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弊主-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急着登府拜访,不过,这时候登府拜访却是有些不妥,建新式禁卫军的事情还未给康熙汇报,提议用年羹尧统领新军,一则是看重其军事才干,二则也是康熙对其信任有加,若是知道他登府拜访,反而可能坏事。

正沉吟着找个借口不见,包福全却又接着道:“年中丞是微服前来,并未通报。”

这小子倒也谨慎,胤祯这才吩咐道:“带去书房候着,我马上过去。”

又享受了一阵按摩,胤祯才起身,看了秋分、香巧两丫头一眼道:“府里的规矩都知道吧?”

秋分、香巧一听,连忙蹲身道:“回王爷,奴婢们还未进府就先学的规矩。”

“恩。”胤祯点了点头,道:“持宠而骄,祸不旋踵,你们要牢记这一点。”

“奴婢谨尊王爷训诲。”秋分、香巧两人轻声回道。

书房里,年羹尧沉稳的坐在胤祥的下首,心里却是感慨不已,不过才短短五年时间,十四爷竟然力压众皇子,一人独大,三年前,他回京时,却是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都说他升官快,可跟十四爷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

这几年,他在四川做巡抚并不如意,因为围剿生番一事与四川提督岳昇龙不合,被康熙训斥,加之四川地广人稀,与京城、江南之繁华不可同日而语,他此番以拜寿为名进京,便是想找门路调动,昨日听的十三爷提及,十四爷有意调他入京,他登时便心花怒放。

他虽然远在四川,可对大清海军的情形却是清楚不过,十四爷要组建新式禁卫军,这可是打着灯笼也难寻的好差,不仅能调回京城,而且前途比四川巡抚不知强了多少倍,十四爷如今已经完全胜出,不出意外,就是新君,在他手下,可谓是前程无限。

至于三年前那点小过节,他完全是遭池鱼之殃,现在四爷已经退出争储,那点过节根本就不能算回事,他急于登府拜见,倒不为和解,而是想表明立场,官场上的机会是稍纵即逝的,送到眼前的机会,他岂能错过?

第458章 点拨年羹尧

胤祯一路斯条慢理的踱到书房,见他进来,胤祥起身向前迎了两步,年羹尧则急趋几步上前行了个跪拜礼,道:“奴才年羹尧给十四爷请安。”

胤祯正眼也没瞧他一眼,对胤祥笑道:“十三哥,累了一整日,您也不让我消停下?”说着便伸手让座。

胤祥微笑着道:“我这一身也跟散了架似的,偏生这奴才性子急。”

落座之后,胤祯才瞥了年羹尧一眼,道:“此番回京,满可曾去四哥那里请安?”

听胤祯一开口就提到四爷,年羹尧心里不由大为谨慎,忙恭谨的回道:“回十四爷,奴才初八进京,当天就去了,四爷回京之后,又前去请安。”

“你上我这里来,四哥可知道?”胤祯接着问道。

略微沉吟,年羹尧才沉声道:“回十四爷,奴才禀报过。”

看样子,老十三是将这事跟老四谈过了,涉及到年羹尧,老十三也不算多此一举,胤祯沉吟不语,胤祥已是开口道:“十四弟,四哥远赴欧洲已定,年羹尧毕竟是四哥府中最得力的奴才,是以十三擅做主张,将此事通报了四哥。”

胤祯点了点头,老十三如此慎重其事,看来对年羹尧也甚是赏识,此举,已隐隐有令年羹尧改换门庭之意,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老四欧洲之行,无异于变相流放,何时能再回大清,表面上是看欧洲之行的成败,实则完全要看胤祯的意思。

沉吟了片刻,胤祯又看向年羹尧,问道:“回京之后,可曾去拜访八哥他们?”

