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弊主-第2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贞武微微一笑,道:“呈上来。”
恭候在门外的包福全忙双手将摆放银元的托盘呈了上来,贞武看了一眼,托盘上从大到小,一字排开四种面值的银币,分别是壹圆、中圆(五角)、贰角、壹角。
他伸手掂起一壹圆的银币,但见色泽润白柔和,正面是贞武元宝,反面是一条团龙图案,字迹图案皆是相当清晰,边齿虽然齐整,却是稍显粗糙,这不是机器铸造的,能够达到这种水准,他亦算的相当满意了。
略微把玩了一番,他用指甲捏住银元中心放在嘴边轻吹了一下,而后迅速放到耳边,果然听到一阵清亮悠长的尾音,他不由笑了笑,道:“此银元,可及得说荷兰的大马钱?”
“回皇上,略有不如。”郑世昌忙躬身回道。
第721章 大清银元
荷兰大马钱明末清初就开始流入东南沿海地区,因其含银量高,个大,而广受欢迎,同时在东南沿海一带流通颇广的还有西班牙元,至于其他流通数量不大的洋银林林总总尚有十数种之多。
不待贞武再问,郑世昌便接着道:“荷兰大马剑库平八钱六分,九四的成色,大清新铸银币库平七钱二分,银九铜一,重量,成色均不及荷兰大马剑,倒是与西班牙元相差不大,西班牙元库平七钱三分,九三的成色。”
贞武微微点了点头,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略微差一筹,正符合‘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便于大清的银元统一市场,略一沉吟,他便道:“既是相差无几,倒也无妨,着大量铸造普及市场,明年开始,部库征收租税、出纳银两,均以元、角为计量标准。”
听的这话,郑世昌不由大喜过望,如此一来,银元的推广普及速度必然大为加快,铸造银元的利润可不是小数,铸造一百块银元,就有五两的利,大清的银元数量至少要数以亿计,仅此一项,就是上千万的利润。
贞武瞥了他一眼,见他满脸喜色,已是猜到他的想法,当下便缓缓说道:“铸造银元,并非是为了牟利,朕久在江南,对东南沿海情形知之甚详,欧洲银元成色并不及官银,却较官银更受欢迎,个中缘由,‘四大恒’对应该很清楚吧?”
作为分号遍天下的银号票号‘四大恒’的掌柜,郑世昌对大清白银的流通情形自然了如指掌,自明中期以来,白银虽然被正式确定为法定货币,但是却有三大弊端,即各地的银锭成色良莠不齐,重量易有出入,不便于流通,特别是在旅途或异地贸易中,极为麻烦,这也是造成各地银号钱庄繁荣的原因,‘四大恒’的银票兑换业务之所以大受欢迎,亦可说拜此弊端所赐。
举例说,若是一位山西商人,带现银去上海做生意,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现银的异地兑换,朝廷在各地设有银锭专门的鉴定机构——公估局,即从重量和成色上判定银锭是否符合规范,这亦是商人口中的“批宝”。
各地的公估局皆具有极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只认自家鉴定过的银锭,外来银锭想要进入本地市场交易,都需要他们过过眼,于是,山西商人所携带的山西银锭,首先要送进上海公估局“批宝”。
公估局较为严苛,会直接拒绝劣质或戳记太多的白银,即便成功获批,在银锭上做了戳记,仍不能直接使用,因为规格不一,还必须花钱请当地炉房重新熔炼为当地规格,然后才能进入市场贸易,否则,外地的银锭根本没法在当地流通。
批宝、熔炼都不是免费的,批宝手续费约为二钱四厘,银炉熔宝的费用也不小,这就是所谓的银两流通中的折损,若是银两没用完,回到山西,上海发生的这一切在山西又将重演一遍。
当然,也有更为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将银锭交给说海本地的银号钱庄换取等量的上海银两,自然这手续费不会比正当的途径低。
欧洲的银元之所以大受欢迎,便是因为其标准划一,不存在本币与外币的兑换,不需要这些繁琐之手续,‘四大恒’银票之所以受欢迎,亦在于银票全国通用,无须兑换。
听的贞武这话,郑世昌心里不由一沉,贞武推行银元不是为了牟利,而是为了统一货币?那‘四大恒’的银票业务岂不是要大受打击?他心中的欣喜登时就转为忐忑不安。
略微沉吟,郑世昌便躬身直言不讳的说道:“皇上,推行标准划一,大小适宜的银元,实是利国利民,更利于白银流通,不过,如此一来,‘四大恒’的赢利势必大受影响。”
见郑世昌担忧‘四大恒’的盈利,贞武不由微微一笑,道:“你倒是商人本色,时时不忘言利,朕不仅是‘四大恒’的大股东,更是大清天子,天子无私事,朕岂可只算小账而不算大账?
