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豪杰[精校]-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过数日,被迫上位的叛军新首领边允在“湟中义从”首领宋杨、北宫伯玉以及李文侯等人的胁迫下进攻州治冀县,凉州刺史左昌急求名将盖勋救援。盖勋率军抵达后与边允、韩约二人沙场相见,痛骂二者叛国投敌。
当时边允与韩约垂泪说,若是左昌当初要是早听您的话,派兵来救援金城郡,或许我们还能改过自新,如今罪孽深重,不能再投降了。
当日,边允与韩约率军离开,暂时解除了对冀县的包围。同日,他俩改名为边章与韩遂。
边章、韩遂,这本是凉州的一武一文,从此成为了西凉叛军的领袖,与大汉朝廷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征战。(起初只是比傀儡稍微好些,真正的掌权者是“湟中义从”。直到后来韩遂设法杀死其余人,独揽大权。因此不可否认,韩遂也是一位真枭雄。)
莫要怀疑边章与韩遂加入叛军后的影响力,要知道此二人先后打败过张温、皇甫嵩、董卓,用兵实力可见一斑。
而眼下,边章与韩遂二人正打着诛杀官宦的名义,谋划攻打三辅要地、逼近皇室园陵。因此,朝廷决定结束东边的黄巾之乱,筹划对西凉叛军的反击,故而暂时没有余力对黄巾余党展开进一步的捕杀,致使像张煌、张梁、以及历史中的黑山黄巾、青州黄巾、汝南黄巾等众侥幸逃过一劫。
不得不说,这个局面对于张煌而言简直就是喜闻乐见,因为要是西凉之乱不爆发的话,他所属的黄巾势力势必会被朝廷连根拔起,而眼下,黄巾势力则可以趁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再次积蓄实力,伺机而动。
不过话说回来,在黄巾势力具备足够的实力前,张煌算是暂时的“失业”了,毕竟比起他来,在朝廷对天下的公告中“已亡”的人工将军张梁,显然比他更适合地下工作,因此,张煌很愉快地将所有的事务都丢给了张梁,轻松愉快地暂时脱离了黄巾军的大队伍。
起初,张煌想去探望一下被张梁送回蔡邕处的红颜知己蔡琰,可是当他到了河东之后他这才得知,蔡、卫两家出于种种原因取消了这场婚姻,而蔡琰,也在蔡家族人的保护下,与其妹蔡琬一起被遣送回其父蔡邕在雒阳的府邸。
据知情人透露,卫、蔡两家因为这桩事反目成仇,从此互不来往。
得知此事,张煌不由心中欢喜,毕竟卫、蔡两家取消婚约意味着他的意中人蔡琰不再是卫家名义上的儿媳,不过细细一想,张煌又有点担心蔡琰如今的处境,毕竟这位历史中命运多舛的才女,这回可是被卫家遣送回蔡家的,可想而知会遭受何等的白眼与看轻,哪怕是其父蔡邕,恐怕也会因女儿“被贼所掳数月”而气愤异常。
这个时候去雒阳拜访蔡邕,这对于张煌而言绝对不是一个聪明的决定。因为很有可能张煌在踏入雒阳之后将会再也难以全身而退,毕竟在雒阳,有一位实力强大到令张煌毛骨悚然的仇人,第五宫元。
纠结来纠结去,张煌索性先去拜访了董卓。毕竟在黄巾之乱之后,董卓也已返回了任地,重新担任河东太守一职,而如今张煌正是在河东的地面上,不去拜访一下这位董太守,委实说不过去,要知道他还欠这位董太守一个天大的人情呢。
对于张煌的冒昧拜访,董卓与李儒都有点惊讶,毕竟张煌如今可是被朝廷通缉为十万黄金的黄巾余孽巨头,很难想象这个年纪不及弱冠的小子何来胆量叩开河东郡治府的大门。
“你就不怕我拿了你向朝廷邀功,索要那十万黄金?”
