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弊主-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599章 使团

从抽调到各灾区监督赈灾事宜的监生中挑选出十名表现优异者实授七品官职的谕旨,在京报上刊出后立刻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一众监生自然是欢欣鼓舞,贞武发出这道谕旨足以说明他们每日记述的灾区见闻确实能够直达天听,而且还引起了朝廷足够的重视,一个个不由的兴致高涨,对所在地方的赈灾事宜的监督更为上心,对其他各方面也大为留意,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记录,一个个都憋足了劲争抢那十个实授七品官职的名额。

如此一来,遭灾的各省、府、州、县的地方官员不由的叫苦不迭,不仅要一手亲抓各项赈灾事宜,还得抽出时间兼顾其它,官声不好的,手上有冤案的,火耗银子收高了的,驿站、道路桥梁、学宫破败的,都纷纷赶紧想法子善后,有的甚至不惜倒贴钱,乌纱帽与银子孰轻孰重,他们自然是分的清楚。

这些工程反过来极大的促进了各地的以工代赈,此次赈灾本就钱粮丰足,各级官员迫于形势不敢层层克扣,一众油滑小吏亦是见风使舵之辈,哪会笨到顶风做案的地步,最多也就是利用职权玩点小手脚,不论是施粥、施药、施衣、施钱皆是严格按照标准,丝毫不敢含糊,没人愿意为这点小利丢了差事。

如此一来,赈济钱粮足有八成以上落入灾民手中,比以往的赈灾要多出一倍不止,最高兴的莫过于灾民了,不仅是赈济到位,粮食充足,而且务工的机会多,再加上‘四大恒’赈荒无息放贷的宣传,所有灾区的民心都相当稳定,未提前逃荒的百姓基本都是聚集在境内的城镇。

北方各省灾荒连连,朝廷的赈济次数亦不少,但如此实惠的救灾赈济,百姓们还是头一次遇上,灾时能糊口,有活干,灾后还有无息借贷,如此周到体贴,一众百姓自然是感恩不尽,对新君贞武爷皆是交口称颂。

三月二十三日,天津,三岔口。

三岔口码头是漕运、盐运枢纽,亦是商贾云集、五方杂处之地,百姓商贾皆是沿河而居,形成了以港口码头为中心的商埠,港口解冻之后,每日进出的船只皆是高达上百艘,堪称是天津最为繁华之地。

今年因为北方各省春旱,北上船只尽皆是装运赈灾之米粮,不过也有例外,两大六小八艘插着青底金龙旗的福船缓缓靠进了码头,这支船队一路上分外引人注目,一众在码头上讨生活的都是微觉诧异,这时节正是海贸旺季,这种适宜远海航行的福船正是下南洋的黄金时节,怎得却跑到天津来了?

船上插的金龙旗,在海上,在码头上的讨生活的人都是分外熟悉,那是大清皇家海军颁发的验明身份的令旗,如今在大清的海面上航行的船只若是没插金龙旗,出海就会被海军当做海盗船只击沉。

当八艘船只靠上码头,从船上下来几个发式、服装皆异于大清,说话也听不懂的水手之后,码头上一众人才意识到这六艘船是前来朝贡的藩属国的使节船,这可没他们揽活的份,一众人都一哄而散,此时码头上繁忙无比,他们可没时间和精力瞧热闹,见多识广的都知道那是琉球藩国的使节团。

来的八艘船并非琉球的,而是分属琉球和日本两个藩属国,琉球的使节是封禄大夫程可正,日本的使节也是熟人,江户幕府辅佐幼君大臣新井君美,两藩属国的来意皆是一样,前来上表请封。

日本是新归附的藩属国,自然是要谴使来京上表请求册封倭王和将军,而琉球却是国王尚敬继位之后未及请封,江户一战,琉球虽无功劳也有苦劳,更是见识了清国海军的强盛,特意谴使前来请封,一则是以示隆重,二则也是想要订购战舰,随便捞点好处。

新井君美并未急着下船,而是站在船头打量着天津的繁华,一路沿海河而上,沿河两岸停的密不透风的船只让他极为震撼,眼前所见的繁华景象超出了他的想象,比他收到的情报所描述的景象更胜几分,他不由冒出了与清国互贸的念头,日本国内现在是闭关,要想打破这种现状,由清国提出互贸则最为理想,可清国愿意吗?

