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弊主-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打广州遇刺,胤祯就一直在琢磨怎么应付‘粘杆处’以及这时代的江湖高手,手铳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他回上海后,就将左轮手枪的草图画了出来,不过怕扰乱戴梓对后装火炮的研究,他才一直收在书房里,象这种原始的俄罗斯手铳,胤祯完全是不屑一顾,根本没用,还不如长火铳。

将俄罗斯手铳随手放在桌子上,胤祯饶有兴趣的望向那三个曹寅推荐来的高手,既然是康熙密旨交待,曹寅又有求于自己,这三个高手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那三人见胤祯看过来,忙上前叩见,“草民罗静、甘洪军、车同拜见恂王爷。”

胤祯点了点头,这三人可以说是奉康熙的密旨前来听用的,却又跟巴亥、赖希二人的御前侍卫不同,而是出身草莽,心里顿起招揽之心,但康熙却是一向严禁皇子结交江湖异人,想了想,他才沉吟着道:“自古江湖多豪杰,你三人既然是奉旨前来,也不能委屈了你们,本王暂赏你们一个三等护卫吧。”

罗静、甘洪军、车同三人对侍卫的品级还知道一点,但对护卫就完全不清楚了,听的胤祯这句话,都有点蒙。

巴亥见三人兀自发呆,知道三人不清楚护卫品级,不由提醒道:“你三人可算是一步登天了,还不快快谢恩,这可是五品官职。”

罗静三人也没料想到,胤祯随口一句就赏了他们五品官职,一个个激动的忙叩头,“谢王爷大恩。”

胤祯原本有心让他们露一手,又觉欠稳重,便强忍下心头的好奇,对巴亥、赖希二人道:“巴大人,赖大人,本王一应宿卫安全,就劳二位大人费心了。”

巴亥一直在康熙跟前侍卫,护卫经验丰富,眼力和心思也不差,十四爷眼下可是当红的很,又自立十四党,目前一众皇子竞争激烈,谁知道哪片云彩会下雨,康熙既然让自己前来护卫十四爷,天知道还有没有调回去的时候,要是一直端着个一等御前侍卫的架子不放,怕是两头不讨好,他忙跪了下来,叩首道:“王爷,大人二字,奴才可不敢当,皇上既然谴奴才过来护卫十四爷,十四爷就是奴才的主子。”

赖希忙跟着跪了下来,“自现在起,奴才就是王爷的护卫,但凭王爷差使。”

见二人如此乖巧明白,胤祯微微点了点头,也放下心来,“既是如此,你二人就跟达春一起负责一应宿卫事项。”

山东山西五县饥民暴乱,在三天之内就被周边驻军以雷霆之势剿灭,手无寸铁的暴动饥民根本就未及有效的组织起来,就被来势汹汹,武备齐整的八旗兵丁迅速打散,分割剿灭。大军过后,五县城一片狼籍,伏尸遍地。

康熙接到平乱红旗军报,对剿灭暴民八千的数字瞟了一眼便直接向下审查报功人员名单,稍稍沉吟,便批下‘照准’二字,而后吩咐道:“李德全,皇太子胤礽欲购粮开粥棚赈济被灾之民,你将这份军报给他看看,就命他跟三皇子、四皇子在这五县施粥,以安抚民心。”

听完李德全转达的旨意,皇太子胤礽立时就感到背后一阵凉飕飕的,起身接过军报折子,却感觉薄薄的奏折重若千钧,眼见李德全宣完旨便抽身要走,他忙笑道:“李公公,皇上近几日,心情可好?”

李德全虽是大内总管太监,却哪里敢得罪太子,闻言忙回道:“回太子爷,圣上龙体安康,精神健旺。”

胤礽心里暗骂,我问的是心情,你说身体干啥,他知道这老阉货精明谨慎,口风很紧,但却最是贪财,便朝前走了几步,口中说道:“皇阿玛日夜操劳国事……”边说边从袖中抽出一张银票塞了过去。

李德全收了银票,只低低吞了两个字,“如常。”

如常就好,回到书房,胤礽便在房间里快速的踱着步子思索。

能够如此快速血腥的镇压暴动,显见康熙是早有察觉,并做好了准备,但康熙根本就似没有察觉暗中有人挑唆饥民,否则不可能毫无动静,仅仅只是屠杀了暴乱的饥民了事。

可康熙命人把军报转过来又如何解释?即便是命自己去被剿五县赈济,也没必要转发军报过来,是有意暗示?警告?敲打?