西班牙元、荷兰大马钱在大清不仅广为流通,而且大受欢迎,甚至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实际价值,朕听闻一枚含银不过六钱多的西班牙元最高可以兑换到一两十足的纹银,这不仅会刺激欧洲的不法商人以银元牟取非法之利,更会刺激欧洲各国蜂拥仿效,你想过没有?当大量的外国银币在大清肆意流通之时,会造成什么后果?
首先面临的必然是币制混乱,紧随着而来的便是大量白银的流入,这不仅破坏大清的钱法,亦会造成白银贬值,更为可虑的是外国银元的大量流通,会逐渐成为对外对内的法定货币,你想想,若是西班牙元成为大清的法定货币,那是什么情形?”
听的这一说,郑世昌不由悚然而惊,贞武这话并非是杞人忧天,外国银元受欢迎的程度还在‘四大恒’的银票之上,真金白银拿在手里毕竟比银票更让人踏实,就他所知,广东、福建、江浙,甚至是京师,不少人都以使用外国银元为荣。
不仅是海外贸易以银元为准,就是东南沿海的日常用度也大多使用银元,开设书院的聘仪、贽仪、酒席费用、打赏、甚至是对官员孝敬皆以银元支付,海商就更不说了,但凡现银大多都是使用银元。
若是大清不发行自己的银元,可能数十年,欧洲的银元就可能在大清广为流通,深入人心,成为白银的法定货币,真要如此,对大清而言,无异于一场灾难。
想到这里,郑世昌忙躬身道:“皇上圣虑深远,微臣一叶障目,目光短浅,实是惭愧不已。不过,微臣担忧银元的普及会影响到纸钞的发行。”
贞武颇为赞赏的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道:“影响定然是有的,不过,影响并非很大,大清流通的和储藏的白银数额巨大,强行推出纸钞,必然遭遇极强的抵制,因为宋元明三代的宝钞已经让百姓对纸钞丧失了信心,朕之所以让‘四大恒’等额发行银票便是为了银票的信誉。
纸钞的普及乃是迟早之事,不过须的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如今使用银票者,皆是官宦士绅商贾,平头百姓甚少使用银票,远远达不到水到渠成的地步,无须着急。再则,纸钞的纸张和防伪技术亦仍是不尽入人意,要多投入人力物力研究,不断推陈出新。
大清如今是全世界的商贸中心,但是白银却并不稳定,在欧洲和大清存在着不小的差价,远不如黄金稳定,唯有黄金才称得上是世界货币,大清发行的纸钞必须以黄金为后盾,方能成为世界货币,这事不急。”
郑世昌听的不由一呆,大清的纸钞要成为世界货币?这主子的野心可真是没话说了,难怪倭国的巨额黄金赔款和海关上缴的黄金他都不准动,原来是要囤积黄金,想想也是,来而不往非礼也,欧洲既然敢将银元发行到大清来,大清凭什么不能将纸钞发行到欧洲去?
微微一顿,贞武将话题又转回到银元上面,“推行银元,意义重大,不仅在于统一大清的货币,便于白银流通,利于大清经济,亦关系到大清的国计民生,关系到大清的钱法,关系到大清的尊严,堂堂大清,岂能让外国银币肆意流通?
