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弊主-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见问起这事,胤祯忙道:“谢皇阿玛爱护,那三人都十分尽心尽力。”
康熙点了点头道:“恩,既是如此,那巴亥二人,朕就招回了,以免引起非议。”
“谢皇阿玛体恤。”
康熙又道:“农学院已经开学,你对农学院的授业方式可有建议?”
对于农学院,胤祯现在还真不敢乱插手,他虽然有超前的见识,对农业发展的大方向也知道一些,不过他根本就没接触过农事,具体的他根本就不敢发言,只能是因利势导,借机点拨、指引方向,不过,这些东西现在都还为时尚早,起步研究,至少还得等几年。
对于授业方式,他倒是敢说几句,“回皇阿玛,儿臣窃以为,农学院目前应该收集、总结前人的农书,并通过实践,对这些农书加以校正,把各种数据翔实的记录下来,把各种原理吃透、研究透,再汇编成书,作为以后农学院的教材。
儿臣认为,农学院当前应该以培养学员求是、求真的精神,格物致知要落到实处,要发挥追根溯源的精神,要养成大胆质疑、大胆假设、踏实求证、重数据、重实验的风气。
一旦学员有了这种精神,形成了这种风气,农业的突破、发展就指日可待。”
康熙听的频频颌首,欣然道:“说的好,深得西学精髓,你写个条陈上来。”
“儿臣尊旨。”胤祯恭敬的回道。
略想了想,康熙又含笑问道,“远洋舰队的事现在进展的如何?”
胤祯欠身回道:“回皇阿玛,儿臣动身前,已建成了首批十二艘千料大小的快速风帆战舰,可装载大小火炮四十门,人员二百余,海军学员现在已经开始在海上进行操纵战舰和炮击训练,二级战列舰,预计要到明年二月才能下水,现在三大造船厂都在日夜不停的建造。
明年开春,儿臣就计划逐步彻底清扫东海、黄海、渤海一带海贼,一来练兵,让海军学员见见血,二来也为彻底根除两江、湖广的漕粮走海路进京的障碍。”
听到漕粮走海路进京,康熙眼睛不由一亮,漕粮进京现在已经快成了他的一块心病,若是两江、湖广的漕粮走海路进京,那运河的压力立时就可以减去一半。
第187章 王顼龄
康熙的注意力很快就从漕粮转到了远洋舰队上面来,十二艘千料的快速战舰,每艘火炮四十门,士卒二百人,这已经是一支很强大的水上力量了,仅仅火炮就近五百门,朝廷的那几支水师,根本就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仅仅才二年时间,远洋舰队就开始初具雏形,康熙也是始料不及,心里亦是颇为振奋,看来,再有个三、五年,远洋舰队就完全有能力到海外开疆拓土了,想到当年征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迁界禁海,又是大造战舰,还费了那么多年,他不仅有些感慨,当年若有老十四这种人才,何须如此耗费国力、心力。
在心里默算了下,康熙才道:“按这个建造速度,目前海军训练则难以跟上,你有何打算?”
对这个问题,胤祯早有想法,他欠身回道:“回皇阿玛,海军不比一般的战兵,甚至比弓手更难训练,无法速成,儿臣初步设想在沿海招募一批年青的水手,在水师中抽调一批熟识水性和操纵帆船的士卒予以弥补。
另外,远洋贸易船队的海船亦不能耽搁,第二批快速风帆战舰出来后,造船厂必须赶造海贸商船,总不能卖了股份不办事。”
康熙自己也卖了一成股份给宗亲皇族,听了这话不由一笑,“人无信不立,远洋贸易船队,朕介时予以格外照顾,不至让他们亏本,亦不会让你失信于天下。”
“谢皇阿玛体恤。”胤祯嘴上谢恩,心里却是暗自腹诽,远洋贸易船队你占了四成干股,不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照顾,可真就没天理了,我是卖了不少股份,可你不也一样卖了股份,当时建议你卖股份,可不仅仅是为了套现,拉你下水才是主要目的。
康熙略略思忖又道:“招募水手的事,你自己处理,抽调水师士卒的事,朕为你操办。”说着他又问道:“海军学院的淘汰比例是否太高了些?一共才四千人,一下就淘汰了近一千。”
胤祯知道康熙真正在乎的是那批被淘汰的宗室子弟,这事他早就想好了说辞,“回皇阿玛,训练海军不容易,淘汰掉经过一年时间辛苦训练出来的海军学员,儿臣心里亦不好过,但是,慈不掌兵,儿臣不得不狠心裁掉他们,一个连游泳都不会的人,怎能成为合格的海军?
