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弊主-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五百人。”胤祥飞快的说道。

胤祯点了点头,道:“淘汰一半,禁卫新军首批就招一万人,五百人充任教官足够了。”

听到这里,胤祥不由隐隐有些担心,老十四禁卫新军首批就招一万人,仅仅是为了淘汰?还是另有目的?他忙试探着道:“这五百人充做了教官,十三剿海盗的兵力可就捉襟见肘了。”

听的这话,胤祯盯着胤祥看了半晌,才道:“十三哥想抽身事外?”

胤祥心里一惊,老十四难道真是为对抗康熙扩招的兵马?他是真不想趟这趟混水,名声尚在其次,他是真的没有信心,对康熙的手段,他可是深有体会,微一迟疑,他才佯装迷糊的道:“剿海盗的兵力本身就少,再抽调五百人,三成的战舰都无法出海。”

胤祯微微笑了笑,才道:“十三哥也曾患过鹤膝风,对病人有很深的体会,我不想步二哥的后尘,无非是自保罢了。”

这几句话胤誐听的稀里糊涂,听到最后这句话,才总算是听明白了,当下他就快口说道:“必须自保,若是皇阿玛病中糊涂,做出糊涂之举,非得天下大乱不可,我支持十四弟。”

听的这话,胤祥不由一阵汗颜,老十平时看着迷糊,在这件事情上,却是看的透彻,康熙中风,难保不会做出糊涂事来,况且人在病中,特别是行动不便时,难免有脾气暴躁之时,这一点,他是深有体会的。

第555章 妇人之仁

见胤祥沉吟不语,胤祯也不言语,只是含笑对胤誐点了点头,老十三他倒不担心,老十三号称‘侠王’素来重情重义,绝不可能半途下船,之所以如此试探,完全是出于对康熙的畏惧,这些年来,康熙的威望实在太高了,老十三可能从来就未敢想过与康熙对抗,一时的犹豫和惶恐自然是在所难免。

令胤祯惊喜的是老十的态度,老十向来心直口快,不会玩口是心非那一套,他能脱口而出,毫不犹豫的赞成支持自己,可见他心里是早已心悦诚服的以自己为尊,这倒是省了他不少心力,拉走老九和老十,八党的实力将被大幅削弱,日后要打压,相对也就容易的多。

稍稍沉吟,老十三胤祥很快就有了决断,康熙已年逾六十,两次中风对他身体的影响应该非常大,以康熙的仁厚,即便是再背次黑锅,也不至有性命之忧,只要老十四不倒,无非是再苦熬几年,若是半途退缩,还真是对不住老十四的一番恩情。

想到这里,胤祥便开口道:“皇太子忠孝仁厚,乃是我大清之福,十三不敢惜身,甘愿在前冲锋陷阵,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

听的忠孝仁厚四字,胤祯不由微微一笑,老十三这是话里有话,若是自己篡位,他可不愿冲锋陷阵了,略微一顿,他便缓缓说道:“大清这些年日渐繁华富庶,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本宫不仅是要让大清富国强兵,更立志要让大清民富国强。

这以后将会有一系列的革新举措,不仅要触及八旗制度,还要触及士子、缙绅的利益,本宫岂敢立身不正,授人以柄?十哥、十三哥不用多心,本宫不过是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罢了。”

一听这话,胤祥是彻底放下心来,太子这话并非虚言,这几年来,太子倡导的革新不少,大多都才在起步阶段,他若是得位不正,日后推行革新,必遭肆意攻讦,他忙躬身道:“皇太子锐意革新,泽被天下,实乃大清亿兆子民之福。”

胤誐却是颇为担忧的道:“皇太子,这革新不会触及咱们的利益吧?”