听的十三爷为他说话,年羹尧正暗暗松了口气,听的这一问,一颗心不由又提了起来,十四爷什么意思?难道对八爷仨兄弟还有防范之心?他回京这些日子,为了调任的事,可没少找门路,他跟九爷关系不错,在四爷失势的情况下,找到八爷门下是极为正常的事情。

但他年羹尧是康熙一手简拨擢升的大员,谁也不敢轻易插手,这事知道的人多,年羹尧也不敢隐瞒,忙沉声回道:“回十四爷,奴才登门拜访过,八爷差务繁忙,抽不出时间接见。”

这家伙怎么四处活动?是看老四失势,想更换门庭,还是另有原因?胤祯狐疑的瞅了他一眼,又看向胤祥,却是没有做声。

胤祥含笑道:“川康彝民做乱,他受命与四川提督岳升龙共同平乱,因平乱不力而遭皇阿玛训斥,这中间牵扯到争功事宜,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让他自个说。”

年羹尧赶紧接过话头,将在四川平乱的事情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却是川康彝民头领罗都等在建昌、瓦都、瓦尾、摩勒一带滋事,杀宁番卫游击周玉麟。朝廷闻报震怒,命四川提督岳升龙和他统兵进剿。

两人在征剿方略上意见不合,便各行其事,结果乐升龙剿抚并用,先捉敌首,再抚随众,不出数月,大获全胜,而他派兵分割包抄的功劳,岳升龙在捷报上只字不提,致使落下个平乱不力的罪名。

对年羹尧这些狗屁倒灶的事,胤祯也没心思细听,知道事出有因就足够了,倒是四川提督岳升平这个名字让他想起了岳钟琪,这岳钟琪据说乃是岳飞的嫡系子孙,在清朝亦是号称三朝武臣巨擘,大清平定西北,他居功至伟,不知道这俩人有无关系?

待年羹尧说完,胤祯便旁敲侧击道:“据闻,这岳升龙乃是岳飞的嫡系后人?”

岳升龙是岳飞的嫡系后人?年羹尧心里一楞,抬头看了胤祯一眼,岳飞当年可是抗击金朝女真,满族的前身也是女真族,岳升龙即便是岳飞后人,也不可能声张,十四爷从哪里听闻的这消息?

胤祥也是颇为诧异的瞅了胤祯一眼,老十四的消息从哪里来的?难不成,他还弄了个‘百官行述’?

见两人神情有异,胤祯微微一怔,便明白又说漏了,忙岔开话题道:“短短四年时间,你从七品翰林至四川巡抚,连升五品十级,可谓是骤升高位,不免有些少年得意,不知与同僚相处也就罢了,却连官场最基本的规矩都不懂,稍遇挫折,便在京城四处钻营,皇上如何看你?本王原本还以为你是个人才,但你之所做所为太让本王失望。”

一听胤祯这话说的如此之重,年羹尧背后登时就沁出一身冷汗,他亦是天份极高之人,略一琢磨,便知胤祯这话一点不虚,他在京城钻营,康熙多半会有所耳闻,亲手擢拔的大员如此不堪,康熙会如何想?一句为人糊涂,就能断送他的前程。

经胤祯这一说,胤祥亦是一楞,换谁也不喜欢稍经挫折便四处钻营调离的属下,更别说是康熙这样的雄主,对臣下的要求更高,这年羹尧可是康熙亲手简拔擢升的,对他的要求自然也就更严,年羹尧这事做的确实是欠考虑。

一反应过来,年羹尧急忙磕了仨响头,沉声道:“奴才辜负圣恩,还请十四爷点拨。”

“你自己将路堵死了,还是乖乖回去继续做你的四川巡抚。”胤祯缓缓说道。

年羹尧登时额头见汗,继续回四川做巡抚,只怕是有点一厢情愿,在康熙心中留下了坏印象,与四川提督又不合,再遭攻讦,定然难逃革职的下场。

“再回四川怕是不妥。”胤祥沉吟着道:“十四弟,难道没有其它的法子?”