在入座后,董卓半开玩笑地对张煌说道。毫不夸张地说,十万黄金别说对于普通人,就算是对他也同样充满吸引力,毕竟那是十万黄金,足以打造一支类同屯骑营那样的重骑兵。
“大叔你会么?”张煌表情自若地回应道。
不是他有万分自信能在董卓与李儒的联手下逃脱,关键在于他深信董卓绝对不会这么做,毕竟这位真枭雄对待部下那是出了名的大方豪爽。
唔,除了在对待吕布与貂蝉那桩事上。
事实上张煌很想不通,像董卓这样豪爽的豪杰,真的会因为一名美女而放弃吕布那样一位猛将的忠诚么?实在令人费解。
“好气魄!”
在与李儒对视了一眼后,董卓竖起大拇指赞许着张煌的气魄。
的确,他不会那样做,因为董卓觉得,他与张煌的交情,绝对胜于那区区十万两黄金。这便是一位大豪杰的眼界,是一名豪杰对年轻辈豪杰的重视。
聊了几句,双方难免会聊到广宗战役,对此,董卓不免有些尴尬。
“煌小子,广宗之战你可莫要怪我,有那皇甫嵩在,大叔也不敢……”
“这个我懂的。”张煌打断了董卓的话主动宽慰道。事实上,他并不责怪董卓,毕竟董卓已为他俩暗下里的约定做地足够多了,要不是刘备、关羽、张飞的突然出现,北军早已全军覆没,或许也没有之后皇甫嵩的什么事了,除非他强悍到可以凭借手底下区区数千兵马击败十余万黄巾。
只能说,黄巾时运不济、注定覆灭,怪不得任何人。
“日后的打算,有想过么?”
替张煌斟了一杯酒,董卓随口问道。
想必他也看得出张煌这段日子多半是无所事事,否则,也不会想起来拜访他。
果不其然,在听到了董卓的问话后张煌耸了耸肩,苦笑说道,“暂时还未想好……总之先找个地方躲躲,避避风头吧。……大叔呢?打赢了我黄巾,朝廷那边都有啥赏赐啊?”
“赏赐?”听到这话董卓不禁冷笑了一声。
“没有赏赐?”张煌很是诧异。
见此,李儒向张煌做出了解释。原来,朝廷本来就对董卓很是防范,绝不肯轻易赏赐他什么,也正是因为清楚这一点,董卓之前在征讨黄巾的时候索性出工不出力。尤其是在与张煌取得默契后,白白送给黄巾几场胜仗。
而眼下皇甫嵩平息了黄巾之乱,朝廷对董卓的处置就是“将功补过”,既不赏赐他协助皇甫嵩平息了叛乱,也不追究他之前的数场败仗。他,依旧还是当他的河东太守,不比皇甫嵩,升迁车骑将军,一跃成为大将军之后军方最具权势的将领。
“大叔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听完李儒的解释,张煌笑着说道。谁曾想,日后权势滔天的董太师,也会有这段不上不下、充满愤懑的憋屈日子呢。
“可不是嘛!”一提到此事,董卓脸上的表情便冷了几分,愤愤不平地冷冷说道,“朝廷那帮酸夫子,根本就是不将老子当人,纯粹就是当牲口使唤……”
“朝廷又有大的动静了?”张煌替董卓倒了一杯酒。
“凉州。”董卓饮了一口酒水,眯着眼睛冷冷说道,“听说边章、韩遂反了,势逼三辅,朝廷的意思,是要我去抵挡……凭什么?!”
“那是朝廷唯恐你与边章、韩遂暗通,索性就先叫你等为敌,绝了后患。”李儒在旁慢条斯理地分析道。
“就不怕老子临阵反戈?”董卓冷笑着说道。
望了一眼气愤的董卓,李儒叹了口气,幽幽说道,“别忘了你只是先锋,太尉张温所率的大军才是主力……虽说黄巾叫朝廷元气大伤,但不可否认朝廷依旧拥有着扫平我陇西的兵力,此时与朝廷为敌,实属不智!”
李儒冷静的分析,总算是浇灭了董卓心中的怒火,叫他认识到眼下还未是他可以只手遮天的时候,但即便如此,董卓心中依旧不忿。
“哼!既然如此,索性老子再送几场败仗!”