胤礽一时之间揣摩不透康熙的用意,只得谨慎防范,命人将负责暗中联络负责山东山西挑唆饥民暴动的人统统灭口,以绝后患。

闽浙总督范时崇接到胤祯快船送来的康熙上谕后,不由长长的松了口气,这闽浙总督的位子算是勉强保住了,有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祯这个大金主前来福建招抚,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他一边组织人手大肆抄录康熙上谕,快马急驰各地广为张贴,一边召集福州文武大员前来商议。

对于这位十四爷,范时崇身为八党中人,可是知之甚详,因与九阿哥关系密切,他从未曾想过投靠十四爷,再加上胤祯在广州毫不顾及他的面子将他的姻亲处以站笼,这虽是小事,但可以看出,十四爷根本就没拉他的心思,对胤祯他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一俟诸位大员到齐,范时崇就宣读了康熙的上谕,一众大员一听,立时都喜上眉梢,不仅官帽保住了,而且暴乱的事也不用他们再操心了,自然是皆大喜欢。

范时崇却是接着说道:“诸位,恂郡王招抚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各位的前程,该怎么做,本督就不多费唇舌了,本督提醒几点,一,马上大力整饬福州的治安,确保恂郡王在福州不能有任何意外,二,约束好各府的长随、奴仆,恂郡王年青,从未来过福州,不排除有微服私访的可能。三,恂郡王办事雷厉风行,诸位都打起精神侍侯,到时候被参了,别怪本督无情。”

泉州,陆路提督府。

提督蓝理在永春县发觉暴动饥民有可能转化成流寇之后,便快马通传各地,并分兵回防沿海各富庶府、县,他自己则领兵欲直奔漳州府。

不料,才过南安,他便接到参将王晋兵败仙游,莆田城破被屠、劫一空的战报,蓝理当机立断回兵兴化,并着人快马向福建水路提督施世驃求援,希望施世驃出动水师援助漳州府,力保漳州不失,他则率兵一路急行,经惠安到莆田,永德军听闻蓝理率二万大军前来征剿,连夜转移仙游遁入山中。

蓝理率兵收复莆田之后,又调拨两千兵马入驻兴化府。在巩固兴化、泉州两府各县之后,他才率兵进入漳州,考虑到沿海各县城防守力量薄弱,他不得不分出部分兵力入驻沿海各县,而他则率领八千兵马在漳州与泉州之间巡梭,确保不再丢失县城。而莆田城破被屠掠一空的消息也让所有幸存的府、县加强了防守意识,一面对协防官兵大力支持,一面加强对饥民的赈济和控制。

蓝理的这招确实很厉害,一方面卡住通往外省的关隘,一方面又保住沿海各府、县不失,如此一来,暴动的饥民也好,流寇也好,在抢完了山区能抢的粮食之后,最终都只有一条路,活活饿死!

福建的三路大股义军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他们既无兵器,又无攻城器械,对防守严密的府、县根本没有办法,要想硬攻,只能是合兵一处。但他们偏偏不敢合兵一处,单独活动,尚且填不饱肚子,合兵一处,立马上就会内乱。

为了活命,三路义军只得分头转向福建内陆山区各个小县、乡镇。

第144章 福建布局

胤祯自上海出发,并未去福州,而是直接在泉州登岸。

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驃因担心胤祯安全,一直就未断过与他的联络,得知胤祯要在泉州登岸,早一天就率水师船队在泉州等候。

福建陆路提督蓝理本就是待罪之身,得报后不敢有丝毫怠慢,一大早就率领泉州文武大小官员和当地有名望的缙绅恭候在码头。

当胤祯乘坐买来的那艘西洋风帆战舰缓缓靠上码头,施世驃麾下的一众水师将领都是看的暗暗吞口水,这不过才千料左右的帆船,咋就能够装载这么多门火炮?不怕把船震散架?