海军是要纵横大洋,为国开疆拓土,守护海疆的,没有一支技术娴熟,纪律过硬的海军,岂能胜任?更何况这是海军学院的第一批学员,更须带个好头,儿臣不能够让他们成为海军的害群之马,再说,儿臣也给了他们机会,一年内能够考核合格的,都收回海军。”
见胤祯连害群之马都说了出来,康熙亦不好多言,他亦是几次御驾亲征的,深知统兵要领,更何况老十四亦未把事做绝,还留了一个机会,微微点了点头,他才道:“《南山集》一案,你得抓紧些,跪安吧。”
望着胤祯离去的背影,康熙不由一阵欣慰,在江南两年,老十四又成熟不少,远洋舰队的事情一了,也该把他召会京学习处理朝务了,想到初具雏形的海军,他眉头不由一皱,海军的强大有些出乎他的意料,那什么二级战列舰都还未出,仅仅是这个快速风帆战舰就已经足以横行海上了。
他不由又联想到了太子胤礽,老十四该不会步其后尘吧?一个太子就已经让他伤透了心,费尽了心神,不过,康熙很快又不觉莞尔,海军再强大,也不可能威胁到京城,再说,海军中还有那么多宗室子弟,真要有什么苗头,岂能瞒的过他?
胤祯出了宫却是径直回到自己府邸,康熙虽然催促他抓紧《南山集》一案,但怎样把这些涉案官员拢入袖中,他却一直没想好。这批在押的官员太杂了,有老八一党的,也有太子一党的,中立的也不在少数,如何分化拉拢打压,他得细细思量一下,理出个头绪来。
方苞得知胤祯回府,立即就赶到了书房,见过礼之后,他就说道:“王爷,《南山集》一案在押犯官,方苞已与噶大人、施大人细细筛选了一遍,这是罗列的名单。”说着躬身呈上一份名册。
胤祯接过细细翻看了一下,名册罗列的官员都有详细的介绍,籍贯、出身、官职、履历、有无党派,都一一附随在后。
细细翻看了一遍,胤祯眉头不由皱了起来,除了一个吏部左侍郎王顼龄是二品,其他皆是四、五品的,尤以四品最多。
方苞见胤祯皱眉,欠身说道:“王爷,这些筛选出来的官员,大都品级稍低,眼下即是拉入王爷阵营,短期内,也济不了事,王爷十四党新建,除了张中堂、噶司农、施部堂三人,便再无大员,方苞以为,十四党若欲在朝堂与八党分庭抗礼,重点还在部院大臣。
《南山集》涉案犯官中二品以上者仅有两人,一是礼部侍郎汪灏,此人系八爷一党,另一人则是吏部左侍郎王顼龄,此人颇有文名,在清流中素有威望,与八爷党稍有瓜葛,系八爷党中坚人物王鸿绪之兄长,不过,其人颇为清高,兼之性情孤傲,并不在党系之中,王爷若能将其争取过来,则又可得一大员,有此人为榜样,再争取其他的清流之辈,则易如反掌。”
王顼龄?胤祯对此人印象不深,翻看了一下名册,王顼龄,字颛士,江南华亭人。康熙十五年丙辰科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获一等第六名,授翰林院编修,参纂《明史》,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历迁侍讲,出督四川学政,升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
原来王顼龄曾参纂《明史》,难怪被牵连到《南山集》一案中来,此人既是进士出身,又能在博学鸿词科获一等第六名,确实是有才。胤祯默想了一下才道:“王家是江南大族,王鸿绪已经罢官,他便是王家的顶梁柱,能清高到哪里去?士林也好,官场也罢,无非就是‘名利’二字,本王都可以给他,不怕他不就范。”
方苞闻言,不由一怔,“利好说,这名,王爷如何给?”