当看到停泊在码头的船只卸载的都是稻米,新井君美眉头不由一皱,难道清国北方遇上了灾荒?这可不是好消息,他急忙吩咐道:“谴人去码头打探一下,清国北方是否遇上了灾荒?顺带探听下米价,以及他们的金银兑换比。”

下人鞠躬退下后,新井君美望着一片繁忙的码头,却是暗叹了口气,此番出使大清,之所以由他亲自领队前来,一则是因为他通晓礼学、熟悉朱子礼仪,二则是巨额的战争赔款,使的江户幕府出现了极为严重的财政危机,各地大藩蠢蠢欲动,已经危及到幕府的统治,此次出使,他是寻求帮助而来,至不济,也要将战争赔款缓一缓。

若是清国真是遇上了灾荒,这个时候提出暂缓战争赔款,清国的皇帝只怕不会同意,那只能是寻求帮助了,支援火枪火炮,可能性极小,派兵倒是有可能,却又担心请神容易送神难,正在左右权衡,探听消息的武士已经赶了回来,躬身禀报道:“禀大人,清国北方数省确实是发生了严重的春旱,如今天津的米价在一两四钱银子一石,金银汇兑在一比一十六左右。”

灾荒之年,米价才一两四钱银子一石?新井君美不由微微怔了一下,这个价位可是比起康熙在位时还要低,这个贞武果然是治国大才,看来,用粮食折抵白银这条路是走不通了,想到这里,他暗叹了一声,清国不仅疆域辽阔而且物产丰饶,即便是遇上灾荒,也能南北照应,这物价实是太低了,灾荒之年的粮价都比日本要便宜几倍,可惜清国严禁粮食出海贸易,否则开通两国互贸的话,仅是粮食一宗贸易,幕府就能够彻底稳住局势。

直隶总督施世纶很快便听闻了琉球、日本两藩属国使节团抵达的天津的消息,他如今一天忙的脚不沾地,也没心思去接见使节团,只是按规矩命人将使节团安置到驿站,并派出兵丁护卫使节团安全,忙完之后,又给贞武写折子禀报此事,谴人快马送往京城。

呆在紫竹林的老九胤禟听的这消息心里不由一喜,日本的使节团到了,那和亲的二十名日本公主、姬什么的也应该到了,老十四可是答应送他两个的,不知道这日本女人和大同婆娘哪个会更胜一筹,仰或是春兰秋菊,各擅胜场?

很快,他的心思就转了开来,日本称臣纳贡、谴使请封、送公主和亲这对朝廷可是大事,更难得的这些全是老十四的功劳,京师必然要大举庆贺,老十四会不会籍此对一众兄弟进行封赏?

如今已是三月底了,已足足旱了两个月之久,说不定近期可能就会下雨,那可是喜上加喜,还不止这两件事,听说,北洋舰队在三月底也会抵达天津,这更是大喜事,不行,得赶紧把手头的事情安排好,老十四随时有可能召有回京。

京城。

乾清宫,贞武批阅完奏折,呷了口茶,才三月底,竟是有些酷热了,他偏头望了一眼窗外的阳光,起身在殿内舒展了一下身子,而后步出殿外仰头望了一眼一碧如洗的蔚蓝天空,眉头却是不知不觉的皱了起来。

守侯在殿外的几个太监见他出来,早就不言声的跪在地上,大气也不敢出一口,跟在他后面的包福全见贞武仰头望天,知道他是忧心旱情,也不敢胡乱开口,陪着小心的肃立着。

贞武在殿外台阶上站立了一阵,才道:“去宣钦天监监正纪利安,五官灵台郎张显望两人觐见。”说完,他便转身进了殿,在殿内缓缓的踱着。

从富宁安、噶敏图、赖都、揆叙等人和北方几省的大员上的奏折、密折以及监生的日记来看,各灾区的赈济事宜处置的井井有条,民心也算安稳,只是这天何时才会降雨?