“十哥何必杞人忧天?”胤祯微微笑道,却是不愿沿着这话题多说,恰在这时,达春在外禀报道:“主子,显亲王衍潢等几位领侍卫大臣在外候见。”

胤祯略一沉吟,才道:“请他们进来。”

见此情形,胤祥忙起身道:“臣等先行告退。”

胤祯微微点了点头道:“这段时日,事务繁多,十三哥要注意身子,要特别注意鹤膝风复发,十哥的性子要改改,在军中要慎言谨行。”

两人齐齐报拳半鞠道:“臣等谨尊皇太子训诲。”

待二人出去,衍潢、富尔丹几人便鱼贯而入,俟几人见礼,胤祯便道:“皇上病情未稳、清醒尚需一段时日,行宫如今人员众多,一则要加强皇上的守护,二是要加强对一众太监宫女的管理,三则是加强对一众皇子和王公大臣的警卫,大清以孝治天下,本宫可不希望宗室闹出笑话来。”

几人一听,都是心知肚明,太子这是要他们加强对一众皇子和王公大臣的监管,衍潢忙躬身道:“臣等谨尊皇太子谕令。”

胤祯微微颌首,道:“侍卫处这段时日任务繁重,原九门提督鄂伦岱性情跋扈,刚愎自用,不堪再任九门提督一职,着仍回侍卫处,任领侍卫大臣,也能帮你们分点忧。”

一听这话,衍潢、富尔丹几人皆是震惊不已,皇太子这可是公然夺取步军统领衙门的兵权,不过,想到他刻意将鄂伦岱安排到侍卫处,倒是不象有篡位的意思,几人又不觉稍稍安心。

……

虽然内城九门一早便大开城门,但步军营昨晚一夜宵禁,皇子王公尽数出京,自然是引起了京师百姓的无数猜疑,直到顺天府衙门出了告示,众人才知是康熙昨日再度中风引起的异常反应,虽然好奇,却是没人敢妄自议论。

相比于百姓的惊疑,京城的微未官员却是暗暗欣喜不已,因为皇太子下令赏发双俸,这对没有灰色收入的他们而言,可是天大的喜讯,各部院寺监的大员却是没几个高兴的,发双俸自然是好事,可每日要赶到小汤山行宫早朝,可是件辛苦事,虽然皇太子体恤他们,推迟了早朝时间,但每日一个往返,时间可都耗在路途中了,更别说现在还是大热天,坐在驮轿里,就跟坐蒸笼里似的。

不过康熙病重,皇太子要尽孝道,这也是天经地义之事,谁也不敢有半分抱怨,只能是暗叹倒霉,纷纷将一应急务交给手下处理,以免耽搁。

内城的一众下层旗人却是无心关注康熙的病情,因为旗人入军工作坊的报名和禁卫新军的新兵征招从午时开始,就在各城区同时展开,他们更关心家属子弟的录取情况。

……

次日一早,胤祯起床后稍事洗漱便赶到康熙寝宫请安,查看康熙的情况,见康熙病情并无多大的变化,便在孙子鼎的陪同下走进了西偏殿,一众人见礼后,孙子鼎便将康熙的情况进行了例行的汇报,完了之后,略一犹豫,他又接着道:“禀皇太子,上次皇上昏迷前后二次,总计八天时间,但中途醒过一次,喝了点水和参汤,实际上最长昏迷时间才六天。”

说到这里,他犹豫了下,却是打住了,胤祯听的莫名其妙,这话是什么意思?略想了想,却是没能琢磨出他的意思,便沉声道:“有话尽管直说,别吞吞吐吐的。”

孙子鼎叩了个头,才道:“禀皇太子,经过两次针刺放血,皇上虽有好转,但脉象仍是较上次弱上许多,上次皇尚且昏迷了六天,微臣担忧此次昏迷的时间可能会更长。”微微顿了一顿,他才接着道:“皇上处于昏迷之中,不能进食,不能喝水,超过七日,恐有不忍言之事。”

胤祯听的一楞,合着这年头昏迷七天以上就有生命危险?想想也是,如今可没有静脉注射,无法补充能量和营养,根本不可能出现什么植物人,七天不吃东西还没事,不喝水,那绝对是要命的,不过,喂水应该是没问题的,为什么说不能喝水?略一沉吟,他才迟疑的问道:“不能喂水?”