蓝理及一众将领却是望着站在船舷两侧的那两排军装笔挺,军姿整肃的海军出神,早就听说十四爷在上海办了个海军学院练海军,这些就是海军?果然是与水师不可同日而语。

胤祯上岸后却只草草应付了一下迎接钦差的仪式,就在一众官员镞拥下进入了陆路提督府。

签押房里,待胤祯坐定,施世驃与蓝理二人又以下属身份重新见礼,胤祯待二人起身,才淡淡的说道:“坐吧,先谈谈福建现在的情况。”

蓝理落座之后便欠身说道:“回恂王爷,福建西南眼下除了府城及沿海一带县城外,其他县城俱被暴民抢掠一空,从贼人数约在三十万以上,乱民现在已分成三大股,由于沿海平原一带已无粮可抢,他们现在都已经掉头进入内陆山区各县。”

听到有三十万之众,胤祯眉头不由微蹙,“通往广东、江西、浙江的通道关隘可都有重兵把守?”

“回恂王爷,三省地方驻军怕暴民流入境内,在通道层层关隘都布有重兵把守,万无一失。”蓝理恭敬的回道。

暴乱饥民流出外省的可能性很小,这一点胤祯早就预料道,得到蓝理亲口证实,他是彻底放下心来,沉吟了下,他才继续问道:“兴化、泉州、漳州三府皆是平原,人口数量应该不止三十万,除了府、县城内,外面可还有零散饥民?”

蓝理回道:“回恂王爷,暴动饥民为抢夺粮食经常残杀无辜,一众饥民要么从贼,要么逃进府、县城,零散饥民在城外根本就没有活路。”

闻言,胤祯不由一阵心痛,这场饥民暴动不知道死了多少人,现在人口可宝贵的很,默然半晌,他才问道:“皇上的谕旨公布于众了吗?可有效果?”

犹豫了下,蓝理才道:“恂王爷,各府县都已经公布张贴,不过,大股暴民都已经进山,无人敢进山去张贴皇上谕旨。”

不敢?胤祯眉头一拧,半晌才扬声道:“叫泉州知府进来。”

泉州知府刘侃一直就候在外面,闻报马上就一溜小跑着进来,“下官泉州知府刘侃拜见恂王爷。”

待他起身,胤祯才道:“把泉州府各县衙役都集合起来,五、十人一组,带上锣和皇上谕旨,每组再挑派五十名福建籍士卒护送他们进山宣传圣上谕旨,每招回一个饥民,赏银二钱,若是衙役全部死了,所有士卒一钱银子也得不到,全部赏钱都由本王出。你马上着人宣传出去。”

一听胤祯如此重赏,蓝理、刘侃二人都是大喜,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下不愁没人进山去各县宣扬圣谕了。刘侃忙揖手道:“下官马上就着人去张贴告示宣扬出去。”

待刘侃出去,胤祯呷了口茶,才对施世驃微笑道:“施军门,这次又要借助你水师的战船。”

施世驃立即起身揖手道:“王爷统领福建境内所有水、陆兵马,但有所命,未将岂敢不从,还请王爷下令。”

胤祯右手虚按了两下,含笑道:“现在还早,本王是先让你有个准备,这暴乱的饥民,本王计划将他们移往台湾。”

“全部移往台湾?”施世驃闻言一惊,这运输量可就大了。

“恩。”胤祯点了点头,“你出去安排下,也可以联络下各个港口的海船。”

施世驃起身告退,胤祯又对蓝理道:“把本王重赏的消息快马通传各府、县,限定各府县只能出动四队人马进山,告诉他们,本王只出三十万人的赏钱。”

胤祯重赏衙役和士卒进山招抚饥民的消息不到一个时辰就传遍了泉州城,所有的衙役和士卒都沸腾起来。有道是鸟为食亡,人为财死,如此重赏,一众衙役士卒立时就纷纷争抢着要进山,山里最少也是三、四十万暴乱饥民,随便拉回来一股,可都是上万人,那就是二千两银子,一人轻轻松松就可以分到三、四十两,还有什么比这更赚钱的?

