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弊主-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见二人关系非同小可。

十阿哥胤誐素来不喜饮茶,呷了两口,便将茶杯一放,道:“八哥,老十四接手《南山集》一案,对咱们在押的八党官员,他会如何处置?”

提到这个话题,胤禟脸色不由阴了下来,“还能如何?无非是拉拢、分化,打压。”

胤誐轻叹道:“真是如此,咱们八党损失可就大了,日后在士林这块,根本就没号召力了。”

八阿哥胤禩却是默然不语,他很清楚,老十四对《南山集》案中的八党犯官,肯定是不会留情的,这次的损失可真是不小,不过,他却只能眼睁睁看着。

见没人接话,胤誐又道:“八哥,再怎么说,老十四也跟我们有分香火情不是,着人给他递个话,放几个主要的大员出来,老十四难道这点面子不给?”

“十爷,此法不妥。”秦道然接口道:“眼下太子仍在,若是我们跟十四爷暗通曲款,圣上很有可能转而扶持太子爷,那情形比现在更糟。”

胤禩瞅了一眼胤誐,道:“洛生这话有理,官员没了,再拉拢便是,切不可坏了眼前的局势。”

胤禟见老十脸色不自然,忙插开了话题,“皇阿玛着老十四革新邸报,不知道又是怎么个革新法?这二年,老十四可是鼓捣出了不少的革新。”

说到这话题,八阿哥胤禩颇有些奇怪的道,“这紫禁城平日里就是个筛子,这些无关紧要的消息根本就无密可守,怎得老十四的事,就没一点消息传出来?”

十阿哥胤誐随口便道:“有什么奇怪的,老十四有的是银子,这宫里上下的太监,他只怕都喂饱了,谁没事去嚼他的舌头?”

这话一出,几人皆是无语,这话可算是说到点子上了,老十四不仅是有名的金主,而且在宫里呆的时间也最长,收买几个太监还真是不费吹灰之力。

秦道然却是沉吟着道:“邸报还能如何革新?无非是从传送渠道、内容,接收对象这几点着手,能有多大的变化?”

“这到不一定。”胤禩缓缓说道:“十四弟可是无利不起早,无益的事,他可不会做,再说皇阿玛的眼界更大,历来是赞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大的益处,他是不会同意的。不过,十四弟做事,历来出人意料,咱们也没必要费神瞎猜,等他的革新出来,再琢磨如何应对亦不迟。”

刑部大牢。

自方苞离开后,王顼龄便颇为振奋,自被牵扯到《南山集》一案入狱以来,他一直忐忑不安,康熙初年庄廷珑《明史》案的结局,他可是一清二楚,那起案子中,被斩首抄家流放罢免的官员不计其数,他自认是难逃流放罢免的结局。

不过,自昨天起,大牢就传出了风声,说是《南山集》重犯方苞被押进大牢不过一天,便被释放,而且还去探望了戴名世,他就隐隐感到这案子可能有了变化,果然,很快就传出了十四阿哥恂亲王胤祯接手审理《南山集》案的消息。

而他更没想到的是,方苞今天又来探望他,听到方苞诉说他自身的经历后,他马上就明白了方苞的来意,根本不用考虑,就一口应承下来。他半生为官,早就洞明世事,之前不结党,那是为了自保,家里已经有个兄弟王鸿绪在八党了,他没必要都搭进去。

现在他的前程就抄在十四阿哥胤祯手里,哪里还在乎结党与否,再说了,他任吏部左侍郎,十四阿哥的情况,那是熟悉不过,十四阿哥所走路子跟其他皇子都不同,完全是务实,而且眼光独到,所谋皆大,若是太子被废,他被立为太子的可能性亦不小。

他王家三兄弟,八党有人,十四党有人,不管将来谁上位,王家都受益,送走了方苞,他整个人都轻松了下来,吃过晚餐,便安然入梦。

迷迷糊糊中,王顼龄听到有人喊他,开始还以为是梦中,待见到牢房门口明亮的灯光和被镞拥在中间身着五爪金龙蟒袍的胤祯时,他立刻就清醒过来,一骨碌就爬起身来,前趋几步,见确实是十四阿哥胤祯,忙就地跪了下去,“犯官王顼龄给恂亲王请安。”说完,亦未起身,又磕头道:“犯官何德何能,劳王爷大驾,亲至狱中探询。”