着户部的宝泉局、工部的宝源局、广州的宝广局、江宁的宝宁局、山西的宝原局、宝同局全力协助‘四大恒’在京师、广州、江宁、太原四地铸造大清银元,迅速在全国普及银元,驱逐外国银元,自明年起,所有外来银元必须一律经过公估局鉴定,回炉熔炼,方能进入市场流通。”
“微臣遵旨。”郑世昌这下算是彻底放下心来,贞武这是授权‘四大恒’独家铸造大清银元了,便是以两亿枚计算,这利润亦有千万两,何况整个大清何止区区两亿枚银元?这也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至少三年,无须担心‘四大恒’的利润会受到影响了。
“另外……”贞武说着拈起一枚银元,道:“这银元正面有满文有汉文,却是没有蒙古文,藏文,回文,在背面的周边加上这三族文字——大清银元。朕要融合各族,大清银元上也应该有所体现。再则,这上面应该有不少暗记吧?”
听的要在背面加说另外三族的文字,郑世昌不由暗自腹诽,怎得早些设计的时候不见说,又要浪费几日功夫,再说,这回文,可有东回,西回之分,腹诽归腹诽,他却是不敢稍有流露,忙躬身道:“回皇上,为防伪造,银元上确实有暗记不少,有图形暗记、点珠暗记、内齿暗记和弯芒暗记等。”
略微一顿,他才接着道:“皇上,回族甚为复杂,若以文字划分,则陕回甘回东回河回为一类,沿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回疆的西回为一类,还请皇上明示,用哪一种回文?”
贞武瞥了他一眼,道:“陕甘的回民在文化早已同化,用回疆的回文,即维吾尔文。”
“微臣遵旨。”郑世昌暗松了口气,忙躬身道。
第722章 解惑
贞武下旨着京师以及地方铸造局协助‘四大恒’铸造大清银元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畅春园上书房值房,在值的三位上书房大臣张鹏翮、萧永藻、嵩祝听闻之后都是一呆,这主子究竟还有多少革新?如此层出不穷的鼓捣,还让不让人活了,这日子是真没法过了。
海军欧洲大捷,给争的不可开交的京报宁报有关新政的大辩论稍稍降了点温,这还没顾的喘上几口气,这主子又抛出一个新钱的发行,而且不跟上书房商议,不征求户部意见,直接将新钱的铸造权交给了‘四大恒’这么一个私营的票号,那朝廷还要铸造局做什么?
默然半晌,嵩祝才瞥了张鹏翮一眼,道:“新皇登基,发行新钱,乃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之举,不过,历来皆是发行铜钱,如今大清白银和铜钱所构成的货币体系并无丝毫不妥,何以无端发行银币?”
萧永藻亦嘀咕着道:“也不知道发行银币的成色、重量、币值大小几何?咱们上书房已经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张鹏翮苦笑了一下,才道:“我虽然一直主管着户部,不过,发行银元的事情,我还真是豪不知情,皇上的性子你们也是知道的。”
“运青,钱法事关国计民生,非是小事,可不能由着皇上的性子来。”嵩祝神情肃然的说道:“这事你得去问个清楚,自前明以来,朝廷就没有铸造银币的先例,更无让银号票号钱庄铸币的先例,这不是太阿倒持嘛?”
拿我当枪使?张鹏翮仍是一脸的苦涩的说道:“皇上虽说从谏如流,但定下来的事情,极难扭转,如今户部尚书噶敏图亦不在京师,此事仅凭我一人之力,实无丝毫把握。”
“钱法乃是国之根本,咱们一块去觐见。”萧永藻说着,便对外吩咐道:“马上去递牌子。”
“喳,奴才这就去。”候在门口的小太监躬身应道之后,便一溜烟跑了出去。
见此情形,张鹏翮不由苦笑了一下,白银的弊端他是清楚的,欧洲的银币在东南沿海颇受欢迎,他也有耳闻,大清发行自己的银币,有利于白银的流通,这事情本身不是坏事,问题是不应该将铸币权交给‘四大恒’,也不应该事前不通一点消息,萧永藻两人对此事反应如此之大,更多的还是对贞武的独断专行不满,想就将铸币权交给‘四大恒’这一点上面挑刺。
澹宁居前殿,正在批阅奏折的贞武闻报上书房三位大臣在外求见,不由微微一笑,这几位打擂台的来的倒是不慢,当下便吩咐道:“让他们进来。”
待的张鹏翮三人进来请安见礼之后,贞武才放下朱笔,合上奏折,含笑道:“免礼,赐坐。”俟三人谢恩落座之后,他才接着道:“尔等三人可是为了发行银元一事而来?”