紧接着传出的消息,立刻把气氛推到了顶点,每府只有四队的名额,恂王爷只出三十万人的赏钱。这二条消息一出,一众衙役和士卒为争名额差点就大打出手,机灵的马上就花钱贿赂。

刘侃不由大为感叹,有钱就是好,先前打死也没人愿意干的差事,一转眼,竟然争着抢着花钱贿赂着要去,恂王爷要是早来,这暴乱只怕早就平了。

蓝理在外转了一圈,将差事交待了下去,马上就转了回来,见只有胤祯一个人在签押房,便涎着老脸道:“恂王爷,未将属下参将王晋仙游兵败,一战就死了四千兵马,眼下是士气不振,等朝廷的抚恤下来,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王爷能否体谅下这些苦哈哈,赏点银子激励下士气。”

胤祯闻言盯了他一眼,“本王要养三十万饥民足足两月,你给本王算算要多少银子?激励士气,你也是老军务了,除了银子难道就没别的办法了?”

蓝理被胤祯一顿抢白,不由躁的老脸通红,讷讷着说不出话来。

见他窘躁的样子,胤祯也不为已甚,暴乱的饥民大部分可能都可以招抚,但不排除有死硬分子顽抗到底,思虑及此,他轻叹了一声,才温言道,“本王也是带兵之人,深知带兵之难,也罢,指点你一条路。”

蓝理一听这话,马上就来了精神,揖手道:“还望王爷指点。”

胤祯瞅了他一眼,“此次饥民暴动,有多少大户人家,缙绅地主家破族灭,又有多少田地成为无主之地?”

蓝理一听这话,心里就懊恼无比,以前笑别人端着金饭碗讨饭,没想到自个竟然也是一样。他忙躬身谢道,“未将谢王爷指点迷津。”

胤祯轻笑道:“别说本王没提醒你,吃相别太难看,虽然是无主之地,朝廷最终是要核查的,你本就是待罪之身,还是谨慎点为好。”

第145章 移民入台

施世骠调派水师战船,并征集海船准备运载饥民入台的消息在不经意间就泄露了出去,立时就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不到半天时间,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祯要将三十万饥民全部移民台湾的消息便如长了翅膀一样飞快的传遍了泉州府,并迅速的向福建沿海各府县传播开去。

消息一传开,便引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海商和百姓是兴高采烈,大户豪族则是心慌意乱,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大户豪族的反应是在胤祯的意料之中,也正是他希望看到的,不过,海商和百姓的反应,他就感到意外了,默想了片刻,他便着人将泉州知府刘侃叫来。

刘侃在听闻胤祯欲移民三十万赴台的消息也很振奋,有一种送瘟神的轻松感,这批饥民在暴动期间可是杀了不少人,若仅是招抚回来,日后不知道要发生多少流血报复事件,更让人忧心的是,这批人尝到了暴动的甜头,日后的管理也是一大麻烦。

闻听恂王爷召见,刘侃匆匆赶到提督府,胤祯待其请安后,便直接问道:“刘大人,移民台湾,为何百姓会如此高兴?”

见是问这事,刘侃便欠身侃侃而道:“回王爷,福建地瘠民贫,人多田少,而台湾却地荒人稀,加之台湾土地肥沃,地气和暖,稻米、糖蔗、杂粮有种必获,一岁所获,数倍福建。

虽然朝廷对福建与台湾之间往来管束很严,但每年仍然有不少的海商、百姓往返,台湾的种种情形在福建是广为人知,‘台湾好趁食’,‘台湾钱、淹脚目’等谚语在福建亦是妇孺皆知,福建百姓尽皆视台湾为乐土。

王爷此次一举将三十万饥民移往台湾,实乃是万家生佛之善举,于福建、于台湾、于饥民皆是一大善政,下官谨带福建百姓叩谢王爷隆恩。”说着,他便跪下,庄重无比的磕了三个响头。

胤祯听完,却是半晌无语,移饥民于台湾,这不过是他为了让福建沿海各府县的大户豪族产生恐慌,以达到贱买粮食的目的而放出的风声,原本打算只是移个几千人做做样子,迷人眼目而已,没想到竟然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他不得不慎重的考虑移民入台这件事。

瞅了一眼兀自跪在地上的刘侃,胤祯温言说道:“刘大人请起,本王于台湾府情形不甚了解,刘大人能否详谈一、二?”