想到这里,贞武不觉微微有些焦躁,虽然目前形势尚好,可这都是大笔的银子砸出来的,灾区每天的钱粮消耗是相当惊人的数目,若是再有十天半月不下雨,这募集来的银子可就该见底了。

此番赈灾募捐,由于有京报广告的诱惑以及盐商的大笔输捐,募集的银子着实不少,高达一千二百余万两,堪称创下了大清募集之最,不过,这一千二百余万两银子足有七百万是各地盐商的总会输捐的,加上自个捐了二百万,真正是民间输捐的只有三百多万。

而盐商之所以肯大出血,不外乎是国家太平了二十余年,他们攒足了家底,亦有可能是欲革新盐政的消息传了出去,盐商们急着表忠心,他这次算是真的见识了盐商的财力,对于盐政革新他也打算再仔细的掂量一下,这些个盐商等于是皇家的小金库,也难怪康熙对盐政弊端视而不见。

第600章 有雨

在殿内踱了两圈,贞武的心思又绕回到旱情上面,此次赈灾不仅关系到他的威望,也关系到对北方各省的官场整顿,同时也是博取民心的机会,自然不能虎头蛇尾,若是持续干旱下去,花光了募集的银子,他唯有用他的内帑去填灾区这个窟窿了。

国库虽然不缺银子,但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动用的,若是花费巨大,容易招惹物议,至少一个好大喜功的帽子是免不了的,若是所费不多,则根本没有必要。

登基改元便遭逢大旱,他心里也是憋着一股气,得知募集的银两足有一千二百万两,便起心不花费国帑一个大子儿,漂漂亮亮的赈济此次大旱灾,一举压过康熙的威望,对他而言,康熙的威望实在是太高了,他可不想活在康熙的阴影之下,那对他日后推行革新不利。

不过,灾区的消耗实在太大,他虽然富足,也禁不住如此消耗,况且,他如今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手头这点银子,根本不敢乱花。

想到这里,他不觉微感伤神,军队要钱、建作坊也要钱,教育一旦铺开,更需要钱,还要给康熙修建避暑山庄,‘四大恒’的低息放贷也要及时的补充,澳洲移民也是大头,真是钱到用时方恨少。

看来,得想办法再弄点黄金白银,最好是黄金,以便日后推行金本位制,山东就有超大的金矿,这他是知道的,不过,国内本土的金矿他却不想动,澳洲、美洲、非州都有不少超大金矿,只是大清禁矿数十年,这方面的人才奇缺,还得大力培训,远水难解近渴。

发动战争?南洋诸藩国、莫卧尔帝国、奥斯曼帝国都是好对象,不过,在西北未定之前,他还真不敢轻举妄动,看来,唯有在日本人身上压榨了,日本的金银矿可不少。

贞武正自盘算如何压榨日本,包福全却是满脸喜色的进来禀报道:“皇上,钦天监监正索朗、纪利安,在外求见。”

这么快?灵台郎张显望为何没来?贞武立时便反应过来,这是正好遇上索朗、纪利安前来求见,二人既来求见,定然是好消息了,他停住脚步道:“宣二人进来。”

索朗、纪利安进来磕头请安之后,索朗便说道:“恭喜皇上,钦天监观测到,三日后必定有雨。”

三日后有雨?贞武热切的盯着二人问道:“可能确定?”

纪利安是法国的传教士,不过在京多年,早已是一口流利的京腔,当下便叩首道:“回皇上,千真万确。”

索朗也跟着道:“奴才亦知滋事体大,不敢妄言,三日后有雨,乃是纪利安与灵台郎张显望经过再三证实的。”

贞武微微点了点头,事关重大,钦天监确实不敢妄报,三日后能够有雨,这确实是个好消息,能够减少不小的损失,微微沉吟,他才道:“天文历法用途广泛,不可局限于一隅,战争、航海皆用的上,着钦天监扩大对天文生的招募,既要从落第的士子中选拔,亦要大力从幼童培育起。”