见贞武如此直接,张鹏翮便抛砖引玉的道:“回皇上,确实如此,不知准备发行的银币成色、重量、币值大小几何?”
“大清银元库平七钱二分,九成银,与银两通用。”贞武缓缓说道:“币值分壹圆、中圆(五角)、贰角、壹角四种,壹圆等于十角。”
听是币值是元、角,张鹏翮亦是一愣,怎的完全仿效欧洲的银元?偏偏成色却又只九成?一般官银的成色可都是九五成,难道是打算从中牟利?正自想着,萧永藻已开口道:“皇上,银元既是与银两通用,何以与官银成色不一?”
贞武扫了三人一眼,端起茶盅,轻呷了两口茶,才开口道:“你们先说说发行银元的优劣。”
见贞武反客为主,张鹏翮略一沉吟,便道:“银元成色重量一致,标准划一,大小适宜,不仅便于携带,亦省却了异地兑换之苦和流通的损耗,将极大的促进白银在大清各地流通,只是……”
微微一顿,他才接着道:“大清历来皆是以两记量,银元改为元、角,商贾百姓怕是难以接受,再则,成色不足,恐亦会招惹非议。”
贞武微微一笑,道:“银元若是改为库平一两,成色九五,还有何弊端?”
听的这话,三人不由一愣,银元若是改为库平一两,成色九五,可说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了,欧洲的银元,他们也不是没见过,好处是明摆着的,可贞武为什么要改两为元,成色只定为九成?
难道是为了火耗?三人心里都闪过这个念头,将官银改铸为银元,损耗那是避免不了的,除了损耗,还有人工,大清数亿两的白银全部改铸为银元,这笔费用确实不小,不过,这话却是没人敢说。
略一沉吟,张鹏翮便躬身道:“微臣等愚钝,恳请皇上点拨。”
贞武瞥了他一眼道:“改铸大清银元,是为了统一大清的白银货币,是为了减少异地流通的损耗和省却异地兑换的繁琐,便于白银更好的流通,以促进的大清的商贸,此乃其一,其二,是为了抵制外藩银币在大清的流通,朕将大清银元的成色定为九成,就是出于驱逐外藩银元的考虑,因为外藩银元的成色一般是九三、九四。”
听到这里,嵩祝给听糊涂了,见是话逢儿,他忙躬身道:“奴才愚钝,既是要驱逐外藩的银元,大清银元的成色就应该比外藩银元的成色更高,否则如何能够驱逐?”
贞武瞥了张鹏翮一眼,道:“运青久掌户部,对钱法应该熟知,你来说说。”
张鹏翮不由一呆,这银元与铜钱可不一样,铜钱是成色高了,不法商人收集铜钱私自铸造铜器转手牟利,导致铜钱流通不足,以致银贱钱贵,伤害百姓小民利益,想到这里,他心里一亮,银元不照样有人收藏?