“呵呵,这事皇上今日才御批下来。”胤祯微笑着将京报的事情说了一遍。
方苞听完不由大喜,“王爷奇思妙想,真可谓是物尽其用,有此利器在手,士林清流尽皆纳入掌中。”
第188章 宗室亲贵的立场
胤祯亦有心考较一下方苞,便含笑问道:“你对这批在押官员是何看法,如何处理他们方才妥当?”
方苞稍稍沉吟,便侃侃而道:“刑部送来的名册,我与噶、施两位大人一一推敲了一遍,虽说二品大员只有两个,但三、四品的官员不在少数,不过有才有操守又不结党的却是不多,三品大员尽皆是太子一党和八爷一党中人。
在押犯官可分为三类,一是八爷一党的,对他们,方苞认为该免的免,该罢的罢,目前太子党式微,与王爷相抗衡的就是八爷党,不必有丝毫手软。
次一类是太子一党的,对这类人,既不拉拢,亦不打压,王爷此时拉拢太子党羽,有风险,容易遭圣上猜忌,这些官员复职后,对王爷定然是心存好感,目前太子亦只是失宠而已,并未被废黜,他们的存在,可以在八爷党与十四党中起到缓冲的作用。
再一类是无党的清流,这一类即是我们筛选的主要对象,这些官员虽然品级稍低,但多是有才有操守者,只是入仕时间尚短,又不善钻营,所以才品级低微,这批人进入十四党,王爷只要用心栽培、提拔,几年后,便堪大用。
不过,这批人亦是最不容易招纳的,一个个皆是自命清高,眼高于顶,既不善于钻营,又不屑于钻营,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清流也不是一盘散沙,他们亦有清流领袖,王顼龄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方苞力主先招纳王顼龄,王爷的党众皆是清名在外,在士林、地方都是好评如潮之辈,若是王顼龄再投入十四党,这些清流自然也就乐于投入王爷麾下。
最后一类,不是官员,但都是士林中稍有名气之辈,方苞认为,这些人或许对王爷的京报有助益,王爷不妨从中择优招纳一二。”
胤祯听的微微点头,方苞在仓促间能作出这种判断,已是很不容易,太子的党羽,此时确实是不招为妙,借此机会结个善缘,等太子废黜了,他们自然也就会投靠过来。而八党的成员,更不能拉拢,不能让康熙产生丝毫错觉。
想到这里,胤祯不由暗忖,康熙着他接手《南山集》一案,并暗示他从中招揽、吸纳官员,会不会就是一种试探?康熙对涉案官员的情况,岂能不知?
眼下,他十四党在朝堂上有影响、有发言权的部院大臣,算上他岳父完颜罗察,亦只有四人,与老八一党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而这里招揽的官员一时之间又顶不了大用,如何与八党抗衡?