董卓那不理智的言语,让李儒猛翻白眼。然而旁边张煌却听得津津有味,一脸饶有兴致的表情。
董卓不经意注意到了张煌的表情,忽然心中一动,试探说道,“小子,你可有这个兴致?”
'什么兴致?坑大汉朝廷的兴致?'
张煌听得心中一愣,没有第一时间回答。
见此,董卓以为他还在犹豫,便劝道,“反正你这段日子也没有什么打算,跟老董我去西凉耍耍如何?据我所知,张温、皇甫嵩、包括你有过交情的孙坚,都会陆续赶赴西凉……你不想见识一下么?”
'见识一下扫平了我黄巾的皇甫嵩?就连董卓亦心服口服的用兵名将?'
张煌不觉有些意动。
在旁,李儒惊讶地望了一眼董卓,旋即用带着几分期待的目光望向了张煌。在他看来,尽管张煌未及弱冠,但不可否认此子必然是天下年轻辈的翘楚,他当然希望董卓能趁此机会,将这位日后必然会成长为豪杰的年轻人收归麾下,这对于他们的宏图大业来说简直就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有兴趣么?”董卓再次诱惑道,他认为像张煌这样的人绝对不会甘于寂寞,他们这类人,注定是驰骋沙场、光彩万丈的健儿!
得到董卓的招揽,张煌不免有些心动,毕竟他眼下的确没有什么事可做,可是心动归心动,他依旧有些迟疑,毕竟他如今可是被朝廷通缉十万两黄金的要犯,一个暴露,他跟董卓都要有大麻烦。
“我的身份……”
似乎是看穿了张煌的迟疑,董卓笑着摆了摆手,笃定说道,“这个无妨,我在陇西有个心腹部将与你同姓,他家侄子早夭,回头我叫他认你为侄,日后你便以这个身份在我麾下听用,即便有人怀疑,也绝对猜不到你的真实身份。”
“那敢情好!”张煌抚掌应下了此事。
见此,董卓心中大喜,摸着胡渣笑道,“既然如此,从今日起你就改名……”说到这里他脸上笑容一僵,回头望向李儒低声问道,“阿儒,张济那侄子叫啥来着?”
'张济?'
张煌心中一愣,还未有所反应,便见李儒望着董卓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张嘴缓缓吐出一个人名来。
“张绣!”
第一百九十二章 西凉之乱
光和七年的十二月份,关东的黄巾势力几乎都已销声匿迹,大汉天子刘宏大概是为了祛除霉运,遂在该月份下旨昭告天下,改年号为中平,该年即中平元年。(史实:“十二月,己巳,赦天下,改元”)
而在这个理该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张煌以及董卓、李儒一行人却是没有好运,在赶了大半个月的路程后,他们终于在十二月中旬抵达了陇西郡。
而同期,朝廷新任的凉州刺史耿鄙也已抵达了汉阳郡的冀县。因为就当前的局势而言,西凉的叛军似乎已将陇西郡与汉阳郡视为进取的目标。
陇西是董卓的地盘没错,可当张煌跟着董卓这个大佬来到了陇西后,他却发现,其实陇西已有一大块地盘落入叛军的囊中。
这块地盘可不小,囊括河关、白石、枹罕、大夏等几个郡内大县在内的近乎陇西一半的地盘均已落入了叛军的手中。目前,董卓麾下的大军正在狄道城与叛军对峙。
这也难怪,毕竟陇西的枹罕就是羌族“湟中义从”的反叛之地。
可当张煌笑嘻嘻地用这件事调侃董卓时,董卓却一脸的不以为意。
原来,相比较关东,关中之地的陇西郡可以称得上是地广人稀,再加上这里的土地相对贫瘠,因此,哪怕丢掉小半的地盘,董卓也不会感到心痛。
总而言之,董卓是绝对不会因为这么点的失利,而动用自己的力量去抗拒西凉叛军的。
董卓对西凉叛军的态度就是姑息与纵容,通过一场又一场的败仗让朝廷明确认清事实:单陇西一郡之地,他董卓是不可能抵挡住叛军的攻势的,除非朝廷增派援军。