一听这话,索朗不由大喜,贞武如此重视天文,这可是钦天监的绝好机会,他忙磕头道:“奴才尊旨。”抬起身,他便接着诉苦道:“皇上,钦天监官吏终生不得改迁转职,又是子孙世业,况且俸禄亦不高,钦天监扩招实是难度不小,奴才恐有负圣恩。”

钦天监官吏终生不得改迁转职,子孙世业?贞武不由暗自腹诽,这都是些什么破规矩!微微沉吟,他才有点明白,这钦天监职掌制历、观象、报时,同时还具有选定历注、出具占语、诹日择地的职责,而且与诸多的国家政务、礼仪甚至的皇家的行为都有较大的联系,这个规矩应该是防止泄漏皇家的一些机密。

这事贸然废除,显然是不能的,不过,不废除的话,则必然导致人浮于事,逃不出一代不如一代,逐步衰落的格局,微一沉吟,贞武才道:“子孙世业是人才凋零的根本原因,钦天监适当整理一下,将天文历算、天象观测等隔离出来,废除子孙世业。”

微微顿了顿,他才接着道:“钦天监现有品级过低,着由正五品升格为正三品,其下官职升迁,你与吏部商议一下,写个条陈上来。”

一听将钦天监升格为正三品,索朗、纪利安皆是大喜,立即便磕了几个响头道:“奴才尊旨。”

贞武微微颌首道:“钦天监不要过多的涉及政务,要致力于对天象、气象的研究,不要固步自封,要善于博采百家之长,天象、气象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必须的大力培养人才、招揽人才,有关待遇,朕会给你们逐步提高,能出研究成果,朕另有封赏,朕不吝啬爵位。

另外,随着大清海外领土的扩张,航海业的兴盛、大清皇家海军的壮大,海洋上的天象、气象、洋流、风暴也必须有专人研究,此事,必须得专门成立一个部门负责,你先把架子搭建起来,慢慢招揽人才、培养日才充实,有关的经费按例从内帑中划拨。

再则,观测天象、气象离不开各种仪器,钦天监的仪器大多仍是沿用元、明等前朝旧的仪器,太上皇督建的新仪也不多,仅只天文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等几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办法多添几件仪器,也要多培养能够制造仪器的人才,朕上次去观象台就注意到了,你们居然连望远镜都没有,望远镜在海军早已普及了,朕实不知每年划拨的银钱都用到何处去了。”

索朗原本听的满心欢喜,听的最后一句,却是吓的连连叩首道:“回皇上,奴才不敢贪墨,下面官吏也极少有人敢贪墨,观测天象之望远镜非一般可比,钦天监实是制造不出,非是不想。”

贞武也觉的话重了点,钦天监是个清水衙门,就是想贪也无多少可贪的机会,微微沉吟,他才道:“朕今年便要建玻璃作坊,抓紧时间找人研制。”

见贞武就此揭过,索朗不由松了口气,忙躬身道:“奴才尊旨。”

“跪安吧。”贞武淡淡的吩咐道:“确定了下雨的时辰,速速来报。”

“奴才尊旨。”索朗二人忙躬身行礼,退了出去。

待两人退出,贞武顿觉一身轻松不少,三日后有雨,玉米、番薯、土豆、黍类、豆类的种植都不会被耽搁,赈济的钱粮也能省下不少,这下总算是可以松口气了,微一沉吟,他便轻唤道:“来人。”

一直就候在殿外的包福全急忙快步进来,躬身道:“奴才在。”

“传旨,三月二十七日,圜丘祈雨。”贞武沉声道:“着百官斋戒三日。”

“喳。”包福全忙就地打千儿应承到,心里亦是分外欣喜,这钦天监的监正方才果然是前来报喜的,天一下雨,这旱情也就随之缓解,贞武的心情必然大好,他们一帮子太监宫女侍侯起来也轻松不少,不过,这事却是不能多嘴的,只能是佯做不知,见贞武没有别的旨意,他便躬身退了下去。

圜丘祈雨,于贞武而言,纯粹就是做秀,不过,这个过场却是非做不可,之前他已经率百官祈过一次了,此番大雨将至,自然得装模做样再去祈一次,不仅要去圜丘祈雨,还的借机杀几个贪官,如此才称得上顺天意,下快民心,整顿吏治也才顺理成章,如此,也才对得住这场大旱,也不枉自个花了这上千万的银子。

上书房,几位大臣听的小太监传旨之后,不由都是暗自一喜,萧永藻起身后便低声问那小太监道:“钦天监监正今日可曾觐见皇上?”