孙子鼎耐心的解释道:“皇上处于昏迷之中,不会吞咽,喂水会呛着引起咳嗽,稍有不慎,轻则病情加重,重则导致窒息。”

胤祯点了点头,这应该是水进气管引起的,他微微默了默神,静脉注射是不可能的,除了这个,还能有什么办法?鼻饲胃管?到哪里去找胃管?七日就七日吧,做到这一步,他也算是尽心尽力了,只能看康熙的造化了。

想到这里,他顿时一身轻松,转念又大为警觉,自己下意识里就如此盼望康熙死掉?他赶紧稳下心神,略一沉吟,他才沉声道:“今日才是第二日,先观察两日再看吧。”说着,他又问道:“西洋的几个郎中可有好的建议?”

有道是同行是冤家,孙字鼎对西洋郎中历来是嗤之以鼻,没有丝毫的好感,当下便道:“回皇太子,西洋医学根本就不成体系,这类疑难病症,他们向来是望而却步,哪能提出什么好的建议?”

胤祯瞥了他一眼,这年头的西医竟然如此不被待见?微微沉吟,他才道:“中医固然是博大精深,但西医也自有其过人之处,不可一味贬低,岂不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能够兼蓄并重,岂不更好?问问他们,能否有办法解决进食喂水的难题。”

孙子鼎虽然不以为然,却也不敢辩驳,忙躬身道:“微臣尊命。”

出得西偏殿,胤祯心里不觉又矛盾起来,若是任由康熙七日后活活饿死渴死,又如何对的起康熙这些年来对他的回护偏爱?可如今根本没有橡胶,到哪里去找胃管?再说,康熙清醒过来之后,定然是偏瘫的下场,极可能对自己对大清不利,撒手不管,应该是最理智的做法。

昨日才赶过来的包福全见胤祯出来后便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知道他是担忧康熙的病情,不由暗自感叹这主子仁厚,犹豫了下,他才开口道:“皇上吉人天相,太子爷不用太过担忧,该用早餐了,一会而要听政呢。”

胤祯微微点了点头,却是心不焉的慢慢踱着,七日之期,今日已是第二日,康熙若是再昏迷五、六天,不管是否能清醒,都是凶多吉少,可是眼睁睁的看着康熙就此挂掉,又于心何安?他纠结的皱了皱眉头,自己是否有些妇人之仁?

跟着走了一段路,见胤祯没做声,包福全不由有些着急,再过得一刻,上书房大臣就该前来议事了,然后就是听政,这早餐得拖到什么时候?又跟着走了几步,他才躬身道:“太子爷孝行可嘉,皇上若知必然大为欣慰,不过,这节骨眼上,太子爷可万万不能病倒,奴才恳请太子爷珍惜身子。”

第556章 心结

欣慰!康熙必然大为欣慰!听的这话,胤祯心头一亮,不知不觉的停住了脚步,出于对皇位的渴望,他内心里一直刻意加大了康熙清醒后可能对他构成的威胁,却是忽略了好的一面。

若是能够救活康熙,而且是他出了大力,将会是什么情形?两次中风昏迷,康熙的身体必然大大衰弱,偏瘫亦会加重,可能还会失语,即使权欲再强,也不得不放手,在得知他的孝行之后,在确保能够安享晚年的情况下,康熙会做出何种选择?仅仅只是欣慰?

想到这里,胤祯长长的松了口气,若是这种局面,那可是皆大欢喜,自己也能落个心安,不至于死了之后不敢入皇陵,即便康熙最终没能清醒过来,他也尽心尽力了,问心无愧。

解开这个心结,胤祯顿觉浑身轻松,康熙初次中风后谢绝探访,在康复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又突发二次中风,这种情形下,必然有人猜疑他这个皇太子暗中动了什么手脚,这也是他这两日来倍感矛盾,犹豫不决的原因。

他自然是渴盼能够早登基称帝,但他更希望能够光明正大,心安理得的登上皇位!一众兄弟既是野心勃勃之辈,也皆是出类拔萃之辈,唯有正大光明的登上皇位,才能让他们彻底死心,杜绝内耗。

他不希望在登基之后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内耗上面,他要对外扩张,对内革新,没时间也没精力去内耗,没有一个稳定的局面,革新,那纯粹是奢想。