当日傍晚,董卓在自己府上设了几桌宴席,一来是与麾下的部将通个气,二来嘛,就是将张煌介绍给众将,混个眼熟,以免日后待皇甫嵩率领援军到来之际露出破绽。
这个时候的董卓势力,虽然还未成长到需要麾下五位中郎将分掌兵权的程度,但也已初具雏形。
首当其冲的猛将便属段煨,这位“凉州三明”段颎段太尉的族人,不愧其名门虎将的名号,国字脸、浓眉眼,气度沉稳轩昂,那气势,竟直追张煌印象中的孙坚,那绝对是准万人敌的强者。
虽然看上去似乎非常不好相与,但张煌却知道段煨是日后董卓麾下将领中少数绝不抢掠百姓的、崇尚武德的将领之一,在他治下的百姓,安居乐业不亚于关东众诸侯。
在段煨之后,目前董卓最器重的便是徐荣与胡轸二将,与段煨相比,徐荣与胡轸二将同样是精于掌兵、御兵的将领,只是勇武不如段煨而已。
这三位,再加上目前还年轻的董卓的族人董越、以及董卓的女婿牛辅,便是日后董氏赫赫有名的“五重虎”,五位手掌数万兵权的中郎将。
至于樊稠、郭汜、李傕、张济这四位日后在董卓死后打着报仇旗号反攻长安,被朝廷百官骂做“乱虎”的将领,目前樊稠还未投靠董卓,郭汜、李傕二人甚至还在董卓麾下那暂时还未立号的精锐“飞熊军”中摸爬滚打,唯独张济倒是已被董卓所重视,提拔在本部账下听用。
在宴席间,董卓在与张济取得默契后,将张煌新的身份介绍给这几位麾下爱将,以张济的侄子张绣的身份。
而后的几天,张煌也逐渐开始以张绣的身份在狄道城抛头露面,因为真正的张绣早年夭折病故的关系,因此,董卓麾下的士卒们倒也不知这其中的究竟。
此时正值隆冬,因此,尽管董卓的军队在狄道按兵不动,朝廷方倒也没有追究,只是发书催促董卓在来年开春之后发兵,征讨凉州叛军。
这个时候的凉州叛军,其实真正的首领乃是日后自号“河首平汉王”的宋扬,又名宋建或宗建,麾下有几员心腹执掌着“湟中义从”,即王国、北宫玉与李文侯。至于边章与韩遂,尽管他们掌握着数万大军的兵权,但实际上在凉州叛军内并非是真正的掌权人,说白了,他们仅仅只是宋扬反叛进攻大汉的马前卒而已。
军伍之中的年关,无非也就是喝酒吃肉庆祝一番而已,没有其他什么花样,更别说新年过后,董卓与李儒便立马开始对凉州叛军的征讨事宜。唔,更准确地说是如何在凉州叛军以及大汉朝廷两者对峙局面中保存己方的力量。
中平二年正月,董卓首先对驻扎在狄道以北的西凉叛军展开侦查,并陆续在东南方向的白石山驻扎军队。想来董卓可以不在意丢掉狄道以北的大片陇西郡地盘,但这也是他的底线,他不可能再拱手让给叛军更多的地盘,毕竟眼下他的势力更多还在陇西郡,并没有扩展到三辅、司隶等地。
凉州叛军的主要构成,总共分为三部分,其最重要、最核心的存在,无疑就是“湟中义从”,其二是由湟中义从所领导的边境以羌人部分氏族比如小月氏人等羌人、胡人,这两者大约占据整支叛军的四成左右。而剩下的六成兵力,则是由叛军所俘虏的原金城、武威、汉阳三郡的汉族士兵以及收到胁迫的当地百姓所组成。
除湟中义从外,边章与韩遂统帅着多达八成的西凉叛军,但是他们的人身安全则由湟中义从以及其首领北宫玉、李文侯负责,说白了就是受到后者的监视。
说实话,此时董卓麾下的陇西虽然仅有两三万守军,但是别忘了他跟陇西郡西侧的两个羌族大部落交好,分别占据着大片领地的百顷氏与武都氏,都十分倾向于帮助董卓这个本身就具有一半羌人血统、并且平日里豪爽好客的汉人,毫不夸张地说,董卓单凭自己的面子便能从两个羌族大部落得到至少三万人以上的兵力支援,再加上他郡内的守兵,说实话要将西凉叛军堵死在陇西郡并不成问题。
关键在于,他并不想这么做,他并不想为了对他防范甚深的朝廷而损失兵力。
正因为如此,尽管董卓已陆续在白石山增派了守军,但却始终没有主动出击去找边章与韩遂的麻烦。这份姑息与纵容,让此时驻扎在大夏县的边章、韩遂二人颇为诧异。
“那董仲颖竟不出击?”