胤祯含笑道:“看着精神还不错,这些日子委屈你了。”

想到这些日子的遭遇,王顼龄不由眼眶一红,忙低头道:“王爷垂怜,犯官不胜感激。”

这边的响动,早就惊醒了旁边牢房中的一众犯官,关押在这一块的都是品级不低的官员。

一见这情形,一个个都是羡慕嫉妒的眼睛发红,看来《南山集》案真的是要翻案了,昨日放了个方苞,今日,这王顼龄看样子又要出去了。

一众官员皆是心思通透之人,一个个都在心里寻思开了,十四阿哥既不是太子党,亦不是八爷党,而是自立十四党,皇上让他接手负责这起案子,自然是有从宽处理之意,只是不知会宽到什么程度,从十四阿哥亲至大牢探望王顼龄来看,这王顼龄是铁定要起复的。

不过王顼龄是无党之人,一想到这里,一众官员都明白过来,十四阿哥这是到牢里拉人来了,一众没有结党的犯官立是就看到了希望,而太子一党和八爷党的官员则不由大为沮丧。

胤祯将王顼龄提出牢房,折身而回,牢房中,终是有人忍不住开口道:“恂王爷,不知咱们何时才能重见天日?”

胤祯停住脚步,环视了一下黑洞洞的牢房,朗声道:“大家稍安毋燥,本王刚刚接手《南山集》一案,尚须一一甄别,大家耐心等候佳音便是。”

见胤祯说出等候佳音,一众犯官皆是精神一振,这结果再怎么坏,也应该比庄廷珑《明史》案强,立时,牢中便响起整齐的声音,“恭送王爷。”

出得刑部,王顼龄便跪下磕头道:“王爷于顼龄乃再生之恩,顼龄愿追随王爷,略效犬马之劳。”

见他当众明志,胤祯一把将他拉了起来,肃然道,“本王亦是为国为民,虽然结党,万事亦以国事为重,切不敢以党废国。你能尽心相助,本王亦甚为欣慰。”说着,他又对方苞道,“你带几个人送王部堂回府。”

次日,康熙在养心殿召见了胤祯。

待胤祯请安见礼之后,康熙就问道:“《南山集》一案,你可有了具体的处理意见?”

胤祯当下便将自己的处理方案细细的述说了一遍。

康熙听完,不由眉头一皱,这老十四倒是有意思,这还赖上朕了,这么好的招揽机会,他竟然就只要了一个王顼龄,那么些三品官员楞是一个不要?这小子打的什么主意?

沉吟了片刻,康熙又才问道:“那你可有适合的人选举荐?”

胤祯早料到康熙会有此一问,但仍然是思忖了一下才道:“儿臣夹袋中实在是没人,在江宁督办秦淮河试点的鄂尔泰,办差勤勉谨慎,细致周密,善于举一反三,工商杂税的革新将是一项庞杂、繁琐的差事,一旦在全国推广,需要得力的人才。”

康熙心里暗忖,鄂尔泰不过是四品,又是远在江宁,既是有才,倒可挂个户部侍郎衔,只是于京城的十四党毫无益处,瞅了胤祯一眼,他追问道:“还有呢?”

胤祯有些惴惴的道:“儿臣的老师,法海才学超群,品行高洁……”看到康熙脸色慢慢阴了下来,他适时的住了嘴。之所以提到法海,那是法海是他和老十三两人的老师,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因为老十三的事被牵连,从侍讲学士降为检讨。

借着这个机会把法海提出来,胤祯是想看看老十三当年到底是什么事,惹的康熙如此不待见,若是法海能复出,则老十三怕是也有机会,这老十三可是四哥胤禛的得力助手,能够拉过来更好,不能拉拢,把他远远的赶出京城去最好。

第191章 大喜

听到提及法海,康熙便由法海的被黜想到了老十三,再联想到老十四的被刺,他脸上顿时就有点难看,老十三恣意妄行,不忠不孝,法海身为老师自然是逃不了干系,不是怜惜其才,早就流放了。

不过,想到法海也是老十四的老师,老十四为他求情也是本份,从这点反而还可以看出老十四的品行,康熙的心里又平和下来,十三、十四都是法海教的,两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轻轻“恩”了一声,康熙不置可否的问道:“还有什么想法?”