略略思忖,胤祯便不由暗笑,康熙既然大力扶持他十四党,他何必为此烦恼?把招揽的情况汇报给康熙,让康熙去烦,去费神。
再说了,与老八一党的抗衡,这才刚刚开始,现在就指望能够与八党分庭抗礼,是不现实的,而且十四党的壮大,也不能走老八那个模式,必须得走精兵路线,否则以后就难以善后。现阶段,示之以弱,让康熙去扶持,去给他撑着,自己则暗中积蓄实力,特别是隐形的实力,这才是上上之策。
想通了这点,胤祯一阵轻松,含笑说道:“灵皋,让包福全陪你跑一趟刑部大牢,去探望一下王顼龄。”
“是。”方苞躬身一揖应道,起身又微微一笑,“王爷静候佳音便是。”说完,转身而去。
胤祯含笑望着方苞的背影,此案有他从中斡旋,确实方便不少,让方苞先去刑部试探王顼龄的口风,若能说服自然最好,若是不能,亦留有回旋余地,介时再亲自出马。
胤祯正打算研究下昨日一众官员举荐、自荐的名单,却听的达春在外禀报:“王爷,津海关监督、僖敏贝勒海善,在外求见。”
海善回京了?胤祯一喜,忙道:“带他进来。”
京城很多宗室亲贵都依附于八阿哥胤禩,在铲除太子一党中,这些宗室可出了不小的力,胤祯自立十四党,一众宗室亲贵的反应便很淡漠,他很想摸摸底,这海善以前在京城可是出了名的混混,这宗室亲贵中人脉甚广,从他身上,倒能看出那些宗室亲贵到底是什么态度。
海善一进门,便满脸堆笑的作揖道:“恭喜十四弟晋封亲王,我一回京听到消息就赶了过来贺喜。”
“多谢三哥。”胤祯笑着回了一礼,“怎么样,在天津呆的可还习惯?”
“托十四弟的福,您在江南大肆整顿海关,津海关的一干委员、吏员吓的是屁滚尿流,每日里到我这里撞木钟的不乏其人。”海善乐呵呵的说道。
“五大海关,可就你的日子最为舒坦了。”胤祯说着已是敛去了笑容。
海善一听这话,心里一跳,这老十四翻脸咋比我还翻的快?他忙解说道:“十四弟,总监督,恂亲王,海关上的银子,属下可是一文也没敢乱动,帐目也都清楚明白,津海关跟江南四大海关比不得,进项少,这年底的分红,属下都没敢发,特意过来请示您。”
见海善如此紧张,胤祯不由暗自好笑,却仍沉着脸道:“五大海关一气连枝,本王不会厚此薄彼,所有薪俸、分红一视同人,津海关明年开始就要繁华起来,你整顿的如何?”
“属下都是遵照王爷的吩咐整改的。”海善小心的说道。
胤祯亦不为已甚,沉声道:“恩,我海关各监督都是清廉如水,你要敢给海关抹黑,别怪本王不念情面。”
“属下明白,绝不敢手长。”海善急忙保证到,海关的薪俸、分红着实高的让人眼红,他可不想丢了这份差事。
胤祯微微点了下头,又绽露出笑脸,“差事说完了,三哥不必拘谨,十四提点你,亦是为你好,现在盯着咱们的人多,你要是行差踏错,被人弹劾,可就不值了。”
一见胤祯又变成了老十四,海善不由轻吁了口气,忙顺着说道:“十四弟提点的应该。”说着已是反应过来,瞅了胤祯一眼,迟疑着道:“十四弟的意思是说老八?”
胤祯轻叹了口气,“太子一倒,我和八哥之间,便是水火不容,八哥根基深厚,党羽众多,一众宗室亲贵亦是尽皆依附八哥,十四不得不严格要求你们,我自己亦是如履薄冰。”
海善道:“官员依附老八与我们为敌这是事实,可一众宗室亲贵则未必会跟着与我们做对,之前他们与老八结党,那是为了倒太子,看好老八,但十四弟你却不同,你一个海军就捏着所有宗室亲贵的子弟,虽然不是嫡子,可那也是自家的儿子不是,谁不心痛?得罪您,岂不是拿自家的儿子当炮灰?
再说了,他们还指望十四弟帮他们赚钱呢,‘四大恒’就不说了,这远洋贸易船队的股份,可都还指着十四弟您呢,据我所知,跟远洋贸易船队的股份有利益关系的至少有十数家,老八能给他们赚钱?
就说简亲王雅尔江阿,他与老八关系极好,可他家武格在海军不是您一手提拔,能有今天?海军一旦出海武格的爵位那就是铁板钉钉,而且雅尔江阿手上还有一分远洋贸易船队的股份,他会帮老八对付十四您?