这话可是犯忌讳,包福全对贞武贴身的这些太监宫女管的可比李德全严多了,口风不严的可不是坐冷板凳那么简单,那小太监不敢回话,却又不愿得罪萧永藻,忙躬身道:“奴才今日不当值,实不清楚,还请萧大人见谅。”

马齐却对那太监挥了挥手道:“去吧。”说着含笑对萧永藻道:“斋戒三日就足可一窥究竟了,采之何必为难一奴才,皇上对内监管理甚严,实乃朝廷幸事,这紫禁城真要象个筛子,对咱们亦无益处。”

张鹏翮却是岔开了话题道:“诸位,旱情缓解之后,百姓自然要忙着回籍抢播,京城的以工代赈工程却不能因此而停下来,西山的新军营、南郊的火器营、东城的三座粮仓、疏浚通惠河,还有热河行宫的扩建都是耽搁不得,如何保障这些工程的进度,皇上定然会问起,各位可有良策?”

萧永藻微微皱了皱眉头道:“此番以工代赈的摊子铺的确实有些大,不仅是京城,还有天津的海河改道也是大工程,一旦下雨,这人手实难保证。”

听的他语带埋怨,马齐不由瞥了他一眼,道:“事有轻急缓重,不能一概而论,工程亦然,疏浚通惠河、粮仓、火器营皆可缓行,再则,亦可提高工钱挽留工匠。”

第601章 藩属之议

缓行?张鹏翮眉头不由微皱了一下,略一沉吟,便开口道:“夏季多暴雨,这些工程一旦缓行,则可能前功尽弃,提高工钱挽留民工倒是可行,不过,荒废了农耕却又得不偿失。”

听的这话,马齐、萧永藻皆是无语,又要顾及农耕,又要保证工程进度,这岂不是两难?以工代赈的工程都是贞武亲自御批的,此事若要出了纰漏,上书房首先就讨不了好,沉吟半晌,马齐才含笑道:“运青可有良策?”

张鹏翮微微摇了摇头,道:“此事实难两全,此番赈灾,钱粮充足,筹划得当,各项赈济事宜皆安排的井井有条,细致周全,尤为难得的是不耗国帑丝毫,朝野上下必然好评如潮,可不能在以工代赈的工程上留下败笔,惹人非议。”

听的这话,马齐、萧永藻两人的神情不由都肃然起来,事关贞武的声望,可就不是小事,默然半晌,马齐才沉吟着道:“皇上行事,历来圣虑深远,谋划周详,旱情缓解,百姓回籍务农一事,皇上岂能预料不到?何以会允准如此多的以工代赈工程同时开工?”

张鹏翮抬头瞥了他一眼,这话说得有失臣子本分,上书房一大职责便是拾遗补缺,岂能事事皆指望贞武筹划周详?若是贞武没有考虑到,岂不坏事?不过,此事他也想不出好法子来,不便加以驳斥,心里却是暗忖,明日找机会探探贞武的口风再说。

次日早朝之后,贞武便收了施世纶的快报,琉球、日本两藩属国的使节团抵达天津,贞武看的心里不由一喜,正想找日本弄点黄金,他的使节团就来了,来的可真是时候,至于琉球的使节团,他则根本没多想,琉球与朝鲜一样,派遣使节团来京城朝觐最为积极,都是冲着那免税的贸易而来,一年来几拨亦是常事,新君登基,前来朝觐亦是情理之中事,他自是不会在意。

欣喜之余,贞武马上就想到还可以利用此次日本使团的朝觐来推行新的宗藩制度,沉吟半晌,他便吩咐候在一旁的包福全道:“宣廉郡王胤禩、怡贝勒胤祥、在京的上房大臣、礼部尚书等人觐见。”→文·冇·人·冇·书·冇·屋←