胤祯哪里知道,康熙这一瞬间转了这么多念头,见他脸色稍缓,不由暗自松了口气,心里却是暗忖,不知道老十三到底做什么事,以至在事隔二年多,康熙仍然不解恨,连带着法海也跟着倒霉,看来,康熙在一日,老十三是无出头之日了。

听到康熙再问,他急忙说出了昨日晚上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回皇阿玛,京报不仅兼有邸报作用,亦是朝廷强有力的宣传工具,负有正面引导舆论的责任,必须有严格的监督。最终的审核,自然是皇阿玛,不过皇阿玛事务繁忙,没有时间筛选,儿臣窃以为,京报应设一总编,负责筛选、定稿,恳请皇阿玛为京报指派一名德高望众的老臣为总编。”

德高望众的老臣?既是京报总编,那自然是才学出众之人,老十四暗指的谁,李光地?想及此,康熙不由恍然大悟,难怪老十四看不上在押的那群官员,他竟然是打的这个主意,他顿时不知道说什么好,朕特意安排让你去挖太子的墙角,老八的墙角,你偏偏不挖,倒跑来挖朕的墙角,这胆子可真是不小。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湖头人。清康熙九年进士,进翰林,迁内阁学士、出任直隶巡抚,吏部尚书,康熙四十四年晋文渊阁大学士。

李光地现年已经六十八岁,是康熙朝硕果仅存的老臣之一,与他同朝的索额图、明珠、徐乾学、高士奇都已是昨日黄花,唯他荣宠不衰,越老越受康熙宠信,堪称熙朝一大异数,他在朝多年,又在吏部尚书、上书房大臣任上多年,门生故吏可谓遍布天下,虽未结党,其势力亦不容小觑,太子胤礽、八阿哥胤禩也都多次对他进行拉拢,但李光地为人谨慎,平日里亦是寡言慎行,加上康熙对他恩宠之至,他也根本就不屑于结党。

康熙也没想到老十四竟然胆大包天,居然打李光地的主意,而且还要他亲手把李光地塞进十四党,他登时就沉吟不语,李光地若是进了十四党,朝中以李光地马首是瞻的一干门生故吏自然是纷纷紧随,十四党的实力立刻就会暴增,凭借着李光地的名望,十四党在声望上还要反压老八一党。

老十四要负责江南的远洋舰队,长期不在京城,也确实需要如此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给他挑大梁,更可恨的是老十四根本不急于扩充他的十四党,放着如此好的机会也不加以利用,就象是吃定了他一样。

康熙颇为郁闷的瞅了胤祯一眼,恨恨的想到,朕既能予之,亦能取之,还怕你能翻得了天?想到这里,他顿觉释然,却是促狭的说道:“朝中才华出众,又德高望众的老臣朕倒是想不出来有谁,你心中可有人选?”

这下轮到胤祯郁闷了,你不想给,不给就是,何苦装傻卖乖?不过,临门一脚,不管进与不进,踢还是要踢的,他恭敬的回道:“回皇阿玛,大学士李光地为官清廉,长于实务,政绩显著,而且才华出众,擅于理学,精于义理,在士林中声誉卓著,出任京报总编,引导舆论,实乃不二人选。”

康熙微点了下头,“京报总编一职,李光地确实是不二人选,不过,李光地年老多病,却是难以胜任。”

胤祯一楞,这倒是给还是不给?能不能痛快点?咱俩心里谁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必要拿年老多病来塞搪?稍稍思忖,他便琢磨出康熙的语气颇为松动,便决定不再藏着掖着,再狠狠的烧把火,把李光地争取过来,“皇阿玛,儿臣这两日对京报的作用苦思良久,京报发行到地方,仅仅只是单方面的作用,儿臣在想,能否在起到反馈的作用?”