不过呢,要他们跟你一起去对付老八,也不可能,依我看,他们也就是两不相帮。”
两不相帮?那倒未必,不可能所有的宗室亲贵都亲近老八,但几乎所有的宗室亲贵都有子弟在海军,倒要着人好好摸摸底细,胤祯瞅了眼海善,他几兄弟都跟老八关系极好,看来亦是两不相帮。
海善在京城混迹多年,亦是察言观色的好手,心思极为灵动,立马就说道:“十四弟,之前,海善是被太子打过,记恨于心,才与老八走的近,希图扳倒太子,现在太子已经是死老虎了,这心愿也算了了,海善眼下在十四弟手下当差,可是实打实的十四党,十四弟若是把海善当外人看,不如乘早奏请皇上,撤了海善的差事,免得海善丢人显眼,在这四九城没脸见人。”
这家伙倒是光棍本色,胤祯暗笑,不过,就凭他跟隆科多的关系,也要把他死死绑在十四党,想到这里,他微笑道:“三哥又在犯混了,这是什么混帐话?十四什么时候把你当外人了?拿你当外人,十四会跟你说这些?”
海善立时就眉开眼笑,“十四弟骂的对,骂的应该。”
不过,想到海善与隆科多的交情和共同的爱好,胤祯又无比的纠结,这二人在京城的往来肯定频繁,这极容易让人把隆科多与自己联系到一起,沉吟片刻,他才道:“你没事尽量少与我来往,在外也不要以十四党自居。”
海善闻言不由一楞,这又是唱的那一出?
胤祯却是冷冷的道:“枉你在京城混了这些年,咬人的狗不叫。”
海善立时就如醍醐灌顶,明白得不能再明白了,连连点头道:“海善明白。”
第189章 京报筹备
海善方退出书房,达春便在外禀报,“王爷,‘四大恒’郑世昌在外候见。”
“正要找他,他就来了。”胤祯闻言轻笑道,“带他过来。”
京报的发行,必然要有一家专门的印刷作坊负责,朝廷的武英殿有专门从事出版印刷图书的印刷作坊,不过,胤祯却不想把京报交给武英殿负责,一是官方气味太浓,很容易就把京报变成邸报。二则也不利于他掌控,京报一旦发行开来,可是一大利器,必须牢牢的掌控在手中。
另外,各省在京的提塘也大都拥有报房,不过,格局太小,根本无法承接的下京报的印刷业务,他这两天正在琢磨,不知‘四大恒’的印刷作坊规模如何,能否承接下京报的印刷业务,这郑世昌来的正好。
郑世昌进来请安后,才起身贺道:“恭喜王爷晋封亲王。”
胤祯微笑着点了点头,伸手让座之后,才道:“坐,算着你昨日就该来的。”
斜签着身子坐下后,郑世昌才微笑道:“下官昨日来了,见门外大街上满满一街的官轿,自忖上不了台面,王爷也无暇召见,因此才改到今日前来请安。”
“现在的官员成天就知道钻营,做实事的反而没几个。”胤祯微微摇了摇头,旋即拿过京报的样版递过去,道:“你来的正好,‘四大恒’在建立之初,本王便着你开建自个的印刷作坊,造纸作坊,不断的改进印刷造纸的技术,如今已经两年了,本王也未有时间过问,亦不知现在的规模如何?你看看,这是预备长期发行全国的京报,发行量每天期至少在万份以上,你的印刷作坊能否承接这京报的印刷?”