“微臣遵旨。”他忙微微欠身道:“市面流通之铜钱,并非是优胜劣汰,反而是劣胜优汰,百姓素来便有积攒银钱的习惯,既是积攒,自然是攒好币,用劣币,时日一久,好币尽藏,市面流通则尽劣币,微臣窃以为,银元与铜钱是一个道理。”
“说的透彻。”贞武毫不吝啬的赞了一句。
张鹏翮却又躬身道:“皇上,小民百姓纳赋税皆是以铜钱为主,银元成色有所下降,无形亦助长了银贱钱贵的趋势,此亦一大弊端,然小额银币的大量发行足以使小民百姓有更多的机会使用银币,微臣恳祈皇上加大壹角、贰角银币的发行量。”
“好!举一能反三,此实乃老成谋国之言。”贞武赞赏的看了他一眼,含笑道:“朝廷的钱法弊端不小,整饬吏治,必要革新钱法,铜钱成色过高,以致银贱钱贵,官价一直以来未有变动,皆是一两白银兑换铜钱一千文,实则民间的比例一直是一兑七百到八百之间,地方官征赋税,历来便是按官价征收,百姓除了缴纳耗羡,用铜钱纳赋税还要被盘剥一次。
朕不仅要大量发行小额的银币以减少铜钱的流通压力,更准备自明年起,按市场的实际兑换价,适时调整官价的银钱兑换比,以减轻百姓负担,杜绝地方官员从中渔利。”
张鹏翮实未料到贞武竟然想的比他更远,按市场的实际兑换价,适时调整官价的银钱兑换比,这法子既能有效的解决弊端,又简单实用,他忙躬身道:“皇上圣睿天聪,洞彻秋毫,实乃大清亿兆子民之福。”
萧永藻、嵩祝二人对钱法一知半解,却也听了个明明白白,忙跟着称颂,心里却是憋屈,合着咱们巴巴的赶来,倒是为了颂圣?
待的三人称颂完,贞武才接着道:“大清银元为何不采用库平一两,而是与西班牙银元保持一致,采用库平七钱二分一枚,废两改元,改称银元?一则是朕要全面推广银元,彻底废除银两制,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只是暂时的,因为这不利于货币的统一。
二则,东南沿海对西班牙银元的喜爱,说明了银元的大小规格很适合。三则,大清对外海贸,主要是对欧洲的贸易将日趋扩大,与欧洲的货币统一规格,有利于促进海外贸易。
最后,是出于驱逐欧洲银元的考虑,荷兰大马剑库平八钱六分,九四的成色,西班牙银元库平七钱三分,九三的成色,但是市场流通的欧洲银元,却主要是西班牙银元,有鉴于此,大清银元才采用库平七钱二分。”
嵩祝早已没了心思在这上面挑刺,论起经济钱法,论及眼光长远,他自知拍马也及不上贞武,略微沉吟,他才道:“皇上圣虑深远,实令奴才等惭愧,不过,奴才愚钝,尚有一事不明,铸币权乃是朝廷钱法根本,如何能授予‘四大恒’?”
见嵩祝如此直接的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张鹏翮、萧永藻心里不由暗自腹诽,婉转一点要死啊?谁不知道贞武占了‘四大恒’一半以上的股份?两人也不敢偷看贞武的脸色,都提着心低着头,等待贞武的反应。
第723章 生财有道的太监
贞武瞥了嵩祝一眼,这家伙不愧是营伍出身,胆子够肥的,‘四大恒’可不是他一个人的,京师的皇族宗亲、王公勋贵还占有几成的股份,授权‘四大恒’铸造银元,这是数千万的利润,这家伙竟然敢如此直接的反对,这话要是传出去,得罪的人可就海了。
扫了三人一眼,贞武才沉吟着道:“朕倒是想让朝廷铸造银元,可朝廷的库银才多少?全部由京师铸造,银两的运输护送成本高昂,交由地方铸造,朕担忧银元的成色规格得不到保障。‘四大恒’虽说是私人票号银号,却是大清皇室的产业。
朕亦不讳言,银元铸造权交给‘四大恒’,在京师、广州、江宁、太原四地同时开铸,既是为了快速的普及推广银元,亦是为了保障皇族宗亲,王公勋贵的利益,分封美洲,分封非洲,一众皇族宗亲、王公勋贵的家底都基本被掏空,甚至还背了不少的债务。
朕必须得想法子给予适当的补偿,否则他们会因为财力枯竭,放缓扩张封国的速度,这不利于大清在海外的扩张,再则,适当的补偿他们,也省的他们跟朕添乱,盘剥门下的奴才官员,影响朕的新政和整饬吏治。
话虽如此,你们也知道‘四大恒’一半以上的股份在朕手里,如今朕的内帑与国库的库银有何区别?一直以来,朕都是尽力不动用库银,而是以内帑支付额外的开销。鉴于以上几点,朕才决定将银元铸造权交给‘四大恒’你们觉的有何不妥?”