边章、韩遂二人的确很吃惊。
他二人长久以来都在金城郡任职,因此时而会听闻隔壁的陇西郡出了一位名叫董卓的豪杰,这个男人可以带着二十几人偷袭与他敌对的羌族部落的王帐,让羌族人蒙受巨大的损失;但也可以设宴招待与他友善的羌族人,哪怕屠尽家中的牛羊作为宴席的菜肴。这份勇武豪爽,叫与陇西接壤的许多羌族部落又爱又恨,争相与董卓结交。
而如今,他边章、韩遂二人率领数万大军攻入了陇西郡,侵占了董卓一半的领地,若是之前董卓在河东任职不在陇西还则罢了,可眼下据消息董卓说已回到陇西,很难想象此人竟然会忍气吞声。
“莫非这董仲颖……”
韩遂果然不愧是日后西凉的霸主,立马便揣摩到了董卓的心思。也难怪,毕竟这些年来朝廷派北军驻守长安、防备董卓的事,韩遂也不是没有听说过。
“若果真如此,不如拉此人一道入伙。”
原凉州督军从事边章一听韩遂的解释顿时动了心思,别看他们这些日子围这个城、攻那个城似乎很风光的样子,但实际上他们的处境并不乐观,后有宋扬、北宫玉、李文侯威逼利诱,胁迫他们进攻大汉朝廷,前有大汉朝廷即将派来前往围剿他们的大军。
若是能拉拢董卓入伙,相信他们更有把握脱离湟中义从的掌控,甚至于若是武威、金城、陇西三地联合起来,说不定能打败大汉朝廷派来围剿的大军。
不过理智让他们意识到,董卓基本上不可能反水,毕竟眼下的大汉虽说日渐腐朽,但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是他们,若非是没有退路,恐怕也不会情愿与这个庞然大物为敌。当然了,尝试尝试总是没有错的。
想到这里,边章、韩遂立马写了一封书信,派心腹送往了狄道城,交于董卓手中。
短短一日半的工夫,这封书信便交到了董卓手中,对于信中的提案,董卓看完后颇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陇西王?……嘿,这可真是……”
似笑非笑地摇了摇头,董卓随手将书信递给了李儒。在一旁,张煌坐在椅子上,漫不经心地关注着这一幕。
说起来,董卓麾下的部将们除了张济外谁也无法想象,一个名叫“张绣”的小辈何以脱颖而出成为自由进出董卓府邸的新贵,但只有寥寥几人知道,张煌的确有着与董卓平起平坐的资格。
“你想当陇西王么,大叔?”
望了一眼神色怪异的董卓,张煌笑嘻嘻地调侃道。
“怎么会?”董卓闻言翻了翻白眼,想来区区一个陇西王在他心中的地位形同一个乡下土财主,试想野心勃勃力求入主朝廷权力中枢的董卓,岂会看得上这种空头称号。更别说这个称号还会惹来朝廷的敌意。
“韩文约(韩遂)这是先礼后兵么?”李儒捻着胡须仔细审查着书信字里行间的用词,稍后双眉微微皱了皱眉。
在他看来,韩遂除了在信中提出了拉拢董卓的意思外,亦隐晦地表达出一个意思,那就是倘若董卓执意要与他们叛军为敌,那么,对方也不会客气。
“威胁?”李儒嘴里嘀咕着,但是随即他便摇了摇头,更正了自己的话,“狄道,他想要狄道!”