回头赞赏的看了包福全一眼,胤祯也不言声,加快了脚步向东配殿而去,至于用什么东西代替胃管?只要肯认真的想,应该能够找到替代品,不过,先得找个法子掩饰一下,略微沉吟,他便吩咐道:“早朝之后,谴人将几位西洋郎中叫来。”

见胤祯心情明显转好,包福全亦是暗暗高兴,忙躬身道:“奴才尊命。”

……

前宫正殿。

虽然还较早,但已有不少京城官员为躲避日头,早早赶了过来,前去康熙寝宫门前磕头请安之后,他们便三、五成群的聚在前宫正殿前的树荫下闲聊,等候着早朝。

康熙的病情一众朝臣都是讳莫如深,最热门的话题是九阿哥、十三阿哥、隆科多抢夺步军统领衙门的兵权,九门提督鄂伦岱的调任领侍卫内大臣,当然,旗人入军工作坊和禁卫新军新兵征招的火暴情形也是主要话题之一。

在小汤山行宫闷了两夜一天的一众皇子和王公宗亲在听闻这些消息之后都是大为震惊,皇太子虽然没动康熙的兵卫,却是调了上书房大臣嵩祝坐镇丰台大营,如今又公然夺取了步军营的兵权,而且加快了禁卫新军的组建进度,同时又将他们都羁縻在小汤山行宫,皇太子这是想做什么?

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十二阿哥胤裪三人没与其他朝臣掺合,三人在正殿前一颗大树下轻声的议论着,“老十四如此举动,是不是意味着皇阿玛大限将近?”

“别胡乱猜疑,这事难说,皇阿玛的情况如何,还得看老十四接下来的举措,之前的那些举动,不过是昨日皇阿玛病危时的紧急举措,没什么奇怪的。”

“五哥说的是,老十四比老二可厉害的多,咱们……”

胤裪却是提醒道:“三哥来了。”

老三来做什么?胤祺也不回头,警惕的问道:“他一个人?”

“恩。”胤裪轻恩了一声,道:“三哥不会是还不死心吧?”

“不识时务。”胤祐低声道。

见三人假装没见到他一样,胤祉的脚步不由微微滞了一下,却仍是走了过来,含笑道:“五弟你们在议论何事,如此入神?”

“三哥来了。”胤祺三人假意才看见,忙与之见礼。

稍一寒暄,胤祉便道:“五弟你们可曾留意到,一众兄弟就咱们四人和老八还在这里,其他几人都不知去向。”

胤祺淡淡的道:“朝廷事务繁多,其他兄弟各有差事在身,不在这里也不足为奇,何况他们每日都来请安,也不失孝道。”

听的这话,胤祉不由微觉失望,他本意是来试探一下看看他们三人是否有抱怨不满之心,见老五如此警惕,丝毫不给机会,他立时转了话题,道:“也不知道皇阿玛的病情究竟如何,听闻头部针刺放血风险极大。”

见老三仍在埋刺,胤祺三人都不免有些反感,既不想接这话头,也不愿意跟他呆在一块,以免招祸,正想着如何抽身,胤裪却含笑道:“八哥来了。”

胤祺回头看了一眼,胤禩正径直往他们这里而来,他急忙借机岔开话题,道:“我那院子当西晒,正好让八弟帮着调换一处。”说着就迎了上去,他这一动,老七、老十二也跟了上去。

一见这情形,胤祉不由暗自腹诽,稍一犹豫,也跟了上去。

八阿哥胤禩是见老三与老五几个凑堆儿,特意赶过来的,这节骨眼上要防着老三出妖蛾子,可不能让老十四借机将老三以及老五他们仨一锅端了,有损老十四的名声是一回事,他也不想落个鸟尽弓藏的结局。

见到老五几人都迎了上来,胤禩不由大为放心,加快了脚步迎上前,含笑与几人见礼,而后语带双关的道:“几位兄长若是有安排不周之处,尽管跟八弟明言,如今皇阿玛病重,咱们一众兄弟皆须谨言慎行,以防人多口杂,另生波折。”