一听同时宣召那么多人觐见,包福全不知又出了什么大事,忙躬身道:“喳。”起身又谨慎的将又将贞武的旨意复述了一遍,见贞武点头,他才躬身而出。

早朝刚散不久,一众人都还不及出宫,接旨后马上又匆匆折回乾清宫,一个个心里同样是颇为纳闷,不知道又出了何事,方才散朝,又接着召见他们,而且还涉及到礼部,一众人进了东暖阁行礼起身,见贞武神情如常,这才放下心来。

见一众人上前准备跪奏,贞武含笑道:“免礼,赐座,赏茶。”俟众人坐定,他才微笑着道:“方才接到直隶总督施世纶的折子,琉球、日本两国的使节团已于昨日抵达天津,你们先议议。”

琉球的使节团没什么可议的,要议的是日本使节团,不过,日本谴使前来朝觐,无非是上表请封,再则便是和亲,有什么好议的?听的这话,众人心里不由微觉诧异,不过在座的没一个是含糊的,很快就联想到去年传出的要重新调整宗藩关系的风声,日本是新归附的藩属国,难道贞武有意将新的宗藩关系在日本头上实施,然后再向其他藩属国推广?

虽然猜到了贞武的意图,但一众人却都不敢贸然开口,大清的宗藩政策大多是沿袭明朝,亦可说是沿袭秦汉,因为几千年来,各朝各代的宗藩政策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贸然改变,谁也不清楚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迎合圣意固然重要,若因此而成为众矢之的,可就没必要了,到了他们这个地位,稳妥才是最重要的。

见一众人都默然不语,贞武也不急,扫了众人一眼,将目光停在了礼部汉尚书陈元龙身上,略一沉吟,便道:“陈元龙,你是礼部尚书,你先来说说。”

见贞武点到自己头上,陈元龙不由暗叹倒霉,礼部满尚书瓦尔答也在,怎得偏偏点到我头上,这番应对,既不能拂了贞武的意,又不能引火烧身,更不能装糊涂,否则贞武一句糊涂不更事,自个就可能去做冷板凳。

微微沉吟,他便躬身道:“回皇上,大清的宗藩关系的朝贡及册封体制渊远流长,始于周天子的分封制,至汉武帝时期,藩属国便已达到五十余个,秦汉以下,各朝各代皆是尊循不悖。

日本并非首次臣服于我中国,在西汉、东汉、曹魏、隋唐、明朝等时期,日本皆曾是我中国之藩属国,不过,日本自前明时期闭关锁国之后便脱离了与我中国之宗藩关系。

鉴于日本反复无常,背信弃义,国朝初立之时,对我大清更是报有敌意,微臣建议对日的宗藩关系应有别于其他藩国。”

“微臣不敢苟同。”陈元龙话音一落,礼部满尚书瓦尔答一口便接了过去,“我大清立国之初,朝鲜亦同样报有敌意,如今朝鲜则堪称藩国之典范,岂能厚此薄彼,因此而对日本例外?”

“朝鲜亦称不上典范。”陈元龙当即便反驳道:“甲申年,前明崇祯皇帝自缢甲子日(60周年纪念日),朝鲜国王李焞亲诣‘禁苑坛’祭祀前明万历皇帝,并下令设立‘大报坛’专门祭祀万历帝,但凡是他的诞辰日、即位日、忌日,朝鲜国王均会亲临祭奠,世子、世孙随行,年年如此。

朝鲜如此公开祭奠明帝,既不曾上表解说,又不曾谴使请罪,居心何在?如此倒行逆施,如何堪称典范?”