胤祯微微笑了笑,道:“法子也不是没有,在京城惹点事,自请革职。”

听的这话,胤祥不由一呆,大省巡抚,实职二品大员,自请革职?这是什么馊主意?他诧异的看向胤祯。

不想年羹尧却是极快的磕头道:“奴才年羹尧谢十四爷指点迷津。”

胤祯微微点了点头,这家伙确实是个人才,杀伐决断,断事明快,如此大事,竟然毫不拖泥带水,确实是大将的料子,略微沉吟,他才道:“在家多读兵书,多研究天文地理。”

……

三月十八,万寿节,天公也做美,阳光灿烂,春风和熙,难得的好天气。

紫禁城,巍巍殿阁朱漆彩画辉映着闪烁的黄色琉璃瓦,在一片红墙和红地毯、红丝幔、红绸等喜庆红妆的映衬之下,整座紫禁城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欣欣向荣景象。

一大早,康熙便率领诸王、贝勒、贝子、公、内大臣、大学士、都统、尚书、精奇尼哈番、侍卫等到皇太后宫殿外行礼。

之后,又转到御殿,一众皇子、诸王、大臣一同进表行庆贺礼,皇孙、外省入觐的督、扶、提、镇大员和卓异来京文武官员以及致仕给还原品官员,各依照品级随班在乾清宫行礼拜贺。

外藩使节、外臣、陪臣,在宫廷中效力的各馆阁臣工,其中包括外国供职于宫廷的不少传教士,则在殿外西侧旁行礼,八旗兵丁、各省耆老、士庶齐集午门外、大清门内、叩祝万寿。

如此旷世庆典,自然要颁诏天下,康熙回到畅春园,便诏告天下,诏曰:朕五十余年,上畏天命,下凛民碞,以敬以诚,覃思上理。未尝瞬息稍懈,赖昊穹之孚祐,祖宗之荫庇,国家蓄积有余,民间年岁丰稔。

朕以凉德,勉思列圣,体大顺公,操心虑患,敷景运于休期,洪基业于光显,夙夜冰兢,宵旰靡遑。屈指春秋,年届六旬矣。览自秦汉以下,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

朕之虚薄,良深歉仄,何敢稍有倦怠,以负孜孜图治之初心,况在位之久者,始勤终忽,往往不能垂令名于后。所以乾惕之怀弥殷,忧劳之志愈切。

兼之承平岁久,幅员日广,户口渐增,风俗日薄,朕与臣邻,夙夜在兹,以刚健中正,惇大成裕,谦尊有终,持盈保泰,犹恐未能,岂自满假,少有逸豫?

朕以天下为心,天下当亦体朕之衷,各矢荩诚,皆敦孝敬,型仁讲让,守已奉公,务勤职业,官僚胥劝,人士奋兴,使遐迩之均被,小大之咸周,以享昇平之福。

此非朕之德,乃天地祖宗之赐,今朕式慰中外臣民之情,博考典礼,大沛膏泽,用称跻世于仁寿之至意。锡民以福,为皇极得寿之徵,御民以宽,乃万国咸宁之本,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

听完诏书,胤祯只留意到一个词,御民以宽,康熙已经从以宽为政转到了御民以宽,看来,康熙是下狠心要整饬吏治了。

一众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对这份应景的诏书并未太过上心,听过之后,亦未用心推敲,不过,上书房一众大臣却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揣摩帝心的机会,自然是细细琢磨,张鹏翮、富宁安二人在天津听胤祯流露过要整饬吏治的意思,听到御民以宽四字,心里不由暗叹,康熙果然是有整饬吏治的迹象了,这可是篇大文章,必然是朝野震动。

过了万寿节,胤祯不由长松了一口气,这下可就轻松远了,万寿庆典一直要到三月完才结束,一众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每日只要前往畅春园恭贺圣寿便可休息,轻松享受万寿庆典了。

第459章 千叟宴

三月二十二日,畅春园。

考虑到入京祝寿的耆老人数太多,康熙在万寿节前便已命人预做准备,而且分做两拨宴请,为笼络人心,以示恩宠,首先宴请的是年过六十五岁以上的汉族大臣、官员及士庶。

午时,畅春园正门前的广场上四百余宴席摆成了一个大大的寿字,前来赴宴者年九十岁以上者有三十三人,八十岁以上者五百三十八人,七十岁以上者一千八百二十三人,六十五岁以上者一千八百四十六人。总计四千二百四十人。