“八弟这话甚是。”胤祺一口就接了过去,含笑道:“五哥那处院子当西晒,早朝之后,八弟能否调换一间。”

……

虽说赶来小汤山行宫参加早朝颇为辛苦,但在京四品以上的官员却是尽数都赶了过来,康熙病重,他们身为臣子,那是必须前来磕头请安的,当然,探听风声,才是他们最主要的目的。

闻报参加早朝的人多,胤祯不敢托大,担心出现意外情况,仍是按惯例,召集各部分别汇报,各部大员也尽都识趣,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压下不报,只拣重要事情汇报,仅仅半个时辰,早朝便告结束。

下朝回到东配殿,胤祯刚刚坐下,便闻报八阿哥胤禩在外求见,他不由微楞了下,便吩咐请他进来。

待胤禩进来见礼后,胤祯便伸手让座,含笑道:“八哥如此着急赶来,有何要事?”

“禀皇太子。”胤禩欠身道:“参加早朝的朝臣太多,而前宫正殿地方狭小,王公与朝臣杂处一地,隐患颇多,还望皇太子能妥善处理。”

听的这话,胤祯不由微微点了点头,老八的担忧不无道理,眼看这情形,须得小心谨慎,微微沉吟,他便道:“小汤山至京师路途遥远,为免影响朝廷政务,明日起,只限各部院寺监的主官参加早朝。”

“臣胤禩尊命。”胤禩心里不由一松,控制了参加早朝的人数,就容易管理多了。

“八哥无须拘礼。”胤祯沉吟着道:“如今这情形,皇阿玛可能会昏迷一段时间,对一众王公的约束,就劳八哥费心了。”

胤禩却是不肯失礼,起身半鞠道:“臣必定竭心尽力,不使皇太子为此分心。”说着又是一躬,道:“微臣告退。”

胤祯微微点了点头,心思很快就转到了胃管的替代品上,什么东西中空,柔软,不易折断?稻草梗行不?麦杆应该也可以?得先找几个太监实验一下。

……

胤祯的突发奇想,可是把他的几个小太监折磨苦了,稻杆、麦杆、大葱,芦苇杆往口中插了无数次,最后发现,未成熟的稻杆最合适,柔软,不易折断,虽然口子小了点,但是喂水,却是没有一点问题。

经过两天时间的反复训练实践,一名小太监终于能够熟练的将一整根稻杆插入,灌水也不会被呛到,唯一的麻烦是灌水很慢,胤祯又建议做了一个口阔管细的漏斗,实验了几次,才终于定型。

孙子鼎等一众太医和罗德先、安泰等几名西洋中医生被邀请现场观看之后,都是大为惊异,连换了三个太监现场表演,见灌水确实不会引起咳嗽和窒息,一众中外郎中都是兴奋不已。

既然可以喂水,那自然也就可以喂药,可以喂参汤,可以喂奶子,有此创举,以后对昏迷病人的治疗就将轻松许多,最重要的是,康熙清醒的机会将大得多。

孙子鼎激动的道:“皇太子这一创举,实是活人无数的大功德,必将千古流芳。”

胤祯没理会这奉承,淡淡的说道:“这全赖于西洋人对人体结构和各器官功能的了解。中医博大精深,但几千年来,却无大的发展,你们要勇于创新,不能总是承袭前人的成果。中医之所以能够形成完整的体系,是经过无数人的研究和创新,你们不能固步自封,既要继承,也要发扬。对于西医,不能一味排斥,要兼蓄并用。”

孙子鼎及一众太医忙躬身道:“皇太子教诲,微臣等定当铭记于心。”

第557章 荒诞之言

六月十五——上供节。

按习俗,这一日家家户户都要摆起香案,放上五样供果,燃鞭炮,在香案前磕头,祈求上天保佑能够风调雨顺,生活富裕,合家安康。

一大早,就不断有稀疏的鞭炮声传到小汤山行宫,行宫里虽然不敢放鞭炮,但早餐却是多了一盘抹着红点的大馒头,这是上供节的特色,吃了这馒头能保证一年身体健康,康熙这还病的半死不活的,一众王公宗亲自然都要图吉利。