刘侃见自己说完之后,胤祯半晌无语,心下已是疑惑不已,听闻胤祯此语,再联想朝廷对台的政策以及胤祯不过是运来五万石粮食,他不由心里一沉,恂王爷移民入台难道只是惑人眼目?他甚为失望的爬起身来,小心的斜签着身子坐下,脸上已然没了兴奋欣喜的神情,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失落的神情。

见刘侃一脸的失落,胤祯不由暗忖,这知府倒是精明,不过欠缺了点城府,看年纪不过是而立之年,应该是个正牌子进士出身,倒要查查他的履历,官声,人望。

刘侃沉吟了下,才缓缓说道:“回王爷,收复台湾之后,朝廷设立了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为防台湾再次成为各股反贼的集结地,朝廷对台湾管理极严,对沿海各省与台湾间百姓的往来限制颇严,犹以福建为甚。”

原来如此,难怪听闻移民台湾,百姓是不惊反喜,胤祯点了点头,也有心考较他,便徐徐说道:“本王初下江南,打造远洋舰队,创建海军,所为皆是为了扞卫海上疆域,台湾虽然孤悬海外,却是东南海防不可或缺之地,开发台湾,移民入台不是权宜之计,你详细说说你了解的情况。”

刘侃一听这话,立时便精神一振,欠身说道:“回王爷,自收复台湾之后,朝廷便大规模地遣返在台官兵及其家属,开海禁之后,朝廷规定赴台官员不得携带家眷,对赴台百姓管理更严,并有严格规定,其一,欲渡船台湾者,先给原籍地方照单,经分巡台厦兵备道稽查,依台湾海防同知审验批准方可。此即所谓‘照单’入台。

其二,渡台者,不准携带家眷,业经渡台者,亦不得招致。其三,粤地屡为海盗渊薮,以积习未脱,禁其民渡台。

王爷,福建历来便是缺粮大省,无田无地之民甚众,一遇灾荒,饥民便流离失所,台湾对福建百姓的诱惑实在太大,虽然朝廷管理如此之严,但仍有大量百姓以小船偷渡入台,每年死于海上、孤岛的百姓,数不胜数。

王爷若能上书朝廷,允许移民入台,无异于福建灾民再生父母。再有,暴乱饥民即便是招抚回来,于地方亦是后患无穷,日后,稍遇灾荒,便会故态复萌。”

胤祯一阵无语,花了诺大的气力收复了台湾,却不移民开发,反而严加控制,以抑制台湾的人口发展,康熙为江山稳固真可谓是煞费苦心,不过也让人无语到了极点。

刘侃告退之后,胤祯冥想良久,康熙苦心抑制台湾发展,无非就是害怕台湾再次成为反清基地,但若是远洋舰队建成,他这个顾虑就应该打消了吧?台湾可是宝地,如此荒废,着实令人叹息。

沉吟良久,胤祯才提笔给康熙写了封密信。

五月初八,福建大雨如注。

五月初九,首批招抚回来的三千饥民登上福建水师战船移民台湾。

各府县本就心中恐慌的囤粮大户,再也不敢坐等观望了,眼下粮食虽然降价幅度不大,可任谁都能够看出,粮价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整个闽南人口,死的死,移的移,囤积那么多粮食卖给谁去?不暴跌才怪。

一众囤粮大户纷纷涌向了泉州府,整个福建,现在就胤祯是购粮大户,他可是负责赈济三十万饥民,而且谁都知道,胤祯不缺银子,今年二月,他仅是卖远洋贸易船队的股份就收了五千万两,这可是富可敌国的主。