听说是长期发行全国的,数量在万份以上,郑世昌立时就来了精神,恭敬的双手接过京报,微一打量,看到首版的谕旨、奏章,心里就是一跳,这什么京报,不就是邸报?这事能承接下来,郑家无疑会更上层楼,微一沉吟,他便道:“回王爷,‘四大恒’主要是研究雕板印刷,这京报既是长期发行,数量又大,最好是用铜活字排版印刷,这不是难事,不过需要点时日准备。”
胤祯却是肃然说道,“没时间给你准备,这月初五大朝会,初六便要发行,以后则每五天发行一刊,遇到重大事件,还要加刊,此事万万耽搁不得,更不能出一丁点错误,你要仔细掂量清楚。”
一听这话,郑世昌立即就冷静了下来,这京报涉及到谕旨、奏章,稍有错漏,怕就是抄家杀头流放的结局,不过,正所谓风险越大,回报越大。
见郑世昌犹豫,胤祯也怕吓着他,微微笑道:“京报的发行,不是你想的那样简单,层层都有专人审核、查核,复核,就是想出问题,也是极难的,你要保证的是印刷的速度、质量。”
听胤祯如此说,郑世昌放下心来,立刻便道:“回王爷,京师刻书局不少,但规模都不大,下官在京城商界还有几分薄面,筹措一个大型刻书局亦不是难事,不过,前面几版或许有点紧,特别是首版稍紧了点。”
胤祯笑道:“这有何难,首版的内容,我着人提前两天给你,你届时只须把谕旨、奏章赶印出来即可,再说,二十日就要封衙,挺过了前四刊,你就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
“谢王爷,如此一来可就轻松多了。”郑世昌闻言不由松了口气,心下亦是欣喜不已,京报带有半官方的性质,而且发行量如此之大,又是长久的生意,这可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生意,真可谓是名利双收。
胤祯点了点头,又道:“纸张你也要提前筹备,用稍厚一点,耐折叠的上好纸张,这是朝廷的脸面,亦关系到京报的声誉,不要怕花钱,京报的发行,本王不计成本,务必精美、人见人爱。另外,你这刻书局,地点最好选在正阳门附近,便于谕旨、奏章的迅速传递。”
“下官谨尊王爷钧旨。”郑世昌起身一揖道:“时间紧急,下官先行告辞,去筹办此事。”
胤祯亦站起身,道:“京报的价格,容后在议,不至让你吃亏。”
“谢王爷体谅。”郑世昌忙躬身谢到。
郑世昌刚刚出门,门外就响起了十五胤禑的声音,“胤禑见过十四哥。”
见是胤禑,胤祯亦是满心欢喜,微笑着道:“十五弟来了,快进来,咱们兄弟,日后不须如此多礼,随意就好。”
胤禑沉稳的走了进来,颇为羡慕的笑道:“十四哥可真够忙的,没片刻的闲暇。”
“不用羡慕,马上就有你忙的。”胤祯笑着伸手让座,“今日见皇阿玛,我将你的事汇报了一下,皇阿玛着你跟随我办差。”
“谢十四哥体恤。”胤禑欣喜的道,他根本就没料到,胤祯竟然敢直接跟皇阿玛提这事,要知道康熙历来就不喜欢皇子结党的,他不由大为羡慕,十四哥的圣眷实在是太浓了,不过,如此一来,他倒是不用忌讳,可以公开的往来了。
胤祯点了点头道:“眼下,我手头是两件差事,都是急务,一件是邸报革新,一件是《南山集》案,你就帮我跑跑邸报革新的事,皇阿玛已经御批下来,邸报更名为京报,刚刚出去的郑世昌便是负责京报的印刷。
京报除了刊登谕旨、奏章、还有朝廷用于引导舆论的文章,面向全国发行,影响很大,你去将各省驻京提塘召集起来,把京报的发行渠道完善起来,要求全国各府、县都必须有京报固定的发售地点,京、省、府、县的具体传送渠道,各级的网点,传送的时间等等详细的情况,都必须落实下来,首期京报定于十二月初六发行,以后,每五日一期,这事就交给你了。”
虽然心里大为兴奋,胤禑却仍是沉稳的说道:“十四哥放心,胤禑一定把这事办稳妥。”
送了胤禑出门,胤祯便顺道散着一路进了内院,嫡福晋海若闻报,便迎了出来,待一众丫鬟见了礼,她方才微笑着道:“王爷一天到晚不停的见人,可要注意身体。”