早朝之后,一众闲极无聊的王公宗亲都闷在各自房间,康熙病重昏迷不醒,娱乐那是不敢想的,即便是下棋也不允许,除了看书,就是发楞——美其名曰为康熙祈福,算算日子,康熙已经昏迷了足足九天,他们一个个就跟被圈禁似的在行宫中苦苦的煎熬着,也不知道康熙什么时候能够清醒。

不少人更是在心里暗骂皇太子多事,没事鼓捣出一个喂水喂药的办法来干啥?要不康熙现在差不多就该驾崩了,他们也省得在这里受罪。

几位阿哥,老三胤祉、老八胤禩等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老十四这脑子里想的是什么?如此大好机会,却不知利用,实在是不可理喻,不过,这话即使是私下议论都说不出口,只能在心里想想而已。

前宫偏殿,萧永藻、马齐、张鹏翮、王掞、富宁安、李光地、温达等一众上书房大臣都是各自有条不紊的忙碌着,不过,一个个心里却都是牵挂着康熙的情况,已经是第九天了,若是没有皇太子新创的喂食之法,康熙这会儿说不定已经驾崩了。

一众大臣皆是饱读经书,熟读史书的饱学之士,历朝历代围绕着皇权争夺上演了一幕幕残酷无情、尔虞我诈甚至是血流成河的场景,可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可这位皇太子倒好,居然想方设法的救康熙,有如此仁厚孝悌的皇太子,实是大清之福。

忠于康熙的王掞、富宁安,八党的萧永藻、马齐对胤祯都不由多了份敬服,同时也暗暗感激康熙,给他们挑了这么一位才干出众,品行高洁的主子。

东配院后面的一排太监住的小房间里,方苞正泼墨挥毫,他很清楚十四爷的想法,如此做既可博取孝悌名声,又可消除禁绝可能出现的流言蜚语,而且即便是有这法子,康熙也不一定能够清醒,若是康熙最终还是不治驾崩,他以皇太子身份继承大统,那就是名正言顺、光明正大之极,无人敢有半分置疑。

若是康熙清醒过来,十四爷也是大功一件,康熙对他会更为信任,连着两次中风,又是长时间昏迷的康熙,即便是能够清醒,怕也是去日无多,严重偏瘫,能否说话都还在两可之间,根本就不可能重掌大权。

皇太子此举可谓是收尽人心,而且不担丝毫风险,方苞笔下的文章便是为京报撰文,题目就是孝治天下,当然是为胤祯吹嘘,博取天下的官心士心民心。

京城里,各大小茶楼、酒肆、会馆也都在纷纷议论着皇太子的创举,赞扬皇太子的孝悌,而最热闹的却要数前门大栅栏的同仁堂药铺,密密麻麻的人群内三层、外三层,把个药铺大门围的水泄不通,比天桥看杂耍还要热闹三分。

药铺门口自然不是玩杂耍的地方,在同仁堂大门口表演的是胤祯身边的几个小太监,正在给同仁堂的郎中演示如何把稻杆插入胃里灌水,围观的也多是京城各药铺的伙计和郎中。

这个法子能够解决昏迷病人的灌药和灌水的难题,自然是吸引了无数的郎中前来观摩,通过现场演示,不仅推广了这一法子,无形中也起到宣扬皇太子孝悌的作用。

康熙爷昏迷不醒,无法进药进水,皇太子孝悌动天地,神仙托梦授奇法,这个说法,不到半天时间就传遍了整个京城。

……

小汤山行宫,东配殿。

看到这一说法,胤祯不由微微一笑,神仙托梦,亏他们想的出来,不过,这倒也好,利于这法子推广,也省的有人追问一个不懂医术的人怎会想出这个法子来的。

不过,稍稍沉吟,他的眉头就慢慢皱了起来,连神仙都扯出来了?康熙若是驾崩了,岂不成了笑话?