康熙一听,神情立时专注起来,原本他是心里不痛快,想吊吊老十四的胃口,没想到老十四竟然还憋着宝,看来,以后得多多挤压他才行,他兴致盎然的道,“接着说,不要怕说错。”

“是。”胤祯见把康熙的胃口吊了起来,忙接着道:“京报在各省、府、县都有发售的网点,传递京报的人员回来亦是空手,儿臣在想,能否允许、鼓励各级地方士绅把当地的一些趣闻、杂谈反馈到京城来,各地的饱学大儒亦可以把他们的文章寄来,京报可以从中筛选出精品刊发,这差事繁杂细琐,仅靠总编一个是忙不过来的,下面须得再设几名副总编、主编,如此,李中堂便无须太过劳累,掌总就行了。”

康熙一听,眉头不由微微一蹙,老十四这是说的隐晦,实际上,这是发动天下的士绅进行监督,与武则天设举报箱,朱元璋下诏求直言大同小异,这法子倒是不错,不过那些龌龊官员有的是法子破坏,难以见效,还不如密折有效。

但是,这法子对于笼络天下的士子倒有大用,商人重利,文人好名,能够在京报上刊发文章,对于文人而言,确是扬名的好机会,不愁他们不趋之若骛。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能有一点收获亦是意外之喜,康熙颇为欣赏的看了胤祯一眼,微笑道:“这法子倒是可以一试,朝廷也能多条听取民意的途径,先试行吧。”说到这里,他微微一顿,才接着道:“就允你所请,着李光地兼京报总编,着王顼龄、法海兼副总编,法海教导十四皇子有功,着迁大理事卿。”

胤祯听的心花怒放,立即就叩头道:“谢皇阿玛恩典。”

第192章 十三归心

对于拉李光地入十四党,胤祯原本是没一点把握的,不过是抱着试试的态度,他可是深知康熙对李光地的赏识与倚重,两人既是君臣亦是良友,君臣相处几十年,感情之深厚,就连一些皇子亦是不如,仅从康熙三次授予其御匾,表彰其功绩,就可见一斑。

康熙令李光地兼京报总编一职,无疑是主动把李光地塞进了十四党,十四党的实力可说是一夜间便膨胀开来,朝堂争锋,几可与八爷党分庭抗礼,而由此亦可看出康熙对十四皇子胤祯的恩宠,远在太子和八阿哥之上,朝中大臣,哪个不是人精,消息一传出,京城局面必将为之一变。

胤祯出了宫,没去刑部,径直往老十三府上而去,《南山集》一案的涉案官员大体处置办法既然已经定了下来,他也没有一个个去审的心思,那些四品的清流,自然有王顼龄去筛选,犯不着他亲自出面,他要做的,不过是给王顼龄留点时间而已。

倒是十三胤祥,他更为上心,他没料到康熙在最后竟然将法海解封了,而且一举提到了正三品的大理寺卿,这对十三胤祥而言,可是个好消息,看来,经过两年多时间,康熙的怒气已消了不少,胤祥复出的可能性亦很大。

胤祥可是胤禛的铁杆兄弟,一众兄弟中,数他最为豪侠仗义,又不拘小节,不仅人缘好、交际广,而且文武全才,他要是复出,对老四胤禛来说,可真是如虎添翼。

对于胤祥,胤祯的心情极为复杂,这个十三哥可是个人才,要能拉拢过来,不仅十四党声威大震,而且可以严重的打击老四胤禛,没了胤祥的帮衬,胤禛在军队就没有任何的根基,年羹尧那是远在天边,解不了近渴。

胤祯前脚出宫,康熙‘着李光地兼京报总编,着王顼龄、法海兼副总编,法海着迁大理寺卿。’的谕旨后脚就传了出去。

京中一众大员此时大多都还没听说过京报,若不是见李光地兼总编,根本就不会有人在意,李光地可是熙朝老臣,不仅德高望众,更受康熙恩宠无比,他出面兼京报总编,一众大员自然极为重视,纷纷打听京报为何物,总编又是什么品级?