“什么?”
“韩遂想要狄道,他希望我等将狄道拱手相让,同时他承诺不再进攻我陇西剩下的领地!”
“……”张煌听着有些意外,拿过李儒手中的书信左看右看,却怎么也没看出这一点。因为从字里行间理解,那韩遂只是在信中写到,就算董卓不愿意与他们为伍,但只要别触犯到叛军的利益,叛军那边他韩遂可以做主不再侵占陇西剩下的地盘,与董卓秋毫无犯。
似乎是看出了张煌心中的诧异,李儒微笑着提醒道,“狄道连接汉阳兰干,方圆数百里仅此一条官道,韩遂若想大举进兵汉阳郡,则狄道非取不可。……眼下这个时候对我等威逼利诱,无疑是为了狄道。”
张煌听了恍然大悟,然而心中的疑惑却并没有解除,“他们不是攻打过汉阳么?走老路不行么?为什么非要从狄道走?”
见此,李儒解释道,“上一回,韩遂直接从金城郡的榆中、经勇士南下至兰干,这条路也的确可行。可问题是如今那宋扬将大队人马迁至我陇西北部,再走上一回的路难免徒增路程。……当然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怕我等在他入主汉阳郡与大汉军队交战时从狄道偷袭兰干,为了谨慎处置,韩遂自然希望我等交出狄道。我等若是失去了对狄道的控制,再想偷袭兰干,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原来如此。”张煌一脸佩服地点了点头,对李儒竟如此明察局势而感到吃惊。
回想他原来所在的黄巾势力,当初所欠缺的岂不是这样一位能在大局勘破战况走向的军师?
“那接下来怎么办?”张煌转头望着董卓与李儒。
董卓与李儒对视一眼,沉默不语。
虽然他们心中打着主意要让叛军与朝廷军队成为鹬蚌,好使他们成为渔翁,为此不惜牺牲众多兵力故意制造败绩向朝廷“施压”,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愿意交出狄道。
狄道是董卓的底线,因为狄道是陇西郡仅有的两条可以连接汉阳郡的栈道,若是失去,日后董卓想要进兵汉阳,就必须在陇西与汉阳之间那数百里的荒野中摸索,所费人力物力高达数倍。
“韩贼岂有此理!”
看得出来,面对着韩遂的无理要求,董卓也有些动怒。试想他董卓已经委曲求全地将陇西许多地盘拱手相让,奈何韩遂贪得无厌,竟然还想要得到狄道。
要知道狄道不但是连接汉阳的要道,更是连接陇西北部的枢纽,若是拱手相让,就算是董卓,恐怕日后也再难从未来的河首平汉王宋扬手中夺回陇西北部。
但是不让吧,韩遂已隐晦地在信中表示,他已“看穿”了董卓想要保存实力的心思,若是董卓识趣让出狄道的话,那么他韩遂便假装什么也不知道,按照董卓所想的那样,前往汉阳、右扶风跟汉军拼命去;可若是董卓不识趣的话,那么对不住了,狄道我韩遂非取不可,你董卓就作为汉军的先锋炮灰来阻挡我好了。
当从李儒口中得知韩遂这封信的几个意图后,张煌心中震撼地无以复加。虽说韩、董两人还未正式交锋,可实际上呢,通过这封书信,两人已狠狠地打了一回合。
并且,明显是韩遂占据上风。
强忍着怒气,董卓低头思忖着,忽然,他抬头询问道,“皇甫嵩……在何处?”
李儒微微一愣,立马便明白了董卓的心意,回道,“据细作回复,皇甫嵩大军仍驻扎在长安附近。”
“发书向其请援!”
董卓沉声说道,他这句话无疑表示,他拒绝了韩遂的“善意”,拒不交出狄道。
这意味着,董卓不得不违背当初他与李儒制定的战略方针,正式应战西凉叛军的主力。
他绝不会想到,就在他这边改变战略的同时,他心目中的友军,即皇甫嵩的大军,依旧在长安驻扎,而且,这一停就是整整七个月。
没错,皇甫嵩,拒绝发兵援助董卓!
内斗?