不过,令他们感到恐慌的是,胤祯根本就不见他们,这让他们更加恐慌,随着一船船的饥民运往台湾,随着旱情的缓解,整个闽南的粮价开始下滑,跟涨价的情形一模一样,一天一个价往下掉。

旱情缓解,粮商急,胤祯也急,他此时正与蓝理研究如何派兵卡住各地关隘,以保证漳州平原、泉州平原、兴化平原能够恢复耕种,不再遭受暴动饥民破坏。

福建下雨了,可京城仍然是滴雨未见。

康熙一面在宫中斋戒祈雨,一边却发出上谕:“即日起,着刑部派员巡查北方各省府县,清察刑狱,减免罪人,在京及地方大小臣僚,务必竭诚斋戒,以祈祷雨泽。

今当此亢旱之际,朕夙夜焦劳,无一时一事,不以群生为念,诸臣工宜仰体朕怀,日存忧惕,为群黎竭诚祈祷,则甘霖可冀早沛也。”

康熙这道谕旨一出,京城一众大臣立时都大为收敛,一众宗室亲贵,也不敢在外肆意招摇,以免被人参劾,遭康熙训斥事小,万一被削爵可就亏大了。

次日,畅春园,清溪书屋。

康熙看完胤祯从福建泉州发来的密信,便在殿中缓缓踱步。胤祯在信中恳请移福建饥民入台,并详细列出了移民入台的好处:一,缓解福建民众田寡之现状,从根本上解决福建缺粮的问题。二,台湾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可一年两种甚至是三种,一旦开发,在粮食方面,可以反哺福建、广东两省,从而缓解江南、湖广的压力。三,台湾在东南海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人口太少,不利于驻军防守。四,日后打下广袤的海外领土,也需移民巩固,不妨以移民入台先行积累经验。

信尾,胤祯又说道,自荷兰人手中购买的二级战列舰已经在上海开始着手仿建,仅仅是这种二级战列舰,一次就可装载兵员上千,更大的一级战列舰不过几年时间,也将建造出来,由此等巨舰组成的远洋舰队远征西洋尚且不惧,何惧台湾弹丸之地?

若是台湾能仿四川例,大举迁移广东、福建之无地贫民,既可相互制衡又可促进台湾开发,数年后,朝廷便可又得一粮仓。

康熙轻叹了口气,不是为了防范汉人在台湾坐大,祸乱东南沿海,朕又何至于花诺大的精力去限制台湾开发?不过,既然有了远洋舰队,倒确实可以放下心来,另外移民制衡也是不错的主意。

对胤祯在信中提及的二级战列舰,上海的密探早有密报呈上,康熙对那种可载千人,火炮近百的二级战列舰也是大为神往,暗道,待新仿建的二级战列舰下水,一定要胤祯开到天津来,开开眼界。

至于移民入台之事,还需在朝会上议议,方好召告天下。

仰脸默想了下,康熙坐回御案,又写了一道谕旨:“自古人事有失,必干天和,或政事未尽合宜,或用人未能允当,大小官员,有暗结党援,以及残忍之人,尚居职位,囹圄中或有无辜,凡若此等,方遭天谴,着内阁、九卿、科道,一一详问具奏。”

第146章 太子妙计

康熙这道谕旨一出,京城一众大员尽皆惶惶。

结党营私,居官残忍,陷害无辜这几桩罪名可着实不轻,涉及面又广,康熙这是泛指?还是暗有所指?一众大员不由自觉的对号入座,自纠自察,审视完自身,又再琢磨别人,而后又细细揣摩康熙的真实用意,也不知道有多少大臣夜不能寐。

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三人也是惊疑不定,很快就在廉贝勒府聚集,老九满脸担忧的说道:“八哥,皇阿玛不会是又想借机打压我们吧?”

老十心直口快的说道:“那可不一定,自从公推太子以来,皇阿玛是逮着机会就敲我们几下,这次大旱,数十年不遇,怎么也得找几个替罪羊不是。”

胤禩眉头一蹙,低语道:“十弟,你这口无遮拦的毛病得改改,小心祸从口出。”

老九却是拧眉说道:“十弟这话没错,如此大旱,皇阿玛总得有个说法,这道谕旨实际上已经是带有罪已诏的味道了,那帮子汉大臣怎么着也得为皇阿玛掩饰不是?”