贞武已经将话说到这份上,谁有胆子敢说不妥?再说,贞武说的也是实情,推行新政,废除耗羡,整饬吏治,对皇族宗亲、王公勋贵的影响也不小,确实需要稍加安抚,以防他们暗中阻扰,况且,朝廷铸造的话,这白银运去运来的,这成本确实不小,‘四大恒’则要便利的多,四个地方皆是商贸繁盛,白银流通量极大的地方,根本不需要耗费人力财力转运白银。
嵩祝亦不是不知进退,当下便躬身道:“皇上圣虑周祥,奴才惭愧。”
贞武微微点了点头,亦不多言,铸币权交给‘四大恒’,他是准备补偿一众皇族宗亲,王公勋贵,然后慢慢回收‘四大恒’的股份,‘四大恒’最终要交还朝廷,成为大清的金融工具,这话他现在是不敢过早透露的。
见三人不再吭声,贞武才淡淡的道:“都跪安吧。”
待的三人退出,贞武亦起身略微活动了一下,见外面天色已阴了下来,便步出房间,殿外一众太监见他出来,立刻就跪了一地,贞武抬头望了望天色,见并不象下雨的样子,便不吭声的一路闲适的漫步而行。
包福全一见这情形,知道这主子定然是闷了,想散散心,忙起身吩咐小太监准备便舆在后面跟随着,他则溜小跑着跟了上去。
贞武一路漫无目的的信步而行,发行银元这事引不起什么波澜,他并不担心,他只是有点想不明白康熙在位五十余年,何以不发行银元?且不说康熙,自前明实行‘一条鞭法’以来,就已经将白银定为法定货币,这一百多年来,为何在欧洲银币流入中国之后,都无人提议铸造银元?
是怕民间仿造?这可能性不大,若是民间要仿造,何以西班牙银元流入大清这么些年,却没人仿造?要知道西班牙银元已经远远高于它本身的价值,如此尚无人仿造,可见民间的仿造能力确实有限,大清银元也无须担心,不过,还是必须尽快的引进机器制造,如此,数十年内皆可无被仿造之忧。
想到机器,贞武不由暗叹了一声,大清实在缺乏西学人才,他对蒸汽机、内燃机之类的机械亦仅仅只知一个大概的原理,这机器终归是要从英国引入,大清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保持住现在的强大的优势,人才才是关键。
大清要想在数十年内出现人才鼎盛的局面,不仅要大力推广西学,加大西学的启蒙教育,还要大力引进欧洲的杰出人才,并且输送大批的留学生去欧洲学习,但如此一来,随着大开眼界的士子数量的增多,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亦将更为剧烈,民智大开,对朝廷而言,非是幸事。
管他呢,这种局面,总比大清被欧洲沙俄蹂躏强的多,况且,大清的这些个皇族宗亲的退路现在很多,澳洲、美洲、非洲都可以去,瞎操什么心?如今是走一步看一步,先将大清强盛起来再说。
不过,有一点的注意,随着经济的发展,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暴增是肯定的,同时人口的流动性亦会大大增加,乡绅、宗族的约束力将会大大减低,但现有的风俗礼仪却不能崩溃,不能出现那种一切向钱看,道德沦丧,信任缺失的局面,若是数十年内出现这种局面,大清必然是岌岌可危,如何才能避免出现这种局面?贞武不由微皱了皱眉头。
大清以礼治国,实际上就是以儒家思想治国,儒家重礼轻法,重义轻利,提倡社会地位等序有别,讲究上下尊卑,科举取士,追求仕进,倡导近人世,远鬼神,重视现世,关注当下的这些个思想都不利于大清的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不利于经济发展之后的社会,一旦大清物质极度丰富起来,而百姓又无任何信仰,那也无异于一场灾难。
可以说,大清现在根本就无法应对突然的暴富,而随着海外的扩张和殖民,大清很可能在短短十数年,或者是二、三十年就将迎来一场意想不到的暴富,大清如何才能不在暴富中迷失?