很快,京报便是十四皇子恂亲王胤祯革新邸报鼓捣出的消息就散播开来,一众大员闻知后,一个个都是倒吸冷气,康熙竟然把李光地都塞进了十四党?十四爷的恩宠可真是没得说了,这李光地,太子和八爷二人明里暗里不知道拉了多少次,他楞是一点都不卖帐的,这下倒好,康熙做主把他塞进了十四党。

连李光地都入了十四党,这十四党岂不是要一飞冲天?一众官员不由暗自嘀咕,这朝局怕是要大变了?

王府井大街帅府园,十三阿哥府邸。

听闻老十四胤祯造访,胤祥大为兴奋,亲自到二门迎接。

见到胤祥迎了出来,胤祯亦甚为惊讶,见了礼之后就问道:“十三哥的病大好了?”

“呵呵,不能疾走,慢步没问题。”胤祥说着轻笑道,“十四弟一回来,京师便是风云变幻,怎得有暇来看十三哥?”

“再忙也不能不来看十三哥。”胤祯微微笑着道:“十四今儿可是给你带好消息来了。”

好消息?我还有什么好消息?胤祥微微一怔,见胤祯满脸真诚的笑容,知道不是诳他,不由迟疑着道:“莫不是皇阿玛着我去上海?”

“十三哥倒真是敢想。”胤祯微笑着道:“去你书房吧。”

进了书房,命人奉上茶水后,胤祥便将一应闲人都远远赶了开去,才含笑道:“是不是陶庵(法海)先生起复了?”

“十三哥可真是厉害,一猜便中。”胤祯轻笑道:“陶庵先生迁大理寺卿。”

大理寺卿!胤祥不由一呆,法海居然从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直接迁升到正三品的大理寺卿,连升五品十级,他心思极为灵动,一下便猜到是老十四为法海求情,想到法海因为他而遭牵连,从四品降黜到七品,他是又难受又欣喜。

见胤祥神情复杂,胤祯知他心里内疚,便道:“陶庵先生既然已经复出,亦说明皇阿玛心里的怒气已消的差的不多了,十三哥该高兴才是。”

胤祥是有苦自己知,闻言不由苦笑道:“十四弟不用再安慰我了,我的事,我自己心中明白。”

“多大的事,不就是替人背黑锅嘛?”胤祯随意说道。

胤祯说的轻松随意,但这句话落在胤祥耳里,却不啻于惊雷,登时便是一呆,想到胤祯才从宫里出来,他更觉惊恐,半晌,方才迟疑着道:“是皇阿玛着你来问的?”

见到胤祥的反应,胤祯不由暗叹,这老十三对胤禛可真是没得说,看来,得以雷霆手段破坏胤禛在他心中的印象,否则,根本就没可能拉拢他。想到拉拢十三过来后的巨大好处,胤祯也不惜冒点风险,反正跟胤禛已是撕破了脸面,大不了明刀明枪斗一场。

胤祥对外看了看,起身走到门口,打了个手势,院里一众护卫立即就远远的退了出去警戒。

坐了回来,胤祥已是冷静下来,皇阿玛极好名声,怎会告诉老十四这些见不得人的事,眼见胤祯默不做声,他又道:“你从哪里胡乱听来的,传到皇阿玛耳里,可不是小事。”

胤祯一双眼睛死死的盯着胤祥,语气沉重的说道:“十四弟于今年三月,在广州城被二百余手持弓箭利刃、组织严密,行动诡异的人刺杀。”

这句话犹如平地一声巨雷,只把胤祥震的目瞪口呆,怎么可能?老十四可是四哥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四哥怎么就下得了手?这是自己从小就敬重的四哥?是自己拼了命也要维护的四哥?他不敢相信似的望着胤祯,希望胤祯只是在诈他。

胤祯却是继续说道:“他们用的都是青海弓,十把的短箭,用花炮作为联络信号。”

胤祥脸色立时就变的苍白一片,青海弓、十把的短箭,这些他虽然平日未在四哥府上见过,但老十四能说的如此确切,就不可能是在诈他,半晌,他才问道:“皇阿玛知道此事不?”