为示恩隆,康熙令诸皇子、皇孙、宗室子孙年纪在十岁以上、二十岁以下者全部集结畅春园外,为赴宴的耆老的指引座位,分发食品,执爵敬酒,宴席上的菜品不是很多,每桌共有十道菜,但每道菜都是各地的特产,金玉汤、寿桃、麻菇献寿、果汁鸡球、佛果酿、马蹄胶、常安宫丁、板峡竹鱼、锦寿面、福敬亲人。茶则是君山银针,当然,一应蜜饯干果糕点皆是四品。

看着满场皆是系着黄带子的宗室子弟来回穿梭忙碌,不少赴宴耆老都激动的难以自持,几疑是在梦中,这份尊贵、荣耀,他们便是做梦也想象不到,回乡说出去,都没人敢相信。

康熙独自端坐在首席上,听着欢快喜庆的乐曲,看着数千耆老群集的场面,心里不仅感慨万千,转眼不觉已是六旬,大清在自己的打理下,可谓是蒸蒸日上,一片盛世繁华景象,这几年更是突飞猛进,夺了南洋,占了澳洲,远征欧洲美洲的舰队也整装待发,粮食不愁,银子也敢放手的花,只是不知道如此好景,自己还能享受几年。

乐曲在不知不觉中停了下来,见康熙仍是楞楞的出神,李德全忙上前斟茶,小声的提醒道:“皇上,时辰到了。”

回过神来,康熙便站起身道:“今日之宴,朕遣子孙宗室,执爵授饮,分颁食品。尔等与宴时,勿得起立,以示朕优待老人至意。”

两旁侍立的太监便拉长声调一句句的传了下去,一众耆老连忙离座跪谢。

命众人平身之后,康熙又接着道:“书称文王善养老,孟子云,七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帝王之治天下,发政施仁,未尝不以养老尊贤为首务。近来士大夫,只论居官之贤否,而移风易俗之实政,入孝出弟之本心,未暇讲究,朕因今日之盛典,特宣此意。

若孝弟之念少轻,而求移风易俗,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矣。尔等皆是老者,比回乡井之间,各晓谕邻里,须先孝弟,倘天下皆知孝弟为重,此诚移风易俗之本,礼乐道德之根,非浅鲜也。”

开场白之后,酒宴便正式开席,敬天敬地敬祖宗,敬太皇太后、皇太后、敬诸位臣工,敬大清子民,一路敬,酒也是一杯杯的干,虽然只是三钱的杯子,可也架不住如此个喝法。

胤祯随侍在旁,看得暗自皱眉,借着上前斟酒的机会,轻声道:“皇阿玛恩泽天下,德泽四海,明日还要宴请满蒙耆老,儿臣给皇阿玛换上清淡点的酒吧。”

康熙微微一摆头道:“朕亲征准噶尔时,以酒御寒,这点酒算什么,况且朕历来光明正大,岂能让他们比了下去,只管斟酒。”

康熙这明显是不服老,再劝可就犯忌了,胤祯不敢多言,苦笑着退了下去,轻声问李德全道:“皇上酒量如何?”

这些事情,可不是臣子该打听的,李德全瞥了康熙一眼,才轻声道:“很好,不过,现在喝的少了,每天喝的都是葡萄酒。”

听说酒量很好,胤祯不由稍稍宽心,但好奇心又起,康熙习惯喝葡萄酒?西域来的葡萄酒?他不由轻声问道:“哪里进贡的?”

李德全迟疑着道:“法兰西传教士进贡的,好象是什么波尔多地方的。”

进口的波尔多葡萄酒?胤祯暗道康熙会享受,略微沉吟,便叮嘱道:“命人备好醒酒汤之类的,今天这样子,怕是会喝的不少。”

此时,酒宴气氛已是高涨起来,现任大学士李光地、王掞、致仕吏部尚书宋荦、工部侍郎彭会淇、现任福建将军祖良璧、原任京口副都统黄象坤等一众老臣逐个上前给康熙敬酒祝贺。

康熙心情愉悦,与众人对饮之后,又赏赐众人袍帽等物以示恩宠,随后,又令众皇孙扶八十岁以上耆老逐一到面前亲视饮酒。

待酒宴罢席,见康熙神色如常,胤祯不由暗自佩服,康熙还真是没吹牛,这酒量不是一般的好,今日这情形,他少说也该喝了一斤以上。

次日,畅春园门口又是大摆酒宴,不过宴请的对象换成了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大臣、官员、护军、兵丁、闲散人等六十五岁以上者,共二千五百余人,同样的规格,同样的待遇。