不,这只是因为,看穿了董卓心中真正意图的,并非只有韩遂一人而已。
第一百九十三章 韩董交锋
'……朝廷窘迫,今卒丁新募、谷粮未行。……缓三月以练兵……我等奉诏令,当思效天恩、穷图己身。……贼今势大,仲颖兄处陇西、系社稷,望施解数阻敌于外,尽力于国。……'
十几日后,董卓收到了来自皇甫嵩的书信回复。仅只是粗略扫了几眼,他便被皇甫嵩在信中的说辞气地虎目瞪圆、浑身发抖。
“什么情况?”
见董卓一副活见鬼的表情,张煌心中好奇,站在董卓身后观瞧。这看着看着,他脸上的表情也逐渐变得古怪起来。
“皇甫嵩……竟然拒绝发兵?”
瞅了一眼面色阴沉的董卓,张煌不禁心中莞尔。在他看来,皇甫嵩十有八九是看穿了董卓祸水东引、欲坐收渔利的策略,在回信中义正言辞地教唆董卓在陇西阻击凉州叛军,但他自个死活就是不答应出兵,说什么要“缓三月以练兵”,这摆明了是借口。
要知道朝廷吃了上回“湟中义从”的大亏,这回组织起来西征的军队,那可全都是从河内、河间、三辅之地征集的驻守军,绝不是什么新兵,你皇甫嵩若是说军队需要十日时间磨合磨合这也就算了,可这三个月,三个月足够西凉叛军一路打到长安了。到时候这段期间的损失谁来承担?张煌可不相信皇甫嵩考虑不到这些事。
那么问题就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皇甫嵩宁可延误战机也要拒绝董卓求援的请求呢?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皇甫嵩看穿了董卓欲坐山观虎斗、坐观西凉叛军与他朝廷征西大军成败的险恶用心,因此他按兵不动,想要先看看董卓接下来的打算。
不难猜测,若是董卓当真怀有二心、不管是不是被迫投向凉州叛军,皇甫嵩都势必会将他作为率先打击的目标,宁可暂时放弃西凉叛军带来的威胁,也要先行铲除陇西势力,铲除董卓这个隐患;但反过来说,倘若董卓愿意率领陇西势力与西凉叛军交恶,那么皇甫嵩“借刀杀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借助西凉叛军的手,瓦解了一部分董卓的兵力,也算是替朝廷好好教训了这条怀有不臣之心的恶蛟。
“好一招驱狼吞虎之计。”董卓的心腹谋士李儒在看罢了那封书信后长长地吐了口气,想来这封信刷新了他对皇甫嵩的认识。
皇甫嵩,那可不是朝中那些迂腐的朝臣可比,只要利大于弊,坑一坑像董卓这样野心勃勃的同僚,他干得出来。
“这可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啊……”
眼瞅着董卓与李儒面面相觑的表情,张煌双手枕在脑后舒服地靠坐在躺椅上,嘴里啧啧地发出了并不带恶意的调侃。
不难猜测,眼下的董卓、李儒二人真有点骑虎难下的意思,前有韩遂、边章威逼利诱逼迫他将狄道拱手相让,后有皇甫嵩虎视眈眈,一旦董卓暴露丝毫不臣之心,恐怕多半要将他与西凉叛军一道铲除。
“要不然索性就投了韩遂?”张煌笑着调侃道。
“绝不可!”李儒当即大摇其头,特地加重了语气义正言辞地说道,“汉室虽日渐势微,然民心犹附,若反戈必遭千夫所指、万民唾骂。西凉虽地广,然何及中原富饶?”
他这番话,实际上并不是说给张煌听的,而是他看出董卓似乎有被张煌那句玩笑话说动心思的征兆,因此当即开口想要叫董卓打消这个念头。
与韩遂、边章那等反贼合作,那可注定是一条难以回头的不归路。姑且不说韩遂、边章二人能否在朝廷势力的反扑中守住目前所倾吞的地盘,但是与贼合谋、同流合污,却势必会遭到天下人的斥责。
在这个时代,一旦失去了“大义”,那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要出兵!”李儒斩钉截铁地说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