“我在江南,每日里都有锻炼,何至于如此不堪。”胤祯轻笑道,“今日见了皇阿玛,皇阿玛提起换府邸的事,让我推了,我差事忙,你着人跟附近人家商量下,把他们宅子盘下来,扩一扩,总得有个亲王府邸的样子。”
海若料想他肯定是被康熙训斥了,有丫鬟在,她也不点破,抿嘴轻笑道:“恩,我明儿就安排人去问问。”
胤祯又叮嘱道:“如果他们不愿意,可把价稍稍抬高一点,这是好事儿,落下闲话儿,可就不美了。”
“我明白的,那会为这事给你招惹麻烦。”海若柔声道:“我明儿亲自交待老马头。”
“老马头?”胤祯微微一楞。
海若嗔笑道:“你佐领下的包衣奴才,我见他还勤勉谨慎,就提了做管家,你一天进出,都是亲卫前后侍侯着,自然是没留意到。”说到这里,她话头一转,“海锋做了知府,你跟前也没人侍侯,就是个达春,他是护卫,事情也多,还该再挑个机灵的跟着。”
胤祯点了点头,“恩,这事,我会留意的。”
方苞酉时才回到恂亲王府,探听胤祯还在书房,便赶了过来汇报。
胤祯见他面带微笑,便知事情成了,果然,方苞开口就道:“恭喜王爷,王顼龄同意依附王爷。”
胤祯矜持的微点了下头,十四党现在大员奇缺,王顼龄本就是吏部左侍郎,加入十四党,康熙极有可能要擢升他以鼓励一众官员投入十四党,那他至少就是尚书,沉吟片刻,他才道:“京报首刊,有两篇文章是必须要写的,《南山集》一案的主要犯忌之处就是朱三太子案,我意着人撰写一篇文章,考证朱三太子其人,以澄清事实,根除此类案件再发的可能。
王顼龄既参与编撰《明史》,又是《南山集》案中人,而且还是江南人,在江南和京师的士林中都颇有声望,乃是撰写这篇文章的最佳人选。
朝廷现在不仅有京报可以正面引导舆论,而且还严令地方官府对地方刻书局严加控制、审核,从源头上禁绝逆书案的产生,如此双管齐下,自《南山集》后,大清将再无文字狱。《南山集》亦是大清最后一本禁书。
另一篇文章,就以‘大清最后一本禁书’为题,大肆颂扬圣上恩德,阐明朝廷对文逆案的态度、立场,这篇文章意义非凡,就交给你来写,写出一篇流传千古的佳文来。”
自《南山集》后,大清再无文字狱!方苞本身亦是《南山集》一案的受害者,一听到这话,虽然沉稳,亦是大为激动,这确是一篇意义非凡的文章,完全可以想象的到,这篇文章刊发在京报上,会引起怎样的轰动。
冷静下来,方苞才问道:“在京报刊发这篇文章,圣上允许吗?”
“这是自然,如此朝野大事,本王岂敢簪越。”胤祯含笑说道。
第190章 老十三
得到胤祯的肯定,方苞大为振奋,这篇文章在京报上一刊发,天下士林必然为之轰动,那可真真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了,他心里很清楚,这是胤祯有意提携他,当下便长身一揖,道:“王爷如此厚恩,方苞定然不敢有付所托。”
胤祯含笑道:“你也累了一天,先去吃饭,然后,随我一起再去一趟刑部大牢,去探望一下王顼龄,京报发行的时间紧,得先让他把文章赶出来。”
“王爷亲去大牢探望?”方苞一怔,随即就欣喜的道:“王爷求贤若渴,又能如此礼贤下士,何愁清流之士不能归心?十四党壮大已是指日可待。”
铁狮子胡同,九阿哥胤禟恒贝勒府。
胤禟借着祝贺晋封贝勒将八阿哥胤禩、十阿哥胤誐邀到府上,酒宴之后,几人便移到观雨厅品茶闲聊,胤禟的侍读学士秦道然也参与其中。
秦道然,字洛生,江南无锡人,康熙四十八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改礼科给事中,胤禟与秦道然的关系非同一般,这秦道然不仅是胤禟的先生,还是恒贝勒府总管和财务经办,在当时,王府总管一职都是满人,汉人做王府总管仅此一例,由此可见二人关系非同小可。
十阿哥胤誐素来不喜饮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