连着两日放量纵饮,康熙终究是醉了,离席时,已是脚步踉跄,在众太监的扶持下回到青溪书屋,喝了些醒酒汤之后,便沉沉睡去。

康熙醉酒,胤祉、胤禛、胤祺、胤禩、胤祯等一众成年皇子都不敢先回府,乖乖的守在青溪书屋的大殿之外,只到太医进去把脉检查了一番,出来告知已无大碍,众皇子才分头散去,各自回府。

胤祯刻意留在后面,长幼有别,他可不想让人闲话,胤祥却是凑过来,轻声道:“十四弟,已经十日了,南洋舰队应该接到命令开始北上了吧?”

胤祯点头道:“广州至噶罗巴,空船顺风而下,熟悉航线的水手六日可到,按理,师世骠他们应该已经出发两天时间了。”

“万寿庆典尚有几日,要不我先下江南,检查新下水的战舰安装火炮的进展?”胤祥试探着道。

胤祯含笑道:“十三哥在京城呆腻了?”

胤祥轻笑道:“还别说,在海军呆惯了,几天没看到海,这心里就空荡荡的。”

“你是见猎心喜吧。”胤祯轻笑道:“放心,上海有人负责,再说南洋舰队即便到了上海,也要盘整一段时间,再早,也要五月才能成行呢,您急什么?”

第460章 康熙中风

三月二十四日一早,胤祯按例身着朝服蟒袍补服前往畅春园恭贺圣寿,大轿途经宝禅寺时,仍能隐隐听到寺中僧人颂念万寿经的唱诵声,达春这时却带着一个长随打扮的年轻人在轿外轻唤了一声,“主子。”

胤祯在轿中正合眼养神,听的达春的声音,不由微觉奇怪,察觉轿子并未停下来,料想没什么事情,便随意问道:“何事?”

达春紧贴在轿外,轻声道:“主子,小顺子求见。”

小顺子?胤祯一怔,李德全的徒弟?他霍然一惊,宫里出事了!揭开轿帘一看,果然见小顺子一身长随打扮紧紧跟在达春的身后,他急忙轻跺了跺脚,轿子停下来后,他才吩咐道:“进轿子再说。”

见小顺子上了轿,达春急忙挥手示意轿子放慢速度继续前行,以免惹人见疑。

小顺子一进轿便道:“奴才小顺子给十四爷请安。”

胤祯点了点头,沉声道:“急着见我何事?”

“奴才师傅着奴才前来禀报十四爷,皇上昨晚半夜醒来,眩晕、呕吐,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而后,又昏迷过去。”小顺子轻声道:“随值太医进来把脉后,脸色难看,并且紧急谴人去太医院叫人。奴才出宫时,皇上仍未见醒转过来。”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康熙中风了!还昏迷不醒?胤祯心里一紧,眉头微皱道:“你出宫多长时间了?”

“一个多时辰。”小顺子接着道:“畅春园已经加严了警戒,但外面好象没有变化。”

胤祯追问道:“昨日园中值守宿卫的领侍卫内大臣是谁?”

小顺子忙回道:“是简亲王雅尔江阿。”

微微颌首,胤祯抽了一张银票赏赐他后,才叮嘱道:“畅春园既然加强了戒备,你先回宫去。”

待小顺子离开,胤祯登时眉头紧锁,康熙中风,不消说,定然是这几日饮酒过量引起的,是轻度还是重度?目前的昏迷时间尚短,无法确定,太医也不敢轻易泄露康熙的病情。

记忆中康熙确实患过中风,不过,那是轻度的,但如今历史早已经面目全非,天知道康熙会不会醒来?又是否还能活到康熙六十一年?中风在这年头可不是小病,况且还昏迷不醒。

康熙若是就此不醒,该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自己如今并未有太子的名份,康熙也不可能留有遗嘱,老三、老四、老八他们会否又蠢蠢欲动?