儒家思想肯定是不能丢弃的,只能是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去芜存菁,或者是刻意的放大儒家中轻视的一面,儒家体系若是崩溃,那就是真正的礼崩乐坏,不能让数千年的礼仪之邦葬送在自己的手上。
这些东西要召集一些不迂腐,有见识的饱学大儒探讨,思想要深入人心必须要有个教长的过程,至少要一代人甚至是二代人的成长才能够彻底改变,这事情必须未雨绸缪了。
贞武一路走,一路漫无边际的乱想,不知不觉中已经拐上了畅春园西路,跟在后面的包福全忙紧跟几步,哈着腰道:“皇上,留牌子的待选秀女均已尊照旨意安置在凝春堂、蕊珠院、观澜榭、集凤轩,皇上今儿坐了半日……”
贞武听的微微一笑,道:“朕说过了,要亲自考核留宿秀女的,今日有暇,过去看看。”微微一顿,他才接着道:“集凤轩这名头好,就去集凤轩。”
“喳。”包福全忙躬身道:“皇上已经走了这老远是路,是否乘便舆前去。”
听的这话,贞武才打量了一下四周,原来不知不觉已经走到西路来了,当下便点了点头,见他颌首,包福全赶紧的扬手,唤便舆上前来。
集凤轩虽然名字好听,但位置却并不好,是畅春园中路最后的一个景点所在,附近是一片小湖,养有许多的白鹤、孔雀、竹鸡等飞禽,房屋亦较为简朴,陈设自然也就一般了。
自贞武下旨着所有留牌子的待选秀女都留宿于凝春堂、蕊珠院、观澜榭、集凤轩,以待他亲自考核的消息传出之后,一众整天挖空心思赚钱的太监就将这四处地方做了细致的比较,哪处风景好,哪处房舍好,贞武以前曾经来过哪处,有何评语,贞武前来一般的行进路线等等因素全部考虑了进去,然后就将最有可能先受贞武考核和最容易被选说的两处明码标价拍卖。
选秀女亦好,选女人也好,就跟逛街挑衣服一样,看的多了,也就看花眼了,最不好的位置就是最后一个,第一个是新鲜,印象深,第二个有些审美疲劳,第三个想着快完了,看的较细,中意的几率也高,最后一个不仅是要跟前面所有的比较,而且兴致也不太高了。
所以第一处所在凝春堂和第三处所在观澜榭是最好的,最差的就是最后一个集凤轩了,更不用说集凤轩的各种条件亦是最差,太监们经过详细的推断得出了最权威的结论之后,自然就开始在秀女中推销热卖了,想进凝春堂,想进观澜榭,可以,明码标价,拿银子来,没银子?那对不住您,去集凤轩呆着吧。
但一众太监谁也不会想到贞武竟然会觉的集凤轩的名头好,第一次来就点名先去集凤轩,对于手下这些太监的捞钱法门,包福全心里是一清二楚,不过,他历来是只收孝敬,只要不犯贞武的忌讳,他都是惜言如金。
听的贞武这话,包福全肚子里暗自腹诽,畅春园的这些个名字,哪个不好听,哪个兆头不好?偏偏这集凤轩就入了他的意,这主子的心思真的是让人难以琢磨,以后万事都要小心,切勿自作主张,这次那些个小太监怕是要破财了,这些个有钱的秀女可不是好惹的,也不知道集凤轩的秀女情形如何,要是让贞武坏了兴致,他也跟着讨不了好。
第724章 骗小女孩
包福全的担忧实属杞人忧天,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