见他仍然如此关心胤禛的安全,胤祯语气一凝,冷冷的道:“他们两头放火烧了整整一条街,被我杀了五十余人,如此大的事,你说皇阿玛知道不?”

感受到胤祯那逼人的眼神,胤祥不自觉的躲闪着胤祯的目光,强笑道:“如此惊天大案,皇阿玛一定会派人彻查,不知是谁会对十四弟下此毒手?”

“真人面前不说假话,十三哥是真不知,还是佯做不知?”胤祯冷冷的道:“背一次黑锅还不够?你想一辈子都替他背黑锅?连我他都下得了手,你这个背黑锅的,就不怕他灭口?”

胤祯的话句句都如利刃,直刺胤祥的心窝,胤祥一时间亦是心乱如麻,理不出个头绪,胤祯虽然绝口不提四哥的名字,但口口声声却是直指四哥,皇阿玛知道了会是什么结果?难道再背一次黑锅?这何时是尽头?自己最终又会落得什么下场?

胤祯岂肯放过这个机会,及时的说道:“十三哥,你不该生在帝王家,养好伤,随我去海军吧。”

胤祥不敢置信的望向胤祯,心里却是一惊,脱口道,“十四弟,这只怕是误会,你可别乱来。”

“哼。”胤祯冷哼一声,“他无情无义,不忠不孝,我十四是什么人,岂会跟他一样?不看僧面看佛面,我还得顾及皇家的脸面,皇阿玛的名声,皇阿玛一代圣君,我岂能让他落下这个名声?十三哥尽管放心。”

听的这番话,胤祥心里不由一松,却听胤祯接着道:“十三哥,你我年纪相仿,又同一个先生,自小感情就不薄,听我一句劝,别一条道走到黑,自古你看谁靠江湖人士能成气候的?这可不是乱世,阴谋诡计仅能得逞一时,皇阿玛禀性如何,你最是清楚。

伤好后,跟我去上海,你还不知道这世界有多宽广,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咱们大清不过是在亚洲而已,眼光别只盯在这一亩三分地上,跟我去打下一个比元帝国更广袤的帝国出来,十四有信心把大清变成这世界最强大的帝国。

其他的你也不要担心,十四会给所有的兄弟都留一条生路,我也不须你去举报,那不是大丈夫所为,很多事情,十四心里清楚,但都没告诉皇阿玛,就为怕他伤心,另外,也想存一份兄弟之情。”

这一席话,只听的胤祥震惊连连,这还是以前那个十四弟?不过短短三年时间,竟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这眼光、野心、胸襟、气度可把一众兄弟都给比了下去,难怪皇阿玛如此宠爱他。

该说的已经说了,见胤祥仍是发楞,胤祯也想给他点时间考虑,便起身道:“十三哥不妨多考虑下,十四先告辞了。”

“等等。”胤祥急忙叫道,“皇阿玛会让我去上海?”

胤祯闻言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反问道:“十三哥不相信十四的话?”

第193章 老十的主意

送走老十四,胤祥顿觉一身轻松,一废太子以来,他从未感觉如此的轻松,这一年多来,他日日闷在府中,虽说是有病在身,但心里的苦楚却是更甚,康熙那句“胤祥并非勤学忠孝之人。”的谕批,时时在他脑中萦绕,令他痛苦不堪。

老十四说的很对,以他洒脱不羁,不拘小节的个性,确实不适合生活在兄弟间尔虞我诈的帝皇家,老十四的被刺,让他感到极度寒心,四哥胤禛在他心目中的形象亦是轰然倒塌,连老十四他都能下手,日后,他若上位,一众兄弟还能落个好下场?