老四的‘粘杆处’精锐如今应该已经全部调往江南沿海,准备南下欧洲,他在军中无人,大臣中也没有人支持,即便有心亦是无力回天。

老三军中无人,但大臣中颇有些跟随者,最重要的是他的身份,正所谓立嫡立长立贤立爱,老大老二圈禁,他现在就是长,也是康熙最宠爱的皇子。

老八顶着贤王的名头,在这种情况下极可能孤注一掷,他在文武大臣中可是有不少追随者,如今老十的舅舅伊德又是领侍卫内大臣,对他可是不得不防。

这消息,小顺子能送出来,难保没有其他人也会想法子传出去,这可是天大的消息,一准能够卖个好价钱,为此冒风险的,应该大有人在,再说,紫禁城也好,畅春园也罢,都是个筛子,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康熙中风的消息很快就会传出,这消息是封锁不住的。

但眼下康熙情况不明,不能贸然动用步军统领衙门的兵马,而海军却远在南洋,指靠不上,天津的新兵,才招进来,根本就不济事,可以说,他手头现在根本就没什么力量可用,仅仅只有文臣和宗亲的支持,但老八同样是不乏宗室的支持。

大轿这时却是停了下来,包福全在外恭敬的道:“主子,畅春园到了。”

如今一切尚言之太早,康熙醒过来,便万事大吉,毕竟他现在昏迷的时间尚短,没必要操之过急。胤祯自我宽慰一番,才从容出了大轿。

大门外,已经聚集了不少人,都是前来恭贺圣寿的一众王公大臣、文武百官,见着胤祯过来,不少人纷纷上前见礼寒暄。

胤祯一边若无其事的与众人寒暄,一边留意了下畅春园外值卫的兵丁,瞧着果然是没有什么们变化,略略扫了一眼,一众王公大臣,上书房大臣都在,特别是看到李光地、马齐、嵩祝几人都在。他心里不由微微松了口气,看样子,康熙的中风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严重,否则值卫的领侍卫大臣简亲王雅尔江阿至少要通知几位德高望重的上书房大臣。

众人没等多长时间,李德全便在几个小太监的陪同下自畅春园内出来,尖着嗓子道:“皇上口谕,昨晚偶感风寒,身子不适,今日免了群臣恭贺,众皇子亦无须请安探望。”

不少人都知道康熙昨日酒喝的有些高了,听他以偶感风寒为借口,心里都是暗笑,该是酒醉不适,还未起床吧,一个个也没当回事,康熙身体不适,一应活动自然取消,正好乐的休息一天,谁也没有往深里想,纷纷做鸟兽散。

胤祯刻意磨蹭在最后,待几位上书房大臣尽皆离去,才施施然上轿,升轿回府,在轿中思忖了半晌,胤祯才吩咐达春亲往步军统领衙门跑一趟,去见九门提督隆科多,着他小心戒备,暗中加强巡逻兵丁,预防京中生变。

至于礼送入京贺寿的外省耆老士绅返乡等事宜,康熙在千叟宴上便有旨意,礼部自会安排,倒是无须他担心。

畅春园,青溪书屋外,值卫兵丁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殿内则是一片紧张气氛,一众太监宫女连粗气都不敢喘一口,走路亦尽量不带出丝毫声音,康熙御榻前,两名太医眉头紧锁,随时注意着康熙的动静。

隔壁偏殿,一众太医神情峻然的商议着每隔半个时辰送来一次的脉案,低声讨论着治疗方案,过量醉酒引发的中风,昏迷不醒,不仅危险性极高,而且可能引发的大量的其它病症,康熙又年逾六十,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轻易不敢下定论。

另一侧偏殿,五个领侍卫内大臣雅尔江阿、伊德、富尔丹、诺尔布,萨布素同样是神情肃然的端坐着,半晌,雅尔江阿才道:“事发突然,又是半夜,难免有疏漏之处,这消息怕是已经泄露,若是皇上到天黑仍不见转醒,我建议通知一众上书房大臣。”

一等公富尔丹亦是在天津大难不死的老资格,当即便道:“通知他们,消息马上就会扩散出去,如今万寿庆典尚未落幕,消息一旦扩散,难免人心惶惶。”

