妖法,固然是极其难缠的对手,哪怕是他一时半刻也无法将其擒杀,但相信那小将郭泰却没有这般本事,若是他郭典能在郭泰率军出击时以迅雷不及掩耳将其斩杀,相信张煌独臂难支,也翻腾不出什么花样来。到时候他郭典拖住那张煌,喝令全军突击冲杀黄巾军,黄巾军被那些新兵所连累,必定大败而溃。等到黄巾军军势一溃,区区一个张煌又何足挂齿?哪怕为了稳妥些,派五十名弓手也足以将这小崽子给射杀了。
  “郭典老狗可真卖力啊……”
  在郭典心中已打定主意之际,在黄巾军本阵那杆书写着惊世骇俗口号的帅旗下,郭泰正勒马立于张煌身旁,与张煌笑呵呵地说着这事。显而易见,帐下将王参的出击,早已被他们瞧在眼里。
  “被看穿了么?唔,看来是被看穿了呢……”张煌摸着下巴,略有些遗憾地叹了口气,郭典猜到没错,此番率先派出与官军作战的兵士,实则是张煌在上回战后新练不久的新兵,毕竟比起其余几支黄巾军子势力,作为帅师的冀州黄巾在张牛角与张宝分别带领部将兵马离开后简直就是弱得不行,一想到过不了多久朝廷就会派出中郎将卢植率领北军五校赶来冀州,张煌便心中难安,哪里还敢有半分松懈。
  他迫切希望在卢植率领北军到来之前,练就一支可堪一用的军队,免得到时候一下子就被卢植的大军给吃掉了。至于陪练的对象,还有比郭典那位钜鹿太守更适合的么?
  倒不是张煌瞧不起郭典,认为对方只配做他新军的陪练。事实上,张煌很是钦佩郭典在领兵方面的才能,但是话说回来,光身为主将的郭典一个人厉害顶个屁用?他麾下那些本来只是钜鹿郡内各县城都尉水准的帐下将,当真有能力去完成郭典的任派?有人说一将无能连累三军,可是在郭典这边却应该反过来说:部将无能累死主将呐!
  “老狗派了一只狗崽子出来想袭我新军的中腹……嘿!末将去会他一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