正自腹诽,包福全躬身进来,禀报道:“太子爷,十爷和十三爷在外求见。”

胤祯听的一喜,禁卫新兵征招完了?他忙吩咐道:“让他们进来。”

胤誐、胤祥两人进来后便恭敬的抱拳半鞠道:“臣胤誐、胤祥见过皇太子。”

“没外人,别闹那些虚礼。”胤祯含笑道:“坐吧。”

两人谢过之后才落座,一落座,胤誐便急急问道:“皇太子,真的是神仙给您托梦,传授的那灌水的法子?”

胤祯微微一皱眉,道:“子不语怪力乱神,十哥岂能相信市井荒诞之言?”

胤誐一开口就被训斥了一句,登时脸上就有些讪讪的,胤祯不忍让他难堪,微一沉吟,才道:“我正为这传闻烦闷,皇阿玛如今能否清醒还很难说,若是万一有不忍言之事,这岂不成了笑谈,更为可虑的是,若是有心怀叵测之人,由此而谣传皇阿玛非天命所归,则更为麻烦,因此,十哥不可再提及此事,当然,皇阿玛清醒了,倒是可以大力宣传。”

听的这传闻背后竟然还可以如此大做文章,胤誐、胤祥两人都不由一怔,胤祥忙沉声道;“此事要否彻查,还请皇太子示下。”

查什么?说不定还是自己的人捏传的,胤祯微微摇了摇头道:“不能查,这一查,又无端生出事非来。”说着,便问道:“新兵征招事宜可还顺利?”

胤祥忙欠身回道:“回皇太子,很顺利,各旗旗民皆是踊跃报名,臣每日都暗访各旗的招兵点,审查极严,基本是五取一。”略一犹豫,他才接着道:“兵丁没问题,都是优中选优,只是他们自带的兵器马匹,不堪入目。”

第558章 传位

旗人的兵器、号褂、马匹都是自备的,即使是家徒四壁,这些东西也必须的置办,这些年,底层旗人生计艰难,披甲的机会也是微乎其微,自备的兵甲马匹不堪入目,也在胤祯的意料之中,闻听胤祥这番话,他倒也不觉惊讶,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见胤祯未言声,胤祥接着又补充着说道:“臣大致暗访了一番,就这些不堪入目的兵器、马匹,大都也是举债购置的,特别是马匹,大多是退役战马,还有很多根本就不是骑乘马,而是挽马。”

听的这话,胤祯不由暗笑,养一匹马可是笔不小的开支,这些个底层旗人在披甲无望的情况下,谁会去花闲钱养战马?再说了,京城一共能有多少战马,突然征招一万马兵,能够凑齐这一万马匹之数就算不错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这几日京城的马市定然是火暴异常,老十三这番话是想让他掏钱统一换马。

不过,组建禁卫新军,他本意就是要打建一支能够远征的精锐骑兵出来,这马匹确实是不容忽视,只是,这笔开支可不小,按一骑三马算,仅是初建的这五千人,就得一万五千匹战马,后继扩招,至少要扩到二万至五万人,从哪里来那么多战马?仅仅是买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自己养马。

略一沉吟,胤祯便对外喝道:“包福全。”

候在门外的包福全一听吩咐,连忙急步走了进来,躬身道:“奴才在。”

“早朝才散不久,谴人快马去追太仆寺卿李华之,宣他觐见。”胤祯沉声吩咐道。

一听这话,胤祥不由一喜,太仆寺是管理边外蒙古地方及京城左右两翼牧马场事务的机构,主管全国的马政。胤祯此召见太仆寺卿李华之,显然是要长期解决禁卫新军的站马问题。

待包福全退下,胤祯才看向胤祥、胤誐两人,道:“新兵的兵甲马匹既是不堪入目,便令他们不用自备,由朝廷统一配制。”

胤誐闻言不由大喜,如此一来,这兵可就好带多了,他忙躬身道:“皇太子此举可真真是恪天体物,一众新兵及其家属必然感恩不尽。”

胤祥脸上的喜色却是一闪而过,微微沉吟,他才躬身道:“禀皇太子,五千兵马的兵甲马匹费用开支不菲,且又无先例,兵部只怕不会同意,而且驻扎京师的八禁旅亦会有意见,引起非议,对皇太子不利,能否稍稍延后。”

老十三这是想让他登基之后,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