伊德接着道:“我详细的询问过几位擅长治疗中风的太医,酒醉引发中风的案例有很多起,昏迷时间亦长短不一,短者一、二日,长者三、四日,苏醒之后,恢复较好者,亦不在少数,仁宪皇太后当年患中风时,不也昏迷了近一日,皇上现在脉象较稳,我以为不必如此急于通知上书房大臣。”

去年才上任的萨布素望了众人一眼,才道:“诸位,我们领侍卫内大臣的职责是什么?做好份内差事便可,我赞成通知上书房大臣,否则,日后一个擅权僭越的罪名,在座诸公都逃不掉。”

雅尔江阿点了点头,赞许的瞅了他一眼,才接着话头道:“言之有理,上书房大臣李光地、温达,德高望重,处事谨慎,素受皇上信任,二人虽然不多过问朝政,但仍是在职上书房大臣,请他二位前来相商如何?既不担心消息走漏,我们也不用背擅权僭越的罪名。”

话说到这份上,再坚持就明显有私心了,几人谁也不傻,略微沉吟,皆点头认可。

上书房大臣李光地、温达还未进畅春园,康熙昨晚半夜中风至今仍然昏迷不醒的消息就不胫而走,这消息无异于平地响惊雷!一众王公宗亲、文武大臣听闻之后,无不闻之变色。

中风病症引发的后果可大可小,重则瘫痪甚至死亡,即便是轻微亦难免留下后遗症,身体也会大为衰弱,康熙从昨夜昏迷到现在,这病情看来是不小。

如今康熙还未立太子,一旦康熙有个三长两短,这些个成年皇子会不会上演一出全武行?虽然如今是十四阿哥一人独大,可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八爷他们仨会无动于衷?一旦脱离出来,甚至是反目,再加上不甘心的老三、老四,京城立时就是一场大乱。

雍亲王府,老四胤禛得知消息后,略一思忖,便匆匆赶往后花园的南院小屋。

闲暇无事,邬思道正在院中逗丫鬟春儿,见胤禛脚步匆忙的进了院子,不由颇为奇怪,四爷如今已经完全的退出了争储,还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他如此上心?他忙摆了摆手,让春儿退下。

胤禛瞥了一眼春儿离去的背影,不由轻笑道:“春日融融,先生端的好闲情。”

“有花堪折直须折,否则,岂不辜负了这大好春日?”邬思道微微一笑,转移了话题,问道:“可是发生了大事?”

第461章 放不下

胤禛知道这跛子善于察言观色,也不惊讶,微微点了点头,便道:“也不算大事,还得看后继变化,刚刚收到消息,皇上昨日醉酒,半夜中风,随之昏迷,如今仍然未醒。”

邬思道看了胤禛一眼,却未做声,四爷争储之心不死,一有机会,便又蠢蠢欲动,可如今根本就没实力与十四爷相争,别说十四爷,就是与八爷相争,也不是对手,略微沉吟,他便道:“老人中风,可大可小,皇上昏迷还不到一日,确实得继续关注,四爷可是又心动了?”

“这种事,岂是轻易能够放的下的?”胤禛说着扭头看了四周一眼,才坐下轻声说道:“先生能否试着分析一下,若是皇上就此昏迷不醒,将出现何种局面?”

“回房间去说吧。”邬思道说着起身,缓缓的踱回房间。

进屋之后,邬思道泼了凉茶,重新又沏了壶茶,这才落座,给胤禛倒了一杯,又自斟了一杯,而后斯条慢理的品着茶,半晌也没开口,胤禛也不急,慢慢的嗅着茶香,耐心的等,跛子好茶,收藏的都是好茶,他有了好茶也都要给跛子均一部分。

沉吟了半晌,邬思道才开口道:“四爷,二废太子不过数月,皇上前不久又驳斥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明安立储的建议,采纳了十四爷进奏的立储制度革新,因此,可以大胆的判断,皇上目前还没有立储,更不可能立遗嘱。

储位空悬,皇上若是有不忍言之事,对所有的成年皇子而言,都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三爷虽然胆子小,但争储的心思还是有的,他极有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