“即便如此,也未必会拿我们开刀。”胤禩沉吟着道:“现在的局面跟两年前已是大不一样,那时太子一党被打压殆尽,就我们八党独大,皇阿玛自然要打压我们,现在可是三党并存,而且我们现在根本就没触及到皇权,没理由打压我们。”

雍亲王府,后花园。

邬思道幽幽的说道:“四爷,皇上这是要对太子动手了,先剪其羽翼,再削其爪牙。”

胤禛矜持的点了点头,“山东山西饥民暴动,不过三天时间就被镇压,皇阿玛显然是早就察觉,暗中防备了。”说完,他又怅然道:“老八现在改走务实的路子,圣眷是日益浓厚,太子一倒,他的呼声定然更高……”

“四爷还是先解决了十四爷再担心八爷。”邬思道缓缓说道:“圣上即便是要废太子爷,也不是短时间的事,四爷目前还是韬光养晦为宜,这盘棋,圣上才开始布局,到底是什么变数,谁也说不定。”

毓庆宫,皇太子胤礽同样是揣揣不安,结党营私,居官残忍这二条似乎都是冲着他来的,康熙难道察觉了山东山西饥民暴动的真相?枯坐冥思良久,胤礽嘴角一勾,眉头也随之舒展开来,命人传来着朱天保,叮嘱了他几句,朱天保听完便神情欣喜的急步离去。

‘澹泊居’后院,一座幽雅隐密的小院里。

刑部尚书齐世武、九门提督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三人都是闷坐喝酒,这一年多来,太子胤礽眼光长远,策划周密,却是处处不顺,很多暗招根本就没机会派上用场,三人也是颇感沮丧,康熙在这当口发出这道谕旨,很有可能便是征对他们一党而来,三人自然是忧心仲仲。

就在这时,房门一开,三人一看,进来的竟是朱天保,齐世武率先问道;“九如,这时节你怎么过来了,可是太子爷有急事吩咐?”

朱天保先微笑着给三人见了礼,这才说道:“太子爷怕你们乱了阵脚,特意着我来,有一计相告。”

“哦。”托合齐站起身来,“快说说。”

朱天保先喝了杯茶,这才说道:“皇上最近一直提倡以宽为政,太子爷的意思就是放出风声,说皇上要改宽为严了,先把水搅浑,让皇上投鼠忌器。”

“妙!”齐世武不由低赞了一声,“以宽为政是皇上的大政宗旨,轻易不可能更改,这风声一出,不论是京师还是地方大员都的人心惶惶,皇上要是拿人开刀,就坐实了改宽为严的宗旨,呵呵,不愧是太子爷,这一计实在是妙不可言。”

不到半天时间,京城内外,都传遍了康熙要改宽为严的风声,而且是越传越离谱。这可是朝廷的大政方针,各省驻京的信差不敢有丝毫怠慢,纷纷四处打听。

康熙在清溪书屋闻报这一消息,不由为之一怔,半晌才冷笑道:“好手段!不知你逃得过初一,逃不逃得过十五?”

次日早朝,来的官员竟然比逢五的大朝还要多,就连抱病在家休养的大学士李光地都颤巍巍赶了过来。

一众大员心里都是七上八下的,不知道康熙这次会拿谁开刀,也不知道朝廷的风向是否就此一变?一个个都怀着揣揣不安的心情等待着。

康熙一升座,大学士李光地就上前跪奏道:“微臣李光地,启奏皇上。”

瞅了一眼已是老态龙钟的李光地,康熙轻声道:“免礼,赐座。”

李光地拜谢之后,小心的坐了半个屁股才欠身说道:“微臣昨日恭绎圣谕,不胜悚惶,北方春旱,十有八九,今春虽是旱情严重,然各省抗旱、赈济都周全细致,并无流徙之民,此皆是皇上夙夜焦劳,为万民筹画生计之功。

皇上行政无阙,用人悉当,天下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