一见礼部的两名尚书当众掐了起来,众人心里都是暗笑,朝鲜公开祭奠明帝一事乃是康熙四十三年的事情,一众大员皆有所耳闻,当时日本尚未归附,朝鲜作为大清辽东与日本之间的缓冲地带,其利用价值还是非常明显的。

康熙当时对此也是充耳不闻,数十年来,大清对朝鲜推行的都是绥靖政策,只要朝鲜贯彻执行‘事大主义’原则,承认是大清的藩属国,朝觐不断,朝鲜国内的事情,大清基本不管。

贞武却是第一次听说这事,当下心里就是一动,他正愁找不到朝鲜的把柄呢,竟然还有这等上好的借口?此事暂且纵容一下,日后可作为征伐的一大罪状。

见陈元龙毫不留情面的驳斥,瓦尔答心里暗自气恼,但这事却是没法反驳,只会越描越黑,当下只得悻悻的闭口不言。

见有些冷场,马齐沉吟着开口道:“宗藩关系事关重大,自当一视同仁,诸藩属国方能相安无事,如若厚此薄彼,奴才恐为日后诸藩国不和埋下祸根,况且日本与朝鲜素有积怨,又系近邻,若妄分彼此,实属不妥,奴才恳请皇上慎虑。”

这话也算是老成谋国之言,贞武暗赞了一声,不过,大清周边的这些个藩属国如朝鲜、日本、越南都是养不熟的白眼狼,最好是都一体纳入大清的疆域,一劳永逸,省的日后翻脸不认人,甚至是反咬一口。

廉郡王胤禩、怡贝勒胤祥两人都知道贞武有吞并周边藩国的心思,听的这话,不由暗笑马齐杞人忧天,胤祥也不在乎会否遭受攻讦,他日后想领兵出征,自然就得极力支持贞武,稍一沉吟,他便开口道:“日本与其他藩国不同,历朝以来,沿海之诸藩国鲜见有侵扰中国的,然日本却不然,出兵朝鲜在前、侵扰江南沿海于后,更与南明余孽勾结,足见其狼子野心,仅是羁縻,日后恐再为祸患,臣建议对其严加控制,派兵驻防亦无不可。”

派兵驻防日本?贞武心里不由暗笑,眼下根本腾不出兵力来,腾出手来,可就不是驻兵那么简单了。

见老十三开了口,廉郡王胤禩亦不甘落后,紧跟着道:“臣附议,日本地狭民稠,向外扩张乃是势所必然,今来归附,非是真心,不过是为情势所逼,俟其坐大,必然脱出宗藩,为祸我大清海疆。”

老八、老十三两人这一开口,一众人皆不由微怔了下,派兵驻扎沿海藩属,此事非同小可,这两人是投贞武所好?还是得了贞武的授意?

王掞也无暇多想,当即便躬身道:“皇上,对于沿海之藩属国,朝廷从未曾派兵驻防过,若在日本驻兵,不说日本的反应,朝鲜、琉球、安南、南掌、暹罗、缅甸等沿海藩属国必然大为惊恐,甚至是脱离宗藩体系,造成边疆不宁,微臣祈望皇上三思。”

萧永藻亦紧跟着道:“日本不过蕞尔小国,地狭民贫,又闭关锁国,我大清海军如今兵锋强盛,随时皆可兵临城下,何须在日驻军?再则,大清新占南洋、澳洲辽阔之地,尚未及巩固,实不宜于此时与沿海诸藩属交恶,奴才窃以为,当务之急,是巩固南洋、澳洲,沿海诸藩属应保持现状为佳。”

第602章 三分天下

贞武逐一看了在座众人一眼,仍是一言不发,他早就预料到改变现有的宗藩关系必遭众人反对,却未料到反对力度如此之大,老十三支持那是因为他要指靠海军出征,老八应该是为了表明立场,陈元龙的态度模糊,其余人尽皆反对,独剩一个张鹏翮未吭声,看来亦是不赞成的居多。

见贞武默然不语,张鹏翮心知贞武在等他表态,微一沉吟,便斟酌着道:“皇上,自秦汉以来,中原历朝历代推行的皆是宗主朝贡制,对待藩属皆是本着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宗旨,对一众称臣纳贡之藩属皆是本着‘正其谊不计其利,明其义不计其功’的态度,不搀杂丝毫军事控制、经济掠夺等功利要求,简言之,便是怀柔远仁,厚往薄来,之所以如此,是希望四夷顺而天下宁,以此形成万邦来朝、八方来仪之盛世局面。

对于一众藩属,历届宗主国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