对于储位,胤祥从来不敢奢望,他深知自己的根基浅薄,更知道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四哥的恩情,他胤祥为他背一次天大的黑锅,已是足够偿还,他现在只想远离京城,京城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大囚笼。

他知道四哥的事情太多了,也跟的太紧了,就算他现在想象五哥、七哥、十二、那样保持中立,也是不可能,没人会相信,唯一的办法是远离京城,远离纷争,远离这个是非之地,离的越远越好。

老十四的承诺,亦是让他怦然心动,不用加入十四党参与兄弟间的倾轧,亦不用背叛四哥,让他毫无负疚感,他大可心安理得,一身轻松的离开。

相比于胤祥的轻松,胤祯则是满心的喜悦,虽然老十三没进入十四党,但能够把他从胤禛身边拉开,无异是斩断了胤禛的一条左膀右臂,没了老十三、隆科多二人的支持,也就彻底的断绝了军队的支持,看他日后凭什么去夺位?

再说了,一旦把老十三拉到上海,跟着海军打几仗,就算老十三不把他自己归入十四党,朝野上下也会视他为十四党,这一点,胤祥应该也看得到,他只是一下子难以转变过来,接受这个事实而已,呵呵,时间能够改变一切,胤祯坐在轿中乐滋滋的想着。

回到自己的府邸,一下轿,胤祯才发现已经飘起了大雪,抬头望着满天飞舞的雪花,他微微有些兴奋,包福全、老马头见是胤祯回府,早就带人迎了上来,镞拥着胤祯进府,一路走,包福全便一路禀报道:“主子,法海先生来了,在西花厅候着,有方先生陪着。另有十几个撞木钟的官员在南厢房候着。”

胤祯沉吟着停住脚步,“着人去南厢通传一声,就说本王差务繁忙,《南山集》一案,皇上已有恩旨,叫他们放心,另有要务的,把手本留下,叙交情的过几日再来,下雪了,叫他们先回去。”说着又迈步道:“去西花厅。”

西花厅内,方苞正陪着一个身着便装,容貌稍显清瘦,却极显精神的中年人闲聊,这人便是法海,两人皆是才学出众,在士林中颇有声誉之士,亦是相交多年的老熟人,几年未见,聊的极是开心。

法海自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后,因十三阿哥胤祥的牵连被黜为翰林检讨后,一直就没敢与胤祯联系,生怕累及胤祯也被康熙连带着不待见。但对胤祯的一举一动却是分外关注,胤祥算是完了,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胤祯身上。

胤祯这几年动静不小,传闻不断,所作所为,法海亦是看的暗暗纳闷,之前怎得就没留意到十四爷竟然还有如此大才,想来,也是被逼出来的,正所谓,天下事有所逼,有所迫,而成其事者居多。

接到迁大理寺卿的谕旨,法海大为激动,谕旨上说教导十四皇子有功,那肯定是十四爷为他求的情,既然已经起复,他也无须顾忌,第一时间就赶到了恂亲王府。

胤祯一进西花厅,法海和方苞立时便站起身来,方苞是迎上前几步,法海却是矜持的站在原地,胤祯稍一打量,见法海一身便装,浑身上下收拾的干净利落,正微笑着望着他,便上前几步,躬身行礼道:“胤祯见过先生,几年不见,先生却是清减了许多。”

法海神情微显激动亦是躬身长揖回礼,而后打千儿道:“法海给十四爷请安。”

胤祯连忙上前,一把搀住他,口中道:“先生不必多礼,三年没见,可想煞胤祯了。”

三人叙礼落座,法海便道:“十四爷这几年做的好大一篇文章,奇思妙想、层出不穷,眼界之宽,见识之广,令人叹为观止。方才灵皋兄还在问起,究竟是如何教导出这等惊世之才,着实让法海羞愧不已,十四爷资质天成,博闻强记,举一反三,实非法海之功。”

“先生过谦了。”胤祯含笑道:“非有先生悉心教导,胤祯何来举一反三。”

方苞却是笑道:“师乃名师,徒乃高徒,王爷、渊吝都不必自谦。”

“倒让灵皋兄见笑了。”法海捻须微笑,接着神色一肃,道:“十四爷,李光地在朝中德高望众,在士林亦是声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